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毕业论文书评
历史毕业论文书评
反抗与平衡---一个敢于挑战的理想女性形象
本文结合叙述学、女性主义阐述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从作家身份,女主人公话语的角度切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证明这部作品的叙述既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又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在叛逆中体现平衡,平衡中又透露出叛逆,即作品本身存在两面性。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简·爱》叙述的两面性。首先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这在历史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而作者采用匿名的方式把自己隐藏在柯勒·贝尔这样的中性符号背后,避免直面读者的评判,而且“叙述自我”冷静客观的分析性的语言也有助于隐藏作者的女性身份。
其次,对书信体小说的反叛与回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女性作家如果想获得作品公开发表的权力,不得不向社会权威和既定的传统妥协。当时女性写作的主导的书信体文本,用私下向一位受述者讲述个人故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弱了“言论自由”动摇男权社会的能量,《简·爱》没有采用这种文体,但文本中“读者”这个称呼又与书信体小说中的称呼非常相似。勃朗特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对既定的社会权威的妥协与平衡。
第三,对家庭女教师类型的叙述的超越与平衡。勃朗特之前的家庭女教师故事的叙述者用回顾性的视角拉开了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叙述者对主人公采用道德训诫的口吻;而《简·爱》的叙述者与主人公在道德观念上没有分歧。人物的言辞在某些场合下较为激进,但是从小说的整体来看,人物也有沉默和渐趋平静的叙述,这两点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
最后,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之间获得平衡。作为一个入世不深但思想丰富的女性,勃朗特有个人需要表达的思考和本能的欲望;但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在时代的影响下无法选择的思想状况和经济状况,都迫使她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与一定历史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第一章回顾国内外有关简爱的评论文章,并从中找出了重新阅读此小说的理由。其一
,简爱是否颠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一直备受讨论但是尚无定论;其二,至今有关小说中
性别是透过什么样的文化机制形塑而成,且简爱如何反抗性别主体的过程尚未有健全的讨
论。因此,本论文采用Weedon和Jordan的性别文化政治及Foucault的权利观念来探讨小说
中性别形塑的问题,及简爱对维多利亚性别主体的反动。
第二章再现维多利亚女性理想意象,以便与夏绿蒂对简爱的描绘做一比较。简爱这一角
色的描绘可说是与当时女性理想形象背道而驰,因此夏绿蒂与简爱受到相当多人的批评。
批评者控诉他们颠覆维多利亚的社会价值观及女性理想形象;无可否认,这些控诉正证明
简爱颠覆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
第三章举例说明家庭、学校,及宗教这三个文化机制如何透过论述实践、纪律、与惩罚
来形塑简爱成为一个性别主体。此外,这一章节也展现简爱如何反抗这些形塑力量。
第四章主要论述简爱如何抵抗Rochester 及St. John的诱惑,而不至于成为Rochester
的情妇及St. John有名无实的妻子,并阐述简爱如何寻找到自我,成为自己的主人而
非Rochester及St. John的他者。此外,这一章将Bertha诠释为维多利亚时代性压迫下一个
被压制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Bertha就毫无权力可言,她透过暴力来展现对父权的反抗。
第五章摘要了前几章的重点,并指出这本小说尚可探讨的空间。本论文只着重性别议题
的讨论,而忽略阶级及种族的议题。基于Weedon及Jordan的观点,性别、阶级及种族都是
文化建构的产品,他们促成了不同与不平。因此,这本小说中阶级及种族议题也可从文化
政治的角度来加以探讨。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书评的格式
书评,即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见识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
正规格式
内容
凡与作品、作家有关的都可以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表意见:可以对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社会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对作家的创作经验、人品学识进行总结评述;可以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指导;可以对作品的本身的得失从各个角度进行议论;可以结合作品的评论,探讨各种美学问题等等。 评什么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怎样评。写简评一般可以有这样三个步骤:介绍——评价——推荐。
(一)介绍
“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
(二)评价
“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 ‘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 “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
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古文观止·序》)
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三)推荐
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格式
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全新而永恒的感觉世界》)当然书评的结尾也不一定都要推荐式的。可以表达某种愿望,如“愿借苇岸的亲切诚实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读<太阳升起以后>》)表达愿望之中有推荐作品的诚意。也可以批评某种现象或做法,如“他们认为如果儿童画能与范例完全相同,那么这种训练就是成功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艺术,他们与成人不一样!种种人为的限制对儿童艺术潜能都可能是一种扼杀。”(《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批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荐。
读后感
广义的书评包括读后感。读后感偏重写自己的主观感受。读后感要注意三点:第一,写读后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第二,这个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必须是从所读的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第三,写读后感必须是写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所悟。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文体上看,读后感或立论,或驳论,或阐述议论,都与议论文相似,通常把它归入议论文的范畴,作为议论文的一种。
写读后感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①“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内容。
②“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
③“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
④“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者虽也是“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
写书评无论偏重评还是偏重感,都要下工夫反复研读作品本身,然后方能评便能切中肯綮,悟便有独到之见。
写书评该如何入手?
首先,要认真读一本书的“序”和“跋”。序、跋是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了序和跋,可以大致知道书的内容。有些书的“序”是作者自己写的,主要谈写书的宗旨和经过,有些书的“序”是作者请别人(多半是某方面的专家)写的,主要是介绍或评比本书的内容和特色。有的书的前言,实际上也是序的性质,有些书的后记,实际上与跋的性质类似。序一般是放在书的正文之前,有个别的放在正文之后,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自己的巨著《史记》写的自序,就放在《史记》的末尾。序、跋是读书指径人门的向导,写书评,不可不读。
其次,要学会写内容提要。唐代散文作家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说:对于记载事情的书必定掌握住它的要领,对于阐述道理的书必定探索出它的主旨。”我们读书要学会在深刻领会原著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以后,用自己的话对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大意简明扼要地概述出来。写书评,不可能把原著的内容从头到尾复述一遍,学会写内容提要,就比较能把握住作品的主题,主题抓得准,书评也就“有的放矢”,不至于文不对题。所以,练习写内容提要,对于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概括能力很有裨益。
再次,要联系实际。读了一本书,感想、收获也许很多,这就要抓住书中使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结合自己所想到的、所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受到的启迪。比如江西师院附中高一学生吴岚写的《我爱〈红岩〉》一文,获山西《语文教学通讯》全国中学生书评征文一等奖。文章从“我”和《红岩》的联系中,紧扣着一个“爱”字来写。先写《红岩》是“自己最爱看的一本书”,然后详细叙述爱的原因——“还是这本书给了我前进的力量、生活的勇气”,作者诉说了自己童年的不幸,分析了《红岩》一书中的许云峰、华子良、江姐、小萝卜头等几个主要英雄人物形象在自己心中引起的震动,回忆了妈妈的嘱咐,最后概括了《红岩》一书如何帮助她从厌恶生活到热爱生活,书评写得情理交织,娓娓动人。
最后,要有独立的见解。古人云:“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积。”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要多思考,善于问,在正确理解原著的本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然后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比如高中语文课本有一篇郭沫若同志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这是一篇立意新颖、文情并茂的散文。内蒙古乌兰浩特一中丁少华同学读后写了一篇书评,文章就郭老提到的李自成杀李岩的举动,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李自成杀李岩犯了双重错误。作者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作出了种种“设想”,然后逐一加以论证,指出李自成既轻信了牛金星的谗言,又轻率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这就尤其使自成的错误又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最后得出李自成杀李岩实属“失策之举,鼠目寸光”这一结论。丁少华同学的这篇书评立论求新、求异,论据不贪多求全,论证过程摆事实、讲道理,紧紧围绕论题进行推理,作出判断,力求以理服人。虽然文章的个别观点还有待商榷,对李自成听信谗言的思想基础以及杀李岩的阶级界线还缺乏必要的分析,但作者敢于提出自己不同见解的胆识和论辩能力,实在值得称道。
写书评,贵在有独立见解,最忌踏陈习故、人云亦云。
浅谈历史学专业的写作
春节之后,自己才正真开始进入到论文的写作状态。在写作的过程中才发现长久以来自己读书学习,其实并没有好好思考下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之前对于历史学的存在意义,各人有简单粗略的想法可以概括为“明事理”。这其中包括明白事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也就是事实部分的认识;在进一步则是有关道理的部分,就是看事情背后所展现的道理。如果通俗一点讲,便是通常所说的一般规律性的追求;不过这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因为读过越多的材料,才会越发地发现所谓的理往往并不是规律性,或者说这种规律性太复杂,难以概括。
当然,“明事理”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追求,这样的讲法是可以概括我对于历史学浅薄的理解的。不过我又常常忘记,明事理不应该仅仅是个人的一件事情,而是需要有其他人进行分享讨论才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于历史作为职业,而非作为爱好的历史研究者来说,将自己的新的与他人进行分享是一种职业上的责任。分享最为重要的方式便是写作。不过说来惭愧,读过资料之后越发能够看到事物的复杂性,而觉得自己看得不明白、不清楚,在加上思维智识上的不足、思考上的懒惰,有时候空读很多资料反而越发不知道自己能够写些什么。这真的是不可取的一种状态。
写作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可是算得上是看家的本领,而这种看家本领其实并不仅仅是历时论文的写作。自己零零散散地也在写一些东西出来,可是从来没有好好地思考想历史究竟有哪些写作的形式,这些写作的形式如何与自己的学习研究结合在一起。就自己的经验而言,历史学的学生起码需要有能力驾驭下面的几种写作方式吧。
* 读书笔记 历史这类人文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在于其对于经典文献的重视,很多前人的经典研究是问题意识的来源、学术对话的对象。很多人文学科的著作引文尝试回答的是不会过时的经典问题,所以需要不断地重读。在阅读这些重要的研究的时候,写出一篇提纲挈领、同时又结合到自己问题地图中的读书报告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样的报告往往是写给自己参考的东西,所有并不需要过长,但是仍旧需要寻求相对正式的行文方式。
* 资料评介 对于原始资料的阅读是历史学的看家本领。不过档案资料浩如烟海,往往看过一份资料之后很久才能够发现该份资料的独特意义的。这时候有一份资料评介可以拿来翻阅就会省时有效很多。我自己在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份资料往往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所以资料的评介是十分个人化的一项工作。评介中至少应该介绍资料的大致情况、以及这份资料所能够反映到的自己关心的问题。资料凭借宜短小精炼,无需过于详细。因为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些往往用于索引。
* 博客随笔 与前面的两类不同,此处的写作不再是一种私人化的写作,而应该是一种面向公众的写作。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在报纸杂志上发表随笔的机会,但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使得“自媒体”流行开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个人空间、或者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在公众面前。历史研究者应当有这样的自觉去参与这些其中,因为历史不应当是一个仅仅局限在象牙塔中的学科。随笔的题材和内容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前文提到的读书笔记、资料评介,都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扩展成为一篇不太长的文章。这样的一种面向公众的写作,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不过现在我的观察而言,能够坚持长期更新博客、公众号的,除去那些商业性质的公关写作外,大部分反而是理工科、社会科学类。我觉得人文学科放弃这样的一个阵地是非常可以的事情。当然我个人曾经有一段时间希望能够创建属于自己的博客,但是囿于行动力的匮乏无疾而终。不过目前自己会在Evernote中不定时地更新一些小文章,算是一个小小的弥补。
* 期刊论文 现在的学术界是一个以期刊论文论英雄的时代,从实用的解读来说学术论文是一个学者安身立命的根本。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研究者的学术群体内部,专业论文是构筑这个共同体最为重要的基石。正对不同议题的观点、辩论都是通过论文这种形式展开。在我看来,期刊论文由于承载的功用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地细分:专题论文、书评报告、辩论文章、学术回顾等不同类型。对于年轻学者来说,有针对性写作自己议题内的书评报告、以及将个人研究修改为专题论文算是较为实际的策略。辩论性文章、学术回顾等,需要的学术积累有比之前的类型更进一步。
*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任何一个学者在真正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是需要经历的必要洗礼。对于硕士论文而言,要求相对较低,算是一种学术训练,能够按照正常的学术规范完成一项研究即可。博士论文则是算是学术道路的敲门砖,需要能够参与到学术讨论之中,对于推进某一方面的命题有着推进作用才可以。所以博士论文是青年学者进入学术界安身立命的第一个基础。这个基础不但要打得牢靠,同时也要具有扩展性。一个具有扩展性的题目可以帮助青年人在毕业之后的几年内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展开新的研究和讨论。
上面提到的几种写作方式,是我作为一个尚未毕业的历史学博士根据自身的经验所认为的历史学研究者至少应该掌握的文字方式。
附:历史学术论文的评判标准
*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明事理,所以一片优秀的历史学论文应当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关怀,所有的推理和论证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而一个良好的论文在于你的观点可思议在多大程度上对于这个核心问题的认识有所推进;
* 历史是一个通过故事讲述道理的学科,当然叙事型的论证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你可以跳出一般的叙事体展开自己的观点。但是如果采用叙事体,那么坚实的事实基础+对于事实的“正确”解读,是一篇优秀论文的核心要素;
* 对于学术研究的推进,一篇论文的贡献可以展示在不同的层面。
毕业论文要写一篇书评,请大家推荐一本书~~~
《1984》
LS在那乱回答,杜拉斯是法国作家,《情人》在1984年获得法国文学的最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关英美文学什么事~-。-
上一篇:京剧脸谱论文文献
下一篇:高职毕业论文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