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发表论文
麻城发表论文
王进阶王进阶,男,1969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中学化学高级教师,黄冈市骨干教师、 黄冈市中学化学学术委员会理事、麻城名师。历任华英学校办公室主任、教务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现任华英学校校长。多年以来,务实工作,不断创新,大幅度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成绩和管理水平。潜心研究,参与多个省级课题,大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和改革,尤其是“三科联赛”中考、“特长课超市”、“导学稿研究”和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并身体力行推进素质教育。善于反思,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湖北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成绩突出,先后10余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2013年起任华英学校校长。
麻城理工学校的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226人,其中专任教师185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6.5℅,中学高级教师63人,中学一级教师92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9人,地级以上教育学会会员有11人。近三年出版专著1部,与人合著作品6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71篇。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前的亩产量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蒙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就是袁隆平首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方向找到了,并不代表研究就一帆风顺.从纸上理论到田里的累累稻穗,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 袁隆平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轮流到气候温暖的海南、云南等地育种,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个试验,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而且不断下降. 袁隆平静下心来阅读国外有关高梁杂交试验的论著:杂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远缘杂交成功的.灵感再一次显现:利用野生稻走远缘杂交之路. 在袁隆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 失败并没有就此离开.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试验的结果只表现在禾苗长势上,除了稻草比常规稻多一倍之外,稻谷没有表现出增产优势. 当时,杂交水稻怀疑论者嘲讽地说:“可惜人吃的是饭,不吃草.”袁隆平顶住巨大压力,认真分析试验后判断:这次失败,恰好证明了杂交水稻具有优势,关键是将这种优势向稻谷发展.在他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改进品种组合,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公斤,比常规水稻增产30%. 袁隆平拉得一手好提琴,他说:“艺术创作要有灵感,灵感来了,一首曲子哗哗哗就流出来了.我们科研也有灵感,一定不能害怕失败,恰恰在失败中会产生灵感的火花.” 77岁的科研跳高运动员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挂在袁隆平家中的一首自作诗. “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由恋爱,超级稻是独身主义”,这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演变过程的形象比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从亩产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800公斤,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1973年10月,在全国杂交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对杂交水稻的一片赞扬声中,袁隆平自揭其短:杂交水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孽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他决心开展新的研究攻关,在1986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了5%~10%.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袁隆平又提出超级杂交稻分阶段实施的战略目标: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2004年,800公斤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达到900公斤. “我是一个从小喜爱跳高运动的人,现在搞科研,也是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如果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袁隆平说. 世界的袁隆平 全世界有超过8亿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两万人多人死于饥饿,其中近一半是儿童.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为饥饿所困的人. 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开花结果开始,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1995年开始,菲律宾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解决粮食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来抓.2005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6.5吨,比其全国水稻平均单产高80%.尝到甜头的菲律宾政府,计划到2007年发展杂交水稻300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 印度尼西亚粮食多年不能自给,是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01年,首批中国杂交稻在印尼5个省10个试验点展开,单产普遍达到每公顷8吨以上,最高达12吨,而原来的常规水稻每公顷只有4.5吨. 马来西亚稻米产量多年来增长缓慢,造成大米短缺,自给率只有60%左右,每年需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大米.引进“超级杂交水稻”为马来西亚实现稻米自给带来了希望.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杂交水稻外交”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品牌. 包括“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能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二是将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多养活1亿世界人口.”自称拥有“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的袁隆平对此信心十足.到那时,他正好80岁.
麻城市第二中学的师资力量
麻城二中素以“名师荟萃”而蜚声遐迩。原国家语委研究员尹斌庸和周四川,国家档案局干部范垂学、《人民日报》编辑余逸才,《广西教育》主编宁发栋,著名特级教师吕思俭、陈耀徽、何耀、甘超一、李吉安、项能顺等都曾在二中任教。至今仍活跃在讲台上的有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湖北名师项锦华。他们都为二中的发展写下了光彩的一笔。学校现有教职工160余人,师资阵容强大,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经验丰富,教研成果丰硕,教辅书籍出版30余册,教研论文发表200余篇。 我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爱岗敬业,精通业务,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全校教师180余人。其中特高级教师45人,一级教师67人,受国家级表彰的优秀教师3人,省地级表彰的优秀教师16人。参加各级专业学会的48人,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高中语文教学反馈精编》第五册、第六册,《语文考点优化设计》等教辅书籍共6本。获各级优质课竞赛奖项100余人次。
上一篇:复旦发表论文
下一篇:发表论文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