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乌兰牧骑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3-03-14 00:47

乌兰牧骑论文题目

1
试卷发下来了,又是一个低得可怜的分数,这分数好像一道强烈的闪电,击得我全身瘫软,心一阵紧似一阵的痛,只觉得有个狰狞的魔鬼正一步步吞噬着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泪无声地流入心田。

初三了,我究竟会什么,究竟懂什么?我不禁暗自问自己,但却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一串串酸涩的泪珠沿着面颊滴滴滚落到脚下。

现实是残酷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小时候,看惯了玫瑰色的海,听惯了枫叶似的词,被呵护在五彩的世界里。不经意间,已经从七彩阳光和各色鲜花中走入了灰色的日子,我多想重新飞起来!可我是那样力不从心,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原来缺少一对坚强的翅膀,失落之余,我只学会了一件事——落泪。总是觉得经过很多艰辛尝过很多苦涩却无人安慰;

总是觉得走过很多坎坷熬过很多寂寞却无人理会;总是觉得努力了拼搏了却没有多少收获,听着如潮的掌声为胜利者响起,看着艳丽的鲜花为成功者绽放,流泪便成了我唯一的发泄。

然而,一个声音说:“眼中有泪,心中才有彩虹……”这个声音不断扩大,似乎要震破我的耳膜。真的是“眼中有泪,心中才有彩虹”么?我不断地问自己。我回忆着,思索着,试图找到答案。有没有一朵胜利的鲜花没有经过汗水的浇灌,有没有一颗成功的果实没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有没有一个甜美的笑容没有经过苦水的浸泡……我似乎找不到肯定的答案——因为心中的彩虹就是泪水的结晶。

我终于明白,眼泪不只是昭示你有着迷惘的过去,沧桑的往日,不只是昭示你是一个弱者。它更让我明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由此我更加坚信,日落还有日出,月缺总会月圆。只要梦还在,只要我走得踏实,走的稳健,一定会迎来阳光明媚的明天。

初三,我终于知道该会什么、懂点什么的时候了,到了该擦干眼泪,拾起尘封已久的微笑和勇气上路的时候了。
也许我还会流泪,但我的心中已经找到了快乐的钥匙。

2
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

我环顾四周,心灵的小屋早已落满尘埃。我孤独地在这里生活,阴冷早已侵占我的大脑。在这个世界上,我看到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相互摧残,所以,我把自己禁闭在心灵的小屋中。

我从懂事起,一直在忍受着孤寂的煎熬,我不想看到人们那丑恶的面孔,不想,永远不想……目光落到那把锁上,那上面,已满是黑褐色的锈。是它,彻底锁住了我的心灵。

我发现门缝中塞入一张纸条,于是我便轻轻地捡起它。上面写着:太多的眼泪,只能使你的心灵变成一片沼泽。太多的忧愁,只能使你更加孤独!其实不必把自己禁闭在心灵的小屋中,打开那扇紧锁的门,你会发现,世界到处充满阳光。

我从口袋中拿出那把锈迹斑斑的钥匙,颤抖着把它插进锁孔中。“啪”,伴随着锁的滑落,东方第一缕阳光射入这间尘封的小屋,刺痛了我的眼睛。我试着走出了这间小屋,温暖的阳光笼罩着我的全身,我感到心中的那块冰开始慢慢融化,那颗冰冷的心也开始变得火热。这种感觉曾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

当全身变暖后,我揉揉被刺痛的眼睛,开始慢慢地观察这个世界:马路上秩序井然,人们扶老携幼,相互谦让;公园里,人们悠闲散步,小草花儿争取拥抱更多的阳光,屋檐下,老人躺在竹椅上,尽情享受阳光的沐浴,操场上,小朋友们在阳光下自由自在的奔跑……我发现,原来一切都如此美好!

我来到大地的怀抱中,与马共同奔跑,和鱼一起游泳,聆听小鸟在唱歌,看鹰在天空飞翔,然后大声喊:“啊……”把积压在心灵底层的苦闷全部发泄出来。我又发现,学会快乐如此简单!

这时,一个声音朝我大喊:“到人群中来吧!到蓝天中来吧!到大地中来吧!不要让阴冷的心灵封锁着你,放飞自己,打开那扇紧锁的门,敞开心扉,去拥抱阳光,也许你会大喊:世界如此美丽!”

我高兴,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
幸福的颜色
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

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汹涌澎湃;

缤纷的世界容留了清鲜绿叶一时的羁傲,才有春意盎然。

当春雨和着轻风流水欢奏春曲时,春风吹拂在大地上。秃枝丛中,你又绽开了新芽,勃发了生机,那绿色的叶,显示出不尽的活力。开始是隐约可见的一颗绿芽,微微地在枝丫间点缀着绰约得如同蒙着面纱的倩女的脸。你尽情地吮吸着大地母亲的乳汁,过了几天,便舒展了你那翠绿的身子,如绿衣仙子翩翩起舞。在枝头伴着轻风抖动,那令人羡慕、苍翠欲滴的绿呀,不就是崭新的生命?不就是久己孕育的幸福?

在金风送爽的十月,你却轻舞着旋转而下,看似简单却都已经历四季的变化,你优雅地老去,满怀沧桑。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还不遗余力地描绘金秋大自然的画卷,为人们留下最后一丝美。不是吗?高远澄碧的苍穹下,不就因为有了你才显得五彩缤纷吗?你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桂花的清香溢远,更没有水仙的清柔素雅。你太平凡了,令人熟视无睹。然而又有谁能否认你的内在品性?"牡丹虽好,也要绿叶相扶。"不就是你在用生命的血液作画吗?即便那残存的绿意,不也向人显示着希望,传递着幸福的信息?

你不是无情物,我懂。毅然决定从生养你的枝头飘落,不是为了充分展、示自我,而是为了护花而化作春泥,待来年山花烂漫之时……

很高兴,旅途中有你的存在,才不会炎热无荫;很幸运,生命中有你的存在,才不会索然无味;很庆幸,世界中有你的存在,才不会单调无色。飘落的树叶啊,让我拾起你屡弱的身躯,吻上你那微黄的叶脉。

[满分作文2]
幸福的颜色
戈壁滩上,一只大灰狼远远地跑过来,吓得众多聚在一起的植物姐妹们连忙停止了说话。等大灰狼扬起的尘土一散去,众植物姐妹又开始高谈阔论起来。谁也没发现,身旁多了一粒从大灰狼身上掉落下的种子,它实在太小了。

"花仙子要举行一次选拔赛,评选出花界里最美的色彩!"仙人掌一脸长者的模样说。植物姐妹们争先恐后地挤上前报名。"有花仙子的颁奖!"小种子不由小声地念着,它多么盼望见到花仙子呀。它小心翼翼地凑上去,恭恭敬敬地问道"请问我能报名吗?"看到小种子那可笑的模样,植物们笑开了。"你叫什么名字?"仙人掌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我叫依米。"

依米没有理会别人的态度,它开始把长长的根插进泥沙里。一日,骆驼刺从身边经过,"你这个小家伙,怎么才一条根呀!"说着扬起它那密密的根须,"说不定没熬到那天就……"骆驼刺摇了摇头走了,也再没有人经过依米身边。

依米默默地忍受着。为了那生命的水源,它把根不断地往下扎,尽管坚硬的沙石使它钻心地疼痛。它记得妈妈曾说过,它的每一片花瓣将是最美丽的颜色。在这漫长的五年里,依米没有像其他植物姐妹们一样,早早地就亮出每年的新衣,它一直在找呀,找呀。

选拔赛开始了,花仙子如约而至。戈壁滩中最有分量的仙人掌,迫不及待地展开了"红裙子","看我的红裙子,这是我最幸福的颜色。"花仙子点了点头。骆驼刺也迎上来,黄色的连衣裙次第展开,它笑盈盈地说"有了我的点缀,才有了沙漠的幸福。"

轮到依米出场了。"哇!"大家的眼睛为之一亮。"四色花,这是四色花啊!"花仙子禁不住兴奋地叫了起来。依米自豪地说"我用了五年的时间积蓄能量,就为了这爆发的一刻,是清澈的地下水造就了我白色的花瓣,是清早的阳光给了我红色的花瓣,是细沙与天空让我拥有了金黄和淡蓝。"

依米在植物姐妹们的掌声中,带着两行热泪迈上了成功的舞台。此刻,它想告诉大家"努力地为生活而奋斗吧,你便会拥有最幸福的颜色!"

[满分作文3]
幸福的颜色

人生之路上,人们总在苦苦地追寻幸福。蓦然回首,才发现青春原来是如此绚丽。

——题记

有人说,青春是火红色的。它象征着青年人奔放的热情,沸腾的生活,兴旺的事业。不信,你看那脚手架上闪烁的火花,炼钢炉旁奔腾的铁流,天安门前涌动的红旗……

有人说,青春是翠绿色的。它象征着生命,孕育着希望,代表着未来。不信,你看那画架下不倦的挥洒,钢琴旁执著的追求,运动场上矫健的腾跃……

有人说,青春是雪白色的,它象征青年人纯洁的心灵,无私的品质,天真的幻想。不信,你看那河中嬉戏的水花,雪中屹立的雪人天空中穿梭的白云……

也有人说,青春是黑色的,它象征着青年失去关爱的痛苦,失去前途的无奈,失去知识和理智的叹息。不信,你看那街头流浪的乞儿,市场叫卖的少女,高墙内忏悔的少年犯……

有人说,青春是与天蓝色的。它象征着青年人宽大的胸怀,广阔的前途,发展的空间。不信,你看那高空栩翔的战机,海洋上巡逻的飞艇,草原上奔驰的乌兰牧骑……这种美丽的颜色,它拥有海一样的宽广博大,拥有天空一样的宁静与纯洁。当目光与它接触的那一瞬间,我们的心如同浪花一般在海水中翻滚,如同飞鸟一般在天空中栩翔。

我要说,青春本无颜色。它是一张透明的画纸,等待你去描画,任你走笔,任你上色。只有走过花季,走出雨季,付出汗水,奉献才智,青春才会呈现出各种绚丽的色彩。有些人其实并非生命不幸,而是自己制造了不幸的生命。

谁说只有百花才能五彩缤纷,谁说只有彩虹才是五颜六色,我们的青春便拥有最动人的色彩。朋友,如果你想找到青春画卷里的幸福色彩,那就不要希望父母相传,不要希望朋友馈赠,更不要希望上天赐予。因为,画笔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满分作文4]
幸福的颜色

土地上没有了绿色,人们称之为贫瘠;大漠上没有了绿色,人们称之为戈壁;心灵里没有了绿色,人们称之为荒芜……"绿色"这个词已植根于人们的心窝,成了我们生活中一个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并且逐渐成为一种呼吁,一种赋予生命的呐喊。

可能是由于大雪的荡涤吧,天空格外晴朗,阳光下,笼罩着大地的"雪棉被"是那样的刺眼。微风拂过,风中夹杂着淡淡的泥土的芬芳,于是我意识到,春天就要来了!

当"雪棉被"被阳光掀翻之后,田野上荡起了一阵阵清波,是那样的显眼,那是什么?在这春寒料峭的时候,动物应该还是冬眠的吧,植物也该仍然享受着"落叶归根"的美梦吧,那田野上的绿色究竟是什么?春波浩蒜,如诗如画。哦,那是绿油油的油菜,是演绎着生命本色的油菜。"宝剑锋从磨踢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油菜正是在与大雪和寒风的争斗才保持和透露了自己的本色,其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是生命的源泉。

人们常说,绿色装点希望。这无疑又是对绿色的另一种理解和诠释。小树发芽了,小草悄悄地钻出了脑袋,我们意识到春的画卷即将铺开。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树木,看到一块块整齐的农田,看到一天比一天变浓的绿色,我们知道,绿色将把我们带到希望的明天。

遗憾的是,古往今来,似乎写绿色的文章是少之又少,而那些写牡丹、菊花、莲花等的文章却是数不胜数。什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什么"菊,花之隐逸者也",不一而足。我想,花儿要是离开了绿叶的陪衬,还会光彩夺目吗?土地要是离开了小草的装点,还会生机勃发吗?生活要是离开了绿色的点缀,生命的梦想还会那么绚丽吗?

朋友,当春日来临的时候,尽情舒展吧!你眼前的那一片绿意,也许将会成为你幸福生活的起点!窗外又少了几只麻雀,它们一起携手从我的床前飞过,我想,它们可能是去寻觅另外一个属于它们的地方……

我独倚在窗前无语,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心里一团糟,在心里面思念着谁,却说不出她的名字,我只感觉到在麻雀飞走的那一刹那,我的心好像也随之飞走了,去寻访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只留下孤独的躯壳。

我飞过“友谊之桥”,每走一步,我对她的思念就更深一层,每一步都走着曾经的节奏,踏着曾经的旋律。欢,你在哪儿?你是否知道我日日夜夜都在想你,你可能早已把我忘了,但我不会忘记,我们一起学习英语,一起同男生嬉笑打闹,别人学习英语的时候,我们玩,别人玩的时候,我们照样玩,但我们的英语成绩一直在全班的前几名,我也不知是为了什么,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好像已经忘却了所有的不开心。欢,你记得吗,在你初三转校的那一天,我白天什么也没有学进去,晚上一夜都都没睡。可谁知,没过多久,你由于家庭遭受不幸而辍学了,初三没上完,你就一个人到很远很远的厦门去打工了。自从你走后,我没有了你的消息,两年了,我们差不多有两年没见面了,可谁知道,我们认识才三年就彼此分开了。我曾经不停地问自己:我们三年的友谊会不会随着两年的杳无音讯而消失?但我错了,但我错了,自从那天晚上你给我打过电话之后,我更加坚信我们的友谊是永远不会变的,我知道了你一走就是两年的无奈,欢,希望风能够把我的思念传达给你,希望你一定要过得幸福。

在春天,朋友就像那嫩绿的柳条,吹拂拍打着我的脸颊;在夏天,朋友就像那池塘里的荷花永远向我散发出思念的味道;在秋天,朋友就像那缓缓飘落的枫叶,永远默默无闻地祝福着我;在冬天,朋友就像那漫天飞扬的白雪,永远带给我眼前的光明。

欢,在初三毕业时的同学录中,我一直为你留了一张。我相信,有机会你一定会亲自写上对我的祝福,因为,一起走过的日子,有你,有我……

弹指一挥间,三年初中生活结束了。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就像一部小说,有波澜,也有平静,有开端,也有高潮。

跨进初中大门,我们相识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相知了。

刚进入初中,我们不懂规矩,有些随随便便,竟在体育课上“嗑瓜子”,结果被体育老师发现了,批评了我们。随后班主任老师做出了“到操场上捡一百粒瓜子壳”的决定。从此,不管上什么课,大家再也不吃零食了。

记得一次班会课上,班主任拿着一张报纸,面带微笑地说:“咱班‘小作家’的文章又发表了。这回可是在全国一家赫赫有名的报纸上刊登的……”话音未落,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中包含着几分自豪,几分鼓励。“小作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走上讲台,给大家讲他的写作体会。最后抖出一句话:“但愿我们一起走好每一天。”

初二时,我的同桌小英摔坏了右腿,行走十分困难。但功课是不能缺的,于是,我们用自行车轮流接送她。小英没有掉队,仍和我们一起学习。小英的母亲很受感动,说:“你们这些孩子太好了!”我们相视一笑,不知是谁冒出一句:“既然我们走在一起,那就要一起走好!”

在友爱的氛围中,我们携手迈进了初三。班上的同学都在苦苦地跋涉,而我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开了红灯”。别人都加快了马达向前冲,而我却被迫“停车检修”。我焦急万分,松弛的神经一下子绷得好紧好紧。我每天背着一书包练习题和模拟试卷,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奔波。在学校里,老师焦虑的神情使我坐立不安;在家里,父母过高的期望使我心中有愧。我开始尝到了被人击败后的痛苦。但为了争气,我又爬了起来,竭尽全力和大家一起走过这“急流险滩”。

回顾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仿佛在读一部小说。这小说的作者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现在再从头到尾看一遍,虽然幼稚但又觉得挺有味,因为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幸福总是太短暂,犹如我们的青春。
一起走过的日子,很美,象一朵开在夜间最灿烂的花,静静的绽放,温暖了我孤寂的心。一起走过的日子,很纯,象一阵午后轻柔的风,轻轻的吹过,拂过我那微笑而伤感的脸庞,一起走过的日子,很短暂,象一片渐渐飘向天边的那朵云,就那么走出我的视线,越来越远,我留不住。
又是一年的深秋了,依稀记得去年的我们都还有着共同的欢乐和追求,在那段没有浮华的日子,我们过的平静而美好。常常在一起谈论以后的生活,常常因为自己的梦想而快乐,常常说以后会永远的在一起。可是在不知不觉中,时光就悄悄流过我们曾经笑过的脸,一起走过的日子,多美!可是她已随着我们那伤感而留恋的眼神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因为离别!
真的不想就这样离去,有一种感情,在离别以后才越觉得伤感,有一种心情,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想要告诉你们,一起走过的日子里,不曾给你们留下太多快乐让我是多么的难过,可我终究没有留下任何足迹,我们就将这样默默的离开,我在想,离别的那一刻,我能做到华丽的转身吗?

幸福总是太短暂,犹如我们的青春。在我们人生最美丽的时刻,我们相遇在一起,现在才明白,最美的相遇,其实不是电光火石的目光交错,不是茫茫人海中瞬间闪过的惊鸿一瞥,也许也不是瞬间凝固的时间和空间,也许没有脸红心跳的小鹿乱撞,而是一种平静,象一枚落入温吞水中的白石,静静的穿过水面,缓缓的沉到杯底浸润而自然,有一种澄澈的美。我们的相遇也许就是如此,平淡而真实.
常常会想起小时候,一个人托着双腮静静仰望蓝天的时光,充满幻想,那时候总是会想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可是我就在盼望长大的过程中悄悄长大了,而那些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往事,就在自己的恋恋不忘中慢慢的遗忘了。我们默默的相遇,现在默默的分离,一切简单而自然,不留一丝痕迹,可我心里,为何会有那么清晰的记忆?让人想到会哭泣。
早就明白,在这个秋叶飘零的季节,我们会象每年都有的离别一样,我们会走向分离
以后各自有着各自的方向,在这个分离的季节,真的不想流泪真的不想和你们说再见,可是我能留住我们人生匆忙的足迹吗?
留不住的足迹,让我们用最美的方式回忆,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你们的微笑,那是我人生一处美丽的风景,不会忘记。
一起走过的日子,就这样匆匆走过,来年的秋天,我是否依旧会因为这场分离而伤感?也许大雪会掩埋所有我们走过的痕迹,来年,孕育着我们再次相逢的果实。
一起走过的日子,何时能再次一起走过?朋友,让我们共同珍藏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快乐。再次的相逢,让我们用我们的真心和祝福守侯。
一起走过的日子,记载着我们的欢乐和忧伤,那都是我们之间最纯最美的真情,时光不再,但真情永恒。
一起走过的日子我不会忘记,你们我也不会忘记。因为我和你们,共同丰富了那段一起走过的日子。
一起走过的朋友们,我会想念你们!珍重!“呼—”的一声,一阵寒风袭来,我不禁哆嗦了一下。我抬头望了望身边的大树,树叶已经泛黄,有的甚至于枯黄,还有的在风中颤颤微微地摇曳着,我不禁意识到秋天已经悄然而至。面对秋的到来,我竟有一种莫名的伤感,这也许是我对外婆的思念,于是我的大脑中再次浮现出六年前的那个场景……

那是一个飘着细雨的秋日,听见“嘟—”的一声,的知道火车还有几分钟就要到站了,此时此刻外婆和我的心里一定有千言万语要向对方诉说。这时,只见外婆的眼圈红了,两行清泪从外婆的脸颊上滑落。看着外婆难过的样子,我强颜欢笑着对外婆说:“外婆,您别难过,到时候我一定回来看您的……”外婆外婆含着泪笑着对我点了点头。

看着外婆慈祥的面容,我的心头不禁有些酸楚:我想起了外婆总把平日里舍不地吃的东西留给我,在我深夜头痛时呻吟时,外婆急得满头大汗地为我煎药……尤其是那件事,令我最记忆犹新。因为我长期生活在南方,在北方外婆家居住了没几天,我的皮肤就过敏了,身上有许多部位都因搔痒而抓破了。外婆看着我浑身溃烂的皮肤十分心疼,为此年近八旬的她专门独自一人跑到县城的医院为我买来了许多内服外用的药品。转眼间,二十天过去了,我的皮肤过敏总算好了。外婆也松了一口气,脸上也展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二十天以来,外婆为了使我的皮肤过敏尽快好起来,每天都按时用药膏为我涂抹在溃烂的皮肤上,并且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为我熬中药,我偷偷观察过好多次,外婆每次都累得腰酸背痛,一滴又一滴如黄豆般大小的汗珠不停地从外婆的额头上渗出。外婆尽管十分劳累,但她从不在我的面前表现出来。

想到这里,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任它滑落脸颊。这些天与外婆生活在一起,我感受到了外婆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我从外婆身上学会了许多:在于他人交往时,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真心去对待他人;当我和他人发生冲突时,我学会了将心比心,宽以待人;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会尽力帮他们走出困境……

要上车了,雨,依旧在丝丝地下着,我们的双眼都朦胧了,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外婆和我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我依依不舍地松开外婆的手,向她道别。这时,我有些哽咽地说:“外婆,回去吧,路上小心。”外婆应声答着,可她并没有走,依旧注视着远去的我……

又是“呼”的一声,凉风使我的思绪回到了现在,不经意间,我的泪水已溢满眼眶。脚下已铺满了枯黄的树叶,它们也同样离开了大树的怀抱正如我离开了外婆的怀抱。

秋天,寄托着我对外婆的思念,秋天,是一个多情的雨季,那雨滴是我思念外婆的泪水化成的。

啊,秋天,因为有了你,我才能送去对外婆的思念。在你的季节里,我从外婆身上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你,是属于我的季节……

另外我也帮您找了一些作文专家的点评:(1)

今年中考语文的作文题目是《总有属于我的季节》,许多考生认为这样的题目很有“个性”,同时似乎又是个“陷阱”,写作文像是在与出题老师“斗智”。“我写的是夏天”,在草桥中学考点,一名刚走出考场的考生对记者说,这样的作文题目显得比较简单,他看到题目首先想到的就是:“写一个我喜欢的季节,然后写写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 ”而在知道这个作文题目后,不少送考的家长也认为这样的题目容易上手,写事、写景、写人、写情都可以,可以写记叙文,也可写抒情散文,学生不太会偏题,应该都有话可说。

同时,也有同学认为这个题目是个“陷阱”,表面上看是要写季节,实际上这个题目可以理解为“总有属于我的空间”、“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等意思。如果写“春夏秋冬”,很容易“上当”。一名姓夏的同学告诉记者,她写的作文就跟季节完全没有关系,她在讲述如何坚持自己的个性,寻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有老师认为,这样的题目下笔不难,同学们都有东西可写;同时又有一定的开放性,也有发挥的空间。

《你,来到我们中间》
自从迈进初中的门槛,你就悄悄地来到我们中间。从此,我们便拥有了你——青春,我们最好的伙伴。

是啊,青春的美好,不必详尽地铺陈,仅仅想到这点便令人心醉——青春是一种特权。

可以任由我们糊涂一点,马虎一点,浪漫一点,淘气一点,懒惰一点,疯狂一点......无妨犯一点错误,或者无妨耍一点脾气,肆无忌惮地笑,尽情尽兴地哭——因为我们正当青春,以为你——青春,来到我们中间。

你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顽皮和任性,也让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

你教会了我们面对人生,也教会了我们承担责任,也让我们懂得了世界并不是一种复杂深奥的存在,生活也不是一张难以答好的考卷。

有了你,即使是受了伤,我们也不会让泪遮盖住了眼,我们会把泪水擦干,重绽三月的笑颜;有了你,即使是迷了路,我们也不会把忧伤刻在额前,星星终会升起来的,我们也总分清哪里是北,那里是南。

我们走了,与你合作,带着体验,一年又一年,看冬雪传递着雨的信息,听雨敲打着湖的鼓面,岁月的缆绳终将成为我们抛向空中的闪电;我们走着,与你同行,带着体验,一年又一年,看冬雪沉没在冬天,响亮在春天,看春把冰雪融化在大地的字里行间,季节的色彩,终将被我们泼洒成斑斓的画卷。

然而,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我们只顾着欣赏你的美丽,却忘记你终将会走远。望着你渐渐离去的背影,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决不放弃,这是你交给我们的信念。如今我们已将它牢牢记在心田,而你却越走越远。我们并不遗憾,因为你教会了我们一样东西——珍惜。

我们把每一个日子过得寻常又不平凡,让飞扬的思绪轻轻牵住微风中的紫罗兰。我们的眼睛很亮很亮,瞳仁里变换的是晨曦和晚霞的迷人火焰。我们走过的足迹将风化成一个传说,一道风景。但,我们相信,你会永远住在我们心间。

因为你,曾来到我们中间!
所有的都在了!我花了好长时间耶!选我吧!!!有功劳也有苦劳了!!!!!!!!!!!!!!!!!!!

牧区生活习俗特点及原因

【内容提要】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利用田野调查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在对草原生态民族区草原生态现状认识的基础上,对于草原生态和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以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环境知识为中心,从蒙古族的游牧技术传统、居住格局、轮牧的方式以及蒙古族的宗教价值与环境伦理等方面,较为全面地揭示了这些民间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直接间接地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而对于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所造成的“农牧矛盾”作了基本的分析。最后,笔者指出,对这些民间的知识体系,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考虑其合理的内涵。

草原生态/环境知识/文化传统/游牧民族/草原生态民族区/农耕民族

在复杂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孕育了各自的社会观,留下了与自然环境有关的社会表现、态度和行为模式等遗产,同时也能看到围绕着生态问题的文化冲突和矛盾。这些遗产主要表现在民间的环境知识中,这一民间知识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民间环境知识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和人与自然的协调理念。学者们在描述环境变化时,常常无视文化因素,我们的着重点并不在于认识文化上的差异如何影响环境,而在于怎样把对文化因素作用的考虑同环境变化相联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十分贫乏。同时,我国资源破坏严重,矿产资源滥采乱挖、采富弃贫,浪费惊人;淡水、森林、草原、耕地在开发、灌溉、采伐、载畜、开垦等方面问题不少。其中人口压力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人口压力和过度开发,使中国成为荒漠化土地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这样一个由多种生态环境、多个民族和多元文化所组成的国土上,民族间的关系,很多是和环境观念的冲突、破坏环境的行为有关的。而这种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就是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使发展本身陷入了一种低度循环的陷阱。因此多元文化的共存、共生和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特点。在这一背景下,在进行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时考虑少数民族的文化个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本身就符合中国社会的内在特点,同时也是对各民族文化的一种尊重。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密切相关。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对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因而各民族由于生存空间的特点、生活方式的不同,其对自然资源管理利用和文化传统也就各具特色。
中国的生态恶化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突出。从生态类型上,可分为草原生态民族区、森林生态民族区和山地农耕民族区等。在此我们以代表草原生态民族区的蒙古族的民间环境传统为例,来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一、草原生态民族区与草原现状

草原生态区,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平原西部,经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南缘一线以西,即从北纬51°到28°的广阔范围内,绵延4500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9%。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和四川等10个少数民族聚居省区,基本上构成了从东北到西南的半月形畜牧带。在这些区域内居住的43个少数民族中,有19个民族以从事牧业为主,有代表性的民族有蒙古、部分鄂温克和达斡尔族、哈萨克、裕固、塔吉克、柯尔克孜、塔塔尔、藏族等。
作为占地球陆地面积47%的草地及其生态系统的研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据世界资源报告,牧场养活着3000-4000万游牧人口及提供着大量的食物资料,然而,由于过度放牧,开垦草场,短期行为的政策及攫取最大利润的纯经济观念,导致草原出现沙漠化及草场退化的趋势。诸多的草原研究专家及草原计划的推行者,在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深切体会到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导致草原利用情况的不断发生变化,改善草场是技术问题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牧草种植的研究认为:“由于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政治、宗教的因素,使得进一步扩大栽培牧草的面积受到限制。在粮农组织从事草原和饲料作物开发工作的大多数国家中,这些因素的作用是错综复杂的。这项工作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乡村社会学家或政治家为牧草的栽培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条件。[1](P42)又据世界资源报告,印度次大陆牧场的恶化是与过度放牧、干旱化、管理不当所致,最近几年出台的牧场发展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在南撒哈拉非洲牧场管理及牲畜的发展上,各机构的投资、援助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人们深切地感到开发过程中需要当地人民参加,需要和当地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相结合。[2](P116-117)这种认识上的转变,为草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然而目前在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中,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对之进行研究的报告为数甚少。在世界资源报告中,在提到中国牧场状况时,认为全部土地的41%用于放牧,25%的草原退化,其趋势为水土流失正危险地加速,丧失生产力,沙漠化,退化快于再生;在谈及其原因时报告认为,(1)人口压力;(2)27%的沙漠化由过度放牧造成;(3)政府50年代的重农轻牧;(4)将现有的稀疏和优良草原开垦为农田;(5)城市发展加重了对现存草原的压力;(6)群体放牧;(7)对草和饲草作物管理不善等。这诸项原因事实上都与人的因素有关。
中国约有草地面积400万平方公里,占全世界草地面积的13.9%,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1.67%,放牧面积占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澳大利亚和前苏联。中国的牧区应分为两大地区,北方“游牧”区和南方“农业”区,从东北平原到青藏高原,从海南山地到黄海之滨,都有草地分布,其中内蒙古草原是面积最大的温带草原。但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对草原只利用不建设,我国草地不仅生产力较低而且有30%的草地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中。草原研究长久未引起人们注意,50年代前全国没有一处草原研究机构,50年代后,开始在有关农牧院校培养草地科技人才,1964年中国农科院创办了草原研究所,之后,四川、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相继创办了草原研究所及草原生态研究所,有关省区也建立了草地工作站或草原工作队。70年代末期,中科院分别在内蒙古与青海建立了两个草地生态定位站,开始从生态系统角度开展草地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都提到由于人为的因素而导致了诸多的后果。我们不能否认,自然科学这么多年来对草原生态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成绩,有了很多的科学积累,这些基础也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必不可缺的根据。然而人是经由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式来影响草原生态的?其自身的社会结构、文化体系、价值观念与之的关系如何?却很少给予关注。
草原资料是中国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据卫星遥感调查技术统计,1995年与80年代中期的数字相比,退化(不包括轻度退化)草地从13亿亩增加到20亿亩,10年中增加7亿亩,已构成资源与环境的重大问题之一。草地沙化是个更为严重的问题,草地每年减少65-70万公顷;北方草地退化面积达90%以上;全国可利用草地每年以2%的速度加速退化;2亿头牲畜因灾死亡。资料显示,在我国草地沙化的原因中,盲目开垦占25.4%;过度放牧占28.3%;过度樵采草地植物占31.8%。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将沙漠化。
学者们在描述环境变化时,常常无视文化因素。很多学者在谈及关于草原退化的问题时,常常把此用“公有地悲剧”理论来解释。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G•哈丁提出“公有地悲剧”,即“公用权悲剧”概念,地球资源被看作是公共财产,在此它的公共拥有,实际上不存在任何所有权,而只表现为公用权,所有社会公民都可以随意利用它。哈丁把这种公共财产比作公有草地,谁都可以在草地上放牧,每一位牧民为了从放牧中取得更多的好处,按照费用最少、效益最大的原则,总是力图增加畜群的数量,但是谁也不进行草地建设的投资。这样,随着畜群增加,草原的质量急剧下降,最后草场完全退化,不能再放牧牛羊。这就是草地公用权的悲剧。[3]在这里每个人追求自己最大的个人利益,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不可避免地导致所有人的利益被损害。这一解释,事实上是纯粹的经济学中的利益最大化的观点,而忽略了草原主体民族对于自身家园环境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实践。我们的重点并不在于认识文化上的差异如何影响环境,而在于怎样把对文化因素作用的考虑同环境变化相联系。在复杂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孕育了各自的环境观,且留下了通过历史传递下来的包括全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以及与自然环境有关的社会表现、态度、构成、行为模式等遗产。下面我们将会看到在草原生态区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下,产生出与之相应的游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文化体系。游牧的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孕育出自身的游牧传统和有关保护环境的知识。

二、蒙古族的游牧传统与环境保护
(一)游牧技术的传统
在传统游牧社会,畜牧业的生产技术是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具有其自身的质量标准。它是世世代代连续发展的产物,没有明确的体制,技术和社会文化是紧连在一起的。
在一般人看来,游牧民族在广袤的上苍赐予的无垠的草地中生活,不存在土地意识。其实不然,游牧的蒙古族对放牧草地的利用和保护甚为关心。随季节而移动,本质上就是出于对草地利用的经济上的选择。牧人对放牧地的选择与自然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对所生活的草原中的草地的形状、性质、草的长势、水利等等具有繁锐的观察力。有经验的老人,即使在夜间骑马,用鼻子就能嗅到附近的草的种类和土质;对于外地人来说,茫茫的草原千篇一律,而对牧民来说却认为草原上千差万别,并能清楚地区别各自的特征。又如非洲的马萨依人,其惟一的收入来源是牲畜,其文化给与他们一种制度,凭借这种制度可以保持贫瘠地区的土地不受损害,其做法是在旱季将一部分土地弃置不用,以使放牧地区的土地处于良好状态。
放牧的草地和农田一样,是一种生产资料,通过人的干预将植物生产的各种植物性产品进一步转化成各类动物性产品。作为放牧地本身也是一种可更新的土地资源。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基本上是自我维持的,能流规模相对地保持着稳定状态。而放牧制度本身就是人的行为在作用于草地后,在草地上放牧时的基本利用体系。其中规定了家畜对放牧地利用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通盘安排。每一放牧制度包括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使放牧中的家畜、放牧地、放牧时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放牧制度有两大类型,一为自由放牧,二为划区轮放。
在传统游牧社会,蒙古族对于放牧草地的利用和保护有着一套合理的方式。他们会从水和草两方面来考虑放牧。从“水”的方面来说,牧场一般限于沿河流湖泊一带的地方,从“草”的方面来讲,每一块牧场承载的牲畜种类和数量是有限定的。随季节而移动,本质上就是出于对草地利用的有效的选择,否则他们不会去冒着冬天的严寒和冰雪、早春的凛冽的寒风、夏日的酷暑和虫害,逐水草而牧。
在内蒙古游牧地带牲畜转场是根据气候的变化对牲畜放牧营地(营盘)进行季节性的更换。由于不同的放牧营地,其自然气候环境、地形和地势、水源等条件的不同,使得牧草的类型和生长发育状况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使牲畜在全年各个不同时期都能获得较好的饲草供应,在蒙古族传统游牧活动中,一般每年从春季开始都要进行牲畜转场。这种转场,在一些气候、植被条件差异较大的地方,一年要进行四次,称为四季营地;而在一些地势平坦,气候、植被条件差异较小的地方,一年只进行两次,即冬春为一营地,夏秋为一营地。冬春营地称为冷季草场,夏秋营地称为暖季草场。四季营地以夏、冬季营地为主,而春、秋营地利用时间较短,属于过渡性营地。两季营地的冷季草场利用时间也长于暖季草场的利用时间。这些具体的时间都是在历史积累和传承的过程中沿袭下来的。而内蒙古牧区牲畜转场时间表就是这一特点的反映。

表一 内蒙古牧区牲畜转场时间
四季营地 两季营地
地区 春 夏 秋 冬 夏季 冬季
呼伦贝尔盟北部牧区 5月上旬 6月下旬 9月上旬 11月下旬 6月上旬 10月下旬
锡林郭勒盟北部牧区 4月下旬 6月中旬 9月中旬 11月上旬 5月中旬 10月下旬
乌兰察布盟北部牧区 4月中旬 6月中旬 9月下旬 11月中旬 4月下旬 11月上旬
西部牧区 3月下旬 6月下旬 9月下旬 11月下旬 4月上旬 11月上旬

表一见王文辉主编《内蒙古气候》第219页,气象出版社,1990年。
在笔者调查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在50年代前的较长一段时间内,牧民每年于阴历三月间,选好无风雨的日子,先在较远距离的牧地放火,以迎春雨期的到来,使牧草得以很好地发芽。(50年代后,不分具体地域自身之特点,取缔此中所谓的破坏草地的落后方式)五月初,牧草开始逐渐生长发育。此时搬回蒙古包放牧,如马群500匹为一群,编成数组,30里牧地,只够马群15日就食,然后转移它处,过30日或15日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即轮牧。一直到九月下旬十月初之间,水草枯竭,牧者开始带马群回家,此时不能远牧,至十一月后赴冬营盘。其他牲畜的牧法有所不同,但季节移动却是相同的[4]。“夏天到山坡,冬天到暖窝”,这就是牧业生产活动中的牲畜转场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适应,也是为了给牲畜选择一个良好的气候环境。牧民们还通过长期的实践,认识到部分山地草场和山麓地带草场在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布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安排牲畜转场时,还结合了中小地形的局地小气候特点(如坡向、谷地走向等),暖季草场一般选择在海拔较高的高山、阴坡、岗地或台地;冷季草场多选择在海拔较低的向阳、背风的坡地、谷地或盆地。营盘因地势视草场来设,每年3-5户,相距数华里,一家一户以游牧为主,很少定居。20世纪30年代布里亚特蒙古族的宿营地就是一例,一般每个宿营地有3-4户,宿营地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公里到2公里之间,最近的地方也有300米的距离。[4]
这种格局及轮牧方式,有利于对草场的保护。至今在牧区的当地蒙古族人的放牧方式仍较多地考虑草场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我国在大跃进、文革期间在牧区常套用农区的做法,搞集中建队,有的还仿农村的样式建立“牧民新村”,以定居多少作为衡量牧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政策由于未考虑合理安排定居地点和草场的关系,使其布局大多地方不甚合理,居民点附近的草场因过牧和牲畜往来践踏而过早地退化、沙化,远一点又不能利用,畜草矛盾突出,有的草场大面积退化。这是在决策过程中忽视民族文化传统,又找不到现代科学方法所致。
此外,在笔者近年来调查的土默特蒙古族,现虽变为农耕蒙古族,但在历史上这一支蒙古族对草原经营有着一套严格的制度。16世纪,土默特蒙古很重视畜牧业,在放牧方式上曾采取过一些好的办法,他们继承“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顺水草便骑射为业”的传统游牧方式,同时采取过分群放牧的牧人专业化放牧等形式。据《明史》载,当时放牧者的分工有“亦儿歌赤”(羯羊倌)、“亦马赤”(山羊倌)等。土默川上的许多村名如“霍拉各气”(放绵羊羔者)、“添密”(放骆驼者)等,都是阿勒坦汗时代分牧办法保留在村名上的印记。明末清初,土默特蒙古昼则逐水草放牧,夜则将牲畜圈入栏内,据有关资料记载,有石头栏、土围栏、木栅栏。到乾隆年间,本地区专门从事畜牧业的人逐渐减少,土默特蒙古开始盖房筑屋、逐渐定居,且只能在分配给自己的尚未开垦的户口地和官滩牧地内放牧。[5][P237)
又如马戎等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部一纯牧区的研究资料显示了蒙古族一种半游牧半定居的经营与居住方式,如在这个牧业社区,特别注意夏营盘、秋营盘之间的轮牧制度,其目的还是为了保护草场。[6]
(二)宗教信仰与环境保护
主要的宗教对社会基本的态度和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的文化中,宗教活动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与各自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宗教起源于人对自然力的信仰: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它与自然保护的关系由来已久,宗教思想注意在人和自然的协调中寻求内心的安详平静。现在,在新的形势下,宗教界人士更自觉地把宗教活动与自然保护结合起来,建立宗教力量与自然保护力量的强大联盟,从而使宗教文化向生态文化的方向发展。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其喇嘛教所呈现的因果法则,慈悲心怀,对整体性的把握、调和的原则,自然地孕育了一套人、畜、草关系的生态哲学,此种哲学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维护与自然的平衡。
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从13世纪元朝开始,蒙古上层改信红派喇嘛教,但广大牧民仍信萨满教。从16世纪后,许多王公贵族开始接受格鲁派喇嘛教,并积极在牧民中传播。清代,特别是乾隆以后,对喇嘛教更采取全面保护和奖励的政策。清廷不仅鼓励各盟旗兴修大批寺庙,而且由皇帝亲自敕建庙宇。喇嘛教在蒙古游牧社会中流行起来,一直到现在在游牧地带喇嘛教仍为蒙古族的主要宗教。
朴素的游牧生活方式、生活于其中的草原、单调的大自然是决定游牧民族的思想如世界观及宇宙观的主要因素。对大自然的观感以及合理的(非指控工合理的而言)思考,也多以此为基础。放牧与狩猎在当时均需以集体协作方式进行,这对蒙古民族的集体观念和互相协作精神的形成有决定的影响。他们所处的环境使他们又同大自然融为一体。然而由于人们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再加上“过于宽大的大自然,使人类依赖于自然,像儿童依赖引绳一样,这种情形,使人类自身的发展,不成为一个自然的必要。”从而形成顺服自然的价值观。
自古“长生天”就是蒙古族崇拜的最高对象和一切权力的来源。蒙古可汗们的诏书里,开头就用“长生天底气力”一语,在《蒙古秘史》一书里,有许多处记载成吉思汗祭天祝祷之事。在当时的人看来,可汗受命于天,婚姻、事实要得天助,死后也要走上天路。为此人人敬天畏天,而不敢做背天之事。这是衡量人心的尺度,也是社会公认的标准。其宗教的宇宙观,形成了萨满教,而此萨满教正是游牧文化的基础。佛教普及后,在蒙古人的心里,在天上之上又加上了佛,也就是在原有的尺度上,又加上了佛教的教义与要求。但即使在喇嘛教得到国教的地位之后,萨满教的遗迹仍在民众的习俗中存在着。
萨满教是蒙古族等民族共同信奉的宗教,各民族的萨满教信仰开始于氏族社会末期。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认为经常带来灾害的山川、河流、日、月、风、雨、雷等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意志,从而产生对它的崇拜,这种宗拜实质上是对自然力的崇拜。蒙古人的萨满教已发展到了神灵崇拜阶段,即认为一切自然物都有神灵主宰,神灵居于自然物内,崇拜的对象不是物体本身而是主宰这些物体的神灵,同时也对先祖的魂灵进行崇拜。萨满教中的“萨满”是满—通古斯语族的语言,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在鄂温克语中有“知晓”、“通晓”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那些能够传达天意或能够与神灵沟通的人。
萨满教的自然神系统主要以无生命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之神为主。在萨满教的观念中,宇宙万物、人世祸福都是由鬼神来主宰的,所以,在萨满教的自然神系统中,天地神系统占首要地位。如地神,也称地母女,掌握万物生长,祈求丰收、保佑平安要对它进行祭祀;天神(腾格里),即长生天,掌管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而敖包,聚居多种神灵的地方,一般是在山岗、山顶、路旁等地用石块、沙土堆成圆形的土包,蒙古语直译为“堆”,是天神、土地神、雨神、风神、羊神、牛神、马神等神灵居住的地方,每年按季节举行祭祀仪式,由萨满司祭,他们祈求敖包保佑牧业生产。除此之外,认为土地、山川、丘陵、湖泊等均由各神灵分别掌管。所以,在萨满教的自然观中,自然是神格化和人格化的观念体系,自然崇拜有着一定的伦理基础和逻辑基础。[7]正因为萨满教崇尚的是自然万物有灵论,并且常常把自然事物本身同神灵等同看待,因而对待自然往往是爱护有加,是自然而然的生态保护论者。所以,蒙古族具有优良的生态保护意识传统,这种传统反对对草原、森林、湖泊、河流的滥垦、滥伐和污染。正是在这种优良的传统意识的维护下,在蒙古族的游牧地带,能够保留下来“蓝天白云、草原森林、湖泊河流,一片绿色净土”的迷人画卷。
佛教传入后,萨满教逐渐衰微,许多王公贵族信奉了佛教,但是萨满教继续在民间流传,成为平民的宗教。萨满教观念的继续存在及表达,客观上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一种朴素的自然哲学。
16世纪70年代,阿勒坦汗引入藏传佛教——黄教,并由土默特蒙古部落传遍整个蒙古地区。从明代末年到清朝中叶,喇嘛教(黄教)在蒙古族地区非常发达。在蒙古的喇嘛教体系中,所呈现出来的因果法则、慈悲心怀、整体性的探讨、调和的原则等等,事实上孕育了人地关系中的一种生态哲学,此种宗教观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自然的平衡。
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游牧民的文化体系中也孕育了一些不利于草原平衡的文化习惯。传统社会的蒙古族,把牲畜数量的多少视为财富、地位的象征(现在牧区出栏率低这一文化特点也是一个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超载放牧。有如在东非,那里的游牧部落努力繁殖畜群,认为数目越多越好,在他们看来,牧口不仅供应食物,同时也是资本,牲畜成为各种社会关系活生生的象征——婚姻、友谊等各种社交活动都包括象征地交换牲畜这项内容。拥有牲畜是财富惟一的真实形式,由此而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游牧与农耕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它们所依据的生态体系亦不同,前者具有非常精巧的平衡而后者则为一种稳定的平衡。具体来说,游牧是人们以文化的力量来支持并整合于被人类所改变的自然之平衡的生态体系结构。这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单纯适应,而农耕则以生产力的稳定与地力的持久为其特色。在中国的草原生态区,这一互为依托的生态体系,常常被来自民族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等因素所打破,这一点在北方的沙漠草原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历史上的冲突。在中国历史上,自匈奴政权与汉王朝相对峙之始,在中国北方一直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游牧民族政权与农耕的中原王朝相对立,并在对立中发生冲突,不过,其中民间的往来并未受到政权的控制。而大规模汉族农耕民向游牧区域的移动却是在19世纪末期以后。这些从事农耕的汉族农民向草原社会的不断渗透,特别是在农牧结合部,导致了两种生产方式和文化的冲突。汉族在这一冲突中立住脚后,以其自身农耕的方式,在草原生态区开垦草原,迫使一部分从事游牧的蒙古族北迁或就地转化为汉族式的农民。这种大量的移民浪潮对草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经过数代的开垦,甚多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其固有的生态体系受到严重的破坏。而这种以经营农业的思想来经营草原的方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如笔者调查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仅明显退化草场就达20%以上。[8]可见,从历史上的“移民实边”开垦草原到建国后的“四滥”(滥砍、滥牧、滥垦、滥采)等都对草原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蒙古民族对生态适应的民间环境知识,当然这并不是我们所探讨的环境问题的全部。但对这些民间的知识体系,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考虑其合理的内涵。事实上,在可持续发展中,人们已意识到当地民众对环境问题的观念,强烈地影响着他们管理环境的方式,只有在环境计划中反映当地的信念、价值和意识形态时,社区才给予支持。那种认为环境的传统知识是简单的、静止不变的观点,正在迅速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发展项目在如何利用、管理环境上,正在利用当地的环境知识。当然,我们也不能固守在传统的氛围中,我们所寻求的是传统知识体系与现代科学的最佳结合点。不过,纯粹的依靠知识与技能来保护环境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人们树立一定的环境伦理观和道德。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粮农组织.禾本科牧草[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
[2]世界资源报告(1988-1989)[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3]Hardin, tragedy of the e 162:1243-48.
[4]贺杨灵.察绥蒙民经济的解剖[M].第二章.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5]土默特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6]马戎、李鸥.草原资源的利用与牧区社会发展[C].潘乃谷、周星.多民族地区:资源、贫困与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7]色音.东北亚的萨满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Maguoqing,On the Social and Culture FactorsAffectingtheDeterioration of Grassland

描写草原的优秀作文5篇

“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 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在高考题型中话题作文出现的概率最高,一般考生多以写议论文为主。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描写草原的优秀作文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描写草原的优秀作文5篇(一)

美丽的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来到内蒙古草原之前,草原在我心里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一首古老的内蒙长调。当我亲身步入这幅画卷,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了,甚至莫名的感动。你无法想象天地之间的那份辽阔和深远;无法想象“苍穹之下,策马扬鞭”的那份豪迈和洒脱;无法想象那种纯粹的绿与蓝……

8月是草原最美的时光,白天还是烈日炎炎,早晚却已有初秋的感觉。清晨,我们坐着车,离开了喧哗的城市,直奔草原腹地。一进入草原,我被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震住了。这里有着一望无际的天,一望无际的地,一望无际的绿,没有高楼,没有汽车,也没有人烟,空气格外清新,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没有一点儿喧哗。羊群在迷雾中吃着草,若隐若现,看不太清楚。老鹰静立在电线杆上,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远方,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站在草原上,忍不住深深地呼吸,一股淡淡的青草香味沁人心脾。伸出双手,白云就从我的指缝里滑过,凉凉的,湿湿的感觉。躺下来,草地更像是到处绣着小花的绿毯,厚实舒服。这一躺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个圆圆的绿球上,四处没有边,我就在这个球的中心。一头奶牛从我面前走过,好像并不怕我。以至于我都分不清楚天空中的白云和我面前的这头奶牛身上的“白云”图案,好像是一样的。一切像梦境一样。

中午,太阳高高地挂在了头顶,白云飘散,天空变得透亮,格外火热。我们经过了无人区,到了课本中读过的陈巴尔虎旗,我很想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感受。草原一如既往的平,一如既往的绿,偶有几处小山丘和几处整齐的小树。牛羊更密了,隔一段路就能看到几户牧民。密密麻麻的羊群,远远望去是静立不动的,像是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就像课本上写的一样,“羊群给无边的草原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时,我的目光被一处蒙古包所吸引,十几个一模一样的蒙古包围成一圈,外墙都是白砖砌的,还有一个夺人眼球的红色木门,这里应该是个寨子。旁边有一群壮实的大汉,正在进行摔跤比赛,只见他们一勾一扑一用力,一个人就倒了下来,两个壮汉满脸通红,无所不用其技。一群穿着蒙古族衣服的牧民看到我们,更是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拉着手围成一个圈吆喝加油,唱起关于草原的歌。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质朴的笑容。歌声传得很远很远,一片欢乐的场景。

傍晚,太阳慢慢收起了耀眼夺目的光芒,向天边落去。我追赶完了羊群,又骑上了棕色的骏马,桔色的霞光照耀着我们,连笑容都是灿烂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也蒙上了淡淡的金黄,羊群的毛发也像被披了一层金光。牛儿开始走向回家的路,越走越远,消失在霞光中,只有老鹰还在不停地飞翔,像是个侦察兵一样,尽着自己的责任,守望这片美丽的草原。渐渐地,夜幕笼罩下来,我真的舍不得离开我那棕色的骏马,离开令人心醉的草原。

这真是美妙的一天,在这里,我感觉我的心都变得更加宽广了。这里的一切就是一幅天然的油画,美不胜收,令人回味无穷。美丽的草原,我还会再来的……

描写草原的优秀作文5篇(二)

游乌兰布统大草原

有一个地方,它是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今天,我们终于见到了它——内蒙古乌兰布统大草原!

我们坐在大巴车上,一望无际的草地上,三五成群的牛羊随处可见,匹匹骏马健壮无比,我真恨不得立刻骑上马驰骋(chí chěnɡ)一番。

草原上不仅有草,还有很多沙丘。我和一个同学一人拖着一块滑板艰难地往沙坡上爬,你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吗?哈哈,我们在滑沙!我手脚并用地爬上丘顶,叔叔扶着我坐进滑板里,等我准备好了,他一松手,只听“嗖”的一声,我就滑到丘腰啦。下面的路很颠簸(diān bǒ),我都快被震飞了,一路“砰砰砰”下来,差点把我给掀翻,不过我牢牢地抓着滑板壁,身体往后靠,才让自己顺利地滑到坡脚,真是太刺激了!我一口气玩了十多遍。

中午我们吃全羊,一半煮一半做羊肉串。大家有的切羊肉,有的洗蔬菜,有的拾柴火,忙得不亦乐乎。我捡了几根干树枝后又去帮忙串羊肉串,串的时候要一块精肉一块肥肉地间隔着串,听说这样的搭配吃起来最美味。果然,烤熟的羊肉串比我以前吃过的任何一次都好吃。我一口气吃了六串。

下午,我如愿以偿地骑了马。我选的是一匹高大的黑马,油亮的皮毛,细长的四肢,可威风了。我勇敢地骑上马背,它一会儿停下吃草,一会儿用尾巴甩我,一会儿掉转头来看我,好像在说:“伙计,我可不愿驮你,怪累的。”我也说:“哼,我还要让你跑起来呢!”“驾!”驯(xùn)马师一声令下,马开始飞跑,我吓得失声尖叫起来。驯马师叔叔在后面搂着我,安慰道:“别怕,你一叫,马会受惊的,受惊了,它就跑得更快了!”我紧张地牢牢抓着缰(jiānɡ)绳,没多久就不怕了。骑马比坐车好玩多了!

下了马,前面有个很大的草坡,只见大家都躺在地上,我奇怪地望着他们。“快躺下来!”一个叔叔说,“我们在草地上比赛打滚,你也试试看,滚上十个算你厉害!”见平时严肃的爸爸妈妈也嘻嘻哈哈地滚了起来,我也连忙躺下,用手抱头,一下子滚了三十三个,第一名!我高兴极了,和满身是草的爸妈来了一张合影。我发现无论滑沙还是打滚,大人都没小孩厉害呢!

乌兰布统,不仅是水的源头、云的故乡,更是欢乐的海洋,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描写草原的优秀作文5篇(三)

大草原

有人说,大草原似一个绿水晶,如一个动物的家。

不,不。比起绿水晶,动物的家,我觉得草原更像一个绿色的梦。这个梦蕴含了山羊的快乐、鸟儿的自由、牛犊的顽皮。

我之前没有见过大草原。暑假的时候,我有幸来到了坝上草原,一见到草原,我就彻底被它征服了:一望无垠的草原似乎给我十分放松的心态。成群的绵羊在阳光下吃着草,互相打闹着;放眼望去,就像诗中说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样。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什么叫广阔,什么叫粗犷,什么叫生机,什么叫活力。长在土里的每一棵小草其它都是草原的母亲,草原从哪儿来?不都是一棵棵小草汇集起来的吗?

我们的内心也是一片辽阔的草原,只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才会换来学问,我们一定要努力,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同学们都听过滴水穿石吧?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充实自己吧,你人生的船帆就会升起!

描写草原的优秀作文5篇(四)

乌兰布统大草原

今年暑假,我们一家人去向往已久的乌兰布统大草原游玩。

乌兰布统大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清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这是一片丘陵式的草原,虽然不是一望无际,但却是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草的颜色五彩缤纷,有深绿的,有青绿的,有淡绿的,也有金黄的。草地上百花盛开,五颜六色。有名的,没名的,千姿百态,万—紫千红,在大甸子和山坡上编织出一块块色彩绚丽的地毯,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就像一幅幅美丽的欧式油画。草原上的桦树林,是草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远处,大片的桦树密不透风,近处又是稀稀疏疏,这里一棵,那里三棵,真是美不胜收。在这广阔的草原上,随处可见马,牛,羊,在悠闲地吃草、休息、散步。真的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我们在这仙境一样的草原上,像疯了一样地玩各种游戏,踢球、拔河、跳绳、射箭、飞镖,滑草、滑沙……那松软的沙是我们小朋友的最爱,我坐在滑板上,爸爸用力一推,我“啊”的一声,已经从山顶迅速滑向山底,我的心也好像一下子沉到了山底,真是太好玩太刺激了。我们玩了一遍又一遍,就像飞翔的小鸟,欢呼声,惊叫声,此起彼伏,久久地回荡在草原的上空。

到了草原,骑马是少不了的。我们一家人选了四匹漂亮的马,在牧民们的热情指导下,跨上了马背。我们一边观赏着草原的美景,一边享受着骑马的乐趣。

草原生活让我难以忘记,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再来的。

描写草原的优秀作文5篇(五)

草原游记

我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亲眼看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亲身去感受天堂般的草原风光。去年放假,终于有机会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地方——海拉尔。

北方的早晨来得特别早,在凌晨三点多钟天就已经蒙蒙亮的。经过快三个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了呼伦贝大草原的著名景色——天堂草原。啊,这里的空气好清新,天空好柔美!碧绿的草原像巨大的绿色地毯向四面八方无限来铺展开来,远处的牛羊就像散落在绿地毯上的大大小小的美玉。我们的左边有几片繁茂的树林,树林里的树林长得都不高,也许那就是草原森林吧,听导游说草原森林里可能还生活着狍子和熊嗐呢!我的视野里全是纯净的蓝色、柔和的白色、生机映然的绿色和光鲜亮丽的黄色,真如图画般美丽!在草原的东北方有一个很大的湖泊,湖水蓝得透亮,蓝得深沉,阳光照耀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面就像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玉屑,美丽极了!这里有许许多多珍稀动物,我指着天空中展翅翱翔的像老鹰一样的鸟问导游:“这是什么呀?”导游说::“这是鹰的一种,名叫海东青!”“哦,海东青,多有意思的名字!”我乐得手舞足蹈,挥舞着双臂向天空中的新朋友打招呼!

紧接着,导游带着我们来到一处敖包。敖包像一座圆形平顶房子,不过是用石头一层层起来的,下层大上层小。导游告诉我们,每一片草原上都有这样的敖包,只要你拿一块石头,围着敖包逆时针转三圈,顺时针再转三圈,然后把石头扔到敖包的最上面,接着许下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个愿望就一定能实现。于是我悄悄地许下了自己的心愿,但愿它能梦想成真吧!

来到草原,必不可少的事情就是骑马了。中午,正是太阳光最肆虐的时候,但我并不畏惧,反而愈加兴奋,因为能上能下上就要去骑马了。正在这里,一位马倌牵了一匹棕色的高头大马过来了,嘴里吆喝道:“谁要骑马呀?”“我!我!”我激动得心都要蹦出来了。“小女孩年纪轻轻就敢骑马,不错,胆子真大!”马倌说着,把缰递给了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骑到马背上。我高高地举起马鞭,嘴里高唱着:“跑马溜溜的山上……”呵,甭提多神气了!短暂的草原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摹的美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再见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下次我还会再来!

草原五年级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草原五年级作文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乘车经过了大山、隧道,汽车行驶了大约两个小时,终于来到了位于宁武县的芦芽山风景区。

透过车窗,我看到了茂密的一片绿,这就是导游说的原始森林,我急不可待的下了车,呼吸着这绿色氧吧里的新鲜空气,太舒畅了。这里的每一棵树都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高大强壮,挺拔云间,密密麻麻……树木的品种丰富,主要以云杉和华北落叶松为主,走在这绿的世界里,真让人心情愉悦啊!这时,我惊喜的发现了几朵大大的蘑菇长在一棵大树上,导游说,这里前天刚下过雨,林子里会有很多的蘑菇,都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我们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顺着台阶上到了一片高处,“哇!这就是马仑草原!”我惊叹地叫道。我终于看到了最令人心驰神往的草原风光。一片绿在我的眼前,远处几棵单独的松树,大的无边的草地,听说这是华北最大的高山草甸,也是夏季里优良的高山牧场。绿油油的草甸一直铺到天边,山花遍野,让我的心情格外舒畅,仿佛自己也坐在了朵朵白云上。

兴奋的我在草原上大步奔跑,跑着跑着,我看到了几匹棕黑色的骏马,它们有的静静地吃草,有的似乎飞一样地奔跑,还有的好像绅士,慢慢地散步……这使我不觉想起了北朝名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来到了草原怎么能不骑马呢,所以我紧张而又兴奋地骑到了马背上。一次悠闲的骑马旅行开始了,那种说不出的感觉让我欣喜,不过,我还是非常害怕,不敢让马跑起来,我生怕滑下马背,双手紧紧地拉着缰绳,丝毫不敢放松,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马儿温顺的,慢悠悠地走在这大绿毯上,还不时的低下头来吃些青草,我眼望着四周的绿和远处隐隐约约的山影,头上是蓝天白云,太美了,我像行走在了画中一般,我感到无比幸福!

美丽的草原使我流连忘返,它是芦芽山上的一块翡翠,使我们能在闲暇之余走进大自然妈妈的怀抱亲近绿色,拥抱健康,感悟生命。我爱马仑草原!

8月14日那天,我非常兴奋,因为我们要去呼伦贝尔草原游玩,感受原生态。

下午五点,我们来到了机场,带着开心和好奇心上了飞机,真想早点大草原的风景。

晚上八点,我们来到呼伦贝尔海拉尔市,虽然海拉尔的气温只有16℃,但是,我们的兴奋使我们不怎么冷了。乘着旅游车来到市区,那里的城市风景与杭州的大不相同,有许许多多的俄罗斯建筑矗立在路边。听导游说,这里分河东、河西,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河西。

第二天,我们乘着旅游车来到海拉尔最繁华之处,导游说,俄式建筑都是方方正正的,大部分都有柱子,而蒙式建筑的房顶上都有一个或几个蒙古包的造型。我们来到了一个蒙古部落,车还没有大门口的时候,我就看到一匹棕马和一群看起来像一堆雪的绵羊,到了大门口,里面的人就请我们喝赛马酒。我们又去了敖包,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牧人每次经过敖包,都要在敖包上放几块石头;客人每到敖包前,一般都要按蒙古族习俗顺时针绕包三周,同时心中许愿,并在敖包上添加石块以求心愿得偿。一般都扔3、6、9块石头,带表六六大顺或吉祥等,我还看见了成群的奶牛在远处。

我们还去根河湿地漂流,在河流的旁边,多得不能再多的奶牛在悠闲的吃草,我们被这些奶牛包围啦!开始漂流了,在水不急的地方由我们来划船,划船真有趣!

这次旅行,让我体会到呼伦贝尔美丽动人的景色!

今年暑假,我们一家人去了美丽迷人的大草原。

我刚来到大草原,便被它壮观的景象深深地迷住了,不能自拔。向远处眺望,看见远处山峦耸立,布满了新生的绿,那绿明亮鲜亮,让每一座大山都充满了生机。远处的蒙古,像憨态可掬的小蘑菇,一个连着一个。天空亮得如一面清澈的明镜,清爽的像是被水洗过一样,云朵慢悠悠的飘动,不时变换着形状,有的像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是那样的逍遥自在,有的像一只只老牛在悠闲地吃草。

脚下的草正在茁壮成长,草是那样的绿,绿得发亮,散发生命的气息。有的高一米,有的矮一厘米。小野花美丽无比,有似雪般的白色,有似火般的红色,还有月亮般的黄色,一阵微风吹来,小草和花儿翩翩起舞,好像举行一场舞会。

大草原的傍晚,红霞映在草原上,像撒满了金灿灿的金子,把我们的皮肤照成金灿灿的颜色,真美丽啊,好一幅多彩的风景画。

晚上的大草原更美丽,花草都飘溢出淡淡的香气。月亮撒下银色的罩幕,笼罩在草原上,让草原变得无比神秘。

啊!美丽的草原,我愿化作一缕空气,一棵小草,一朵花儿,永远的生活在您的怀抱中。

早上八点多,我们开始了草原之行。从呼和浩特到希拉穆仁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草原,大片大片的向日葵田。又细又高的向日葵,圆圆的脸盘上面结满了瓜子,边上镶嵌着金黄色的软软的向日葵花。他们的脸盘都朝向太阳,随着太阳的方向转动。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内蒙古希拉穆仁大草原。我们来到了一个蒙古村落,映入眼帘的是瓦蓝瓦蓝的天空和洁白的圆形的蒙古包。然后,我们去骑马。我们都戴着头盔,全副武装的骑上了草原骏马。大人们单独骑马前进,小朋友们需要在安全员的帮助下骑马前进。刚开始骑上马感觉很难受,骑在路上有点颠簸。安全员要求我们踩紧脚蹬,用腿夹紧马背,不要大声喊叫。骑着骑着,就适应了马走路的节奏,就舒服多了。过了一会儿,马突然加速了,差点把我甩了出去。我抓紧铁环,还是觉得不放心,就用脚缠住马肚子,就不会被甩出去了。在路的.两旁,放眼望去,都是辽阔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天空是蓝蓝的,云朵是洁白无瑕的,草地是绿油油的,天空离得我们很近,伸手好像就能够到一朵白云。空气很干燥,却很清新,没有什么污染。骑着骑着,我们来到了一个敖包,这个敖包是用石头堆起来的,周围挂了很多彩色的经幡,这是蒙古人许愿的地方。我们骑马绕着敖包走了一圈,我也许了一个愿望。接下来我们又快马加鞭,来到了一个牧民家。牧民们用牛肉干,奶茶,奶酪,奶糖来招待我们。奶茶又咸又香,好喝极了。吃着牛肉干,喝着奶茶,美味极了。喝完奶茶,我们买了两袋牛肉干,就开始往回骑。一路上,马儿们喜欢扎堆,其中有一匹马还踢了另外一匹马,把骑马的姐姐都给吓哭了。不知不觉,我们就回到了出发点。

中午我们吃了一只烤羊腿,肉特别香,我们都吃撑了。今天的活动太精彩了,我从来都没有体验过。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听到这个熟悉的诗句,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全家去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游玩的情景。

随着旅游团的大巴车驶出城市,我们开始慢慢进入神秘的大草原,路边的景色随之一变。景色十分优美,连绵起伏的草原一望无垠,一群群牛羊怡然自得,湛蓝湛蓝的天空是那样的高远,一朵朵洁白的云朵,犹如棉花糖一般轻轻地漂浮在空中,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车停下了,往前一看前面是一个个蒙古包,我激动地跳下车,深深地吸了口气:“啊,大草原我来啦!”一股清香沁人心扉,这是青草散发出的味道。只见,宽广平坦的大地上,铺满了丝绒办的绿草,极目远眺,有深沉的墨绿,奔放的浅绿,还款的黄绿……绿得无边无际,一直连到天边。远处还有几个蒙古包点缀着这绿色。眼前有几只顽皮的小羊羔在蒙古包周围蹦跳;鸟儿们在空中自由快活地飞翔,甚至于有只鹰在极高处徘徊。看,快看!还有那一溜就没影的小蜥蜴多么的机灵可爱;几只黑得发亮的甲壳虫背着大大的壳,醉汉似摇摇晃晃地直往洞里钻;还有一直小巧玲珑的蚱蜢,浑身咖啡色,灵活地一蹦一跳。突然我闻到了羊肉串那一阵阵香味,一想到肥肥嫩嫩的,又香又辣的羊肉串,我心中就乐开了花,我今天可是要好好饱一饱口福了。

啊!蓝得天,绿的草,白色的蒙古包,还有那一群可爱的小生灵,美味的羊肉串,草原上的一切的一切让我心醉!

在这个暑假,我去了呼伦贝尔,那儿空气好,人更好。

经过了一天多的时间,我们终于来到了呼伦贝尔,草绿,水清,花美,宛如一个天堂。

过了一会儿,太阳落下,晚霞这和我们的脸,一阵风吹过,扫去了一天的疲惫。可是初来乍到的我们,该住在哪呢?真是个让人伤脑筋的问题。

"你们是外乡人吧?今天刚来?"一位和蔼的老太太向我们走来。

"是的,因为刚来,不知道住哪。"妈妈有些无奈地说。

"要是你们不嫌弃,那就来我家凑合凑合吧。"老太太善意地接过我们的行李,招呼着我们向一座小房子走去。

"好吧。"

不一会儿,就走到了老太太的家,老太太家很小,有两个床,床边放着一个椅子,椅子像坐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全身黝黑,正看着我们。

"让你们见笑了,若不嫌弃,借将就一晚吧。"老太太笑笑。

"没事,挺好的,我们是外乡人,对呼伦贝尔不熟悉,还请你们给我们介绍个导游。"爸爸也笑了笑。

"那我来吧!我可厉害了,整个呼伦贝尔可都被我玩尽了!而且免费哦!"椅子上的小男孩突然活跃起来。

"好啊,小,导,游。"我马上答应了。

"嗯。"那小男孩突然脸红了,有些害羞。

那一晚上,大家都很开心。

第二天,那小男孩果真带我们游览了呼伦贝尔,每到一个地方,小男孩就滔滔不绝地讲解,像极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导游。

在呼伦贝尔,我们在那个老太太住了五天,五天后,我们将返回广东,那个小男孩情绪低落地编了一个花手环,送给了我,我也接受了,向他摆一摆手,上了车,虽然有些不舍,但还是要回去的。

呼伦贝尔热情好客,这是他们的美德,他们的特色,呼伦贝尔,景好,人更好!

去年,我随着夏令营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内蒙古。那里的天比城市的天更蓝,空气是那么的清新。一眼望去,一碧千里。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下了小丘,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有些蒙古人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尽情的奔跑,有些则在玩蒙古式摔跤。不知不觉,时间就到了晚上。

我们吃完饭,正想睡觉,却听到了外面的歌声、尖叫。我们立刻跑出蒙古包,看见其他小伙伴正在参加“灯火晚会”,我和我的朋友也来了兴趣,参加了这个晚会。在这里,有人唱歌,有人跳舞,玩得不亦乐乎。我和我的朋友随着音乐跳起了舞,都忘了时间了。回到蒙古包,我和伙伴们商量着明天早上4点看日出,说着说着,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4点多,我迷迷糊糊的爬下了床,走到外面。内蒙古的早上特别美丽,红红的太阳好像火球似的划出了草原的地平线。不知不觉,就6点多了,伙伴们从梦中醒来,走了出来,他们都问:“4点了吗?”我笑着说:“哈哈,已经6点了。你们太贪睡了,睡过头了!你们明天再看吧!”伙伴们只好等到明天了。

内蒙古非常美丽,小朋友们,有机会你们一定要去看看啊!

儿时听奶奶讲“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曾无数次被一望无际的草原所吸引。也向往能像小姐妹一样骑着马儿在草原上飞奔,今天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大草原。

伴着悠扬的蒙古牧歌,游客们欣喜而好奇地喝下浓香的下马酒,我的心早就飞到的草原。

随着导游来到草原驿站,眼前是一片几乎近于沙漠的开阔地,稀稀拉拉的小草,无精打采地散落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中,我急切地问导游,“没搞错吧!这是草原吗?”“是的。这就是‘希拉穆仁’大草原”。

“你们,你们不是骗人吗?这哪里是草原。”我和奶奶愤愤地指责着。导游无不沉痛地说,近年来,由于环境破坏气候干燥,草原严重缺水,操场几乎灭绝。今天我们看不到“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甚至连“浅草都不能没马蹄”,但也许再过几年,就这星星点点小草可能也没有了,留给后代的这里只能是沙漠。今天,大家只能骑着马到草原远处的景点欣赏,去看看牧民留下的保护区的草原。

导游的几句话,让我的心顿时纠结起来。望着脚下那稀疏的紧贴着地皮的小草,情不自禁地蹲下身来,摘下一片叶子捧在手心,把他凑到鼻尖,轻轻地吮吸着叶片散发出的浓烈的蒿香。

这是一种怎样的小草呀!尽管已经柔弱得很小很小,但它那浓烈的蒿香却弥漫着整个草原。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它想留给我们什么呢!

傍晚,我和奶奶漫步在蒙古包附近近乎沙漠的草原,喧闹一天的草原渐渐恢复了平静,疲惫的马儿低头寻觅着可以啃食的小草。时而发出几声撕裂寂静的鸣叫。

在茫茫无际的草原上,只有蹲在地上才能看清稀疏的小草,我们漫无目的走着,远处、近处,也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忽然,我看到不远处有一片绿色的没膝的草地!”

这块大约30多平米的草地,绿草苍翠茂盛,已有几个游客在这里拍照。为什么这里的草如此丰茂?为什么这里不缺水?顺着茂密草地查看,原来这里的草能得到蒙古包内洗漱的废水补充,所以草长得茂盛,这才是我梦中的草原。

如果能给予草场足够的水源,这里一定会长出丰茂的草原;如果人们都能关注环境问题,气候就不会变得如此干燥。我心痛地取出瓶中的矿泉水,轻轻地滴在干涸的小草上,但愿“希拉穆仁”草原的今天,不会成为人类的明天。

在这个国庆节假期的第三天,我们一家就出去游玩了,大家猜一猜我们去哪里了?嘻嘻,我们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就让我们来迎接在草原上的一天一夜吧!

坐了很长时间的火车,终于,我们来到了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里小草茂盛,野花盛开,牛羊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远望天连着草原,草原连着天,真是个美不胜收的画卷。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在这美丽如画的草原上,我们又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呢?第一个项目——亲近呼伦贝尔草原。我们来到了一个蒙古包,进入蒙古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里面陈列的很多动物标本,有小鸟的,有小牛的,小羊的……仔细打量蒙古包内四周,发现在蒙古包的顶上贴着一幅画,上面有一个青年男子和一个美少女。在蒙古包的门上面,还挂着一个牛头,牛头上炯炯有神的眼睛,冷冷地盯着每一个人,让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参观蒙古包的陈设之后,接下来是游客提问时间。我们都争先恐后的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于是,我大胆的问:“蒙古包顶上图画中的人物是谁啊?”导游听到我问的问题,不禁笑了起来,从他的眼睛里,我仿佛看出他好像是在表扬我。他说:“这幅画里面,描述的就是呼伦贝尔这个草原名字由来的故事!”接着,给我们详细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图画中女的名字叫呼伦,男的名字叫贝尔,他俩儿在草原上有着动人的爱情故事。呼伦贝尔草原就是由他们的名字命名的。我听完之后,恍然大悟。

接下来,举行的是摔跤比赛。先是大人组摔跤,然后是少年儿童组摔跤。轮到我上场比赛了,我和一个比我小两岁的小朋友比赛。第一场比赛,我刚刚上场,没想到他就立马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他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用手一抱我,我立马就被摔倒了。我败下阵来,但是,我心里暗暗下决心,下一场我一定要赢。马上,第二场比赛开始了,我见他又用这招,就右脚一拌他的左脚,在他快摔倒时,用手一抓他,把他从肩上一下子甩了过去,给他来了个过肩摔。还不到三个回合,他就“挂”了。

内蒙古的夜晚来到了,黑蓝色的天幕上面,点着几个小眼睛,一闪一闪的,微风吹过,给草原添加了几份凉意。篝火晚会开始了。我们围着火堆,又唱又跳,还讲了很多草原故事,真开心呀!

我喜欢草原的美丽,快乐。我爱草原,我爱我们的国家。

“哎————远方的客人呐,欢迎来到我们的家乡,一杯温暖的马奶酒,一条象征着蓝天白云的哈达,送给您!”我慢慢下了车,只见两个姐姐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她们身穿一件蒙古族的长袍,上面刺满了一朵朵精致的小花朵,头顶戴着镶嵌宝石的帽子,下方的小珠子闪闪发光,十分漂亮。

姐姐一边载歌载舞,一边将在阳光下好似钻石一样发光的哈达献给每一位游客,而另一个姐姐请大家尝一尝马奶酒。离开了,才发现一个叔叔正在弹奏着自由奔放的马头琴哩!这有魔力的亲身使人忍不住摇摆起来。

我继续往前走,站在城墙上,望着这一望无际的乌兰布统草原的风光,一阵凉风吹来,把我的裙子和哈达吹起来了,“啊!太爽了,这是自由的感觉!”我不禁张开双手,凝视远方,深吸一口气,陶醉其中。

眼前这无边无际的草原,一片翠绿,在夕阳的照射下,像是刷了一道金粉,随着阵阵凉风,掀起了碧波金浪。盛开着的各种野花,这里一丛,那里一片,沐浴着阳光,在广阔的草原上争奇斗艳,散发着浓郁的芬芳。放眼望去,野花犹如色彩缤纷的云雾,飘落在绿色的草原上。

再看右侧,一群马在小丘上悠闲地踱步,有的在吃草,有的在玩游戏吧,一望无际的草原被这些动物点缀得生机盎然。

啊!好一副草原之画呀!我突然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

上一篇:道路施工论文范文

下一篇:自考毕业论文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