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新闻实务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3-03-13 05:49

新闻实务论文题目

  我毕业的是《论网络编辑的规律》
  里面内容都是抄的,应该对你有用!!

  论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兼析网络新闻受众的多元需求

  栾 轶 玫

  中、英文摘要

  二、前 言: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维度

  第二部分:理论基点——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

  第三部分: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第四部分: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第五部分: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结束语:

  八、索引与参考书目:

  论文:(以下为索引链接列表)

  题目:《论网络新闻编辑规律——兼析网络新闻受众的多元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二、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

  1、 网络传播的特点;

  2、 开放式——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

  三、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受众的多元需求;

  1、 网络新闻编辑定位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2、 网络新闻编辑功能分析与受众心理的引导;

  3、 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多层次需求的满足;

  四、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1、 网络新闻编辑策划的定义、内容;

  2、 网络新闻编辑策划的功能分析与受众需求的满足;

  3、 网络新闻编辑策划的特点;

  五、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1、 网络新闻编辑内容研究与对受众的“迎合”与“引导”;

  2、 网络新闻编辑形式研究与有效传通局面的形成;

  3、 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 “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 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 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 in the last decade of 20th Century, INTERNET is regarded as the Fourth Media after Press, Radio and TV and now leading a widerange revolution in mass communication. More and more studies and research works concentrate on the new form of media and the new sector. Internet News Edit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studies. Staring from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udi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ree points of views to carry out its classified studies: a) a ma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Principles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b) an intermediateview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planning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and c) a mi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editing practice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fullcoverage, wholesociety coverage, entireaudience coverage and alltime coverage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since boundlessness is the basic law in editing news accessing internet. Furthermore, studies are given to the functioning control of economic role in Internet News Editing in respects of the contents,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relating to internet news planning. The standards of welldesigned and wellwritten news are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microstudies given to contents structuring and page layout.

  Key Words: Basic Law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Editing Principles, Editing Planning, Editing Practice, Boundlessness, Demands of Audience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 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 “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 “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 / 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

  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 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 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参见:雷跃捷、辛欣著《网络新闻传播概论》第16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 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 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参见《网络新闻传播概论》第16页)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 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网络新闻以网络为传播平台。一方面,网络传播的特点势必影响着网络新闻编采特点;另一方面,网络新闻在编采过程中也要时时刻刻注重网络传播的特点,只有这样网络新闻才能更好地发扬技术带来的优势,才能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形式,有独立存在的理由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本部分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分析、以及网络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工作的对比研究,探索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开放式规律。以下各部分的论述都将建立于这一基本规律之上。

  一 、 网络传播特点分析

  关于网络传播的特点,目前存在多种解说。

  例如:有将网络媒体特点归结为:1)超越时空限制;2)海量信息;3)多媒体;4)交互性;5)小众化(实质上强调的是个性化服务);(参见:张海鹰、腾谦编著《网络传播概论》第77页----第8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有将网络传播特点归结为:1)传播主体多元化;2)传播方式多媒体;3)传播关系的交互性;4)信息接收的个人化和主动化;5)信息传播的快捷性;6)传播内容的广泛性;7)传播环境的全球化;(参见: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第54页---第70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还有将网络传播特点归结为:1)交互性;2)海量性;3)即时性;4)超文本信息检索方式;5)媒体个人化;(参见:《网络季风丛书:人人都是国王》,山东文艺出版社)

  将散见于各报章、论著中的表述归结起来,尽管各方表述在选取词汇与着重要素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网络传播的基本特点方面,大家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简言之,就是普遍承认网络传播在如下方面拥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点:交互性、海量性、多媒体、即时性、个人化、超文本等。

  1)交互性:传统媒体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网络传播则提供一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用“逻辑拓朴结构”(它是描述不同网络系统中信息传输逻辑过程的方法)分析,传统媒体的逻辑拓朴结构是星型结构,即中心制作,四面传输。其特点是1)中心节点:报社、电台、电视台是传播中的唯一信息来源;2)单向流动:信息由信息源向终端点“受者”流动;3)终端点彼此孤立,没有联系;4)中心节点批量复制同样信息,单向传诸终端点。这种结构使得传统媒体基本上只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受众只能照单全收,形成了“我传你受”的传播定势。网络媒体基于完全不同的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网络传播的逻辑拓朴结构是环形分布式的,其特点为:1)拓朴结构中无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可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成为信息源;2)双向流动:任何节点都可以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3)网络各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信息交流;4)任意两点间的交流路径不只一条。采用这种逻辑拓朴结构的网络传播本身就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这使得传受双方较之传统媒体而言,双向交流的发生更为经常也更为深入。(参见: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

  2)海量性: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它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其次,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

  3)多媒体: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

  4)即时性:报纸使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传递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环节;广播电视采用无线电磁信号的形式,由于受到信号传输覆盖面的限制,传输范围之外的地方还需其他手段帮助来获得信号,增加环节会大大影响传播速度; 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光纤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瞬间可达世界上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特点。此外,传统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时间的限制。而网络新闻传播则不受此限,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5)个人化: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众传媒应该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中显得个性张扬、特色鲜明。

  6)超文本: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超文本,与用字符串来表达,以线性形式进行组织的传统文本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结点(Node)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一个结点是一个“信息块”,结点内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其组合;它的信息在组织上采用网状结构,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灵活的检索。超文本赋予网络传播许多优势,比如说,形成网状的复杂信息结构,系统能按不同查询条件链接,从而使网络传播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编辑功能,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使得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

  二、 开放式——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

  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新闻编辑工作而言,除了共同遵守的诸如宏观的“把关”、“发言”以及微观的“文稿(声像)通顺”、“节(栏)目整体感强”等编辑规律外,它们还有各自突出的、根本的特性,比如说,报纸编辑突出“版面和谐”,广播编辑强调“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电视编辑则非常重视“声画合一”。正是这些特性构成了不同媒介的不同编辑规律,那么网络新闻编辑的根本特点、基本规律是什么呢?

  网络是一个平台,它本身可以容纳报纸、广播、电视的所有的传播功能,因此,可以说,在网络新闻编辑中,如果偏向文字(如网络报纸)则要重视“版面和谐”、偏向声音(如网络广播)则要重视“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偏向声像(如网上电视)则要重视“声画合一”。从这一角度讲,网络新闻编辑要遵循传统媒介编辑的所有规律。但是它有没有自己的规律呢?有没有自己区别与他者而独享的又是最基本的规律呢?

  本文认为,除去一切表象的呈现,更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我们发现“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是渗透到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各个环节中的一条主线,它是网络新闻编辑区别于他类媒体编辑工作的一个基本特点。

  因特网实质上是一个时空开放的网络空间。正是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最大限度开放”赋予网络传播以“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个人化、超文本”等众多特征。通过对网络的这些传播特征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开放式”是它们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性。所以,笔者以为,如同报纸的“版面和谐”、广播的“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电视的“声画合一”等为上述媒体的基本编辑规律一样,“开放式”规律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规律。

  这里指出的“开放式”包含三个层面:时间层面的开放、空间层面的开放、技术层面的开放。下面我们依次对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个人化、超文本”6大特征进行分析:以此论证 “开放式”规律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规律这一命题。

  1)交互性:交互性包含“一人对一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一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方式。交互的形成正是时间层面、空间层面上的开放性带来的。时空开放,从而可以实现“此时与彼时、此地与彼地、此人与彼人”的共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传播,时空的开放赋予传播更多的深度与广度。

  2)海量性:海量性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地域上的全球覆盖(这是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其二、网络传播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这是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网络传播可以横向容纳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数据库可以纵向容纳历史信息);其三、网络传播中信息存储的质的多样性(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存储,这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结果)

  3)即时性:得益于技术带来的优势,因特网可以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实现信息的“瞬间”传输,传播速度快、时效强。时间上的开放性是新闻即时传播的前提与保证;此外,每一个网民都是一个新闻线索提供者,也是新闻发布者。“地球上没有一家报社、广播公司或电视机构有实力把他们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区,去应付突发事件” (参见:网络季风丛书---《人人都是国王》----山东文艺出版社), 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传播即时性的前提正是在于“空间上的开放性”。

  4)多媒体:网络传播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传播,这正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直接成果。技术的开放增强了网络本身的容纳力,技术的开放延伸并调动了人类的各个感觉系统。

  5)个人化:个人化特点意味着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时收看”(时间上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地选择世界各地、古往今来的内容”(时空上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地选择接收模式(有声有像或有声无像或图文并茂——不同媒介功能的任意组合)”(技术上的开放性)。正是时间、空间、技术上的开放性使得“个人报纸”、“我的新闻”等个人

重金求助:新闻专业论文一篇

摘要:网络时代的新闻实践为传统新闻有关“及时性”的规则及潜规则贡献了新的喻指,从理论本质及实务运作上重新给定了面向未来的新闻时代的另一个关键词——“全时性”。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观对传统的新闻价值指向给予了重要的改进和统合,使其更深刻、更人本、更辩证地反映了新闻的时间意义。它在网络新闻实务中体现出全天候向度、全历史向度和全过程向度,并从绝对时间、及时度、后续度、首发时刻、相对时间等方面带来了丰富的有关时间技术的思考。

关键词:及时性 全时性 网络新闻

传统新闻时代对“及时性”的固守,与网络新闻时代对“全时性”的追逐,是近20年来世界新闻潮流演进在新闻价值观方面的两种不同的理念表现。网络时代的全时化趋向与当代新闻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由于其理念的形成基于网络媒介的独特的介质属性,因此,它为网络新闻的业务运作、尤其是采写与编辑的作业形态都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从及时性到全时性
从传统新闻学意义上说,及时性是对新闻报道追踪新闻事实的速率的度量。新闻通常被人们视之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新近”是指该新闻事件总是在离发布时间或离当下尽可能近的时刻“发生”。对于电子媒体来说,及时通常意味着在刚才、当天、不久以前;对报纸来说,这种时效性经历的时间跨度较大一些,而杂志则更大。尽管电子媒介已经把近代传统媒介发布新闻的定时性有效地拓展为及时性,使得时效性的概念比一个世纪以前要先进得多,但在当代,这种价值标准仍然受到了某些必要的修正。

让我们从传统概念的及时性的理由谈起。首先,按照曼切尔(M·Mencher)的观点,新闻是高度易腐的商品,而陈腐的新闻缺乏吸引力①。这里的含义是指:新闻只有在活泼新鲜的时候才被称之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见闻,否则它就不再具备新闻的本体内涵;众所周知的事情或是早已发生的事情,显然是不能够在引起受众的注意力方面与那种活泼新鲜的新闻相抗衡的。
其次,在西方新闻界,由于知晓权是一项公众的基本权力,因此知情的及时与否,反映其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程度。越先进的社会,就越把及时报道新闻作为一种社会体制来贯彻;反之,在理念上越落后的社会则越不重视消息的及时披露。这里牵涉到另一个动因:越先进的社会,生活节奏、工作节奏也越快,对于新闻工作而言,如果不能及时报道某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就意味着它还将错过下一班车——下一批新闻。
然而,有关时效性的理论,在传统的新闻学思想中又存在有不少具有辩证色彩的潜规则,比如:1.及时性并不代表新闻的一切。2.报刊记者不指望与广播业的同行在时效性上竞争。3.报纸和杂志记者在进行报道时,通常会更多着眼于事件的为什么发生和如何发生,而不是着力于事件何时发生。4.有些本来应该及时报道的事件虽然过时了,却仍然有其特殊的影响。5.对于某些新闻报道来说,为了某种特殊的原因(国家利益、新闻道德等),牺牲时效性也在所难免。
分析一下这些潜规则,我们会在更深刻的理解及时性的新闻观方面有所发现:1.及时性并不代表一切的观点,实际上揭示了“快”只是新闻品质与秩序的一种元素,而未必是首要的元素。因为新闻的主体毕竟是新闻本身,而不是其速度。2.关于报纸和广播的不可比性,反映了不同的介质由于其技术特征的不同,应当努力避免展现自己的弱点。3.报刊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深度和阐释上,经历了数十年来电子媒介的挑战而不衰,这反映了智性的理解始终是受众接受新闻的本初动机之一。4.新闻应该是力求新鲜的见闻,这建立在一个相对的概念上。对于不知道某一新闻信息的人来说,迟到的新闻尽管影响了新闻价值的分量,但是它仍然具有某种新闻性——可以让不知道的人由不知变为知,其中,本原意义上的新闻价值仍然存在。5.某些因故不发或迟发的新闻,体现了我们对于新闻的理解仍然要屈从它所在的系统的规则:新闻处在一个上层建筑的系统内,而上层建筑普遍依存于国家、社会、民族或种群的利益关连之中,因为较大的系统的要求,而牺牲较小的系统理念,这种情形,殊为常见。典型的例子是在刑事案件报道中,出于某种社会责任或法律义务,新闻记者一般会被要求不在其报道当中过早暴露破案进展或披露某些犯罪的细节,尽管那些内容及其时效性也是新闻的一部分、甚至还是较为引人入胜的部分。
本此,我们如果从网络环境出发,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网络时代的新闻实践为以往传统新闻有关及时性的规则及潜规则贡献了新的喻指:一方面它使得其中的某些法则如及时化、技术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另一方面又对其中的某些思想如单一媒介观、把关人式的深度观进行了反拨。这样,我们可以从本质上重新给定面向未来新闻时代的另一个关键词——全时性(timelessness)。而从观念进步的过程上来说,全时性的理性概念的提出则受启发于BBC对于随时化新闻服务理念的明确倡议。
1997年底,在新闻全球化竞争背景下,BBC建成了24小时新闻频道BBCNEWS24,除了改善新闻节目质量和加强连续报道及深度报道之外,还特别把时效性的革命作为其竞争的关键手段,并明确对时效性下了“在需要时收看新闻”(NEWS WHEN YOU WANT IT)的定义②。这一概念的实践特征在于:1.全天候服务,不分昼夜。2.按需供给。联系到BBC的其他改革举措,如:广播、电视、图文电视的战略整合式发展及良好的协同作业形态,在推出BBC NEWS24的同时推出欧洲最大的BBC ON-LINE CHANNEL网站,并很快使后者在作业方法和理念上与BBC NEWS24达成一致……我们即可观察到,随时化的新闻服务思想既对正飞速跃进的网络新闻业作出了理念的呼应,同时也启发我们对网络新闻自身所蕴涵的全时化新闻观作出基本的阐释:
1.新闻的全时化观念并不主动的来自传统媒介的实践——仅就做法而言,CNN早在1985年即已开始电视的24小时新闻播出,但10多年间并未很快形成观念的潮流——而恰恰出自网络新闻时代的召唤。2.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新闻以受众(消费者)为导向,而不再以新闻文本与故事(产品)、或新闻机构与人员(生产者)为导向来理解新闻运作和发布(生产),这意味着媒介的时间战略终于可以有能力真正听命于受众的“安排”或“指向”。3.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新闻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24小时内每一个收听收看新闻的受众都有自己的特殊传受要求,因此,一视同仁、无论先后,成为媒介从观念到技术的新闻服务指针;在时效性上,则表现为更强调时间的纵深感和连续性,更加及时地更新,以及更科学的专题服务与搜索服务。4.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新闻以时间战略实现了空间战略。快速发布(以秒为单位),高频度更新(以分为单位),重复,综合(主题链接)和移动(超文本阅读),使得受众对于新闻的接受更具有历时性和历史感,而与此同时,“受众主动式”的深度优势亦展现无遗。5.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新闻并不只针对网络新闻或传统新闻,而是针对一切面向未来的媒介新闻,它与泛介质(PAN-MEDIA)的网络概念相呼应③,从虚指性的观念角度提示了未来新闻时代的最重要的特质。
因此,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观对“及时性”这一传统的新闻价值指向给予了重要的改进和统合,使其更强烈、更深刻、更细腻、更人本、同时也更辩证地反映了新闻的时间意义。
二、全时化的新闻采写
在网络新闻时代,全时新闻观念对于新闻的采写有着显在的规定意义和指导作用,它把网络新闻采写在时间概念上分成三个向度:第一层是全天候向度的新闻采写;第二层是全历史向度的新闻采写;第三层是全过程向度的新闻采写。
1.全天候新闻采写。
全天候采写的新闻思想,要求媒体在每天24小时内能够完全不间断地“产出”新闻产品。这一点非常符合网络时代普通人群对于新闻传播的期望值;并且,在实践中,也更加有助于在多元化的信源环境下、总体意义上的媒介仍然能够实现传播的“强大效果”。而对于新闻采写来说,则意味着媒体必须有强大的工作阵容,包括记者、编辑和技术力量,以实现“在需要时提供新闻”。全天候采写要求记者能够在任何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所反应并完成自己的采写任务;同时,也要求记者之间富有组织协调性,能够以接力的协作方式完成全天候的新闻追踪任务。
全天候写作的观念,要求记者注意到某种不确定的写作语态:在新闻文本的竞争当中,考虑到自己的写作与其他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或其他的网络媒体的竞争,并同时具备时间战略和叙事修辞的优势。而要取得叙事上的优势、提高新闻质量、吸引受众的视线,就不能把采写看成是一个止于当前的信息表达。对于全天候的强调,使得新闻机构关于新闻采写的管理已经延伸到一个新高度:不再把新闻采写的工作认为是个体作业的累加,而是看作一个整体的互动。要将所有层面的工作人群加以资源整合,才能使他们在时间的调配、流程的组合以及风格的统一上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体现出全天候新闻采写的真正的竞争优势。
2.全历史新闻采写。
全历史采写要求新闻文本必须有完整的历史向度。网络新闻采写应该满足受众对于时间向度上的无限跨越的渴望。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自己的宏观背景、中观背景和微观背景。这些纷纭繁杂的背景,有的满足了对新闻的定性的阐述,有的满足了对新闻定量的认知。有的历史背景横跨最近的几周、几个月,有的则跨越到数十年。新闻文本要能够使得受众能自如地进出于这些新闻背景,同时又能更加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当前的新闻“前景”。为此,新闻记者必须:1.有能力搜寻到完整的新闻背景资料。各类主题数据库与综合数据库、搜索引擎的建立与发展可以为此提供很大的便利。2.有能力将使这些资料中真正有用的部分很有逻辑性地分布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之中,即妥善地、科学地使用新闻背景。3.既能够在新闻的正文中合理地使用历史背景以增强文本力量,同时又能有意识地担负编辑的职能,包括编配全面的、理想的各类文本的链接组合。4.当在线方式的访问不能解决历史向度的所有资料问题时,有能力以传统形式的访察来完善资料库。
在一个网络信息海量涌现的时代,受众对新闻背景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对于专注于阅读显示屏上那些数百字的新闻的受众来说,他们仍然不觉得枯燥和简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显示屏的背后往往有着超乎寻常的历史穿透力:他们可以向文本内及四周的超链接提出问询,而记者全历史的采写则能够以超文本立即回答他的悬疑。
3.全过程新闻采写。
全过程采写要求对特定的新闻事件的后续进程保持恒久的兴趣。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新闻层出不穷,而新闻媒体则首先是在发布量上面临挑战。在网际,大量的新闻尤其是其滚动式的展示令人目不暇接。对于受众来说,一方面领略到了信息时代快捷的信息传播技术,另一方面又常常感觉到对于新闻的认知、接受开始出现阻滞。这种阻滞来自三个方面:1.新闻太多,无法消化。2.尽管可以随时上网,但由于不是全程关注,因此对某些重要新闻无法全面跟踪其进展。3.对于所跟踪的新闻事件,又常常因为信息量太大而难以领会或记忆。
这样,就给网络新闻的采写提出了科学应对的要求:1.面对大量的新闻内容,写作时要区分主次,做到繁简有度的写作。2.在此基础上,要有余力全程跟踪某些重点新闻事件,做到对后续消息无所遗漏、即时发布。3.既在写作上花时间、下功夫,又在编辑上精心推敲,确保使全过程的特征与全历史、全天候的特征密合无间。4.对既有的大量跟踪报道或后续文本,也需要突出重点,方法上包括:1.作重点篇目或栏目推荐;2.有简编版面或栏目;3.在超文本结构上“推”、“拉”结合;4.有最简练的“最新综述”。

三、全时化的新闻编辑
在网络新闻工作中,写作与编辑的职责常常是一体化的,因此,在谈到全时化的新闻观念问题时,我们还有必要从编辑岗位的角度,阐释全时编辑观念比之于以往的及时编辑观念的不同。
1.“三个向度”(全天候、全历史和全过程)的全时化旨趣,在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中同样存在
“及时”编辑观念强调快速,而“全时”编辑观念强调的则是恒常。前者表达时刻的概念而后者则诠释完整的时间。显然,我们在作网络新闻的编辑时,虽然也不得不考虑速度、时效性的问题——甚至比以往的新闻传媒都更加重视在第一时间内对新闻作抢先发布,但是更加重要的一个议题是:我们能否进行全天候、全历史和全过程的信息编辑服务。
全天候向度的编辑要求我们不把编辑工作看成某一天的某一时段的任务,而是看成是二十四小时、甚至是超二十四小时的滚动版连续操作——因为我们的新闻受众有可能会处在世界的各个时区,并且都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生活习性,他们对于新闻的阅读是随时随地的行为。全历史向度的编辑则要求我们把任何新闻都看成是对整段的历史线索的追寻。任何一则新闻都并不是刚刚才出现,而是由来已久。从此刻向以往作回溯,在漫长的时间段里,大量的新闻事件发生,也有大量的新闻报道产生,那些与编辑对象有类似的、关连的、或能够对其作出阐述的事件与报道都是全历史编辑工作的内容。我们把它们放置成链接,编成专栏、专题报道,也可能聘请专家来加以评述,组织交互式讨论,甚至策划更大规模的跨平台的新闻战役。全过程向度的编辑是一种跟踪、一种对未来的俯瞰,它要求编辑在做眼前工作时能面向将来,这也承继着全历史向度的对时间的态度。我们把任何一则新闻都看成是对在历史里飞驰向前的事物的报道,眼前的新闻将以飞快的速度和常变常新的面目,不断出现在当前对该新闻有兴趣的人面前。最为深刻的一种编辑思想是,我们不是在编辑新闻,而是编辑历史;我们也许并不是真的只在为某一个或某一群受众服务,而是在为时间服务。我们并不是对眼前的信息作编辑,而是在为全球化的信息仓库提供未来的查询。
从及时化的编辑思想到全时化的编辑思想,看上去只是字词上的差别,但它对于观念的调整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早已不再是一个确定的新闻任务,而是一种充满着不确定的责任与压力的使命。
2.网络新闻的全时化编辑带来了丰富的有关时间技术的思考
如前所述,网络新闻的介质属性决定了其技术属性,如果你所编辑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文字符号,还要有图表、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不仅仅有当下,而且还要有过去和未来,那么,网络编辑就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同的文本属性所带来的复杂的技术要求,时间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时间技术在网络新闻的编辑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其作业形态来说,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绝对时间。网络新闻绝对时间的长短,通常是指某一个

选修课论文,有关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界定网络采访和网络记者内涵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对网络新闻采访的个性进行了归纳和探讨,并指出网络采访亦有其自身的缺憾。

【关键词】网络记者;网络新闻采访;特点与不足

网络新闻采访是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起步环节。它主要以因特网作为新闻素材采集的环境,用搜索、采访、下载和编辑加工等方式采集素材及相关资源。网络新闻采访直接从传统新闻采访和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发展而来。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寻找采访线索,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收集和核查数据,如何利用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网络电话和聊天工具、可视化交互式设备等进行远距离的全球性、实时性的全数式新闻采集和新闻调研等活动,亦包括利用数字化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在现实空间中所进行的新闻素材采集和调研活动。

网络新闻采访主要是由网络记者完成的。网络记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记者包括全体网民。李希光教授认为,互联网降低了进入记者行业的深门高槛,人们不用在政治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不用在经济上有什么特别的投资,也不需要专业文凭和记者证;只要接入了互联网,就与成千上万的受众连接起来了,就可当上记者。①因网络新闻的传播通道相当多,有WWW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BBS和网络寻呼或其复合使用等,这就决定了其发布者(即首发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批上网的个人用户成为业余甚至专职新闻记者。从这一点上看,李希光教授的界定是有一定依据的。狭义的网络新闻记者是指网络传播媒体(网站)中所有从事新闻实务的专业人员。这一定义与传统的广义记者定义相当。不同的是,网络记者应是一种身兼数职(采写摄录、编辑、播音、主持人、发布等)的多媒体数字记者(Digital Journalist)。

广义的网络记者大都未经过特定的专业训练,其采访活动往往是盲目地偶尔为之。在网上采写和发布信息时,他们的目的一般不明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般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上网,采访和写作多为机动性的,大多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本文所提及的网络记者是就其狭义而言的。这类记者一般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有深厚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知识和各科知识的底蕴、高超的新闻采写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网络传播技术及操作能力等。这类记者所采集和传播的新闻,一般能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与新闻内容相符的体裁和简练的语言在网络中传播。对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连续性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一般的个体网络新闻记者根本无法完成,必须依靠那些物力财力雄厚的新闻网站尤其是一批富有采写经验和采写实力的记者编辑队伍。一些分析性和综合性的报道更离不开职业记者。

目前,一些新闻业务功底扎实的传统记者开始向网络记者转型,专职网络记者的数量也开始有所增加。因网络记者是用数字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型记者,网络采访是新闻记者在现实的和虚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中所进行的采访,采访所得的新闻素材及由此而写作/制作的新闻,是在网络空间里进行和完成传播的,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采访与传统新闻采访相比,既有相通之外,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

网络新闻采访是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其采访对象的,其采访的素材涵盖了和融合了三大传统媒介新闻采集的内容,既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采访,又包括声音和动态视频的采集和摄录,是一种多媒体的全方位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在这一新的采访模式下,传统记者的明确分工将逐渐走向模糊乃至消失,每个记者将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录音、录像记者于一身。目前,网络记者和网络新闻采访方式在国内外的不少网络媒体中开始出现。如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网络版(Internet Edition),就拥有7位记者。这些网络记者都是复合型的多媒体记者,他们写新闻、摄影、操作数字录音机和摄像机,以及制作网页(digital pages)等。②《人民日报》网络版记者在报道澳门回归仪式期间,先用数字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拍摄下了当时的场景,然后开始用文字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软件立即投入视频报道和声音报道的制作以及文字新闻的写作。从传统的新闻采访来看,当时的两位网络记者是一身兼多职,既写文字报道,又要录音、拍照、摄像,做后期编辑,采制文字配图片,还要上网传输数据。

采访工具的全数字化

网络新闻采访所采用的采访工具主要是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可以与这一网络相通的一系列全数字化的新闻采访和传输工具。这些数字化的工具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主要有:笔记本电脑(现已出现无线笔记本电脑),数字录音机和摄像设备,数码相机,大容量的便携式存贮设备,调制解调器,PC卡电话和IP电话,可与计算机网络连为一体的卫星电话(小型卫星移动站,重约2公斤)。此外,还有可以用来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的手机型电脑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即一种专为移动应用而设计的小型浏览器协议)和掌上型电脑PPC(Palm Personal Computer)等。软件主要有:Windows98、Word/Excel、Photoshop、CuteFTP、IE、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聊天工具ICQ、WWW、联网数据库(Online database)、搜索引擎、Netmeeting、Telnet等。运用这一整套功能强大且齐全的数字化网络新闻采访工具,可以快捷而高质量地完成新闻采访任务。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记者有时足不出户就可以采集所需的新闻素材。目前,网络记者所使用的数字采访设备在不断升级,如美国记者的采访装备包括成套先进的采访设备,有摄像头、戴在眼睛上的微型显示器、挂在手臂上的微型键盘、话筒、挂在腰间的微显示器、数码影像传输设备和电池等。用这套异常轻便的设备,不仅可以采集一般的文字和图像新闻,还可独立完成现场直播。

采访范围的全球性和速度的快捷性

因为网络具有全球性,因而网络中的采访范围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对于一些不能、不宜于或因距离太远而无法进行现场采访或调研的新闻事件,记者就可通过因特网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全国性或全球性的实时采访。如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和邮件列表等进行异步的文字采访;通过语言信箱、网络电话等进行口头采访;通过因特网的Netmeeting等进行可视化的面对面采访;或通过BBS等聊天系统进行同步采访等。另外,在网络中所进行的采访是一种实时性的快速采访。有时因距离阻隔等原因,传统采访需要数天或数月才能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采访工作,在网络中数秒或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如新华社特稿社记者熊蕾曾利用电子邮件在一周之内采访了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国的10位科学家。在采访过程中,有的采访对象当天就回了信。由此次采访而写成的报道后来被刊登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③。由此可见,网络采访速度和采访范围是传统新闻采访难以企及的。

新闻资源的丰富性及利用的方便性

网络及其数据库和光盘是可供新闻工作者开掘利用的巨大信息资源库。网上有大量文献可供查询,掌握了上网检索的记者和编辑,实际上拥有了一座世界最大的流动图书馆。运用某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如搜索引擎等),记者可在这一数字化图书馆中方便地检索到某一题材的背景资料,快速获得所要的新闻资源;可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发掘。④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和纽约米德博格协会,对全美主要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有关网络媒体的一项年度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3400名新闻从业人员中,将上网作为获取新闻线索进行新闻采访手段的比例,仅次于报纸记者的面对面采访和杂志记者的电话采访。⑤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新闻资源的进一步丰富,网络采访将会在全世界的网络新闻界逐步盛行开来。一位年轻记者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德国人巴蒂斯(Bates)所收集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些资料存放在耶鲁大学神学院,于是他通过雅虎找到了这些资料,并发现了一个专门传送巴蒂斯手记原文的站点。这位记者通过邮件与该网站联系,第二天便获得了所需信息。难怪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等资源对于新闻报道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使记者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想得更深、写得更快.

记者选择新闻资料的自主性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网络为一全新的开放式媒体,上网的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消息、检索资料、寻找新闻线索,且一般无人能够阻止和控制。网络中成千上万的资料库和各种不同的网站、新闻组等,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资源。在WWW及其超文本、超链接技术和数据库查询技术(如搜索引擎等)的帮助下,记者可通过层层链接和一些特定的词语、符号等,快速发现新闻线索,自主而独立地找到所需要的新闻背景等。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受者需求的提高,网络记者仅凭传统的采访经验和旧有的采访报道模式虽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报道任务,但很难在报道重大新闻时的那种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取得突出战果,这就要求网络记者要有适合网络传播需要的独特的创新思维模式。目前,这种创新的重要标志是,在网络中对动态新闻的采访和报道一般都采用现在进行时,突破了截稿时间和采写篇数的限制。所有的新闻只要一采写成功,都会进行实时报道和滚动报道。

记者采访业务能力和使用技术能力的合一性

传统新闻传播一般是采编分离的,即记者主外,一般按照编辑部的意图外出或从网上采集新闻素材、写作新闻报道;编辑则主内,他们一般不外出采访,而是在编辑部修改记者和社外人员来稿,担负着把关人的角色。随着网络新闻对时效性和现场感要求进一步提高,由记者独立地完成新闻采编及发布流程的情况开始出现,此时记者同时担任着编辑的职能。采写编合一成为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一大特色。网络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传播媒介,随着新闻媒介从新闻产品的生产到传输全过程的电脑网络化,记者无论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还是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采访,都离不开网络多媒体电脑及在采访过程中所用的相关软硬件。网络时代不仅将开创一个新闻传播业的全新领域,也将造就一批新的既拥有传统的新闻采访能力又谙熟网络传播技能的复合型记者。

尽管网络新闻采访有着强大的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但伴随着网络采访的广泛应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为网络新闻是依托网络而直接进行的,当记者在室内联网的电脑前与采访对象进行通信或交谈时,就会失去了耳闻目睹新闻现场的机会,长此以往,会导致视觉和听觉等采访功能弱化,影响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因此,对事件性的报道就一般不宜在网络中直接进行采访。而且,在记者采访公告板或其他网络团体、个人或下载某类信息时,有时会出现失真现象或涉及到版权之争。(另外,电脑软硬件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要能熟练地进行网络采访,记者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去熟悉电脑,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

注释:

①李希光主编:《网络记者》,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②Harper, Christopher and The Indiana lism 2001, Corusewise Publishing, Inc.P228.

③闵大洪:《网络时代需要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科技》,2001年第1期,第18页。

④卜卫:《互联网络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上)》,《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3期,第5页。

⑤李希光主编:《网络记者》,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⑥卜卫、刘晓虹:《新闻记者的网络站使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记者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报告》,《新闻传播与研究》,1998年第3期。

上一篇:知网论文扫重软件

下一篇:发表化学论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