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考研动机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3 08:31

考研动机毕业论文

写作思路:可以从自身发展以及社会行业发展来看待考研与就业的问题,中心要明确,语言要符合逻辑等等。

正文:

考研的主力军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许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认为自己并未学习到太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还不具备当前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所要求的工作能力,或是对已经找到的工作还有诸多不满,因此他们不愿急于就业,想通过考研的方式,在校园中继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延缓择业就业的时间。这也是较多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一个原因。

“研究生学历就是我们在求职时候的一块敲门砖。”在长安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级的刘洋对记者说。两年前,刘洋本没有读研究生的打算,但大四求职时屡屡碰壁,他意识到了研究生学历的重要性,于是全力备考,在去年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但刘洋的研究生同学马倩倩则是一心想走科研路。马倩倩来自该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她在本科阶段就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全面,因此选择继续读研究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术殿堂,也更希望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获得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资格。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调查显示,在选择研究生类别时,学生报考专业型硕士的意愿更高,达到56%。专业型硕士也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考生选择专业型硕士的原因,首先是可以获得更多专业技能,其次是由于难度低于学术型硕士,第三是因为学制时间短。

周明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本已经工作的他,去年又选择重返校园读研。“我来读研究生的原因很简单,工作了几年想要升职,但学历不够用,所以考了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多拿个学历,为以后做准备。”周明对记者说。

眼下,有的学生认为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于是在大学期间把考研作为唯一目标而选择考研;有的学生其实并不想读研究生,但受到“总归要有研究生学历”的影响而盲目跟从,导致读研就冲着一纸文凭而去。

西北大学研究生徐红晓对记者表示:“作为过来人,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先着急去盲目地选择考研或工作。要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结合行业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再确定是要考研还是工作。考研是否有利于就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就业还是考研,都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看清自己的位置。”考研这个过程十分枯燥,需要承受的压力也很大,考研与就业也并没有最佳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我原本也想通过考研来弥补自己本科学历的不足,但是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就业。”提起考研,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大四学生尹雨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大一进校我就想考研究生,也一直坚定信心,一定要考上。但是由于对各个行业并不了解,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读什么专业的研究生,就一直没有定下来。”

其实,像尹雨这样只是有着考研的想法,但具体实施起来又感觉无从下手的人很多。后来尹雨觉得古代文学这个专业不错,自己又有兴趣,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决定报考南京师范大学的古代文学专业。

可这时,一年一度的“金九银十”企业招聘会走进了学校,尹雨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招聘会,居然幸运地拿到了美的集团的入职通知。在征求了众多亲戚、师长和朋友的意见,查询了相关资料后,她觉得这份工作确实很适合自己,对以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就放弃了继续考研的想法。

在民间关于最难的“六大考试”中,排名法考和高考之后的考研,尽管总人数远远低于中考和高考,影响力却在逐年递增。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每年全社会围绕考研的人数变化、题目难易、热门行业等话题,乃至猜题、培训、资料、复习等“考研生态链”,总会形成多波次关注的热点。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达290万人,比2018年激增52万人,增幅达21.8%,创历史新高。单从报名人数增长的幅度来看,这确实是一大新闻。然而,倘若以为这其中“虚火重”“泡沫多”,显然是没有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一变化。

理论上,影响我国研究生总人数变化的因素有人口基数、人均GDP以及高等院校数量等。一般认为,影响我国研究生总人数的最直接因素,是个人的高薪资待遇、高品质生活这些内在需求和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要求,在更高学历方面构成叠加,进而在考研这个环节形成“风景线”。也就是说,在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和招生总人数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考研大军总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一定意义上,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人口第一大国,在消费电子产品、通信设备、高速列车、物联网、芯片、软件等方面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实力,在电动车、风机、核能、太阳能光伏、节能产品等方面早已跻身大国之列,综合看,我们的研究生总人数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以美国为例,自2000年以来,美国25岁及以上人口中,最高学位为硕士的人数翻了一番,达到2100万人。在美国成年人口中,13.1%的人拥有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我国的研究生总量占人口的比例大概在0.5%至0.55%之间。如果把考研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大视野下,全社会仍然需要为此付出巨大努力。

至于说到该不该考研和考什么专业?是为了学术研究还是为了薪资待遇?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梦想?在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向全球产业链的上游转移过程中,在知识成为社会治理以及文明进步的一个亮点之时,考研,无疑也是个体磨炼提升自己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考规模较上年增加52万人,增幅达21.8%。考研这一话题的热度也随之一升再升,不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在职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近日,记者就如何理性看待“考研热”,分别专访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副院长芮小河和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杜波。

芮小河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育高层次人才,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各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许多国家已经放宽研究生教育的准入条件,以此来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在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既顺应了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同时,近年来专业型硕士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多,体现出考生心态由单纯追求理论研究学习向注重应用实践能力的转变,促进了以职业应用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定向培养了高层次人才。专业型硕士的热度升高,也表明越来越多的考生明确了研究生教育的意义。

芮小河说,大学毕业生考研大多是为了提升自身价值,想让日后的求职之路更加平坦广阔,但其中也不乏存在逃避就业压力、盲目跟风等消极原因。大学老师应该从自身的经历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并根据学生的资历及个性特点,合理指引他们认识自身的优点劣势,规划出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

研究生教育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提升学术和应用能力,而不是单纯为自己“镀金”。研究生学习阶段更加依靠自主学习,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便是获得了硕士学位,也无法提升自身竞争力,仍会遭遇就业难题。

芮小河从高等教育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考研热度的上升也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研究生教育资源缺乏、培养模式不完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急需正视与解决。同时,如何增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培育高质量的研究生、更好贴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促进产学研更好地合作发展,都将是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首要思考的问题。

考生应该冷静看待考研,结合自身的特点与需求,理智决定是否走上考研之路,选取合适的学位类型。高校也不能因为考研人数增多,盲目放宽准入条件或缩减招生规模,而应该反思教育活动开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积极应对解决。

杜波认为,大学生选择考研或者就业,抑或是选择未来从事哪个行业,其实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判断。正因为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每个人所走的道路才会各有差异。

杜波希望大学生如果在就业还是考研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时,最好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自己考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拿一个文凭还是真心觉得自己想要通过继续学习来弥补和提升自己的不足?第二,自己未来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是否需要通过读研究生来支撑才能得以实现?第三,自己是否喜欢读书、读文献,喜欢思考问题?当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后,自然就会清楚自己的选择了。

其实,选择就业或是考研都需要与自己未来的长期目标相匹配,而长期目标又最好和自己的性格爱好相吻合。

怎样写好关于如何看待考研热的论文?

面对人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考研,力求通过考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考研热一浪接着一浪。如何看待考研,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考研能增加就业机会

家住青口镇文化路的李璐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她说:“我们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报名考研。这几年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好工作很难找,考研能增加就业机会。”刘杨是盐城工学院03届毕业生,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现在一家小公司做文秘,笔者电话联系他时,他显得很无奈,“为了考研,我已做了长期打持久战的准备。虽然考了三次都失利了,但我还会一直考下去。如果要问我为何有这么大的决心,原因在于我对现状的不满,要想换份薪酬高的工作必须考研。”最后他还幽默地说了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暑假过后就要读大三的李茗飞告诉笔者:“从上大学的第一天,爸爸妈妈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打牢基础,为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我对当前的就业压力与考研形势不太了解,但我知道要想有份更好的工作,考研是一条捷径。所以,我从大一时就有针对性地去搜集相关的专业信息,英语与政治是必修课,同时也是考研的科目,我格外重视这两门课的学习,为达到考研目标打好坚实的基础。”

考研能实现人生价值

王小利是山西大学文学院的毕业生,今年考上了厦门大学传播学研究生,笔者联系她时,她正在预习相关的专业课。小利大学时成绩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大学四年她每年都拿奖学金,英语六级证书、计算机三级证书、学年论文奖、优秀学生干部奖,大四那年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同学眼里,凭她的条件足可以找份满意的工作,何苦再去考研呢?可是小利并不这样想,她对笔者说:“当时考研并没有想得太多,只是看周围很多同学都去报名,所以自己也想证明有这方面的实力,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名了,没想到事如所愿地考上了。我会非常珍惜这段学习的机会。”

笔者见到于雪,正值她放假回家的第二天,她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在一民办学校教书。谈及考研,于雪说:“我考两次都失败了。这两年中,为了考研我付出了很多,所以我不会轻易放弃。”说着,她很激动,似乎一肚子的委屈,笔者问她为何要考研时,她松了口气,略带微笑地说:“我对古典文学很感兴趣,一直在努力学习它,如果能考上研究生,对我的研究有很大帮助。考研已成为我未圆的梦,我会趁年轻,再拼一拼,相信一定会有梦圆的一天。”

考研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考研热会不会热过头了呢?笔者采访了一学生家长,这位家长说,“考研已成为一种潮流,但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只有考研才有出路,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积累经验也未必不是一条更好的道路。”他还说,绝大多数应用型的专业,读研究生对于掌握知识和加强应用的作用不明显,不如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提高更实用。每个人的学习、身体、经济等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考研不要“从众”,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如何看待“考研热”?

不盲目跟风
现在有一句话经常在电视上露脸,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主性与趋利性空前释放,“考研”热得发烫,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当然,对个人来说,“考研”要慎重,不能盲目跟风,为“考研”而“考研”不可取。社会上,一方面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考研热”,另一方面,相关社会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应该分析预测人才供求状况,科学地设置专业,引导考研热朝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开发。 湖北省荆门市委组织部 陈登涛

关键在教育
对当今流行的“考研热”,一是各级组织部门要正确引导,在全社会倡导一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对中青年干部的教育管理。各级组织要对年轻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三是加强干部“考研”工作的宏观指导。各级党组织在抓紧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要保证单位工作的连续性,有计划地安排单位干部职工参加各类培训、深造。
湖北省大冶市委组织部 江才军

下次讨论题目
企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如何进一步理顺?
目前,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企业的领导结构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这一情况的变化,企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如何进一步理顺?
请广大读者参与讨论。来稿截止4月25日。

应当鼓励
“考研热”是好事。其一,有利于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考研”所需知识,是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考研”者越多,学习和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就越多,就越能建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文化。其二,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形成钻研新、深、博科学文化知识的氛围,这是知识经济的要求。笔者周围有一批考研“发烧友”,上世纪90年代笔者曾供职的中学就考出了10位博士、硕士。其三,有利于人才成长,考研之“考”就是参与,就是竞争,积极参与和竞争能造就出类拔萃的人才。 广西柳州地委组织部 贾陆新

也要守规矩
提醒“考研族”:一是不要因“考研”而影响正常工作。有些人为“考研”置组织纪律于不顾,置本职工作而不理。二是不要因“考研”大搞钱权交易。一些政府官员、企业人士、知名“熟脸”不惜凭藉权力、金钱、名望惨淡经营,以求获得苍白的一纸证书。武汉军械士官学校

防止“人才高消费”
过分追求高学历,不仅导致“学历贬值”,更容易陷入认识的误区,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用人单位来说,过分追求高学历人才,加大了用人成本。再者,我国高等教育远未大众化,受高等教育的人还较少,让他们从事一般劳动,是高级人才的严重浪费,也使低学历者失去合理竞争工作岗位的机会和权利,加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 江苏泰兴市委组织部 鞠贤龙 赵荣华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越来越多的大中专、本科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找不到合适位置,形成一种“高能低就、适能不用”的局面。正是这一现象的压力,刺激了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考研”大军。衡量一个人才的高低,应从其专长、道德品质、工作表现、工作能力等方位全面看待。而不应当只看其是否具备硕士以上学历,而且人才也不是只有课堂成长一条途径,更多的人才是在基层艰苦环境中不断磨练成长起来的;大多数的用人单位,也应当端正用人方针,量才适用,度岗招贤,充分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从而调动起各级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为单位最大限度地创造或节约财富。 安徽来安县委组织部 杨名兵

无奈的选择
在毕业分配形势较好的日子里,“考研热”是难以出现的,甚至一些人在被保送读研时还不乐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获得较多的知识,增强自身能力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随着这种趋势而急剧升温的“考研热”现象又透露出一些无奈。一方面企业求聘不到熟练工,另一方面许多人却在争着考研。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一是不得已为之。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招聘的学历要求,应聘者特别是应届毕业生为求得一较好的工作岗位不得不加入考研的队伍,以期提高自己的学历;二是没办法的办法。一些在职的人对原单位的工作环境、待遇不满意,为改变现状,只好通过考研来另觅出路。三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忙于工作的人,因为本专业、学科的知识更新快,而自己缺少培训的机会,只好通过读研这种脱产的办法来充实、调整自己。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委组织部 刘明

不懈怠工作
热衷“考研”的中青年中,占主流的想法是为了积极进取,谋求事业新的发展,然而也不排除一部分人是基于对现工作不满而萌生“考研”念头的,由于这种不满思想的存在,其“考研”会成为懈怠工作的理由。
因此,在职中青年同志考研,要尽量做到学习和工作的兼顾,积极谋求领导、同事的理解,以争取进退自如的宽松环境。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委组织部 吴斌

“考研热”有喜有忧
国民文化素质在迅速提高,人们对高学历的普遍重视,令人兴奋,令人激动。
欣喜之余也有忧。教学资源能适应吗?学习环境跟得上吗?千万不要盲目扩招!去年底,笔者去母校,系主任告知今年本科生招80名,硕研、博研招160名。研究生是本科生的两倍。但师资并未增添一倍。媒体有报道,“博导不导”。真为考取的研究生担忧,是否能有称职的导师在“导”!此为一忧。研究生名额多了,会不会降低录取水平?据说只要搞定5门课程,其中3门专业课由学校命题,强化复习,多数本科生可以进入研究生院。而论文可以东拼西凑,过导师和答辩组成员的关也不算难,某些学校为经济利益驱动而降低标准,生源质量岂不堪忧。此为二忧。研究生多了,工作却未必能如想像的那么好。有句顺口溜:“硕士满街走,只有博士还能抖一抖”。有个春都集团,连杀猪工都用上了研究生。又有研究生再去技校补上技能课的。三忧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并无太多优势。
人才结构的高移化趋势是必然的,但认为只有考研究生才有好出路却未必。千万不要因为考不上研究生而悲观消沉。 上海市申北路清馨苑88号 孙杰

可喜可贺好现象
中青年当中,近年来热衷“考研热”者日多,这是一种可喜可贺的好现象。之所以说好,说明国人越来越重视人才和知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付诸于行动,这是社会的进步和需求,尤其加入WTO后更具有其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应鼎力倡导,正确对待其“热”,欢迎有更多的真才实学的才子们报国为民一片赤诚之心而学,学而有成。
然而热中有冷,同样有必要避免走捷径,或图虚名,更要防止单纯追求文凭。要真正学到本领,提高素质,成为民族之才,成为受尊敬的人才行列之一员。
新疆哈密地区巨轮有限公司 冯玉钧

是件大好事
盛世出人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国力日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追求和期望更加远大,新世纪里,人们思想解放,出现报考研究生热潮是一件大好事,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艰苦学习,为了发展。有志之士,不甘于现状,不愿浑浑噩噩生活,不愿沉迷于清闲之中,发奋图强,改变命运,报效国家,确实可喜。
山西省吉县县委组织部 陈健翔

主持人的话
正确引导 健康发展
对近几年的“考研热”,广大读者在讨论中,许多来信来电都表示了亦喜亦忧,喜中有忧。
人才,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考研热”的出现,是我们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符合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应当加以热情鼓励,以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
与此同时,对“考研”中出现的偏向和问题,有关党政组织和社会各界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积极加以引导,提倡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人们素质,发挥聪明才智,使各类人才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吴建初

泼点冷水
“考研”一年比一年热,这是好现象。但是对造就人才而言,“考研”之路并非是唯一之路,而且从经济发展的需要看,“唯文凭”和“学历越高越好”的倾向是有害的。
首先,有关部门和学校要重点考虑拔尖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对某些紧缺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国际金融、财会等方面人才,则需要通过“考研”等方式培养造就。其次,对一般的政府部门,公务员具有本科毕业学历也可以了。这正像大学教授去给幼儿班上课,也不一定能上好一样。再次,在读生考研,推迟参加工作,使一些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的学生经济负担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业。对这样的学生,建议参加工作后再“考研”,这或许能减少家庭或社会的经济负担。 上海崇明县人民检察院 顾振新

注重人才实际
今年“考研”人数创新高,一是反映了报考者求学、“充电”的强烈愿望。二是就业形势严峻,人才需求旺盛。三是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攀比,追求高学历。有的在招聘人才时,不管自己单位的特点和业务需求,本科生与女生不得入内,一味苛求毕业生非得有硕士或博士学历,有的是在装潢门面。
安徽省明光市委组织部 黄庆林

可以宽进严出
近年来,考研人数急剧增多,这是一种好现象,应当积极鼓励。但是,目前采取的“严进宽出”的办法,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一方面,少得可怜的招生指标,让许多有志者望洋兴叹;另一方面,拿到“进门证”的人学习没有多大压力,研究不深不透,很难保证研究生的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改革目前的教育体制,参照一些国家的做法,变“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适当降低招生“门槛”,让更多的人有参加高层次学习的机会,同时,要严格执行学分制,把好“出口关”。
江苏省姜堰市委组织部 王吉军

冷静思考
当前,打开电视、报刊杂志,“考研”广告铺天盖地,考研热浪灼手烫人,而且温度还在直线上升。面对这股热浪,我们不妨“冷”下心来,给考研“发烧友”们把把“脉”,看看“热”因何在。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事物被极度看好的时候,你肯定忽视了什么。研究生的专业水平无疑是高精尖的,但学历高就不一定代表能力强,由于过分注重专业而可能忽视对其它能力的培养,并且组织协调、管理、社交、人际关系、语言表达等能力不是靠埋头苦读就能得来的,而这些往往又是一个人工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目前,从中国的知识结构发展来看,本科学历基本能够胜任绝大部分工作岗位的需要,每个人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注重岗位学习,走出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不要追热逐潮,追名逐利。对于用人单位的过分炒作,我们应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始终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用实力而不是学历去征服用人单位。所以,我们大可不必都去挤“考研”这条“独木桥”。
山东71613部队政治部 张顺亮
河南洛阳市针灸推拿职业学院 肖红波

就业形势严峻
今年全国六十二万多人“考研”,据调查表明约有六成的人为“就业形势严峻”而考。近年来人才市场招聘中许多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逐年提高,大学本科毕业生已不再吃香,硕士、博士才是宠儿,每年也确实有为数众多的本科生择业难、就业难。客观现实决定意识,许多大学本科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被迫作出“考研”的决定,其考研的动机并不完全是为了提高学识和能力,更主要是为了持有高学历高学位,能够找到好工作,获得高薪金。由此可见,“考研热”缘由“就业形势严峻”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上海市桂林南路 陈绍谟

用人导向应重“学力”
专家指出,我们在人事体制方面体现的“唯文凭”和“文凭越高越好”的倾向,对整个社会起着不可低估的导向作用。在西方,一般政府公务员大学本科毕业即可,硕士、博士则多是为从事学术研究而培养。而我国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岗位、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等都是以文凭为重要依据,这使文凭在实际工作中有了太强的刚性。这种说不清却摸得着的用人导向,加上学界也渗入浮躁的水分,进而将文凭视作可以与金钱进行等价交换的资源,为制造贬值的文凭扩张了空间。大家一窝蜂地去攻读硕士、博士,颇有文凭“大跃进”的趋势。一些学校宽进宽出的做法,使得文凭的信誉大大降低。但是,泡沫文凭毕竟造不出真才子,更不用说具有优秀素质的领导干部。
高素质、高学历的确让人羡慕,但目前一些业绩很好的领导干部、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的能力、工作水准很高,简历上只注有“高中文化”、“大专学历”。对他们来说,到大学弄个博士、硕士如探囊取物,可就是这份实事求是的“低”学历,更让人钦佩。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用人部门要提高识人能力、完善用人机制,重学历不如重“学力”,这样,真正的人才方能脱颖而出。
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委组织部 叶玉龙

以终身学习为荣
读书、求知、做人,在人生环型道上是没有终点站的,正如周总理所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认为“只有考上研究生,才是最好的出路”。笔者认为四化建设是需要高学历层次的人员,但也少不了普通技术员,甚至更低一点文化层次的普通人员。其实,高学历与低学历文化者在国家建设中都在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有条件的要深造,甚至考上研究生再读几年书那更好。每个人在实际工作中都在求知学习。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锻炼长才干。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有“充电”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只有自我培训,才能超越自我。 上海市民办浦发中学 赵天安

上一篇:促销论文参考文献

下一篇:教育话题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