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医学史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3 08:55

中国医学史论文

  走中西医结合之路
  ——论中医药的发展

  中国,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而中国的医药学则接受着历史的长河的洗礼,越来越变得丰富、精彩。
  原始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中,开始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中国古代称药物书为“本草”,英语中称药物为“druz”(即干燥的草木),这都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有人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植物。
  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弓箭的发明,人类开始了狩猎及畜牧。于是出现对损伤的简陋救助法,如创伤、骨折、脱臼的治疗;同时人类开始认识了动物的营养价值,动物药也随着出现;畜牧经济又使牧人观察到植物对动物的作用,从而又促进了对植物药的认识。如根据希腊史家的记载,牧人曾发现了藜芦。
  因此医药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
  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医学中的宗教色彩增多了。中国的《山海经》里记载:“巫彭”、“巫抵”“巫阳”等都是神医。在奴隶社会就开始有了“职业医生” 。在奴隶社会,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之一是文字的发明。有了文字,古代奴隶制国家才留下大量医学文献。
  其中《内经》就是史料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是黄帝所作,因此又被称为《黄帝内经》。它是一部包括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古典医学著作,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成就,在我国医学史上和世界医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内经》为祖国医学的学术理论体系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对促进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医学的必读之物。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其中,此书包括《脉法》、《辩脉法》,等等很多内容。并且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
  还有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最大。
  再者神农、扁鹊和华佗也是医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其中,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的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神农尝百草”。并且为了纪念他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闻、问、切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在医疗体育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华佗还善于应用心理疗法治病。
  中国医学史,名人名书众多。为世界医学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时间面如了现代,中国首创中西结合医学。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影响。
  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所以,讲“中西医并重”,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理论部分必须并重,既不能以技术代替科学,更不能在科学、理论上以西非中。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面对21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所以“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国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决不是把中医西化以后再送到国外去。
  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2. 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1.6%左右。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福于全人类。对于中医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大政治。所以,中医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丢”,而且必须振兴和发展。
  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将沿着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的“促进中西医结合”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在中国已形成的中西医结合认识,必将深化发展。实践将进一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规律性和创新性,展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家、医学家、药学家,乃至医药企业等将投入到中西结合研究中,使中西医结合研究朝着多学科、多层次、高层次、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从而吸纳多学科知识成分,提炼出新医学认识,形成新的医学范畴,产生新的医学成果和医学技术,编织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新概念框架之网,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促进中西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融汇贯通。
  (三)紧紧围绕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见病开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药物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仍是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方向。中西医药结合必将成为“综合防治”人类疾病的重要途径。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必将迅速发展,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医学发展的需求。如中国的“全科医师”必将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
  (五)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将迅速发展,愈加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护理、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将在各种类型医疗机构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六)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与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

求《中国医学史》的论文的论点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3......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中国近代史与中药发展论文

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乃於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制度走向封建制度,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里也出现新的形势,在理、法、方、药等四方面均有较为有系统的著作问世,成为医学体系初步成形之标志。著名者如【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施治的医疗原则;而【神农本草经】则奠定了药物学发展的基础。 两千多年来,中国医学一直在该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和提供,其中包括扁鹊、华佗等均为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出现了学术主张与学术交流,使得中医理论体系更为充实完善,对医学的发展有较正面的影响。

  近年来有关中国医学史通史的研究乃以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1919)最早,之後有王吉民、伍连德的"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谢观的「中国医学源流论」、范行准的「明季西洋医学的传入」等,其中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为中国近代医学史的开山之作,重在记述当代的医学发展情况,因此为当今了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医学发展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史料。

有关社会医学论文

社会医学是医学 教育 的重要学科,加强社会医学教学是健康观念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结果,并且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社会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医学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载体是人的生命,其目的是无限地接近人类生命过程的真理。医学应满足社会的医学需求,在社会中实现其维护人类生命的作用,因此医学又具有社会性。医学的社会性体现在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更体现在医学社会工作中。

1 医学的发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事实上也坚持了“客观性的原则,坚持可检验性、可证实性、可重复性的原则”[1];医学的研究对象本质上是人类的生命过程;并且医生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与 经验 来保护人们的健康,消除他们的疾苦。医生赖以进行工作的基础是医学科学技术,但由于他的工作对象是人,因而医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高科技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

1.1 医学的发达与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1)我国在上古时代医生就已经是专门的职业,如周礼天官就有正式文献提到医师的职责。然而,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并非每个医生都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一般人中只要略有学问且自己对医事有所把握者,都可为人切脉开药,直到如今仍有其余迹。(2)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了中国,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 总结 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还有一本传世巨著,那就是《黄帝内经》,她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3)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 文化 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客观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洲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4)到了金元时代,中国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该书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到了现代,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医学在各方面都取得好成绩。2003年抗非典的胜利,就是最好的例子。

1.2 医学的发展对人类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1)中国古代医学发展较早,与传统儒学联系紧密,历代许多医学伟人都是由儒入医,积极用世的思想比较突出。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问题“仁”与“礼”同时也指导了医学的从业思想。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的“序”非常明确指出“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教含灵之苦,”清代袁枚评薛雪从医一语中的“圣学莫好仁,先生能以术全其民,使无夭礼,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从《周礼医师章》到《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一部中国医学院史,“仁”的思想贯穿始终,可以说,中国医学史是一部闪耀着耀眼光芒的人文主义的历史。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不少人为攫取财富,践踏人性,毁灭人伦,无所不用其极。即使在医学界,草菅人命,乘人之危,坑蒙诈骗,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以中国医史作为当今医学界澄澈的参照,作为对当今唯利是图的人的棒呵,积极意义是明显的[2]。(2)中国古代的医学伟人。常带着实事求是勇敢探索的精神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事医疗活动。因而他们在当时以致对后世都具有模范作用。从张机到后来的金元四大家,温病学说大家,他们无不是科学地牢记前人,批判地吸收前人经验,大胆提出自己见解,创立自己学说,推动中国医学事业不断发展,从而不断地促进人类的进步。

2 不同的社会时代有不同的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 方法 。历史上曾有过多种医学模式。(1)西周时已确定了一整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置医师,掌医之政令;又分医学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等,为医学分科之始。当时政府机关已设官员掌管藏冰,变火,以救时疾。公元前五世纪,医学家秦越人(扁鹊)诊病已用望、问、闻、切的诊断法,尤长切脉诊断。(2)现在正面临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人的属性的认识,包括了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探究到社会层次,医学模式增加了心理与社会的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旧的模式下,不会因不被认识而不发生作用,也不会因被认识而替代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因其影响生物因素成为医学模式的内容,但医学的载体仍然是人体生命,医学所研究的本质上依然是人体生命过程。因而新医学模式并未使医学超出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学―实质上就是社会医学[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重视生物因素,也同样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甚至在此认识上形成了社会医学、心身医学、临床心理学等一系列新兴学科。它认为人类健康的维护取决于医疗技术、生态环境、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卫生保健政策、经济发展等因素,也起着某种程度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医学模式不仅从观念上对健康与生命作出了这些理解,而且开始从医学角度对之进行论证,如不同文化心理的人群对于疼痛的忍受力、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治疗的影响、医患关系对老年患者康复的影响、严重自然灾害对 儿童 精神健康的影响等等研究。这些研究不断地从实践上证明了这种医学观符合于人类健康维护的需要。也正因如此,它才在医学领域实现了还原论与整体论、医学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有机统一[5]。

3 医学的社会性对医务人员的要求

如今医学社会工作者的足迹已遍布世界许多国家的医院和社区。医学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把握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担医护技术之外的社会工作,扩展有利于患者和家属应对疾病、死亡等方面的社会心理调适工作,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调动患者机体内在的自愈力,构建医疗技术之外的另一条途径,促进患者尽快康复;目的是强化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与照顾;与医护人员一起努力实现医疗的“全人”服务目标。目前应把化解医患矛盾、降低医疗纠纷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医学社会工作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提高医院声誉,增强医院竞争力,最终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医学服务于社会,仅有医学是不够的。若说医学的社会实现“是一门社会科学”可谓恰当,甚而可言为“一门大范围的政治学”。在使用医学过程中进行的卫生服务机构研究、卫生经济学研究、技术及标准评估、决策分析等已不可能是医生所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有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加入。医学必须与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一起,共同实现社会赋予的使命。基于这一点,医学应该超越狭窄的视野,在 社会实践 中与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密切结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促进医学在社会实践中也不能只专注于医学,社会同样也需要战略的眼光,主动运用经济的、社会的手段,促进以医学为基石的公共卫生体系在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医学的社会实践既要落脚于医学,又不能孤立地依赖医学,既要充分地利用医学,又不能将医学的范畴扩大化。(2)医学社会工作关注的重点是患者的社会属性,弥补单纯生物医学的缺陷,强化人文关怀照顾,实现健康服务模式的完善,为此有很多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需要与医院其他部门协调关系[6]。例如,患者对诊断治疗中的情况提出问题和意见,我们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给予正确的解释,但有些问题必须由医护人员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尤其当前医学社会工作要特别协助医患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希望、要求和意见,及时反馈给医院的管理者和医护人员,改进医院的工作。(3)社会工作具有国际公认的涵义,即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念主导帮助他人。虽然社会工作的具体专业领域有所不同,但社会工作要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人道主义是最基本的职业伦理原则[7]。维护生命,关爱健康是医学社会工作的第一价值原则,医学社会工作者必须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一切从患者的健康利益出发,热情、理解和真诚是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医学社会工作者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社会职业角色,要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达到助人活动的有效性。他们要用广博的知识、技能和价值为社会提供安全、有效和建设性的社会服务。我国现在不能要求过高,但经过一定培训还是必要的[8]。价值理论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价值观和伦理观方面的培训必不可少;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是基础。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的学习讨论也很重要;医学 健康知识 的具备有利于医学社会工作的专业需要[9]。

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又具有社会性。我们所作的医学社会工作还是初步的探索,还需要继续努力,我们相信随着社会转型,医学的发展,健康观念的转变,具有我国特色的医学社会工作一定会发展、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 蔡子微,胡怀明,侯维志.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初探.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4,5:23-242.

2 梁浩材.社会医学的历史使命.医学与社会,1998,11(2):1-3.

3 袁震.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应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5-6.

【摘要】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素质的核心,然而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更多的注重专才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要转变医学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努力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 重要性 方法与途径

中国医科院院长刘德培院士提出: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 反思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更多的注重专才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这不仅偏离了医学的本质要求和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与时代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要转变医学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努力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1.1我国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欠缺。

1.2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1.3人文类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2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1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必备的素质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热爱生命、“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医学生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使命。医学与人文的不解之缘,势必形成对医学人才的特殊要求,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本身的发展,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内容。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今应该摆在首要的位置。

2.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内在的必然要求。未来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基本素质主要是由自然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构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因此,医学教育只有在重视医学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才。

?

2.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医学的人文属性必定使医学突破以往生物、生命科学的框架,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医学涉及到了社会、心理、伦理、哲学、环境、经济以及法律等人文社会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社会对医学发展要求的变化和医学内涵的不断拓展,必然提高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引起医学教育目标的调整。 3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3.1更新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领悟教育的真谛。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救死扶伤的医生,面对病人,医务工作者既需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需要有一颗慈善的爱心,只有与病人充分地交流合作,才能真正了解病人的痛苦,真正知晓疾病的根源,更好地治疗疾病。 因此做到文理渗透、情理交融、身心统一,用自己的博学与专长去治愈病人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医生素质的最好体现。

因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都是医学生从事医学事业的必修内容,要把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与科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使施教者明白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同时也是“通才教育”,使受教者明白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精神支持、动力源泉。

3.2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医学院校应根据社会与医学发展的要求,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优化和重组医学课程结构,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不仅要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必修的传统医学生人文课程,而且要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的开设人文科学课程。

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 教学方法 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3.3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在加强人文教育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直接通过课堂内容学习,还要让学生间接的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人文修养。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学校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引导,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充分发挥医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要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学术活动不仅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有利于学生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创新潜能的积淀。?

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还包括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中,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人文关怀。“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培养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机会,而且是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应把握好这个环节,协同社会和家庭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建立起回报社会的理念和奉献情怀。

有关社会医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

2. 浅谈社区护理学论文范文

3.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4. 临床医学论文

5.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

侯宝璋的传奇一生

石中宝璋 人中骐骥古代齐鲁因杏坛弦歌、稷下先生等的流风余韵,故有苏辙“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这般感慨;至近代新式教育西风东渐,山东出现了“中国最老的大学”——齐鲁大学。齐鲁大学“尤以医科见长”;齐大医学院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医生和医药学家,侯宝璋是济济多士中的杰出代表。幼年侯宝璋的文化启蒙是私塾先生。侯宝璋少时即心怀桑弧蓬矢,立志做大事。他作别家人,独自步行至怀远,索性到当地一所慈善机构:教会办的民康医院化验室帮工学技,一面谋生一面学习。境遇的驱使竟使侯宝璋与医学结下不解缘,并郑重选择了自己一生的医学生涯。侯宝璋卓尔不群的品行和求知若渴的精神,使民康医院负责人大为感动,决定由医院留用并保送他入含美学校学习。毕业后又被保送至南京金陵大学预备班。在金陵大学期间,侯宝璋因参加学潮与若干同学一起被校方列入开除名单,但校方宣布:若认罪悔过,便可复学。侯宝璋是有不屈不侮、敢作敢当骨气的;他坚持认为申张正义,维护公理,清白无辜,没有罪过;宁肯失学也不违心伏“罪”。因此被校方开除。侯宝璋义无反顾地再一次回到民康医院化验室。他白天勤恳工作,深夜发愤自学,朝乾夕惕,夙夜匪懈。1916年由民康医院借给侯宝璋少量的钱,再一次保送他入学至北平协和医学校,之后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被褐怀玉的侯宝璋勤勉奋励,品学兼优,而生活方面则含辛茹苦,自律简朴,夏天只有一件背心,晚上洗净凉干白天穿;冬天也只有一件薄被,别人送来衣物,他概婉言谢绝。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丧权辱国的消息传来,侯宝璋如切肤之痛,义愤填膺,5月4日,北京学生集会抗议并游行示威。济南学生迅速声援。侯宝璋积极参加了齐鲁大学“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学生游行示威请愿活动,激情投身“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侯宝璋以秀出班行的成绩和人品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并留校工作。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吞并东北又入侵华北,长城战争爆发。侯宝璋迅即组织战地救护医疗队,自报奋勇、不顾危险亲自奔赴喜峰口等战区支援军民抗日工作,救治伤病人员。1937年“7.7事变”后,侯宝璋随齐鲁大学迁校蓉城,他虽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特聘教授,但生活甚为清苦;在抗战困难时期,侯宝璋尽其可能从经济上帮助困难学生,有时是隐名向困难学生提供学费,使他们得以继续学业。1938年正为抗日战争动荡和艰苦阶段,侯宝璋以公而忘私和献身医学的精神亲赴贵阳,参加贵阳医学院筹建并担任病理学科研教学工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东南亚各国相继沦陷,大批华人子弟背井离乡,流亡各地。侯宝璋热心奔走有关慈善机构,负责与教会合作安置了大批青年到大后方就读。道远知骥,世伪知贤。侯宝璋为人休声美誉,守身如玉。老舍初到成都及从美国回北京经香港均住侯宝璋家中;老舍作品在美国出版事宜的信函、汇款,都是从美国寄给香港大学侯宝璋,再由他转北京老舍收。医学翘楚 学科巨擘病理学是研究病因、发病过程及病变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我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等对病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医与西医病理学二千多年中按照各自模式发展。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病理学在中国的发轫肇始于西医学的东渐西被。1934年,侯宝璋著由中华医学会编译部出版的《实用病理组织学》是中国病理学的肇端之作,是近现代科学意义上中国病理学的嚆矢。由R.W.Raven主编癌百科全书二卷中肝癌病理学一章为侯宝璋专著;他与英国肝病理学权威Cameron教授合著《病理学专论》系列的《胆汁性肝硬变》专著于1961年在伦敦出版。侯宝璋对中华分支睾吸虫与二级胆管性肝癌关系研究、肝汁性肝硬变研究、绒毛膜癌研究、鼻咽癌研究、黑热病研究及中国医学史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学术贡献。1941年,侯宝璋发现一例来自山区的黑热病患儿,便两次在暑期翻山越岭,路远迢迢到四川西北部地区实地调查、研究黑热病传染媒介白蛉子的分布和利什曼原虫感染流行病学。在抗日战争极端困难条件下,侯宝璋以坚持开展科学研究的执著精神,为齐鲁大学医学院倡导学术风气做出了榜样。他的研究成果见诸美、英、日本等病理学杂志。侯宝璋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国际病理学界享有盛名和声誉。1948年,侯宝璋接受英国政府教育部聘请出任香港大学二战结束复校后第一任中国籍的病理学教授兼病理学系主任;1958年他被选为伦敦肿瘤学会第七届委员会执行委员;1960年当选东京第二届国际防癌会议主席团成员; 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他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病理学会终身委员;他是美国病理学会会员;香港当局医务部病理学顾问。1963年1月26日,从香港回到北京的侯宝璋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受到了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国家主席刘少奇首先与侯宝璋亲切握手致意。一同受到接见的其他著名科学家还有竺可桢、吴有训、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黄家驷等。1964年12月27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宋庆龄等亲切接见了侯宝璋等出席全国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各位委员。1967年,侯宝璋逝世后,CANCER癌杂志、英国医学杂志(Brit.Med.J.)等均在显著位置发表了悼念文章。学贯中西 一代宗工“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齐鲁雄藩泱泱大风”,“汲外存中”,“灌输新知发扬科学”,“为国造英雄”,齐大校训校歌营造了那个时代——齐大医学院黉门学人科学救国的精神和为国成才立业的氛围。1921年齐鲁大学成立医学编译部,医学院各科教授、主任兼任编译委员会委员。刚毕业留校工作一年的侯宝璋崭露头角,作为青年教师中佼佼者参加了医学编译部工作;是年4月齐大医学院创办《齐鲁医刊》,侯宝璋兼任编辑。该刊是现代医学的渊薮和《中华医学杂志》的前身,声迄四海,影响甚大。1926年,侯宝璋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继之赴德国柏林大学,在Ludwig Pick教授指导下进行病理学的深造和研究;1932年齐大学报改版更名为《齐大季刊》,侯宝璋兼任编辑委员会委员,为六编委之一;1934年,侯宝璋获罗氏基金资助赴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留学并进行研究工作。回国后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1946年第二次世纪大战结束后,他接到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国讲学;1947年又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英国讲学。侯宝璋还是一位杰出的国学学者,尤其对中国医史研究前无古人,自成一家。开西医学之风后,能用现代医学病理学科学观研究中国医史著述斐然的学者,惟侯宝璋斗南一人。他医史研究的一项工作是在卷帙浩繁的历代文献中搜寻有关疾病的记载和描述,黄卷青灯,博观经典,进而用现代医学作出科学结论。如《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1942),侯宝璋研究了文献记载的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病状,认为司马相如身患糖尿病。他还把历代著名诗人描写疟疾病状的诗辑录成册,独辟先河,开物成务。侯宝璋有关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论文和《实用病理组织学》专著现珍藏陈列于香港医学博物馆展览厅、山东大学博物馆第二展厅等处。侯宝璋是一位文理贯通、博学多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与齐鲁大学文学院诸教授时相过从,攀今览古,成金兰之契,如老舍、顾颉刚、钱穆、吴金鼎、商承祚等。他善于以医学切磋文学艺术,又以文化研究医学。科学与艺术的相互鉴借和沟通使侯宝璋还与关山月、黎雄才、赵望云等成为笙磬同音、心照神交,彼此汲取精神创作营养的契友。关山月曾在《羊城晚报》撰文道:“侯宝璋教授善于从画面构思和笔法上提出独到的见解,而使画家从中获益良多。”1986年,关山月为“侯老逝世二十周年”赋诗一首,“怀念侯宝璋教授”:“乱世逢知己,蓉城谊最亲。多才为世重,濡沫见情真。博学兼迷画,崇文更爱人。春晴思故旧,闻笛倍伤神。”吟诗思人,兹情兹意,可见侯宝璋的博学多才、崇文爱人不仅在医学界,而且在文化界所确立的地位。侯宝璋以经师人师、道业出众闻名。他善于把“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的教育思想精湛地融会于教学之中,而俾众受用终生。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就某种复杂的病理理论和现象,他可以驾轻就熟地用一、二句谚语、典故加以精辟概括,画龙点睛,揭示真谛,使学生豁然开朗,触类旁通,深为师生称道。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都华西坝,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女大)、齐鲁大学以及燕京大学集聚同一校园上课。一天下课前一二分钟,侯宝璋忽来兴致,笑对学生说:我有一联,请君试对,上联为:“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学生们击节称赏,凝思默虑。此事被《新民报》记者披露公开征对,便有几则应征联相对。“校名联”诸类俯拾即是,病理学家侯宝璋深厚文化功力略见一斑。如珪如璋 赤心报国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齐大医学院及齐鲁医院在当时国内规模可观;各学院教授工作、生活条件优越,安居乐业。校方就是否迁校问题举棋不定。齐大董事长孔祥熙主张:为了国家利益和抗日大局,也为齐鲁大学的荣誉,齐大应迁校四川。当时包括侯宝璋在内的齐大医学院诸位教授已接到有关医院、大学的邀请,或留守济南,不随学校入川。大搬迁,蜀道难,教学科研医疗生活条件毫无保障地迁徙办学将何等艰辛。侯玉璋却毅然决然地在抗日战争那极端艰难困苦的非常时期与齐鲁大学同在。他负责组织齐大医学院师生和重要设备仪器标本的转移工作,与大家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威望素著、令闻嘉誉的侯宝璋对齐大医学院师生确实起到了稳定、凝聚人心的中流砥柱作用,他作为著名教授入川也对齐大医学院的学术地位起到了维护和加强的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侯宝璋应邀赴美国、英国讲学。美国及台湾学术机构和大学向他发出了聘请,但他均未应允,他选择了香港大学。1949年10月1日,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从此站立起来,侯宝璋欢欣鼓舞,他心系北京。1952年,侯宝璋将次子侯健存由香港大学送回内地工作,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医学卫生建设事业。1955年,侯宝璋组织香港大学英籍教授代表团访问了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接待 盛德懿范1957年,侯宝璋第二次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中华全国病理学会成立大会和中华医学会年会,并作学术报告。翌年,经侯宝璋安排促成国际著名病理学家、肿瘤病理学权威韦礼士教授(Prof.R.A.Willis)访华。在1960年前后,应国家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邀请,侯宝璋第三次赴内地进行病理学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1962年,正值国家暂时困难时期,侯宝璋由英国管辖地区香港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北京。为了排除敌对势力的阻挠和台湾特务的加害,绝对保证侯宝璋的生命安全,周恩来总理亲自作了缜密周到的安排;侯健存从英国回国协助;由新华社香港分社和内地专人负责。侯氏父子是在夜间由海路护送至澳门,并得到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等亲自臂助,经拱北海关进入内地。在侯宝璋未安全顺利进入内地前,新华社香港分社将周恩来总理已亲自签署的任命侯宝璋为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的电稿暂作保密。侯宝璋的归来对海外侨胞和国际医学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侯宝璋抵广州后受到陶铸、张治中等热烈欢迎和接待。他在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通讯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将余生贡献给祖国”。回到北京后,周恩来、邓颖超接见了侯宝璋及家人,并在中南海西花厅设家宴款待。陈毅、童小鹏、费彝民在座。周恩来尊称侯宝璋为“侯老”;总理说:“侯老,对你们在这个困难时期回来,我十分饮佩!”“我们闭关自守多年,对外面科技发展、进步很少了解,侯老这次回来可以引进医学新科技,引进人才。”侯宝璋归来时为我国订购了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带回了多年收集的珍贵的实验标本及数百份图片资料;他一手建立起了当时国内先进的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侯宝璋参加社会活动中也包括了文学艺术欣赏与收藏。老舍曾为侯宝璋赠诗一首:“余钱买字画,斗室傲云烟;心悦为珍品,神游乐自然。”又题道:“幼我兄与予有同嗜,余钱辄换字画,悦心则取,不以真伪年代多自萦绕。”侯宝璋对祖国文化遗产爱护备至,竭尽所能?省吃俭用?收藏了大量流散海外的陶瓷、书画、善本古籍等珍贵文物。他从香港回北京后将其钟爱之物先后分五批尽赠国家故宫博物院珍藏。倾其有而付出,又倾其有贡献祖国,这就是侯宝璋这位杰出爱国知识分子贻厥后人的盛德懿范。

上一篇:本科论文收录吗

下一篇:港澳台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