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黄维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2 04:57

黄维发表论文

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出炉前,关于哪些普通高校会脱颖而出的预测,相信不会停止。综合目前各方情况来看,有一些普通高校已经被视作跻身第二轮“双一流”的大热门,比如说燕山大学、山西大学、湘潭大学等。不过,在正式名单没有发布前,这些都仅停留在可能性层面。

今天给各位高考生及家长推荐的这所普通高校,它因为半个月时间内,连续在全球顶尖期刊Nature/Science上发表了3篇论文而备受关注。没错,它就是地处“六朝古都”的南京工业大学。

3篇顶尖期刊论文提振入围“双一流”呼声

Nature和Science,是全球公认的两大顶尖水平期刊,各大高校均能以在其中发表论文而骄傲、自豪,即便是“双一流”名校,一年也很难在Nature和Science中有所建树,有些甚至是颗粒无收。所以,南京工业大学半个月内能产出3篇,足见其有不俗实力。

最早一篇是3月11日,出自南工大邵宗平、周嵬教授团队,发表在Nature当中。仅一天之后,Science上出现了南工大先进化学制造研究院赵莉莉教授的共同通讯单位文章。3月26日,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黄维院士和陈永华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出现在了Science上。

优势学科具备成为世界一流的基础

一所普通高校,要想入围“双一流”,公认度较高的基本标准是有在高校圈领先的优势特色学科。在这方面,南京工业大学已经具备。

由于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还没出来,这里暂且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佐证。南工大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档,这已经是排名全国前5%的实力。上文介绍的在Nature上发文的赵莉莉教授,正是南工大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优秀代表教师。

除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很优秀外,南工大黄维院士所在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学科也有不俗实力。

国家科技三大奖表现亮眼

在高校圈,南京工业大学还有一大优势特色,那就是在历年国家科技三大奖中都有不错表现。以“双一流”启动建设以来的前四年(2016年度-2019年度)为例,南工大的“三大奖”折合数排名国内第45位,高于不少“双一流”名校,相信这也会给南工大冲击新一轮“双一流”加分不少。

除了顶尖期刊论文方面连连出彩之外,南京工业大学在近日发布的ESI、校友会等各类榜单中也有不俗表现。以校友会2021大学排名为例,南工大位列国内第77位、“四非”高校第9位。

总得来说,不论是从综合实力,还是学科优势特色和科技(科研)成果产出来看,南京工业大学已经达到了“双一流”高校标准。不过,在江苏省内,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同样很有竞争力,所以南工大要想跻身名校方阵,还是颇具难度的,毕竟省内的竞争就非常激烈。

小伙伴们,对于南京工业大学在新一轮“双一流”中的前景,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0到1,中国有机夜明珠“开道超车”


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大家好,这里是耿直的深空小编。今天天气不错,正适合读读最新资讯放松一下。
对于绝大多数人,夜明珠是古装影视剧中才存在的神秘珍宝,它出场时围观者定要发出惊叹。但科学不止步于围观,而是致力于揭开神秘的面纱。这个能在黑暗中散发光芒的浑圆球体,被科学家描述为“一种在撤去激发光源后仍能持续发光的特种蓄光型材料”,学名“长余辉材料”。
有机夜明珠,由中国科研团队IAM发现并设计的有机超长余辉材料制成。本版图片:安众福/供图
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的信息加密与防伪标识测试。改变激发光源的照射时间,有机超长余辉材料发光情况不同。
改变激发光源,有机超长余辉材料发光颜色不同。
科学家还给这种材料细致地分了类:古装影视剧中出现的夜明珠属于天然无机长余辉材料,也叫无机夜明珠;1866年,人类发明了可以合成这种材料的技术,便有了合成无机长余辉材料;2010年,一个中国科研团队发现并设计了有机超长余辉材料,从此世界上便多了一种夜明珠——有机夜明珠。
“2010年,全世界只有我们一个团队在研究有机长余辉材料,是个冷门,不知道是做还是不做。”当时正在南京邮电大学读博士的安众福很纠结,他的导师黄维则力主深入研究。到现在,他们开辟出的科研方向越走越宽,前不久,黄维团队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了第五篇与有机夜明珠相关的国际一流论文。
但更令人兴奋的是昔日“冷门”变“热门”,据介绍,目前全球约有150多个团队加入了这一研究领域。同时,近10年来,中国学者在有机长余辉材料方面的研发实力一直居于世界“领头羊”地位。
如今,黄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他把中国科研在有机夜明珠领域的原创发展路径形容为:开道超车。
过去,我们更多强调弯道超车、换道超车。随着国家对“从0到1”的原始创新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必须要为自己开创一条全新的道路,而这个全新的道路是什么?就是开道超车——原始创新。
我们不妨走近看一看,有机夜明珠到底是如何在“开道超车”上跑出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不正常”现象“颠覆教科书”
现在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作的谷龙,2月下旬在《自然·通讯》杂志报道了一篇与有机夜明珠相关的前沿成果,他在南京工业大学读博士期间的导师安众福是通讯作者。电话里,谷龙对记者激动地说:“我是站在安老师的肩膀上获得成绩的。”
其实,安众福的肩膀也是一寸寸抬高的。时间拨回到10年前,安众福还是黄维的博士生。一天傍晚,组内其他同学已经陆续离开实验室去食堂,安众福被一个合成新化合物的实验拖住,天色暗下来才准备离开。“关紫外灯的一瞬间,这个东西怎么还亮着?!”安众福发现自己新合成的化合物发出“一闪而过”的亮光,心想这“不正常”,赶紧跑去告诉黄老师。
黄维来到实验室,和安众福又改用另一种光源照射这种新材料,撤去光源后“它亮了10多秒”。“黄老师也特别兴奋,这现象我们之前没发现过!”安众福回忆道。
之所以说这种情况“不正常”,是因为它和教科书写的不一样。普通人所说的发光,对于有机材料而言叫做“荧光”或“磷光”。安众福解释,教课书上说,有机材料通常很难观测到室温磷光,一般在低温下比较容易实现。而且,在有机材料科学实验中,撤去激发光源后还能发光数十微秒即为“长时间”发光,可称为有机长余辉材料,而他们此次观测到的磷光却达10余秒之久,因此他们把这种材料定义为“有机超长余辉材料”——一种“颠覆教科书级别”的存在。
在这次偶然发现之后,黄维决定深耕这一方向。但安众福心里有些打鼓,做原始创新风险极大,不是开天辟地就是误入歧途,要不要赌上年轻的科研生涯?或是寻找一条更容易的方向及早毕业?“黄老师常说,做学问就是要探索本质,要寻根究底”。听从老师的建议,再加上自己的探索欲,安众福便走上了“寻根究底”之路。
20世纪90年代初期,黄维从新加坡回到国内工作,创立了IAM团队。他介绍,该团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SCIENCE”团队文化:S代表科学质疑、C代表好奇驱动、I代表天道酬勤、E代表奉献热忱、N代表追求创新、C代表创新自信、E代表守望良知。
“基础研究周期长、风险大,需要坚持不懈、厚积薄发。长期以来,我一直鼓励学生和团队成员坚持原始创新;注意观察细节,不放过一点一滴的‘不正常’现象;一旦认准方向,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不追捧热点,坚守初心,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和精神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黄维说,这是团队多年来保持长远发展的核心与动力。
在这条冷板凳上,他们孤独地坐了5年。
2010年磷光一闪之后,时任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研究院院长的黄维与其学术助手陈润锋教授共同指导安众福等人,经过理论探索、实验研究、国际合作等阶段,提出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的设计原则,并验证了设计思想的普适性。2015年,他们将有机夜明珠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科学杂志《自然·材料》上,黄维团队也成为了“在全世界第一个报道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的成果”的中国科研团队。
从“偶然发现”到“必然实现”
通俗地说,发光材料可以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安众福举例,比如在紧急事件中,当重要的公共场所供电中断,人工合成的无机长余辉材料安全指示牌仍能帮助人们疏散和撤离,但这种无机材料制备条件和选料都十分苛刻,难以大规模应用,而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则简单低廉并且可实现柔性化;又如,有机超长余辉材料也可以用作钞票、食品等的防伪标识,甚至用于加密信息传递。
当然,实现这些应用的前提是科学家能够摸清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的“脾气”。在开辟了这一研究领域之后,黄维团队进一步挖掘这种材料的丰富特性,在理性设计、性能调控以及应用探索等方面开展研究。
2015年,安众福转变了身份,走上导师的岗位,就职于南京工业大学,谷龙是他的第一个博士生。与当年安众福的心情不同,谷龙自踏进这一领域之初,就知道有机夜明珠将来会闪耀夺目。“那时,国际上已经相继有一些团队投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谷龙说。而与安众福的经历相似的是,谷龙也秉承了IAM团队文化,致力于把“偶然发现”变为“必然实现”。
“有一天,安老师说让我观测一下材料,他说这个材料是蓝色的,但我看到的是绿色的。” 谷龙回忆,2015年的这一偶然发现,引出了多彩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的调控机制,到2019年,该团队在单一晶体中实现了从蓝光到绿光连续调控的多彩超长余辉发光。也就是说,他们可以通过采取特定的、不同的激发方式,让晶体材质的有机夜明珠呈现出不同的余辉颜色。
然而,每一次“偶然”到“必然”的路途都走得十分艰辛,以至于年轻气盛的谷龙经常在心里偷偷和安众福对抗。“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已经很好了,但老师还是不满意,总是逼我们再改。”那些在实验室里苦战的故事令谷龙记忆犹新。
“有次我们给夜明珠拍照,已经拍了很多次,安老师还是觉得不清晰,非得让我们重新拍。”谷龙和同学又来到实验室,由于调试相机用了半个多小时,刺激光源对有机夜明珠的照射也持续了比往常更久的时间。这时谷龙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本来不应该再发光的夜明珠,怎么又发光了?”
这个“偶然”事件被他们牢牢抓住,最终探索出通过调控刺激光源的照射时长,来控制有机夜明珠发光状态的机制,设计出了动态的有机超长余辉材料。
基于动态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的成果,安众福和谷龙做了一个防伪标识测试图。他们用具有水溶性的有机超长余辉材料在黑色背景板上写字,制成防伪图案。实验显示,当刺激光源对其照射1分钟后关闭,背景板上显示出近似阿拉伯数字“11”的标识;当刺激光源对其照射5分钟再关闭,便显示出近似字母“H”的标识;当刺激光源照射10分钟再关闭,则显示出了近似阿拉伯数字“8”的标识在这一实验中随着照射时间的改变,夜明珠材料发光显色的状态呈现了6种不同的变化。
安众福认为,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有机超长余辉材料不久就将具备投入市场的条件,防伪商标或许将成为最初的应用场景之一。
“开道超车”把冷板凳坐热
在自身取得成绩的同时,安众福感到整个有机超长余辉材料领域的研究都在变“热”。谷龙说,2017年到2018年间,该领域的相关成果呈现出“井喷”的态势。2019年,该研究方向入选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科睿唯安公司评选的“化学与材料学领域Top10热点前沿”。
“十年磨一剑”,黄维、安众福、谷龙等人终于把“冷板凳”坐“热”。
黄维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际上约有超过150个科研团队在该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其中我国的研究团队超过50%,从科研成果的水平来看,目前该领域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也主要来自我国的团队,说明我国在相关科研领域占据“领头羊”地位。其中,引领该领域的国内团队还有香港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国的团队也有不俗的进展。
与此同时,黄维团队仍在进一步拓展该领域其他的研究方向。2020年2月,谷龙作为第一作者在期刊发表的最新成果中,将该材料原有的晶体结构改变成了聚合物结构,这意味着“夜明珠”成为了一种柔性材料,按照通讯作者安众福的说法:未来它可以变成曲面的手机屏幕,变成衣服,甚至变成女孩子的指甲油
回顾“开道超车”的历程,黄维总结说:“我们所做的,正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一要超前谋划,独辟蹊径,开辟一个领域;二要牵住‘牛鼻子’,对偶然现象多加思考,攻克薄弱环节;三要‘非对称’赶超,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同时,黄维提出,应该“加速具有中国标签成果的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使“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提高我国相关学科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欲要知晓更多《0到1,中国有机夜明珠“开道超车”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
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华裔诺贝尔奖得主

瑞典皇家科学院1997年10月15日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教授朱棣文、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利普斯和法国学者科昂.塔诺季,以表彰他们发明了用激光冷却进行低温下俘获原子的方法。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也是华人4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尖端技术造福人类

10月15日凌晨,睡梦中的朱棣文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他的研究生率先向他报告了获奖的消息,起初朱棣文还以为是学生在跟他开玩笑,随后,一个叠一个探询和祝贺的电话不断打进来,朱棣文这才确信:"我是真的得奖了"。

在兴奋之余朱棣文坦言:事先已有一些预感,觉得自己的研究"非常地疯狂",所以得奖是"应该有一点机会的"。事实上,朱棣文从事该项研究已有14年,且取得一定的成就--1993年该项研究即获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

据介绍,朱棣文从事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激光致冷捕捉技术研究,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用途,这项研究为帮助人类了解放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深入理解气体在低温下的量子物理特性开辟了道路。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中,研究气体的原子与分子相当困难,因为它们即使在室温下,也会以上百公里的速度朝四面八方移动,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冷却,然而,一般冷却方法会让气体凝结为液体进而结冻。朱棣文等3位学者则利用激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即用激光束(molassos)达到万分之一绝对温度,等于非常接近绝对零度(摄氏零下273度)。原子一旦陷入其中,速度将变得非常缓慢,而变得容易俘获。该技术可以用来做精确测量,特别是做"重力测量";人们还可以利用此技术做成重力分析图,由此解开地球上的许多谜团:例如观察油田的内层、勘探海底或地层内的矿物质,在生物科技上可以解读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密码;科学家还可以借此研究"原子激光",制造精密的电子元件;也可以测量万有引力,进一步发展太空宇航系统,进行准确的地面卫星定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科技世家一门豪杰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一个学者之家。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江苏太仓城厢镇的一位读书人,十分重视培养后代。大姑妈朱汝昭早年曾留学日本;二姑妈朱汝华早年留学美国任兰加哥大学化学工程教授,是中国第一代化学家;三姑妈朱汝蓉,1943留学美国攻读化学,也为一名化学教授。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1940年毕业於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美就读於麻省理工学院,1946年获该院化工博士,先后任美国圣路易、纽约及新泽西的3所大学教授,历任美国和欧洲60多家石油、化学、导弹、核子工程及太空公司的顾问,亦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其母李静贞出生於天津一名门之家,1945年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朱棣文的外祖父李书田是20年代清华大学毕业生,1923年公费留美,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据了解,朱棣文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因此,朱棣文说,出身学术世家对他今天取得的成就有相当的影响,关键的是,没有他们,就根本不会有我。

中西文化共育英才

朱棣文有一兄一弟。哥哥朱筑文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专长DNA研究;弟弟朱钦文是南加州比华丽山庄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都拥有博士学位。

成长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里,朱棣文三兄弟从小就受到了东方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从父母身上他学会了刻苦、勤劳和谦逊,美国的开放式教育也造就了他的幽默、风趣和自信。

朱棣文非常感谢父母在学习上给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度。升到中学后父母就很少再过问3个孩子的功课,而且,一直鼓励他们要以自己的兴趣为主来选择科系专业,一旦选定目标就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本不赞成他选择物理学,认为善於绘画的儿子应该去学建筑,因为物理学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而且做实验是枯燥无味的,然而朱棣文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学问做得津津有味。1970年他获得了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和物理双学士;1976年28岁时,获得柏克莱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从事两年的博士后研究;1978年到美国贝尔实验室(目前属朗讯公司)任电磁现象研究人员,因成绩显著并做得一手"漂亮实验"於1983年升任该实验室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转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主任。从1983年起朱棣文开始从事原子冷却技术的研究,1985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他荣获诺贝尔奖的科研项目的主要工作是1987年到1992年期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的。参加这项研究有很多科学家,和他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奖的人,朱棣文说,虽然他们是单独工作的,但"各自从不同方面做成了这件事。虽然我们的具体目标不一样,但这是一个异曲同工的贡献,我们的工作将造福人类。"

面对荣誉泰然处之

朱棣文教授目前带着8个博士生、2个博士后和2个大学生;每年给硕士研究生开2门课。在学生心目中,朱教授聪明非凡,谈吐风趣,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楷模,他们认为朱教授口才非常好,能将一场学术性很强的演讲讲得十分生动,在学生讨论时听上两三句就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朱棣文教授对学生要求极严,他会经常出其不意地跑到实验室看他的研究生们的实验进度如何,如果因不努力而进度落后了他会毫不留情地批评。

朱棣文的工作十分繁忙,除带研究生及上课外,还要从事原子物理学研究。因此他很爱惜时间,即使在外出旅行等飞机时也会拿出一张纸来做计算。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爱好打网球、游泳、骑自行车,还喜欢烹饪。他的父亲称赞他很能干、人缘好。总有一大堆朋友,而且很孝顺,老人家最爱品尝他做的烤鸭和他调制的香槟酒。

在1993年5月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朱棣文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从不提起。他的母亲说:以前他每次得奖从不告诉我们,都是我的朋友看到报道后,剪下来寄给我的。像1996年获左根汉研究奖;1993年获第一个国际大奖;1987年获美国物理学会艺术奖等,他都没有表示出特别的兴奋。这次获奖他仍然表示:"我还是我,跟昨天没有什么两样。"在获知得奖的当天,他仍平静如常地去上课。他说,"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么重。""我只是运气比较好。"在谈到所获诺贝尔奖金时,他以幽默的口吻说,目前还没有考虑到如何处理这笔奖金,但在扣除了给"山姆大叔"的税后,可能就所剩不多了。但"至少可以付一部分未还清的贷款"。籍华裔科学家,也是华人4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论文]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

空气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舒适感。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空气污染治理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新技术

摘 要: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室内装饰日趋精细,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日益增多,室内空气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舒适感。为了提高空气质量,增进身心健康,有必要对空气污染进行治理,因此,研究治理污染的新技术刻不容缓。

关键词:室内环境 污染 治理技术

一、膜分离净化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一项简单、快速、高效、经济节能的新技术。用于气体分离的膜主要有有机聚合膜和无机膜。利用此技术可分离简单的芳香族化合物,效果非常明显。其基本方法是在过滤器中的多孔填料表面覆盖生物膜,废气流经填料床时,通过扩散过程,把污染成分传递到生物膜,并与膜内的微生物相接触而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使废气中的污染物完全降解为 CO2和H2O。

二、化学性污染防治技术

以晶化的锐态矿纳米TiO2活性材料为基础,结合了光敏化、金属离子与非金属离子掺杂、金属氧化物复合、贵金属担载、表面修饰等诸多手段,采用纳米溶胶合成技术制备,突破了以往限制催化材料应用的两大技术难题:激发波段窄、纳米颗粒易团聚[1]。

此技术通过高密度成膜技术雾化激活,在墙壁、家具、地板等表面形成一层附着力极强的无毒纳米催化层,可以分解有害气体、释放氧负离子、作用时间长、超亲水抗污、无二次污染

三、益生菌加生物酶技术

益生菌加生物酶技术采用独特的“益生菌+生物酶”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强烈嗜捕性的生物菌进行诱导、驯化,使之成为共生、共代谢或辅助代谢的益生菌群。益生菌群与生物酶的有机结合,就具有了对甲醛、氨、苯和TVOC等有害物质的灭食机制,并利用其特有的催化功能,极为快速地破坏有机物的分子链,使甲醛等有害物质中的C、N、S等元素从其分子链中分裂出来,进而净化了空气。

四、用户验证新技术

本文主要以益生菌加生物酶技术为例,对用户室内的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进行了检测,用以验证益生菌加生物酶技术的实用性。

1.检测时间、点数数量及位置的确定

1.1检测时间:根据GB50325-2010要求,对甲醛、氨、苯、TVOC 进行检测时,在进行检测前1h关闭所有门窗。

1.2点数数量:室内采样点的数量按房间的面积设置,小于50m2的房间,应设1个点;50m2~100m2设2个点;100m2~500m2设不少于3个点;500 m2~1000 m2设不少于5个点;1000m2~3000m2设不少于6个点。

1.3点数位置:检测点应均匀分布,避开通风道和通风口。应采用对角线、斜线、梅花状均匀布点,并采用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检测值。

2.样品检测

2.1苯的检测

采样方法:在采样地点打开活性炭管,与空气采样器入气口垂直连接,以0.5L/min的速度,采集10L空气,记录采样时间、流量、温度和气压。样品可保存5d。

样品分析:做标准曲线,后将样品吸附管放置在热解吸直接进样装置中,经过300℃~350℃解吸后,将解吸气体进入气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析,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定量。同时,还要对空白样品进行气相色谱分析[2]。

2.2甲醛的检测

采样步骤:用一个内装5mL酚试剂吸收液的大型气泡吸收管,以0.5L/min流量,采气10L,记录采样点的温度、气压。样品可保存24h。

样品分析:先做标准曲线,后将样品溶液转入具塞比色管中,用少量的水洗吸收管,合并,使总体积为10mL,再测定样品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浓度。同时,还要对空白样品进行测定。

2.3氨的采样与检测

采样步骤:用一个内装10mL稀硫酸吸收液的大型气泡吸收管,以0.5L/min 流量,采气5L,记录采样点的温度、气压。样品可保存24h。

样品分析:先做标准曲线,后将样品溶液转入具塞比色管中,用少量的水洗吸收管,合并,使总体积为10mL,再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同时,还要对空白样品进行测定。

样品分析:将吸附管放置在热解吸直接进样装置中,以280℃~300℃解吸;同时将解吸分离出来的样品用高纯氮吹入100mL针筒中,接着用小针筒抽取其中的1mL气样打入气相色谱仪的气化室,而样品经过10:1的比例进行分流后进入小口径毛细柱经柱箱50℃~250℃程序升温分离出不同的组分[3]。

3.检测结果分析

在检测之前分析了本户的污染情况,基本没有突出的污染源,最后的污染结果是室内多种污染源的污染叠加而成。采用益生菌加生物酶技术对住户的室内环境污染情况进行检测,能够试验到此技术的真实效果。检测结果如下:

表1 治理前后检测效果单位:mg/m3

检测项目 治理前 治理后 检测标准 I类民用建筑标准

甲醛 0.52 0.021 GB50325-2010 ≤0.08

氨 0.8 0.01 ≤0.20

苯 0.05 0.00 ≤0.09

TVOC 1.62 0.348 ≤0.50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治理之前甲醛、氨、TVOC三种污染物超标,采用益生菌加生物酶技术治理后,甲醛、氨、TVOC已经完全符合标准要求,可见该治理技术的效果很明显。

五、结论

总而言之,室内空气污染成份复杂,单一某种空气净化技术很难全部净化干净,目前空气净化技术发展趋势是运用光触媒催化氧化还原、低温等离子体、生物净化、负离子技术及绿色植物净化技术等多种技术组合协同作用,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降低室内污染,把室内污染对人的健康危害控制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黄维,陆荫.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调查[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7,16(1):87-90.

[2]曹沛森,王玉宝,乔安青.纳米TiO2的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纳米材料与结构,2008,3(24):143-1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空气污染治理技术论文

《高爷爷》在不仅仅是笔谈沈括还可以胜任外交官等三个角色



沈括生于宋仁宗天盛九年,浙江钱塘人。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好读书。在母亲的指导下,14岁的他在家看完了这些书。24岁时,他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三年后,他被推荐到首都的赵文博物馆编辑书籍,在那里他开始学习天文学和历法。晚年,他总结了自己在孟茜公园的生活经历和科学活动,创作了著名的科学巨著《孟茜笔谈》和《遗忘录》。沈括死于宋哲宗,比他年轻两岁。


日本数学家吉富三商曾说,“像沈括这样的人,在世界数学史上是找不到的。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人。”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沈括在孟茜的《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坐标。


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上这位多才多艺的人才的评价,都是正面或负面的。其实这是我们对历史的不完全了解。没有人是完美的。作为参与北宋改革的政治家,沈括本人也有不足之处。我知道沈安史和苏东坡有不同的政见。他站在王安石一边,诽谤、诬陷好友苏东坡,暴露了苏东坡在神灵面前讽刺政府的倾向。王安石作为一个注重个性的文化大师,对沈括非常重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沈括是一个不可接近的小人。当然,人格的不可接近并不影响我们对沈括科学成就的肯定。


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


沈括博览群书,《宋史》记载:“他博览群书,擅长文字,内容涉及天文、地方志、书法、历法、音乐、医术、占卜。”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即使就自然科学而言,沈括的贡献也是多学科的,涉及领域很广。


首先,沈括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的发展。写过《圩田五论》、《万春圩书》等圩田作品。此外,沈括还为保卫北宋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翟西宁七年,任河北西路巡检员、军器监,编有《法国修城条约》、《边疆国法》等军事著作。


沈括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Xi宁五年,沈括主持本部工作后,对浑仪、浮漏、影表等旧式天文观测仪器进行了研究和改造。制作了太阳阴影仪,改进了阴影测量方法。沈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三篇论文,分别是《浑仪论》、《浮漏论》、《经表论》,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沈括晚年提出了用“十二气历”代替原有历法的主张,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又便于安排农事活动。世界各国采用的阳历,甚至还不如沈括的“十二齐历”合理。


沈括在数学方面也有出色的研究。他创办了“Gap产品”和“循环会议”。它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有重要作用。沈括在物理研究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其珍贵的。孟碧潭记录的观点和成果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领域,尤其是磁学。沈括第一次明确谈到磁针的偏转角。他指出:“如果方嘉用磁铁研磨针的前端,他可以引导它,但它倾向于稍微向东,而不是全部向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赤纬记录。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才在西方被发现,比沈括的发现晚了400年。


化学方面,沈括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大地”,并预言“此物将盛行于世”,这在今天得到了证实。“油”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沈括身上。沈括在地球科学方面也做出了许多杰出的判断。他观察和研究了从地下挖掘出的各种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植物的遗迹,并从化石中推断出古代的自然环境。在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达芬奇才开始讨论化石的性质,比沈括的推断晚了400多年。


除了对自然科学的贡献,他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成就涉及社会、经济、历史、外交、军事、考古、音乐、绘画、书法、诗歌等学术领域。当时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些学术成就充分体现了沈括勤奋进取的学术精神。


优秀的外交官


沈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在科技领域辛勤耕耘,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外交专家。


北宋时期,辽经常找借口入侵宋的领土。宗熙宁八年,辽欲再攻宋,但已是黔驴技穷。于是派使者萧到汴京面见北帝,谎称河东路黄陂一带为辽之地,为宋所占,要求归还。肖讲得有条不紊,拿出廖、宋签署的相关条约文本为证。负责与辽国使节谈判的大臣们心里都清楚,自从宋朝和辽国有了自己的交往,宋朝的疆域就只缩小了,从来没有扩大过。黄维的领土肯定不是宋朝入侵辽国时获得的,但是现在辽国使节有双方的条约文本为证,看来这些条约不假。不承认的,廖有其根;如果承认了,这显然是廖对宋朝的讹诈。负责谈判的大臣们觉得萧特别不好意思,想和他争论这件事。结果廖的密使都嘲笑他。虽然他心里有气,但也没有反驳的依据。上帝面前的萧?他态度非常强硬地说:“你必须立即把黄圩地区归还给我大辽,否则你要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小怒气冲冲地回到北方,把谈判的结果告诉了辽帝。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宋辽边境,极具爆炸性。宗申皇帝面临着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如果边界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宋辽战争将不可避免,届时北宋将再次面临内忧外患,刚刚起步的改革可能功亏一篑。


就在神心烦意乱的时候,沈括提出要送去辽国继续谈判边界的领土归属问题。他对宗申说:“我仔细查阅和研究过这些数据。”这几年中国和廖签订的所有条约的确切边界应该是古长城,而廖大使告诉黄维的是位于长城以南30里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应该是中国的领土。廖欺我,黄维无人知,蓄意开战。“我请求皇上允许我去辽国,告诉辽人是非,说出真相。”说完,沈括拿出一份相关的条约交给上帝。当宋神宗看到它时,他面露喜色,不禁松了一口气。他对沈括说:“负责谈判的大臣都是没肉的。经过几天的谈判,他们连黄伟的底细都不知道,差一点错过这个大事件。”于是宋神宗任命沈括为驻辽宁大使,负责谈判黄维的归属问题。


沈括到达辽国后,辽国宰相杨亲自与他讨论边界归属问题。正式谈判前,沈括首先让随行人员背下一份条约,以及北方边境地区的地名和位置。在谈判中,沈括保持冷静。在连续几次谈判中,武官们对辽人提出的问题振振有词,无懈可击。双方谈了六次,但沈括一行每次都占了上风。会谈内容符合《宋辽条约》的公平条款,辽人没发现什么纰漏。辽丞相杨仪恼羞成怒,现出真面目说:“宋朝舍不得让出几里地。他不是明摆着要和大辽断绝友好关系吗?”沈括没有屈服。他辩解说,“军队打仗,是大力整顿军心,却是自私地整顿军心。杨灿总理不会不知道这一点。黄维虽然很小,但条约明确规定应该属于大宋。你怎么能说我们损害了两国的关系呢?这是对你祖先信仰的背叛,无视之前的条约,企图夺取大宋的土地,以武力相威胁。你以此为借口出兵,我认为不妥。辽人未必愿意与宋战几里。“大宋虽弱,未必不敢与你辽国一战。”杨的话让这个傲慢的宰相哑口无言。他见沈括和使团成员吃软不吃硬,只好向辽国皇帝报告,试图以另一种方式发动战争。


沈括出使辽国,不辱使命,从道义上制止了辽国以领土问题为借口发动战争的企图。黄维最终没能成为新宋辽战争的导火索,沈括的使命功不可没。沈括在前往辽国的途中,记录了所到之处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了解了北方人的内心世界。他抄了《契丹图》,上报到北宋朝廷,对北宋处理很多北方边境事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耻的一面


沈括和苏轼是好朋友,但他们都在历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沈括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互相伤害是常有的事。皇帝在沈括面前夸苏东坡的时候,沈括的心里有一种无声的对比。他不希望苏东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就把苏东坡的诗曝光,嘲笑朝廷。张盾等人以苏轼的诗为证据,指责他“大逆不道”,企图杀害他。涉及苏轼39位亲友、100多首诗的大案,在沈括被线人震惊。这就是著名的“五言诗案”。


当时,北宋神宗皇帝任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坚决反对,一直阻挠新政的实施。所以当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是对立的。但是,苏轼一直是个哑巴。他总是说实话,所以新旧党都讨厌他。起初苏轼反对变法,被新党拒绝。后来旧党上台后,苏轼出于对实际情况的考虑,拒绝全盘否定新法,对旧党保持警惕。后来新党战胜旧党,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苏轼归于旧党。沈括在政治上倾向于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因为和苏轼的私仇,他伺机陷害这个好朋友。


元丰三年,苏轼调任湖州府。当时按照惯例,调任官员要写一份“感谢表”,然后刊登在北宋官报《地宝》上。他在桌上写的东西令新旧政党都感到厌恶。桌子上有些字,意思是这样的:“陛下,您知道我比较笨,很难跟上新的达官贵人,适应不了形势;可是你看,我虽然老了,却不喜欢惹事,所以派我来管王”他的“答谢表”里,“新进”“惹事”这几个字让人听出了意思。谁是“新来者”?谁喜欢「捣乱」?人们嘲笑新党,但沈括肯定更不满苏轼。接着,他借此机会向皇帝奏书,说:“苏轼的赏言讽刺时事,居心叵测,怨恨皇帝,诽谤其错误,滥用其失职,官员无荣。”现在人们争先恐后地报道他的一举一动真的引起了朝野的轰动,这还不足以感谢天皇的去世。此外,沈括还从苏轼的诗中挑出60多句,作为苏轼对朝廷不满的证明。他污蔑苏轼“怨骂”,并具体举例:“陛下教官员学法令,却说“读万卷书,不知其术”;陛下捐钱济贫,却说:“赢子之声甚好。总比在城里呆半年强”;陛下主张盐法,他却说:“难道是文韶忘了味?最近三月没盐吃?"."沈括先是污蔑,然后暗示丁也照着上表,列举了四个要杀苏轼的理由。有一段时间,苏轼因为一张“感谢表”惹上了麻烦。皇帝将此案提交给审查官。


不久,苏轼从湖州被抓到北京,一个月后,被关进御史台监狱。


起初苏轼并不承认自己是在诋毁,只是说有些诗确实反映了民间的疾苦。但后来,在沈括的指挥下,他的手下对苏轼进行了多次审讯和拷问。作为一个儒生,苏轼受不了心理上的屈辱和肉体上的痛苦,于是告白,写了一份“忏悔书”。一首描写普通农村人生活的诗写道:“行色匆匆装米,亏本易手。获奖的孩子发音都很好,来市里半年多了。”苏轼自己说,他嘲笑朝廷的青苗立法。他的自白是:“这首诗说的是人要钱买香庄稼.大部分银行家的孩子在城里不看两遍,只学城里人的发音,不方便嘲笑新法,扶青苗。“但是这些话多么牵强!苏轼在《山村绝句》年也说:“老人们羞于春山笋蕨之甜。“是因为他忘了自己的口味,最近三个月一直在吃盐吗?”它嘲笑“盐法”在新法实施上过于急迫,让山里人饿了好几个月。其实这首诗和盐法无关。苏轼当时彻底绝望了,等着沈括编织罪证和口供,在皇帝的批准下被斩首。


幸运的是,宋神宗认为苏轼是一个难得的人才。经过反复考虑,他变得富有同情心。后来宗申在狱中看到苏轼写的一首诗,不打算杀苏轼,就赦免了他。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主如天上万物之泉,小司祭无知健忘。


十个流浪汉更累。


这是一座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他总是在晚上下雨。


这辈子和你做兄弟,下辈子事业有成。


苏轼因诗差点丧命,却因诗得救。真的很幸运。而沈括在“乌台诗案”中的丑陋角色,却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污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杰出天才的另一面。

上一篇:捷安论文发表

下一篇:论文报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