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叶盛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2 02:33

叶盛发表论文

优秀高中议论文素材:华夏的由来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国民,也是有汉朝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也可代指汉族,如: 明朝· 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 郁达夫 《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华夏”也指华夏族所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羽威震华夏, 曹公 议徙 许都 以避其锐”。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帝族和炎帝族,后来这两部落的联盟在战胜蚩尤后进入中原。华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统治。

  随后有了我国历第一个朝代是夏朝。简称“夏”。

  关于“华夏”与“华夏族”的形成,考古学家马世之在《试析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一文中有不同的解释:“炎黄文化即早期华夏文化。中国古代华夏集群的主体系由炎帝族与黄帝族构成,‘华夏’一词的由来同炎黄文化直接攸关。关于‘华’,不少学者认为,《周礼》和《国语》中提到的华即华山,古代华山就在河南境内,很可能即今嵩山。或谓源自‘华阳’。《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伤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集解》谓:“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正义》谓:”《括地志》云:故华城在郑州管城县南三十里。《国语》云史伯对桓公,虢、郐十邑,华其一也。华阳即此城也。‘华阳城位于新郑县城北约20公里的华阳寨……“马先生还以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记》载有:”三十四年,攻华阳“作为印证,说”华阳“就是今新郑的华阳故城。还引用考古学家唐兰《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微》释命簋铭说”华,地名,……在今河南密县,西为嵩山,是夏族旧居,所以华即是夏,中华民族起于此“。

柳州哪有铁道大专的?叫什么名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专业,很不错的专业,该校今年的上线分数210)

自1956年创办以来,她先后经历柳州铁路运输学校、广西铁道专科学校、柳州铁道学院、柳州铁路局中等技术学校、柳州铁路运输学校(柳州铁路司机学校、柳州铁路局中等成人学校、柳州铁路局教师进修学校、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柳州铁路局分校)等创办、升格、撤销、复办、合并时期;2003年8月8日,在柳州铁路运输学校的基础上组建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3月2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更名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同年5月19日举行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揭牌仪式。5月4日为校庆日。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巨有浓厚铁路行业背景,柳州人民政府和广西自治区教育厅管理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在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工业城市柳州。西邻世界最大的轮式装载机生产企业柳州工程机械厂,北接全国最大的微车生产企业上汽通用五菱。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已发展成为西南地区唯一轨道交通类专业实力最强的高职学院。现任院长为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邦曜副教授。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自她诞生起,就一直与广西铁路建设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不断承载时代对职业教育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坚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先后创造了屯秋支线包乘组、柳铁钢厂运输专用线建设等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半工半读教学模式,以及机车车辆专业参与企业岗位快速修技能比武、铁道信号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科研攻关的校企交融的好传统,形成了“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以岗导学、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 办学以来,学院人才辈出,学院为铁路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5万余名毕业生,涌现出了广西经委副主任、广西地方铁路公司总经理覃成功,南宁铁路局副局长黄翔、南宁铁路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柳胜、南宁铁路局公安局局长彭精焰,铁道三八红旗手贤桂清、全国劳动模范玉惠文、全国三八巾帼标兵株洲北站值班站长钟红,铁道部大桥局总会计师古继洪,中国铁通总经理熊建平、审计署信息邮政局副局长崔光庆,广西南方航空公司纪委书记刘宝澍、武汉铁路局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杨秀杰,全国服务明星樊桂玲、广西十大青年企业家冼进才、广西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叶盛、北京爱播网技术总监冯启忠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升格办学以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走特色创新之路,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全面协调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依托行业,立足广西,辐射全国,服务基层。以高职学历教育为主,向行业培训、社区成人教育延伸;以工科专业为主,其他专业协调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努力建设在广西区内有重要影响、专业建设在全国具有特色的高职学院”的办学定位与目标,逐步形成了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专业(群)为主,艺术设计、商贸物流等专业(群)协调发展的格局。目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设有7个教学系,拥有专业31个(其中通信类专业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可自主设置),铁道部优秀专业3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个,自治区示范性建设实训基地2个,推荐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自治区立项建设优秀教材2部。在全院专任教师252人,双肩挑教师74人,兼职教师78人,副高及以上职称1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及在读硕士及以上研究生13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1人,“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人,地市级技术拔尖人才1人。 2005年以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等立项17项,柳州市立项课题9项,公开发表论文229篇,主编、参编教材47部,获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柳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铁路职业教育优秀课题一等奖1荐、二等奖1项。主编公开出版论文集4期。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现有高职在校生5451名。学院的毕业生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潜力、能发展”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和技术能手。2006届、2007届截至年底、2008届毕业生截至目前就业率分别为94.42%、98.49%、98.53%,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居自治区同类院校的前列。根据近几年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反馈信息表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满意率达到98%以上。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铁路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先进单位”、“广西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铁道部优秀基层团委”、“广西自治区先进团委”等荣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事迹曾多次被有关媒体宣传报道。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院图书馆藏书量25.2万册,建有14个实训基地,60余个实验实训室,并建有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现代技术中心、6个教师工作室等教学科研基地。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南宁铁路局、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深圳地铁公司、广西中人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与南宁铁路局、思科系统(中国)、中国电信柳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柳州分公司、广西耐力工贸公司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与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西南交通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展远程教育合作,学院学习中心在册生达1500余人。与铁路基层站段开展联合办学,培养复员退伍军人,提升职工学历层次,2005年以来共培训企业职工和社会人员15000人次。学院还与加拿大、英国等教育机构合作举办大专层次双学历教育和高级口语培训班,与政府、行业协会合作主办学术会议。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改革和事业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铁道部部长傅志寰、铁道部历任教育司司长、中国职教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谢幼琅,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向群(时任柳州市市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蒋济雄(时任柳州市委书记),柳州铁路局历任局长以及自治区教育厅领导同志来院视察工作时,对学院的教学、发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院再接再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为铁路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新的世纪,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弘扬学院精神,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朝着瞄准“建设在广西区内有重要影响、专业建设在全国具有特色的高职学院”的目标迈进,争取早日进入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为柳州市“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实现“二次创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叶盛陶简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秉臣,笔名有叶陶、 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其座右铭“文学为人生”甚为有名。

叶圣陶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此外,叶圣陶促进了批判思维的深入人心,让人们认识到个人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学习技能应当被用来构筑学生的基础,同时也将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起点。

扩展资料: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它意味着读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作中强调词语的运用。这大概是因为在他做编辑之前,曾作了10多年的教师的缘故。

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是拥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够欣赏他们的文章。

作者不注意实用的重要性。因此,文学作品难于被普通大众接受。叶圣陶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文章写得实际且易于理解,他才能够去只写一些风雅作品。如果读者不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就毫无用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圣陶

上一篇:库伯发表论文

下一篇:发表了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