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智永书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2 20:33

智永书法研究论文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以变化多姿的线条形态给人以视觉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表现人们精神世界,寄托思想感情,体现审美情趣的功能。

  印度佛教文化的传人,在形式上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意,但不可能给中国书法带来新的技法。但佛教文化的传人,却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因为书法可以抄写经文,记载佛经,以传播后世。魏晋南北朝是佛教繁盛时期,大规模的佛经抄写、造像题记、碑刻铭文,成为佛门僧人的首要工作。在书写佛法经文的过程中,书法得到了很大发展。佛教传人初期,书法主要用于抄写经文,发挥的是其实用功能。到了隋唐时期,书法已成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唐代书法出现了重情感、重心性的特征。这一特征,除了来自艺术自身发展变化的因素外,禅宗的盛行,禅宗心性论、禅境等思想浸染,是推动中国书法艺术步入成熟期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书法史上,佛门书家不在少数。据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到元代止,辑人佛门书家的有59人。实际上称得上书家的僧人,远不止这些。若把善抄经文、碑石等书僧也计算在内,数量之多令人惊讶不已。还有许多书画兼能的禅僧,如宋代的法常、清初的石涛和八大山人等,人们习惯上把他们看成画家,实际上他们的书法艺术很具特色,只因他们在绘画成就更高,使画艺淹没了书艺。北宋以来,社会上的文人士大夫虽未必遁入佛门,但在精神上受禅宗影响极大,宋代的苏轼、黄山谷,明代的董其昌、徐渭,清代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等,他们的书画意味,与佛学禅宗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这是中国艺术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

  佛门书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智永、怀仁、怀素、亚栖、高闲、贯休、梦龟、文楚、弘一等佛门书僧,为我国的书法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仅介绍智永、怀素、弘一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佛门书家。

  一、智永与《真草千字文》

  智永,名法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活于南朝梁、陈和隋年问,具体生卒年代不详。他俗姓王,是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羲之第五子徽之的后代。

  智永少时与其兄惠欣一起出家。会稽嘉祥寺是他们最初拜师学佛的地方。嘉祥寺是王羲之旧居改成的寺院,当时"舍家为寺"是一种社会时尚,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得知智永兄弟崇尚佛教的行为,从他们名字中各取一字,给寺院取名为"永欣"。

  智永在永欣寺参禅学佛,通《般若》、《法华》诸经,好禅寂,人称永禅师。除此之外,他刻苦学书,在寺院旁的阁楼里临仿名帖,发誓"书艺不成,决不下楼"。据说写秃的毛笔头堆积了五大筐。经过数十年的刻苦勤奋,终成书艺名家。

  智永高超的书法艺术,除了自己的刻苦勤奋之外,与他的家学渊源有很大关系。王羲之一家多擅书法,七子王献之草、隶皆佳,王羲之为他写了一篇《乐毅论》,供他学习。智永曾多次有幸欣赏过《乐毅论》,从中学得精妙笔法。献之的《洛神赋》、《中秋帖》等。传世墨迹,也都给智永提供了学习的范本。羊欣(公元307-442年)是王献之的外甥,受王献之启迪,成为著名的书画家。羊欣将书艺传授给王僧虔。王僧虔(公元426-485年)是王羲之从兄王洽的四世孙,他是王氏家族中又一个书法家。《齐书·本传》上载,南朝宋文帝偶见王僧虔书写的扇面,十分赞赏,认为书艺超过王献之。王僧虔的"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的书学思想,对智永有着强烈的触动和影响。南齐宗室萧子云是王僧虔的传人,为当时书名远播的著名书法家。萧子云<公元486-548年)真、行、草、篆俱佳,曾独创小篆飞百,意趣盎然。智永便是萧子云的传人。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王羲之与朋友遨游会稽山后,趁兴写下的序文。这是王羲之的传家珍藏。正篇序文共二十八行,324个字,相传书圣王羲之当时纵情挥洒,写下这似有神助一般的文字。待酒醒之后,重写了数十篇,都无法赶上初写的这篇润畅俊美。王羲之本人特别珍爱这卷墨迹,因此《兰亭序》始终由王氏子孙保存,历经七代,一直完好无损。《兰亭序》传至智永手中之后,智永一直精心收藏,整日把玩,用心摹写,收益匪浅。临终时,将《兰亭序》交付大弟子辨才和尚,企望在佛寺里得以保存。但终被酷爱王羲之墨迹的唐太宗得知,设法将《兰亭序》骗到手,令拓书人摹写数本。太宗驾崩时,将《兰亭序》真迹作为随葬品埋人地下。

  智永在书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发明"永字八法",即以"永"字的八个笔划作为典范,归纳书法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关于"八法"的起源,有人认为是蔡邕、王羲之首创。但即使是王羲之首创,它的广泛传播也是与智永的努力分不开的。没有智永,"永"字八法很可能失传。智永为"永"字八法的流传和发扬,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其二、临集《千字文》,开后代书法家写《千字文》之风气。《真草千字文》(图十六),是由一千余字编集成四言文章,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这类文章古代即有,但智永所写的千字文影响最大。从传为智永亲笔的日本墨迹本真、草《千字文》看,草书与真书分列两行,草书在右,楷书在左。楷书用以释读草书。这种以楷书对释草书的方式,是智永首创。既便利释读草书,又能使人同时欣赏·到他的两种字体。后来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颊,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六体《千字文》。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完全师承了王羲之的草字法规。王羲之的方折之笔,以及王献之的长形字态和点捺俊美的逸笔,都在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他的楷法,是以草字的笔调来写楷书,和写草书一样,喜欢在每一个字内,加上一二重笔,使字态更为生动活泼,略似"行楷"。唐宋以来的书法大家,十分喜爱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尤其是书僧怀素、高闲、贯休、梦龟、文楚等人,都以智永的笔法为楷模。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称赞智永《真草千字文》日:"秀润园劲,八面具备。"所谓"八面具备",是说智永运笔相当灵活,八面有势,写出的字能体现出八面力到的态势。苏轼认为,"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也说智永"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四向,沉著收束。"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智师《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

  智永的书艺得到世人普遍好评,在于他继承二王笔法,又有所发展。拿王羲之《兰亭序》与他的《真草千字文》相比较,可以看出,智永楷书笔法具有《兰亭序》的意趣和动势,特别是用锋的变化。但仔细欣赏可以发现,他的楷书与二王父子的书法还是有区别的。如清代何绍基所说:"二王楷书,具带八分体势",而智永楷书则"此视之觉渐远于古"。这"远于古"的意思,其实是智永把当时楷书中遗留的古拙之意,即隶意,已全部扫除了。尤其结体的处理,别具匠心,因势利导地使上下结构偏长,让左右结构偏宽,并有一定的穿插错落,打破了平缓的格局,从而取得了生动的艺术效果,加上他的用笔呼应紧密,笔势相连,牵丝脉络,清晰可见,颇具天真烂漫之趣,形成了"帖学"流美的风格。

  智永在永欣寺阁楼学书三十年,曾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 本,向浙东各寺各赠送一本。智永认为,学书之人只要有这样一千个字刻骨铭心,就可心手相应,臻于妙境。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对后世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三,智永的书法理论著作《心成颂》,是对书学的又一贡献。这部著作没能保存下来,而智永的弟子智果的同名著作流传至今。智果也是当时有名的书家。有人认为,传为智果所作的《心成颂》,很可能就是智永的作品。《心成颂》篇幅不大,但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书写的姿势、字体结构和布局等,是从原则上微观地为学书者指明途径。

  智永的书法传人众多,除佛门弟子外,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也曾从他学书,得其真传。虞世南后来成为唐太宗的书法老师。盛唐书名赫赫的张旭,也是智永的后学,可见智永书法艺术影响之大。

  智永书艺的精熟,与他天资高且勤奋,又有家学渊源有直接关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他书艺上的成就,也是由时代造成的。隋唐之际,整个社会对书法都十分重视。帝王、文人雅士、僧人道士都热衷书法。唐代开设各类学校学书法,并把书法作为取士的标准之一。这种种举措,必然促使书法在艺术上的不断提高。禅门书家层出不穷,正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僧人一方面为弘扬佛法,抄写经书而学习书法;另一方面,有一手绝妙的王体书艺的僧人,可获得王公贵族和士大夫的重视,能够轻易地在士大夫中找到知音和追随者。

  佛教禅宗的盛行,也为隋唐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色调。禅宗精神对于人称"永禅师"的智永,自不必说,深得智永禅书精髓的虞世南,对禅宗的"性白天然",对书道的"源于心悟"深有体会。他认为书道玄妙,必须依赖于自然的神遇,而不能凭借外在的追求。若想获得书法的奥秘,只能是自性一悟的结果,而非凭借摹仿获得。"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笔髓论·契妙》)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感受。

  《宣和书谱》上记载,唐代书僧文楚,学智永《真草千字文》,在观者看来,落笔轻清,无一点俗气,飘飘然犹如飞云辉映素月,一见就令人有超凡脱俗般的遐想,具有洗净人心的巨大功效。由此可见,真于性情而又脱俗超逸的禅宗意境,为书法走向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表情艺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智永禅师及其传人的书法艺术,其超人的魅力和神采,也正在于此。

智永真书千字文及其笔法解析是什么?

第一讲,“顺入法”。

第二讲,“切入法”。

第三讲,“搭锋按转法”。

第四讲,“拉收法”。

第五讲,“顿挫法”。

第六讲,“带钩横”。

第七讲——“拎起行笔”。

相关信息

智永对乃祖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决心使乃祖的书法万古流芳。智永练习书法极为刻苦。他在永欣寺时,就曾盖一座小楼专供练字,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

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练字,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瓮,天长日久,就积了好几瓮。智永后来把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一个地方,自撰铭词以葬之,时称“退笔冢”。

智永在书法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智永,(约511~608年前后),名法极,俗姓王,是王羲之的七代孙,为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活动于陈、隋年间。其生卒年代,据他的弟子尚杲和尚《瀑布山展墓记》所记情况推算,当卒于隋大业四年(608)前后,有材料说他活了近百岁,当生于梁天监十年(511)前后。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家。据说他为了写字,30年不下楼,求书之人如市,门限为之磨穿。他曾书写真草千字文800本,分送浙东各寺。李嗣真评智永的字说:“精熟过人,惜无奇态。”苏轼则反驳说:“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又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及造疏淡。”智永之不求奇质异态,除了保持王氏典型以外,也是恪守佛教教义的表现,沉静淡薄不求奇怪,是佛家的基本要求。智永的代表作是《真草千字文》。日本存有墨迹本,陕西西安碑林有刻本。其中草书字迹规范,字也较大,是良好的草书范本。

智永的书法特点&薛稷的书法特点

  砚臼磨穿笔作堆,千文真面海东回。

  分明流水空山境,无数林花浪漫开。

  ——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百首》

  《书后品》且评之云:“精熟过人。”
  张怀瑶撰《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评述历代书家,智永之楷、草、章列为妙品,行书列为能品,并作传曰:

  师远祖逸少,历记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夷途良辔,大海安渡。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阳询)、虞(世南),精熟过于羊(欣)、薄(绍之)。相传其曾有真、草《千字文》800本,散诸于江东佛寺,各施一本。按《千字文》出自南朝粱武帝指命周兴嗣编次,殷铁石集拓王羲之书而为之。《书断》有记智永住吴兴永欣寺时临仿其书,“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颓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又记“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馀,而五簏满”。若是,智永研习先人遗迹,其精熟者自可想知。传世《千字文》墨迹多六朝别字,书法秀逸,风神娟静,信是出自其所临右军之手迹。

  古代名家评智永
  唐李嗣真《书品后》:精熟过人,惜无奇态。
  唐张怀瓘《书断》: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
  宋苏轼《东坡题跋》: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之诗,初若散缓不及,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又: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刑,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
  又:虽骨气清健,大小相杂,如十四五贵胄偏性,方循绳墨,忽越规矩。
  又: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若穿透,始到钟索也。
  宋米芾《海岳名言》: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
  明项穆《书法雅言》:智永专范右军,精熟无奇,此学其正而不变者也。
  清梁巘《评书帖》:晋人后,智永圆劲秀拔,蕴藉浑穆,其去右军如颜之于孔。
  《承晋斋积闻录》:隋楷莫佳于智永《千字文》。今世所传《乐毅论》、《黄庭经》诸帖,皆不如《千字文》。书法自右军后当推智永第一,观其《真草千字文》圆劲秀拔,神韵浑然,已得右军十之八九,所去者正几希焉。
  清刘熙载《艺概》:陈僧智永尤得右军之髓。永禅师书,东坡评以“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则其实境超诣何如哉?今摹本千文,世尚多有,然律以东坡之论,相去不知几由旬矣。
  清何绍基《题智师千文》:右军书派自大令已失真传,南朝宗法右军者,简牍狎书耳。至于楷法精详,笔笔正锋,亭亭孤秀,于山阴棐几,直造单微,惟有智师而已。永兴书出智师,而侧笔取妍,遂开宋元以后习气,实书道一大关键,深可慨叹。
  清何绍基《跋牛雪樵丈藏智永千文宋拓本》:颜鲁公与素师论书,谓:“折钗股何如屋漏痕”。屋漏痕者,言其无起止之痕也。顾唐贤诸家于使转纵横处,皆筋骨露现;若智师《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二王楷书,俱带八分体势,此视之觉渐远于古。永兴得笔于智师,乃于疏密斜正处,着意作姿态,虽开后来无数法门,未眠在铁门限外矣。
  清鲁一贞《玉燕楼书法》:隋智永、唐虞世南皆宽和有余,英迈不足。

  薛稷,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卒于睿宗先天二年(731)。字嗣通,蒲州汾阴人(今 山西)。官至太子少保。人称“薛少保”。唐代著名楷书家。其书出学褚遂良,得褚甚多。故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说。但又以用笔纤瘦,结构疏通的特点,别具一格。作品有《信行禅师碑》等。

上一篇:红色教育论文格式

下一篇:数学论文答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