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毕业论文选题
茶学毕业论文选题
现代茶艺馆的发展及其对茶文化的意义
茶艺的艺术性及美感体验
茶艺的表演艺术及历史背景浅析
对于茶艺创新的一点认识
浅谈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
中国茶艺的“创意”与“茶理”
茶艺美学价值浅析——以铁观音茶艺为例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茶艺》实践教学
探讨四川盖碗花茶茶艺的教学特点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计与教学
浅谈花茶茶艺解说词与古诗词的结合
基于校行合作的高职茶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表演型茶艺解说的美学分析
中职茶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于茶艺教育招生问题的探讨
茶艺表演研究述评
高职学生茶艺技能培养研究
论茶艺的生产方式
从成都茶文化谈高职院校《茶艺》课程的改革 以大学生实践创新为载体提高学生茶艺服务能力的实践探索
茶艺美学论
中职生茶艺学力要求调查及启示
跪求 中国古代茶文化 论文 20分悬赏!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茶的小史】 茗,本指天色较晚时采摘的茶叶,泛指茶叶,又指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饮料。 宋人苏东坡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中将好茶比作美女:“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日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树古已有之。茶树原产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云南,一说是在西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云贵高原地区。是谁发现茶的呢?传说上古的神农氏炎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一说,“黄帝食百草,得茶解毒。”《尔雅.释木》中记载:“槚,苦荼。”晋人郭璞注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蜀人名之苦荼。”明确地描述了茶树的特性。 茶最初是作药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后才作饮品。炎帝、黄帝中毒,得茶而解之,即是茶的药用。秦汉时期《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三国魏华陀《食论》说:“茗久食益思意。”汉代之前茶主要用作食品,《诗疏》云:“椒树、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为食。”现在的腌渍茶、打摆茶、油茶、烤茶、罐云茶等,均沿用古习。 茶作为饮品不过二千余年,西汉巴蜀有饮茶时尚,有专用茶具,还有茶市。公元前59年西汉人王褒在《僮约》一文中记载了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其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买茶”,可见当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并且茶叶已成为商品,形成了武阳这样的茶叶集散地。 南朝齐国人王肃投奔北魏,不吃羊肉及酪浆(即牛奶或羊奶),常吃鲫鱼羹,渴则饮茶。有一次他拜见北魏高帝拓跋珪,却开始食羊肉、酪浆。魏高帝感到很奇怪,就问他:“羊肉与鱼羹比怎样?茶汁与酪浆比又怎样?”王肃回答:“羊是陆产之最,鱼是水族之长。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好比邾莒小国。惟茶不中,与酪为奴。”彭城王拓跋勰插嘴:“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明天我们为你设邾莒之会,亦有酪浆和茶。”后来人们就把茶叫做“酪奴”。 唐朝有一种名茶,产于安徽安庆县天柱峰。唐朝宰相李德裕有一朋友被朝廷授予舒州(今安徽舒城县)知州,李德裕对他说:“你到了舒州,天柱峰的茶叶请你寄三数角(角是贮茶器)给我。”那人一到舒州,便连忙托人带了几十斤天柱峰的茶叶给李德裕。 可李德裕不受,退还给了朋友。第二年,朋友被罢去舒州知州,临行前,他精心挑选了几角天柱峰的茶叶送给李德裕。李德裕高兴地收下了,对朋友说:“这茶可解酒****。”说完,他叫仆人煮了一壶茶,然后把茶倒进盛着肉的银盒子中,盖上盖子。第二天早上,李德裕与朋友一起打开盒子,肉已经化成水了。众人都服其广识。 唐人喜欢把茶叶加工成饼,用黑茶叶包裹,中间打一个洞,用绳子串起来,便于携带,这称为串茶。 南唐京都开封禁苑有北苑使董源,世称“董北苑”,善制茶,人以为贵,称此茶为北苑茶。其后福建建州(今建瓯市)凤凰山所产之茶,亦称北苑茶。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始制龙凤模,以此造团茶,称为“龙凤团”,专供宫廷饮用,以别于士民所饮的茶。 宋仁宗赵桢庆历年间,福建转运使蔡襄又制出小团茶,用作贡品。小团茶极为贵重,宫人往往在茶饼上镂上金子,二十余饼重一斤,值白银二�。但这种茶不易得,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时,赐中书省和枢密院各一饼,四人分一饼。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慕名来到中国,在不下100座寺庙中学习中国茶文化。后来荣西和尚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及茶道,荣西和尚被日本人封为“茶祖”。多数国家“茶”字的发音都是从汉语“茶”的字音变化而成的。英文tea从厦门话茶字音te转变而成,而英文俚语茶就是cha,这与茶的符中文读音更接近;俄文则是我国北方话茶叶的译音;日文的“茶”字读“恰”,完全是照汉字读音。
想写一篇关于茶的毕业论文
你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可以从茶叶含有的营养成分,药理作用和茶叶审评检验入手。
我这里只给你说明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碱、生物碱、茶皂素、茶黄素等营养成分,具体的药理作用去网上查,直接复制粘贴。
茶叶审评检验主要包括理化检测和感官审评两部分。具体的去网上查。
如果还想写茶叶历史,可分几个阶段写茶叶发展。
如果还想感慨一下,就自由发挥吧!
你的专业不是茶,却对茶油很深的感情,难得!
茶学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啊,急 急 急。。。。。
如果是研究生的论文,写起来比较难,但是把握的好的话,也不怎么难,不过,我还是建议你可以去找一个叫轻风论文网 的帮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之前我的 论文也是想自己写,但是写到第三章写不下去了,我是采用建模 的方法做的,连建模软件都不会,要重 新学至少得一个多月啊,哪有时间,还好找轻风论文网 的老师帮了忙,特别省心,呵呵,如果没找他们,肯定又得拖一年了。建议自己不会的话,最好找轻风论文的高手参谋下.
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结合分析论文
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结合分析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结合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新课改和教育工作改革是各大高校近年来不可回避的首要任务,结合当今教育全球化、国际化趋势,各大高校纷纷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借鉴方针,在新一轮教学改革浪潮中积极吸收外国优秀教学模式,同时又保留本国教学特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进程。笔者值此新课改背景之下,对我国传统茶文化进行一定的研究,并较为系统地探究了一条适合茶文化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相结合之路。
关键词 :新课改;茶文化;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工作
1、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和融入茶文化的可行之处高校基础课程改革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改革效果,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整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主要研究汉语语言艺术,要求学生主要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通过研究汉语语言的构成和表达效果最终将汉语言相关知识内化于心,以求毕业后可以外化于行投身于实际应用中。在各大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学生直至大学毕业都不了解自己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工作岗位竞争中有什么样的优势,缺乏对自我的充分认识,对未来就业方向较为迷茫。这样实际存在的一个问题恰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缺陷。
在笔者看来,教学工作存在未落到实处的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参考是否存在问题:其一是该校该专业的教学师资力量是否能够担当该学科教学任务,教师们的专业水平是否能够胜任专业课知识的讲授;其二是教学工作是否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上日新月异的招工要求。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丝绸与茶叶是我国古代璀璨的文明成果,享誉世界。在文化领域,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担有重要份量,此外茶文化自古以来便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意义非凡。基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当前面临的挑战和茶文化的属性,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化教育相结合,这样不仅符合新课改对于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素材和与众不同的.强大感染力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文化情操。综上所述,借助文学强大的包容性和衍生性将茶文化和汉语言文学教育有机结合是一条可行之路,能够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独特优势。
2、茶文化概念讲解
精神力量来自物质力量,文化的存在离不开物质载体。茶文化在中国由来以久,源远流长,是基于饮茶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茶文化发展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文化内涵,对于饮茶者可以提升他们的精神层面。茶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具有难以磨灭的印记和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
从广义上来讲,茶艺术、茶诗词、茶画、茶道馆等等都是茶文化的生动体现,除此以外,茶文化还与我国宗教存在某种精神层面的联动关系。茶文化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它仍然作为中国最享誉世界的一种文化因子传播于世界各地,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精神层面的一种寄托和抒怀。在中国礼仪之邦的程式中,茶和茶文化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重要中介之一。
在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得知,茶文化在目前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它能使那些接触茶文化的人陶冶情操,在生活中拥有像茶一样的品质,不争不抢,不慌不忙,恬淡自然地生活。如果能将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有机地结合,笔者相信,必然能够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要求,让学生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做到脚踏实地、不骄不躁,遇事不慌不忙。
3、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教学内容缺乏启发性
“纸上谈兵”形容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十分贴切。比如,关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学生往往空有一堆理论知识而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在课堂教材中获取的大量鉴赏方法、理论知识无法自如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类文章。通过旁听部分学校的汉语言文学课,我们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相对于大部分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枯燥乏味,一方面是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繁杂且较为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比较一板一眼、不知变通,对教材内容缺乏自身理解感悟。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很难衔接得当,难以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能够提升个人竞争能力的因素。以学生写作为例,每一个即将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都能够清楚地了解语言的构成以及表达手法,然而在日常写作过程中,他们仍然不懂得如何流畅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这就是教育界所谓的“所学无法为我所用”。
教学内容缺乏启发性其实在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这也是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最为迥异的地方,长期以来深受诟病。外国的学科教学内容通常较为浅显易懂,在持续性地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感受到“学术自信”,收到一个又一个短期的鼓励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科创新思维。学科教师则通常充当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由言论的权利,使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生活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能随时调动自己所学知识。
3.2教学课程设计存在缺陷
汉语言文学属于文史类专业更偏向于课堂学习。纵观各高校课程设计,我们可以发现普通高校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拆分为多个模块,再以模块内容为课程划分内容进行教学课程安排。然而在多年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这样的课程设计在宏观上是有失妥当,在微观层次则不够精细。设立汉语言文学的理想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获得对人生的思考,欣赏文学文字的瑰丽奇美,在自我发展中实现文学再次创造等。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内容教学,局限于高校课堂之中,在笔者看来,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和课堂外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更有利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初衷的实现。
4、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结合路径初步构想:
4.1汉语言文学演讲课以“茶文化”为演讲主题
以古为鉴,清朝纳兰性德一句”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道出了多少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茶文化的喜爱之情,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诗人都偏爱将茶意象融入自己的诗作当中。上文纳兰性德这样简单的一句诗便将饮茶与读书的情趣跃然纸上,这也是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茶文化除了与诗词结合之外,还可以和小说、歌词、电影台词、传统戏剧等等文学表现形式相结合。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去寻找相关的茶文化素材,与自己喜爱的文学表现形式相结合,最后整理素材进行有机融合和再创造,打造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演讲稿。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其一可以调动学生主动了解茶文化和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其二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相信,开展汉语言文学与茶文化相结合的演讲会能够真正改变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一潭死水”的工作方式,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不再是一种“泛泛而谈”的形式,而是回归实际,回归生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践行了新课改的宗旨,而且聚焦了近几年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社会热点,最终将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进程。
4.2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茶文化体验与交流活动
随着近几年回归传统文化的社会活动成为热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茶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教师可以提议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茶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使其中的茶文化元素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相结合,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茶文化,也能够更加有兴趣去学习汉语言文学。在笔者看来,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具体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室外教学资源,例如我们可以在学校设立专门的茶道社团来宣传茶文化,并鼓励学校内的文学社经常与茶道社进行学术联动,可以开展例如“茶文化与汉语言的有机融合”等专题活动,此外还可以举办专题讲座,邀请校外茶文化学者入校演讲等,最终目的就是借茶文化来传播汉语言文学。
4.3安排茶道课程
众所周知,茶道对于个人修养的增强可以起一定积极作用。如今大学生普遍心理抗压能力较差,高校可以为他们开展茶道课程来为学生舒解学业和生活方面的压力。尤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例。同理工类学生相比,他们所学专业与个人素养更偏向于情感和感性思维,这就要求他们所承担的心理负荷更多,这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考验。综上所述,高校应该为此类学生开设茶道课程,让茶道课程辅佐汉语言专业课程,帮助学生舒缓紧张情绪,减轻学习疲劳感。此外茶道追求的是一种“仪式感”,在当今社会“生活需要仪式感”逐渐成为更多人生活共识的背景下,无疑是一次社会需求与高校需求双赢的典范。
5、结束语
在中国教育教学体系中,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文史类学生最为关注的重要专业之一,值此新课改之际,如何创造性的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是大批高校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茶文化以其特有的强大感染力能够在无形之中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在笔者看来,探讨如何将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有机结合,各取所长,可以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改革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笔者认为,当前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接轨已经步入可行性阶段,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分为学生和老师两个主体。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查看多种有关茶文化的典籍和阅读材料为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创造特定研究环境,最终达到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生本理念”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实现教学工作的突破创新。
6、参考文献
[1]唐红星.论新课改背景下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结合路径[J].福建茶叶,2018(11).
[2]朱珊.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会贯通[J].福建茶叶,2018(5).
[3]成艳军.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福建茶叶,2019(1).
上一篇:关于长隆毕业论文
下一篇:研究历史人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