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樋口一叶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3-03-13 10:48

樋口一叶论文题目

日本の女流作家樋口一叶[日语论文]『十三夜』について
日本人の集団意识について[日语论文]日本人の性格をめぐる
[日语论文]日本语の省略表现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再论日本人の长寿の原因について[日语论文]再论关于日本人长寿的原因
近代火器と织田信长の日本の统一[日语论文]近代火器与织田信长的日本的统一
终助词から见られる女性用语の特徴[日语论文]『夕鹤』を主な対象に
动漫产业[日语论文]中国アニメ产业は大产业になるために日本の経験を学ぶ
日本语の主语の省略について[日语论文]关于日语主语省略的研究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日语论文]日本人の宗教信仰について
[日语论文]『千と千寻の神隠し』から见て日本文化について
中日の姓名の研究[日语论文]中日姓名研究
[日语论文]『雪国』におけるトンネルの象徴意义
日本自动车产业の発展と戦后経済回复の関系[日语论文]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战后经济恢复的关系
中日における数字の文化的意义[日语论文]中日数字文化的意义
日系企业における雇用形态について[日语论文]关于日资企业的雇佣形式
日本の危机管理政策についての研究[日语论文]关于日本危机管理政策的研究
日本语における暧昧表现についての研究[日语论文]关于日语中模糊表现形式的研究
日本のキャリアウ―マンの现状[日语论文]日本职业女性的现状
歌舞伎と京剧の比较[日语论文]歌舞伎和京剧的比较
高齢化による日本経済の影响[日语论文]高龄化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
日本语の暧昧性について[日语论文]日语的暧昧性
日本の家庭内暴力について[日语论文]日本的家庭暴力
日本语 敬语 集団意识 歌舞伎 主谓语 遣唐使 日本人樱花 武士道精神 黒沢明の映画 日本料理 日本茶道、花道 日本の芸者文化

关于樋口一叶

余华的散文《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或者是其他两本散文集中的一本?很久没翻了都不太记得了。。。)里面,我第一次听说了樋口一叶,那之后就去搜了小说看了,确实很好看啊,写得相当有灵性。说到资料的话,你可以去中国知网去找找相关的研究啊,日本文学史的经典著作肯定也会提到,我估计周氏兄弟的一些文学史或者散文里面应该也会有提及吧,特别是周作人,他对日本文学的译介还是煞费苦心的。不过我觉得你要是写单篇小说的研究论文,别人的思考经验当然要看,更重要的是自己也需要潜心领悟的,樋口一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所着力去表现或者说展示的东西,联系她的其他著作,研究作品的题材和具体的历史背景等等,我好像还读过她的一些经历的文章,她这个人就很有点传奇的意味的。说了半天没有说到太多有用的,因为也没有仔细研究过,不过做相关的研究,还是很有意义的,加油吧!

如何写日语论文的先行研究部分

先行研究を调べると、日本の和泉怜子は『樋口一叶その人と作品』一文の中で、「樋口一叶の『たけくらべ』などの作品は痛烈な社会批判を内侧に秘め、诗情のヴェールでそっと包み込んだ作品である。」という観点を提出した。中国の余湘萍という作者は『樋口一叶の作品の女性像への考察』一文の中で「樋口一叶は社会全体から、社会の制度から女性问题を思索して、一叶は时代の先端を行く女性である」と指摘した。(这是我自己论文的先行研究的一个格式)

肖霞的论文著作

一、已发表文章  1、《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心”》,《山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2、《现代日本社会的占卜文化》,《民俗研究》1995年第3期。  3、《文化要素与日本语表达方式》,《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4、《日本茶道艺术的文化蕴含》,《民俗研究》1996年第3期。  5、《三葵亭卖茶流——日本茶道散记》,《民俗研究》1999年第1期(CSSCI)。  6、《“熟田津”歌的研究与欣赏 ——《万叶集》第一卷第八首歌之解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CSSCI)。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9.12.全文转载) 。  7、《茶道、自然与日本人的心》,《民俗研究》1999年第4期(CSSCI)。  8、《论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山东外语教学》2001第3期。  9、《论“春秋竞怜判歌”的创作艺术表现——〈万叶集〉第一卷第十六首歌的研究与欣赏》,《文史哲》2001第2期(CSSCI)。(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1.8.全文转载)。  10、《论小说雪国的民族文化蕴含》,《民俗研究》2001第2期。  11、《在神圣和凡俗之间——关于日本地藏菩萨信仰的文化思考》,《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12、《论三岛由纪夫小说〈禁色〉的哲理性》,《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2期。  13、《摄取与流变——论日本浪漫主义对“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影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2期 。  14、《融合与积淀——日本文化模式与儒学的影响》,《东岳论丛》2002第3期  15、《论“三轮山之歌”的创作及其艺术特色——日本《万叶集》第17-19首歌的研究与读解》,《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3期。  16、《儒家“家”文化的遗传与变异——日本社会文化中的“家户”观念与集团意识》,《理论学刊》2002年第2期。  17、《论日本明治时期浪漫主义的文学评论及文艺思想——从北村透谷到高山樗牛》,《文史哲》2003年第1期(CSSCI)。  18、《论留日作家早起浪漫主义思想的形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9、《论日本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性及代表人物》,《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CSSCI)。  20、《日本之桥与成仿吾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1、《日本明治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局限》,《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CSSCI)。  22、《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及特征》,《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CSSCI)。  23、《日本文学对张资平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影响》,《齐鲁学刊》2003年第4期(CSSCI)。  24、《论岛崎藤村早期浪漫主义思想》,《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5、《基督教文化对诞生期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17卷第3期。  26、《女性的觉醒与解放》,《东岳论丛》2004年第6期。  27、《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本科日语教学水平》,《21世纪中国日语教育研究》(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28、《跨文化的选择与接受——论高校日语专业文学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第5期。  29、《论樋口一叶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30、《比较文学对日语教学的刷新及意义》,《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第6期。  31、《论森鸥外的早期文学创作—对生命的探求与“告白”》,《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2期(CSSCI)。  32、《论三木露风的诗歌创作特色》,《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5期。  33、《论平冢雷鸟的女性解放思想》,《山东外语教学》2007年第6期。  34、《平冢雷鸟与女性团体“青鞜社”的创立》,《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35、《比较文化视野中木下杢太郎的文学探索》,《日本学刊》2007年第6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  36、《元始,女性是太阳——评平冢雷鸟的恋爱观和女性观》,《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总第5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37、《爱默生对德富苏峰文学创作理念的影响》,《东岳论丛》2009年第5期(CSSCI)。  38、《圆地文子文学中的女性形象》(2/2),《日本学论丛》(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  39、《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宫本百合子文学》(2/2),《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第2期。  40、《社会动员:日本近代女性解放运动的肇始》,《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CSSCI)。  41、《略论日本社会文化中的“道”》,《民俗研究》2009年第4期(CSSCI)。  42、《日本近代女性解放思想的摄取与传播》,《日本学研究》(第二十期),学苑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43、《日本近代浪漫主义与“五四”文学——以早期留日作家为中心》,《多元文化互动中的文学对话》(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44、《文学叙事:日本近代女性解放的理性诉求》,《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第2期。  45、《突围与建构:论日本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文史哲》2010年第5期(CSSCI)。  46、《论川端康成文学的佛教精神与宗教情怀》,《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CSSCI)。  二、已出版著作  专著:《浪漫主义:日本之桥与五四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专著:《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与基督教》,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专著:《全球化语境中的日本女性文学》(合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编著:《日本文学史》(日文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编著:《日本现代文学发展轨迹——作家及其作品》,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求林文月一些可以用在高三作文里的事迹【我会给很多分的】

我对林文月也并不并不了解,搜集了一些关于她比较细微和经典的点评和采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精彩评析 1】

  她生于名门,外祖父是有“台湾太史公”之称的连横,表弟是连战,在台湾大学中文系就读期间更师从文学大家台静农。

  她年已七旬,以“三笔”风靡台湾地区:一笔关乎学术,有《澄辉集》、《谢灵运及其诗》、《山水与古典》等研究著述;一笔是文学翻译,引介了《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日本文学作品;再一笔则是散文创作,三十年来苦心经营出《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遥远》、《午后书房》等抒情作品集。

  她精擅厨艺,家里客厅总是高堂满座,于人间烟火中引得台静农、董桥、林海音、三毛等文人竞相捧场。

  林文月这个名字,也许尚未被更广泛的大众熟知,却已经是各地中文系师生和文学爱好者长久以来的偶像,其人其文曾被文学评论界拈来与张爱玲相提并论——但更有年轻的粉丝说,娟秀文雅、往来无白丁的她是又一个林徽因。

  日前,从未曾将自己曝光于大众的这位知名学人,因与家人踏上申城寻根,适得新作《三月曝书》出版方邀请,与学者陈子善教授午后笑谈阅读。

  西江湾路上海记忆

  上世纪三十年代,林文月在西江湾路540号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数年,而她曾因被店主善待而念念不忘的家边小书店,据众多学者考证,正是著名的内山书店。多年以后,林文月模仿《洛阳珈蓝记》的写法,细述从自家到学校的沿路情景,文章催化了众多文人的“上海情结”,台湾大学一位博士按图索骥,重走林文月当年的上海之路,“把我吓坏了,我记性其实并不好,经常丢三拉四,但很奇怪,当一支笔在手的时候,记忆自然而然地伸了出来。”而今,踏上申城熟悉的土壤,林文月只为寻根:“就在两个小时以前,我的姐妹们还在西江湾路徜徉,幸好我2003年曾回来过,才可以来这边和大家见见面。”

  日式学堂的启蒙教育为《源氏物语》的翻译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而《饮膳札记》中的“葱烤鲫鱼”又隐隐可以追溯到家中娘姨们的沪语对白,四十年代举家迁回台湾,再习普通话和闽南语,林文月自陈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是,既不是纯粹的上海人,也不是纯粹的台湾人,更不是纯粹的日本人——但好处是我可以比较客观,不会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某一个立场来看事情。”

  论文附录《源氏物语》

  作为最早出版的中文版译者,林文月是去年日本《源氏物语》千年纪念大会邀请的四位外籍人士之一,而她的版本,至今被公认是最好的译本之一。在上海的交流中,林文月透露,这一切,都出自一场歪打正着:1969-1970年,她远赴京都大学留学一年,专攻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就是“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其中林文月提出:“没有《长恨歌》,就没有《源氏物语》”,“可能很多国人都不知道,这部日本最伟大的名著是受到白居易《长恨歌》影响的,故事开始就引用了《长恨歌》中的语句,把桐壶天皇对桐壶更衣的宠幸比作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关系。”

  当时《源氏物语》还没有出版中文译本,为了让读者了解论文,林文月试着把第一章翻译出来,附在论文之后,论文还未受到关注,这篇附录已经横空出世,引发了出版社的兴趣,希望她继续翻译整部作品:“老天爷,他们不知道后面还有54章!”但喜欢“踮起脚做事”的林文月抱着姑且试之的心态,在《中外文学月刊》上开始翻译连载,花了5年半的时间,总共是1300多页,100万字,“感觉像跟时间跑马拉松赛。”

  其实在林文月翻译《源氏物语》之前,丰子恺就已完成了他的译本,但译本的出版却在之后:“我看到丰先生的译作时,已是自己的译本诞生多年后,很可惜,如果能够早点看到,也许能从中学习到很多。”但同时她也庆幸,“如果我知道丰子恺先生已经翻译了,我怎么敢翻译呢?而且那样的话,我遇到困难,就会很依赖地去参考丰先生的文字,也可能保留了丰先生译得不妥之处。”

  先是女人再做学者

  关于林文月的话题,很多人都会围绕着“名门子弟”这个标签打转,对此,她十分坦然:“外祖父去世时我才三四岁,但已经是第三代中唯一有与他老人家合影的了。我母亲是长女,连震东是外祖父的独子,连战是连氏二度单传。我与弟妹先后有四人入台大,包括政治学的连战,只有我是中文系。”得知林文月考入台大中文系,舅舅曾竖起大拇指,称“外祖父的文学遗志有此女承继了”,“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喜欢烹调。”

  一介名门闺秀,所撰《饮膳札记》在老饕心目中堪比袁枚的《随园食单》,“袁枚是遣家中厨师四处学艺,我则是亲身尝试,台静农先生、许世瑛先生(鲁迅故交之子)、董桥、林海音、三毛,都曾在饭桌上捧过场。学生笑我做菜像做学问,记了许多笔记——为了避免重复以同样的菜式款待同样的客人,不记得是何时起始,我有卡片记录每回宴请的日期、菜单,以及客人的名字,而今再度翻起,许多师长已经故世,许多朋友已经离散,更是唏嘘,才会把这些笔记上的饮膳往事记录下来。有人把这本书归类在书店里‘食谱’专柜,我有一点伤心。”很多人因此将林文月视为林徽因式的文化沙龙的最佳继承者,她却谦称:“文化沙龙的传统,真的很好,我们也慢慢养成了习惯,每两周的星期五都会小聚一次,聊的大多是文学现象、作品、还有新生词汇。但要说继承者,林海音才算是不折不扣的豪爽女主人,她那时任副刊编辑,还大力提携了诸如林怀民之类的后生才子。”

  一身兼做学术、翻译和文章,又不失烟火气息,林文月是女性心目中的“得天独厚”,多年前她直言:“我实在不佩服现在那些只知道写论文,从不敢进厨房的女教授。人生岂不就是苦乐参半?一个女性教员和家庭主妇有甘有苦,实在也是应该的。”而今,冲淡许多的她选择更委婉的说法,“我觉得我必须要先做一个人,再做一个女人,再做一个学者、作者或者是翻译者。”

===============================================================
【精彩评析 2】

  林文月,1933年出生于上海日本租界,“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所毕业。

  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史丹福大学客座教授、捷克查尔斯大学客座教授。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三种身分,并且于这三个领域中都交出亮丽的成绩单。

  1946年自上海返台居住,并开始华语的学习。1952年进入影响她一生,也是她奉献一生心血的台大中文系。在这段期间,林文月不仅碰到影响她极深的恩师台静农,也开始陆续在夏济安先生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发表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由于见解独到而文笔清丽,甚受欢迎。

  林文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长主要专注在六朝与唐代,从曹氏父子、陶谢、山水、官体、田园、游仙等诗型等专题,并发表许多精辟论述,成为台湾研究六朝文学的佼佼者。1957年与画家郭豫伦结婚,同年研究所毕业并继续留任母校。1969获国科会资助,前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修员”一年。也在这一年,林文月开始她独具一格的散文创作,1970年的《京都一年》的出版正是日本行的丰收,也是她文学创作旅程的美好起点。除了文学创作之外,她也是台湾最早从事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更是杰出的翻译家。

  1972年时,开始在《中外文学》翻译日本名著《源氏物语》,费时五年半而译完。后来经过林文月逐次的修改,终成目前华语翻译《源氏物语》最优秀的版本。柯庆明教授认为林文月翻译《源氏物语》的成功主要的因素在于:“林教授以丰富的学识,女性的细腻,典丽的文笔,对紫式部娓娓道来的叙事,作了传神的中译,并且详加注释与解说,俾便读者深入了解。对书中七九五首的和歌,亦创出三句式楚骚体的特殊诗型,一一巧妙译出,更添译作风韵。初译版与修订版的封面,皆由其夫婿郭豫伦先生,利用台静农先生的题字,根据内容精心设计,亦是文坛佳话。”1993年自台大中文系退休,除获聘为台湾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外,更担任美国加州史丹福大学客座教授,继续在学术上奉献。

  除了在学术与翻译专长上的表现之外,林文月的散文创作更替台湾女性散文开创了不同的风貌,融合中国古典六朝文学的瑰丽家及日本文学的色彩,其散文华丽却不浓艳,如一股淡香扑鼻令人永难忘怀。

  据何寄彭的研究,林文月早期的散文重哲理的辨析,而后期则转为抒情感性,但其作品仍是正规的散文体例:“殆可形容林先生作品之整体美学风度。林先生虽然突破了现代散文的体式,但仍是散文的正统,也仍是近年来逐渐少见的‘纯散文’。”近期的创作以回忆故人为主,此体裁在林文月的笔下,有了更新的书写方式。以2003年的《饮膳杂记》为例,它不仅是林文月散文创作的另一转折,同时也开启了一阵饮食文学之风,更成为现代生活散文的典范:以物记人写实抒情合流,温婉并深深的敲动人心。近期作品《人物速写》,更进一步专以散文体力去刻划人物,文中抒情与记述并重,更见其架构散文的高超功力。

==========================================
【林文月专访】

问:您的文笔给读者的印象是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文学的色彩,如《谢灵运及其诗》《山水与古典》等,能谈谈古典文学对您的影响吗?

答:我至小学六年级才正式学习中国语文,考入的是台大中文系。后来我是一个教员,也从事学术、翻译和写作。其实,这三样工作都是与写字有关。当然,我也画画,回到台湾的时候,我也曾想去念绘画,后来念了中文,接触古代文学,对古典文学和艺术很感兴趣,不管怎样,念书,工作,这些都把我与古典与艺术相联系起来的。要说古典,这当然与我研究的领域有关系,“近墨者黑”吧。国内的学者应该了解,我很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主要专注在六朝与唐代,从曹氏父子、陶谢、山水、官体、田园、游仙等诗歌类型专题,发表了一些论述,研究六朝文学给我影响很大。1957年,我与画家郭豫伦结婚,同年研究所毕业并继续留任母校,所以古典的东西是我的一个情结。

问:您翻译了日本名著《源氏物语》,听说最近您出席了该书诞生1000周年活动,能谈谈这部名著吗?
答:《源氏物语》有很多人在做翻译工作,我的优势可能在于我的母语是日文,加上对于古典的情结。前几天去日本参加了《源氏物语》诞生1000周年活动,感悟颇深。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有很多相通和相关联的地方,可能很多国人都不知道,这部日本最伟大的名著是受到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影响的,故事的开始就是与《长恨歌》相互呼应,也许没有《长恨歌》就没有日本伟大的《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开卷就引用了《长恨歌》、《长恨歌传》中的语句,把桐壶天皇对桐壶更衣的宠幸比作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关系。但实际上,桐壶更衣与杨贵妃的性格、在宫中的地位、在作品中的作用等等都全然不同,为此,有关《长恨歌》、《长恨歌传》与《源氏物语》卷的影响关系一直是《源氏物语》研究的焦点。然而,迄今为止除了有关出典方面的成果外,至于引用杨贵妃故事的必然性,似乎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论说问世。

问:您在很多文章里提到您外祖父连横的才华,外祖父在创作、学术方面对您的影响大吗?
答:大家都关注我和连横、连震东及连战的血脉关系。连横是我的外祖父,我母亲是长女,连震东是外祖父的独子,连战是连氏二度单传。虽然连横是我的外祖父,但是他过世的时候我才三岁。我也曾有专为祖父撰写的《连雅堂先生传》,在《林文月散文精选集》中有不少文字谈及连家特别是曾外祖父得政公和外祖父连雅堂的气节。我与弟妹先后有四人入台大,包括政治学的连战,只有我是中文系,师从台静农等前辈。我父亲是商人,在银行做事,舅舅连震东学的是经济,得知我考入台大中文系,竖起大拇指,称“外祖父的文学遗志有此女承继了”。其实,家庭与我的写作影响不是很大。

问:您的《饮膳札记》在大陆广受欢迎。生活中您喜欢做菜吗?
答:与所有的家庭主妇一样,我喜欢自己做菜,当然是以上海菜为主,因为我已经习惯了上海菜的口味。《饮膳札记》只是我在尝试做菜的一些体会和感悟。我现在旅居美国,很少回国,最近一次回国是几年前去上海我的出生地。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喜欢烹调和做菜。

=========================================
【堪称台大传奇人物】

  尽管拥有好家世与美貌,林文月进入台大中文系后,却开始了无一日懈怠的充实人生。她在大学时代就翻译了一系列来源于日本少年读物的世界名著及伟人传记,其中包括《圣女贞德》、《居里夫人》、《茶花女》等。除《源氏物语》外,林文月还翻译了《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等多部日本名著,并且以她丰富的学识、女性的细腻、典雅的文笔,形成独特的翻译风格。

  林文月的散文,不起波澜的文字间,有一股从容不迫的气度。散文集《京都一年》、《饮膳札记》等,被认为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有开创性的意义。在《京都一年》中,林文月以一个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日本生活,“文笔细致,收放自如”。 之后,她又出版了多部散文集。1999年,散文集《饮膳札记》出版, 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原所长何寄澎教授评价它“是林文月散文创作的另一转折,也开启了一阵饮食文学之风,更成为现代生活散文的典范:以物记人写实抒情合流,温婉并深深地敲动人心”。陈平原教授则在大陆版《饮膳札记》序中写道:林文月“自谦生于富贵之家,对人世艰辛的体会不够深刻,很难成为视野宏阔、思想深刻的小说家;但反过来,若撰写谈论‘美食’的散文,则不但不成障碍,反是得天独厚”。

  文如其人。林文月的同事和学生都认为,她之所以永远都是一位美人,在于她知道与现实的名利权位保持距离。从入台大中文系求学到1993年以教授身份退休,林文月置身书斋四十年,不问政治,真正实现了她外祖父诗中的梦想: “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对此,林文月说:“家里有人继承了政治这方面就足够了,而我从小就对写作、画画感兴趣,这大概也是我的幸运。”

  喜欢为家人做饭

  林文月的丈夫郭豫伦是著名的画家,也是台湾五月书画会的草创人之一。郭豫伦是林文月大嫂的弟弟,早在高中时代,他们就认识了。

  他们的恋爱曾遭到林文月父母的阻挠,后来,连震东见到郭豫伦之后,劝林文月的母亲:“阿姊,我看这个年轻人,除了穷一点,也没什么不好。他们既然相爱,你就成全了他们吧。”由此,他们才得以顺利成婚。

  林文月25岁以前从不曾有下厨的经验,甚至连厨房都很少进过。结婚后,认为“作为一个女人,料理家人三餐,应是分内之事”,她开始学习厨艺。在她看来,“厨房里的事情,跟做学问没有什么区别。做出一道丰盛的菜肴,和写出一篇好的作品,一样有成就感。”渐渐地,她开始在家里经常举办沙龙式的聚会,以好厨艺款待朋友。她后来写作《饮膳札记》,对家宴中每道菜的工序娓娓道来,俨然把下厨当成了一门艺术。

  林文月对家庭尽心尽力,郭豫伦也给予她极大的支持。《源氏物语》初译版与修订版以及多部作品的封面,都由郭豫伦根据内容精心设计而成,而林文月部分书中的插画,也是夫妻两人联手绘制。郭豫伦知道林文月倾力钻研六朝文学,有一次还特意去买了一尊六朝时代的佛像,悄悄摆在书桌上送给她。郭豫伦喜欢收藏,林文月也常陪他一起玩赏,并听他讲各种收藏品的“身世”与取得经过。2001年,郭豫伦因肺癌在美国加州病逝。

  林文月有一对儿女。儿子毕业于台大机械系,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女儿淡江大学法文系毕业后也赴美,改读建筑,之后又念金工,如今已在珠宝设计方面颇有成就。现在,七十多岁的林文月和儿子一家住在美国旧金山。除翻译、写作,偶尔参加学术活动外,她也常给家人做好吃的菜肴。记者电话采访前,她就已经开始为新年的家宴忙碌了。

  “我这人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常常把责任、工作弄到后来变成一种享受。做家务清洁,我当成运动,把家变得可爱,就很有成就感。我对人生、世界一直充满好奇心,永远有兴趣去发掘。即使累一点,也很快乐,或许我对生命太贪心了吧。”

====================================================
【经典书评】

  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能被目为传奇者,其言行、能力、性格方面在某些方面异于常人,像是张爱玲。然而正如她所说,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林文月正符合她的品评。

  林文月女士20世纪30年代出生于上海的日本租界,与大陆有些渊源,然而毕竟是久居台湾,因而在大陆鲜有盛名,出版的作品也不多。耳熟能详的仅有《林文月散文精品集》、《京都一年》和《饮膳札记》三本。但在隔岸那座浮岛上,她的作品却是颇为丰富。因她怀有“三笔”,一笔是学术论著,著成《澄辉集》、《谢灵运及其诗》、《山水与古典》等作品;一笔是文学翻译,引介了《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樋口一叶小说集》等日本文学作品;最后一笔则是散文创作,三十年来苦心经营出《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遥远》、《午后书房》、《交谈》、《作品》等抒情作品集。回顾她的创作年鉴,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在时光中扎实走过的足印。每笔都非常出色,每笔都做得相当精彩。难忘《枕草子》一书中她翻译的第一句,“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她的气质使她成为翻译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最佳人选。

  作为“普通读者”,只能从纸堆和街谈巷议中去寻觅她的传奇踪影。比如她的外祖父连横是连战的祖父,算一算家谱,她是名门出身;她曾就读于台大中文系,而据说台大有一批才子对她是相当着迷的,常常一整夜谈论的都是她。此外,像是赖明珠、郝誉翔等人都曾提到对她的敬意,扬之水先生还曾经扬言:“如果我是男的,一定去追她”。这些趣闻轶事,虽是道听途说,却也从一些侧面烘托出她神秘优雅的形象。况且人人都形容她谦和、从容、古典、美丽,令人更欲一睹其人。然而林文月女士至今也已有七十多的高龄,想来很难再到大陆和读者相见,即使“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只能“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得知世纪文景出版了林文月女士的散文集《三月曝书》时,异常开心。能够尝得林文月的散文,唇齿留香。书名缘于其中的一篇散文,“三月的阳光熙和温暖。今日无风,正宜曝书。”从书香情缘至欢愁岁月,从异国游历到美食佳肴,这本曝出淡淡书香,汇集以往诸多作品的集子,最宜在冬日阳光和煦的午后阅读。在序二中何寄澎先生又从题材的新变、体式的突破、风格的塑造、风气的先导四点,品评了林文月的作品在散文史上的意义,颇具学术价值。林文月女士的散文写作已逾三十多年,对于散文写作她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她曾说:“散文的经营,是必须费神劳心的,作者万不可忽视这一番努力的过程。但文章无论华丽或朴质,最高的境界还是要经营之复返归于自然,若是处处显露雕琢之痕迹,便不值得称颂”。

  她是用心的,因而她的散文情深意切,总欲以一颗平常心写下生活百态。她娴于怀旧,从台大读书的日子到留学京都的生活,从台静农郑百因等师友到父母子女亲戚朋友,她作为学生,作为子女,作为人母的欢愁岁月都在散文中。文如其人,用在散文创作中最恰当,若不能以手写我心,又怎能产生感人的魅力,打动阅读的读者?

  即使和她从未谋面,也可以在散文中一一追寻她的普通生活。和她一起在《记忆中的一爿书店》、《迷园》中去追忆童年的光影乐趣,在《三月曝书》、《午后书房》、《阳光下读诗》、《一本书》去感受书香情缘,在《父亲》、《消失在长廊尽处》、《怕羞的学者》、《A》中去熟识她结识的亲戚师友,在《翡冷翠在下雨》《意奥边界一瞥》《白夜——阿拉斯加印象》中一览异国风光。你还会欣喜地看到她的饮膳札记,知道她是“那个很会喝酒的林文月”。

  她就是她,从不强调自己的才学,平稳做人,踏实生活。借用她的言语,她是“以教书为职业,嗜好写作及翻译的人”,只愿“安安静静过一种与书香为伍的单纯生活”。传奇的外衣下,跳动的永是一颗平常安静的心。

  在这个冬日里,喝点酒,吃宵夜,看她在三月的暖光中曝书,晒一晒那怀旧动人的心情。

上一篇:石油贸易毕业论文

下一篇:数列极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