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诚善义论文范文
德诚善义论文范文
上联,孝善义勤天增寿,
下联,仁慈忠厚人有福。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道教人物列表简介
大成子 刘奉林 邛疏 尹轨 杜冲 彭宗 宋伦 冯长 王乔 姚坦 周亮 匡续 宋来子 王骀 李亚 琴高 苏林 郭四朝 马成子 乐子长 尹澄 王探 鲍叔阳 裴玄仁 茅盈 茅固 茅衷 戴孟 周义山 王仲都 王褒 山世远 刘京 刘翊 李脱 皮玄耀 王谷神 乐钜公 安丘望之 刘讽 矫慎 史通平 张陵 王长 李忠 赵升 赵芮 丁令威 王诚 杨波远 赵威伯 魏伯阳 宫崇 帛和 马明生 阴长生 栾巴 李翼 封衡 张皓 刘图 玄俗 王远 淳于斟 张衡 张角 张梁 张宝 刘文饶 张修 张鲁 东郭延 张盛 干吉 司马季主 王妙想 夏馥 任光 张奉 姚俊 毛伯道 冷寿光 李整 皇甫隆 王纲 韩崇 张礼正 王真 左慈 兰期 路光 葛玄 谌母 王玮玄 张祖常 严青 石春 李寛 李阿 张玄宾 孟优 介琰 杜契 孙寒华 介象 李明期 王晖 冯生 梁卢 张重华 易退 罗文佑 张忠 李根 谢允 陈兴明 陈瑞 施存 郑隐 尹道全 范长生 尹虔子 郑景世 平仲节 赵广信 吴丹 许逊 丁义 吴猛 陈勋 时荷 施岑 甘战 周广 曾亨 彭伉 钟离嘉 黄仁缆 盱烈 魏华存 鲍靓 葛洪 贺栾 陶淡 王浮 许迈 陶烜 王玄甫 文斤 王子瑶 郭元祖 李知常 杜济世 许谧 杨义 许翽 许黄民 马朗 马罕 梁谌 王嘉 孙彻 马俭 单道开 王纂 葛巢甫 赵昱 范豺 杜炅 孙泰 孙恩 卢循 沈警 任敦 刘凝之 孟钦 李和 成公兴 寇谦之 李皎 罗崇之 吴邵 刘纲 柳棨 郭文 张昭成 张椒 张回 张迥 张符 杜京产 诸慧开 徐灵期 尹通 孙游岳 陆修静 宋文同 徐启玄 陈慧度 张昙要 张始珍 王道义 王灵舆 邓郁之 邓欲之 禇伯玉 陶弘景 周太玄 桓法闿 潘洪 孙文韬 牛文侯 毋始光 陈宝炽 廖冲 卢度 周子良 顾欢 蒋负刍 薛彪之 杜昙永 孟景翼 叶国重 许灵重 成童孙 马枢 钱妙真 李顺兴 饶道亨 东乡宗超 张法乐 韦节 侯楷 王延 严达 许明业 双袭祖 于章 歧晖 臧矜 长孙炽 焦旷 萧子祎 孟道养 庾承仙 孟智周 章旻 方谦之 黄观子 白玉生 张叔隐 李抱祖 曹宝 杨超 王远起 淳于普洽 张诜 张允之 殷法仁 王霸 由吾道荣 孙韬 刘简 诸糅 李千乘 卢太翼 徐则 丁玄真 巨国珍 胡隐遥 刘进喜 王远知 李元基 李少微 张惠明 成玄英 韦善俊 孟诜 刘无待 李仲卿 黎兴 方长 张君相 李奉时 陈道冲 孟静素 田仕文 王轨 王柯 孙思邈 张鼎 萧灵护 潘师正 刘道合 魏降 李荣 王悬河 孟安排 万振 魏徵 李淳风 薛颐 叶慧明 叶法善 黄灵微 刘知古 周玄度 刘玄博 黄颐 秦世英 阮孝波 邢虚应 王希夷 尚献甫 尹文操 王玄览 王大霄 李思慕 蔡伟 杨通幽 何琼 胡惠超 史崇 张万福 朱君绪 暨齐物 王玄宗 白履忠 司马秀 邢和璞 司马承祯 赵仙甫 王虚正 吴筠 罗公远 章寿 王旻 张果 贺知章 李筌 申元之 刘无名 薛季昌 薛幽栖 赵惠宗 张若讷 尹愔 张氲 张探玄 李含光 申泰芝 田名德 刘若水 付仙宗 杨泰明 张直 韦景昭 张太空 黄洞元 谢自然 邓思瓘 翟法言 徉狂道士 舒虚寂 向道荣 任可居 汪子华 刘玄和 王颜 吴善经 马凌虚 田太神 胡 *** 元丹丘 冯佑 王虚无 任新庭 丁飞 任放 泰系 商栖霞 崔希范 刘白云 李升 张子祥 张通玄 张恒 张光 张慈正 张高 张应韶 张颐 张士元 张修 卢眉娘 董师元 蔡如金 蔡明凌 程太虚 俞灵璝 轩辕弥明 卢道元 陈少微 贾自然 申甫 张九垓 张德诚 伊祁玄解 陶植 符契元 能去尘 邓延康 钟离权 郑思远 吕喦 陈朴 王损之 朱姚椎 洪志 叶静能 韩湘 刘从政 赵归真 元阳子 徐灵府 刘元靖 吕志真 王杞 左元泽 施肩吾 隐芝内秀 梅彪 周隐遥 陈蓬 柳默然 田虚应 陈寡言 冯惟良 应夷节 叶藏质 刘介 沈观 侯道华 胡愔 轩辕集 王灿 吉宗老 廖通元 叶迁韶 李浩 丁紫琼 吴守元 祖舒 京里先生 幻真先生 贾嵩 李玄真 苏元朗 孙智清 马湘 沈知言 金可记 王昌遇 熊德融 张谌 张兼一 张善 张季文 赵知微 谭峭岩 刘处静 吴法通 王奉仙 张素卿 李竦 王仲甫 王锡 曹唐 王睿 王长生 赵初阳 宋玄白 何怀宝 岑道愿 许碏 成无为 张仁表 郑(王长) 陈法明 裴浩中 舒道纪 刘方瀛 酆去奢 闾丘方远 刘得常 杜从法 还阳子 郑文叔 李冲昭 聂师道 杜光庭 吴涵虚 郑遨 梁文矩 尹嗣玄 郑玄章 甘凝 申迅 司马凝正 燕真人 彭晓 李良佐 陈守元 率子廉 沈庭瑞 强思齐 伊用昌 郭玉隆 傅央焴 姚庄 高奭一 景成先生 洪居敬 王松年 强名子 傅洞真 谭峭 张远霄 张若海 范翛然 张荐明 聂绍元 杨讷 杨樵 郭无为 黄万户 杨保宗 杨仙公 万祐 范德昭 屈突无为 李守微 谭紫霄 陈抟 刘操 王栖霞 张无梦 贺兰栖真 倪少通 陈靖姑 林九娘 李三娘 许坚 王筌 方贫乐 严道性 严道隆 徐定辞 刘方 曹谷就 李涵虚 马自然 萧道存 柴通存 苏澄隐 柳冲用 张元德 王若海 王鼎 马志 刘若拙 张白 张元化 王常 林太古 梁筌 丁少微 刘希岳 李志升 赵自然 成延昭 饶洞天 张契真 舒知雄 石仲元 蒋元吉 万保冲 甄栖真 朱自英 吴夲 孔应期 方希辨 徐熙春 张伯端 刘景 曹佾 胡元雅 林默娘 张守真 吴崇岳 王怀隐 张绍英 毛奉柔 洪圣保 刘子颙 刘从善 杨任丁 王提 邱允迪 谢佑 孙夷中 欧阳道隆 朱友 郑自清 兰方 赵抱一 张正随 张乾曜 张嗣宗 张象中 张敦复 周方 刘玄良 杨在 叶绍先 李思聪 袁惟正 石泰 余元吉 徐守信 全若水 苗希颐 刘混康 陈景元 孙元明 陆惟忠 郑德普 崔道昌 王道延 司道明 宋道安 张德容 张润子 魏汉律 秦志通 汤友成 笪净之 何居中 林灵素 沈若济 武元照 薛式 王老志 王仔昔 陈琼玉 邹希衍 周史卿 昌虚中 吴应能 吴应言 妙明真人 刘大彰 刘应真 卢仲璠 张景瑞 张继先 张时修 石自方 萨守坚 张穆之 王文卿 万宗师 邹铁壁 王善 王茂端 王契真 杨希真 毕道宁 刘益 黄知微 徐希和 甯本立 胡用琮 黄希旦 詹太初 贾善翔 何德顺 李少微 汤用明 陈希微 荣阳 蒋景彻 李景和 傅霄 冯观国 李景(日英) 王秉文 章居简 刘烈 金良之 张守真 杨维 王应廉 李博 李德光 余卞 秦辨 田端彦 卢至柔 唐子霞 何得一 徐知常 卢野 景知常 申元道 龚元正 邹葆光 刘卞功 刘元道 张虚白 林虚极 骆守明 皇甫坦 傅得一 徐守经 秦汝达 何中立 邹䜣 留用光 邢汝嘉 谢守灏 张道清 陈楠 薛汝积 蒋叔舆 杨介如 张景渊 曹侍德 王本豫 杨权 任元阜 王袭明 雷道之 朱桔 郑清恺 鲍志真 叶森 白玉蟾 孔希喦 留元长 黄澄 胡元周 项举之 皇甫靖 梁悟真 李冲寂 王希美 元妙宗 路时中 温抱一 张正夫 华英 朱桐元 张明 徐向真 范伯慈 盛旷 马之瑶 上官道人 王道坚 祝永佑 李嘉谋 刘混成 刘虚谷 李景祈 谢显道 陈崇政 李妙成 黄若谷 赵子甄 唐守澄 王宁素 刘迁 冯太申 王承绪 王明志 程昭 李光玄 潜真之 任照一 黄居真 赵大信 郑德安 陈田夫 蒋融庵 刘词 赵民 赝图 陈洪范 李景元 蹇昌辰 董南运 王洞章 萧惟亿 袁宗善 张崇一 薛洞真 徐处尚 吕惟一 吕保成 郑保和 李保纯 李珏 罗晏 周霞 翟汝文 郑观国 黄彦达 孙元政 邓安道 吕云 邹应博 彭耜 王若时 邵若愚 刘道怀 陈桷 陶源静 吴悮 张椿龄 陈葆光 胡混成 毛道人 刘敖 刘永年 陈达灵 翁葆光 龙眉子 何守澄 杨甲 石元朴 郭保守 吕元素 吕太古 朱宋卿 许明道 李若济 冯大同 陈大受 陈以文 孟煦 张与年 安世通 易如刚 于道显 司徒师坦 张大淳 夏元鼎 萧应叟 张道源 南毕道 白自然 张志朴 汤志道 吉志通 蒋宗瑛 景元范 刘宗昶 王志心 徐道明 蒋得时 翟志颖 张庆先 邓有功 刘思敬 雷时中 张居祐 张志敬 黄舜申 彭日隆 张与玉 王中立 刘梦鼎 雷思齐 许道杞 王道孟 钱善道 邓牧 张元汉 章居实 陈义高 汪万倾 刘玉 李玉成 俞琰 张可大 王庆升 黄自如 林自然 周无所住 金元范 陈显微 方南翔 张希言 张闻诗 毛允中 张道虚 张与槎 张元英 薛应常 禇伯秀 苏绍成 赵永嘉 张道统 陈伀 王希巢 陈椿荣 唐淳 周真一 洪知常 章元枢 陈大师 董思靖 李简易 陆墅 霍济之 毛日新 金允中 胡湘龙 杨至质 付飞卿 周贵谦 周进元 周善信 陈同寅 马道逸 牧常晁 杨智远 倪守约 余洞真 郭应歧 章元长 洞阳子 周准 黄崇鼎 李锦修 和德瑾 李灵阳 朱洞明 彭太冲 梅希仙 詹益老 王守谦 边洞玄 薛玄同 范道素 李道纯 王当阳 王守正 华阳复 师仁寿 林辕 薛致玄 杜长春 萧抱珍 侯道静 萧道熙 史处厚 严处常 王重阳 陈知命 孙不二 刘德仁 陈师正 谭处端 马钰 黄有道 王颐中 宋明一 *** 桂 玄全子 李大乘 刘真一 卜道坚 苏铉 李冲道 来灵玉 姚玹 任风子 段光普 任守一 曹瑱 雷大通 柳开悟 侯善渊 又玄子 柳志春 高守元 薛玄微 李德方 孙明道 赵抱渊 吕道安 毕知常 乔潜道 郝大通 张信 张信真 崔道演 王处一 辛愿 韩抱真 何守夷 奥郭希道 陶彦明 周全道 温德成 刘处玄 丘处机 鞠志圆 张志谨 孙志觉 何志清 訾守慎 赵悟玄 薛知微 王志达 萧志冲 陈道益 王志祐 蒲察道渊 訾亘 杨明真 李大方 袁从义 张可用 董守志 王志常 通神先生 于通清 杨至道 赵道坚 于善庆 刘通微 赵志渊 尹志平 段志坚 陈德定 田志亨 李志远(真常子) 李志远(圆明子) 朱志希 丁善渊 刘志源 然逸期 刘道宁 李志云 夏志诚 范圆曦 毛养素 王志谨 孙伯英 蔡江月 冯至亨 斡勒守坚 萧辅道 郦希诚 宋德方 于志可 李志方 毛希琮 孟志源 苑至果 乔志高 陈志昂 张志素 秦志安 冯道真 张志真 李志全 李志柔 綦志远 潘德冲 姬志真 张守微 王道清 高道寛 姜善信 奥郭弘道 刘志厚 李志明 王志坦 史志经 田自然 王粹 张志朴 石志坚 张善渊 申志贞 鲁大宥 张本 孙德福 祁志诚 樊志应 李居寿 李善信 朗如山 岳德文 林灵真 马天麟 田元普 郭志空 董志平 李霖 马莅昭 马了道 李妙元 张志渊 刘清渊 陶志颐 何巨川 刘志平 刘志坚(云喦子) 刘志坚(洞真大师) 冯尊师 范常真 房志起 王吉昌 刘志渊 于志道 曹文逸 王志明(于道显徒) 王志明(丘处机徒) 张志玄 禇志通 刘志真 张真一 长筌子 乔正忠 刘正清 陈德福 张悌 黄明佑 宁志平 关德昌 周道全 圆明老人 霍志真 李守正 季志符 寇志静 牛志信 杨守和 李素舟 柴元皋 薛志清 茅从易 朱志明 张崇真 张道温 玄虚子 论志焕 邢道安 禄昭闻 李通玄 李志常 史志道 桂心渊 金志阳 李德和 李道谦 张宗演 张与棣 张与材 李志椿 荣守玉 王志素 杜道坚 林大敷 孙德彧 杜志希 张留孙 张松谷 莫月鼎 张清志 陆颐真 郑德邻 陆应祥 殷震亨 唐乐真 刘公道 刘德邵 王天助 王玄真 孙景真 吴全节 邱洞真子 王志宣 张守正 张志伟 张志信 贾志希 富恕 李志端 缑德宁 王当阳 张得林 刘玄政 张志恒 卫道玄 周德洽 杨聪闻 介志微 刘惟永 苗善时 黄本仁 周庆安 李志田 陈志玄 穆守妙 刘志通 田志明 司志净 孟集虚 马道明 王志道 赵九渊 杨志隐 陈志忠 潘仲华 高志清 何志渊 吴元初 吕志忠 彭志祖 王寿衍 黄元吉 朱思本 金善信 毛惟谦 张嗣房 赵嗣祺 郑进元 把德伸 陈日新 张嗣成 张雨 倪文光 黄居庆 余希圣 吴自福 查居广 彭南起 李明良 陈彦俭 薛元曦 陈致虚 邓颐 车兰谷 王舜民 真息哈剌 夏彦文 赵伯庸 赵仁卿 明素蟾 张毅夫 欧阳玉渊 李天来 潘太初 陶唐佐 徐异 薛廷风 陈可复 张德纯 吴济川 赵宜真 陈通微 刘志深 戎体元 朱象先 黄自明 李庭晰 陈士囦 郑所南 汪思真 李嗣仙 鲁志瑞 王道明 徐志根 叶希真 刘道真 张志仙 汪集虚 刘道明 陈采 程道原 张道灿 杜志寥 黄成仙 张道贵(雷翁) 张道贵(宁真玄妙崇德大师) 杜成寛 赵德祥 刘德川 王德道 田德进 贾成宝 胡德定 王德昌 王德和 刘德闰 张成善 马成善 刘成和 杨德闰 陈德元 赵清琳 田清志 井大渊 祖善义 刘从坚 王善明 杨德荣 焦德润 吉元德 熊贵实 余以诚 牛道淳 韩混成 桂义方 萧全佑 席应珍 张本灵 张友霖 彭通微 范全定 陈子浩 孟宗宝 沈多福 郭务玄 李志立 徐懋昭 章似志 汪可孙 余彦纲 孙景真 王惟一 叶克承 吴以敬 傅应辰 陈自诚 李奕芳 傅处潜 薛季昭 王元亨 蔡志颐 曾唯道 金应兰 张彦纲 何恩荣 孙益谦 毛颖达 章希贤 王与敬 夏文泳 苗道一 王元晖 王志顺 冯道原 夏文潜 许抱元 卫琪 张洞渊 吴与顺 刘致和 黄衟渊 吕虚夷 李宗老 司马德义 孙应元 卢真祐 戴永坚 董处谦 胡如海 李知泰 陈琼山 冯士元 冯清一 张思永 张志德 刘大彬 刘志实 周德方 蔡冲静 陈志新 严居祯 盛居昌 孙居怘 步宗浩 佘德仁 张迪哲 王乐丘 戴道安 兰道元 李道实 李道朴 杜志冲 赵志古 项道远 甘志坚 邓志明 孙志方 牟首祺 景素阳 林文能 何道全 施举 周元真 李素希 李孤云 卢秋云 王道祐 孙履道 赵道祥 彭正忠 萧天祐 王天素 王志道 柯道冲 刘志玄 谢西蟾 张进福 张天祐(明道大师) 张天祐(体常大师) 杨进春 余天静 张进喜 魏天和 李清光 苏进宝 勾天常 蔡进荣 谢进荣 王清宝 党天忠 高进明 李成贵 苏清信 杨进贵 王复初 完颜德明 李士真 徐道玄 周颐真 周兴能 徐道龄 张嗣德 张正言 宋濂 彭致中 陈性定 王道圭 刘道晦 肖善斋 肖得周 梁道从 王德真 焦德润 冯道夷 陶德泰 王德贤 唐显宗 吴志全 张道亨 萧道遇 王道庆 杜德椿 于道融 李德义 张玄德 孙碧云 李崇瑶 王真一 李时茂 殷尚实 张弦弦 张次房 李志明 章舜烈 蔡栖云 高道明 张模 杨中立 彭雷岩 施亮生 黄公望 赵与庆 项子虚 赵友钦 陆道和 徐弘道 刘知演 李允 刘元 袁志安 牛志荣 戴起宗 刘道源 贾志福 李源固 朱德明 丁野鹤 张大光 赵道一 敦冈凤 陈冲素 金月岩 王圭 马丹阳 黄明佑 李国有 赵素 欧阳器虚 杜志椿 邓柟 罗霆震 单道安 管志通 张德隆 曹古松 何斯可 汪道一 张晖斋 黎一泉 张彦辅 林志坚 刘道清 邓仲修 蒋雷谷 王应瑾 张羽士 冷谦 周玄真 丘玄清 蒲善渊 邓羽 仲励 董漌醇 吴升 王道渊 贾道玄 欧阳雯 卢中苓 张三丰 徐世隆 张中 朱权 王宗旦 张友霖 李仲治 吴葆和 林清乐 吴继祖 施渊静 林子良 詹观寿 李敬常 胡古崖 梅月轩 李玄玉 徐复高 赵宗纯 张太和 罗凤翔 王崇敬 付伯权 魏继同 陈复平 郑道颛 王克辉 吴宗玄 陈茂先 王一浩 姬知常 方从义 卢大雅 李德睿 危大有 李德渊 简中阳 上官通 张仲毓 傅同虚 傅自成 王思微 曹大镛 祝元衍 杨必禒 王知善 熊伯霆 张伯亭 邓景韶 吴伯理 林复真 欧阳楚翁 周愚 张留神 张古山 杨复遇 张道贤 周惟中 陈雷庵 方文照 张正常 周真德 杨善澄 刘古泉 席应珍 王宗道 刘渊然 徐舫 王允中 张宇初 张宗继 胡道安 冯月潭 范胜 张柏亭 曹希鸣 蒋日和 徐子明 严与敬 叶良贵 铁牌陈 廖时升 王一中 李时中 钱若无 邵庆芳 任自垣 张宇清 张道修 雷普明 张景忠 周元朴 王士能 守法真人 杨理信 张懋丞 黄一真 胡玄宗 王旻 沈道宁 操克宏 颜福渊 黄嘉祐 龚继宗 邵以正 万福郭 张静虚 张元吉 张元庆 谭嗣先 钟丫髻 张静定 赵真嵩 卫真定 从铉 沈静圆 王绍通 芮道材 邓清 董伯华 李守真 周应瑜 段文锦 黄太初 李伯芳 连克章 沈嵩高 陈应真 喻道纯 张宗茂 姚以舜 白玄福 曹薰 汤与庆 杨布袋 王金 万凤 姜理春 邵元节 张复 陶仲文 马征善 徐石林 赵童 张彦頨 张永绪 李铁箍 毕玄元 张国祥 张显祖 张应京 李虚庵 孙化南 兰田玉 季源澄 季常在 徐道广 韩懋 金宗周 孙玄清 马维藩 阎希言 王道成 陈本润 张景真 麸子李 卓晚春 段朝用 龚可佩 邵启南 陈善道 王用佐 张定汉 陶隐贤 吴尚礼 陆西星 二虎王 刘至洞 王常月 沈常敬 王时佐 方定相 邓贵甫 朱俊卿 罗日文 欧阳彦富 周妙超 曹常化 丁衍夏 伍守阳 潘太静 陈仙后 杨常炫 吴守一 周自然 李一了 张道凝 杨辅 梁可澜 一瓢道人 田光宗 尹从龙 张高 田守忠 耿义兰 王永宁 王家春 黄中理 李朴野 周玄贞 周履靖 李真元 章志宗 李景晞 杨汝真 洪天馨 张大伦 彭敬昌 袁金蟾 洪日中 钱珍 钱国祯 赵性粹 武演 尹太铉 孔师居 王守中 王鼎 沈野云 刘何 甄淑 鲁志刚 蒋鏊 许演空 刘士寛 元三佺 元乐静 彭纯一 罗维 陈自得 陈仕深 卢丹亭 李文烛 陈鉴韶 姜中真 松阳道人 李道坚 潘道泰 卞玉京 张逍遥 黄守圆 黄守中(明末) 黄守中(清初) 王太古 范太清 陈清觉 李清纯 黄守中 周济世 洪应明 何海曙 姚太守 杨清怡 郭静中 陶靖庵 盛青崖 潘太牧 高清昱 童清和 孙太观 朱立刚 王太原 陶思萱 程守丹 吕守璞 金清来 徐清澄 许去干 罗汝信 白云霁 吕太晋 徐太一 骆一中 上官常明 徐一正 江本寔 陈玉宾 管太清 江正合 钱太华 邱太生 邓大临 张蓬头 林守木 孙守一 黄守正 鲍太开 王清虚 许清阳 喻昌 禇守恃 杜阳栋 任天然 蒋起 施道渊 谭守诚 潘九阳 詹太林 朱太倥 余楍 陶宏化 诸嗣郢 马真一 王清正 何太和 杨疯子 郭长彬 王清楚 胡德果 何琦 江士元 方一定 潘一元 黄一静 王一净 潘一善 汪启濩 郑清 周世德 李西月 王家春 黄自然 黄一行 陶素耜 孙道元 刘本恕 冯应魁 梁朝(木先) 刘允诚 薛阳桂 邓东岩 云大辫 郭阳晓 蔡铁耕 马道常 程守宏 詹守椿 翁太宜 李朴 周太朗 金太宸 谢太易 归太咸 徐太焕 孙太岱 叶清彻 袁清举 穆清风 郭来澄 谢清涵 仇兆鳌 邵太震 王霞栖 高惟泰 王建章 孟清晃 方清复 孔云峰 段云阳 戴清源 戴一振 张洪任 张继宗 王来怀 朱本中 何其愚 曾一贯 周大经 潘元珪 俞桐 张锡麟 张遇隆 罗霄远 朱一和 白复礼 樊太复 张清夜 娄近垣 柯阳桂 惠远谟 徐一返 程本焕 王袖虎 郑上乘 李蓬头 阮来宗 杨来逸 钱来玉 鲍来金 贝来恒 施神安 童复魁 沈一柄 李湛然 顾神几 张资理 潘金墀 周阳本 邢功广 郭世贤 傅复兴 江阳清 李宣仁 伊大麓 朱阳元 陈阳复 徐阳盈 刘一明 李复信 柳华阳 潘阳因 庄椿 庄熙 沈宗文 王来真 李赤脚 潘复圆 陈阳德 李阳春 费阳得 王阳泰 张存义 张起隆 张钰 张培源 张合皓 王阳诏 闵一得 陈全莹 传金铨 高成岳 陈阳真 章一鸣 黄承元 曾必先 江本源 高阳桂 戴北庄 徐阳果 顾阳昆 蔡阳善 赖本华 张永坚 张守岭 张适 黄鹤 樊镇 王恒 王彰 韩谦让 吴浩 徐世扬 徐国祥 俞芳 金象 金霖 梁宗琪 刘本铭 陆微 实珍 沈澄 沈鹤怀 沈心畊 王乔年 田绵淮 王至淳 黄法兴 王莲 甄有虚 陈来斡 刘名瑞 张真人 陈颐道 张教智 崔教淳 何理森 赵复珍 张复振 黄清 何合春 易本立 张鹤 杨来旺 黄至纯 陈明远 叶缪 徐本善 票大志 葛月潭 张仁晸 吕永震 佘明志 汤复弼 车本镒 彭复善 钱复澈 卞本学 金本干 查复功 戴本珩 费阳熙 余阳辉 王来因 陈来永 姚来鉴 张园璿 黄裳 张元旭 高仁峒 陈毓文 孙抱禅 王国箓 蒋克志 沈永良 黄攀 黄韬 蔡玉树 席裕康 杨道源 徐教广 蔡崇清 刘嗣授 拓拔诚贞 陈诚德 侯永德 武诚德 陈明崐 李崇钦 余教海 卢合林 张教荣 熊玉林 商明修 吴理翔 李理安 彭椿仙 姚来存 朱宇亮 王理学 阎永和 刘理山 胡合贞 陈梨头 喇万惠 罗教佩 王教化 赵元亮 张源先
禅茶沏茶后另外一种味道
茶禅一味什么意思?禅茶一味的意思是什么?有学者提出“禅茶一味”与“茶禅一味”是有区别的,甚至还解读出两种意思来。其实,“禅茶一味”之说与“茶禅一味”之解均是一回事,两者没有差异,没有分别,无需执着于究是“茶”在前,还是“禅”在前。
正所谓茶心与佛心,何异又何殊?如果有分别,只是两者意同而叫法不同。对它的注解应该都是“具有同一兴味”。这样的“兴味”,不可把“茶”和“禅”分为和确定究竟谁是从属关系。
茶禅一味什么意思
茶禅一味,是佛学概念。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谓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盘境界。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唐人饮茶之风,最早始于僧家,“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
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参禅念经常打瞌睡,医生建议他“吃茶去”,结果立竿见影。
夹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已有上千年历史,现在依旧诵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优质泉水,也是极有价值的矿泉水泉。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
茶道传入日本,茶禅一味成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时期茶圣千利休将“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结合茶禅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础。
茶道始于中国,发扬光大于日本。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故“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高僧善会受船子德诚的衣钵,来到石门夹山,创立夹山灵泉禅院,他所领悟的“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成为唐、五代禅宗中最富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禅宗境界,以致历代禅林又称夹山为“碧岩”。善会驻锡夹山10余年,一时“学者交凑”,仅嗣法弟子就达44人,其中有机缘语录传世者33人。唐代洛浦元安禅师、石门献蕴禅师、台州瑞岩师彦禅师、杭州佛日禅师、黄山月轮禅师、大梅法常禅师等一批高僧大德都是夹山善会的法嗣。夹山遂成为唐代著名的禅宗道场,与朗州(常德)德山、长沙沩山“相鼎峙焉”。
禅茶一味的意思
禅茶一味,一般指禅茶。
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着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日本禅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筑雅致,环境清幽,是我国禅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品茶之风始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之后,品茶之风更盛。然后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宫贵族,直至广泛的社会大众。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禅茶与八正道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
可以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禅茶与清净心
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 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
禅茶与六和敬
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如果从佛教(尤其是禅宗一脉)背景讲,佛教对推动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特殊的贡献,讲成“禅茶一味”,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从中国茶文化五千年的大背景来论之,“禅”只是在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中佛教文化的其中一支——禅文化,讲成“茶禅一味”,也是无可非议的。如同大陆叫“熊猫”,台湾叫“猫熊”,所指东西是一致性的。
目前在中国佛教界,对“禅茶一味”之说,说成“禅茶一味”者有之,说成“茶禅一味”者更有之。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就喜欢叫“茶禅一味”,并以此题字,常见于各寺院间。
既然禅和茶在此时此刻,在你的心中两者本来不二,自是“一味”,自是“同一兴味”了,还有必要去区分“茶”和“禅”谁先谁后的问题吗?
上一篇:时尚餐厅毕业论文
下一篇:通信项目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