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年画毕业论文
木板年画毕业论文
民间美术是一个多义的概念,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是劳动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艺术形式。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篇1
论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一直以来,民间美术在我国美术教育中便占有一席之地。当下,在视觉艺术多元化的时代艺术语境中,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愈加受到重视。
将民间美术引入高校美术教育,对于双方来说是互惠互利的,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继承,可以避免在传承上断裂的命运,并且能够不断向前蓬勃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民间美术所蕴涵的拙朴的造型、古朴的色彩、文化内涵、传统艺术观念等,对学校美术教学有着借鉴与启示作用。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学生能提高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开拓创造思维,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情感,形成独特的审美观,进而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1.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
美术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而且能作为重要的协作因素,帮助完成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美术教育对人的精神的陶冶、提升,本身就是德育所追求的目标。可以说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美术教育肩负着审美教育之重任,审美性是美术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很多美术教育家一直致力于将民族的东西带入当代美术课堂。如董希文先生在教学中便坚持不懈地贯彻油画民族化,引导学生广泛地研究古今各种优秀艺术遗产和中国民间艺术,以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全面的艺术修养。在美术教育中引进民间美术可以避免美术教育中过于侧重技巧、美术技法、关注操作程式,忽略审美教育对学生精神层面陶冶与启迪的弊端。
对我国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是推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探求美术教育工作中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平衡、全球化背景下美术教育发展之关键所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美术教育资源,以新世纪的视角对中国民间美术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时代内涵,又不失传统底蕴的中国的现代美术文化建构。林风眠曾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定是固有的文化为基础,我们有5000年文化,每个时代都有其很好的时代感的创造,我们要保存我们固有的、很好的东西,吸收外面的东西。”[1]传统文化是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将其转化为多元的美术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视野,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的目的。
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独特造型与审美方法,产生出质朴淳厚的美感,其中所蕴藏着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老一辈民间艺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物质水平较为低下,可在艺术作品中却总是抒发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勃发的情怀。民间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着的真、善、美,给精神以满足,有助于净化心灵,无形中给人们的生活和创作态度带来有益影响,使人们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创造思维的开拓
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真正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可以民间美术作为美育的媒介,帮助学生寻找艺术的切入点。
有些美术院校聘请当地民间艺人进行实践指导,通过艺人的授课掌握其所运用的造型、色彩、花纹等各具特色的塑造型技巧,以及造型轮廓形式和材料工艺特点,使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积极的刺激,增强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性和选择性,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找到美的共性,从而获得自身审美情感的丰富和成熟。在学习过程中寻求创作灵感、拓展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民间美术系,将乡间艺术的研究与教学引进我国最高美术学府。并于当年组织了一次民间美术教学,邀请六位农民艺术家走上美术学院的讲台传授民间艺术,在教学总结会上,同学们纷纷说:“画出了几年来画不出来的东西,学到了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学到的内容。”而教师们也认为:“找到了自己多少年来苦苦求索的艺术真谛。这是一次令人鼓舞、令人振奋的教学。”[2]
3.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对中国传统美术来说,多元化的层次决不是简单并列的,而是在民间美术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因此,“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及其创作方法,完全应该与其他美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并驾齐驱地存在于中国的美术学府里,只有这样,中国的美术教育才是名副其实的、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完整的面貌独立于世”。[3]
优秀艺术皆根植于自己所生长的土地,只有认清自己的根在哪里,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性,才能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当下有些青年艺术者不屑于民间美术,认为这些来自乡间的东西是粗俗的,土得掉渣,盲目崇尚西方所谓的一些主义或是样式,殊不知只有积累丰厚的传统文化涵养,才能创造出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在借鉴别国优秀艺术形式的同时,更要明白我国的传统,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营养,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民族文化精神融汇于现代艺术,才能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近些年,教育界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除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表现法则和造型规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对描写对象的内心感受,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对象、把握对象的基础上满怀激情地把对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注重把自己的感受、意志融入作品中,准确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与风格。
这些民族化的特色在民间美术样式上都有着深刻及鲜活的表达。在艺术界,在目前这种风格与形式大爆发与大融合的情形之下,通过对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特质、传统美学观念及独特造型方法的剖析与学习,美术教育可以摆脱原有美术教学体系中机械论与虚无论的缺憾,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灵性与自然的精华,造就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的审美教育风格。最终这种审美教育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将渗透到个人的精神生活的潜意识层次,并跨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结语
当代美术教育应立足并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把发展民族传统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主导性工作。优秀艺术作品无不根植于深厚的民族土壤之中,民族精神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注入民间美术教育意识,思考中国美术发展战略,提高和强化全民族艺术素质培养的前瞻性,奠定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行为规范,使其树立民族情感,为传承国家传统文化精粹,保障社会团结统一、进步发展而开展有意义的实质性工作,这也是当今乃至今后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向。
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篇2
浅谈民间美术的发展
【摘 要】中国的民间美术遍布农村。在那里,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与民间美术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或者是创造者,或者是享用者,无不置身其中。而民间美术的审美形态和形式种类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深远丰厚,与远古的原始文化艺术观念遥相呼应,并且两者有着渊源嬗变的血缘关系。他的许多造型、图式可以上溯到华夏民族的起源与中国文明的源头。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俗学、民族学、历史考古和文化人类学的价值。
【关键词】民间美术 装饰 艺术
民间美术是一个多义的概念,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是劳动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艺术形式。民间美术,可以说是民族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一部分。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 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或作为副业生产, 又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 望、信仰和道德观念。
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在民间的节日庆典、 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民间美术创作也最为活跃。如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 饰环境,为孩子赶制服装,社火花会的戏具,庆贺元宵节 的花灯纸扎;端午节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 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的荷花灯、中秋节的月饼花模、 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少数 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也用丰富的美 术品点缀。
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泼水节男女互赠的 花荷包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由于中国地域 广阔,民族众多,在地理条件、风俗、感情、气质等互 有差异,又在民间美术中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采的风 格,这些美术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灯具、食器、家具), 有的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如年画、窗花),具有实用价 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制作材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纸、竹、土,然而制作技巧高超、构 思奇巧、很少自然主义的模拟物象,而是善于大胆想像和夸张表现强烈的感情,又常用于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的手法通过优美的形象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艺术上刚健清新活泼淳朴,带有鲜 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由此可见,民间美术正是沿着人类本源艺术一直发展延续到今天的。
中国的民间美术虽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它们还是有很多共同的特性,这些特性从则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种:
1.积极向上性。
中国的民间艺术是一种“乐感文化”,是一种欢乐的艺术,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出发点的大部分西方文化,认为生活目的只是为了赎罪,以获得原谅从而获得新生。这种思想观念在他们的艺术作品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中国,几千年来,以个体农业为基础而生存的庶民阶层,他们摆脱不了天灾人祸、饥寒和贫穷,他们只能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慰籍中求生,他们祈祷万物有灵,祈求生命和生殖繁衍,幻想着喜庆和吉祥。其哲学观念是轮回的――“今天不好,明天会好”,“今生修好,来世有报”,他们总是对将来、对来世充满着希望。因此,他们的美术作品大多不表现现实生活的艰苦,而极力去表现理想中所期待的美好。
2.象征性。
劳动者是最先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抽象创作的原动力,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成为抽象艺术的先导。
民间艺人在形象的塑造上,多因时、因地、因材制宜,不假虚饰,以抽象性的手法表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来面貌。抛开现实形象的细节,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形象:在织绵刺绣和桃花这类民间美术种类中,除少数具象图案外,大部分都是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图案。这种抽象造型能力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彩陶的表面有圆点、三角、旋涡、波折、齿纹、鱼纹、蛙等多种纹样,抛开现实本身的各种细节和不规则因素,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的形象。把各种动物、植物、抽象为几何图案,不但要仔细观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集中概括,夸张变形,而且还要饱含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古老的造型意识;云南沧源文化和古老的造型意识具有的抽象、象征含义。汉族的民间服饰,日用品装饰上也可以看到概括的抽象几何图形,如百家衣、百纳幛。
这种以菱形的碎布拼制而成,以色彩的拼接和几何状的结构,完整呈现出某种动物、植物造型,色调鲜艳和谐;生殖崇拜的华中树、鱼人、鸡头鱼、双鱼,气氛热烈喜庆。民间美术概括性表现在程式化造型。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的画诀,表现出大胆取舍,夸张、提炼其本质,舍弃、弱化细枝末节,并夸张画中的内容:贵州民间泥玩中,野猪的造型十分奇特,头部和嘴占了大半位置,躯干几乎被省略了,却将野猪的生猛表现得鲜活生动。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为突出门神的勇武,尽量横向夸张,把人体比例缩减为四个头长,形成方厚如山的气度,而仕女则被刻画得格外清秀,细腰削肩极尽婀娜之态。民间木刻版画在处理大场面时,以简略的笔画表现出多种物象。在戏剧表演中,几个兵卒就是千军万马,版画中几组细浅排列的草就是一片草地,这种造型上的省略手法存在合理性,言未尽而意已明。
3.教育性。
讲到教育性我们就要重点提到它的道德教化功能,可以说中国的民间美术在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美术以其特有的亲和力,把思想理性内容融入艺术形象中,以其特有的方式寓教于乐,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人生价值、是非观念、审美情趣等以启迪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欣赏、审美和教育的意义,这也是其自身存在价值及相对独立发展的内驱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旨在表彰宣扬先烈事迹、忠孝贤良、圣贤风范以及侠义行为等题材占很大的比重,它往往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小说或戏曲人物等作为表现主题,借助审美力量和娱玩方式宣道施教,是宣扬信仰观念和道德思想的物化形式,这方面的作品在皖南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砖雕及石雕中比比皆是,如:“岳母刺字”、“八仙过海”、“水泊梁山”、“武松打虎”等。
猜你喜欢:
1. 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
2. 民间美术特征浅析论文
3. 谈谈民间美术 美术研究学术毕业论文
4. 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5. 艺术方面的论文
浅谈梁平木版年画的色彩美
庆市梁平县的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梁平"三绝"(竹帘、年画、灯戏)之一,是梁平县境内人民群众为庆贺年节而绘制的一种绘画艺术,至今约有三百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
简介
溯源
起源
发展
鼎盛时期
品种以及内容
艺术特色
传承意义
梁平年画工艺传承人基本情况
基本信息
简介
溯源
起源
发展
鼎盛时期
品种以及内容
艺术特色
传承意义
梁平年画工艺传承人基本情况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梁平木版年画 所属地区: 重庆 · 梁平县 梁平木版年画 遗产编号:Ⅶ—10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重庆市梁平县 遗产级别: 国家 [编辑本段]简介 重庆市梁平县的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梁平"三绝"(竹帘、年画、灯戏)之一,是梁平县境内人民群众为庆贺年节而绘制的一种绘画艺术,至今约有三百年的历史,具有深厚 梁平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梁平年画用浪漫主义手法,大胆的艺术提炼,以驱邪纳福、喜庆吉祥、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画面饱满简洁,造型古朴粗犷,神态生动,构图完整,对比强烈,作为套色木刻版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西南地区,梁平木版年画与川西北的绵竹年画、川南的夹江年画齐名,是四川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年画之一。 与梁平竹帘、梁山灯戏并称"梁平三绝",曾被誉为川东奇葩,2000年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然而,久负盛名的梁平木版年画却濒临灭绝失传的尴尬。 [编辑本段]溯源起源 梁平木版年画据传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康熙、雍正时已相当发达,民国时达到鼎盛。据《梁山县志》(十卷·清光绪二十年刻本)礼仪民俗中对梁平门神画有以下表述:“腊月二十三、四两日,扫舍宇,夜‘祀社’。”相传灶神是日上天奏人间善恶事,故祷之。“除夕”,易门神,作春贴。用猪首、鸡、鱼祀祖先,迎灶神。放爆竹,少长团聚酌酒,谓之“守岁”。梁平木版年画随着社会风俗的演变而产生,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当时,梁山屏锦铺(今梁平屏锦镇)发展到作坊百家,画种过千,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 发展 梁平屏锦镇1536年最初出现印刷红纸的刷房,当时,刷房在红纸上用墨印单图案和神灵,以满足百姓婚丧嫁娶的需要,后来开始生产年画。清乾隆年间,年画业成立了行会,作坊主与工人都可以参加,名为“梅葛会”,由染纸、年画作坊主捐资修建“梅葛庙”。每年农历6月16日办会,祭祀梅葛先师,并讨论决定行会一切事务,选举总值、值年,协调行内一切事宜。 清代,梁平木版年画"驰名京省处",畅销东南亚。据《梁平县志》记载:在清康熙年间就已在宜昌、沙市、汉口均设有分庄,产品销往陕西、西南各地及长江流域,盛极一时。据调查,当时的年画作坊在屏锦铺就有“元兴号”、“信立号”、“正兴号”、“恒泰正”、“德和泰”、“凤祥云”、“王幺门神“等。"闲披屏市诸先生,官绿榜黄色色新,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土门神。" 这首竹枝词,说的就是梁平年画在清朝盛极一时的盛况。 鼎盛时期 1913年到1934年,梁平年画进入鼎盛时期,每年生产数百万幅,除满足当地农民的年货需求外,还远销沙市、宜昌、武汉、汉中、贵阳等地。民国初年,一王姓者把年画印刷业传到袁坝驿(今梁平袁驿镇),其字号叫“锟发号”。由于年画手工业作坊林立,屏锦、袁驿两地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刷坊街”。梁平县有30余家作坊,众多的年画手工作坊,小者有艺人二三十人,大者四五十人不等,从业人员数百人。年画由单色发展到多版彩色套印,并在此基础上施以手工彩绘,工艺由简单到复杂,品种不断丰富,成为全国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镇上当年半边是作坊店铺,半边是客栈、茶楼、酒肆,每逢年画定货、销售旺季,全国各地商贾云集,有“小重庆”之称。典型的刷房前铺后坊,分上下两层。底楼多间楼梯通达楼上,供各工序所需材料的搬运;二楼连通作为作坊,工匠们按年画制作工序一字排开,流水作业。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被苏联、美国和法国等地的博物馆收藏,由此蜚声中外。20世纪末,《中国美术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三峡民间艺术》和《民间年画》等大型画册中都收录了传统的梁平木版年画。 随着历史的变革,梁平年画逐渐衰落,手工作坊也在1958年就先后停产了。 [编辑本段]品种以及内容 梁平年画的品种有水货、托货、清章、花笺四大类,钩金描银,画印结 梁平木版年画合,色彩艳而不俗,华美富丽,形势活泼,内容多是门神、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各种吉祥图案等。 梁平木版年画的内容大体可分三类,一是门神,主要有《将帅图》、《立刀顿斧》、《加官晋爵》、《扬鞭》、《五子登科》等作品;二是神话传说,主要有《老鼠嫁女》、《麒麟送子》等作品;三是戏曲故事,主要有《四郎探母》、《踏伞》、《钟馗嫁妹》等作品。梁平县也生产各种类型的花笺、花纸和门画。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梁平木版年画所用的纸张为产自本地百里竹海生产的白夹竹手工纸。又名二元纸。由画师描绘出画稿后,刻版工匠用糯米饭捣碾成的浆状物,将画稿完全粘贴在光滑的梨木板上,根据画稿精雕细刻出主要的轮廓线,再根据线版,再刻成各种套色版,一色一版,线条粗细匀齐,清晰、挺拔有张力味。 在绘制技法上,梁平木版年画不仅继承了传统水印木板年画的工艺流程和川派雕刻技术,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术,还运用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巧施阴阳(明暗画法),区分远近;其构图饱满简洁,人物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动静处理得当,造型古朴粗犷,使人过目难忘。 梁平木版年画有别于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以彩绘为主的艺术处理手法,而是采用以木版套印为主,局部略施彩绘的表现手法。 梁平木板年画 比如画师在给人物开像时,五官的造型就别具一格;将两个黑眼珠的中距离拉得很近,似“对对眼”,但两目对视却炯炯有神,使人物形象格外威武;再者,在人物的五官,如眉或眼的上缘,鬓发的内侧部位,均以手绘大笔触墨黑色块,同时又在二者的下缘或外侧,勾出数根平行墨线。这种粗细、疏密错落有致的线、面组合,形成了一种具有立体感的中间色调,对比强烈,富有鲜明的节奏韵律。民间匠师在处理鼻子时,多以一特制的上小下大有如木杵的鼻子轮廓线板,印墨线于面部中央,然后以此为准,逐一画出五官来,之后,在两颊下部抹上两道红色。这是梁平木版年画独具的艺术特色。通常,民间艺人在面部套印肉色或白粉后,于将干未干之际,用笔涂抹两道红色,或干脆以指代笔,蘸以赭红再蘸少许白酒,迅速抹之。这样,脸部的整个画面色彩在强烈对比中仍然能鲜明地跳出来。特别是门神画中,神灵的威严形象被很好的逗趣化、生活化了,喜庆祥和气氛顿增。梁平年画脸部的细致描绘和椭圆腮红处理的生动活泼,与木版印刷的规整形成对比,机智幽默、妙趣横生,在中国民间年画中独树一帜。 在色彩运用上,梁平年画工艺考究,原料上乘,色彩鲜艳夺目,凝重沉着,保存多年色彩不退。线条运用手绘与套色水印相结合,粗细匀齐,清晰挺拔,细而不弱,遒劲有力。匠人有“红配绿,嫩笃笃;红配黄,喜洋洋”的配色口诀。为达到这种浓艳厚重、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软色(取自各种染色植物,加粉后浅淡柔和)、硬色(由各类有色矿物质研磨而成,色泽厚重浓郁)兼用,色调分阴阳(冷暖色),主色块与疏密色块适当搭配,在多次套版印制时的叠加和错版下,画面色彩丰富和谐,正符合民间年画“色多不乱,色少不单”的说法。 梁平年画构图饱满简洁,疏与密、虚与实、静与动对称呼应。有的门神画,在两侧下角通常任意增加一至五个小孩,整个画面显得稳重均衡。“英雄无项,美女无肩,文人如钉,武夫如弓”,梁平年画人物造型古雅雍容,神态生动。尤其是门神画人物,尽量夸大头部突出五官、缩短下肢,全身仅三四个头长,显得粗壮结实,稳健剽悍。 在题材上,无论是描绘风俗人情,还是民间故事、戏曲神话,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编辑本段]传承意义 梁平木板年画 作为重庆市惟一的年画产地,梁平年画以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作品具有节令性、地域性、集体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不少传统年画与神话、戏曲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数品种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融会了正统(官方)的和外来的文化影响,逐渐成为观赏性很强的艺术商品。抗日战争时期,不少画作被带往苏、美、法等国家博物馆或被东方艺术爱好收藏。 但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转变,民间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梁平木版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部分年画和雕版珍品散落民间,一些传承人先后去世,年画技艺后继乏人,濒临灭绝,急需进行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历了“四清”、“文革”冲击和现代化冲击的梁平木版年画,目前仍健在的工艺传承人有涂国发、徐家辉、全昌明和刘勇。
求毕业论文!湖南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开发研究
改动一下就可以了...............
一、课前分析与思考�
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
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
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
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
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
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
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
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
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
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
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
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6、展示教师课件。�
九、鉴赏拓展�
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
生:略。�
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十、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学生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形成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课上的学习,学生对民间美术已不再陌生。对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相当多的年轻人,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相当漠视,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以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感受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只有当民族民间艺术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上一篇:迅捷论文查重高吗
下一篇:论文查重注释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