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奥医学杂志
梅奥医学杂志
通过吃某种特定食品来减肥,永远是一种极具号召力的理念,“葡萄柚减肥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对于这种本身就是食物,“即便无效也没什么坏处”的食物,在贴上减肥的标签,也就具有了别样的吸引力。
葡萄柚减肥法起源于1930年代,又被称为“好莱坞减肥法”。它的口号是“12天减10磅”——一磅大约9两,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剪掉9斤,可以算得上“奇效”了。葡萄柚减肥食谱有多个版本,基本理念是每顿都吃葡萄柚,控制蔬菜水果,鼓励吃肉。它的“减肥理论”是:葡萄柚中存在着一些神奇的酶,吃了之后可以燃烧脂肪。
这个减肥法后来淡出了江湖——想想起源之后就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忙于战争与逃命,大概减肥也就不在考虑之列了。直到1970年代,它又卷土重来,吸引了许多追随者。这一次,它还换了一个很“权威”的名字,叫做“梅奥饮食”。梅奥医学中心是世界著名的非营利医学机构,具有相当好的声誉。“梅奥饮食”,听起来就“很科学”的样子。不过,这纯属是山寨了“梅奥”这个名字——梅奥医学中心不得不明确澄清:“梅奥饮食”跟梅奥医学中心无关,也不是他们推荐的,相反,他们认为这种饮食不合理。
不管是叫葡萄柚减肥法,还是叫好莱坞减肥法,或者梅奥饮食,它的“功效”都来自于低热量。各种不同版本的食谱,计算下来每天的热量都只有800到1000大卡,而普通人每天需要的热量大约是2000卡。也就是说,葡萄柚减肥法,主要靠的是“饿”——想象中葡萄柚含有的能够“燃烧脂肪”的酶,从来就没有被找到。而这种减肥食谱,也只能短期使用,而无法长期坚持——正如梅奥医学中心所说,这样的食谱营养不均衡,长期食用会影响健康。
更要命的是,这种减肥法的“功效”,主要来自于身体脱水。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减掉的体重很快就又回来了。
不过,葡萄柚行业显然不甘心于此。他们继续努力,希望证明“葡萄柚有助于减肥”。2006年,一本叫做《药物强化性食品杂志》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项临床研究。把104个肥胖人士随机分为四组,在每顿饭之前分别吃葡萄柚胶囊加苹果汁、安慰剂胶囊加苹果汁、安慰剂胶囊加葡萄柚汁和安慰剂胶囊加葡萄柚。12个星期之后,每个组都有人退出,最后共有77人完成了试验。结果,四个组的平均体重分别下降了1.1、0.3、1.5和1.6公斤。从数字上看,葡萄柚、葡萄柚汁或者葡萄柚胶囊都比安慰剂胶囊或者苹果汁对照要有助于减肥。
不过,这项试验其实并不能证明葡萄柚中真有什么神奇的减肥成分。因为试验本身并没有控制其他因素,比如葡萄柚的热量比葡萄柚汁和苹果汁都要低,也无法知道吃了葡萄柚或者葡萄柚胶囊之后是不是会影响随后吃的饭量。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吃葡萄柚或者其制品的人减得更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吃了它正常吃饭,降低了更多的体重。哪怕是吃了他们影响了食欲,也算是“帮助了减肥”。
其实,这项试验质量并不很高。虽然是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结果在统计意义上也有明显差别。但是它的样本量毕竟不大,每个组才20个左右的人。此外,104人开始只有77个人完成,退出率也稍微高了一些。
不过,这也足够使得葡萄柚产业和葡萄柚爱好者很高兴了。作为水果,葡萄柚也还是比较优秀的。跟其他的柑橘类水果一样,它的Vc含量很高,100克就能满足一个成人每天Vc需求的40%。此外,它的含糖量比许多水果要低,因而热量也比较低。
在这种基础上,有没有特殊的减肥功能,它都还是值得吃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葡萄柚中有一些成分能够抑制细胞色素酶的活性。这种酶存在于小肠和肝脏中,负责药物的代谢——这种代谢会把药物进行分解,消除毒性然后清除。在药物的设计中,是按照人体的解毒功能正常运转来确定剂量的——也就是说,吃下的药物需要让细胞色素酶来分解,剩下的进入体内发挥作用。如果细胞色素酶的活性被抑制了,那些本该被分解掉的也进入了血液发挥药性,就相当于吃下了过量的药物,严重的导致药物中毒。
有非常多的药物会跟葡萄柚发生反应。对于消费者来说,记住哪些药物是在不现实。所以,最简单安全的做法就是:服药期间,不要吃葡萄柚以及葡萄柚汁或者其他制品。如果实在要吃,最好是咨询医生或者药剂师你的药物的禁忌,或者服药只要间隔4个小时以上再吃。
如何看待人类寿命上限或为150岁,您认为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近日,新加坡生物科技公司Gero与美国罗斯维尔帕克癌症中心(RPCI)在科学期刊《自然通讯》发表论文, 称人类寿命可达120岁以上,上限为150岁。
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长寿的人—146岁
在印尼有一位叫马巴高索的长寿老人,他也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活了146年。老人出生于1870年,在2016年去世,享年146岁。
研究认为,决定人类寿命的因素有二。
一是我们的生物年龄;
二是人体“弹性”,也称自我复原力。
人体是有数万亿个细胞组成,而这些细胞也决定了我们的寿命。通常我们认为,人类的细胞只能分裂50次,过了这个次数就不会有新的细胞产生,如果没有新的细胞,代谢就会终止,当老细胞大量死亡之后,由细胞组成的内脏器官也就会衰竭,最终引发人体的死亡。而人的体细胞分裂平均分裂周期为2.4年。
我们知道,人体内有大量细胞来维持人体正常运转,而细胞又是通过分裂的方式来复制自身,简单来说就是“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一个细胞最后可以分裂复制成很多个细胞。
但是,这些细胞并不能无限制分裂并复制自己,而是有自己的生命终点,那么细胞的生命终点是什么呢?
其实这就和端粒有关。
端粒是DNA链条上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的存在并没有其他作用,就像是DNA链条末端的一个帽子。
但是端粒会伴随着分裂减少自己的长度,简单来说就是细胞每分裂一次,每条染色体上的端粒会逐渐变短一些。
我们举个例子,假如最开始的端粒是100人民币,在最开始时,一个DNA链条上含有100元,但是细胞分裂一次就会变成两个细胞,而每一个细胞只能拥有50元人民币,接着再伴随着细胞分裂,人民币再次进行分裂。直到人民币不可再分割时,细胞将会激活凋亡机制。因此,端粒又被科学家称为“生命时钟”。
2009年,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个成果,让三位科学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奖(医学奖)。
1961年美国学者海尔弗利根据实验观察,胚胎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规律的,而人体的细胞则是分裂到50代时,就会全部死亡,而分裂的周期大约是2.4年。
因此从端粒的因素来看,人类的理论寿命应该是120岁。
但有很多因素影响端粒的长度,2005年,著名医学期刊杂志《柳叶刀》有一篇文章提到:喝酒抽烟会缩短端粒的长度,因此寿命会更少。除此之外科学家也发现,端粒并不是越长越好,比如:癌症的发生就和端粒过长,或者不再缩短有关。
目前的进展是,科学家在实验室已经成功使用纳米技术保持端粒细胞长度,从而使老鼠的脑细胞寿命被延长了3—4倍。另外,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人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次数从65次增加到200次以上,突破了“海弗里克极限”(即细胞分裂次数极限为40—60次)。如果按照这样的发现速度和各项技术的成熟,人类寿命的无限制提高就将不远了。
到那时,也许人类再也不会为衰老和死亡而困惑,每个人随随便便就可以活到几百岁乃至上千岁。
当然了,你可能在现实中也听说过有人寿命超过120岁,其实科学研究不排除有个例行为,因为基因是会存在微小的变异。
科学家认为,在120岁至150岁之间,人体“弹性”也就是自我复原力将会完全丧失,届时寿命上限也就随之降临。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及相关生物科技的发展,人类会越来越临近150岁这一生命极限。
既然人体自身的规律给了我们这个寿命范围,按理来说应该是有很多超过这个限制的人么,但实际的情况是接近这个年龄都极为困难,更不要说超过了!事实上我们整个生命历程中有很多因素会造成我们无法达到生理寿命,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我们的遗传基因本身具有缺陷,假如是手或者脚这些不影响寿命的部位也许影响不大,但如果支撑生命的关键脏器呢?那么生命就如木桶一样,能盛多少水是取决于最短那一块的长度的!
二、我们的身体细胞因外界的各种因素,比如辐射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分裂错误积累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
三、除了自身因素方面,还有个人的生活作息,心态健康,交友,以及生活环境都可以对个体生命造成影响。
四、疾病感染而医学未能解除病痛最终导致死亡
五、各种意外事故等导致的死亡等等
当然随着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的发展。以后人类的器官一定会像汽车零件一样可以更换。而如果,有的人能够像汽车一样,定期体检,重视保养,估计活到200岁也不成问题!
有哪些适合医学生看的课外书籍?
《生活之道》最适合学医的人去看了,这本书是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二十篇演讲集。因为书中作者将其深厚的古典人文涵养带入医学领域,触角遍及医疗伦理、医疗与人道关怀以及医病关系,字里行间洋溢着他睿智的生活与行医哲学,他对学医的人有很大的帮助。
人的走路速度能够反映出什么问题
我们随着年纪变大,可能会发现有走路变慢、变吃力的情况,但有的人虽然年纪大了,却依然能够健步如飞。其实,走路快慢反映了我们身体机能衰退的情况,不同的走路速度里就藏有健康密码。 1. 走路快的人骨骼好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时代2022年4月“骨科大夫时代”刊文表示,骨骼健康状况好的老人,骨骼能够支持他们进行更好地运动,自然会走的速度快一点,甚至有些老人还能够小跑一段。有的老人钙质流失过多,骨骼密度低。好比空心的树干一样,外表看着完好无损,实际上里面的内容已经空掉了。这样的骨头又怎么能够让他们健步如飞呢?
2. 走路快的人身材好
时代医生表示,走路的快慢不仅取决于骨头的韧性,同样也要看个人的不同体质。其中,体重更高的人双腿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走路时需要耗费的力量也就越多,这样的老年人往往走得慢,而且走两步就得歇一会,累的气喘吁吁。身材瘦小的老人由于体重轻,走路不会耗费什么力气,双腿自然显得轻快有力。肥胖也是多种慢性病的病因之一,身材胖的人通常会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这些都会极大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所以身材瘦小走得快,也更健康一点。
3. 走路快的人心肺功能好
北京老年医院老年病临床与康复研究所副所长宋岳涛2015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走得快特别能说明心肺功能好。正常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走路的时候,心脏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就像汽车跑得快,发动机必须要强劲有力。试想一下,一名心脏病患者肯定走不快。同时,走路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呼吸系统的支持。如果一个人的肺脏功能不好,走几步甚至没走路就喘起来了,那么这样的老年人肯定也走不快,预期寿命也不容乐观。
4. 走路快的人寿命更长英国莱斯特生物医学研究中心2019年发表在《梅奥诊所学报》上的一项报告,揭示了快走与寿命的关系。该研究采集了约47.5万人的走路习惯和死亡情况,其中大部分人年龄都超过50岁。研究发现,走路快的人活得比走路慢的人久,大约能多活15~20年。
5. 走路快的人衰老得更慢2019年,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项对近千人的研究发现,走路慢的人比走路快的人,各项身体机能提前衰老 ,其中大部分人抓握力更弱,平衡力差,手眼协调性也不好;·大脑更加“显老”,大脑体积和表面积更小,而且大脑皮层厚度也更薄,认知能力下降更快。·此外,走路慢的人“面部年龄”也更大,即更显老。
6. 走路快心脏病死亡的风险低2017年,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英国一项对42万余人的调查发现,相比于走路快的人,走路慢的人,不仅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而且因心脏病死亡的风险增加了近1倍。即使在考虑了运动习惯、饮食、以及是否抽烟或喝酒后,结果也是如此。走路慢的人,往往身体健康水平都比较低,这表明其营养不良或肌肉组织损失较多。此外,走路慢的人活动水平也较低,这也部分解释了他们心脏病死亡风险偏高的原因。而走路比较快的人,他们的心脏功能往往更强大,跳动更有力,血液循环顺畅,心脏疾病也会随之减少。
快步走, 有3个衡量标准。
1. 数数脉搏心率是反映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简易指标,一般为最大心率(220-年龄)的 60%~80%。老人运动心率建议在120~140次/分钟。宋岳涛表示,对于心功能较差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快走运动心率能够达到预期最大心率的70%,坚持运动能够提高心功能。中等强度的快走运动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和有氧代谢能力。
2. 步行速度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朱鑫璞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健走的步幅是按照个人身高来决定,最合理的步幅是身高乘以0.45~0.5。在走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频率,才能更好地提高心肺功能,达到健身减肥效果。一般来说,男士90~130步/分钟,女士80~120步/分钟。一定要拿出固定的30~40分钟的一段时间,一口气走下来,避免走走停停,这样锻炼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3. 自我感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常翠青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到,快走过程中也可观察心跳和呼吸。中等运动量,表现为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稍有加快,呼吸不急促,微微出汗,稍微感觉到累,第二天起床不会感到疲劳。60岁的老年人,在运动时能不能说话或唱歌,可以判断他的运动强度。有老人边运动还能唱歌,说明运动强度太小。如果运动时话都懒得说,说明运动强度太大。快走过程中,你可能有点上气不接下气,一旦你说不出话来,请放慢速度!快步走, 每天走多少步最好?2020年3月发表在世界知名医学杂志《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在 2003~2006 年间,对 4840 名美国 40 岁以上的成年人代表性样本进行了长达 10 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每日步行步数更多,与更低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以及癌症死亡率之间,呈现出了非常显著的数量相关性。
最终,研究结果说明了三大问题:1. 正常人群:每天尽量走8000-12000步最优相比于每日步行4000的人,每日步行8000的人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51%,而每日步行 12000 步的参与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 65%。而走到14000步、16000步,全因死亡风险基本就不会降低了。
2. 久坐人群:每天只要稍加运动就有显著益处如果当每日步数能够从2000步提高到4000步,在这个区间内,总死亡率下降的趋势最大。所以如果每天基本不活动的人能将每日的步数从2000步提升到4000步,就会有显著的益处。
3. 慢病人群: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都下降与每天走4000步相比,每天走8000步的参与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显著降低,大幅下降。《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建议是每天步行6000步。走多少步,不必过于刻板,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社交恐惧症怎么治疗
?社交恐惧症治疗方法有哪些?下面我整理了社交恐惧症治疗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社交恐惧症治疗方法:三种自我治疗法
一是注意转移法
首先我们要学会转移资金的注意力,越注意就会越害怕。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物件或目标的指向和集中。官兵在执行作战任务时,由于置身于各种客观的险恶环境中,其心理活动往往集中指向执行任务对自身构成的威协和带来的伤害。对这些问题想得越多、恐惧感就会越重,各种不良情绪的表现就愈加明显。此时,要善于引导官兵转移注意方向,把注意的视点引向其他方面,启发大家去想一想生活中最愉悦的事情,设定几个健康有益的问题让大家去思考,或者提几个热点问题让他们来回答,以此来转移官兵的注意方向。
二是信念激励法
强自卑胆小的人不妨常常激励一下自己,心理就想着自己不弱,也很强大。心理学表明,信念对于主体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构成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通过重温军人誓词、入党宣誓、正面宣讲、即兴演讲、呼喊口号等形式,来激发大家甘愿为社会稳定、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无私奉献的豪情壮志,增强官兵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辱感。以此激励官兵不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去压倒怯懦,战胜困难和犯罪分子。
三是情绪放松法
工作之余多去一些空旷的地方放松一下自己的情绪,没人的时候大喊几下也无妨。情绪是指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是和人的需要相联络的,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恐惧心理就是人对需要引起的情绪体验。官兵由于恐惧而引发紧张情绪时,要注意运用放松法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比如,可组织唱歌,听听音乐,组织小型故事会、演讲会等。
患社交恐惧症怎么办?通过上面的治疗方法介绍相信大家都知道如何治疗自己的社交恐惧症啦!其实社交恐惧症没有那么可怕,关键是个人的心理作用,只要过了自己心理的关卡就会摆脱社交恐惧症啦!
社交恐惧症治疗方法:“聊”著治
尽管抗抑郁药是治疗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最常用的手段,但是新的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更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且与药物治疗不同,CBT疗法在停止治疗后很久仍有持续效果。研究结果线上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医学杂志上。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精神病,主要特点是对社交场合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及逃避。目前,此病已影响到了高至13%的美国人和欧洲人。大部分人都未曾接受治疗。即便是接受治疗的人,也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受过训练的精神治疗师实在太紧缺了。
“社交焦虑并不只是羞涩而已。” 研究的负责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博格公共卫生学院的伊万·梅奥-威尔逊Evan Mayo-Wilson博士说,“病患的生活会经历严重的问题——从回避友情到推拒升职——仅仅因为那需要与更多人打交道。好讯息是,我们的研究发现这种病是可以治疗的。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最好的疗法,现在我们需要让更多被病症折磨的人能享受到心理疗法。”
约翰霍普金斯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牛津大学和伊万曾经工作过的伦敦大学学院协作完成了这项工作。伊万和他的同事共分析了101个临床试验中13164个参与者的资料——这些参与者都有严重且长期的社交焦虑。通过网路元分析,研究者对比了多种药物和谈话疗法的治疗效果。其中,大约有9000人服用了药物或者安慰剂,而超过4000人则接受了心理干预。
研究资料比较了不同型别的谈话疗法,发现个人认知行为治疗CBT是最有效的。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关注思想,感觉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疗法。伊万说:“它帮助人们挑战不理性的恐惧,从而克服对社交场合的逃避。”不过,关注谈话与药物结合疗法的临床试验寥寥无几,并且也没有证据表明这两种疗法的结合会比单独使用谈话疗法效果更好。
对于那些不想接受或者没有办法接受谈话疗法的人来说,使用抗抑郁药——比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SSRIs——还是有效的。但研究人员也提醒说,药物可能有严重的副反应,且可能对很多人毫无疗效,在停止服药后,治疗效果也并不持久。研究者们承认药物治疗仍然重要,但应充当那些对心理疗法无法回应或不想进行心理疗法的人的二线疗法。
“加大对心理疗法的投资也许能够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减少健康开支。”伊万说,“我们需要增加基础医疗设施,在病人一有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时候就进行治疗。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专案来训练临床医师,更多有经验的导师和新手一起工作,更多办公室和更多后勤人员。”伊万说该团队的分析已经更新了英国的治疗指导手册,并且对于美国的政策制定和组织治疗也会有重要的影响。
上一篇:急求医学杂志
下一篇:金域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