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管轶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1 14:45

管轶发表论文


围绕新冠病毒起源的问题在科学界仍然是个迷。当地时间3月26日,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论文“Identifying SARS-CoV-2 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Malayan pangolins ”。该项研究通讯作者为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管轶教授、广西医科大学胡艳玲教授。值得注意的是,该成果是以“加快评审文章”的形式上线,接收时间为当地时间3月17日。
管轶现为香港大学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非典”时期,管轶团队率先分离出SARS病毒,并证实了果子狸是SARS的中间宿主,也是人类感染SARS的直接来源。基于中间宿主的清晰及管轶等人的上报,广东省随后清除市场上的果子狸,从而有效遏制了SARS疫情的扩散。
在此次这项最新研究中,管轶等人报告了在中国南部反走私行动中查获的穿山甲中发现了新冠病毒相关的冠状病毒。他们发现,穿山甲相关的冠状病毒属于新冠病毒相关冠状病毒的两个亚型,其中一个亚型的受体结合域与新冠病毒非常接近。
作者们认为,研究发现的多种穿山甲冠状病毒谱系及其与新冠病毒的相似性表明,应该考虑将穿山甲视作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并应将其从菜市场上清除,以防止人畜共患传播。
当然,根据目前的研究,研究团队认为尚不足以说明穿山甲是直接参与此次疫情暴发的中间宿主。但迄今为止,穿山甲是除了蝙蝠之外,唯一发现被新冠病毒相关冠状病毒感染的哺乳动物。它们至少可能在冠状病毒群落生态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此次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中,最早对外表示穿山甲或扮演重要作用的是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沈永义教授、肖立华教授等科研人员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及广州动物园科研部的团队,他们在2月7日公布了研究结果: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
值得一提的,穿山甲是所有哺乳动物中非法贩卖最为严重的,被用作食物来源,鳞片还被入药。因此,穿山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华穿山甲等穿山甲物种现在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上的极危物种。
多批次穿山甲样品检测呈冠状病毒阳性
本次新冠疫情的暴发暂时被认为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该市场出售的野生动物可能是人畜共患病感染的来源。尽管蝙蝠很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宿主,但目前还不清楚转移病毒的中间宿主。
管轶等人此前在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集到18只马来穿山甲的冷冻组织样本。这些穿山甲是在广西海关缉私行动中获得。
系统发育分析,描述了新冠病毒、本研究获得的穿山甲冠状病毒序列、其他冠状病毒之间的进化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样本的RNA高通量测序显示,43个样本中的6个存在冠状病毒。研究团队随后获得6个全长或近全长基因组序列,标记为GX/P1E、GX/P2V、GX/P3B、GX/P4L、GX/P5E、GX/P5L。这些病毒也具有类似新冠病毒的基因组结构,有11个预测开放阅读框。研究团队还成功分离了病毒。
基于新的基因组序列,研究团队设计了qPCR检测引物,以确认原始样本对冠状病毒呈阳性。
接下来,研究团队对2018年5月至7月之间收集的另一批穿山甲样品进行了进一步qPCR检测。12只穿山甲的19个样本中,3个肺组织样本呈冠状病毒阳性。
除了这些来自广西的穿山甲,此次疫情暴发后,广州海关技术中心也重新检测了他们在3月的反走私行动中查获的5份存档的穿山甲样品,这些样本中同样发现了冠状病毒。
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团队发现鳞片样品中包含冠状病毒序列,用这些数据组装了一个21505bp的部分基因组序列,可以代表新冠病毒基因组的72%。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在广东进行的另一项关于患病穿山甲的研究也从肺样本中发现了与新冠病毒相似的病毒重叠群。通过不同的组装方法和人工筛选,获得了约占全长病毒基因组86.3%的部分基因组序列。
这些在穿山甲中发现的冠状病毒的基因组,与新冠病毒基因组相似率在85.5%-92.4%,并在系统进化树中代表了新冠病毒相关病毒的两个亚型,其中GD/P1L和GD/P2S在内的亚型与新冠病毒密切相关。
穿山甲可能冠状病毒长期宿主,但和新冠病毒并非最接近亲缘关系
新冠病毒属于β冠状病毒属的Sarbecovirus亚属,此前已有一些研究注意到,Sarbecovirus亚属的冠状病毒成员均经历了广泛的基因重组。
为了验证上述观点,研究团队进一步进行了重组分析重组,分析显示,蝙蝠冠状病毒ZC45和ZCS21可能是重组体,包含多个SARS-CoV相关谱系和新冠病毒相关谱系的基因组片段,包括来自此次穿山甲的基因组片段。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观察到穿山甲冠状病毒、蝙蝠冠状病毒RaTG13和新冠病毒之间推测的重组信号。特别是,尽管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RaTG13在病毒基因组的其余部分关系最为密切,但新冠病毒和广东穿山甲的受体结合域氨基酸同源性为97.4%,而RaTG与新冠病毒的受体结合域的氨基酸同源性仅为89.2%
事实上,广东穿山甲冠状病毒和新冠病毒在RBD的5个关键残基上拥有相同的氨基酸,而RaTG13和新冠病毒只有一个氨基酸相同。然而,只针对RBD的同义位点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广东穿山甲冠状病毒并非新冠病毒的最接近亲缘关系。
因此,研究团队推测,广东穿山甲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之间RBD的氨基酸同源性可能是由于选择性介导的趋同进化,而不是重组引起的。当然,根据现有数据仍然很难判断。这种观察和人与穿山甲ACE2序列相似度高于人与蝙蝠ACE2序列相似度是一致的。
论文提到,重组或趋同进化的发生进一步强调了中间动物宿主在人类病毒出现中的作用。然而,重要的是,迄今发现的所有穿山甲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都没有看到在S1/S2交界处有插入多碱基酶切位点。这一插入特征目前可以将新冠病毒和β冠状病毒区分开来,该特征也可能促进了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迅速传播。
迄今为止,穿山甲是除了蝙蝠之外,唯一被新冠病毒相关冠状病毒感染的哺乳动物。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在穿山甲中发现了2个相关的冠状病毒谱系,它们都与新冠病毒相关。这表明穿山甲可能是这些病毒的长期宿主。
或从蝙蝠等其他动物宿主中获得新冠病毒相关病毒
但令人惊讶的是,穿山甲是独居动物,种群规模相对较小,且处于濒危状态。然而不能排除的是,穿山甲从蝙蝠或其他动物宿主中独立获得了新冠病毒相关病毒。因此,它们在新冠病毒出现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穿山甲冠状病毒都是从走私而来的马来穿山甲中获得,很可能来自东南亚,而它们在本土地区所保持的病毒多样性目前未知。
研究团队认为,毫无疑问,穿山甲种群中冠状病毒的传播程度需进一步调查,但在广西和广东省的新冠病毒相关冠状病毒的反复感染表明,穿山甲可能在冠状病毒群落生态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提到,包括那些与新冠病毒相关病毒在内的冠状病毒,在亚洲的许多野生哺乳动物中明显存在。虽然穿山甲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致病性、种间传染性和传播性仍有待研究,但此次研究提供的数据强烈表明,处理这些动物需要相当谨慎,应严格禁止在菜市场出售。
他们还提到,对中国和东南亚自然环境中穿山甲的进一步监测显然也是必要的,以了解它们在新冠病毒出现中的作用以及未来人畜共患病传播的风险。
欲要知晓更多《管轶团队自然发文:穿山甲带新冠相关病毒但未必是中间宿主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
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 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

2018年7月5日北京为解决校园欺凌,教育部首先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欺凌治理方案公布:发生校园欺凌须限时上报。

对受害者影响:

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身心影响: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成为欺凌者,可能是校园枪击案的原因之一。

其他影响:常常缺席、对老师不恭敬。

扩展资料:

欺凌行为:

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2.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

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4.·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4.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5.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6.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7.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8.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

9.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0.画侮辱画,写侮辱性的文字。

11.网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网志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

参考资料:校园欺凌百度百科

汕头大学医学院网站网址

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24年成立的潮州产科传习所。历经汕头市产科学校、汕头市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汕头市立高级助产技术学校、汕头市卫生技术学校、广东省第七卫生学校、汕头卫生学校、汕头医学专科学校等数度更名、重组;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并入汕头大学,升格为汕头大学医学院;1990年8月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6月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4月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成为中国第一所招收欧美国家本科起点留学生的医学院校;2014年,列入北京协和医院选拔优秀临床实习生重点高校。

汕头大学医学院官网:

汕头大学医学院平台网址:

汕头大学医学院地址:汕头市新陵路22路

汕头大学医学院联系电话:075488900467

汕头大学医学院扩展阅读

汕头大学医学院共承担各类基金项目1269项,总经费1.66亿(含广东省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项,3000万元),其中973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7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有1101篇论文被SCI收录,篇均影响因子3.2。

2013年,由汕头大学医学院国际感染与免疫研究所管轶教授率领的国际研究团队相继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和《Science》发表相关论文,报导H7N9病毒的感染、传播和致病性,2015年该团队又以汕大医学院为并列第一作者再次在《Nature》上发表相关论文,在流感病毒研究方面屡创佳绩,至此该团队已在这两个杂志发表论文5篇。共有65项科技成果获得教育部、省、市科学技术奖,包括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各1项。

江西医学院的办学成果

1984年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西医学院的医学专业被确定为省属高校重点专业。1989年3月,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学院有5项教学成果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蒋琳的“《基础化学》的教学及其教研室建设”,程本芳、迮明廉、余启胜的“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多科系同异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和调控”,邹志森的“培养实习医师的有效措施——‘四项任务’和‘七项制度’”获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0年,学院有3项教学成果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法和教材的改革”获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3年,学校有2项教学成果获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1998年,徐斯凡主持的“功能实验教学改革及微机化”项目获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卢忠萍等的“‘五段式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戴闽等的“外科学总论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刘志刚等的“地方医学院校研究室建设与探索”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学院还获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2003年,周宪民等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电子教材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段菊如主持的“《断层解剖学》课程建设探索”和欧阳群玲等的“医学网络教学的研究与应用”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肖新兰等的“CT、MRI多媒体教学软件”、苏海等的“‘实践培能’心电图教学新模式”、龚洪翰等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模式改革”和孔江联等的“构建江西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新模式”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欧阳群玲等的“医学网络教学研究与应用”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江西医学院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恢复本科办学之初,学校仅设医学专业。为改变医学本科教育专业单一的状况,在恢复本科办学的同时,学院便开始着手进行专业调整工作。针对江西省口腔医学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学院加快了口腔医学系的筹建步伐。1979年9月,学院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1997年10月18日,学院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11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知江西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江西医学院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组长 。(2014年)赵白鸽:曾任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兼任国务院妇儿工委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外交学会常务理事 。(2014年)管轶: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是研究禽流感病毒的国际权威之一 。(2010年)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 1952年学校改院后,科研工作主要围绕地方病、流行病、工矿卫生和中医中药科学研究工作展开,特别是把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血吸虫病作为科研的重点。1954年,经卫生部批准的“钉螺杀灭法的实验”和“血吸虫病治疗之改进”等11个研究课题都与流行病有关,1956年,114位教师提出了大小90个研究题目,副教授以上的教学人员有81%参加了研究工作,同时在学生中成立了20个科研小组,在教研组领导下进行科研工作。2篇论文分别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及其外文版。1957年,各教研组提出了当年科研课题86个,其中与血吸虫病的防治有关者13个,与“除四害”有关者(蚊子方面)2个,与中医中药有关者28个,86个题目中经中央卫生部批准列入国家计划的有7个。1958年,列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药组编制的科研计划研究题共15个,列入“血研”计划的15个,列入江西省计划的有24个,其余为院题(包括各教学医院)85个,共计139个 。合并前的1958年初制订的全院科研计划中,国家题有15题(国家题全省共18个),经江西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审定的15题,经江西省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批准列入江西省计划的有24题,其余一般题(院题)87个,总计141个。1958年全院共完成了学术论文142篇,其中公开发表了50篇,完成了各类技术革新19500余项。同年,二附院张以延与龚胜连合作研制的“心房颤动除颤器”获卫生部金质奖,开创了本院教师获部级科技奖的先河。1959年,成立科学研究委员会,科研经费27080元。全年共完成学术论文477篇,举行学术活动360次。1960年,蔡锡麟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62年12月,学院党委根据教育部《关于为老教师配备科学助手的意见》精神,决定为二级教授孟宪荩(外科)、程崇圮(内科)、孙明(妇产科),三级教授刘懋淳(皮肤科)配备科学助手。1964年,科研计划共列题98个,其中国家题13项(计30题),省题35个,院题33个,绝大多数国家题都得到落实。全年共完成论文和小结共343篇。当年,江西省湖口县突发“湖口病”,全年发病1026例,病死94例;1965年又发生96例,复发165例,病死4例。在省卫生厅领导下,学院派出十余位老师参加了防治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并获卫生部嘉奖。1965年,列科研题61项,其中国家题24项,省题22项,院题15项。由于政治运动的频繁进行,不少课题没有完成。完成的课题中有水平较高的项目,如生化教研组彭伟堂“关于鸟氨酸氨基移换酶活力的测定方法”,是当时国际上的一种最快速的简便方法,易于推广和下农村。二附院张以延研制的“心室纤维性颤动消除器”,对于拯救手术中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病人免于死亡具有重要价值,该产品荣获首届全国无线电工程制作二等奖。学院生物化学专业作为全省唯一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开始招生,导师为赵天睿。1966年,科研计划共列题13项,其中国家题1项,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题1项,省卫生厅题5项,院题6项,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多数科研项目被迫中止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全省科学大会相继召开,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完成的“争光霉素”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科学技术奖,江西医学院符式珪等人专著《女性尿瘘的手术治疗》的理论与实践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另外,江西医学院还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科学技术奖2项,全省科学大会科学技术奖13项 。20世纪80年代中,学院获得一大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曹勇等的“高频喷射呼吸机”于1984年获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985年又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这是学院历史上首次获得的国家三等奖。王尚福等的“微晶陶瓷人工关节生物材料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于1987年同获国家发明四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戴育成等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淋巴细胞集落的形成”于1985年获得了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988年,又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司鲁等的“国人脑血管的系列研究”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戴育成等的“人类B淋巴祖细胞(BL—CFG)体外无血清半固体培养的研究”于1990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俞俊甫等的“恒压式导纳图仪研制及其应用”于1984年获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1993年到1997年,共获准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32项,总经费640.59万元,其中国家基金课题28项。秦达意的“油膜隔离法化学箝技术与分子依从性离子性通道的研究”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填补了江西省在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方面的空白。1995年,黄绍烈等的“运用中医中指中节同身寸确定食道心房调搏导管深度的最佳位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李国辉等的“辐照氟银猪皮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获得了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陈蔷娟等的“新型可转动义眼座连体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刘志刚等人的“蝉抗原诱导的宿主—寄生虫免疫相互作用的研究”和兰绪达等的“人工晶体状眼内植入的临床研究”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郭光华等的“高频喷射通气和机理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郭光华等人的“高频喷射通气过程形成涡流与CO2排除的关系”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8至2005年,学院共获准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341项,科研经费总计256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3项,“863”合作项目2项,“973”合作项目2项。1998年,丁文龙主持的“异种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和彭轼平等的“丝虫性乳糜尿临床及发病机理研究”均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0年,吴开云等的“下丘脑弓状核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调控研究”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刘志刚主持的“中华硬蜱抗原诱导宿主抗蜱免疫作用机理的研究”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国辉主持的“吸入性损伤的研究”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关晏星主持的“泌乳素受体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王崇文主持的“清热消炎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彭卫东主持的“中国大陆蛔虫同域种群分子遗传学研究”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高国兰主持的“闭孔动脉跨区供血的长型股薄肌肌皮瓣在切除外阴、阴道癌组织缺损后一期重建”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4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二附院的留美学者洪葵发现世界首例引起心脏猝死新基因。2005年,洪涛主持的“缝隙连接参与脑血管痉挛的机理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程晓曙主持的“一个细胞因子诱导的心功能不全新模型及其机制”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程晓曙主持的“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和龚洪翰主持的“CT增强延时扫描在泌尿系病变的应用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上一篇:范秀发表论文

下一篇:高福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