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发表论文
康熙发表论文
我最近在研究清朝历史,大清帝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恢宏史诗,只是晚清时期,以慈禧为首的末代皇族,没有承启前人的雄浑乐章,一帮败家子,毁掉了大清的江山基业!
纵览大清十二帝,其中不乏雄才大略的康、雍、乾三帝,开创了大清盛世。十二皇帝,千秋功罪,史家自有评说。以在下看来,康熙皇帝,乃是最为了不得的一代帝王。真可谓“秦皇汉武,稍逊风骚。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清代康熙,雄才为略,无人可比”。在我开来,历代帝王,屈指数来,其文采武略,无出其右。清史记载,康熙皇帝十分重视科学家。康熙年间,西洋的自然科学传入中国不久,一般读书人都看不起。康熙却笃爱之极,以至到了废寝忘食,痴迷如狂的地步。康熙于数学、天文、历法、物理、生物、外语、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无一不懂。
同时,他十分重视科学,尊崇科学人才。 当他看到科学家梅文鼎著的《历学疑问》时,欣喜地说:“我留心历算多年,此事我能决其是非,将书留在这里,让我阅览后再发吧。”他仔细阅读,亲加批注,给予高度评价:“甚细心,且议论也公平,此人用力很深。”公元1705年,康熙在南巡途中,在船上亲自召见梅文鼎,一连晤谈三次。事后康熙对别人说,他自己虽然留心历象、算学方面的学问,但“此学如今通晓的极少,像梅文鼎这样精通的人真是罕见。”因此,他亲书“绩学参微”四个大字赠给梅文鼎,表彰他的成就。连康熙亲自主持编纂的《律吕正义》成书后,也立即寄给梅,请他审阅和指正。
康熙还把一些才华出众的中青年人才放在自己身边,亲加教导。他把通晓天文历法的进士陈厚耀召到南书房,“命至旁座”,亲自教授“西洋定位法”、“虚拟法”,又将陈厚耀召至渊鉴斋,“问难反覆”。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明安图,是蒙古正白旗人,在历象方面很有成就,官至钦天监监正。康熙帝发现他的才智与众不同,十分宠爱,外出巡幸时命他随行。一路上,康熙对明安图耳提面命,像老师和弟子一样,“受数学于圣祖仁皇帝,精奥异人”。康熙把梅文鼎、梅珏成召至宫中,令他参加历法和算学编纂工作,又教他“借根法”。梅珏成自称“供奉内廷,蒙圣祖仁皇帝授以借根之法 。敬爱而读之,其法神妙。”
康熙经常让大臣推荐民间有奇技博学者,“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直召蒙养斋”。由于康熙重视科技人才,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得到了发展。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几项,也是这时完成的。其中《数理精蕴》一书,对当时引进的西方数学知识作了很有条理的编排,绘图立表,又同古代数学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是一部“贯彻中西之异同,而辩订古今之长短”的著作,被称为“实为从古未有之书,虽专门名家,未能窥高深于万一”,代表了当时数学发展的水平。
康熙有什么功绩?
公元1669年,康熙正式亲政。这位蓄势待发的少年天子,一旦坐上至高无上的王权宝座,就显示出不可遏止的治国雄心。他十四岁时就亲自谋划铲除了位高权重、专横跋扈的鳌拜,一生先后平定三藩之乱,东北反击沙俄,西北扬威平叛,修德中外一家;对内则治河安邦,富国裕民,肃清吏治,开创出“康乾盛世”的繁盛局面。康熙的一生,既能纵横疆场、运筹帷幄,又能经世济民、安邦治国,达到儒家标准的“内圣外王”境界。这样的帝王,如果不是处于一个终结蒙昧的专制王朝,也许算得上“千古一帝”了。康熙一生兢兢业业,把全部精力和学识、才能贡献于统一国家,捍卫主权,发展生产等方面,为中国社会前进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英明君主。
功绩:
户籍改革
康熙七年(1668年),停编黄册,改每年由各地造送丁口增减册,三年编审一次。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觉得现有赋税已够,实行“盛世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这是一次重大转折,户籍第一次开始与赋税完全脱钩。到雍正年间,“摊丁入地(亩)”,针对人口流动,全部取消人头税,只收土地税,使户口彻底与土地分离。
剪除鳌拜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与近臣索额图密谋,支开京城中鳌拜的亲信(主要是军队将领与警备骨干),随后又安排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权。在鳌拜入朝时,康熙密令庭前布库少年们(布库是满族的一种摔跤游戏)将之生擒下狱,并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本应处革职、斩立决,但康熙帝念其往日功勋,将其免死禁锢。随着鳌拜的覆灭,鳌拜利益集团随之覆灭,这一过程没经过军事流血,也未引发社会重大骚动,故而有人评论康熙处置鳌拜案说:“声色不动而除巨恶,信难能也。”
绘制地图
1680年,康熙组织西方专家学者,用了10年时间,绘制了当时全世界最好、科学水平最高的中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出版了自己的科学论文《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2] 。
编纂书籍
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文》、《康熙字典》、《律历渊原》等书籍[2] 。亲自撰写科学文集《几暇格物编》[2] 。
防治天花
推广用金鸡纳霜治疟疾和种牛痘以防天花(在皇子、宫女身上做实验)[2] 。
培育杂交水稻
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一块稻田里,发现了一株高出众稻的成熟稻穗[2] 。于是他把这株早熟的稻穗摘下来,决定第二年再种,看它是否比别的稻子早熟。第二年试种的结果,还是比别的稻子早熟。从此,他便以此为种子,培育了新的杂交稻种。这种新稻种所产之米叫“御苑胭脂米”,色红味香,煮粥最美
康熙经历大地震研究“气动说”
康熙与地震
◆马承钧
经历地震次数最多的皇帝,非康熙莫属了。康熙在位61年,一生爱学习,喜欢科学,堪称一位有作为的“知识型皇帝”。
康熙一生经历的大地震多达五六次: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679年京师8级地震;1695年山西临汾8级地震;1709年宁夏中卫7级地震等。特别是1679年9月2日的京师大地震就发生在“皇城根儿前”,震波及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六省,共计200余州县。“声响如奔车,如急雷,昼晦如夜,房舍倾倒无数,压毙人畜甚多。地裂深沟,缝涌黑水甚臭……”其人员伤亡及破坏程度可想而知。
地震发生不到四个小时,康熙即把内阁、九卿、詹事、科、道满汉各官”及大学士明珠、李等人召集到乾清宫,部署救灾,训斥“全无为国报效之心”的官员。康熙皇帝作出的反应是:“发内帑银十万两”,赈恤灾民;号召“官绅富民”捐资助赈。并亲自带领官员对朝政得失作一次全面检讨和反思。他自己“兢惕悚惶,力图修省”,要求大臣们“务期尽除积弊”、“存心爱民为国。”
地震发生第三周,康熙再次谕令户部会同工部,尽快查明压埋在民居和各寺庙内死伤人数,命两部选派官员携带赈灾银两前往巡查,尽快掩埋死者。他亲自批示免除灾民税收,发给死者棺殓银每人五两五钱。对于灾区的商人,也均酌情给予赈济。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康熙还指派地方官员开发金、银等矿山,以充实国库,接济百姓。
康熙皇帝还从科学的角度对大地震做出解释。他否定了“天人感应”,坚决反对有人利用“天人感应”邪说破坏社会稳定。
康熙研读了国外一些学者的“气动说”,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地震理论。在去世前一年(1721年),他还专门撰写了一篇关于地震的论文,说:“大凡地震,皆由积气所致”,“深则震虽微而所及者广,浅则震虽大而所及者近”,讲出地震烈度与震源深度的关系;“既震之后,积气已发,断无再大震之理”,说大地震之后不会再发生大的地震;“西北地方,数十年内,每有震动,而江浙绝无”,讲中国地震分布不平衡,西北多、江浙少;“今泛海者遇地动,无风而舟荡摇,舟中人辄能知也”,讲地震会引起海水振荡……
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当时,贵为天子的康熙,能对地震作如此深入的探讨研究并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了。
康熙不愧为千古一帝,在日理万机之余,他还独创了一套什么理论?
康熙被人们称为千古一帝,确实是担得起这个称谓的。他在作为一个君王这么繁忙的、这么日理万机的情况下,还自创了一套关于地震学的理论。
为什么康熙作为一个君主会像一个研究人员一样来关注地震相关的知识呢?这大概是因为,康熙在位期间经历了太多次地震吧。据统计康熙经历过的地震中在七八级以上的地震就有五六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算在当今科学这么发达的情况下,每次地震都要有巨大的损失,那更何况是康熙在位的时期呢?
我们都可以想到,在古代,一次地震带来的伤亡和财产损失肯定是非常大的,那个时候人们根本不知道如何预知地震,如何有效的规避损失。一旦发生一次地震,多这个国家来说就是一次重创,这是于国家稳定、人民幸福非常不利的。
所以可能康熙作为一个统治者,就不得不关注地震这个问题,因为地震一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康熙一旦关注了这个问题,你肯定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啊,所以就经常研究当时国内外的关于地震的学说。
经过一番研究和学习,康熙就慢慢的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地震的理论。而且康熙是一个很喜欢学习,并且喜欢科学的人,所以他很坚决地否定了一些“天人感应”的说法,坚决不能让人用这种说法来蛊惑人心,破坏社会的稳定。
康熙的一些理论现在来看也是正确的,并没有因为时代的限制而成为对现在来说是错误的说法,这些真的让人赞叹。
上一篇:论文何时发表
下一篇:组队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