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诗文诵读论文
主题诗文诵读论文
现代诗歌鉴赏论文现代诗歌鉴赏五步的浅议
相对古体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而似乎更难教学,这成了很多教师颇为棘手的难题。然而,我们也相信,百仞之山,取之有道,凡事都应有其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中,笔者拟就现代诗歌教学的做法方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我以为,现代诗歌教学应走好以下“五步”。
第一步,以相关背景为依据,把握解读诗歌的切入点初中教材中所选编的现代诗歌大都是篇章不长,文词明白,学生比较容易看得懂,正因为这样而往往就容易只读到它的表层,而忽略它内涵的一些东西。要让学生能够解读诗歌的内涵,就必不可以少地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这是能否正确解读诗歌思想的关键。藏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优秀的现代短诗,诗中的对比是浅显易见的,诗中相对的两种人也是浅显易懂的,但对诗中两种人的行为和精神实质如果没有一定的“已知”来作为教学铺垫,就不是那么容易把握了。
所以,课前就务必先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关于鲁迅的一些情况,诸如其生平经历、作品解读、世人评价等等。于课间,尚未读文,即可集中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激发起学生对鲁迅精神的景仰。有了这个情感铺垫,教师辅之讲述作者创作此诗文的背景,教学这首诗歌就有个良好的开端了,学生对了解诗中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对人生的目标、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纪念鲁迅的意义就有了很好的依据。同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虽然充满浪漫色彩,但如果没有对中国“五四”过后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的了解,没有对郭沫若当时极大的愤怒、苦闷与感伤的了解,学生就很可能只读到诗中表层的美丽而很难从诗中解读出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理想世界向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有关背景作铺垫,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诗歌中形象及思想的把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这只是个开端。现代诗歌教学的重头戏还在于诗文的品读过程。( 文章阅读网: )
第二步,以诵读为依托,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炼、形象、富有音乐美。
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歌句式均匀整齐,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指导诵读时,非但要学生读准字音节奏,且要吐字清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作者用音乐般的语言表达的对祖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之情“唱”出来。虽是此,由于每个学生的审美角度与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诗歌诵读就应允许个人对其节奏与韵律有不同的理解,应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来诵读,而不可“框”在一个规定的架子里遭受折腾,造就矫揉造作的“异口同声”和“整齐”,有折人性。
贺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来/柳林铺子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肚子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其中的激动、喜悦,任由学生读得激昂强烈、一泻千里;《桂林山水歌》中“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环洞,宝珠久等/叩门声……”这仿佛道不尽的沧桑历史和漫长历史中的感慨,任由学生读得低沉舒缓,犹如山间潺潺溪流……诵读是赏析诗歌的重要依托,是诗歌意境解读的物质条件。
《乡愁》中,那承载着诗人小时候依恋母亲安慰的“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张“窄窄的船票”、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相见的一抔黄土,和象征着中华古老民族深深伤痕的“浅浅的海湾”,以及“这头”与“那头”沉重的分离,都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有了这个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向诗歌的赏析。
第三步,以情感为主线,体会诗歌深层的意蕴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
还以余光中《乡愁》为例: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来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那一抔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灵将归往何处?……诗人的这些浓烈的情感,无不在诗中的“斜、“窄”、“矮”、“浅”之间得到反衬。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从字里行间凸现的跌宕的情感波澜,体味诗词深层的意蕴。要指出的是,诗歌既是“言志”、“言情”的载体,其语言内涵必是丰富复杂的,所谓“诗无达诂”,那么在解读其中的“志”与“情”就应允许我们在“体情”上有主观的见地。清代的王夫之就说过:“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现代诗歌教学的鉴赏品味应建立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最终成为“我心中之诗”。
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这样写道: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诗中“神”、“仙”、“情”、“梦”等字眼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教学中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想象,允许学生以自己的审美眼光来理解“神”、“仙”、“情”、“梦”。同样,在《乡愁》赏析中学生对诗人情感还会有怎样的体验,教师都应抓住学生瞬间的灵光,捕捉学生动情的联想与想象以达到教学目的。
第四步,放飞思维的翅膀,品位诗歌的意境所谓“有意无境不成诗”。“境”即形象,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即是壮阔、豪迈之意境。
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品味出作品的诗美,从而切切实实培养起他们的艺术鉴赏力。现代诗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就比如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雪》时,辅之展现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图景,假定词人立于皑皑高原的一个至高点上,放眼四周、所见所想,由此品味出词人在“望”所包含上、下、内、外的空间里,和“惜”所包含秦、汉、唐、宋的时间里,所表现出来的一代伟人的气魄、胸怀和人格魅力。
其次,从品味诗词语言入手,引导学生一点点地感悟到诗歌意韵之美,也是教学中能避免架空赏析的一个好方法。如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引导学生紧扣诗人提取的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一起,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使学生在心中产生对诗人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间奔波的强烈的共鸣,感受作者那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诗歌品赏过程是需要思维的,而思维是允许开放性的、有个性的。但须注意,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比如上文所述应把握其相关背景来解读便是避免曲解的关键依据。解读诗歌不可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对于一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作“可能的”多重解释,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解读,而不是远离或僵化地就诗论诗。读诗、品文只是在“学”的层面上,而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能用语言表达生活。现代诗歌的教学亦应本着这个根本,由学至用。
第五步,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对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这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生活,甚至是扼杀,不让写。初中阶段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是可行的。首先,从理论上讲,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们“诗意”地生活着,对人间、社会、世界、生活的关怀怀有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们懂得:我们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致、聪慧的生活;
其二,现代诗歌在文字理解的难度并不大,进入诗歌的状态也不是很困难,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后,是很容易走进创作的氛围与诗意之中的;
其三,引导学生尝试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体味生活,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抓住一些富有特征和富有意味的物象,构成美妙的图画,加以滋润灌注激-情,来表达出自己对某一事物某一事情某一对象的理解与情感。现代诗歌课堂教学的外延应和生活的内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用诗歌的语言去感知生活、表现生活,哪怕是悲哀、无奈和叹息。从简单的地方开始,教师要去掉畏难情绪,大胆指导学生去尝试,自己带头去即兴写诗。开始,只要冲破思想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把自己想出来的很美的句子写出来,哪怕只有一句,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再要求依据音律节奏分行排列,最后才提出适当考虑双句或小节末的字的大致押韵的问题。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 征文
垫江县太平小学地处国家AA级生态旅游园区“华夏牡丹源”景区,人杰地灵。学校凭借华夏牡丹之灵气、文化之精髓,孕育了“育牡丹骄子、唱牡丹赞歌、传牡丹文明、诵国学经典、建牡丹校园、施国色教育”的教育理念,谱写了一支支“牡丹文化进校园、进舞台、进教材、进课堂、进心灵,植根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馨香馥郁、韵味绵长”的赞歌。这里洋溢着“牡丹学子诵经典、传文明、畅理想、谱新篇、展未来”,好一个国色教育气息浓郁的牡丹文化校园。
从2006年9月以来,学校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为孩子健康成长服务”的办学宗旨,努力打造“传承经典文化精髓,培育牡丹文化校园”的校园文化特色,通过显现的环境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牡丹文化校园建设工程,着力实施“文化育人、文化兴校、文化治校、文化强校”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有浓郁牡丹文化氛围的特色校园文化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富有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培植优雅的校园环境,让牡丹气息散发诱人芳香
近年来,学校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新建了教学楼、办公楼,构建了信息化数字校园,新建了各功能室,增添了各类教育教学设施,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为了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设施和一草一木都能与师生交流。学校十分注重物化、静态的校园文化的营造,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整个校园成为学生德行文化教育的大课堂。
(1)楼名文化显个性
为使学校的办学思想深入师生心灵,学校把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校训等一一镌刻在校园。对各幢建筑物、各功能室等进行命名挂牌,赋予其文化内涵;如:“爱学楼”、“乐学楼”、“勤学楼”、“善学楼”、“劲松场”、“憩梦苑”等;使学生随时受到“爱国爱校,勤学勤劳”的校训教育,充分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观赏性的特点和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
(2)文化长廊显风流
为大力实施文化治校,进一步普及和挖掘牡丹文化,打造牡丹文化特色校园,学校为全校师生开辟了知识窗、科普常识、艺术天地、涂雅园、经典故事,童话迷宫、教学平台等200米的文化长廊,架起了一座展示师生风采的竞技舞台,彰显了牡丹学子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和从容信念,他们在这里写下希望与祝福,绘出美好憧憬和未来,这里是一道靓丽的学生涂鸦风景线。
(3)墙壁文化尽风采
“校园无处不育人”这句话在太平小学得到诠释与升华。从“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大幅标语,到“牡丹星级班级评比”、“十佳牡丹少年”等榜示;从镌刻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伟人教诲的恢宏的爱学楼,到贴着“人比天高,脚比路长”的凡人小语的文化橱窗里;从曲径通幽的走廊,到绿草茵茵的过道;从人头攒动的劲松场,到清新雅致的办公楼,校园每一处墙壁上无不烙下牡丹文化的印迹。牡丹花影、牡丹诗文、牡丹画照、伟人风范、名人字画、名家名言、中外名著、古今建筑、民族音乐等大幅图片在校园内分类贴挂,既庄重典雅、落落大方,又错落有致、浑然天成。
二、开展校本教育活动,让经典文化弥漫校园
1、落实师生读书工程,建设书香型校园
近年来,学校把师生读书工程纳入教育源动力的重要工程来抓,以开展师生读书工程为切入点,以“重庆市国学教育试点校”建设工作为重点,努力创建书香型的牡丹文化校园。
(1)、教师们伴着经典,迅速成长
几年来,学校一直重视对教师坚持开展“四为主四结合”的读书活动,即:学习内容以学习教育专著和新课程理论为主,与博览群书相结合;学习形式以个人自学为主,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学习时间以业余为主,与撰写心得、学习笔记相结合;学习实践以理论指导、校本教研活动为主,与检查交流读书体会相结合。
特别是近两年,学校先后为教师汇编了《亲近教育名家名篇》《我与经典同行》两本校本教材。落实好每周一次的读书活动,以汇报、交流、检查相结合的评估形式,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同时,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与教育名著对话、与教育名师对话、与课堂教学对话”为主题的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借助读书研讨,使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名家引领中进一步得到成长。
近年来,我校教师在经典的影响下,迅速成长起来,涌现出许多教坛新秀。我校有市骨干校长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一名,县级骨干教师十二名。教学标兵、能手也相继涌现。郑高、程鹏老师的优质课曾获市级一、二等奖。学校的各项创新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为教师们搭建了成长的平台。
(2)、学生们积淀经典,传承文化精髓
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中国的历代圣人先哲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闪耀着智慧的篇章,她们是文化的积淀,她们是智慧的结晶,她们影响着我们的言、行,她们引领我们做儒雅的中国人。为此,如何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传承华夏文化之精髓,从显现的环境文化不断深化到国学经典文化,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是学校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①开发校本教材,实施经典文化教育。
学校成立校本教材编委会,本着传播地缘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宗旨,根据本校各年段的不同特点,编写了一套国学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低段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中段《古今诗词集萃》;高段《名言警句、歇后语》,同时还编撰了《牡丹之乡》校本教材,学生每人一本,分年级循环使用。学校把“经典诵读”纳入课程计划,每周一节,专人上课,并组织考核,将经典文化普及、传承、推广教育活动落到实处。为将学生的校本教材形成体系,编委会正在筹备再编写一套涉及面广、分不同年段、单元的《牡丹书院》。
②开展系列活动,感悟经典文化内涵。
每学年,学校都要举办一次大型读书节活动,以读书节系列活动为载体,引导师生与经典交朋友,深化师生读书工程,巩固读书成果。为此,每学年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十个一”活动,即:结合“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一次读书征文、演讲比赛;各中队开展一次以“好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中队活动;结合“书写经典”活动,举行一次写字比赛;各班出一期主题为“我与经典同行”的黑板报;读完、读懂、读透一本好书;完成一本读书笔记;创作一篇诗文;通过读好书,写一篇读后感;举行一次手抄报展评;举行一次课本剧、朗诵等表演比赛。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读中感悟、悟中创新,读创结合,相得益彰。
2、挖掘牡丹文化精髓,加强学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教育
①、以民族精神文化为核心,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校园广播、主题队会、唱歌比赛、国旗下讲话、征文竞赛、知识竞赛等方式或途径,加强学生国情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让“爱国爱校,勤学勤劳”的校训植根于每一个学生心中。
②、以道德文化教育为主线,突出道德教育的六大主题。即:一是爱国爱校,信守不渝的忠贞教育;二是孝敬父母、尊敬长上的伦理教育;三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积极责任教育;四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养成教育;五是说中国话,诵读中华经典名篇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六是勤学勤劳,为国家而求学问,为社会而学技能的刻苦学习、热爱劳动的利他、利群观念教育。
③、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一是成立“四小”队:即:“小卫士”护绿队、“小脚丫”义务导游队、“小黄帽”义交队、“小广播”宣讲队。二是组织开展好“三节”:即: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重大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传承和弘扬学校的精神文化。三是组织开展大型节日的庆祝、纪念活动,如“三八节” “植树节” “劳动节” “端午节” “儿童节” “国庆节” “重阳节” “建队日” “母亲节”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体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3、开展牡丹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为进一步挖掘牡丹文化,推动牡丹文化的创新,学校经常组织牡丹学子走出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在生活中体验牡丹文化,发展牡丹文化,服务家乡,服务社区。
(1)、开展以“牡丹”为载体的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历届牡丹园的开园庆典活动,为牡丹节助兴,培养了学生的爱自然、爱家乡意识。组织学生参加了“牡丹旅游资源的开发”的考察实践活动,“丹皮大规模生产可行性”的考察实践活动,“牡丹文化寻踪”的考察实践活动。牡丹节期间,还开展了牡丹源护洁护绿活动、义务小导游活动。
(2)、开辟百灵山牡丹源德育文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文化实践,让他们从小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境界。利用学校德育基地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牡丹文化教育活动。一是在牡丹节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了“小脚丫”义务小导游活动,二是进行了景区护洁护绿活动,三是对德育基地附近居民进行了社情民情调查,如:“居民厨卫现状调查”、“丹皮生产调查”等等,四是组织学生到百灵山牡丹源进行了“红歌献祖国”户外演唱活动,五是利用牡丹源文化基地先后组织教师开展了体育节户外长跑活动和清民节登山活动。
(3)、与社区、工矿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活动
近年来,我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保洁活动、重阳节敬老活动、公民道德宣传活动、社区节水宣传活动、“家乡知多少”的调查活动、对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活动、水泥制造过程的考察活动等,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阅历,又促进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交融,推动牡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三、落实科研课题的研究,拓展牡丹文化外延
1、以市级课题《农村小学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渠道的研究》(2008年12月已结题)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特色文化活动,努力打造班级个性化文化。通过课题研究,张扬了学生个性,涌现出如“雷锋中队”“牡丹中队”、“环保中队”、“鲁迅中队”、“绿荫中队”、“海尔中队”、“航天中队”、“书缘中队”……个性化中队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牡丹文化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教育部在“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中,把我校的“牡丹文化教育”纳入其子课题的重点研究内容。而今,班级个性化文化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向常态化、生活化、精细化方向掘进。
2、《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研究》《小学生作业的设计与批改》等一系列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为拓宽牡丹文化的内涵,深化经典文化的传承、推广与普及,起着助推作用。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团队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校园文化管理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管理方式。加强校园文化管理,就是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教学水平、管理水平、育人水平的协调发展。
1、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
为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在分管领导的牵头下,教科处、德育处、后勤处各负其责。并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精雕细刻不将就”的管理作风。学校建立了“学校——文化基地——社区”的三位一体的文化教育网络;确立了“学校领导——各处室——中队”的三级文化管理模式,大力开展牡丹文化校园建设工作。
2、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
“文化治校”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至关重要,这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通过管理互动的行为文化。学校修订完善了各项工作管理制度,汇编了《垫江县太平小学工作规程》,制定了《垫江县太平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各类人员职责,修订了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并装印成册,印发给了全体教职工。在管理文化中注入契约的概念,在学校集体中形成互相负责、互相认可、共同遵守的契约,并形成了“学校主人、岗位能人、学生亲人”的教师追求,在个体追求自身利益实现的过程中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3、形成和谐的师生团队精神。
通过制度文化的创新,“理解”“共荣”“协作”“进取”等价值取向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形成了和谐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师生关系,创造了和谐的团队精神,培育了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四、牡丹文化教育硕果累累
几年来,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牡丹文化教育大发异彩,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国家、市、县教育科研刊物先后8次对学校的牡丹文化校园特色进行专题报道。学校先后获得二十多项国家、市、县级表彰或荣誉称号。诸如: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我的祖国”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大规模生产丹皮的可行性调查”三等奖、市一等奖;学校校歌《启航》获重庆市中小学首届校园歌曲创作大赛银奖、参加垫江县学生艺术节文艺演出连续三届获得一等奖……这一块块闪着耀眼光辉的奖牌肯定了牡丹文化特色学校的创建成果。
近年来,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撰写论文(含发表)获奖达200余件。在办“人民满意学校”的评价活动中,学校的满意度为95%。
“牡丹花开,国色天香,美丽的校园,腾飞起稚嫩的翅膀,我们是雏鹰,在广阔的天空,老师引领我们自由飞翔……”聆听着太平小学动听的校歌《启航》,美丽的校园风光仿佛闪现在眼前,学校优良的人文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学生活泼的身影和老师饱满的热情交相辉映,一个朝气蓬勃、底蕴厚重的牡丹文化校园呼之欲出,学校将秉承“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内涵,扎实开展牡丹文化教育,全面推进文化强校战略,为创建“重庆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和“牡丹文化教育”特色学校而努力奋斗
看看这个有没有帮助和借鉴意义?
读诗文写作文范文
在我的生活中有许多好朋友.同学、书籍、动物,对了,还有一个最友好的朋友——古诗文.故事是我小时候交的第一个好朋友.在我才开始认字的时候,妈妈就把优美的古诗文讲给我听,我听的是津津有味、》念念不忘.《咏鹅》描写了鹅在水里游泳的情景;《静夜思》诉说了家人想念家乡的情感;《劝学》提醒了我不要浪费时间,勤奋学习;《望庐山瀑布》描绘了一幅壮观无比的景象.后来,我渐渐地对古诗文失去了兴趣,我有幸在小学一年级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美丽漂亮的马老师,她既像我们的妈妈,有时我们知心的好伙伴,她的脸上总是笑吟吟的,令人感到亲切和温暖.她对我们提出了每天背诗的严格要求,开始时有许多同学多不太理解,我也不是很理解老师的意图,马老师为了鼓励我,提出了要与我比赛背诗,看谁背得最多.老师用了一些巧妙的方法,背诗非常快,我按照老师的样子背诗,渐渐的,我对背诗越来越感兴趣了.在老师下,我已经背过143首诗了,在四年级背诗大王竞选中,获得了背诗大王第三名的光荣称号.现在,我对背诗更加感兴趣了,我从背诗这件事中得到了许多指示,还学到了做什么事都不要半途而废的精神.我爱古诗文,更爱我的马老师.。
我最早接触到的文章就是古诗文了.记得在我还没上小学的时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就开始教我读古诗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晓>>;我张口就来.像这样的古诗我那时就能背出几十首了,爸爸妈妈也为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古诗文,直到上学后我才慢慢有了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国古诗文的宝库真是太博大精深,星光灿烂了.
我非常喜欢古诗文.我喜欢它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千古名诗,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能一字不差,十分流利地读下来;我喜欢它词句精练,通俗易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平常人,只要读一遍就能懂;我喜欢它意境优美,含有哲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多么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又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思想为之升华.难怪连外国人都赞叹和欣赏.
我十分注意在作文中引用一些好诗好句.在过去的作文中,我曾通过引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通过引用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形容人们遇到的困难之大;通过引用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抒发子女对母亲的深情;通过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深刻说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通过引用卖油翁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等等等等.总之,通过引用古诗文,努力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 力,从而深化文章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爱古诗文.
读诗也是一种享受(转载)
每一首诗都是灵魂的生命。——题记
书是我们的朋友,是知识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闲暇时取一本来欣赏,四季之景尽融其中。而诗却是书中的精华,每一首都是有灵魂的生命。
茵茵春草
和煦的阳光照耀大地,春风又暖,随手拿一本诗集走出家门,楼前的春草破土而出,淡淡的嫩绿似有似无,不禁想起“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坐在草坪上,翻看着一首首诗,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感觉像是骑在马背上漫步的广阔草地上。
读书、品诗,享受茵茵春草。
茫茫夏荷
夏日阳光灼热地照耀着大地,空气闷热得让人坐立不安。
站在书柜前,取下一本诗集,随手拉上窗帘依靠着窗子读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冥冥之中仿佛置身于一片荷花之中,绿色的荷叶映衬着各色的荷花,看得眼花缭乱,暑气顿无。
读书,品诗,享受茫茫夏荷。
凄凄秋雨
无眠的秋雨中雨声点点。披上外套来到窗前看雨,秋风吹动着雨点进入屋内。“床前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将杜甫的贫苦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秋雨绵绵,何时是头?
读诗,品诗,享受凄凄秋雨。
皑皑冬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的《沁园春·雪》带着我们走进了白雪飘飘的冬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又让我看到了冬天枯树上的“梨花盛开”。一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让我爱上了这雪的世界。
读书,品诗、享受皑皑冬雪。
读书,品诗,看四季之景,享受人生之乐。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也。”
痛苦,也是一种享受
当蛛网尘封了我的炉台,
当失望还在叹息着绝望的悲哀,
我依然需要圣洁的雪花。
写下痛苦的日子里也有的精彩! ——题记
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之路总不乏挫折与成功的交替的转换。 霓虹灯下的辉煌,成功舞台上的光环,芬芳的鲜花,热烈的掌声……这一切的一切,皆不抵痛苦中的欢乐。
痛苦,也是一种成功的享受!
殊不知光彩夺目的珍珠就是河蚌 悲痛的产物,痛苦造就了珍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左丘失明厥bang 有《国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试问,没有痛苦何来这此成功之作呢?
痛苦,是一种欢乐的享受。
尼采曾说过,痛苦之中孕育着欢乐,享受痛苦就如享受欢乐一样,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试想:
如果南唐后主李煜没有国破的打击,没有痛苦时的落魄,又怎会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感慨呢?
如果杜甫没有受茅庐独破的痛苦,没有伤心无奈时的忧虑,又怎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惊世之作?
一片尚有绿意而过早凋零的落叶,仰着挽留太阳的余晖,它惆怅地摇了摇头;一把辛酸泪的曹雪芹,因现实的黑暗而绝望: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因世人的污浊而叹息。
痛苦,乃挣扎在死与生的边缘的预告篇。享受痛苦,能让你更理智,更机敏。
我爱古典诗词,因为它是知识宝库中的一件瑰宝。翻开浩瀚的古诗词集,陆游、岳飞、辛弃疾的诗掷地有声,锵锵有力,都能体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多么豪迈宣言!我奉劝天公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的规格,从而降下更多的人才。读了这两句诗,我思绪飞扬,穿越古今,与龚自珍想见,只见他站在院子里一脸的不满。我问他为什么如此不满?龚自珍回答我,他是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不满,他希望社会变革。如果我们悼念爱国的前人,就为他们修一座博物馆吧!这其中别忘了龚自珍的铜像,他满面愁容,眼神中透出深深的期盼,那就是愿祖国强盛。
我国的山河壮丽,多少诗人写过如画的美景。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水多么湍急、多么奔涌,这是壮美的长江奔腾飞流图啊!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多么繁茂、多么灿烂,好一幅灿漫的春光图啊!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那莺多快乐,那燕多勤劳,正是早春生机图!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景多么翠绿、多么迷人,那是江南水乡图!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多么辽阔、多么雄伟,那是塞外大漠图呀!假如当年,评选吉尼斯世界记录,这壮美的长江奔腾飞流图,这明媚的春光灿烂图,这生机勃勃的早春争暖图,这寂寞缭绕的塞外大漠图,准都是世界之最!
当我读到苏轼被贬后写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心里涌起几分感伤,几分敬佩,多想给苏轼送上一壶美酒,让我能与他共饮,以使他写出更多的爱国诗、美景诗和抒情诗,好让更多的千古名篇来流芳百世。
生活是充满诗意的吗?所谓诗意,是不是一种一相情愿的自欺?或者说竟是对生活的残酷视而不见?生活是单调重复琐碎平庸的,这样的生活能跟诗意扯上关系吗?这是一个功利的实用的时代,一个一切都要用金钱来衡量的时代,谈论诗意,丝毫无助于GDP的增长,是不是太不合时宜了?每次当我有这样的怀疑,我一次次地翻开书本,沉浸在那些古诗词营造的美好意境中,然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的生活,我总能找到希望与安慰.正如博尔赫斯说,“一场下在庭院里的雨,从前也落在迦太基”,毕竟,我们和那些生活得诗情画意的古人在同一块大地上栖居,被同样的一个月亮和太阳照耀,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他们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包括弥漫于他们生活、洋溢于他们笔端的那种诗意呢?这些千年不朽的文字,它们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感人,我不相信这些美好的东西将会远离我们的生活,我不相信一个时代会堕落到不需要诗歌的地步,我不相信人心会麻木到对这些诗意和美无动于衷.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我们穿衣,古人也穿,酒旗落日下,夕阳染春衫,平平常常的衣服,在那些古典诗词里,暗香浮动,散发出异乎寻常的韵味,甚至是动人心魄的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袭单衣,唤起如许柔情,记忆中的青色依然鲜艳,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让人魂牵梦绕,“作个归期无计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春衫无言,但它忠实地记录了一切,那些下在逝去的时间和遥远的空间中的雨,那些岁月中的沧桑,那些穿透岁月的细针密线中的默默柔情.读着这样的诗词,你会发现,生活留给我们的遗憾总是那样的触目惊心,我们总是忽视了、错过了那些原本不应忽视、错过的东西,我们在回忆中悔不当初,黯然神伤:“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鬓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天冷了别忘了加衣服,于是纳兰容若这样体贴地问他的爱人:“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也许只是伞下递过来的一句轻声的问候,但却是那样的温存,那样的深情款款.另外我们也不应忘记《西洲曲》中着单衫的女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这是怎样明媚亮丽的一抹杏子红!千年之下,历史早已老态龙钟,然而这一抹杏子红,却穿透岁月的尘埃,依然青春逼人. “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于是由衣服想到了酒.我们喝酒,古人也喝,他们是怎样喝的呢?“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皆是豪英”,青梅煮酒,对酒当歌,或曲水流觞,临溪赋诗,多么让人神往的场面!他们会边喝边惋惜时光的流逝:“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即便是醉后归去,也诗意盎然:“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更不用说还有“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的寂寞,以及“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的凄凉.另一种境界便是在雪意甚浓的冬日黄昏,闻到清冽的空气中若有若无的酒香,看到屋中明灭的温暖的火光,于是乃有一句轻声低语的问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平淡的一句话,却有无边的诗意,足以千古流韵.。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上千年灿烂的历史,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每首古诗都有注释,文章还配有插图,使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
刚开始读《国学经典诵读》时感觉比较累,但坚持下来发觉其实没有那么难。读多了,读书的速度就变快了,读完一本后感觉很有成就感,因此,我喜欢上了这本书 ——《国学经典诵读》听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诗吗?这首诗主要讲了作者即将出远门,临行时母亲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并担心儿子此去难得回归。读了这首诗,我有很多感触,或许,大家认为母亲为儿女操劳是应该,的确,世界上最无私最温暖的莫过于母爱!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母亲为我们操劳时,皱纹已经悄悄地爬上了她们的脸上,那乌丝般的黑发已经快被白发慢慢地夺取了。
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永远无限的,对我们的恩情是永远无法回报的。如果母亲生病了,你怎么问她,一定都会一个劲地说:“没事没事……”母亲只是不想让你担心,会影响学习。
她是在爱你!多关心关心自己的母亲吧!一首诗是一句忠言,一首诗是一声钟声,是他敲醒了一个糊涂的人,敲开了一个人美好的前程。 我爱读《国学经典诵读》我爱读《国学经典诵读》,因为里面的古诗一首首含义深刻,读了一首就想迫不及待地读第二首。
诵读这些古诗,就犹如穿越时空隧道,了解历史与文化走向,感受人性的关怀与生命的尊严,传承文明,接读未来,以便于我们走向更加丰盈的优雅人生。自从我有了这本《国学经典诵读》书之后,我几乎每天都在看,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由此见来,这本书真的很精彩。
我跟大家一样,也是古诗掌握得不太好,四年级上册的期末考的时候,监考老师开始发语文试卷,我觉得前面的题挺好做的,原以为后面的题一样会好做,看到古诗题后,我呆住了:“怎么这次古诗题有意思和词语解释?好像我没背,怎么写啊!”我越想越着急,最后连古诗都不记得了。陆游写的游山西村题目写成了《游山村》。
接着来填古诗了,这是苏轼写的《题西林壁》:____________侧成峰,____________各不同。“这个简单,不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处高低各不同嘛。”
我边想边填,接着到词义了。无边无际:天堂。
最后就是古诗的意思了,不识黄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呵呵,这个我还记得。”
不识黄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之所以看不清黄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处于黄山之中。考试时间到了,监考老师收卷后,我就连忙翻开语文课本,原来古诗后面的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我把一个字写错了,就等于整个古诗都写错了。
词义是没有尽头;单纯只是古诗意思大致相同而已。单是古诗写错减了2分,词义错减了1分,这样一来,我总共减了3分。
可是后来,老师发给我们一套《国学经典诵读》,一共2本,分别是四年级上、下册。自从我有了那两本书后,每当有不懂的古诗就翻开来查、看。
每次一有人向我问关于古诗的意思,我都一字不漏地告诉他。很多天过去了,我对部分的古诗越来越熟悉了,就算到考试的时候也不会犯糊涂了,一看到古诗题就可以想也不用想飞快动笔写。
我爱读《国学经典诵读》,因为它丰富了我的古诗知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载不动,许多愁。”
——题记依靠着阳台的边缘,细细品味着李清照的诗。语虽浅却意深,一字一句都打在我的心头上。
李清照的诗始终那么细腻而不失高雅,但有时却又流露出一种凄凉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李清照诗的画龙点睛之处吧。老师说,这首诗实际上是反映出词人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但我觉得这只是表层意思,更多的是借物拟人,作者李清照实际在感慨红颜易老,就如花儿一样,一场暴风雨过后,花儿已是红见多,绿渐少。
再美的花也终有凋谢的一天。李清照的诗是与她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由于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在父亲李格的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更是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的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风光别思离愁,清理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掉亡情感也寄托强烈的亡国之思。在李清照的一生中,少女时代是最让她怀念不已的。
当时,她与父母居住在济南,便便常常在附近的小溪边的亭子里游赏,一直到太阳落山时才回家,因玩的兴致高所以常常醉的忘记回家的路了。这就是李清照两首如梦令中的其中一首的真实写照。
殊不知,李清照曾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由于丈夫的官职变动,李清照不得不和丈夫分隔两地。后来由于当时朝代的腐败,李清照的丈夫去世了,再加上亡国之痛,李清照日益憔悴。
想到这儿我深有感触:“如果世上停止一切战争,如果世上没有尔虞我诈,如果世上充满和谐,如果世上任何人都助人为乐,何乐而不为呢?。
最近,我读了《白居易诗进长安》这篇文章,令我深有感触。
十六岁那年,年轻的白居易去长安应考。考试前,白居易把《赋德古草原送别》这首习作拿给主考官看,考官看后拍案叫绝,没过几天,白居易这个名字便家喻户晓了。这次应考,白居易不仅榜上有名,还蜚声全国,虽然是这样,但他仍然继续苦读,日夜用功,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 每每读到这儿,我就想:白居易埋头苦读,嘴唇与舌头上都生出了大大的水泡,胳膊肘也被书桌磨出了老茧,可见,这是一种多么勤奋的精神啊!而且他取得成功后并不骄傲,而是继续苦读。在我们的学习上,有多少同学能像白居易这样呢?有些同学不想付出努力就想取得成功,在学习上不肯下苦功夫,一点都不勤奋,整天胡思乱想,满脑子都是怎么玩游戏,看什么动画片等,不付出实际行动,最后只能是两手空空。还有的同学取得一次好成绩后日夜兴奋,而且洋洋得意,趾高气扬,并不能像白居易一样在闻名天下的情况下不骄傲、刻苦读书,学习成绩却像过山车一样,很不稳定。
因此,我们不仅要要学习白居易取得好成绩不骄傲的优秀品质,更要学习他的这种坚持不懈、勤奋刻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困惑篇
从小时候起,我便在“呀呀”声中朗读着古诗,虽然不怎么明白意思,但却丝毫不减少那是我对诗歌的热爱与向往,于是,一首首的古诗就装进了我的小脑瓜:“鹅鹅鹅·····”“一去二三里·····”“床前明月光······”。
可是我虽然学到了不少的古诗,会背也会默写。但我对大多数的诗还是不大明白。有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为什么鹅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又为什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什么“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又为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的小脑瓜里对古诗有着无数的问号???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后来,在老师的殷勤教导下,还有爸爸妈妈的解释下,我也对诗歌也算是“略懂略懂”,他们告诉我跟诗有关的知识和故事,我一步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比如那次,正在看电视的妈妈就大声叫我“宝贝,快来看鹅啊!”我跑来一看,哦,鹅原来就是这样的,长长地脖子,白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首诗的意思了。还有我在电视上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里辛苦劳动,妈妈说一年才能收获一次麦子,我才真正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这样我明白了很多诗的意思。我虽说不是儒家的大文豪,但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无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惆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还是稍有感触的。
每当在学习诗歌时,那诗人用那为数不多的字创造出的意境总让我遐想不已,在冥冥之中与诗人同喜、同忧、同悲。并且迸发着一种从心底发出的创作欲望。所以从那时起,我已经明白,诗歌在我心中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
过程篇
从我明白怎么理解古诗的意思开始,我就爱上古诗啦 看着“春风又绿江南岸”,读着“两个黄鹂鸣翠柳”,想着“清明时节雨纷纷”,我手捧一本《古代优秀诗文选》,一边摇头晃脑地吟诵,一边喝着冒着热气的绿茶,觉得更有味道了了。 也许是遗传的缘故,我从小便受了妈妈的熏陶,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读《古代优秀诗文选》,喜欢那种跟着诗人的心情跌宕起伏的感觉,从里面,我总可以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从《七步诗》到《长歌行》,从《江雪》到《咏梅》,这些包含这许多哲理,许多典故的诗文,我都能体会到许多许多的乐趣…… 记得有一次,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古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课后我何几个同学一起讨论这首诗。这时,我问道:“谁知道刘禹锡的《陋室铭》?”《陋室铭》????他们都不知道了。我看着四周,同学们有的不知所云地挠着脑袋,有的悄悄的在问同学。我得意地说:“我知道!”大家都说我吹牛。我清了清嗓子说:“《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他们说:“指导下有啥了不起,你能背诵吗?”“当然了!”我胸有成竹地回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当我背诵完时,同学们都服了,有同学还说:“xx的知识面很广,怪不得作文写得好。”我听了,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从一个呀呀学语的小孩变成了一个5年级的学生,由于从小爱看古诗文,写作上也提高了不少。漫游在古诗问选的天空下,我就是最快乐的那片云!因为,我从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
鲁宾逊漂流记》有感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他。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哪?
这本书叫《鲁宾逊漂流记》。故事并不复杂: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宾逊,不甘于像父辈那样,平庸的过一辈子,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毅然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但每次都历尽艰险。有一次风暴将船只打翻,鲁宾逊一个人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小说的主要部分就是对他这段荒岛生活的生动记述。
除了精彩离奇的故事外,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鲁宾逊的性格。他敢于冒险,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决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训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晒面做面包。在岛上的第24年,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个忠实的奴仆。就这样,鲁宾逊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面对人生困境,鲁宾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现在,在西方,“鲁宾逊”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鲁宾逊漂流记》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还在于它的真实性和不凡的艺术表现力。在他之前,欧洲的长篇小说大都是以帝王将相的业绩或骑士美女的浪漫传奇为主要内容的。笛福开始尝试用日常语言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小说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对鲁宾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而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形象力和艺术表现力。此外,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这一切给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
上一篇:郑州升达论文格式
下一篇:学位论文题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