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页论文文献
412页论文文献
⑴同现代汉语“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①余闻之也久。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问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
根据读音,可划分为以下用法与意义:
与yǔ
〈动〉
1、给予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2、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4.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北宋·苏洵《六国论》
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 明·宋濂《看松庵记》
〈名〉
1.党与;朋党;同类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2.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荀子》
〈介〉
1.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与 yù
〈动〉
1.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与 yú
1、同“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与 jǔ
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1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2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
3他,她,它(们),如则其善者而从之。
4往,到。.去,如《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这、此,如《师说》郯子之徒6宾语前置的标志《陋室铭》“何陋之有”
7我,《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8定语后置的标志。《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9衬音助词,调整音节,无实意。如《曹刿论战》“公将鼓之”。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导大。(16)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17)摄乎大国这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
“乎”与“也”互文通用
“也”字在发展过程中,在语气上、运用上,都有变化。它的语气,强烈果断,用在句尾,当作肯定语气词,主要用于陈述句中,比其他同类词意义明显。《史记·孙子传》:“愿勿斩也。”《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语气强烈,都表示肯定之义。由于“也”字读音和邪耶同,有时把它当作疑问语气词的“乎”、耶(邪)用。《国语·周语下》:“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与“也”互文通用。(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2页)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1、文科专业“参考文献”的表述格式
(1)文科专业毕业论文必须列出不少于5种以上的参考文献。该参考文献用以说明论文写作的背景资料。
(2)文科专业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置于论文正文之后,单独成页排版。
(3)“参考文献”四个字用宋体小三号加黑打印,顶格。其他所列的具体参考文献转行空两格排版,用宋体小四号,不加黑。
(4)参考文献的具体表述格式与上述论文注释中的格式一致,只是对于著作,不用列出页码。
2、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的表述格式
(1)按照理工科学术研究的习惯,其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主要用于注明论文(设计)中所参考文献的来源。作者对论文(设计)中某观点或概念的说明,也置于参考文献中进行。统一采用尾注(文末注)的形式。
(2)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依次采用[1]、[2]、[3]……的序号。
(3)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各项内容的表述顺序为(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各项内容不得缺省):
a.参考专著的:作者.著作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号.
b.参考期刊文章的:作者.文章题名.刊名,年,卷(期):页码号.
c.参考论文集中的论文的:论文作者.论文题名.论文集主编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号.
d.参考报纸文章的:作者.文章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参考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按照上述顺序用原文表述各项内容,切忌中文与外文混用。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在正文书写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居中),“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书写完毕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书写,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已直接阅读,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主要参考过的文献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一律书写在论文正文结束后,不得放在各章(节)之后。
参考文献引用的技巧
如果我们在论文中有引用了他人的学术观点、数据、材料、结构等,就一定要记得详细的标注出来的。我们引用参考文献也应该要规范,如果我们在论文中标注的参考文献不规范,也从侧面反映出论文写作者的水平和态度。
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文献的多少能体现出论文占有资料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中文论文的参考文献偏少,但也不能简单以文献引用量达到多少简单划分,不同性质的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多少页相差很大。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医学论文温哥华格式基本结构有哪些
医学论文的温哥华格式
为了让医学论文更好地发挥贮存和传播医学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反映和指导临床实践、推动和促进生命科学发展的作用,自20世纪初,医学界产生了统一论文格式的要求。1978年1月,美、英、加一些生物学、医学期刊的编辑,在加拿大联合起草并发表了《对生物医学期刊文稿的统一要求》(简称《要求》),即温哥华宣言(Vancouver declaration ),之后组成了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并对《要求》作了多次修订,至1992年公布了第4版,简称为温哥华格式[1],其推荐的生物医学论文(论著类)的主体格式为I MRaD 格式,即引言(introduction )、方法(methods )、结果(results )和讨论(discussion )。
1 引言(introduction )
111 内 容
①论文研究的起源、目的、范围和途径,研究的起止日期、主要结果及其意义;②研究的背景情况,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③研究工作的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实际意义。可根据论文具体情况按以上某一点为主而叙述。
112 要 求
①开门见山,中心突出,精练简短,一般为200~300字,约占全文的1/10;②不要写成综述或摘要,对论文不加评论和解释;③行文须严谨。笔者日常审稿常见文稿中有“未见报道”、“首次报道”、“填补了国内空白”之类文字,如作者无确切资料作为引证,应避免采用。
2 资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211 资 料
21111 临床研究论文 病例的来源、例数、性别及年龄,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选择标准、分组方法、诊断标准及观察指标,病程分期、病因、诱因,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及特
殊检查结果等。
21112 实验研究论文 动物名称、种系、品系、数量、来源、性别、年龄、身长体重、健康状况、分组标准、手术和标本制备过程等;需用的药品、药盒、试剂、测试仪器、药品的纯度和数量、生产厂家和仪器型号等。
212 方 法
临床研究的方法概括起来不外是诊断方法、用药方法、手术方法、统计学方法等,如有分组还需分别叙述治疗组及对照组所采用的方法;所用的疗效评定标准如果是公认的,可直接引用参考文献,如为自订标准,需详细说明。实验研究的方法包括动物模型的形成方法和所涉及的具体技术方法;体外实验方法中,可有标本的取得和分离、组织切片方法、标本的处理过程及步骤、药品浓度及制备、染色和组别化学方法等。所用的研究方法如果是参阅文献、借鉴他人的,可用参考文献角注而无需详细介绍;如对他人的方法有所改进,应说明改进的部分;若研究方法为作者首创,应详细说明。
3 结果(results)
结果是论文的核心,反映了论文水平的高低及其价值,是结论的依据,是形成观点与主题的基础和支柱。结果的书写不应引用他人资料,不展开讨论,不宜采用结论性语言。其表达方式有:①文字叙述;②表;③图[2]。
311 文字叙述
着重阐述临床或实验研究观察的结果、测定的数据,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常分设一些小标题,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最简洁的语言把研究工作中的有用数据和资料体现出来。
312 表、图
凡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表和图,精确的表和图可作为文字叙述的必要补充,以减少繁琐、冗长的文字叙述。表格要求内容精练、栏目清楚、数字准确、有自明性,采用三线式表,表号、表题、各标目齐全,计量单位规范一致,表内数字必须与正文相符。图的设计应合理、易懂、线条美观、影像清晰、立体感强;标本照片应层次分明,在图内放置标记尺度;显微照片须标明放大倍数及染色方法;原始记录图片(如EEG, ECG等)用黑色绘图墨水描记,保证线条清晰。
4 讨 论(discussion)
讨论是医学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使用图和表,一般占全文的1/3~1/2,其目的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实验结果条理化、实践经验理性化[3]。
411 内 容
①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可应用已有的理论解释,也可应用国内外的新学说、新见解进行分析。②运用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结果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说明是否已达到了预期目的,是否能证明提出的假说;常需引证文献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理论上对研究结果的各种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综合分析。③说明研究结果在理论上有什么价值,对实践有何指导作用及其应用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④对研究中某些特殊现象或新线索作必要说明,指出本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拟定解决方
法,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改进方法及工作设想和建议。⑤类似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研究的结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居于何种地位。以上内容并非每篇论文都必须面面俱到,应因文而异,围绕一个或几个“小核心”进行。
412 写作方法
①大量阅读有关文献,充分了解有关研究的历史、发展及现状。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着重说明新发现、新方法、新观点及新理论,切忌借题发挥,离题万里。③
实事求是,掌握分寸,不得随意提出研究结果不足以支持的结论,可以提出新的假设,但一定要恰如其分。④论证方法正确,言之有物,论据充足,使论证有说服力和可信性。⑤避免重复、面面俱到、罗列文献。不应简单重复引言及结果中已有的内容,应侧重于说理和评价;不应过多引用他人的论点,以免写成文献综述。⑥切忌报喜不报忧,既要引用支持自己研究结果的文献,也要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反面的结论[2]。
5 其 他
以上介绍的是温哥华格式的论文主体部分,尚有前置部分(包括文题、署名、摘要及关键词)及篇后附录(包括参考文献、志谢等),其中以文题、摘要、关键词及参考文献较为重要。
511 文题(title )
医学论点的文题是信息的集中点,要简明醒目,抓住研究的中心,运用正确的术语,方便读者检索,医学论文文题的组成有五要素、四要素、三要素及二要素几种,最常见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组成的三要素文题[4]。尽量不用可有可无、无实质性内容的空洞文字,如“关于”、“有关”、“的临床分析”、“的临床研究”、“的体会”、“的观察”、“的报告”等,以免千篇一律。
512 摘要(abstract )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全文内容的高度浓缩、精华所在,字数以200~300字为宜,外文摘要150~250个实词。摘要不宜用第一人称叙述。1987年加拿大McMaster 大学Haynes 教授建立并倡导应用结构式摘要,并首先应用于医学期刊;1991年起,中国医学期刊相继应用4项式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objective )、方法(methods )、结果(results )和结论(conclusion )四要素。一般认为,这种摘要简单明了,写作难度小,容易被广大作者接受和掌握[4]。
513 关键词(key w ords )
关键词是一种检索语言,可为编制索引和检索系统使用,应尽量在《医学主题词表》(MeSH )或《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常用较定型的名词,要用原形词而不用缩略词,概念要精确,有较强的专指性,一些未被上述词表收录的重要术语和词,亦可根据论文需要作为自由词选用。每篇论文应标引关键词3~8个,而具体标引多少,应视论文的内容和范围而定,以“精、准”为原则。
5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参考文献可反映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反映出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同时也表明了科学的严肃性,便于读者进行追溯性检索。中国医学论文普遍采用温哥华格式的顺序编码制,著录要求及格式如下:①必须是由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文献,尽可能选用近3~5年内592 第3期陈纪国:医学论文的温哥华格式
者,以体现论文的先进程度。②采用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尽可能是一次文献,内部资料不宜作为正式的参考文献著录。③一般论著类论文引用参考文献不超过10条,综述不超过20条,要按引用先后顺序排列,并在文内相应位置注明序号。④应具有针对性,与论文有密切关系,以表明论文的学术地位、应用方法的可靠性和先进性、结论的实用性及理论价值。⑤著录格式。温哥华格式规定期刊论文为:著者(第1~3位,超过者加“等”或“et al1”)。文题1杂志名称,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专著或书籍为:著者(同上).书名.版次(第1版可省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注意,在页码之后不用加标点。
上一篇:学位论文保存地点
下一篇:公司简介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