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发表论文
遂宁发表论文
许弟余
许弟余男,四川省川北教育学院副教授,系副主任。
中文名:许弟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遂宁市
出生日期:1947年11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西南师范大学
主要成就:曾宪梓教育基金会1999年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3等奖
代表作品:《障碍物为多大时衍射现象才明显》.《用慢中子轰击铀核之讨论》
人物生平
1947年11月生四川省遂宁市人,中共党员。遂宁广播电视大学兼职教师,中国核物理学会、四川省物理学会会员,《物理教学探讨》、《理科考试研究》、《数理化学习》通讯员。1977年考人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1982年1月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分配到川北教育学院物理系任教。担任过普通物理学、机械制图.高等数学、近代物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辅导过四川师范学院物理本科函授班主体课程。1982年至1994年担任物理系秘书1995年担任系副主任。
主要成就
1974年评为遂宁县先进教育工作者,1974年评为遂宁县劳动模范。2次评为四川电大优秀教师,1次评为遂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多次评为学院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获优质教学奖以及越级晋升工资奖励。1995年和1998年连续两届选拔为学院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次获学院科研学术成果先进个人自然科学类1等奖。1998年11月11日至1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专程来学院对他进行采访,1998年12月16日晚19:38“焦点访谈”推出改革开放20年特别报导《焦点的变迁》以“百年树人”为题播出。1998年10月31日,获中国革命博物馆捐赠文物证书。1998年12月18日和1998年12月22日,《遂宁日报》、《四川质量报》和《华西都市报》进行了特别报道。1999年12月24日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1999年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3等奖。个人传略被收入《科教群英》.《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中华人物辞海》.《中国教育专家名典》等。
出版著作
先后在《大学物理》、《物理教学》、《中学物理》、《青岛大学学报》、《大庆师专学报》、《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等27种刊物上发表论文71篇,其中有8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物理教学》,有10篇获川北教育学院优秀论文奖,1篇获省物理学会优秀论文奖,2篇获全国中等物理教学研究优秀论文奖1篇获全国第ZR理科考试与命题改革优秀论文1等奖。《障碍物为多大时衍射现象才明显》.《用慢中子轰击铀核之讨论》等6篇文章分别收入《中国当代成果大典》、《中国当代科教文选》、《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等。
遂宁土地资源利用论文
你遂中的学生吧 。。 我到处找 都米找到的。。。。。
遂宁四中的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初中学生1500余人。敬业爱生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高级教师9人,中级教师55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在岗教师总数的90%以上。全校有省市各级优秀教师30多名。几年来,我校教师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获奖论文、课件近100人次,有近20人次在省、市级的优质课比赛中获等级奖。
邓少琴人物介绍
邓少琴
邓少琴(1897—1990),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人,历史学家,重庆文博事业的开创者之一。1910年毕业于聚奎书院第一班。曾在上海任书局校对,工余自学不辍,后回到故乡,先后在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担任文史教员。1936年,参加重庆北碚区建设,任北温泉公园主任,同时参与筹建中国西部博物馆。1937年,受聘任西康省通志馆编纂,在西康地区作民族史调查。1942年,任四川大学版本整理委员会主任和历史系教授,讲授川康史地、四川历史和西南民族史等课程。解放后,参与和主持筹建西南博物馆(今重庆博物馆),历任业务秘书、副馆长、学术顾问等,对重庆文博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治学注重实践,实地考察并撰写了历史学科重要课题的近100万字的调查报告,在考古界产生很大影响。他在考古、民族史、地方史研究中成绩丰硕,主要著作有《巴蜀史迹探索》、《巴蜀史稿》等。
中文名:邓少琴
别名:名作楷,字绍勤,以字行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白沙
出生日期:1897年5月9日
逝世日期:1990年1月16日
职业:中国考古、文博、历史、民族学家
代表作品:《益教汉隶集录》《巴蜀史迹探索》、《巴蜀史稿》等
人物简介
邓少琴(1897—1990),中国考古、文博、历史和民族学专家;原名作楷,字绍勤,中年后以字之谐音作少琴,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人。
青年时曾供职于重庆《强国报》社、《新蜀报》社、重庆联合中学、省立第二女子师范、江津中学等。抗战期间,杨家骆领导的"中国学典馆"迁渝,邓、杨二人共创北泉图书馆、博物馆。
1943年,邓少琴来到成都,任四川大学版本整理委员会主任。1948年,他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因其授课风趣,内容详实而得到学生们的喜爱,他开设的《川康历史》《西南民族史》等课程,更是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1949年后,受聘为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1951年,声名甚高的邓少琴突然放弃了四川大学的优厚待遇,离开了他生活了8年之久的成都,去重庆与徐中舒、冯汉骥等共同筹建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博物馆前身),任博物院秘书,主持日常工作。
西南大区撤销后,任重庆市博物馆副馆长,80年代任学术顾问。
其学术研究着重于川康地理、川江航运、巴蜀文化、四川金石、重庆地方史等方面。在巴蜀史研究、西南史地研究、少数民族史研究、四川河道研究等方面,他是公认的名家。
1990年1月,93岁高龄的邓少琴在重庆病逝,葬于江津白沙镇聚奎中学旁,紧挨着挚友吴芳吉、张采芹的坟冢。
人物生平
邓少琴,名作楷,字绍勤,以字行。
四川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几子场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四月初八生。祖父名光富,字裕之,略有文采。父名大贤,字德修,以开药铺并行医营生。早卒。先生少年丧父,家境贫寒,由祖父抚育成人。八岁时入几子场初小。十岁时由县视学陶辘舟推荐到聚奎小学读书,与诗人吴芳吉同班。教员中有名士萧湘(字绮笙,荣县人),即《聚奎学校为白沙首义告全川父老檄文》的作者。邓少琴在国文教师萧湘的影响下,积极参加了反清革命斗争的白沙首义,时在1911年11月18日,先生15岁。
17岁时,邓少琴于聚奎小学毕业。19岁时与吴芳吉同赴上海谋生,不果;幸遇吴芳吉的清华同学吴宓介绍,二人得以入右文社校对《章氏丛书》,月薪12元。邓少琴边谋生,边自学,在沪逗留一年,与芳吉买舟西归。一路上赏名山大川,访巴蜀名迹,眼界大开,越三月始抵白沙。后入重庆《强国报》社作校对,社长公长子(即余切,字培初,内江人,1882—1941)善双钩书法,见先生亦能之,引为同道,并教习之,先生双钩书法遂日益精进。
24岁时,祖父去世,先生返白沙送葬,旋受聘于聚奎高小教授国文。不久离聘赴重庆供职于《新蜀报》,曾与萧楚女等共事。此后,先生又先后在重庆联合中学、省立第二女子师范、江津中学等校教授国文。1930年,卢作孚先生将民生实业公司由合川迁至重庆北碚,并创建全国闻名的北碚实验区、中国西部科学院(博物馆)、北泉公园,先生应邀参与工作。在为民生公司挽回川江航运权、抵制外轮独占利润等斗争中,先生有功于其间。先生也曾先后做过北泉公园主任、北碚天府煤矿公司经理、重庆川江航务管理处秘书(处长卢作孚)。公务之余,不忘治学,并继续刻苦自学传统国学,新兴社会科学知识,而在史学、金石学、舆地学方面下功夫尤深。并主编过《星槎》利物,以记载中外航运公司之兴废为主。35岁时,先生曾在刘湘二十一军军部编译委员会工作过,其问适逢“九.一八”事变发生,先生著有《日本维新与对华之政策》、《三百年间人民自卫之先例》等文章。
1933年,先生受四川省安抚委员会主任张澜之命,作过救济组救济队总队长(组长是卢作孚),在苍溪、南充、遂宁、合川一带以衣食救济难民。1936年,川北大旱,尹昌龄出任省赈务委员会主任,请先生担任“昭广剑”(昭化、广元、剑阁)放赈主任。先生不辞辛劳,顺利完成任务,事毕,任四川水利局主任秘书兼总务科长。1937年受西康省主席刘文辉之聘,任西康通志馆编纂。8月,出任“成灌嘉峨风景区管理处”筹备处主任,旋因抗战爆发,机构撤销而中止。在此期间先生著有《峨眉导游》一书问世(1938年初版)。
1942年初,先生受粮食部嘱托了解抗战军米下运情况。遂由水路东下,了解嘉陵江、涪江航运情况,记录在册。回重庆北碚后,应著名学者杨家骆之约,撰写《四川史志》、《重庆史志》等书,列为学典馆丛书。
1943年底,邓少琴先生任四川大学版本整理委员会主任。此间,补刻成都尊经书院书版多种,整理四川地方志上百种,并受聘在川大历史系讲授川康史地等课程。1945年至1946年期间先生有过两次长时间的实地考察。第一次是在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路线是成都—康定一道孚—炉霍—甘孜—德格,由德格南折,顺金沙江而上至白玉,而巴塘;东折至理塘—雅江—东俄洛,沿力曲河南下,至木雅乡;再东折至泸定、天全,历时半年。1945年底到达芦山,行程四千里。先生据在木雅乡之调查,写成《西康木雅乡吴王甲尔布考》一书,书中探索了西夏灭亡后有一支遗民向西南迁徙,定居于西康地区的史迹,并指出今雅砻江流域尚存其文化遗迹。至今仍是西夏史研究中的重要论著。第二次调查是在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1946年1月,先生从芦山出发,经雅安、荥经、汉源,石棉、越西、冕宁、盐源、米易、最后由会理返成都,历时半年多。两次调查,行程约万里。他披霜踏雪,历经寒暑,实地考察了这些地区的历史地理沿革,历史文物、民族源流、民俗风情等,并作了大量笔记,写成《西康民族采风录》笔记十余册。
先生因此正式受聘为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川康历史、川康金石、川康史地、西南民族史等课程。1949年夏,先生将所搜集的四川汉代碑刻拓本,双钩摹写成《益部汉隶集录》两册,在川大出版,由徐中舒先生作序。在川大期间,先生常为《中国边疆》、《西方日报》、《工商导报》等刊物撰稿,发表有《清季宁属普格之设属》、《昭觉之汉石刻》、《德昌四十年间夷汉户口之消长》等文章。
1951年初,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拟在重庆创建西南博物院(在原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的基础上)。特聘徐中舒、冯汉骥,邓少琴为军政文教政委员文教委员,并调来重庆,筹建西南博物院。三教授为了新中国大西南的文博事业,毅然放弃川大的优越环境,前往渝城。3月7日至8日,文教部召开西南博物院筹备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徐、冯先生被推荐为筹委员秘书处主任,副主任(后任院长、副院长),邓少琴被推荐为秘书,主持日常工作。11月,博物院机构被正式批准,先生任业务秘书,尔后,参与宝成铁路、成渝铁路沿线的考古调查发掘并在院藏文物的征集、鉴选、入藏、编目上,以及重庆红岩村,歌乐山烈士陵园的建馆筹备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1952年秋,先生前往贵阳惠水、安顺等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并为博物院征集西南少数民族文物,回渝后撰成《贵州文物调查报告》、《贵州高摆旁瑶族访问记》等。翌年再出川赴滇征集云南少数民族文物。今重庆市博物馆藏有大量的西南少数民族文物,其基础就是由先生奠定的。
建院不久,先生得知原巴县档案因避日机空袭,藏在重庆土桥一农户家中,因条件简陋,档案已在霉变、虫蛀。先生迅即派人将其全部运回,有七卡车之多。运批档案上起乾隆二十三年,下至抗战前夕,是珍贵的重庆地方史料。运回后,先生组织人力按年代前后整理编目。最后全部移交给了新成立的四川省档案馆。
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西南博物院改为重庆市博物馆、徐、冯二先生调回川大,邓少琴先生遂为重庆市博物馆业务副馆长。1956年时,先生编写《重庆市博物馆馆藏画像砖选集》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四川汉代画像砖图文并茂的第一本出版物。
1960年至“文革”开始,先生应张秀熟之聘兼任四川省文物志编纂组副组长,主持日常编审工作;工作中,先生发现荣县文庙内北宋宣和三年刻的《九域守令图碑》拓片,断定为现存中国最早之石刻地图,并撰文在《地理集刊》上发表。
“文革”期间邓少琴先生亦逃不脱浩劫,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批判,然先生坦然视之,在家中依然故我,读书、研究、写作不辍。直至1972年,美国著名专栏作家艾尔索普访华来渝,由先生接待陪同时,始得“解放”。
1973年,先生年届77岁,为进行四川地区悬棺葬与百越地区悬棺葬的比较研究,自费前往浙江临海,福建武夷等地进行考古调查。他白天调查,晚上在旅店整理笔记,所作笔记,蝇头小楷,一丝不苟。回渝后,先生撰写发表《百越悬棺葬和百濮幽崖葬》、《武夷岩棺葬调查》、《谈西南的岩棺葬制》等文。这是建国后对百越地区悬棺葬课题的首次实地考查,且在文革之中,又是自费进行,此举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四川境内出土了大量巴蜀文物,先生关于巴蜀史研究的成果也愈多。经对巴县冬笋坝,昭化宝轮院两地巴蜀墓葬群的研究,遂得出冬笋坝就是巴人“立市于电亭北岸”的新市里,昭化为古之葭萌,即“苴候”封地之所在的结沦。另外,先生还提出巴人有特殊文化、巴蜀符号与东巴文字有相似之处等观点。1972年,涪陵小田溪巴“王”墓出土青铜编钟一套,先生亲临现场指导发掘,后撰就《涪陵新出的巴族铜器和错金编钟》一文(《文物》1974·12),论述了巴人的历史文化及其工艺术水平,证明了史书上关于巴人“先王陵墓多在枳”的记载是不误的。先生关于巴蜀历史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专著《巴蜀史迹探索》和《巴蜀史稿》中。前者曾获1984年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先生一向重视和提倡地方史的研究,五十年代就编写过《重庆简史》教材。85岁时主编《重庆简史与沿革》一书,今天,重庆地方史硕果累累,先生有肇始之功。先生还在馆中为业务人员开设过《华阳国志》讲座,每周三次,时间长达两年之久。
1982年,先生将三十年代陆续在《星槎》、《西南实业通讯》上刊的《川江航运史》重新整理,交付出版,改名为《近代川江航运简史》。翌年,先生将数十年间搜集的川江水系航运史料,捐献给四川省交通厅交通志编委会,并由先生为主编,将这批史料编纂为《四川省内河航运史志资料》两册,共80多万字。对今天的经济建设及三峡工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984年以后,由于先生年事已高,不再担任行政职务,而任重博学术顾问。先生长期患前列腺炎症,多次住院治疗,依然手不释卷,著述不断,30万字的《巴蜀史稿》就是1983年住院期间完成的。先生做学问,在“集纳衡证”法之外,尤注重手抄史料,即使有现成的书,也要将有关史料重抄一遍,且字字工整。几十年来,经先生手抄的史料有数百万字,有条不紊地分类,今仍完好保存在家中。先生一生淡泊简朴绝,无一件时髦家当,满屋最多的就是书。所用写字台太小,就搁一张大层板在上,只要能多放书便于写作就行。
1990年1月16日,邓少琴先生以93岁高龄与世长辞。病重时曾嘱咐家属“丧事从简”,又向馆中同事叮咛“没做完的事要继续做完”,别无他言。先生归葬故里后,其子女将先生留下的2500元捐与了聚奎中学,学校将此设为“邓少琴奖学金”。
先生之遗稿,计有《西南历史地图集》、《扬子江上游的开发》、《西南交通史》、《康藏研究》、《北泉金石文徵》及《天风阁诗稿》等,有待整理出版。
人物著作
主要著述有《益教汉隶集录》、《重庆市博物馆藏画像砖选集》、《巴蜀史迹探索》、《巴蜀史稿》、《近代川江航运简史》等。
主要论文有《西康木雅乡吴王甲尔布考》、《谈西南的岩棺葬制》、《涪陵新出土的巴族铜器和错金编钟》等。手稿有《西南历史地图集》、《西南交通史》、《北泉金石文徵》、《天风阁诗稿》等。
人物纪念
2002年,为了弘扬邓老的学术思想和纪念这位学术前辈诞辰一百零五周年,四川省历史学会特此召”邓少琴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邀请川渝两地专家学者参加。同时其子女出资、由巴蜀出版社出版的《邓少琴西南民族史地论集》也面世。
这部论集较全面地编选了邓老一生所撰关于巴蜀史与文物、巴蜀民族史志以及巴蜀近现代史的代表性论著。其中巴蜀古史的研究硕果最引人注目。从这部论集中,不但可以窥见邓老治巴蜀古史的严谨专致、锲而不舍的探索脚印,同时也体现了他诚朴忠实、一丝不苟的学风。
上一篇:科林发表论文
下一篇:发表论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