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自我管理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2 21:40

自我管理研究论文

  大学生情绪管理1500字论文篇三
  《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摘 要: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情绪及情绪管理的概念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提出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增强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团体辅导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等策略,使大学生能够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管理 策略

  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在面对学业、感情、交友、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常常会出现失落、沮丧、空虚、焦虑、自卑、易怒等负面情绪,且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一些丧失理智的举动。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他们的未来,作为 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关注。

  一、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1、情绪易冲动且复杂多样

  大学生有着丰富、强烈而又复杂的感情世界,情绪体验快而强烈,喜怒哀乐常常一触即发,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得容易感情用事。这种冲动性的情绪尤其在群体中往往会变得更激烈。大学生有较强的群体认同感,喜欢模仿,易受暗示,容易受当时情境气氛的感染、鼓动,表现出去个性化,降低责任心。

  2、情绪的波动性和弥散性

  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积极高昂,有时消极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同时,大学生的情绪还有较强的弥散性,一种情绪一经产生,就可能越出原先的对象而扩散开来,在不自觉中,使得他们把自己的情绪赋予外物,转移到 其它 事物中去,而且其情绪余波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使他们有时很难保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3、情绪的矛盾性和文饰性

  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得含蓄、内隐。但相当多的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尽情地得到倾诉,这种感觉有些是自己意识到的原因引起的,有些则是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这种压抑来自何方,只觉得自有一种不满、烦恼,有一种空虚感、孤寂感。这与大学生具有的丰富情感是相矛盾的,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又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异常情绪,如焦虑、忧郁、骄傲、愤怒、嫉妒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策略

  1、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Salove)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Mayer)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萨洛维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指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主动摆脱焦虑和不安情绪。(3)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指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的热忱、专注和自制,使自己有高度的办事效率。(4) 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指善于调节与控制他人情绪反应,并能够使他人产生自己所期待的反应的能力。

  一般来说,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是否被社会接纳与受欢迎的基础。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充分认识提高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性,把情绪智力的培养纳入学校的整体运行机制中,在制度的建立、课程活动的安排、校风的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能够发展学生情绪智力的工作。 2、增强大学生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

  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我们要了解、接纳情绪,掌握情绪管理的几种方法。

  (1)心理暗示法,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这个概念最初由法国医师库埃于1920年提出,他的 名言 是“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心 理学的实验表明,当一个人静坐时,默念“喜笑颜开”之类的语句,那么他的心里面也会产生一种乐滋滋的体验。

  (2)适度宣泄法。当大学生遭到负面情绪的困扰时,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而适度宣泄则可以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放松。如可以尽情地向至亲好友倾诉,或是通过 体育运动 、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但是,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必须增强自制力,不要随便发泄不满或者不愉快的情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3)合理情绪疗法,即ABC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我们需要首先认清引发情绪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ABC理论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3、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有效疏导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更正确地评价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具有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主动 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团体辅导,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干预,能够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4、营造良好环境,稳定学生情绪

  进入大学之后课余时间比高中多了很多,学习也不像高中那么紧张了,很多同学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或者沉迷于 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等到毕业时才追悔莫及。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找到集体归属感,让学习、生活的意义得到升华,一些不良情绪容易被释放,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动中发展了自我。

  总之,情绪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潜能开发,并有助于人的自信心的建立。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地表达、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 文献

  [1]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叶素珍 曾振华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朱艳新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
  大学生情绪管理1500字论文篇四
  《大学生浮躁情绪原因及其管理》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直以来他们都是天之骄子,但是当今社会的特殊化使得大学生无形中已经变成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爱情问题,还有社会赋予他们的各种压力都使得大学生这个浮躁的群体更加难以管理,本文就从大学生浮躁情绪的来源和管理方式做一些分析。

  大学生浮躁情绪管理就业

  一、造成大学生浮躁的原因

  1.理想与现实的脱离

  大学生一直是生活在校园里长大的孩子,对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认识随着年龄的和知识面的增长而增长,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好像就已经认清楚了自己所面临的严峻的现实,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不了理想和现实所带来的落差感,而产生浮躁和不安的情绪,更有胜者开始自暴自弃。就像网络上出现的大学生不去上课的原因是:上了不一定能听懂,听懂了不一定考,考了不一定过,过了不一定毕业,毕业了不一定找上工作。在这种无限放大的悲观情绪的影响下,学生会不断的加深浮躁的情绪,最后有时候会导致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扭曲,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2.社会大环境的恋爱观失衡,攀比严重

  我们经常在大学比较集中的地方看到学生们成双成对,莺莺燕燕的女学生和三三两两的男学生搂肩搭背,或者卿卿我我,一对对大学生情侣们迫不及待地享受爱情的甜美,在他们的观念中,爱情这东西已经是一种随时皆可抛的一种需求品,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观念促使学生们有一种尽情挥霍青春的洒脱。而在同学之间攀比现象也很严重,一个宿舍中,如果有多数有对象,那么剩下的那几个少数就做不住了,在这个大环境崩塌了的小社会中,纯情似乎显得那么的飘渺,少男少女们攀比的开始交往,看谁玩的大胆,谁放的开,殊不知,这些在大学期间留下的阴影将是他未来人生中最不得谈起的一段往事。在学校附近应时而生的各种钟点房和招待所得生意也就火了起来。产生大学生恋爱观念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学校方面教育管理出现漏洞。一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目标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方面管理上的缺失;二是老师和学生交流不够,很多老师仍然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对立面上,有种各扫自家门前雪的感觉,下课转身就走,像完成任务一样,走的是混工资的套路。学生本应该最亲密的辅导员工作也做的不到位,有和没有差不多,这都是问题的来源。

  3.“围城”心理作祟

  在校学生难免会跟自己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长或者乡党们进行经验上的交流,在谈话期间,普遍现象是,已工作的学生经常有一种对现状不满的抱怨交流给在校学生,他们总幻想着跳槽,换一个新工作,但又担忧找不到更好的,所以在校生听了以后也会在无形中产生一种毕业了也没有一个好点的工作,现在是拼爹的时代,是走关系的时代,进而不思进取,因为往往有那么几个家世比较好的人工作比较好,于是他们也就开始学会了往更好的围城里奔往的想法,不脚踏实地,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时常感觉压抑,想发泄,但又迷茫的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宣泄。于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走进了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希望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所谓的公平,借此来宣泄情绪,平静自己。

  二、如何做好大学生浮躁心理的预防和克服工作

  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现代生活压力的多元化现象的出现,教育部对于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作用,让他们能够以平成心态安稳的读完大学,进而更好地学好知识,为他们能够稳健地迈出走向社会的步伐是现在学校所面临的一大任务,我们力图从现状中寻找成因所在,探究对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有效办法:

  1.给学生更多去 社会实践 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根本上改观学生的懒惰习惯

  大学生浮躁的一大成因就是感觉大学生活平淡无聊。作为咱们新社会这批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八零后和九零后们,他们的生活没有战争的洗礼,缺少生活的锻炼,他们一直被家长们视为自己的掌上明珠,是父母亲对于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的一个希望,父母亲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好了,只力求他们能够好好学习,超越自我,过的幸福。然而一路被铺的平坦的一马平川的生活道路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缺乏了乐趣,三点一线式的基础教育和中学生活,在他们走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打破这种平淡了这么上时间的单调生活。于是浮躁情绪自然就困扰着他们。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打零工,做义工,暑假期间当家教,参加学校社团,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填满他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背负责任,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从而克服盲从和浮躁。

  2.兴趣引导、确定任务、建立目标、集中精力学习,克服浮躁情绪

  通过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去,这样让学生能够乐于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克服浮躁情绪的主要办法。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兴趣引导和建立目标。

  首先,是调动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做好学生兴趣的引导工作主要落在教学老师的身上,一位优秀的老师,他必然应该有他吸引学生的地方,在一所大学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是有的老师讲的精彩,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讲课的娓娓道来,听课的如饥似渴的接受着知识;有的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睡倒一大片,老师讲的没精神,学生学得没兴趣。所以说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 教学方法 的科学化是吸引学生的王道。老师们必须在教学之余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教学水平,因为很多学生都认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其次,是设定目标让生活充满意义。科学、合理地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学要求,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目标,让他们自己去为达到目标而学习,这样哪还有学生去浮躁。

  3.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减少学生茫然无措的就业心理

  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是对我们国家教育制度和企业用人制度提出的一个要求,毕业学生迫切的需要一个公平的,透明的企业用人制度,尽量让学生毕业以后都能有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而且满意的工作,给学生一个恰当的步入社会的门槛,让他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做就是解决了在校学生的后顾之忧,在校学生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我之外,再无他想。

  参考文献:

  [1]高留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

  [2]庞龙.大学生浮躁心理现象探析[J].魅力中国,2010,(17).

  [3]董朝宗.大学生浮躁心理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03).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情绪管理相关论文

2.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2000字

3. 有关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4.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5. 关于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如何自我管理的论文,3000字

彼得·德鲁克早在1959年就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并预言这个群体将成为新型社会的主导群体。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的工作难以监督,因而组织效力将取决于组织成员能否对自身进行有效的管理。在首次发表于1999年的这篇文章中,德鲁克对“自我管理”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社会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和机会。以前,人们的选择很少,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地位和职业。比如一般来说农民的儿子也会当农民,工匠的女儿会嫁给另一个工匠。甚至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的知识工作者还指望着公司的人事部为他们做职业规划。而今天,人们只要有雄心和智慧,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管从何处起步,都能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攀上事业顶峰。实际上,知识工作者应该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把自己放到一个能对组织和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位置上,在可能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保持着警觉和投入,一有恰当的时机就设法改变自己的发展道路。

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更容易取得成就,这是个人人都懂的道理。但是,在德鲁克看来,许多人只是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而对于自己擅长什么并不是很清楚,也就更谈不上利用自己的所长了。因此,人们首先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文中德鲁克列出的几个自问自答的问题有助于我们认清自我:我的长处是什么?我是如何工作的?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属于何处?我该做出什么贡献?

德鲁克认为,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的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进行比较。德鲁克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专注于自己的长处,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不能胜任的领域,因为从无能到平庸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人们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一个人的长处具有独一无二而且基本固定的特点,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是如此——虽然它可以略微有所调整,但不可能完全改变。德鲁克的忠告是:不要试图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你不大可能成功。但是,你应该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

价值观是自我管理中最后必须要问的问题。个人的价值观应该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容,否则人们工作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沮丧,自然也就干不出成绩。我们还需要认识到,虽然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和自己的长处很少出现矛盾,一个人的价值观有时却会与他的长处发生冲突。而在面对这种冲突时,价值观应该是最终的检验标准,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德鲁克谈到他早年在做投资银行业务时工作得非常出色,但认为自己的人生志向并不在此,于是虽然当时大萧条仍在持续,他还是毅然辞去了那份工作,去从事自己认为更值得贡献毕生精力的事业。

在人们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就能够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该身属何处,并确定自己应该做出什么贡献。此外,人们还要认识到共事者具有不同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必须通过与他们的沟通来做好自己的工作。

最后,德鲁克认为,在知识工作者的寿命一般已经超过组织的寿命、人员能够自由流动的今天,人们还应该及早发展第二兴趣,管理好自己的后半生。他预言,人们对自我管理的需要将掀起人类事务中的又一次革命。

论文写作"管理以自我管理"

以人为本,教育学生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自我管理。

  一、何谓班级自我管理

  我认为,班级自我管理包括两层次:一是指班干部和班委会共同负责,相互协调,自觉担负起班级一部分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为完成班级任务而努力的过程;二是指班级每一成员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按班级要求自行控制和调节,为实现班级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显然,前者是就班级的学生干部而言,后者是就班级的每一成员而言,但两者都统一于班级组织目标的实现。

  当我们把目光向班级管理实际时,我们都会发现,有的班级成员自觉性高,纪律性强,无论是自习和劳动,教师在场与否都一个样,即使同学之间出现某些矛盾和冲突,也容易得到集体或别人的劝解而缓冲和和解。这种班级自我管理的水平高、效果好,班务工作经常显得井然有序,班级集体成了学生的乐园。我感到,这就是成功的班级自我管理,其基本特征在于:正确的班级组织目标,已经内化为学生的个体和集体目标,组织目标与群体或个体目标和谐一致。

  二、实施班级自我管理的意义

  班级自我管理,既符合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原则,也富有时代气息。

  首先,这种管理能创造一种亲切的、自由的、和谐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对儿童的教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环境过于严肃、紧张或过于松散、零乱,儿童心境与情绪都会受到影响,接受教育的功能就会随之下降。

  其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才干,可以唤起他们对班级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班级自我管理的实践表明:有些班级工作让学生自己来做,自己来管,比较有效。

  再次,我国目前的教育正处于变革时期,变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培养更多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小打下基础。自我管理正是从多方面培养儿童独立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儿童增长管理才干创造了许多时间的机会。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有进取心,不墨守成规,有较强的适应性,从而为祖国多做贡献。

  此外,他还有利于班风和校风的树立。班风和校风是学生群体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它体现出学生共有的精神风貌。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组织、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从而为优良的班风校风的树立,准备好思想条件。

  总之,实施班级自我管理,是时代的要求,是由学校教育性质与儿童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三、如何实施班级管理

  我在实践中感到,以下三阶段是实施班级自我管理所必不可少的。

  1、班级自我管理的准备——倡导自我教育和班级目标的制订

  班级自我管理的基本和前提是自我教育,教育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小学,他们逐渐进入少年期,他们开始身高猛涨,样子像个小大人,体力、精力以及个人意识的发展,使得他们要求成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他们已有独立的见解,要求独立、急于摆脱大人的监护,什么都想自己干。”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在这关键的时期,应顺着学生意识发展的规律,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达到自我意识的高层次——自我教育,倡导和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一旦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就会意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小学生守则》虽简短,但包含内容广泛,班主任应根据本班实际引导学生制订一个较为具体的《班级公约》,《公约》一经形成,它就是全班同学奋斗的目标、评价自我教育的依据,每个成员都必须自觉遵守。

  2、班级自我管理的施行——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的指导

  班集体自我管理的核心建立与核心教育和训练。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意志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坚持性还是很差的。他们不善于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持久地完成一项工作,常常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

  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应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

  为了使个体自我管理得以持久下去和上升到群体自我管理,在前一阶段基础上,班主任应适时间里群体自我管理核心——班委会,班干部应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产生后,及时理清班委会在班级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和同学间的、相互关系。

  班委会建立后,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精力对小干部进行教育与培训。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教育:第一,懂得自己工作的意义;第二,树立高度的责任心;第三,走群众路线;第四,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个人与集体、表扬与批评的关系。可以从讲、学、看、干着手。讲,通过谈话、讲座等向小同学传授管理知识;看,让小干部看班主任处理同学之间纠纷;学,让小干部拜师学艺;干,让小干部定期汇报,求得班主任和学生的指点。这以后,小干部可正式开始群体自我管理的班级工作。

  3、班级自我管理的延伸——班主任的指导和协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开始以抽象前提为基础进行推理,但是这种推理主要以直观为依据,虽然不依靠直观依据的抽象推理,偶尔也可以看到,但是这是不经常的,而且不可能成为有体系得推理。

  因此,班级自我管理实施后,班主任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使小干部们和同学们少干错事,少犯错误。对班委会的指导可为:一、工作的方向和意义上;二、工作方法上;三、班级活动的原则和方法上。如活动要寓教于乐,要有美感,要新颖。对学生的指导为: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独立地学习、独立地工作、独立地生活。

  影响班级自我管理的因素很多,既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内部的如班级机构内本身的不平衡(干部与干部、学生与干部)。外部的有学校和任课教师的影响,这就要班主任的协调,你应努力平衡机构的不平衡,处理好个体与群体,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积极影响,使班级自我管理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班级自我管理真正地体现了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又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和在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也可以借此说,管是为了不管,不管,是班级管理者追求的最高境界,班级自我管理有利于我们达到这一最高目标。

上一篇:论文答辩要弄多久

下一篇:宴会相关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