中美总统论文文献
中美总统论文文献
总结美国总统奥巴马刚结束的四天中国国事访问,一项最醒目的成果应该是中美战略互信被进一步强调与提高。这反映在本次访问的总体气氛,在双方领导人所表述的语言,更凸显于具有重要意义的《中美联合声明》文件中。长达6500字的联合声明,以文件的形式宣示了这两个现在与未来的超级大国选择以合作代替消极对抗的相互承诺。文件将中美双边关系定位为:“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反之,在具体协议方面,奥巴马此行没有给外界带来太多惊喜。尤其在西方舆论界最为关注的几大议题:人民币汇率、伊朗制裁、双方应对气候变化与减低碳排放的具体承诺、中国改善人权状况等,两国领导人的发言与联合声明里不是重申原有的承诺,就是略去不提。
在很大的程度上,互信是建立在双方关系对等,以及同意搁置分歧的基础上。相对于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等前任,奥巴马访华全程也展示柔软身段与前任所没有的低调姿态。
对奥巴马访华 ,中国媒体都正面评价
对于这样的访问结果,中西方媒体的报道与评论,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肯定与失望的区分,刚好对应在中西方舆论的分界上。
在中国,不论是官方媒体、市场化媒体或者门户网站,舆论界普遍对于奥巴马的访问给予正面评价。连有“民族主义大本营”之称的《环球时报》,昨天也一改对美日等大国的质疑立场,以少见的积极笔调,肯定中美对“合作”的关注替代了此前的对两国一些具体分歧的议论。《环球时报》在其封面文章中这样写道:“随便翻翻近代史,就知道中美这样的大国合作对世界和平与繁荣意味着什么。”
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的腾讯网,17日围绕奥巴马的上海演讲制作了“今日话题”,其中几个标题这么写到:“对话,奥巴马比前任更温和”、“没有克林顿的火药味”、“也没有布什的一味传教”。至于奥巴马在演讲中对普世价值的宣言与对中国网络管制的批评,则被形容为对中国“温柔的鞭策”、“恳切的希望”。
西方舆论五味杂陈
与此同时,摊开昨天的《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英国《金融时报》,风景截然不同。仅有互信承诺而没能产生实质协议作为成果的访问被批评为“两手空空”、“无功而返”、“过度忍让”等。
美国舆论纷纷指出,奥巴马是第一个需要面对“会说不的中国”的美国总统。中国所持有的8000亿美元美国国债,让中美之间的实力天枰产生方向性的逆转,而在军事领域以及地区政治格局里,中国的影响力也稳步增强。过去那种中国政府在美国总统到访前夕释放异见人士,调整汇率或经济规则以为双边会谈创造良好气氛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西方舆论认为,奥巴马的谦卑换来的只是中国的僵硬态度与沉默,中国让步的很少,以赢家之姿胜出。
西方媒体的五味杂陈,说明了国际格局的变化需要时间适应。另一方面,中西方都可以用更长远的视角与眼光,去发现中美关系变化与美国温和态度的意义。
中国近年出现民族主义抬头的趋势,这其实源自于中国社会在自身崛起过程中一种对于外界的不信任与恐慌。在国家受辱历史教育中成长的民众对西方的“围堵”仍高度敏感,所谓“西方亡我之心不死”的观念仍根植于一部分人的潜意识中。西方大国做出的“合作”与“不遏制”战略保证,有助于缓解中国社会的潜在恐慌,扭转民族主义激化的趋势,这是奥巴马谦卑访华行的另一种成果。它对于引导中国崛起道路的价值,可能不亚于两国领导人在会谈中所达成的协议。
如今,这个受到高度评价的战略互信,是否能转换成双方具体合作方案与配合,是有待观察的要点。所谓“共赢”,不应该是一方居高临下、趾高气扬地要求另一方服从;当然也不是一方温和委婉,另一方岿然不动。必须指出的是,在相对实力上美国依然处于优势,而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奥巴马面对的民意压力也在增大。
《金融时报》认为,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判断奥巴马与中国开展友好战略接触的政策能否奏效:即中国在帮助美国对付美方官员所称的“全球重大问题”(如气候变化、核武扩散、经济失衡)上,提供更多实质性的支持。
中美互动未来的走势,将让外界看到双方对于“共赢”理解与诚意。例如说,美国持续禁止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或者中国继续维持与自身经济基本面不相符的低汇率政策,显然都不是寻求共赢的表现。
今后,美国对华政策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其目的一方面是利用中国帮它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防止中国跟其他潜在的“老二”结成战略同盟,同时防止那些潜在的“老二”过早地挑战老大的地位。第二,在军事上全面加大交往的力度和深度,尤其是高层往来,其目的是要准确地把握中国战略的发展动向。第三,在经济上深化合作,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和服务领域的合作。谋取更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希望通过金融和第三产业的合作来延缓中国崛起的速度和强度。第四,全方位地加强对中国社会和基层的渗透,主要是通过非政府组织和非军事手段,目的是全方位地把握中国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
基于这些新的判断,美国对华战略会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其一,美国将会从对中国能力的评估,转向对中国影响力的评估上。下一步更关注中国愿不愿意发挥自身影响力、怎么发挥影响力,对美国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其二,意识形态之争,更多地表现在发展模式的较量上。发展模式的较量比意识形态的斗争显得和风细雨,但是会更加的深刻和全面。其三,对中国地缘的关注逐渐地由过去全力集中在中国的东南部,开始转向全方位,尤其是加强对中国西部和西南部的关注。其四,对中国的外交手段,可能由官方转向官民并举,越来越多地以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利益集团,甚至国内的代理人这种形式,在全面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地弱化和改造你。也就是说,今后美国对中国可能不是阴谋,更多的是一种“阳谋”,不是军事手段,更多的是非军事手段,在跟你进行深度战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地消蚀你的意志,弱化你的能力,最终将你的崛起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始终与美国保持一个所谓的安全距离,你虽然是老二,但是跟我还有相当差距。
中美关系形势学术论文1500字以上
写作思路:首先对中国的发展状况做简要的描述和预测,然后就中美关系的走向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拿破仑滑铁卢之役战败到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时代的外交奉行“欧洲协调原则”即是欧洲的保守势力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革命势力的遏制而团结在一起。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打破了均势外交,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即以国家实力及利益来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在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实际上已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是列强角逐鱼肉的对象。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外交。在此要讨论的是中国在1949年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是与苏联结盟来对抗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1960年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苏修,事实证明这种纯粹以意识形态外主,牺牲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从1960—1971年中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以遏止苏联的扩张。这个历史性的外交转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改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为对美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也促进了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
使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当今的中国外交政策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霸,俄罗斯虽已雄风不在,但对世界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离国家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暂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欧盟一直希望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自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一直在追求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以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
而印度随着经济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国的地位,称霸南亚。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点。而对美关系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
浅谈奥巴马执政后的中美贸易摩擦 (本科毕业论文)
奥巴马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上台,此时美国新政府的行动远未明了,但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当下形势和观察奥巴马此前的言论,谈谈美国新政府或将如何看待中国,中美关系会走向何方?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许多人都关心在新政府领导下未来中美关系会向哪方面发展?中美关系是否会重复前几届政府的老路,也就是有一套先紧张,后缓和,最后合作的形式呢?美国新领导人总喜欢拿中国说事,以动员国内舆论。中国不是被形容成战略竞争者,就是被当作对其的某种威胁。克林顿当选与小布什当选后,中美关系都曾有过一段紧张的日子,但后来又都回归了正常的合作,甚至在这两任总统的执政后期,美国官员都喜欢自诩说,中美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美国领导人的“靶子”,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快,整体规模又很大,美国担心中国会对其霸权形成挑战,而美国一些战略家和评论家对冷战后美国一超独霸的地位显然很在意。从某种角度来看,有几个理由使人相信奥巴马政府不会走老路。首先,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大债主,手里掌握的美国国债有5850多亿美元。陷入经济危机的美国需要中国的帮助,应该不会在最困难的时候与债主关系弄僵。其次,美国关心的地区热点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合作。朝核问题正是在中国的积极努力下,才在六方会谈的框架内逐渐取得了进展。此外,布什政府给奥巴马留下了一堆问题:美国在伊拉克与阿富汗都未实现“和平”;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纠缠不下;在格鲁吉亚与乌克兰问题上与俄罗斯陷入了某种冷战以来最大的对峙…… 美国新政府上台后,首先要对付这些遗留问题,还有心思与能力把中国当作靶子吗?然而,我们也要对美国新政府留一个心眼,因为还有一些因素可能使中美关系恶化。比如说,在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外界对中国的期待极大,西方的某些评论在问“中国能拯救世界吗?”如果美国对中国这么高的期待落空,也有可能因为失望而“报复”中国,使中美关系恶化。其实,美国对中国的期待在三个方面可能落空:一、对于外部冲击,中国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因此,政府才出台了大量公共投入的政策,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这些措施都是针对中国内部市场的,消耗的主要是中国市场上的产品,无法对美国产生什么影响。二、中国虽然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但大多都是以债券的形式存在的。中国只要不抛售美国国库券,就是对美国的支持。中国虽然还在继续购买美国的国库券,但数量终究有限。美国无法指望中国能拿出大量的现金来购买美国的债券,以支持美国的市场。三、中美贸易结构不容易改变,中国顺差有可能在困难时期反而不减反增。在美欧等地区的经济先后陷入衰退后,需求大降,中国许多出口加工型企业陷入了困境。但即使如此,中国的国际贸易仍在增长,而且出口盈余还在增加。这是因为,由于发达国家的衰退引起需求减少,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及原材料的商品期货价格暴跌,中国的进口值因而下降。而由于中国的出口制成品和机电产品价廉物美,危机时更显出了价格优势,仍然成为发达国家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在这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贸盈余令人羡慕,又令人嫉恨。从奥巴马竞选时的一些言辞来看,他对中美之间的贸易还是有疑问的。他跟着一些人老调重弹地要求人民币升值,似乎中国的贸易出口优势只是个汇率的问题。虽然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继续高声大喊这种偏见的人已经不太多了。但如果美国舆论对中国的一些期待落空,不能排除奥巴马政府在汇率问题上继续向中国发难的可能性。另外,美国政府对出口中国的技术产品大加限制也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如果要想平衡贸易,美国政府解除这些技术控制会起很大作用,因为高技术产品往往附加值高,价格亦高。但经济危机凸显出美国的衰败,这使美国的战略家们对出口技术产品更加敏感,担心中国得到了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后,会更加迅速地赶上它。因此可以判断,上述基本因素变不了,奥巴马上台后中美之间为了平衡贸易摩擦也少不了。但许多年来,中美经济关系已经到了一种互相依赖的地步,中国出口为美国提供了廉价消费品,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库券给美国政府融资提供了廉价资本。而且出口美国市场的产品不少还是发达国家的公司在中国生产的。因此,无论奥巴马政府如何看待中国,它的对华政策同样离不开这些基本因素。
近期,美国次贷危机受到全球关注,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已经显现。从目前情势看,次贷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蔓延,它对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还将持续。鉴于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尤其是美国占据作为中国出口近20%的现实,为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机理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预期,贸易政策,市场多元化,汇率传导,价格传导
近期,美国次贷危机受到全球关注,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中国海关统计的最新数据,2008年1-6月中国出口金额6663.6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7%,比上年同期增速下降5.68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美出口金额1167.90亿美元,同比增长8.88%,比上年同期回落近9个百分点。可见,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已经显现。从目前情势看,次贷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蔓延,它对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还将持续。鉴于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尤其是美国占据作为中国出口近20%的现实,为此,本文重点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机理及应对策略。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最新发展及特点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最新发展
次贷危机持续已经近两年,但至今仍在继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力还贷或放弃还贷的数量仍在增加。2008年6月,美国国内抵押品赎回权丧失案数量达25.2万件,比去年同期上升53%,平均每502户居民就有一户房产被收回。二是中小银行破产倒闭仍在持续。2007年,有3家美国中小型银行受累于次贷危机而被迫倒闭,而2008年1-7月,美国就有7家银行破产。在美国大约8500家银行中,2008年第一季度有90家银行出现在“有问题机构”名单上。三是美国负资产家庭继续增多。不仅银行业面临危机,随着房价的持续走低,许多家庭进入负资产状态,这种负资产危机直接侵蚀到银行业的优级贷款。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于信用卡领域,美国最大存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发布的2008年第二财季报告就显示,该行信用卡部门出现了1.75亿美元的亏损。四是两家最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危机。为避免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2008年7月1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批准一项救市议案。议案批准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向陷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的房主提供总额3000亿美元转按揭贷款担保。议案还授权美国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机构股票,以及购买两家抵押贷款,以避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房贷机构破产。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一般经历3-4年的调整期。本次危机持续的时间取决于房地产市场调整时间的长短、美联储2008年至2010年间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国是否能够在危机过后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鉴于美国经济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密切关注次贷危机的最新发展,以及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
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拉美金融危机不同,当前的次贷危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影响具有世界性。它在美国爆发,并且通过各类新的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决定了此次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将超过发生在东亚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二是危机传导更加复杂。次贷危机起始于信贷危机,由于高度证券化,进一步导致金融危机,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进一步升级为经济危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资本市场都是传导金融危机的重要形式。三是表现形式相对温和。和其他金融危机不同,美国次贷危机并没有表现出剧烈的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它更多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四是发生时期正处于美国和世界经济调整和动荡阶段。2006年美国和世界经济达到周期性波峰后,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开始出现较大动荡,美元持续贬值、国际石油等原材料和粮食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次贷危机的发生,则加速了美国和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和衰退周期的历史进程。
二、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的传导机制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有两种影响途径:一是直接影响,即次级债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美国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无论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传导途径。
(一)需求传导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次贷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美国消费支出占到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因此,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及消费者信心是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这是美国经济对中国出口的直接影响,如果考虑到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会进一步下降。
(二)汇率传导
与东南亚和拉美金融危机不同,次贷危机并没有导致美元爆跌,但却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并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为应对次贷危机,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但这与中国国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了矛盾,即美元利率不断降低,人民币利率不断提高,使得人民币利率大大高于美元利率,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从而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进一步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对于目前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而言,价格优势仍然是形成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的侵蚀始终是一大威胁。
(三)价格传导
鉴于美元的国际地位,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美元的贬值使得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输入型通膨使得2007年中国CPI指数上涨达4.8%,是1997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最高的一年,2008年前6个月CPI上涨均在7%左右。食品和住房价格上涨会进一步蔓延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如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与出口高度关联。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出口制造业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出口产业的竞争力。
(四)贸易政策传导
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08年1-2月减少的工作岗位共计15.2万个,远高于之前8.5万个的预期,失业率从4.8%激增至5.1%,创下自2005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以中美巨额贸易顺差为由,压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浪潮还未消去的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又必然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前者主要由美国政府主导,以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为主要手段,而后者将以美国企业为主导,将利用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因此,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未来趋势判断
最近一年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分析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十分复杂。但理论分析和大多数专家判断,美国次贷危机必然会对中国出口产生持续的较大负面影响。为此,本文通过2008年1-6月的最新数据,对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做简要分析,并进一步对这一影响的未来趋势做初步判断。
(一)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1、对美出口金额大幅下降
2008年1-6月,中国对美出口金额比上年同期增长8.8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2007年同期对美出口增长速度。但从出口数量看,2008年1-6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6.62%,远远高于全国8.84%的水平。可见,2008前半年,我国对美出口数量的增长大大高于出口金额的增长,这可从次贷危机发生后,尤其是美元大幅贬值,使得美国国民财富收缩,增加了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而减少了对高档次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需求,使得中国对美在价值较低的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出口增长较快,而价值较高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出口增长动力不足。
2、全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
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长开始减速,2008年1-6月延续了这种趋势。从出口金额看,2008年1-6月比上年同期增长21.87%,虽然比2007年同期27.55%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仍与2007年全年20.39%的增长速度持平。随着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预计中国2008年的出口增长速度将回落到15%-20%的水平。从出口数量看,2008年1-6月,中国比上年同期增长8.44%,也明显低于2007年同期10.11%的增长速度。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的原因很多,次贷危机产生的综合效应,导致外部市场需求不足,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3、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增长仍然强劲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相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出口增长仍然十分强劲。2008年1-6月,中国对拉美、非洲出口金额增长都在40%以上,远远高于对欧洲和北美的出口金额增长速度。但对大洋洲的出口增长也保持了30%的较高速度,而对亚洲的出口增长21.12%,与全国出口总体增长速度持平。
从出口数量的增长看,除北美地区以外,中国对其他各大区域的出口数量增长都低于出口金额的增长,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在增加,这种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内贸易政策调整的预期,即加快外贸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与效益,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但对美国的出口数量增长却超过了出口金额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国民财富下降,使得对中国低价值产品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相对增多所致。
(二)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的未来趋势判断
虽然影响中国出口的因素很多,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政策和环境变化的因素,但在对其他地区出口增速回落并不明显,甚至仍然强劲的情况下,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表明次贷危机的确对中国出口构成了较大影响。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与国内政策调整和环境变化产生“叠加效应”后,中国出口未来增长前景令人担忧。另外,随着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与扩散,中国对欧洲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较为明显,而对欧盟和大洋洲(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出口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却出现了强劲增长态势。但未来如果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扩散,导致其他地区经济和金融动荡,将会对中国整体出口增长构成严峻挑战。
四、应对次贷危机的策略建议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还在不断发展,必须密切关注最新进展,充分认识此次危机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的严重性,结合国内经济贸易发展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将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议之一:利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防止次贷危机向中国过度传导
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而不断调低利率,美元汇率持续贬值,已经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的稳定发展。为此,必须加强世界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世界经济大国要担负起稳定世界经济的责任,构建世界或区域性的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合作机制。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政策应充分考虑世界经济的承受能力,加强与欧盟、日本经济政策协作,防止危机进一步扩大或恶化。对中国来说,可考虑充分利用中美高层对话机制,将次贷危机作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重要议题,就利率、汇率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进行沟通与协调,敦促美国肩负起稳定世界经济和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责任。
(二)建议之二: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汇率传导因素
自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到2008年7月25日,人民币累计对美元升值达18%。这很大原因在于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元贬值,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压力,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无法消化汇率的升值幅度,加之原材料价格及人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国内信贷紧缩等因素,使得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美国经济将继续走弱,从近期看,美元贬值还将持续。然而,从目前的情势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速度大大超过了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与其他国内政策叠加后,出口企业已经很难承受。为此,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
(三)建议之三:高度重视美方激进的贸易保护行为,有效化解中美贸易摩擦,防止次贷危机的贸易政策传导
次贷危机引发的综合效应使得经济增长下滑、国内消费不振,企业投资减少、利润下降,这必然会反映到美国的贸易政策上,即美国的贸易政策会在利益集团的游说下趋紧,甚至出现比较激进的贸易保护行为,对此,中国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2007年,美国对中美贸易采取了很多行动,开征中国铜版纸反补贴税,将知识产权保护争议提交WTO,以及美国国议员提交逼迫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否则就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提案等等。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加之国外出口商的竞争,美国企业的经营将更加困难,这很有可能会激起一股新的贸易保护浪潮,以转嫁国内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可以预见,美国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美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美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美国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家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
(四)建议之四: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转换美国市场的进口需求
中国出口高度依赖美、欧的风险早已存在,当前的次贷危机使这一风险变为了现实,这使我国加大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力度显得尤为紧迫。从目前来看,中国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速加快,这是我国过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也增强了进一步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信心。结合十七大提出的自由贸易战略,我们认为,当前加大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是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拓展出口市场渠道的重要手段。2008年前半年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场消化了,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弥补了对美国出口的下降。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1/4。相信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五)建议之五:加强内外经济和贸易政策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提高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结构以及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宏观经济调控难度也在加大。宏观经济中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制约,如何选择和搭配各种经济和贸易调控手段和政策工具,就成为了开放宏观经济条件下的一门难以把握的艺术。从化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来看,短期内,要综合考虑外贸政策(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等)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增强协调性,使国内改革与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出口产业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如货币政策在对投机性大的房地产行业继续从紧的同时,可以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有助于稳定物价、扩大就业和技术进步的农业和相关制造业实行区别性灵活政策。还可考虑将出口退税政策回归到“出口货物零税率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设计中,将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的主要任务由国内的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来承担。另外,从长期来看,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出口产品升级的动力,以及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减少对外部市场依赖,这应是化解外部危机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的根本途径。
美国无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现实,多年来始终援引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案》第1316条规定,即“在行政当局做出取消的决定之前,已确定的任何一个外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结论仍保持有效”以及调查中“行政当局的任何决议都是不容司法审议的”。由于美国歧视性地坚持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利益。截止2001年9月,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已达87起,影响中国数十亿美元的对美出口。
由于中国加入WTO后15年内外国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可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标准,美国更视之为防止中国出口激增的有效武器,必将充分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反补贴将是影响今后中美贸易的新因素。根据美国反补贴税法,对运往美国的任何产品的生产、制造或出口提供补贴者,要另外征收相当于补贴额的关税,但仅限于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美国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过去未对中国采用反补贴手段。一旦我国摘掉了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帽子,反补贴问题会接踵而来,对此,我应提早有所准备。
事实上,为防止中国因加入WTO而对美出口激增,美国现已开始考虑修改反倾销、反补贴的有关规定。美中安全审议委员会的报告建议,今后商务部在决定任非市场经济国家达到市场经济程度身份时需获得国会的批准,并建议修改美国反补贴法,将范围扩大到非市场经济国家,即为保护美国产业免受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品不公平竞争时也同样适用。
美国加强了对华出口管制的力度
长期以来美国在执行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时试图在获取市场、提高竞争力和国家安全上取得平衡。为同欧盟、日本等国竞争美国不得不放宽了一些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但总体上仍维持冷战思维,深恐中国经济、军事强大对其构成威胁。2001年,美批准对华出口许可证990个,涉及金额2.27亿美元,占美批准出口总金额的2.8%,因此美对华高技术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比重是很小的。自从2001年8月授权实施出口管制的美国《出口管理法》到期后,美国一直通过紧急授权维持出口管制制度的效力。2002年1月,在美中安全审议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许多政界要员和学者都表示应通过对华管制,使中国的科技和经济水平与美保持50年的距离。目前,美国政府已敦促国会通过新的《出口管理法》,以对国家实施更为有效的出口管制方式,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总体上今后美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的力度,尤其是软件和高技术设备,并重点加强对我国核技术及导弹技术的监控等。
环保和劳工标准压力越来越大
环保和劳工标准是美国面向21世纪贸易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2000年美国已通过了《对贸易协定进行环保审议的指导原则》,对今后签署每一个贸易协定时就是否符合环保要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今年8月1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02年贸易法》,其核心内容之一是授予总统对外签订贸易协定的贸易促进授权(TPA)。目前美国与约旦签订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已纳入了劳工与环保标准内容,今后美国可能以此为范本压贸易伙伴就范。对中国而言,最大的影响主要来自美国的环保和劳工标准问题压力,同时随着国会加强干预政府贸易协定签署的权利,国会在对华贸易问题上将施加更大的影响。
关于论文《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的参考文献
1/18
【题 名】我国商业银行学生贷款中的“惜贷”问题探讨——以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为参照
【作 者】梁爱华
【刊 名】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12).-50-54
2/18
【题 名】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中担保机构的运作及其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
【作 者】陈浩[1] 沈红[2]
【刊 名】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0).-11-16
3/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点滴
【作 者】楼必生
【刊 名】小学青年教师.2006(04S).-48-48
4/18
【题 名】跨文化/国婚姻父母与子女的经验和家庭教育——以台湾与美国为例
【作 者】陈美莹
【刊 名】中国家庭教育.2006(1).-24-30
5/18
【题 名】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作 者】张云裳
【刊 名】北京教育.2006(2).-16-18
6/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点滴
【作 者】楼必生
【刊 名】早期教育:家教版.2006(1).-22-22
7/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贷款项目的运行机制
【作 者】无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5(12).-43-45
8/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风俗
【作 者】无
【刊 名】妇幼健康.2005(12).-82-82
9/18
【题 名】素质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读《世界一流的美国家庭教育——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
【作 者】陈慧敏(推荐者)
【刊 名】上海教育.2005(12B).-61-61
10/18
【题 名】美国社会的家庭教育风格
【作 者】詹华如
【刊 名】家教指南.2005(12).-30-30
11/18
【题 名】家庭学校:家庭教育主体意识的回归——美国家庭学校的兴起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颜雪梅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5(03X).-55-57
12/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4S).-11-13
13/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见闻
【作 者】佚名
【刊 名】时代教育.2005(1).-19-19
14/18
【题 名】美国的爱国、诚信与家庭教育
【作 者】方宏
【刊 名】教育与职业.2004(22).-27-27
15/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4(10).-47-48
16/18
【题 名】“教学玩具”成为美国家庭教育新宠
【作 者】杨秋艳
【刊 名】家教指南.2003(5).-22-23
17/18
【题 名】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推荐《家庭教育在美国》
【作 者】章一
【刊 名】少年儿童研究.2003(5).-52-55
18/18
【题 名】纵观美国的家庭教育
【作 者】吴志远 邵荣
【刊 名】新疆教育.2002(5).-37-37
1/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 者】李子银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7(6).-138-139
2/17
【题 名】不同文化传统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评价比较
【作 者】唐梅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7(4).-49-51
3/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作 者】李亚 周侠
【刊 名】科教文汇.2007(02X).-10-10
4/17
【题 名】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高维亮 王丽艳
【刊 名】科学时代.2006(11).-184-186
5/17
【题 名】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栗新
【刊 名】民族论坛.2006(12).-38-40
6/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大不同
【作 者】刘艳
【刊 名】家庭教育.2006(11X).-52-53
7/17
【题 名】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比较
【作 者】李道顺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6(8).-20-21
8/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
【作 者】王毓
【刊 名】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77-80
9/17
【题 名】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曾芝兰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62-163
10/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
【作 者】王晓虹
【刊 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59-60
11/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作 者】陈向党
【刊 名】教育情报参考.2005(5).-18-19
12/17
【题 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作 者】赵燕
【刊 名】北京教育.2005(5).-62-63
13/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作 者】陈向党
【刊 名】中小学校长.2005(3).-48-49
14/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作 者】黄河清
【刊 名】中国家庭教育.2004(1).-78-78
15/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作 者】无
【刊 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8-28
16/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作 者】黄河清
【刊 名】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1).-10-15
17/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作 者】孙琼如
【刊 名】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
求一些有关中美关系方面的参考文献
防被吞,拼音代替。
《zhongmei关系发展与meiguo的对台政策调整》雨农; 黄埔1998年03期
《世界体系, zhongmei关系和zhongguo的战略考量》郑永年 - 战略与管理, 2001
《hewuqu与zhongmei关系》李静文; <青岛大学>,2007
《浅论zhongmei关系的大环境和发展趋势》王缉思 - 美国研究, 2006
上一篇:论文答辩合格分数
下一篇:桥梁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