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研究论文集萃
票据研究论文集萃
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支付体系发展进程中,在支付工具使用的发展上有两大趋势:一是票据、汇兑、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广泛运用,现金使用明显下降;二是非现金支付工具中支票等纸基支付工具使用呈下降趋势,电子方式则显著上升。总体来说,电子化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使用是支付工具发展的大势所趋,支票作为最重要的借记非现金支付工具,其电子化意义重大。
为促进支票的全国通用,中央银行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以下简称“支票影像系统”,通过该系统支票实现了纸质票据的电子化和全国范围内流通使用,在便利跨区域贸易活动的同时客观上加速了支票电子化进程并广受好评。经过初期业务量的迅速增长后,在近三年全国支付清算业务总量持续上升的大背景下,支票影像系统业务量却出现了持续下降现象,支票的电子化进程受到一定影响,个中问题值得思考。
一、支票影像系统
支票影像系统是依托影像(图像)技术将纸质支票转化为影像信息,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将影像信息在托收银行和付款银行之间进行传递和提不付款的业务处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支票的影像信息传递和提不付款,相应资金转移通过人民银行建设的小额支付系统完成。
1.收款人收到付款人交付的支票提交其开户银行进行托收;
2.托收银行审核、扫描支票影像并补充电子数据信息后向本行虚拟票据交换所(或本地票据交换所)发送托收支票影像信息;
3.虚拟票据交换所向支票影像系统分中心发送支票影像信息;
4.人民银行支票影像系统分中心向支票影像系统总中心发送托收支票影像信息;
5.支票影像系统总中心向支票付款行所在地的异地分中心转发托收支票影像信息;
6.异地分中心转发托收支票影像信息至付款行所在虚拟票据交换所(或异地票据交换所);
7.付款行虚拟票据交换所(或异地票据交换肺转发托收支票影像信息至付款行;
8.付款行检查支票影像信息并通过电子验印(")无误后检查客户付款账户余额等信息,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扣款或形成拒绝回执;
9.付款行向人民银行异地支付系统CCPC(城市处理中心)反馈扣款成功/扣款失败(含失败理由)回执;
10.人民银行异地支付系统CCPC将扣款成功/扣款失败(含失败理由)回执转发至支付系统NPC(国家处理中心);
11.支付系统NPC将扣款成功/扣款失败(含失败理由)回执转发至托收行所在地支付系统CCPC;
12.托收行所在地支付系统CCPC将扣款成功/扣款失败回执转发至托收行,托收行根据回执信息进行入账或后续退票处理。
二、支票影像系统的建设背景及积极意义
(一)支票影像系统的建设背景
一是支票全国通用前企业可使用的异地结算工具种类较为匮乏。企业在异地采购货物时携带现金,十分不便,因此使用很少,汇兑方式由于必须立即支付货款也不受采购企业欢迎,商业汇票结算金额必须事先确定,银行汇票需事先从银行出票,也不甚方便。二是支票全国通用需要改变传统支票实物传递模式。目前支票使用时主要有两种流转方式,支票持票人持支票直接到付款行办理收款或支票持票人持支票到自己的开户行办理托收。支票全国通用后,采用以上传统流转模式需远距离传递票据代价极高。三是计算机和电子验印技术的发展使支票全国通用成为可能。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带宽和系统运行压力等问题迎刃而解。电子验印系统利用电子技术对客户印鉴进行自动校验,解决了支票验印的核心问题,是支票影像系统运用中防范操作风险的关键手段。
(二)建设支票影像系统的积极意义
一是支票影像系统极大地便利了客户资金结算。支票影像系统开通后,通过该系统托收的支票,无论距离远近,正常情况下只需要2-3个工作日即可收到托收的资金,同时支票使用的综合成本也远低于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手续费用也不随签发金额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支票影像系统为建设全国统一标准的支付系统奠定了基础。支票影像系统的出现为支票等借记票据的高效处理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商业银行受理的借方票据可通过系统扫描后配合小额支付系统完成最终的资金清算,这为相关系统标准的统一提供了可能。三是支票业务的电子化符合支付系统发展趋势。目前,非现金支付和票据电子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新西兰、瑞士等国已停比使用支票,英、法、德和新加坡等国,支票在所有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中所占比重亦不足5%。支票影像系统采用世界通行的影像截留技术实现支票的无纸化,符合非现金支付和票据电子化的支付系统发展潮流。
三、支票影像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支票影像系统业务出现了数年连续下降的情况。以长三角某市为例,支票影像系统业务量在连续两年出现两位数下降后,2013年系统业务量和处理金额同比又分别下降15%和8%左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支票影像系统托收支票的退票率(失败率)较高,较高的退票率导致客户体验较差,多次退票后持票人转而使用其他支付工具,进而导致支票影像系统业务量持续下降。目前支票影像系统业务退票率维持在7%左右,相对于1 %-2%左右的实物票据交换退票率明显偏高。导致支票影像系统退票率高的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传统托收模式影响,瑕疵支票较易进入托收系统造成退票
支票在实现全国通用前,不管是采取“上付方柜”方式还是“上收方柜”形式,纸质支票最终都会流转到付款行进行核验,支票的真实性和支票要素的完整性、合规性最终由付款行负责,托收行虽有审查义务,但实际不承担责任,因此托收行审票责任心自然不强。支票影像系统上线后,由于实物支票截留在托收行,因此系统规定支票的真实性等由托收行负责,托收行理论上存在很大责任,但由于付款最终由付款行完成且受传统托收模式思维影响,加之客户多数强烈要求必须尝试托收等多种原因,托收行除保证支票真实性外,超过提不付款期、背书不连续、更改事项更改不规范等瑕疵支票经常能顺利进入系统托收,造成退票导致托收成功率低。就往年数据来看,商业银行在接受监管部门业务督查前后,提出支票影像的平均退票率相差达3%左右,可见部分支票退票确与托收行审票不严有一定关系。
(二)电子验印系统工作原理和付款行风险控制偏好提高了退票率
支票影像系统上线后,支票的核验主要通过影像信息和电子数据比对以及电子验印系统核验完成,原来通过实物票据“折角验印”的流程完全改变。电子验印是通过比对商业银行行内系统预留客户印鉴图像与支票影像系统收到的图像一定数量位置的图像点来完成的,比对点的数量可以通过系统调节。商业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偏好,必然会设置较高的比对点以降低操作风险。而从理论上讲即使比对点数量设置够多,真实支票印鉴也会报印鉴错误,支票影像系统上线初期,长三角个别商业银行就出现过电子验印系统自动校验通过率不到20%的情况。在电子验印系统报错的情况下,出票人开户行由于无实物票据进一步进行比对,出于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和自身风险控制考虑,往往采取退票措施。
(三)各地掌握的退票口径不一致,造成“无理由退票”
支票影像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确实较为复杂,各地掌握的退票口径不一致,造成大量“无理由退票”。如对于未填写支票用途、委托收款填写在被背书人栏、大写不规范等瑕疵票据,付款行基本以退票为主。付款行对于支票上属于非必须记载事项的电子清算信息与影像不符,或审核中存在疑问及发现稍有瑕疵的,在未向出票人或托收行查询的情况下直接退票,以上三类原因导致的退票约占退票总量的20%。同时,付款行退票时还存在部分退票理由与实际退票理由相去甚远的`情况,造成客户和银行之间的纠纷,导致客户体验较差。
(四)支票影像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支票影像系统收集的是支票图像信息,虽然网络带宽在近年来已得到极大改善,但由于业务量大的原因,支票扫描的图像像素等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对于经过多次背书转让后附粘单的支票,目前仅采集其正面和记载最后一手委托收款背书粘单的影像,因为如果采集支票正面和背面以及所有粘单的图像信息,形成的图像文件数据量仍无法为支票影像系统所顺利处理,且不利于信息的网络传递。目前,支票影像系统由于“电子清算信息与支票影像不符”或“影像扫描问题导致无法验印”造成的退票约占退票总量的10%左右,支票影像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政策建议
(一)推广使用支付密码技术,作为电子验印系统的有益补充
支付密码是根据支票的金额、账号、票据号码、日期等信息,计算出一组16位数字,填写在支票上作为付款依据。由于支付密码是根据支票上的各个关键要素和加密算法计算而来,不同的支票支付密码都各不相同,且任何数据的篡改都会导致支付密码不正确,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用户和银行的资金安全。同时,由于支付密码参与运算的都是数字,并且是采用电脑核验,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能在几秒钟内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支付密码应用密码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弥补了图形印章容易伪造、难以识别的不足,对于电子验印系统是有益的补充。
(二)改变退票率双向考核方式,着重考核付款行支票退票率
为控制支票影像系统退票率,相关业务监管部门对支票影像系统的退票率一直进行考核,考核公式为:(一定时间内托收支票被退票数量+收到支票影像的退票数量)/(一定时间内托收支票总量+收到支票影像总氢,对支票退票率的考核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随意退票的情况,但考核公式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显而易见的是商业银行能控制的主要是收到支票影像的退票比率,对于托收支票,虽然有一定关系,但最主要还是由付款行决定是否退票,因此对总退票量考核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退票率存在的问题。上海市提出支票与提入支票的退票率一度相差5个百分点以上,也侧面说明了考核机制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改变双向考核方式,着重考核付款行支票退票率有利于理顺考核激励机制。
(三)推出电子验印系统相关保险业务,提高印鉴核验通过率
如前所述,出票人开户行主要通过电子验印系统完成客户的印鉴核验工作,电子验印系统的通过率和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呈同比变化,要求商业银行提高电子验印系统的通过率无异于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自身承担的风险。借鉴国外经验,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由商业银行或电子验印系统供应商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来解决。商业银行或电子验印系统供应商以真实印鉴核验通过率为标的向保险公司投保,由保险公司保证,在印鉴真实和核验通过率达到98%以上的情况下,出现伪造印鉴而未能被电子验印系统验出的,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而商业银行或电子验印系统供应商则从以往的印鉴核验损失中提出部分金额购买保险,在提高支票核验通过率的同时又降低了无法发现伪造印鉴造成的损失。
(四)增加纸质托收渠道,改变全国支票托收渠道单一的局面
支票影像系统上线后,规定全国支票只能通过支票影像系统托收,但其实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由客户决定通过实物托收还是支票影像系统托收。就目前情况来看,诸多瑕疵支票如果是在实物交换的情况下,付款行对风险控制较为有把握,一般不会退票。同时,如果采用实物流转,由于能够取得实物票据,支票影像系统规定的全国支票金额50万元的上限等风险控制措施也可以取消,这样更利于支票的全国流通。目前商业汇票到期后的托收流程就是商业银行通过邮寄托收的方式传递至付款行,付款行核验后付款,因此支票通过类似方式传递托收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论文
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 财务管理 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对企业因赊销商品提供劳务过程中形成的应向客户收取的资产进行核算监督管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 企业应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
摘要:应收账款(Receivables)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收取的款项,以及代垫运杂费和承兑期已到而未能收到款项的商业承兑汇票。笔者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就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以及因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损失;就如何对其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与监督、账款风险的转嫁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管理办法和具体 措施 ,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强市场竞争力,不得不采用赊销赊供的办法去争取客户;另一方面由于商品销售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经常不一致,导致了应收账款的产生。
一、应收账款过多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1.产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比较高
赊销方式在强化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和实力,扩大销售,增加收益,节约存货资金占用,降低存货管理成本等方面有着其他结算方式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相对于现销方式而言,赊销方式毕竟意味着应计现金流入量与实际现金流入量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所以会出现拖欠账款、且产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比较高。
2.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增大了经营风险
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可能产生一些坏账损失,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3.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赊销并未真正使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去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使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及回收成本增加,造成企业现金的流出。
如何控制应收账款额度,尽可能降低坏账损失,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二、加强事前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1.制定适当的职责分离制度。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得好坏,取决于对销售收入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就要制定严格的销售收入控制制度,如应收账款的记账人员不能同时成为应收账款的收款人员。
2.建立正确的授权审批制度。要建立正确有效的授权审批制度,就应明确授权的责任,并建立经济业务授权审批程序。如在进行赊销业务之前,就应按程序进行审批,未经部门领导及企业主管领导的批准不得发出货物,以防止企业因为向虚构的或无力支付货款的客户发货,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
3.建立应收账款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手的业务发生了坏账,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该企业,都要追究其责任。
三、加强事中检查,建立日常管理机制
企业向客户赊销产品,就会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应收账款的运行状况应进行经常性分析、检查、控制。
1.建立用户信用档案:做好基础记录,了解用户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的变化等。
2.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其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现象,并注意检查用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
3.控制用户拖欠债务的期限,及时掌握用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变动情况,以便与用户取得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
4.分析用户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周转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同期计划及同行业同类指标对比,藉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及时修正信用条件。
5.考察用户的拒付状况。考察应收账款被拒付的百分比,如通过实际坏账损失率是大于或还是低于预计坏账损失率,来看企业信用标准是否定的过于太松或太紧,从而修正信用标准。
6.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通过对应收账款账龄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坏账损失。
四、加强事后监督,建立账款回收机制
1.制定定期寄送对账单制度。定期与企业外部的客户进行账款的核对工作,为了保证该项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企业应考虑指定一位独立于现金出纳、销售人员以及应收账款管理人员以外的人,对企业的销售往来业务,进行定期全面的检查与监督。
2.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内部审计。防范因管理不严而出现款项被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以降低风险和损失。
3.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账款清欠小组,定期进行催讨,使款项足额入库。
4.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或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诉诸法律。
5.确定合理的讨债 方法 。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一般做法是对应收账款进行债权重组:接受欠款户按市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的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偿债条件,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将债权转变为对用户的“长期投资”,协助企业扭转亏损,以达到收回账款的目的。
6.企业应遵循谨慎性会计原则,对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进行估计,提取坏账准备金。
企业要想降低应收账款损失,规避坏账风险,应主要有以下途径:
(1)应收账款证券化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财务特点和财务安排的具体要求,委托银行对该应收账款实行证券化融资,借助证券化提供一种偿付期与其资产的偿还期相匹配的资产融资方式,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具体项目进行调整和优化,盘活现存资产,增加资产流动性。
(2)应收账款的抵借
应收账款的抵借是将企业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向银行获得借款的一种融资方式,分为整体抵借和特定抵借。应收账款的抵借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加速企业资金周转。
(3)应收账款的无追索权让售
就是企业将应收账款作为商品卖给代理商、银行或金融机构,这样,就使应收账款的风险得以及时有效的转移。
(4)取得第三方担保
当某客户被评定为高风险等级时,企业一般只与其进行现金交易,但是如果有第三方愿意为其提供担保,承担连带责任的话,也应该考虑对其采用赊销结算方式,一旦发生坏账损失,可以向第三方追讨账款。
总之,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成为 企业运营 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引起 企业管理 层的高度重视,并常抓不懈,才能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并及时收回账款。
《 应收账款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及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探讨 》
摘 要:企业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赊销、提供劳务后应得收入,或者其他应收款项。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加速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提高资金周转效率,防止坏账的发生,减少收账费用及财务损失,是企业十分重要的财务管理活动。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应收账款的财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应收账款 周转率 经营风险 建议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总量逐渐提高,这已经成为企业良好运转的一大弊端。这不仅对企业的资金流及资金周转带来了损害,而且也加大了企业的财务和运营风险,导致资金链断裂。面对企业应收账款的严峻形势,充分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1.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影响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急于打开营销局面,争夺市场份额,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运用商业信用促销,与客户签订赊销合同时,在资金回笼上给予客户较大的信用额度和较长的赊销期限,产生了账面的高收入、高利润。但大量相似的行为往往很少考虑赊销资金时间价值,忽视了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是否能及时收回的问题,造成应收账款急剧增加,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生产建材为主要业务的某企业为例,从2007年~2011年末,商品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应收账款资金的比重却居高不下,大量资金被占用,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1.1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一个用来衡量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效率的财务比率。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现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否则,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的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资金的正常周转。(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从表1分析可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由2007年的604530.08元万上升至2011年的700321.3万元,增长率为15.85%;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由2007年的243560.14元上升至2011年的398842.55元,增长率为63.76%,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从周转率分析来看,应收账款周转率由2007年的7.5次下降至2011年的4.8次;周转天数由2007年的48天上升至2011年的75天,由此可见,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低,平均收现期长,应收账款大量占用公司资金,影响该企业的现金流。
1.2年以上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比重分析
企业两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总应收账款的比重由2007年的13%上升至2011年的19%,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企业可收回应收账款数额并不多,发生坏账的机率也比较高,相对形成损失的风险也就比较大。进一步说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弱,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1.3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分析
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由2007年的15%上升至2011年的18%,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企业发生赊销的几率比较高、应收账款的余额多,所以,即使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很大,但还是导致其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周转困难,甚至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2.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建议
上面以某企业为例从应收账款周转率、2年以上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比重、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三个侧面,对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根据企业运营中的实际情况,笔者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2.1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周转资金
企业应加强市场调研,认真研究、了解、把握市场,并分析预测市场需求的前景,及时开发研制新产品,以开拓新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生产出有特色的、差异化的,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产品。企业还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强化创新意识,争创名牌商标,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另外,企业要根据发展对外贸易,开辟国际市场的需求,创造条件,通过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进产品外观等措施来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只要有更多的消费者选择企业的产品,就会有更多的客户来选择企业,企业就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客户,选择那些信用品质好、赖账可能性小的客户,以减少资金在应收账款上的占用,从而增加公司的周转资金,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2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客户信用制度、赊销责任制度和可行的收账政策。第一,建立客户信用制度。企业首先要做好客户的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企业性质、法定代表人、注册资金、财务状况、经营规模、信誉等资料,建立客户档案,为信用评价提供相对完整和科学的依据。第二,建立赊销责任制。企业在实行销售大承包和销售回款计酬办法的同时,应建立赊销责任制。即赊销款的回收由销售人员负责,销售人员工资、奖金除了视销售业务的开展情况外,还应与赊销的回收率挂钩,从而增强销售人员的责任心。而在确定赊销时,应根据客户的资金信誉程度而确定。第三,制定可行的收账政策。企业如果采用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投资,减少坏账损失,但会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减少收账费用,但却会增加应收帐款投资,增加坏账损失,这样就要求企业依据市场经济环境和自身状况科学地设计回收策略。企业除了要适时地使用现金折扣、适度地利用担保制度外,还应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和讨债方法。
2.3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①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用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②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用户巳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用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③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④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内,应及时监督,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计算出超时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百分比,估计有多少欠款会造成坏账,如有大部分超期,企业应检查其信用政策。
2.4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企业应加强公司领导自身思想道德建设,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务实的作风,将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把各种应收账款的清、收、管理作为盘活资金、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的一条重要措施来抓,成立专门清收管理班子,领导挂帅,财务督促,部门专抓,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作为考核个人和部门业绩的组成部分,与 承包合同 ,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其次,加强员工业务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企业应加强对员工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如 法律知识 、经济知识、语言知识、逻辑知识、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还应加强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培训,营造良好的 企业 文化 。
3.结语
应收账款的发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所不可避免的。企业只有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才能降低企业因赊销而产生的经营风险,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刁风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J].企业与经济管理,2007,(15):10-21
[2]郭美清.浅析应收帐款的管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55):55-56
《 浅析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 》
一、应收账款的概述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是企业因未在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时收取现金而形成的债权。
总体而言,导致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无非源于以下三方面:一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二是减少企业库存,降低库存费用和存货管理费用;三是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一般来说,市场竞争导致的赊销是应收账款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象也主要是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收账款占企业流动资产的份额越来越重,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企业应收账款都要经历进入企业、存在于企业当中、退出企业的生命周期,应收账款的管理也是针对其存在的全过程进行的,有关的管理问题也就相应的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据此,一般分为以下三个大方面:
(一)应收账款事前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未能建立有关往来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对往来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和科学分析,并建立有效的动态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从源头上控制应收账款的质量。但目前很多企业为了占领市场,纷纷忙于如何提高销售,更多的争取客户,而对客户的资信情况、信誉程度和付款能力缺少必要的了解,致使形成的应收账款风险增加。常此以往,大量账款无法收回,呆坏账大量形成,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规模较小的企业甚至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2)内部缺少有效的职责分工和牵制制度
企业要实现高效运作,前提之一就要明确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做好各部门的配合工作。但大多数企业在这方面的现状却是:部门间缺少沟通,各行其是,内部分工协作不合理,职责不明确,更很少有企业专门设置信用审批部门对赊销进行审核批准,或即使设置了也没能发挥好自己的职能。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在应收账款管理上的职能“完全独立”,当出现问题后部门间互相推诿责任。
(二)应收账款事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应收账款实时情况缺乏必要的追踪分析
在企业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企业在应收账款产生至收回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完善的约束机制,对已经形成的应收账款的成因以及账龄等因素未能进行经常性分析和风险等级调整,自身对应收账款的情况也不是很清楚,从而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到期及长期拖欠的货款,账龄越来越长,资金流动周转速度降低,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没有有效的对账机制来发现已存在的大量呆账、坏账
在销售与收款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传递和记录发生误差等错误,与客户定期对账能及时明晰交易双方的债权债务及未了事项,将可能发生的错误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然而有的企业怠于对账,有的即使对了账也只是敷衍了事,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达不到对账的真正目的。
(三)应收账款事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收账制度不完善,未建立有效的催账体制
很多企业并未事前针对本企业的客户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收账政策和程序,收账责任不明确,使得收款与赊销不能很好的衔接。管理应收账款账目的财务人员对应收账款未实施有效监督,应收账款历史记录混乱,没有根据客户欠款情况进行分类建档,账目不清。由于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基本上是靠企业自身,如果财务部门在货款到期时没有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则催收工作就不能及时展开,坏账产生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三、加强企业应收管理的建议
(1)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客户的主体情况,重点关注本企业的大额往来客户及经常发生业务的客户
首先,企业应广泛收集客户信息。企业一般可以从客户的内外部收集有关的信息:首先,查阅和分析客户历年的财务报表,分析其变动趋势;其次,如果客户有进行过信用评级,企业可以向信用评估机构咨询客户的信用级别;再次,可以利用客户开户银行的证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已公布的一些企业信用方面的资料、客户的借款还款情况以及客户与其供应商之间的日常结算及时性等信息。接着企业再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优、中、差的赊销客户信用等级管理系统,以后的赊销审批就可以以此为依据。
(2)建立和完善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体系及有关制度。
一是要建立严格的职责分工和严格的赊销审批制度。针对应收账款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职责分工制度,促使各部门之间,尤其是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保证业务活动能够相互制衡中有效地进行。二是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做好赊销审批的正确授权。信用管理部门定期报出客户信用分析 报告 ,并据此提出销售策略和客户欠款警戒线金额,以便及时调整销售方案。在赊销审批方面,企业可以制定销售限额,但对于超过限额以上的业务必须报上级专门的部门审批。三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财务部门通过计算应收账款的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将得出的有关客户的信息及时反映给销售部门。
(3)应收账款出现诸如逾期或债务人偿债出现困难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企业应确保内部有严格、完善的坏账准备和核销程序。企业在发生坏账时,应及时作出处理,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转入坏账损失,不宜任坏账日积月累。同时,当债务人偿债出现困难,企业也可以考虑将应收账款转化为其他资产形式,债务重组、债转股或接受债务人的非现金资产偿债等方式都是可以考虑采取的应收账款转化方向,以尽可能的减少坏账损失。
(4)企业可以利用应收账款融通资金,缓解流动资金压力
对应收账款较多的企业来说,可能会经常发生由于应收账款未到期、而企业又急需流动资金的情况。此时,企业可选的一种主动的做法是积极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获取所需资金,比较普遍的方法有应收账款贴现、应收账款抵借、应收账款证券化及应收账款出售等。
参考文献:
[1]李粮余.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探讨[M].现代商业,2009.
[2]金福玲.透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M].辽宁经济,2009.
[3]王宁.浅议企业应收账款管理[M].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
有关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论文推荐:
1. 有关应收账款管理论文
2. 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论文
3. 辽宁省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特点分析论文
4. 浅论南晶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论文
5. 浅论江门远鸿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论文
6. 浅谈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论文
7. 快递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之思考论文
金融会计方面的论文参考例文
金融会计则是金融企业对自身资金运动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是金融企业开展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融会计方面的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金融危机与会计规范
【摘要】赋予 会计规范变迁生命力的是资本市场的 发展,规范变迁的动力则是重大 经济事件,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发生。本文在简要的介绍了金融危机和会计规范之后,通过对会计规范具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的回顾,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需要客观看待会计准则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在危机中发现会计规范的缺陷,并构建更严密的会计概念框架以使财务信息无偏差地反映经济现实。
【关键词】金融危机;会计规范
20世纪以前,会计的发展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序的、自由放任的状态之中,会计准则还属于一种非正式规则。20世纪初,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会计 职业界首先感到了会计管制的必要性,人们开始要求使用统一的会计规范。1906年,针对当时铁路行业对重置会计的滥用,美国制定了赫本法案(Hepburn Act),授权州际商业委员会为铁道业制定一套统一的会计制度,铁路业成为最早受到会计管制的行业。1917年,美国公众会计师协会(AAPA,现已改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 发表了现代会计的第一份权威性指南《统一会计》(The Uniform Accounting),标志着人类开始通过会计规范对会计行为实行管制时代的到来。
一、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
1929爆发了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票市场大跌价。几周之内,纽约证券交易所所有股票下跌了50%,大约260亿美元失去了,大体相当美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中支出的费用。通商,贸易流通中的交换手段被冻结,制造业的残骸到处都是,农民找不到产品的销售市场。成千上万的多年储蓄化为乌有。
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空前的经济危机,松散的会计实务和对创造性会计的滥用被指责为市场崩溃和经济萧条的罪魁祸首。为了响应纽约证交所的要求在大萧条中逐渐恢复公众和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公允性的信心,国会成立了SEC,它有权规定财务 报告编制中会计处理方法,并确保上市公司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这一机构先于确定GAAP的主体成员之前就开始运作,可以看到政府对规范会计准则的急切心情。随后,SEC着手 组织会计职业界制定GAAP,投票决定了依靠民间机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制定的制度,SEC希望能够通过对其施加压力来影响会计准则。
二、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 联系汇率制。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12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成员ur Rahman向该组织提交了一份名为《会计披露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吸取的教训》的研究报告,分析了东亚金融危机的一般特征、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区域内国家会计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会计 审计准则质量较差、会计信息使用者忽视了引发金融危机的诸种要素,严重降低了公司和银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会计在金融危机预警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各种有助于提高会计披露质量和透明度的建议:如风险集中与会计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与会计披露、或有负债问题与会计披露等。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告成立,倡导在全球推出统一的会计标准,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在130多个国家得到 应用。
三、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 热点问题。
在危机蔓延之初,会计准则一度成为千夫所指。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允价值条款。经济危机期间,欧美 政治家、银行家们纷纷将矛头对准了按市价计算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认为正是这种会计方法导致了危机的恶化。2008年12月30日,SEC向国会提交报告表示,公允价值条款不可废止,但应修改完善。随即,IASB 计划推出与银行资产减记有关的减损支出披露准则,要求公司公布在不同减损模型下计算得出的公司资产价值有何不同。同时,IASB还拟于2009年开展对减损准则的全面修订,并有望在2009年内推出。
四、经济危机下对会计规范制定的反思
(一)需要客观看待会计规范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会计准则会对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产生影响,这些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完全无偏的准则是不实际的,会计准则的改变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适时地调整准则可以在危机中提振市场信心,有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当然,会计准则并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不可能靠它解决经济危机。正如80年代银行危机出现时,许多人认为这是70年代的会计准则15号公告的后遗症,它并未消除危机,只是延迟了危机。
(二)需要在危机中发现会计规范的缺陷
准则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危机使人们重新认识会计准则的局限性。如前所述,8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被认为比历史成本更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在这一轮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的缺陷暴露无疑。金融业的利润在经济形势好时,由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被高估,夸大了对经济的乐观预期;经济形势不好时,资产的市场定价往往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数据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高,这误导了投资者,使他们对低迷的金融 环境更加悲观。因而,公允价值会计只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公司各项资产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公司价值也是相对的。
(三)需要构建更严密的 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准则实质是为了保护投资人利益的,而在危机中准则制定机构的立场很可能屈从于 政治需要。为了防止在危机中出现“救火式”的准则,需要构建一个严密的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简称CF)并作为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使具体的准则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有助于FASB更能体现公众利益。从理论上讲通过CF的研究,逐步确立了会计准则制定的科学化思想,并使现有的会计理论研究更加系统化,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更加集中,这样也避免了在每次 经济危机中,会计准则都成为危机“替罪羊”的尴尬局面,帮助会计准则赢得广泛的信任和权威。
参考文献
[1]亚洲金融危机的会计原因[J].
[2]黄平,简剑辉.经济危机与会计披露监管演进分析[J].财经论丛.
[3]王棣华,花婷婷.事件推动会计准则的完善[J].安徽商贸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盖地,胡师奂.面对金融危机的会计准则反思[Z].会计准则.
[5]吴晓根.金融危机与会计披露[Z].会计准则.
浅析金融会计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金融行业在现代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金融行业的繁荣对促进国民经济腾飞起着积极作用。而金融会计则是金融企业对自身资金运动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是金融企业开展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因此防范和识别金融会计风险,无论是对金融企业自身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概论
在金融机构正常的运营管理活动中,由于会计人员错报、漏报会计信息,使得财务报告反映失实并导致信息使用者出现决策性失误,最终让金融机构遭受到了损失。这就是金融会计风险。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金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核算中存在风险
金融企业的运作与会计核算之间关联十分紧密。一旦发生金融风险,都会跟会计核算联系到一起。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空白凭证管理混乱;领发、使用、保管环节存在问题;“三分管三分用”的制度未能被严格执行;财务处理较为混乱;会计科目被滥用;一些重要会计事项在没有得到会计主管审批就开始执行;会计核算时,出现“一手清”的现象等。这些现象对金融会计来说,都存在在一定的威胁和风险。
(二)会计制度存在风险
目前,部分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规定,存在着与现实工作情况不适应的情况。例如,我国部分巨额贷款中存在着严重的呆账现象,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极高的风险。现今,我国部分国有银行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呆账。银行如果还是按年底贷款余额比例来提取呆账准备金,那么相对于银行因贷款而遭受的巨额损失来说,其根本不具备任何意义,完全无法挽回损失。从国外一些银行倒闭的实例来看,不良贷款应该得到及时的处理。否则,银行以及其他类似的金融借贷机构将会蒙受巨额损失。
(三)会计人员存在风险
所有的会计活动,都需要会计人员来完成。如果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有所欠缺或者职业道德修养不高,那么其在会计活动中,很可能出现人为的数据信息偏差或者违规的操作行为,并由此损害金融企业的资金财产。为金融企业带来风险。
(四)会计的监督职能存在风险
风险监督是会计的工作中另一项重要的职能。然而,在我国很多金融机构中,会计的监督职能已经被大幅弱化了。例如,有部分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追求存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却忽视了信贷的监督管理。这种做法无疑是弱化了会计的风险监督职能。为了金融机构带来了金融会计风险。
(五)支付结算时存在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活动的日益活跃,支付活动也在日益频繁。而支票等各类票据也慢慢成为了支付的主要手段。一方面,票据使用人可能对票据缺乏一定了解,使用方式不当;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票据犯罪也在日益增长。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金融会计在支付结算时面临各种风险。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成因
(一)来自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暴露出种种的弊端和缺陷。从账面上看,金融机构的投资回报率相当的高。因此,很多社会资源开始介入金融机构,各地的金融机构正在迅猛增长。然而目前,我国的市场准入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平均利润率低于统一标准,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还在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因此,各地金融机构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违法违规的行为。金融会计风险因此而增大。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会计的监督职能,实质上就是对企业内部资金运动的监督。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能够为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最终实现盈利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它更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是企业一切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和和合法性。
(三)金融管理模式还亟待完善
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目前仍缺乏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市场的公平性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在会计岗位的设置上,岗位之间制约力度不够,
违规违法操作现象屡禁不止。无论是从宏观上来看,即整体市场 环境,还是从微观上来看,即企业内部控制和 会计岗位的设置,我国的金融 管理模式都存在着亟待完善的地方。
四、应对金融 会计风险的措施
(一)健全金融企业会计的规章制度
我国目前还处于金融会计基础比较薄弱的阶段。因此,我们要注意健全会计法规体系,通过制度方式降低金融会计风险。在 实践中,不断研究和讨论会计理论,然后就归纳、 总结、引入我国的金融会计法规。让其适应我国的金融环境,降低金融会计风险。通过对金融会计法规体系的研究和完善,逐步制定出与《会计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提升相关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和预见性,从而降低因理论或法规而出现的会计风险。通过健全金融企业会计的规章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业务行为,可以有效地防范因会计人员个人违规行为而产生的金融会计风险。
(二)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会计内控观念需要重新认识。会计的内部控制应该由以前防人为偏差为主的旧观念转换到以现在的预防防金融风险为主的新观念上。会计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在全局观的指导下,逐步转变成一个项目制度与措施有机联结的整体。第二、财务人员应树立起信息安全观念,对因信息变化而导致的实质内容的变化作出密切关注。这样做对实现会计内部控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三、构建内控体系。管理层和操作层是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通过两者之间的制约和平衡,可以逐步实现会计的内部控制职能。
(三)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的监督职能就是对会计的基本职能,进行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内部监督就是要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减少金融会计风险。而外部监督,则是要求建立一个严格的会计惩罚机制,例如使用新闻曝光,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加强对违法违规机构的处罚力度。最大化惩罚机制的威慑力,可以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显著降低金融会计风险。实际 工作中,遇到重要的 经济事项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都应该严格实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对于会计资料,金融机构内部应定期进行内部 审计。通过不断实践,金融机构要形成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内控方法和措施,并通过规章制度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完善会计监督机制,需要内部与外部共同努力,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建立、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和方法,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监督、实行严格的处罚机制。两方面共同下手,才能够有效减低金融会计风险。
五、结语
金融会计风险对金融行业健康稳定的 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金融行业的稳定与否又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所以对于金融会计风险,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不断完善我国关于金融企业会计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金融企业的内控制度,完善会计的监督职能,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金融企业降低和规避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论文期刊阅读软件
下一篇:史记课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