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民间游戏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3-14 03:43

民间游戏论文范文

  幼儿民间美术游戏论文篇2
  浅议幼儿园民间游戏

  【摘要】民间游戏是我国 传统文化 的一部分,具有地域性、流传性、独特性与文化性等特征。幼儿园民间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之一,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了解并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应通过创设多样有趣的游戏环境、加强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并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以此促进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游戏;民间游戏;幼儿园;幼儿

  荷兰文化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nhan Huizinga)在其著作《游戏的人》中这样描述游戏:“游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活动,游戏呈现明显的秩序,遵循广泛接受的规则,没有时势的必需和物质的功利。游戏的情绪是欢天喜地、热情高涨的,随情景而定,或神圣,或喜庆。兴奋和紧张的情绪伴随着手舞足蹈的动作,欢声笑语、心旷神怡随之而起。”

  一、什么是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是游戏的一种类型,顾名思义就是广泛开展于民间的一种活动。我国 民俗学 家乌丙安先生认为民间游戏就是“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娱乐活动。它主要流行在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人娱乐节目之中。”可见,民间游戏同样具有游戏本身的愉悦性感受,而其特点在于民间游戏是为一个较广阔空间内的人们,即广大人民所共同接受和喜爱的,且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其所进行的民间游戏各不相同,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北方冬天较为严寒,“挤油”的游戏不仅能为寒冬增添一份热情与乐趣,并能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踩高跷”是汉族的传统民间游戏,幼儿踩高跷锻炼了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以及身体平衡能力。许多民间游戏至今仍为幼儿所喜爱,有些民间游戏则在时间的检验中进化更新成为现代民间游戏,这种广泛的地域性、流传性与推广性的特征成为民间游戏得以生存至今的重要保障。

  二、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存在意义

  (一)幼儿园民间游戏有益于幼儿了解传统文化

  我国民间游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是各个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幼儿园民间游戏与幼儿园其他游戏的区别在于,幼儿园民间游戏是幼儿模仿与想象反应各地区现实生活及劳动活动的游戏,相比其他游戏而言,民间游戏更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幼儿所需要、所熟悉与感兴趣,这也是幼儿喜爱并易于接受民间游戏的原因之一。通过进行民间游戏,幼儿能够了解不同的民族习俗知识,体验多样的民族情感与生活,如包饺子、赛龙舟、元宵数花灯等反映民俗的游戏,挖地雷、织布机形象再现古代人们的生活的游戏等等。幼儿不断了解与熟悉我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激发着幼儿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熏陶着幼儿的爱国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幼儿园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由于民间游戏源自于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劳动活动中,因此,民间游戏多以身体活动类游戏、器械运动类游戏以及社会生活扮演类游戏居多。民间游戏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更是一种协调促进幼儿各种智能发展的活动,如幼儿思维能力、情绪情感、社会性交往能力等。民间游戏满足了幼儿的年龄与发展特点,民间游戏多为两人以上或者群体参与的游戏,这样的游戏环境也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三、幼儿园民间游戏指导策略

  (一)创设丰富、有趣、独特的民间游戏环境

  创设一个丰富、有趣的游戏环境,能引起幼儿的游戏兴趣及游戏愿望,有助于幼儿主动、专注地投入游戏。丰富的民间游戏物质环境包括游戏开展的场域、游戏活动时间、游戏材料等。首先,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展的场域应根据民间游戏的内容而设置,静态或动态的民间游戏可以选择在室内或者室外进行,可以是教室的某一个角落也可以是幼儿园的一个大操场。其次,民间游戏可以在幼儿园集体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自由活动等各类活动中展开,游戏时间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适宜调整,具有较大灵活性。再次,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游戏材料应具有丰富多样性、独特性与层次性,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独特的游戏材料体现着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文化,具有层次的游戏材料满足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个体差异性。此外,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开展幼儿园民间游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心理环境应该是规则与自由并存的,能使幼儿感受到充分安全感的、轻松愉悦的环境。幼儿在进行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交往对象是同伴,因此,建立积极、和谐、友好的同伴关系就是安全心理环境的基础。

  (二)发挥教师在幼儿园民间游戏中的作用

  尽管幼儿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游戏的开展能够离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对于民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教师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观察者,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与情感变化,以更加了解幼儿的兴趣、已有 经验 以及能力水平,由此作为教师提供支持及引导的依据。其次,教师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支持者,支持并不是在幼儿疑问的时候马上给予其答案,也不是在幼儿求助时立即告诉其解决 方法 。真正的支持是适宜性支持,通过增减游戏材料、变换游戏环境、更新游戏规则等手段,将教师的期望传递给幼儿,引导幼儿自主、积极的探索。再次,教师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参与者、合作者,民间游戏合作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与幼儿应该成为彼此的游戏伙伴,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守望者与游戏者。

  (三)充分运用家长、社区资源

  针对游戏资源缺乏这一问题,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家长及社区资源,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大力挖掘与利用各种民间游戏资源。一方面,让家长们充分意识到民间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会等活动让家长们参与到幼儿园民间游戏中,唤起他们对传统游戏的怀念与激情,收集家长们会玩的民间游戏,由于家长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地区,这使得收集起来的游戏资源更为丰富与生动。另一方面,在游戏过程中所需的道具,如高跷、沙包、竹竿、轮胎等,教师可以与幼儿、家长共同运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还可以在社区内寻找废弃、可利用的游戏材料进行加工再利用,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获得了人力,极大丰富了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

  参考文献

  [1]赫伊津哈,著.何道宽,译.游戏的人[M].广东.花城出版社.2007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第四版)[M].浙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4]许洁,缪志红,王红梅.图说民间儿童游戏[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肖青.传统民间游戏与现代媒介游戏之比较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3:33

  [6]陈育梅.民间游戏与文化传承[J].民族论坛.2005.10:28-29

猜你喜欢:

1. 幼儿园民间艺术研究论文

2. 幼儿园大班泥塑论文3篇

3.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

4. 幼儿园民间面塑艺术论文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运用

内容摘要: 民间游戏的种类不计其数,玩法更是花样百出。然而,要把它们运用到幼儿的教学和一日生活中,需要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和耐心。我认为民间游戏可以纳入到孩子们晨间入园、户外体育活动、区角游戏、零散时间、亲子活动等环节中。潜移默化,时间久了,民间游戏就会被孩子们慢慢消化,变成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小时候,民间游戏是我们70、80后的最爱,那时由于物资缺乏,能和伙伴们在茶余饭后奔跑着玩一玩“冰棒化水”“打死救活”等游戏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本学期,“民间游戏”已成为我们幼儿园的热议话题。教师们私底下到处去收集民间游戏。壮族、汉族、苗族、彝族、白族等等均不放过。有关民间游戏的教案、论文也设计、撰写了很多,对于民间游戏的.玩法更是探讨了多次,在原有的基础上还创编了许多新的玩法。教师们的智慧可谓层出不穷,虽然我们做足了功课,但是实际运用到幼儿教学和一日生活中的却寥寥无几。在此,我想谈谈几点对于民间游戏在幼儿园如何运用的小小看法。

1、运用到孩子晨间入园活动中。

早晨心情愉快能让幼儿一天的活动顺利开展。因此,在幼儿晨间入园时我们可以投放一些适合室内民间游戏的材料给幼儿玩,如:“挑花线” “抓籽” “弹蚕豆” “烟盒三角块”等游戏,可以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投放的材料可以分成几个区,让幼儿有选择的余地,同时还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玩伴。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社交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合作能力。还可以用比赛的形式开展,锻炼孩子手疾眼快的能力。

2、运用到户外体育锻炼活动中。

户外体育锻炼的游戏很多,如丢手绢、跳橡皮筋、跳绳、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抓鸡尾巴、冰棒化水、打死救活等。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寻找适合幼儿玩的游戏,小班、中班难度可小些,大班难度可大些。抓鸡尾巴、滚铁环、丢手绢等更适合小班的孩子;冰棒化水、打死救活、跳房子等适合中班的孩子;跳绳、踢毽子等就可以用比赛的形式进行,更适合大班的孩子。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幼儿注意活动安全。

3、把民间游戏运用到区角游戏中。

玩区角游戏时可以把民间游戏 “过家家”运用到角色扮演中,为孩子准备好“过家家”的材料:玩偶、布娃娃、自制小床、炊具等。幼儿分角色扮演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抱着娃娃自称孩子,表演哄小孩睡觉,或表演做饭切菜之类的家务,还可以表演“娶新娘”等游戏。教师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不要做过多的干预,培养孩子的自我表现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到零散时间和过渡环节中。

幼儿一日活动中有很多零散时间,如:幼儿课间、饭前饭后、离园前等各环节过渡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便于携带、收拢的民间游戏。如“石头剪子布” “挑花线” “念童谣” “找东西南北” “蚊子叮人” 等游戏。这些游戏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充满童趣,可以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自然过渡,同时也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

5、运用到亲子活动中。

民间游戏趣味性强,适合大人孩子一起玩。孩子们每学会一个民间游戏,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这样既加强了游戏的练习,又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的交流,还可以唤起爸爸妈妈的童趣,一家子其乐融融,何乐而不为。

游戏是儿童快乐的源泉,《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可见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重要性。科学地开展民间游戏不仅能够增强幼儿体能,开发幼儿智力,而且还能增进同伴友谊,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让我们都重视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同时也是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让美好的东西给我们的下一代来充分的认识和继承。

如何开展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论文

一、从农村自然资源中研究,对农村户外活动进行有效的创设。
  1.充分农村自然优势,创设良好的户外活动场地。
  我们幼儿园位于风景秀丽的书法圣地兰亭景区旁边,在这里环境优美、茂林修竹,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的自然资源,走出园门就是宽敞的田地,在这里最适合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了,在《纲要》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不用任何器材就可以进行户外活动,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开展野外的户外活动。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而幼儿是最喜欢大自然的,探索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来到大自然中,空间大了,视野开阔了,面对广阔的田野,沐浴着金色的朝阳,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鸣叫、虫儿的低语和风儿的欢笑,孩子们就像放飞的小鸟,展开了他们创造和想象的翅膀,任何自然景物都成了孩子们眼里的“玩具”,不同的景物,孩子们探索出了不同的玩法:随处可见的小石子、小瓦片成为幼儿手中爱不释手的小玩意儿,一会儿掷远,一会儿单脚踢踢,一会儿夹在两腿中蹦蹦;小土坡、小林子成了孩子们攀爬躲藏的好去处;他们在小山坡上练习攀登;在窄窄的小水沟边练习跨越;在平坦的、绿油油的草地上练习手膝着地爬行;在河水中间石头组成的“小桥”上练习平衡……美丽的田间,碧绿的草地,茂密的树林又是我们栖息的好地方。孩子们在那儿无拘无束、自由玩耍、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二、从农村实际特点出发,拓展幼儿户外活动的内容。
  我们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各种有教育价值的因素,大大丰富了幼儿户外活动内容,活动内容体现了如下特点:
  1.活动内容的传统性
  农村有许多流传甚广的民间体育游戏,乡土气息浓,趣味性、娱乐性强,很受孩子的欢迎,这些游戏在全面锻炼幼儿身体的同时,还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传统体育游戏不需要很复杂的材料,也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可以随时开展,克服了农村幼儿园园内场地小、材料不足的缺点,把一些有教育意义,又有体育功能的民间游戏引入到体育活动中。如“老鹰捉小鸡”“顶牛”“斗鸡”“老狼老狼几点了”“贴膏药”“打怪兽”等,这些材料简单、廉价,不受场地限制的游戏,既能发展幼儿相应的动作,又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谦让、合作精神。
  2.活动内容的本土性
  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幼儿园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组织幼儿开展了远足活动,让幼儿走出园门,走进大自然中去沐浴阳光、空气,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发展体能。在美丽的田野里,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茂密的树林中,孩子们整装待发,长途跋涉,向着每一个远足目标进军。在远足过程中,孩子们要克服种种“障碍”,爬山坡、翻山岭、穿树林、走小路、趟小河、跨小沟等,即锻炼了幼儿体能,收到了在园内难以达到的效果,又开拓了幼儿视野,陶冶了幼儿情操。
  另外,我们还在农忙时节,开展“我是小小劳动者”的活动,到田间帮农民劳作。如到地里给庄稼拔杂草,帮农民伯伯搬运粮食,拾麦穗、捡花生、摘苹果等。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体能上得到了锻炼,而且还增长了不少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们刻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使幼儿切身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3.活动内容的灵活性
  在组织户外活动时,我们教师转变观念,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变教师传授为幼儿主动探索。我们以“一物多玩”做为切入口,注重发挥幼儿的创造性,给予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的充分自由,让幼儿自由选择器材,自由结伴,自由活动,活动中老师加强观察、鼓励启发幼儿自己去探索活动,生成自己的活动方法。让幼儿探索器材的各种玩法,老师通过观察引导,对幼儿探索发现即刻加以关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启迪、相互学习,自创游戏,以此来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使户外体育活动“活”起来。
  三、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活动,学习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
  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小乐园,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渡过的。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大多都住在农村,每天接触的都是有山有水的环境,但是大多家长都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不让幼儿接触大自然。所以在学校里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来制作户外活动的材料,给孩子制作不同废旧材料制成的活动器械。如:小班的孩子年龄教小,活动能力较弱,我们可以制作一些较简单的材料供幼儿活动。也许一根彩条孩子也玩得很开心。中、大班的孩子活动能力已经较强,而且孩子的好奇心重,喜欢比较新颖、好玩的材料。我们可以用各种多于的布料进行编制、利用报纸来揉成团制作小球、利用可乐瓶制作飞碟、用毛竹罐制作高跷等……幼儿园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的自然资源来制作户外活动的教玩具,让孩子充分享受多样地户外活动,学会利用废旧材料来进行户外活动。
  四、幼儿园户外活动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更重要的意义。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为了孩子的安全,成人对孩子的管制较多,不让跑、不让跳、不让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生怕自家孩子受伤、吃亏;而老师又怕孩子摔着,怕扣奖金、更怕家长闹事,对孩子的限制较多,在安全第一的驱使下减少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户外活动中,幼儿与幼儿是平等的关系,幼儿与教师是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关系,这与家长的教育不同,家庭中的母爱偏重于生活上的照顾,孩子过多依赖家长,这不利于幼儿独立生活里的培养,而户外活动把培养幼儿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当作重要的任务之一。由于园外广阔的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没有成人的过多干预,使幼儿能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充分表现。同时,幼儿在群体活动中也将受到群体心里因素的影响,是幼儿潜在能量得以充分的发展。   目前,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在资金不足,户外活动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为了达标,上等级,盲目建设,幼儿园对于本土得天独厚的户外活动资源中的教育价值缺乏挖掘和利用,这是制约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瓶颈,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要更加重视。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与幼儿是平等的关系,幼儿与教师是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关系,这与家长的教育不同,家庭中的母爱偏重于生活上的照顾,孩子过多依赖家长,这不利于幼儿独立生活里的培养,而户外活动把培养幼儿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当作重要的任务之一。由于园外广阔的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没有成人的过多干预,使幼儿能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充分表现。同时,幼儿在群体活动中也将受到群体心里因素的影响,是幼儿潜在能量得以充分的发展。
  五、给孩子更多的“自由”。
  在户外自由活动中,老师除了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外,还应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每周都有大型玩具对全园孩子开放时间(不同班级的幼儿戴不同颜色的帽子,可借此判断不同班级、年龄幼儿的交往情况),这种打破年龄、班级界限,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孩子在活动中相互影响,共同进步。老师对孩子的活动时要认真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积极性,对于引导又不要干预过多。也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运动器械,自由结伴,让孩子能在快乐,有趣的环境中进行与人交流和分享自己发现到的信息。使儿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孩子更好的去实践和探索。
  结论:
  总之,户外活动是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组织户外活动,进一步优化户外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能使幼儿学到室内学不到的东西,达到室内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教育效果,使幼儿的身心按其规律发展,走出“怪圈”,才能培养出体格健壮、个性品质优良的一代新人。
  实践证明,农村幼教工作者只有因地制宜,挖掘农村得天多独厚的教育价值,才能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上所述只是我对开展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的一点初步的尝试,而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我想在城镇幼儿园的带动下,我们农村幼儿园也会很快发展起来的。

关于大学民俗文化论文范文3000字

民俗 文化 是千百年来历史的记忆,积淀着人类的生存智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信念,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准则。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民俗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摘 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传统文化 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由多个民族组成,传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是在现阶段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在不断的被压缩当中,如何保证民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俗文化;当代;价值;思考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造成了有力的冲击和影响,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一点点的缩小,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只有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保持认识,才能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指明合理的方向。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但其也有一些稳定的特征。一般民俗都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转承性、规范性等特征。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国民族的根本。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理工了重要保证。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不断的受社会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民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影响,民俗文化是社会团结的重要根源,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民俗文化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包括民间的 传说 、戏曲、娱乐、技能、信仰、价值观等不同的内容,民俗具有丰富性,并且在传统的民间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只有弘扬民俗文化,才能延续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认同感。

在民间,各种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各种优秀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启迪。民俗文化中承载着具有浓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保持良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民俗活动的进行,可以让人们寄托民族情感,并且对生活和心理进行调剂。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我国民俗文化现阶段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推广,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民俗文化存在着变迁与消失的现象,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消失和变迁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需要对其中变化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重视和解决。在民俗文化的变迁当中,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着严重的流失情况。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流失的方面。传统文化无形流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西方节日 在进入中国后, 中国传统节日 逐渐的被忽视,传统节日淡化,外来节日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价值流失的有形方面体现上,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年轻人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使得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落寞。

另外,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很多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于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 反思 。

首先,对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护,并且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很多保护 措施 的滞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

其次,民俗文化过分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过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为经济来源的措施,对民俗文化的长期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危害。

最后,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同化、破坏、伪造等现象。很多地区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模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并且采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的发展。

民俗文化现阶段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区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法律基础。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上,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库,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民俗文化失传的现象。另外,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禁止对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严谨各种基于民俗文化上的模仿、伪造等不良活动的开展。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事,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在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上,要提高其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从而保证相关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民俗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重大,只有充分的发展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才可以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加强相关立法,使得保护民俗文化的行为有法可依,促进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明,徐载娟,景成,王铁环,刘景慧.托口古镇民俗文化 调研 报告 [J].怀化学院学报,2010(04)

[2]吕红艳.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俗生态旅游[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3]王晓洋.浅析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苏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例[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4]王新亮.保护视野下的淮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

浅谈民俗文化市场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旅游消费需求进一步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的趋向,大众的旅游活动形式已不再限于满足传统的有形的旅游产品,而是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历史内涵,从消费有形的旅游产品转向消费无形的旅游文化。为迎合大众的这种需求,许多区域、城市、景区再次把目光移向曾经被冷落的精神性文化消费领域――民俗文化。

市场上开始出现所谓的“人造文化”,并有泛滥之势,许多学者、人士开始抨击、批判这种旅游文化市场化的行为,呼吁文化回归、保持原始状态。通过对民俗旅游文化现状的一些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指出文化商品化并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无是处,正当、适当的商业化手段对文化的传统和发扬还能起到促进作用。就此探究某些商业化的 市场营销 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民俗文化;商品化;庸俗化;内涵

1 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和恬静特异的民族风情,这种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的回归动力,驱使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去民俗村寻求内心的渴望和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这体现了游客的休闲需求,也说明当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这种呼之欲出情况下逐渐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之内。

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避免庸俗化、导致畸形发展,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成为当前一个值的研究的 热点 。

2 民俗旅游文化的内涵

2.1 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其内涵包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 故事 、民谣、 谚语 等语言民俗。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由此可见优良的民俗文化是对传统民俗事物和现象的梳理和检验后形成的。其表现形式多样,如今年开始实行的法定 清明 节、 端午节 、 中秋节 。在旅游中,民俗文化是很活跃的旅游资源,涉及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的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的民俗对异地游客有一新奇感,激发民众的奇心,娱乐性、参与性也很强,对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为能亲身体验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惜奔走千里。如西藏香格里拉,云南西双版纳、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等地正是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风情村及少数民族习俗才闻名于世,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2.2 民俗旅游的内涵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温锦英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韵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传统习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简单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作为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关注的是精神层次的消费,这和观光型景区截然不同。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来说,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从而扩充了旅游地的客源和市场需求,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社会收益。

3 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

如山西民居以及乔家民俗博物馆,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山东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如今,很多地区将旅游业看作扶贫行业,民俗旅游开发也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手段被滥用。不可否认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激活了一些地区其他的行业,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有些不具备开发观光型旅游地的地方,基于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投资建立形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3.2 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很多地方不顾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致使当地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2)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于民俗旅游的经济效应较大,许多旅游景区片面注重对旅游景点的外观和形式的建造,不考虑当地的特色,只是想通过美观的造型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经理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鲜明。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黄金周刚兴起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旅游业还不是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景点也没几家。近几年,各地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动逐渐趋向同化。你敲锣打鼓,我也敲锣打鼓,你舞龙舞狮,我也舞龙舞狮。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们务必要保留各

地民风质朴淳厚的特点,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引旅游者。

(4)内容肤浅,缺乏内涵。

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区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错的地方,别人有的全部照搬过来,这样,形式上完全一样,再没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风俗的内容,过多地附和旅游者的心理,甚至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于一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内涵。孰不知,来参加民俗旅游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这种文化的内涵,这种深层的东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形式上的做 文章 对文化的传播和本地景点的长远发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一些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在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族村的建设选址过于匆忙,没有统筹分析,前者处于口岸城市,经济发达,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两个同质景点的不同结局,可见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在开发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

如果说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根本,科学有效的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则是民俗旅游发展的保障。民俗旅游的发展不能单单从形式上考虑如何去作,去延续,还要从经济效益上去统筹,没有了收入作支撑,民俗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证。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致使那些拥有这些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求生存而改从其他行业。民俗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市场的手段运作,只是作为一个纯艺术形式也不可能长久存活。我们知道,旅游刚刚起步的时候,民俗旅游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时的民旅风情只是旅游中的一个小小点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风情村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异地民俗发展开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的带动,从而使其找到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基本裁体。但今天旅游中的到处泛滥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运作手段作保障。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我国影视市场成功商业化运作的典范。其“印象刘三姐”,“印象桂林”等系列,让桂林更是驰名中外,也让人们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样可以包装,而且精美的包装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科学正确的商业化会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更好。

4 结论

总体来说,民俗文化有其地方的独特性,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其发展以旅游业为经济依托,旅游的发展与当地可进人性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时需要注重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营销。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市场化、商品化并非一无是处,相反。纯粹的艺术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发展未必能够长久。笔者认为,民俗文化不存在所谓永远的原汁原味,只要社会在发展,民俗文化就在不断演变,也只有不断变化了的民俗文化才更具有生命力,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市场化、商品化也是一种在社会前进中的必然现象,不可能人为的去阻止改变,但可以人为的引导其正确的发展。

因此,传统的民俗文化当前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其本身的独特性,市场细分,对一些特色民俗文化进行精美包装,以经济带艺术,以艺术促经济协同发展。这样,也许很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都可以如东巴文化一样发扬开来,再次张现其生命魅力。

上一篇:毕业论文保存时间

下一篇:房屋质量检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