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演奏毕业论文
箜篌演奏毕业论文
箜篌(中国古代乐器)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 弹弦乐器 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 坎侯 ”或“ 空侯 ”,在古代除宫廷 乐 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 卧箜篌 、 竖箜篌 、 凤首箜篌 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 奈良 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 轸 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 轸 ”,又 杜佑 的《 通典 》:“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 敦煌 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后,用于隋唐 燕乐 中的印度乐,至宋代隋炀《 乐书 》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中文名:箜篌
别 名:坎侯、空侯
拼 音:kōnghóu
分 类: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
使用方式:竹片拨奏或击奏
代表作品:《春江花月夜》
箜篌鼻祖:崔君芝
箜篌 (kōng hóu)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
古代除宫廷 乐 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 重奏 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 管弦乐 队中应用。
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 封禅书 》:“于是塞 南越 ,祷祠 太一 , 后土 ,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 二十五弦 及 空侯 琴瑟自此起。”《史记· 孝武本纪 》:“于是塞南越, 祷祠 泰一 ,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 七弦 ,用拨弹之如 琵琶 也。”此属 琴瑟 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 嘉峪关 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 汉代 自波斯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 隋书 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据考证,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 盛唐 (618)并且在《孔雀东南飞》中曾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提及箜篌。 -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 奈良东大寺 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遗存的 壁画 和浮雕上看到部分箜篌的图样。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鉴赏诗歌描摹音乐的艺术技巧。
2、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难点】
借助在《琵琶行》中学到的诗歌艺术手法,鉴赏本诗描摹音乐美的特别之处。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一段音乐)音乐是无形的,要用有形的文字把它描摹出来,难吗?我们学过哪一首描摹音乐的诗歌呢?你是否还有印象?(齐背《琵琶行》)
二、明确本堂课的任务目标(PPT展示)
三、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老师指导诵读,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诵读方法。详见课本39、40页。把相关概念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2、再次诵读。
四、品读探究,小组展示
作者是如何用有形的文字把无形的音乐描摹出来的?请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要求:前后桌形成一个小组,各小组成员合作讨论交流3分钟,派一名代表总结发言。
⑴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呢?
昆山玉碎(壮其声之清脆)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
凤凰叫(壮其声之和缓)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
芙蓉泣露(壮其声之惨淡)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
香兰笑(壮其声之冶丽)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⑵在这句诗歌中,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昆山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⑶举出运用拟声手法描摹音乐的例子(白居易的《琵琶行》)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⑷举出运用通感手法的例子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
③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按时看日出的人》王开岭
(5)侧面烘托,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①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②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③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④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⑤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⑥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⑦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⑧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⑨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⑩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拓展:举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
《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手法: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分析说明: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罗敷的美貌,
效果: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五、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其余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六、知人论世,体悟情感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
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
有人说,根据杨巨源诗歌的记载,李凭的乐曲应该以优美流畅为主,为什么在李贺的笔下传达出的音乐效果却是哀伤、凄冷的呢?
教师总结:李贺虽少年时就诗名远播,但天妒英才,却使他一生不得志,他的父亲名李晋,“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因避讳,李贺终身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他只能怀着一颗苦闷哀怨、甚至悲痛绝望的心成为科举考场外的“孤魂野鬼”,于是他将命运的捉弄,人生的失意,生活的痛苦,心情的苦闷一概写进诗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失魂落魄的“鬼才”诗人有时也想寻找生活点滴的温暖,当他听到皇家第一乐师李凭惊天动地的绝妙音乐时,他感受到了音乐热烈而强大的魅力,但当提起笔时,却鬼使神差地再一次撕裂了自己苦闷绝望的心,饱尝苦涩,饮尽辛酸,27岁时,李贺便离开了我们。
七、回顾目标,背诵全诗
1、个人示范背诵
2、男女生分开背诵
3、全班齐背
八、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说说它们的异同。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宗室远支。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解题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三、欣赏流程
(一)朗读
调动多种朗读形式(略)
(二)阅读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预习布置预习《长相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
2、能力目标。(1)鉴赏本诗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奇的语言特点。(2)鉴赏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3、情感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本诗幽奇神秘的意境。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的内容,鉴赏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养成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唐代诗坛上有五大高手,他们是“诗仙、诗圣、诗佛、诗鬼” 。“诗鬼”指的是谁呢?(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二、走进作者
1、不幸诗人李贺。
(1)苦命诗人:少年天才却与功名无缘,要怪只能怪他的父亲。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但是就是这三年,他把握了机遇:和当时乐师李凭结为知音,写出了李贺最得意的一首描写音乐的《李凭箜篌引》。(2)短命诗人:夭折的年轻诗人。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但是天妒英才,李贺27岁就与世长辞,英年早逝。
2、作品。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皆摹写声音之文。
三、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器,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引: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知内容。
五、赏析诗歌(略)
六、写作手法探讨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来无踪,去无影。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果用文字将其再现出来,绝非易事。更何况要描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那么诗人李贺是如何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用了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衬托手法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听众的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的音乐魅力。例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运用正面描写(以声写声或以形写声)。
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玉碎:箜篌声有时像昆仑山的美玉碰击声那样清脆;凤凰叫:有时又像凤凰鸣叫那样和缓;这是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直接描写音乐。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凄厉婉转;“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明快欢乐。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运用的是通感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李凭箜篌引》。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
【课堂小结】
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写出箜篌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
【教学反思】
1、《李凭箜篌引》是描写音乐的名篇。教学容量很大,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扎实的预习,否则一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2、作者介绍打破了传统的介绍生平的方式,而采取分类介绍的方式。
3、通过设计几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来完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
4、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
1.李凭箜篌引中描写了李凭弹箜篌产生的艺术效果,试说说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2.李凭弹奏时的乐声有何特点?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煅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竖箜篌的近代研究
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中,陈列着两架框架式竖箜篌,均系仿照《清朝续文献通考》所绘“竖箜篌”图像而制。该史籍载:“竖箜篌,十八弦,靠柄一弦有十品,共二十八字,备四组音。弹时于中低二部则用二手复抱弹之,高音部则左捺品右弹弦,轮指夹弹皆可加入。弦分大中小三种,靠柄之一弦尤小。上拴于柄槽中之活轸,下拴于小音板。此音板可升高弦音一度,并有吟猱之作用。音量比琵琶大一倍。置于桌上弹之。”这种箜篌已较宋人吴自牧《梦梁录》中所述的“形如半边木梳”的箜篌有所改进,在低音弦的一侧增加了一根木制琴柱,虽然这根琴柱还较细,但它已初步具备了竖琴的框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一架箜篌,红檀木制,通高138.5厘米、底长49.5厘米、宽10厘米,为框架式竖箜篌。共鸣箱设在底部、呈窄匣形,长41厘米、高19厘米、宽6.5厘米,两侧面蒙 以桐木薄板,其顶部开有两个金钱眼音孔,右侧面置有一个竹制长条琴马。琴首为凹螺旋形。角形曲木上置有红木制提琴式弦轴21个(左10、右11)。张有两种粗细的丝弦21条,弦的上端从曲木中间通过、缠绕于弦轴上,弦下端系于琴箱右侧下方的21个红木缚弦上。靠高音弦一侧的曲木下端,置有一块乌木制按弦指板,上嵌九个铜品。底座髹黑漆,描绘金龙,琴柱为罩金描饰龙纹。演奏时置于桌上,双手抱弹。此琴为近代制品,曾由中国著名琴家郑颖荪珍藏。另一架箜篌,花梨木制,通高137厘米、底长47.5厘米、宽12厘米,为框架式竖箜篌。底部为窄匣形共鸣箱,长42厘米、高19厘米、宽6.5厘米,两侧面蒙以桐木板,顶部开有两个由五枚金钱眼组成的音窗,右侧面置有一个红木制条马。琴首为凹螺旋形,角形曲木上置红木制提琴式弦轴23个(左11,右12)。张三种粗细丝弦23条,弦下端系琴箱右侧下方的23个紫檀木制缚弦上。靠高音弦一侧曲木下端设有指板,上嵌九个骨制音品。通体髹红漆,描绘金色双龙戏珠、龙纹、云纹等图饰。演奏时置于桌上,双手抱弹,并可按高音弦于指板,此 琴为近代制品,曾由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珍藏,1958年程先生将其捐献国家。这两架古代竖箜篌的仿制品,制作精细,外表装饰美观,尽管它们没有登上音乐舞台,但却系中国民族乐器制作精品,是后人赖以学习、借鉴的无价之宝。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界、乐器界的有识之士,开始了箜篌的复兴工作。中国著名的民族音乐社团上海大同乐会,集中了当时颇有名望的器乐演奏家和乐器制作师,在他们制成的一套143件古今民族乐器中,曾对20件乐器进行了改革尝试,其中就有一件是竖箜篌。这件竖箜篌,上半部与《清朝续文献通考》所载之“竖箜篌”相同,设有琴柱,弦“上拴于 柄槽中之活轸”,下半部的窄匣形共鸣箱则改为琵琶形共鸣箱,这是前所未有、颇富开创性之举。琴弦由“下拴于小音板”,改在琴箱右下方边框,在面板上(右侧面)设有品柱,作为弦音的传导体。这一改革尝试,显著地扩大了音量,丰富和美化了音色,使箜篌这一古老的乐器有了新的发展。遗憾的是,这架箜篌由于历年战火或其它原因未能流传下来,现只留有乐器照片传世,存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中国民族乐器博物馆中。59年,北京乐器研究所高级乐器工程师、著名小提琴制作家王玫先生和所长姚文林等人,曾参考古代乐器图片和近代仿制品,并根据现代竖琴的造型和结构原理,设计和试制成一架框架式竖箜篌,但未能用于音乐实践。
上一篇:贝母鉴别毕业论文
下一篇:检测工艺论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