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发表古生物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2 20:26

发表古生物论文

在中国搞古生物化石研究的学者,应该不会忘了1923年,因为在1923年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开始真正起步了,首先,1923年11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经在中国工作几十年并最终安葬在中国的葛利普教授在当时的热河省凌源进行化石考古和挖掘工作,命名了当时凌源含狼鳍鱼的地层为“热河系”;1928年他进而提出“热河动物群”之名。从此经过百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热河生物群”早已名扬天下。

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教授

1923年诞生了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最早发表的古生物学学术文章,它就是北京大学地系教授李四光于1923年12月在英文版《中国地质学会志》Bull. Geol. China)的第2卷3-4合期上发表了《鉴定䗴类的图解法及其对华北䗴科研究的一些结果》一文。

在李四光的文中有属种的拉丁文名称,有化石特征的详细描述、比较、讨论,有产地层位的具体记载,有图版和图版说明。该文首先叙述了这类属于原生动物门有孔虫纲化石的特征,其外形像一纺锤(纺织机上的线筒),因此叫它“纺锤虫”。李四光根据中文古代纺锤称为“筳”,在它左边加了一个“形旁”——“虫”,而右边的“筳”是声旁,两者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形声字——“䗴”,李四光所造的这个字,从那时起就在中国古生物学界沿用至今。论文对8个种及变种都做了描述,并有两个图版(共19个薄片的相片)加以表示。论文记载这些种产自直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甘肃诸省的十多个地点,含化石层层数最少为一层,最多达4层(山西阳泉)。论文将这些种与国外各地之链作了对比,认为它们都属于上石炭统——太原统(相当于乌拉尔统)。

另外,在1923年12月出版的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第5号第2册("Bull. Geol. Surv. China,No.5,pt.2”)上有一篇中国地质学家周赞衡写的题为“山东白垩纪之植物化石”(“A Preliminary Note on some Younger Mesozoic Plants fromShantung")的论文,文中描述了产自山东下白垩统的如下植物化石属共计7属11种(其中1旧种,4新种,2相似种,4未定种)。有两页图版,为手描图。李四光和周赞衡的文章发表几乎是同时的,可以并列称为“中国人最早发表的古生物学学术文章。

另外在1923年5月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和领路人德日进与桑志华在宁夏灵武水洞沟发现更新世晚期化石群,包括哺乳动物、鸟类及旧石器等,称为“水洞沟文化”。

另外,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所写的第一部古生物学专著应该是1924年12月孙云铸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1号第4册的论著,题目是《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这标志着中国古生物学家也能从事深入的古生物鉴定和研究,写出大部头的著作。该书首先简述了中国北方,主要是华北的直隶(河北)省、东北的奉天(辽宁)省和山东省泰安地区与张夏地区的寒武纪地层。

其实早在1920年葛利普刚到中国,就在《地质汇报》第2号上发表了两篇古生物学论文,一篇是“中国二叠纪新发现之阔翅类化石”,另一篇是“直隶开平之下二叠纪动物化石”。在前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一个阔翅类昆虫的新种——Eurypte(Anthraconectes?)chinensi(.)。在后一篇论文中,描述了苔鲜动物的Polypora属。这应该是中国发表的最早的两篇古生物学论文了

这里介绍一下葛利普,葛利普(1870-1946)是德裔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葛利普是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发表近300种学术著作,当时已经50岁的葛利普辞别故园与妻女,于1920年来到中国,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北洋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之后,他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34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从此他为中国地质事业以及古生物研究事业贡献了后半生。

1922年2月3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的刊物是《中国地质学会志》,许多古生物学研究论文在这一刊物上发表。该年4月葛利普在中国地质学会的会议上宣读“论震旦纪”的论文,这是对震旦系的第一次全面总结。《中国古生物志》创刊,出版了甲种第一号第一册“南满第三纪初期之植物化石”(傅兰林著),乙种第一号第一册(总第一号)“中国北部奥陶纪动物化石”(葛利普著)和第二号第一册“四射珊瑚化石”(葛利普著)。傅兰林和葛利普是外国人,虽然在中国受中国政府邀请搞研究, 他 们发表的论文是职务行为,这也属于中国发表的最早的几篇古生物学论文。

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古生物学专著是1922年4月,葛利普的古生物学专著《中国北部奥陶纪动物化石》,以《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1号第1册的形式出版。葛利普受聘为北京大学的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主任,是在中国土地上为中国地质古生物科学事业而工作的,他的研究成果也作为该所的系列出版物而问世,所以,他以上两篇文章和一部专著的出版就标志着中国地质古生物科学事业的发端。

李四光

说起葛利普他还有以下不朽的成就,比如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现在仍在挖掘,人们仍然在不断寻找那丢失的北京猿人头盖骨。而葛利普教授恰是“北京人 (Peking Man) ”的起名者, 当年周口店发现人类化石的消息,之所以能迅速传遍全世界,与这一简单易记的名称是分不开的。第二中国的古生物学者不断在国外权威杂志《自然》、《科学》等杂志上发表根据在辽西发现的恐龙化石的研究成果,而这不能不追溯到葛利普教授早期提出的“热河动物群”。” 1928 年,美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出版了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地质史》 ( Stratigraphy of China 直译为《中国地层学》 ) 。在这部书里, 他第一次提出了"热河动物群"这一名词, 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化石群。 第三在 2005 年整修后重新开馆的中国地质博物馆里, 也陈列着葛利普先生鉴定 的 化 石 (Gymnosolen Grabau,Age: Precambrian, Locality: Jinzhou,Liaoning Province 葛利普裸枝叠层石, 时代: 前寒武纪, 产地: 辽宁金州)第四中国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塑造了一个葛利普教授的塑像, 放在长兴“金钉子”博物馆里。 这是因为葛利普教授在1931 年确定了“长兴灰岩”地层, 它是“二叠系到三叠系地质连续剖面”的代名词。 此后“长兴灰岩”, 成为地质学上一个专用名词,从而载入国际地层学史册,并得到世界公认。 2001 年 3 月,国际地科联过投票,正式将浙江长兴灰岩的 D 剖面确定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及点(英文简称"金钉子")。长兴“金钉子” 是地球史上最重要的断代界线之一, 也是地球 历史 上六次生物大灭绝中最大的一次绝灭事件和全球变化相联系的点位,2001 年 3 月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正式确定为全球对比标准点位。其意义相当于大英博物馆的铂金米达尺,成了世界标准。第五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网站上可以查到月球上以葛利普命名了“葛利普背侧”,一个在月亮上的山脊。葛利普教授逝世已经多年,人们仍然在不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网站上可以查到月球上以葛利普命名了“葛利普背侧”,一个在月亮上的山脊。

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的中国地质学先驱之一朱森曾经回忆著名的美籍地质学家A. W. 葛利普 (Grabau) 为他们讲授古生物学、葛利普老师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待人诚恳,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教益,他们不仅重视课堂学习而且躬行实践,重视野外现场考察。北京西山是他们实习的重要基地。葛利普、翁文灏曾带他们去热河实习。

有媒体报道:1923年11月初,中国的东北大地被层银白色包裹得分外妖娆,早晨的屋檐下还挂着晶莹的冰柱。在这个时节,从来没有考察队进人热河省进行野外发掘工作。而北京大学的一支小型地质野外考察队此时却悄然抵达此地。他们由葛利普教授和翁文灏带队,乘着吉普车,向热河省凌源县进发。葛利普是国际上大名鼎鼎的地质学家,他此行是为了考察1880年由法国鱼类学家索瓦士研究的发现于此地的狼鳍鱼化石的地层。在凌源附近的山头,葛利普发现并采集了大量狼鳍鱼与尾类蜉蝣化石,但并无其他斩获。辽西化石群1923年,葛利普在《中国地质学》中,把当时热河省凌源县附近含化石的地层定名为热河系。1928年,他又提出了“热河动物群”的名称,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动物化石群。后来, 中国的顾知微院士把与热河动物群同时期的植物群也包括进来,统称为热河生物群。

古生物学家发布棘龙潜水的又一证据

听说最近棘龙( Spinosaurus )又搞了一个大新闻,而且还上了《自然》杂志?

图注: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

就在几天前,古生物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肉食性恐龙水下觅食》(Subaqueous foraging among carnivorous dinosaurs)的论文,给棘龙长时间呆在水中(亲水性)的观点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第一作者是菲尔德自然 历史 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Matteo Fabbri。

图注:Matteo Fabbri(右一)与其他古生物学家在一起,其中左二是易卜拉欣,中间的则是保罗·塞利诺,他们都在棘龙的发现和研究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实棘龙下水捕鱼,整天泡在水中的观点并不新颖,当2020年初棘龙的尾巴被发现和公布以后,它喜欢下水并且长时间呆在水中的习性就算是实锤啦,所以这次研究也算是锦上添花,而非颠覆认知。

图注:棘龙的尾椎骨化石

图注:根据发现的化石对棘龙尾部形态的重建

图注:2020版棘龙复原

这一次古生物学家选择的视角是观察恐龙的骨密度,因为在动物之中,通常骨密度越高,就越习惯于生活在水中,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鸟类中的企鹅和哺乳动物中的河马等等。

图注:游泳的企鹅

既然想要获得关于恐龙骨密度的材料,那就要切开化石看切面,于是切骨狂魔们的狂欢开始啦。古生物学家一共找到了380只动物的化石和骨骼,而这些动物来自于291种动物,包括了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这些动物中就包括了棘龙,此外还有它的两个近亲,一个是似鳄龙( Suchomimus ),另一个是重爪龙( Baryonyx )。

图注:研究中设计的动物骨骼及化石切片,真的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经过切骨、扫描、分析,古生物学家获得了大量的数据。果不其然,棘龙的骨密度高达0.968.,和企鹅差不多,毫无疑问水性很好,是最喜欢呆在水中的恐龙。似鳄龙的骨密度是0.68,看来不喜欢玩水,平时都是像苍鹭一样双脚站在潜水中捕鱼。

重爪龙与似鳄龙外形相近,理应习性相似,可测算得到其骨密度的数据令人震惊,它的骨密度竟然也达到了0.9以上,显然是白垩纪潜水俱乐部的新成员,大部分时间都会呆在水里呢。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数据的支持,在论文中关于重爪龙的骨骼图尾部的剪影变得好宽,这在水中就是推进用的“船桨”。

图注:论文中出现的棘龙科动物的骨骼及轮廓

图注:在水中游泳捕鱼的重爪龙

图注:欢迎重爪龙加入白垩纪潜水俱乐部

令人感到意外的不仅有重爪龙,还有许多恐龙的骨密度都让人感到意外,比如哈兹卡盗龙( Halszkaraptor )。研究发现,哈兹卡盗龙的骨密度只有0.493,与其他陆生恐龙的骨密度无异,而它可是有“白垩纪小黄鸭”的外号的,所以至少有骨密度上无法支撑她是一种长时间呆在水中并且善于潜水的恐龙。

图注:部分物种的骨密度,你能找到哈兹卡盗龙吗?

图注:哈兹卡盗龙的复原

图注:哈兹卡盗龙游泳的复原

扯远啦,还是回到正题哈!自从棘龙被发现之后,不断有化石证据和研究表明它们是恐龙家族中的另类,是白垩纪的超级渔夫,而随着桨形尾巴、可能带蹼的后肢,氧同位素水平以及本次骨密度的研究,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棘龙拥有极高的亲水性,是善于水下互动并且以鱼类为主食的巨型肉食性恐龙。

图注:棘龙真的不折不扣的白垩纪大渔夫啦

排版:江氏小盗龙

图片及相关资料来自网络

“三山二盆”:神秘古生物的家园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拥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大山系和准噶尔、塔里木两大盆地。这些山系和盆地目前格局是在漫长地质时期由多个板块多次漂移分离、拼贴,并经过多次海陆变迁才形成的。从地质构造概念讲,新疆包含数个大型古老地质板块,也就是说地质时期的新疆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理区。因此要注意不能用地质历史来解释人文历史地理范畴的一些概念。由于面积广大,新疆大地各纪地层发育齐全并保存基本完整的多门类海陆相古生物化石。在地质年表(表2-1-1)中,各纪地层在新疆都有出露,而且从泥盆纪到新近纪不但有海相沉积而且有陆相沉积,地层保留的齐全程度极为罕见。在这些地层记录中保存的化石除大家熟悉的恐龙、硅化木外,所产的各类海陆相化石的丰富程度和保持状态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地史上的新疆,大体以中天山为界,南北分别为中国南型和北型生物区系的缩影。古生代地球北部的中蒙海、南部的古特提斯海在新疆北部和南部均有较完整的海相化石记录。中生代塔里木、准噶尔、吐鲁番为大型陆相盆地,陆生生物特别是古植物、古脊椎动物保存完整,类型独特;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中生代特提斯海海相地层齐全,化石丰富。塔里木西南缘昆仑山前为新生代古地中海东缘,是中国古近纪、新近纪海相化石的最佳产地。除完整的地史记录外,新疆独特的干旱气候使得基岩裸露良好,漫长地质时期自然风化剥离出的化石精美完整,独具特色。

新疆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从那时到1949年,新疆古生物化石的采集和研究工作主要为西方各国及俄国、苏联的地质学者,包括一些探险和考察人员零星进行。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地质古生物学者袁复礼、杨钟健等随中瑞西北科考团在新疆进行的古生物调查研究工作,标志着中国学者对新疆古生物研究的起点。这段时间,我国古植物学者斯行健对新疆的古植物化石进行过报道,前新疆地质调查所也进行过部分地层古生物调查工作。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地质找矿和石油普查工作的需要,新疆古生物化石的采集鉴定和相关研究工作随之全面展开,工作机构主要设在新疆地质局(现地矿局)和新疆石油局。其中新疆地质局重点研究各大山系的古生代化石,石油局重点研究盆地及其周缘的中新生代化石,发表了大量地层古生物论文。1981年,两单位合作出版了《新疆古生物图册》。在此期间,国内以中科院古脊椎古动物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质部地质研究所、中科院地质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单位及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地层古生物研究人员对新疆进行过大量地层古生物科考和相关科研项目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自1978年以来,特别是近十余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信息的高度发达及科普的媒体化,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明显提高。新疆恐龙、硅化木及奇石热的相关报道和信息引发了人们对古生物化石的浓厚兴趣,新疆民间化石采集和收藏者也不断增多。然而,由于古生物学科专业性极强,目前人们对恐龙、硅化木、鱼化石以外的新疆其他门类的化石还所知甚少,一些报刊对化石的报道也谬误甚多,因此,对新疆古生物化石进行初步系统的介绍很有必要。

新疆古生物的出现始于18亿年中元古代出现的藻类生命和叠层石,一直延续到6亿年后的元古宇末期震旦纪。从寒武纪开始,各门类化石逐渐丰富。以下基本按时代由老到新介绍各纪生物界概况、各纪地层在新疆的分布、重要的化石门类和相关生物群。

上一篇:发表地质学论文

下一篇:发表概率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