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医学杂志
德语医学杂志
是。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最早的医学史期刊是德国史学黑克尔期刊,即德国医史学家黑克尔于1825年在柏林创办的《医学文献编年史》。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Deutschland,英语:FederalRepublicofGermany),简称“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在创新领域排名第一,东邻波兰、捷克,南毗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
期刊的引证解释期刊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期刊的引证解释是:⒈定期出版的刊物。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引巴金《探索集·怀念烈文》:“这以后又过了两个月,在上海出版的十三种期刊,被国民党政府用一纸禁令同时查封了。”孙犁《秀露集·书的梦》:“我记得买过六期《文学月报》,五期《北斗》杂志,还有其他一些革命文艺期刊,如《奔流》、《萌芽》、《拓荒者》、《世界文化》等。”。
期刊的引证解释是:⒈定期出版的刊物。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引巴金《探索集·怀念烈文》:“这以后又过了两个月,在上海出版的十三种期刊,被国民党政府用一纸禁令同时查封了。”孙犁《秀露集·书的梦》:“我记得买过六期《文学月报》,五期《北斗》杂志,还有其他一些革命文艺期刊,如《奔流》、《萌芽》、《拓荒者》、《世界文化》等。”。拼音是:qīkān。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ㄑ一ㄎㄢ。结构是:期(左右结构)刊(左右结构)。
期刊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期刊qīkān。(1)定期出版的刊物。
二、国语词典
定期连续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月刊、季刊。词语翻译英语periodical德语Magazin,Zeitschrift(S)_,regelm__igerscheinendeZeitschrift,Periodikum(S)_法语périodique
三、网络解释
期刊期刊,是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图书。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关于期刊的单词
journaltapissueperiodicaljournalssocialscienceperiodicalComparesonjournalbulletin
关于期刊的成语
遥遥无期不刊之论刊心刻骨后会有期密约偷期万世不刊期期艾艾
关于期刊的词语
密约偷期刊心刻骨不刊之说暗约私期不刊之论不期而同万世不刊期颐之寿不刊之典不刊之书
关于期刊的造句
1、即使粗略的浏览一下医学期刊,就会发现很多前卫的研究一个个的倒在路边。
2、基于稿件管理数据库,提出通过深入挖掘其使用功能,如预测全年投稿量、总收益,计算报道时差及指导组稿、刊稿工作等,从而为期刊发展提供决策信息。
3、本文是根据廿世纪前半期,各期刊报纸中有关女性独身的议题进行研究。
4、该网站提供了该杂志的相关信息,包括期刊索引、评论及相关链接等。
5、这类国际版权合作女性时尚杂志,目前在中国女性期刊市场上雄霸一方。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期刊的详细信息
为什么嗓音有磁性的男人更容易吸引异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人们评价一位播音员主持人、演员或普通的成熟男性声音很有“磁性”。那么所谓的“磁性”是什么意思呢?“声音”和“磁性”怎么会扯上关系呢?
网上有篇文章,认为声音的“磁性”跟“催眠”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在德语中,“磁性”和“催眠”都是“Magnet”,作者相信这一定不是巧合,而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欧洲的催眠术是用手势的,最初人们知道的磁化方法也是用手拿着磁铁像催眠师的动作一样从一块钢铁材料上划过去,这两者无论从动作的形象上还是效果上都有相似之处。
如此说来,有“磁性”的声音是具有催眠作用的?我认为,这种联系无论如何还是有些牵强。况且,声音的“磁性”这种说法也只有在中国才能听到,并非由欧洲国家传入。那么,当我们说一个声音有“磁性”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呢?
一般人们认为,声音的“磁性”是就男性而言的。网上有一种说法是:声音表现出的低沉、稍沙哑、悦耳的特征,俗称磁性。事实上,低沉的嗓音我们身边并不少。一般而言,身材魁梧的中老年男性声音都较为低沉,也同样深沉稳重、让人信赖,但很少见到有人夸他们的声音“富有磁性”。换句话说,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先生华丽的声音曾经吸引了万千观众,被无数人视为“磁性”的典型代表。但从音高这个角度来看,也许并不算低沉。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低沉的声音并不一定富有“磁性”,而富有“磁性”的声音也并不一定是低沉的。而沙哑恐怕就更讲不通了。广播电视一线从事播音、配音工作的声音大都被认为是最典型的富有“磁性”,但一定不会沙哑,而是“圆润集中、朴实明朗”的。换句话说,著名主持人、影视演员曾志伟的声音是沙哑的,同样也很有感染力,但跟“磁性”应该是沾不上边的。
也有人认为“磁性”的声音就是那种“有金属质感”的。事实上,“金属音”几乎是跟“磁性”同样抽象的一个概念。但对于它却有比较现成的解释——它是指乐器或人发出的类似于金属碰撞的高亢、使人产生强烈共鸣感的声音。有的人在“飙高音”的时候声音会带着像三角铁和金属棒碰撞“叮”一声那样的穿透力强,令人不由自主产生共鸣感。它强调的是“清脆悦耳”、“穿透力强”,明显具有高音的特质,这跟低沉显然又是矛盾的。
在法国,发表在医学杂志《进化与人类行为》上的一项研究结果称:声音是诱惑的工具,男性很清楚这一点,因而面对异性时,往往会采用更为低沉的声音。这种声音的改变有助于他人接受自己,并使自己“脱颖而出”。而相关的研究也证实:女性对低沉的嗓音更加敏感,更容易记住这种声音传递出的信息。这项研究或许能让我们在对声音“磁性”的解释上有所启发。倒不能由此一概而论地认为“磁性”等同于“低沉”,但可以推此及彼,声音的“磁性”实质上就是一种“吸引力”。
谈到“磁性”,不得不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概念——“磁场”。从物理学的意义上讲,磁场是传递运动电荷、电流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物理场。富有“磁性”的声音就好像磁铁具有磁性一样,在他周围形成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场”,这个“场”我们姑且称之为“声音磁场”,它的性质跟我们经常说的“气场”是一模一样的。由此可见,对于“磁性”的声音,我们或许很难给它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一定具有“吸引”的功能。当然,这种吸引不仅仅是对异性,也包括同性。
西医药学术团体简介
xī yī yào xué shù tuán tǐ
西医传入中国之后,发展很快(参见“西洋医学传入”条)。受西洋医事组织的影响,为了适应西医在中国发展的需要,我国陆续出现了一系列学术团体。影响较大的有:
红十字会,是国际性社会救济事业之团体,最早是由瑞士人亨利杜南德1862年在日内瓦发起组织的。中国红十字会于1904年3月在上海成立,最初的名称是“上海万国红十字会”,1907年改名“大清红十字会”,曾与“万国红十字会”缔结同盟,取得与盟各国之承认。1911年辛亥革命后正式改名 “中国红十字会”,1912年得“万国红十字会”(现称“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公认为中华民国正式红十字会。它在战时着重于伤员救治及后方卫生事务,平时从事国内外灾荒救济及其他施疗事宜。该会原有《会务通讯》与《救护通讯》两种定期刊物,1946年合并后发行《红十字月刊》。
1915年在上海成立。学会宗旨为:①巩固医家交谊;②尊重医德医权;③普及医学卫生; ④联络华洋医界;该会1932年与“博医会”合并,同时合并的有“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细菌学会”、“教会医事委员会”等,名称仍为“中华医学会”。1935年后陆续成立“中国病理学”、“微生物学会”(1935年)、“医史委员会”(1936年)、“皮肤性病学会”(1937年)、“精神病委员会”(1938年)、“中华眼科学会”(1939年)、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专业委员会、以及“公共卫生委员会”、“名词委员会”、“出版委员会”等。1917年成立上海支会,1947年全国已有30多个分会,会员三千余名。学会主要从事医学著作的编辑、翻译,医学教育的研究、名词的审定、医学标准的拟订等学术活动及会员的福利工作。1915年开始出版《中华医学杂志》,以后又出版了《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等。
1907年冬在日本东京千叶研习药学的留日学生发起组成的,1909年在东京水道桥明乐园召开第一次年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因多数会员均毕业回国,故迁回北平,是年六月在北平召开大会修改章程。1912年改称“中华民国药学会”。1936年在南京举行大会,改名“中华药学会”。1941年取消“中华药学会”,重新组织“中国药学会”。1942年在重庆召开成立大会,1943年成立福州、成都、安顺等分会。该会早期主要活动为提倡医药并重,建议医学院校增设药学科,并组织药学专业学术交流等。自1936年起,不定期的出版《中华药学杂志》。
前身是1909年由八个外籍护士发起,在庐山牯岭成立的“中国护士组织联合会”。1914年在上海正式召开全国第一次大会,1922年至1949年间上海、南京、北平(今北京)、天津、武汉、成都、重庆、广东、兰州等地先后成立分会。1920年发行《护士季刊》。1922年加入国际护士会。该会早期的主要活动是进行护士教育,翻译、编著教材,办理护士毕业会考以及经管护士职业,为护士谋求福利,争取合法地位等,实质上是一个从事职业保护的群众性组织。中国 *** 抗日革命根据地1941年在延安成立了“中国护士协会”。
1916年由中国青年会卫生科、中国博医会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公众卫生部各推代表组成,为我国最早提倡公共卫生之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推进卫生教育,举办卫生展览、卫生讲演,进行卫生宣传等。
1935年在南京成立。其宗旨以联合全国卫生界及教育界有志于卫生教育人士,倡导卫生教育,力谋中国卫生教育之普及。
1929年在上海成立。到会代表计17省41个团体。1934年第二次执委会通过决议,组织专委会。其中有“助产士教育研究委员会”,为我国最早的妇产科学术团体。
此外尚有1911年成立的“万国鼠疫研究会”,1933年成立的“中国预防痨病协会”,由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发起。1935年成立的“中国预防花柳病协会”,1937年成立的“中华麻疯救济会”,1938年成立的“中华天主教医师协会”,1946年成立的“中华营养促进会”,以及“德语医学会”、“俄国医学会”等。这时还出现了研究中西医学的学术团体,“中西医药研究会”于1910年成立。以改进医学,研究卫生并唤醒药业家为宗旨。并将研究中西医学各学科之所得,发表于《中西医学报》。1934年改名“中西医药研究社”,到1947年时分社已遍及江都、南昌、重庆、广州、香港以至南洋、加拿大等地。“华夏医学会”成立于1925年,也是专门研究中西医学,以研究所得宣传中外为宗旨。
中医杂志的英文版
收录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主办的《Journ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中医杂志》英文版)已通过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科学信息研究所(Thomson ISI)的严格评估,于2010年起被列为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库)》(SCI-E)来源期刊。成为我国进入SCI-E的中医药类期刊。发行 《Journ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为当时我国唯一的外文版中医药学术期刊。次年即被Medline收录,是Medline收录的第一份国内中医药类期刊,现发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编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为不断扩大中医药学术国际影响,该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在突出中医特色基础上,努力推动期刊国际化发展。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该刊坚持以国家中医政策为导向,积极报导和宣传中医药科研、临床成果。始终坚持中医药国际发展方针,通过版权合作输出、与国外学术团体合作等途径,先后创办了《中医杂志》西班牙文版、意大利文版、德语版、葡萄牙语版、法语版、日文版和韩文版,是我国科技期刊中拥有语种版本最多的期刊。积极拓展与国际中医药学术界的联系与交流,通过多种途径,与英国《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学杂志)、比利时《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杂志)、荷兰《East West Integration Medicine》(东西方医药结合杂志)及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等国际著名学术团体和出版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扩大了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影响,也提升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办刊水平。该刊正逐步成长为我国优势学科和民族特色学科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知名科技期刊,成为中医学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Journ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被国际最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所收录,充分体现了该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为提高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期刊国际发展,促进中医药学的国际传播与学术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医学杂志公司
下一篇:医学杂志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