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德彪茶研究论文
陆德彪茶研究论文
序号 作者 年份 篇名 文献来源1 徐准盾 龚淑英 2005 绿茶水浸出物含量对茶汤浓度及其感官审评的影响 茶叶,2005,31(3):166-1692 姜红艳 龚淑英 2004 茶叶中铅含量及研究动态 茶叶,2004,30(4):187-1893 张琳洁 龚淑英 2003 茶的物质属性与茶文化的思想背景 茶叶,2003,29(2):4 龚淑英 周树红 2003 不同辐射处理对普洱茶主要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茶叶科学,2003,23(1):51-555 龚淑英 周树红 2002 普洱茶贮藏过程中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含量变化的研究 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66 龚淑英 张琳洁 2002 对日中感官审评茶叶方法与特点的比较和思索 茶叶,2002,28(3)7 龚淑英 石元值 2002 浓缩茶汁的制备与保鲜研究初报 茶叶,2002,28(1)8 陆建良、梁月荣、龚淑英、顾志雷 2002 茶汤色泽与茶叶感官品质相关性研究 茶叶科学,2002,22(1):56-619 龚淑英 周树红 2002 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研究 茶叶科学,2002,22(1)10 龚淑英 2001 乌龙茶和茉莉花茶感官审评方法及技术要点 中国茶叶加工,2001,(2):44-4611 梁月荣,陆建良,龚淑英,徐月荣,屠幼英 2001 嫁接对茶树新梢化学成分的影响 茶叶2001年01期12 龚淑英,顾志蕾 2001 两种不同乌龙茶审评方法香气与滋味的比较 茶叶科学2001年02期13 龚淑英,顾志蕾,陈利燕 2001 针型茶的形态与冲泡方法对冲泡方法对冲泡效果的影响 茶叶,2001,27(1):44-4714 梁月荣,傅柳松,张凌云,陆建良,龚淑英,顾志蕾,徐月荣 2001 不同茶类和产区茶叶氟含量研究 茶叶2001年02期15 龚淑英,朱晓玲 2001 中国茶造型与冲泡技艺 茶叶信息,2001,(14):18-2016 龚淑英,顾志蕾,陈利燕 2001 针型茶的形态与冲泡方法对冲泡效果的影响 茶叶2001年01期17 李再兵,龚淑英 2001 液态茶饮料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茶叶2001年03期18 龚淑英,梁月荣,徐月荣,陆建良,屠幼英 2000 利用云南大叶种加工名优绿茶技术 中国茶叶2000年03期19 陆德彪,毛祖法,龚淑英,俞燎远,孙利育 2000 机制龙井茶质量与机械结构关系研究 中国茶叶2000年01期20 龚淑英 2000 “巴仙碧峰”茶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报告 茶叶,2000,26(1):26-2921 龚淑英 2000 中国茶的造型 中国茶叶2000年01期22 龚淑英 2000 利用云南大叶种加工名优绿茶技术 中国茶叶,2000,22(3):1423 龚淑英、朱晓玲 2000 名优绿茶的造型加工方法和泡茶艺术 中国茶叶加工,2000,(3):12-1424 龚淑英 2000 中国茶的造型 中国茶叶,2000,(1):16-1725 梁月荣,蔡伟锋,陆建良,屠幼英,徐月荣,龚淑英,方辉遂 2000 浙农113和浙农139引种重庆涪陵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茶叶2000年02期26 龚淑英 1999 简述20世纪中国茶叶加工业的发展 中国茶叶加工,1999,(2):2-527 龚淑英 1999 名优绿茶冲泡水温及时间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茶叶科学,1999,19(1):67-7228 龚淑英 1999 温度变化对机制浙江龙井茶品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9,25(1):50-5429 龚淑英,沈培和,顾志蕾,周树红 1999 名优绿茶冲泡水温及时间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茶叶科学1999年01期30 梁月荣,龚淑英,方辉遂,徐月荣,陆建良,屠幼英,叶继术,骆颖颖 1999 “巴仙银尖”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报告 茶叶1999年04期31 龚淑英,陆德彪,毛祖法,俞燎远,钱晓东 1998 机制龙井茶摊凉与辉锅工艺研究初报 茶叶科学1998年02期32 龚淑英,顾志蕾 1997 袋泡茶质量评判方法探讨 中国茶叶加工,1997,(3):42-4433 龚淑英,顾志蕾,龚琦 1997 袋泡茶感官审评中的冲泡条件 茶叶科学,1997,17(增刊)(--):108-11234 龚淑英 1994 茶叶精制过程中“组合”的技术诀窍 茶叶1994年02期35 龚淑英,尹军峰 1993 茶叶配套采制的经济效益分析 茶叶,1993,19(1):51~5336 龚琦,王金木,龚淑英 1993 环境条件对茶叶杀青的作用及过程模拟 茶机设计与研究,1993,(1):9~1037 龚淑英,李仲先 1993 “茶”字的字源学考证 农业考古,1993年第2期38 龚淑英 ,张堂恒 1992 酸化茶鲜原料对鲜茶汁压榨提取的作用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2,18(增刊):13~17
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论文
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论文
摘要: 茶文化,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之一,在历史的传承中,茶文化经过了千锤百炼,正所谓风掠窗台色,茶逸自然香。我国的茶文化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而且代表了相当多的文化精神内涵,同时,其中也有一定的美学特征,并以这些基础的美学特征作为基础,形成了全新的茶文化美感。本文主要对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针对茶文化的独特美学价值进行了优化,以期提升其现有的文化韵味。
关键词: 茶文化;艺术;美学特征
一直以来,茶文化都是中国推崇的主要文化之一,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的美感,更是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艺术体现。现如今,国内的茶文化已然成为了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和熟知。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茶文化的艺术美感,尤其对于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其是一种无稽之谈,只是对茶艺的一种渲染而已。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国的茶文化艺术,确实有其独特的美感,而且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并不是简单的表面美感,如果仅仅对茶艺的表面进行研究,所发现的美学特征是十分浅显的,而且并不是茶文化艺术的真正美学特征。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呢?笔者认为,茶文化的艺术美感,其实是一个过程的升华,也是一种意境。但是,不得不承认,茶文化艺术也有着浓厚的现实艺术美感,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艺术特色和精神最为直接,而且经常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修身养性功效。
1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介绍
对于茶文化艺术的认识,大多数人的第一直觉都是简单的品茶文化,因为这是最为直观也是最为切实的感受所在。但是茶文化艺术并不是这么简单,其中还包含了一定的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等艺术特色共同形成的品饮艺术,同时,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茶艺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如今,艺术领域对于茶文化的评价是一种综合文化的代表,能够与多种艺术特色实现深层次的融合,而且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不仅仅有茶香的味道,还有一定的意境感受。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当中,经常可以见到文人墨客,在吟诗作对的过程中,总要以茶作伴,将茶作为双方品赏的主要内容,同时很多人更是以茶为主题进行诗歌的即兴创作。而且,当有亲朋好友上门拜访的时候,主人为客人准备的,往往都是简单的茶。为什么一定要准备茶品呢?主要原因在于品茶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其对客人身份以及和主人关系的一种认可。通常,在相互入座以后,主人会邀请客人共同品茶,双方的品茶过程一模一样,都是简单的品尝即可,没有进行完全的饮用,否则会冲淡茶的味道,难以正确地品析出来。而这样的品茶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美感的彰显呢?茶虽简单,却代表了尊重,代表了友好,并给予了品茶双方一定的精神美感。
2茶文化艺术的美学表现
2.1茶文化的综合美体现
我国的茶文化艺术,本身便是一种美的彰显,而其中的美学价值,也在人们的推崇下获得全面的提升。但是,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否有着明显的表现呢?答案是肯定的。茶香本随风,入口香三分。很多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单纯地认为茶文化的美感主要体现在茶的味道上,味道佳的茶便是美的茶,味道较差的茶,则没有品的必要性,其本质已然缺乏一定的美感。但是茶文化艺术的美感并不止步于茶的味道上。它的整个过程,都是一种美的体现。因而,茶文化艺术的美,也被视为一种综合美。而其中的美学便体现在多样的文化艺术特征上,如音乐、书法、绘画上,都有着一定的茶文化美感,而且能够与品茶的过程衔接起来,形成综合的美。通常人们在进行品茶的过程中,还会对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凝练和升华,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美学文化,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宁静、平和,还有着现代文化中的流畅、静然,其中着重体现了中华文化当中的独特审美观念,凸显了中国人民最为诚挚的审美追求。
2.2茶文化的创造美体现
除了茶文化的综合美之外,茶文化通常还被人们视为一种创造性的美。而这一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茶叶技师的表演,也就是冲茶泡茶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这里的冲茶泡茶,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仅需要对茶叶进行一定的筛选,还必须进行一定分量的调配,整个过程十分的细腻流畅。即使是在后期的冲茶过程中,也存在一种形式美的表现,也就是长嘴的茶壶,将其最为实际地倒入杯中,需要具有较高的平衡能力,而且不能随意的晃动。同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技艺精湛的茶艺师傅,在冲茶的过程中,茶水进入杯中的速度一直没有变化,保持相当稳定的状态。现如今的社会当中,茶文化也衍生出了独特的表演艺术,其中蕴含了相当多的美学特征,并且不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性质学科,开始有了以实践为主的表演形式,其中所产生的趣味十分高尚,而且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的精神追求。茶文化的创造美是一种全新的美感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意境的升华。
3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
3.1茶文化艺术的基础美学特征
在当代的茶文化艺术当中,包含了较多的美学特征,而归纳起来总共可以分为五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形式美,指的是茶文化的杯具以及茶壶等物件,细细观赏起来有着独特的美感。其次是动作美,它指的是冲茶泡茶的师傅在整个茶艺表演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一些动作,十分的优雅自然,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向往。然后是结构美,它指的是茶文化在展现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与其他的特色文化艺术产生一定的交流与融合,整体的结构十分的富有美感。再之是环境美,在品茶的过程中,双方选择的环境一般都较为优雅,而且十分美观,与茶香进行了美妙的结合。最后是神韵美,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指的是一种意境的升华,人们在品茶的时候,茶香会由口中进入神经,给人一种全身的意境美感。
3.2茶文化艺术表演四要素
茶文化艺术的美感形成,除了需要有一定的茶文化艺术韵味作为基础,还需要表演的四要素进行充实细化。而这四要素的内容主要有最为基础的茶席布置、深层次的茶艺程式、高素质的茶艺师素养以及茶文化的主体内涵构成。在一个完善的茶文化表现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茶席进行布置,也就是对品茶环境的布置,如果整体的布置过于平淡,也会给品茗茶香造成一定的阻碍。而如果整体的布置具有一定的优雅风格,将会在无形之中深化品茶的意境。茶艺程式是一个选茶、泡茶、冲茶、品茶的过程,其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美感。而茶艺师的修养,也可以称为茶文化艺术的灵魂,它对于茶艺的美感表演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最后,茶文化内涵本身存在于品茶的过程中,其中的美感不言而喻。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并不是浅显的停留在茶艺的表面,许多时候还更深的存在于品茶的过程当中以及整个茶艺的展现,人们在对茶文化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应当正确审视茶文化带来的独特文化韵味,加以合理的优化,进而塑造出独特的文化美感。
参考文献
[1]佘艺玲,杨秋娜.闽茶文化英译的美学意蕴[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5,(02):42-46.
[2]宋小娟,颜粲.茶文化中茶服的美学内涵[J].美术教育研究,2016,(06):39.
[3]丁玉霞,艾美华.纪录片:茶文化传播的美学意蕴[J].今传媒,2016,(02):110-111.
[4]董晓.中国茶文化的审美观照[D].山东农业大学,2012.
[5]孙妮娜.江南地域文化的美学特征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以南京城市公共艺术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9):256-257.
喝茶多的人反而不容易得癌症?喝茶致癌是错的吗?
许多人爱喝茶,但却有些人给出了不同类型的建议,经常喝茶的人非常容易得癌症,尤其是喝太烫碧螺春茶和浓茶水,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潮汕地域,人们都喜欢特别热的潮汕功夫茶,效果这一地域食道癌的产生率较高,我国主要有六大食道癌多发区,在其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河南、河北沿太行山一带,另一个即在潮汕地域,一年兴新病案可能超出5000例。
往往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讲究的是一个烫字,可是经常喝太烫碧螺春茶或进餐太烫的食材,就容易提升食道癌产生风险,《国际癌症杂志》曾发布一篇关于食道癌与奶茶的温度集成电路工艺科学研究,发觉钟爱滚热茶水和喝间距时间不长与食道癌的发生概率有关。
除开糖茶之外,浓茶水又被觉得有致癌物质风险性,对于很多人来说,浓茶水里含有着很高的咖啡碱,咖啡碱会损伤胃蠕动,胃液提升,造成胃黏膜刺激性提升,很容易引起胃炎等胃部疾病。值得关注的是胃酸的分泌出现异常增加、胃炎全是直肠癌的风险源。
但如果仅仅是凭着以上二点,认为饮茶致癌物质,明显是毫无根据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其中也包括茶道文化。
中国人爱喝茶,晒太阳的时候一定要泡一杯茶,餐前喜爱喝点茶,餐后也需要泡到一杯茶,此外,接待客人,还喜欢用茶。
茶自身没错,错在饮茶的形式上,例如上面提到的,喝特别热碧螺春茶,喝浓茶,实际上都是可以选择的,仅有饮茶的方式向了,适度喝茶,对身体健康是很有帮助的,并且饮茶,针对预防肿瘤很有帮助。
现阶段觉得最可以预防肿瘤的便是适度喝绿茶叶,2021年2月13日,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生物科学系王春雨专家教授团队在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发布了有关研究论文。绿茶叶对肿瘤的化学预防功效关键归功于多酚类化合物,在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最为关键。EGCG占绿茶叶儿茶素的50-80%。一杯(240mL)绿茶叶里面含有200-300mg的EGCG。而研究表明这一EGCC跟我们身体里的最牛抑癌因素p53之间有着一种直接地相互影响,这类功效提升了抑癌因素p53的防癌活力,可以防止大家身体内的抑癌因素p53的基因突变,并因此为开发设计癌症药物指出了新靶点。
不同采摘时期对重发酵单枞茶香气品质影响的研究[J].茶叶科学(in press)
11
不同采摘季节对重发酵单枞茶香气品质影响研究
郑挺盛
1
,张凌云
2
(1.泰顺县茶叶特产局,浙江泰顺325500)(2.华南农业大学茶业科学系,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采自春、夏、暑、秋四个季节的重发酵型及传统型单枞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发酵
单枞茶比传统单枞乌龙茶香气成分种类多,且芳樟醇氧化物要远高于传统乌龙茶。在四个季节的重发酵单枞茶中,秋茶、春茶芳香物
质种类相对较少(分别为41种和43种);而夏茶和暑茶芳香物质种类多(分别为45种和48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秋茶高。
夏、暑茶芳樟醇氧化物、剌伯烯、律草烯等含量较高,而香叶醛、吲哚、茉莉酮、橙花叔醇等花香型香气成分含量比秋茶低得多。夏
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占总挥发性成分的比例达到69.77%,而春、暑、秋茶相应所占比例分别为50.98%、51.75%和51.72%。感官
审评表明,秋茶、春茶单枞香气品质得分比夏茶、暑茶高,即秋茶、春茶香气品质要比夏、暑茶好。
关键词:岭头单枞;乌龙茶;重发酵;采摘季节;香气成分
中图分类号:TS27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673-9078(2007)02-0011-05
Effect of Different Plucking Season on Aroma Quatity of Lingtoudancong
Oolong Tea by Deep Fermentation
ZHENG Ting-sheng
1
,ZHANG Ling-yun
2
(ng Taishun Tea Specialty Bureau,Taishun 325500,China)
(ment of Tea Science,South China .,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lucking season on aroma constituents in fermentation Lingtoudancong Oolong tea was stud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 s showed that deep fermentation Lingtoudancong tea possessed more kinds of aroma
constituents than traditional fermentation Oolong traditional fermentation Lingtoudancong Oolong tea showed higher content of linalool,
α-terpineol,indole and cis-Jasmone,but less Linalool oxide content than those of deep fermentation different of characteristic aroma
constituents is due to the changed contents of linalool and linalool oxide in different plucking tea plucked in autumn and spring
showed lower content of linalool and linalool oxide(50.98~51.72%).But tea plucked in summer showed higher content of linalool and linalool
oxide(more than 69.77%).The concentration of essential constituents such as nerolidol,jasmine,indole,4-(2,4,4-Trimethyl-cyclohexa-
1,5-dienyl)-but-3-en-2-one andα-citral are higher in autumn tea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result of sensory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autumn tea is better than the others.
Key words:lingtoudancong;oolong tea;fermentation;plucking season;aroma constituents
岭头单枞是广东省重点推广的茶树品种,各地已
大面积栽种。目前除粤东山区大量栽植外,全国已有3
个省21个县引种并取得了成功,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
效益
〔1〕
。岭头单枞为半发酵茶,通常是通过碰青、摇
青与静置反复交替的做青过程完成发酵,发酵程度相
对较低。由于单枞茶揉捻程度较重,尤其是夏暑茶,
在正常冲泡条件下茶汤较浓,若在做青工艺后,再增
加发酵工艺,不仅可以降低夏暑茶的苦涩味,还可形
成具蜜香型红茶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单枞茶的经济效
收稿日期:2006-09-09
作者简介:郑挺盛,农艺师,主要从事绿茶种植加工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
工作
益。一般地,在同样的加工技术情况下,茶叶质量优
次分别为春茶、秋茶、夏茶、暑茶
[2]
。然而关于生产季
节对茶叶香气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绿茶品种
〔3-5〕
,而
对单枞茶不同季节香气差异性研究得还较少。由于单
枞茶香气的优劣对于成茶品质有较大影响,因此,选
择合适的生产季节是生产品质优异的单枞茶的重要条
件。本研究以不同季节岭头单枞为原料,研究生产季
节对重发酵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茶叶原料采自5年生岭头单枞茶树品种。按驻代食品科技》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3 No.2(总92)
12
芽三、四叶采摘标准分别采摘春季(2005年5月4日)、夏
季(2005年7月10日)、暑季(2005年8月15日)和秋季(2005
年9月24日)茶鲜叶。
1.2制茶工艺流程
鲜叶采收后,传统单枞对照样按照传统单枞乌龙茶
工艺做法进行生产。重发酵型单枞茶参照传统岭头单
枞加工工艺:
鲜叶→摊放→晒青(30~40min)→凉青→摇青?凉青(摇青、
凉青3~6次)→热风萎凋25~30℃,3~4h(春茶需要4~5h)→揉捻
40min→发酵5~6h(春茶发酵8h)→毛火20min→复烘干燥80min得
茶叶初制品。
茶叶初制品再经100℃传统炭焙工艺烘焙5h,冷却
后的成品茶密封保存待测。
1.3茶叶香精油提取
茶叶香精油提取参见文献
〔6〕
。
1.4 GC-MS分析条件
采用Finnigan TRACE GC-MS进行香气组分分析,
色谱柱:DB-1,30m×0.25mm;载气为氦气,流速
1.0mL/min,不分流。色谱条件:40℃保持5min,以5
℃/min升温至100℃,保持1min,再以1℃/min升温至250
℃,进样口温度250℃,连接口温度250℃。进样量0.3μL。
质谱条件:EI离子源,轰击电压70eV,倍增电压350V。
扫描质量35~390amu。
2结果与分析
2.1重发酵单枞茶香精油组分总体特征(见表1)
由表1可知,重发酵型单枞茶香气成分都要比传
统单枞乌龙茶复杂,在检测出的65种芳香成份中,其
中春茶43种,夏茶45种,暑茶48种,秋茶41种,
传统对照样为31种。传统单枞乌龙茶的香精油总量也
最低,仅为88.93%。但与重发酵型单枞相比,传统做
法单枞茶中芳樟醇、萜品醇、吲哚、茉莉酮、刺伯烯、
3,7,11,15-四甲基-2-十六烯-1-醇的含量都要比重发酵
单枞中的高,尤其是芳樟醇的含量,几乎可以高出暑
茶1倍。而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醛、水杨酸甲酯、香
叶醇等含量明显比发酵单枞低。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
一致,即发酵程度较轻的茶叶中含有较多的橙花叔橙、
吲哚和芳樟醇,但发酵程度重的茶叶含有较多的芳樟
醇氧化物、香叶醇等,而含有较少的橙花叔橙、吲哚
和芳樟醇等成分
〔7〕
。
在不同季节的重发酵单枞茶中,香气组分所占比
例较大、变化也较明显的有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
香叶醇+香叶醛、刺伯烯、法呢烯、2,6-双(1,1二甲
基乙基)4-甲基酚、橙花叔醇、松柏烯、3,7,11,15-四甲
基-2-十六烯-1-醇、棕榈酸等10种。如表2所示,这
些组分在不同季节和传统工艺样品中分别占香精油总
量的76.67%、80.17%、73.38%、72.20%和81.64%。
其中芳樟醇在传统工艺中占比例最高,而芳樟醇氧化
物在重发酵茶含量高,二者的总和在各样品中均可达
到50%以上。说明以上10种香气成分是形成岭头单
枞乌龙茶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尤其是芳樟醇及其氧化
物的含量,与岭头单枞乌龙茶的品质密切相关。
2.2不同采摘季节对重发酵单枞茶香精油组分的影响
从表1还可以看出,重发酵单枞春茶香气成分的
特点是:芳樟醇、香叶醇、3,7,11,15-四甲基-2-十六烯
-1-醇、棕榈酸、1.4苯二甲酸-〔4-(甲氧基羰基化)苯〕
甲基甲酯、月桂油烯、苯并噻唑、雪松醇、石竹烯、
亚麻酸甲酯等的含量要比其它季节的单枞茶含量高,
独有香叶酸、大马酮、5,6-环氧紫罗兰酮、11,14,17-
二十碳三烯酸甲酯等;但芳樟醇氧化物、萜品醇、杜
松醇的含量较低。
单枞秋茶中青叶醛、苯乙醛、萜品醇、水杨酸甲
酯、香叶醛、3-环己-1-烯2-烯醛、吲哚、茉莉酮、法
呢烯、橙花叔醇、香柠檬醇、4-(2,4,4-三甲基-1,5-环己
二烯基)-2-丁烯-4-酮、棕榈酸甲酯等的含量要高于其
它季节的产品,尤其是1-乙基-1H-吡咯-2-甲醛成分,
在春、夏、暑茶叶中并没有检测得到。由于在秋茶中
含有较高的醛类和醇类,而烯类物质含量较少,尤其
是呈现青草气味的石竹烯、律草烯、杜松烯等含量较
低或较少。这也是秋茶比其它茶叶花香明显的主要原
因之一。
2.3不同采摘季节对重发酵单枞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不同季节重发酵单枞茶感官评审结果表明,秋茶
的感官得分要比传统对照样还要高,而重发酵春茶感
官品质要比传统做法要略低。其中秋茶花蜜香较清醇
持久,滋味浓醇且有回甘,总体得分最高(如表3),故
品质较为优异。夏茶、暑茶花香低微,香气和滋味得
分相应低于秋茶、对照与春茶。说明夏、暑茶的感官
品质不如传统轻发酵做法,而春茶的品质与传统加工
方法较为接近。重发酵型秋茶的感官品质是最好的。
3小结与讨论
茶叶香气是由不同种类芳香物质的组成比例和浓
度决定的,因此,只要芳香物质种类或相对含量改变
都会影响茶叶的香气成分
〔8〕
。环境条件对茶树体内的
芳香物质合成有直接关系。已有研究表明:茶叶糖苷
类香气前体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在香气前体总量上,
春、秋季含量较高而夏季较低。糖苷类香气前体种类不同,随季节变化的消长规律也存在明显差异
〔3〕
。据报
道
〔9〕
,春茶含有较高清香型的戍烯醇、己烯醇等物质,
夏茶则低,秋茶含有带花果香气的苯乙醇、苯乙醛等
物质;据王华夫等
〔10〕
报道,键合态单萜烯醇总量春茶
高于夏茶;乌龙茶中的冬茶(雪片)和秋茶,香高浓郁,
而夏茶则低淡。季节性差异主要是气象要素差异,即
光照、温度、湿度等因子的不同所造成的。
本研究表明,和传统单枞相比,在重发酵单枞茶叶
中,夏、暑茶香气成分种类较为复杂,而春、秋茶相
对简单。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香叶醇+香叶醛、
刺伯烯、法呢烯、2,6-双(1,1二甲基乙基)4-甲基酚、
橙花叔醇、松柏烯、3,7,11,15-四甲基-2-十六烯-1-醇、
棕榈酸等10种香气成分是形成岭头单枞乌龙茶的特
征性香气成分。尤其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含量,与
岭头单枞乌龙茶的香气品质密切相关。
重发酵单枞秋茶中青叶醛、苯乙醛、萜品醇、水
杨酸甲酯、香叶醛、3-环己-1-烯2-烯醛、吲哚、茉莉
酮、法呢烯、橙花叔醇、香柠檬醇、4-(2,4,4-三甲基-1,5-
环己二烯基)-2-丁烯-4-酮、棕榈酸甲酯等的含量要高
于其它季节的产品。由于秋茶中含有较高的醛类和醇
类,而烯类物质含量较少,所以秋茶花香要比它季节
的茶叶更明显。烯类物质含量高,醛、酮、醇类物质
含量低,可能是单枞夏、暑茶花香低淡的原因。不同
季节的单枞茶香气分析结果与感官审评一致,即秋茶
花蜜香较清醇持久,浓醇,回味甘,具有优异的单枞
品质特征。从研究结果来看,选择秋季生产重发酵型
单枞茶可获得较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唐行,丘森林.广东岭头白叶单丛茶栽培技术[J].茶业通
报,1999,21(3):17-18.
[2]陈慧聪.闽南水仙、永春佛手茶品质特征和审评要点[J].中
国茶叶加工,2003,(4):34-35.
[3]张正竹,宛晓春,施兆鹏.茶鲜叶在不同季节及绿茶加工
贮藏过程中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变化研究[J].食品与发酵
工业,2003,29(3):1-4.
[4]方世辉,张秀云,等.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季节对乌龙
茶品质影响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2,22(2):135-139.
[5]张正竹,宛晓春,陶冠军.茶鲜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液
质联用分析[J].茶叶科学,2005,25(4):275-281.
[6]商业部茶叶畜产局,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茶叶品质
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7]陆松侯,施兆鹏.茶叶审评与检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0.36-40.
[8]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3.108-116.
[9]程启坤,姚国坤,沈培和,等.茶叶优质原理与技术[M].上
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0-41.
[10]王华夫,游小清.祁门红茶单萜烯醇形态转变研究[J].中
国茶叶,1996,6:22-23.
---------------是这篇么???
抱歉,没足够时间帮你修改格式了。要的话告知邮箱,我可以给你把原文发过来
茶多酚生活应用研究
茶多酚生活应用研究
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大不到的。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茶多酚生活应用研究论文,希望您能喜欢。
摘要: 茶多酚(GreenTeaPolyphenols,简称GTP)是一种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复合物,是茶叶中具有保健功能的重要化学物质,茶多酚由约30种以上的酚性物质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儿茶素、黄酮及类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缩酚酸4类。
关键词: 茶多酚,食品及应用
1.茶多酚的概念及性质
茶多酚(GreenTea Polyphenols,简称GTP)是一种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复合物,是茶叶中具有保健功能的重要化学物质,茶多酚由约30种以上的酚性物质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儿茶素、黄酮及类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缩酚酸4类。
茶多酚是很稳定的,pH在4-8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存放于阴凉、避光、干燥处,一般保质期为两年。是较安全的无毒性的添加剂。茶多酚的感观指标:1、外观:茶多酚TVP20为棕褐色的粉状固体,TVP40、TVP50为棕绿色带茶香粉状固体;其它均为淡黄或淡绿色粉状固体。2、性状:本品易溶于水和含水乙醇,味苦涩。
2.茶多酚在日常生活和食品工业中的作用
2.1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大不到的。茶多酚参入其他有机物(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其主要用途如下:
2.1.1 用于糕点及乳制品
对高脂肪糕点及乳制品,如月饼、饼干、蛋糕、方便面、奶粉、奶酪、牛奶等,加入茶多酚不仅可保持其原有的风味,防腐朽,延长保鲜期,防止食品退色,抑制和杀灭细菌,提高食品卫生标准,延长食品的销售寿命。另外,还可使甜味“酸尾”消失,味感甘爽。
2.1.2 用于饮料生产
茶多酚不仅可配制果味茶、柠檬茶等饮料,而且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具有保护作用,可防止食品褪色,提高稳定性,据称其效果较维生素C高出20倍。茶多酚应用到果汁饮料的加工保鲜过程中,添加0.02%茶多酚能抑制蜜柑汁液缩异臭的产生,添加茶多酚0.005-0.01%于果汁、豆奶、汽水、等饮料中,能抑制维生素A、维生素B1和β-胡萝卜素的降解破坏,保证果汁饮料的有效成品和产品质量以及各种营养成份。
2.1.3 用于水果、水产和蔬菜保鲜
在新鲜水果和蔬菜上喷洒低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就可抑制细菌繁殖,保持水果、蔬菜原有的颜色,达到保鲜防腐的目的.,水产品用茶多酚配液浸泡具有抑菌、防褐变、除异味的功能。
2.1.4 用于畜肉制品
茶多酚对肉类及其腌制品如香肠、肉食罐头、腊肉等,具有良好的保质抗损效果,尤其是对罐头类食品中耐热的芽胞菌等具有显著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并有消除臭味、腥味,防止氧化变色的作用。
2.2茶多酚在油炸、焙烤良品中的应用
茶多酚中酚羟基有提供活泼质子的能力,能捕获油脂自动氧化形成的自由基是天然油脂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优于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其对活性自由基的清除达 98%以上,使连锁反应中断,防止油脂继续氧化,是BHT、BHA理想的天然替代物。油炸食品一般含有20%左右的油脂,并经高温煎炸,极易氧化变质。加入茶多酚可延长其保质期1-2倍。免费论文网。
2.3 茶多酚在日化工业中的应用
化妆品中通常使用的油脂、蜡、烃类等油性原料、以及香料、表面活性剂等,易与空气中的氧起反应,反应(自动氧化)后生成的过氧化物、酸、醛等对皮肤有刺激,并会引起皮肤炎症、变色,放出酸败臭味等。而茶多酚不仅是良好的油脂抗氧化剂,且有抗菌止痒,愈合伤口,增进毛细血管韧性等功效,同时还是较好的紫外线过滤器,可减少皮肤黑色素的形成,能去除雀斑与老年斑,达到护肤之目的。在食用油贮藏中加入茶多酚,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分解,从而防止油脂的质变哈败,使油脂的贮藏期延长一倍以上。
2.4 茶多酚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茶多酚可去除污水中的 铅等金属离子,可望在污水处理方面获得应用
2.5茶多酚的药理作用
2.5.1 抗氧化、延缓衰老
茶多酚可消除人体内产生过多的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减缓人体衰老,大量试验表明,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恬性比维生素E还强,若与维生素C和维生素E配合还具有增效作用。
2.5.2 防龋作用
过去茶叶的防龋作用被认为是茶汤中"氟"的功效。氟元素可取代牙齿中羟磷灰石的羟基成为氟磷灰石,使牙釉质对产酸物质的侵蚀具有抵抗力。现在临床上又证明茶多酚能强烈抑制致龋菌,明显减少菌斑和牙周指数,而对口腔中其他有益微生物则没有影响。
2.5.3抗菌抗病毒
中国古医书已有用茶治疗炎症的记载,绿茶和花茶的抑菌效果比红茶强,这与它们含有的茶多酚数量不同有关。有人认为,茶多酚的抗菌作用在于多酚类物质能沉淀菌体蛋白,使菌体蛋白变性而失活。近代科研则认为,茶的功效主要来自所含儿茶素类对很多引起人体致病微生物,如肉毒杆菌有抑制的效果,而又不伤害肠内有益微生物如乳酸菌的繁衍,具有清理肠道内的功能。临床医学文献中有使用茶汤治疗赤痢及抑制病原菌繁殖的报告。免费论文网。利用茶多酚抗菌,抗病毒的原理,国外已将儿茶素,安装于空调机内,以除菌和除病毒。自1998年新型空调机上市以来,深受好评。
2.5.4 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茶多酚类化合物对有机体的脂肪代谢产生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抑制血浆和肝脏中胆固醇含量上升的作用,具有促进脂类化合物从粪便中排出的效果,因此它不但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有减肥的效果,上海医科大学一课题组应用茶多酚在江苏海门市对200位乡村居民随机分4组送药,服药10个月,进行双盲对照试验,发现可使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约19%,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实验前后比值相差 36.1%,说明茶多酚有预防高脂血症、减少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作用。
2.5.5 多种药理作用
茶多酚特别是儿茶素衍生物具有抑制癌细胞增生、抗癌、抗突变的效果。此外,儿茶素衍生物还有减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以及抗辐射作用。免费论文网。美国一公司根据儿茶-素有防辐射的功能,开发出粉底霜化妆品,该产品标示的功能为预防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皮肤癌以及预防皮肤的早期衰老。由于茶多酚能保护大脑,防止荧屏射线对皮肤和眼睛的伤害,因而用它加工的饮品被誉为“电脑时代的饮料”。
2.6 酶工程方面
天然制品茶多酚能通过氢键与蛋白质和酶结合形成沉淀,分离出酶和蛋白质,以保证 食品医药用酶对安全卫生和特殊要求。
总之,由于茶多酚的医药和保健价值,茶多酚已成为医药、食品界开发的热点,目前除了茶多酚片剂、胶囊剂等外,作为抗氧化剂和食品添加剂在粮油食品、方便食品、水产品、肉制品、配制品、调味品、糖果、饮料等多类食品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钱哗,赵伯涛,张卫明.茶多酚提取、分离工艺研究[J].中成药,1998.
[2]浙江大学茶学系主编.茶叶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贾之慎,扬贤强.茶多酚抗氧化作用的研究与应用[J],食品科学,1990,(11):1—5.
[4]扬贤强,叶立场,贾之慎.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开发与应用[J].福建茶叶,1990,(3):3—13.
[5]梁晚风.茶多酚的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简报,1994,(1):6—8.
上一篇:学术会议论文属于
下一篇:维普硕士论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