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医学杂志
叶文医学杂志
《谷物大脑》分饮食、睡眠、运动三大板块提出改善方案。最引发争议的是饮食部分,作者让我们戒甜食、戒麸质、戒高碳水化合物,提倡吃肉、吃蛋、吃脂肪类食物、吃含胆固醇的食物。这与市面上现存的大部分“健康食谱”产生严重分歧。难怪会被黑,大部分人都害怕改变,害怕别人说自己错了,让人们看到了自己人性的弱点。
读后感——
作者通篇其实就介绍了一个主旨:为了你的大脑健康,请抛弃谷物。
书中的观点如果再压缩,我觉得大概就是以下几点:
1、根据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很多人对麸质过敏而不自知,于是,很多有抑郁、多动、记忆损伤甚至多年偏头痛的人通过改变成无麸质饮食后,都神奇的治愈或者减轻了;
2、胆固醇是个好东西,近些年我们都被主流医学误导了,它与大脑的智慧和未来的寿命息息相关;
3、他汀类(降血脂类)药物会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
4、保持减肥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摄取相同卡路里的情况下,采用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方式;
如果真的如作者所说,我们这些年整个人类的饮食结构有问题,那这绝对是前沿的颠覆性的一本书一个观点,但是个人觉得,其实以这些例临床案例和一些作者理解的机理就要改变饮食结构,从理论上还是有些武断,以及,可操作性其实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不太容易的。
《谷物大脑》一书由(美)戴维·珀尔玛特(David Perlmutter) / 克里斯廷·洛伯格(Kristin Loberg)所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戴维·珀尔马特
(David Perlmutter)
戴维·珀尔马特医学博士是一名具有专科医师资格的执业神经科医生,并且是美国营养学院的成员。他创办了佛罗里达珀尔马特健康中心和珀尔马特脑部研究基金会。
在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珀尔马特博士是世界公认的权威。他曾获多项奖章,包括迈阿密大学医学院颁发的朗特里研究奖、美国营养学会颁发的年度人道主义奖,以及因他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荣获的莱纳斯?鲍林奖。
他的文章广泛地出现在医学出版物中,而且他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珀尔马特医生是《奥兹医生秀》医学顾问团的成员,还在多个全国性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登场,其中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福克斯新闻频道的《20/20》、《今日》、《早安美国》以及《早间秀》。
珀尔马特医学博士已出版的著作有《健脑书》(The Better Brain Book)、《五岁前的IQ大跃进》(Raise a Smarter Child by Kindergarten)和《为大脑充电》(Power Up Your Brain)。《谷物大脑》一书在美国甫出版即跃上《纽约时报》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一名以及Amazon健康类排行榜第一名。
内容简介
你的大脑会生病,并非遗传基因早注定,
罪魁祸首,正是你每天所吃的食物!
麸质、碳水化合物和糖,
就像“沉默的杀手”,
在你毫无知觉的时候,
已对你的大脑与身体造成永久的损害。
含有麸质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是健康杀手!
所有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症等脑部病症,都是因为发炎,而引发炎症的凶手,就是含有麸质的谷物或高糖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阿尔茨海默症的元凶就是摄入太多的碳水化合物,导致脑部病变!
大脑和身体都喜欢脂肪!别再吃低脂食品了!
我们的基因组已经适应了过去260万年里以脂肪为基础的饮食,胆固醇过高,并不是因为吃下太多高胆固醇的食物,而是吃下太多碳水化合物!
无麸质、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才是理想的饮食!
从今天起,远离面包、面条、馒头,改吃鸡蛋和黄油。
无论你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身体的新陈代谢都会彻底改变,新脑细胞也会开始生长!
除了保护好大脑这个益处之外,
你还可以轻松达成以下目标!
轻松减重、不易复胖
整日更有活力
睡眠更好
效率和创新能力提高
记忆力更好,头脑更敏锐
甚至性生活更如意!
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以及从业30多年以来观察到病人使用此法后的惊人效果,作者戴维?珀尔马特医学博士告诉你一个席卷欧美、好莱坞和运动界明星都在使用的革命性健康饮食法,并提供了一个详细的四周计划,帮助你改变包括饮食、运动、睡眠在内的日常生活习惯,从而获得灵活的大脑和健康的身体,甚至改写基因、延年益寿!
参考资料:谷物大脑-百度百科
刘湘源的主要论文
1. AG490 inhibits NFATc1 expression and STAT3 activation during RANKL induced osteoclastogenesis. Li CH, Zhao JX, Sun L, Yao ZQ, Deng XL, Liu R, Liu XY(通讯作者).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3,435(4):533-9.2. Reevaluation of predictive value of ACL and anti-β2GP1 antibody for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from a perspective of a practical world. Deng XL, Liu XY(通讯作者). Rheumatology International, 2012,32(12):3881-6.3. RANKL downregulates cell surface CXCR6 expression through JAK2/STAT3 signaling pathway during osteoclastogenesis. Li CH, Zhao JX,Sun L, Yao ZQ,Liu R, Huang JS,Liu XY(通讯作者).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2, 429(3-4):156-62.4. Is It Necessary to Combine Detection of 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ies in the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Zhao JX, Liu XY(并列第一作者), Wang ZM, Liu R, Li ZG.J Rheumatol, 2010, 37(12):2462-55. Less disease severity and favorable prognosis are associated with postmenopausal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Deng XL, Liu XY(通讯作者).Rheumatology International, 2009,29(5):535-8.6. Comparative study on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at active stage. XiaoLiDeng, XiaoXiaLi, XiangYuanLiu(通讯作者), LinSun and RuiLiu. Rheumatol Int, 2010,30(11):1429-14367. Significance of anti-CCP antibodies in modification of 1987 ACR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in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Zhao JX, Liu XY(并列第1作者), Wang ZM, Li ZG. Clin Rheumat, 2010, 29(1):33-8.8. Comparative study on low back pain misdiagnosed as spondyloarthropathy. Deng XL, Liu XY(通讯作者),Xu N. Clin Rheumatol, 2009,28(8):893-8.9. 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蛋白在RA滑液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赵金霞,孙琳,张颖健,张霞,李茹,刘湘源(通讯作者).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7):446-4910. 痛风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 武东,赵金霞,孙琳,刘湘源(通讯作者).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2):128-13011. 半乳糖凝集素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李常虹,孙琳,张颖健,赵金霞,姚中强,徐宁,刘蕊,刘湘源(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45(3):452-45712. JAK2/STAT3信号通路对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李常虹,赵金霞,孙琳,姚中强,刘蕊,刘湘源(通讯作者).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9(5):13. IgG、IgA和IgM亚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检测及意义. 张颖健,赵金霞,孙琳,李常虹,李桂叶,刘湘源(通讯作者),栗占国.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1):5-914. 应关注老年风湿病的诊治. 赵金霞 刘湘源.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12):881-88415. 尿酸持续达标是难治性痛风治疗的关键. 刘湘源,郑晓娟.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2):168-17016. 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抗体的检测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张霞,赵金霞,孙琳,李茹,刘湘源(通讯作者),栗占国.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2):195-19817. 不容忽视痛风的降尿酸治疗(专论). 刘湘源.中华风湿病杂志,2010,14(6):361-36318. TNF-α拮抗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赵金霞,刘湘源(通讯作者).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10,4(4):447-44919. 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进展(综述). 刘湘源,李树强.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9,3(3):71-73.20. 女性风湿病患者避孕方法的选择(综述). 刘湘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13(1):60-61.21. 应重视类风湿关节炎的强化治疗(专论). 刘湘源.中华风湿病杂志,2009,13(11): 729-731.22. 痛风降尿酸治疗的进展. 刘湘源,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1):959-960.23. 难治性痛风石痛风的治疗. 刘湘源.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2(6):619-622.24. 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不良反应的防治. 刘湘源,徐宁,李胜光.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8,12(3): 207-209.25. 慢性下背痛的鉴别诊断. 刘湘源,李胜光.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10):632-634.26. B27相关性前葡萄膜炎. 刘湘源,肖玉兰,李胜光,唐丽君,张莉芸.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10(4):244-247.27. 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刘湘源,李胜光.黄烽.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1):32-34.28. 老年人高尿酸血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湘源,肖玉兰,任素琴, 唐丽君,张莉芸.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5):280-283.29. 误诊为脊柱关节病的下背痛患者24例临床分析. 刘湘源,黄烽.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10):610-614.30.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刘湘源,黄烽.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5,3(1):33-37.31. 类风湿关节炎的抗B细胞治疗. 刘湘源,黄烽.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11):696-697.32. 韦格纳肉芽肿的治疗现状. 刘湘源,黄烽.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2(3):30-33.33. 汉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HLA-DM和-DR基因的表达. 刘湘源,朱继平,闵伟琪,黄建生.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3,3(1):18-2034.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HLA-DM基因多态性分析. 刘湘源,闵伟琪,黄烽,李胜光.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2,23(1):8-10.35. 抗疟药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应用. 刘湘源, 黄烽.中国新药杂志,2002,11(4):274-27736. 依地酸钙钠治疗系统性硬化症86例. 刘湘源,黄次波,黄烽.中国新药杂志,2001,10(8):530-322.37.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急性肢端干性坏疽. 刘湘源,尚桂莲,黄次波, 黄烽中华内科杂志,2000,39(9):615-616.38. 男性与女性白塞病的对比研究. 刘湘源,李胜光,施桂英,等.中华风湿病杂志, 2000,4(2):82-84.39. 雷诺现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 刘湘源,林俊,黄烽,黄次波.中华风湿病杂志,2000,4(3):175-177.40. 白细胞介素-6及其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刘湘源,林红,袁国华,黄烽.中华内科杂志.1999,38(7):448-50.41. 干燥综合征并发完全型肾小管酸中毒. 刘湘源,杜转敏,袁国华,黄次波.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1999, 20(4):254-255.42.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胃肠损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刘湘源,施桂英.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9,3(2):106-110.43. HLA-B27阴性与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对比分析. 刘湘源,王宽婷,赵伟,黄烽.中华风湿病杂志,1998, 3:143-146.44. 干燥综合征与肾小管酸中毒. 刘湘源,李春先,黄次波.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12):753-754.
西医药刊物简介
xī yī yào kān wù
本条简要介绍近代多种西医药报刊在中国的创办、发行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逐渐侵入我国沿海和内地,伴随着外国传教士的宗教活动,西医药知识相继传入我国。到十九世纪末叶,国内开始印行西医药刊物。
早期的西医药刊物,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 ( Kerr)主编的《西医新报》,是我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因种种原因所限,仅历时两年,出版八期即停。1886年尹端模在广州创办《医学报》,是国人自办最早的西医刊物(国内未见藏本)。此后,西医药定期刊物陆续创办。在早期(1880~1910年)出版的十余种刊物中,有我国留日医学生主办的《医药学报》、《卫生世界》,广州梁慎余的《医学卫生报》,叶菁华等编的《光华医事杂志》,以及上海丁福保主编的《中西医学报》等等,对传播西医药知识都起了较好的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后,随着教会医院、医学校的增多,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医药刊物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据不完全统计,1912~1937年,这二十五年间出版近130种。其中上海几占一半,广州、杭州、北京等地次之。影响较大的有《中华医学杂志》、《广济医报》、《卫生月刊》、《医药评论》等多种。《中华医学杂志》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分中、英文两部,1932~1934年先后与《齐鲁医刊》、《博医会报》合并,是我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刊,至今仍继续出版,名闻中外。《广济医报》原为苏格兰教会医师出资,于1914年在杭州创办,1924年由广济医校同学会筹集自办,改名为《广济医刊》,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卫生月刊》是卫生教育的刊物,1924年3月由中华卫生教育会创办,后与上海卫生局联合主办。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刊数年,后曾复刊,历时亦近二十年。《医药评论》于1929年1月创办,以评论专著、译述为重点,提出了改良医学教育制度、社会卫生化、医学科学化等问题,在当时有一定影响。此外,在数十种医药院校校刊中,以《同济医学》历时最久,1918年9月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创办《同济》,后来同济大学医科先后改办《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医学及文化》、《同济医学季刊》等刊物,翻译大量西医著述,介绍世界医学知识。以上刊物绝大多数为时不长,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刊者达18种之多。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年),医药书刊的编印出版困难重重,国民党统治区新出版的西医药刊物不足40种,以西南地区重庆、贵阳、桂林、成都稍多,其中除卫生刊物、校刊而外,历时达两年以上者仅有《现代医学》、《西南医学杂志》、《华北医药月报》、《药学季刊》、《新中华医药月刊》等几种。加上沦陷区(如上海、北平、沈阳等地)少量继续出版的刊物,实属屈指可数。
医学期刊的起源和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成员定期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公布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果,会上的发言常被记录下来,然后印成若干副分发给团体内外的成员。有些科学家则用交谈或通信方式相互交流信息。这就是期刊问世前科学家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到17世纪中叶,随着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一种新的学术工具──期刊在学术通讯和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诞生,使学术思想和知识的收集、交流和传播进入一个新时期。历史最久享有盛誉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建立,1665年创刊(至今仍继续出版)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和同年法国出版的《学者周刊》(1665~1938)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早期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涌现,科学门类越分越细,于是分支学科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逐渐产生。公认最早的医学期刊,首推1679年法国出版的《医学新进展》。中国的中医药期刊约有 400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内容包括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别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说是近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早期的西医药期刊,19世纪中叶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主编的《西医新报》,是中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博医学报》创刊于1887年,后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今天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及其英文版的前身,也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学刊物,至今仍由中华医学会总会编辑出版。随着科技的发展,刊物增多,文献量增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往往从本专业的少数期刊中难以窥察某项研究课题的全貌,于是把原始论文收集、浓缩和排序的摘要、提要、题录等形式的期刊出现了,这就是二次文献,即检索性期刊。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摘杂志是德国1769~1776年出版的《各学院优秀外科论著摘要汇编》。文摘杂志在报道和交流科学成果的同时,又可作为检索工具,使科技情报活动获得新的发展,又可视为科技情报诞生的标志。由于文摘简明扼要,且包含原文提供的主要信息,深受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因此发展较快。中国的医学文摘分为两大系列,一个是报道国内文献的《中国医学文摘》,分为16个分册和《中国药学文摘》;另一个是报道国外文献的《国外医学》共分44个分册,这些分册覆盖了医学大部分的专业面。
有人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生物医学研究院肠胃病治疗中心
该医院具体的治疗水平,您可以亲自去调查一下。看一看他们的治疗设备,问一问前来复诊的病人对该医院的评介。
我建议您如果就诊,还是到正规的全国三甲医院。北京还是有很多优秀的消化科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
陈寿坡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专家,1986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对胃肠道疾病有丰富临床和实验研究经验。
钱家鸣主任医师 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对胃肠等消化系统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现任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出诊时间为周五上午。
(具体初诊时间,请与医院核实,电话,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
如果您希望用中医的方法治疗,推荐您
【中日友好医院】
王伟钢教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肺脾科主任医师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肺系病、脾胃病和风湿病,曾赴日本从事中医药诊疗和讲学,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诊时间为周一上午。
晁恩祥教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肺脾科主任医师,从医40年,对脾胃病、肺病等颇有专长,曾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并多次到各地讲学及下乡支边医疗。出诊时间为周二和周五上午。
(具体初诊时间,请与医院核实,电话总计 服务热线,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樱花东街甲2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中医医院】
王玉芬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出诊时间为周三和周四上午,周一下午。
于彦芳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全国专科疾病北京中医药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擅长治疗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
(具体初诊时间,请与医院核实,电话,地址:北京市海运仓五号)
如果您希望在外省治疗,推荐您
【江苏省中医院】
刘沈林 教授 江苏省中医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擅长诊治慢性胃肠道疾病及胃癌、食道癌、肠癌等主持国家省级课题多项。出诊时间为周二和周三上午。
叶柏 副教授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副主任 擅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发表论文20余篇。出诊时间为周二和周六上午,周五下午。
(具体初诊时间,请与医院核实,电话,地址:南京市汉中路155号)
如果这些信息不能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补充说明您朋友的具体病症,再商量最适合他的治疗医院。不推荐您去中国人民解放军生物医学研究院肠胃病治疗中心。
上一篇:优助医学杂志
下一篇:古林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