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的期刊论文
目的论的期刊论文
Min Sunwoo (Bonn/Saarbrücken)
Operationalizing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Skopos)
Contents
1 Problem Statement
1.1 Problem and aim of research project
1.2 Skopos in Translation Theory
2 Data
3 Intuitive solution
3.1 Intuitive solution concerning the translation commission and translation purpose
3.2 Intuitive solution concerning the operationalization
4 Formal solution
4.1 Model for Constituting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from the Translation Commission
4.2 The Text Situating Model
4.2.1 Communication Model (Hexagon Model) as a basis model
4.2.2 The Tetrad Model
4.2.3 The Sense Giving Model
4.2.4 The Model of Life Domain
5 Adequacy test
5.1 Adequacy concerning the intuitive solution
5.2 Adequacy concerning the data
5.3 Adequacy concerning the problem
6 Summary
7 Selected references
以上一篇论文,这是目录,网上可下载,或者你给我邮箱我发给你也行
急求,关于研究巴金的论文!270分满分就归你了。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
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
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
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
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
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
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
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
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
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
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
“巴金”笔名的由来
《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
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
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
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
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
巴金的编辑思想
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
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
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
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
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
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
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
巴金、朱雯与赛珍珠
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
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
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
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
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
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
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
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
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
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
“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
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
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
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
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
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
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
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
“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
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
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
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
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
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
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
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
黄裳谈巴金
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
巴金《鸟的天堂》赏析
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简析翻译目的论述评(2)
简析翻译目的论述评
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核心法则。这就是说,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即产生一个能达到预期功能的译文就是其最重要的目的。而且弗米尔所阐述的“目的”有三种解释的,译者的目的(比如为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其结构直译的办法)。这里的“目的”主要指交际目的,指翻译发起人把任务交给译者,译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出发与发起者协商,以得出最后双方都满意的目的。诺德则认为译者无权参与翻译目的的决定。弗米尔还认为原文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当忠实原则失效时,翻译过程的标准是“充分性”,即译文只要达到其预期的文化交际功能即可,译文与原文相差多远是不必考虑的。另外两个法则是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连贯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译文读者文化背景下的语内连贯,换句话说就是译文必须能让读者在其文化背景下能够理解译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忠实法则指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达到语际连贯。在他对基本法则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到,忠实法则排在最后一位。这是目的论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第三阶段的研究主要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诺德的研究。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着重研究翻译行为过程,把翻译看作是实现特定目的复杂活动,强调参与者(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和译文接受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这是目的论发展的新阶段。诺德还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法则,即译文除了所需的材料必须与原文提供的材料相容之外,译文的功能也必须与原文意图相容。
而现阶段,人们对目的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许多人以“功能目的论”为研究的主要方向,或干脆把目的论放在功能翻译理论里讨论。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我们发现大部分对目的论进行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如翻译目的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或译者如何使文本达到翻译目的,或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研究。
在实践领域中,目的论已经被用于解释一些翻译现象、用于指导操作性文本的翻译,尤其是广告翻译,商标翻译,旅游翻译等。关于目的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则分歧较大。按目的论的要求,只要译文达到委托人所希望的预期目的,那么译文就是成功的。那么晚清的小说的代表林纾和严复的翻译无疑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拿严复为例,虽然他的翻译有大段的删改,有时甚至加入他个人的言论,可是他当时处在一个额旧交接、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帝国主义弱肉强食,他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介绍西方先进思想以唤醒民意,呼吁国民奋发图强,抵抗外来侵略。实践证明,严复的翻译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他的译大受欢迎,一版再版。从这个角度来说,目的论是适用于解释晚清小说的翻译现象的。同样,目的论也为一个译本有多个层次的译本提供理论基础。如同一本小说,根据不同的目的可翻译成明白易懂的儿童读物,也可以翻译成跟原著艺术价值一样的成人读物,也可以根据舞台剧的特点把它改编为舞台剧。可是反对者认为,如果只按照目的要求来翻译小说,那就会导致原著的文化特色或原有的特殊表达形式的丧失。关于这点,弗米尔是这样反驳的,“翻译的目的可以是模仿源文本的句法或文本结构,因而可以产生出在句法或结构上对等于源文本的目标文本。在文学翻译中。追求对原文的忠实也是一种目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目的oH(谭载喜2004,256)按照弗米尔的解释,目的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但是译者在此要负更大的责任。
那么,目的论是否还能用于指导其他文本类型的翻译呢,目的论对法律、政论和外交文献等的翻译是否适用呢,到目前为止,笔者只找到一篇文章对目的论与外事翻译进行分析。其实,法律、政论和外交文献属于特殊文本。对于这些特殊文本,原语文本就是译文的绝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不能因为任何翻译发起人的目的不同或读者要求不同而发生改变的。可换个角度来看,既然是翻译发起人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那么这些特殊文本的发起人在要求译者的时候也应该会考虑到这些文本的特殊性,而要求译文绝对忠实原文。同样,译者也应该有着一定的常识,对这些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文本应该还它以真实面目,而不能有任何内容上的攥改。笔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运用目的论来分析不同的翻译现象,为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完善添砖加瓦。
二、目的论的评价
(一)目的论的优点。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界的重要理论突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目的论以“翻译目的”为出发点对翻译过程本身进行研究。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带有特定目的人类行为活动,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开拓了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一般层面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研究”。目的决定方式和方法,并注重文本文化交际功能的实现,这就赋予译者较大的灵活性。这为一些操作性文本的翻译,如广告翻译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如在广告中鼓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译者可以根据广告的特点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把它译为“Don’t miss the boat”,既生动又形象。而不必考虑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别。
第二,目的论提出原文只是一个信息的提供者,客户、委托人、译者、译文对翻译过程有影响,使翻译研究摆脱单纯进行文本本身研究的局限。
第三,目的论的另一大突破是,它把译文放在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也就是说,“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到另一中语言的文本形式转换,而是为另一文化的受众创造出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实现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的生产行动。只有译文读者在其文化背景下是能理解译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译文的交际功能才能实现。这也是翻译理论文化转向的一个标志。总的来说,目的论是在前人的理论上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它的优点得到了许多翻译界同行的认可,也被广泛用于指导翻译实践。
(二)目的论的局限性。首先,赖斯和弗米尔在他们合著的书名《普通翻译理论基础》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对所有文本都适用的翻译理论”。俗话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其次,目的论有“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这虽然赋予译者很大的灵活性,可是却可能导致译文与原文相差甚远,损害了原语文本的权威性,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这一点在文学翻译中存在的争议最大。因为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是通过它本身所塑造的形象、故事情节,更是以其表达手法的独特来突显它的艺术价值的。如果只考虑发起人的目的和读者及其文化语境的因素而抛开原文,则必定会损害原文的艺术价值,那结果肯定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再次,目的论把原文的地位放在最次要位置是它的致命弱点。毕竟,原文也是评判译文的主要标准之一。
目的论的提出是西方翻译界一重大突破。它被介绍到中国后,也为中国的翻译界注入了一股清流。目的论为一些翻译现象,如广告翻译、晚清小说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如文学翻译、旅游翻译、外事翻译、电影对白的翻译等,这证明了目的论的旺盛生命力。可是,目的论也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它该在接受批评的同时不断的完善自身。我们对目的论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相信它是小而全的万能翻译理论。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它,把它精华的地方应用到实践中,又要在实践中发现其不足而对其补充发展。这样,翻译理论界才能呈现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局面。
上一篇:职称机电论文范文
下一篇:期刊可按论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