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癌症医学论文书

发布时间:2023-11-05 15:17

癌症医学论文书

励志抗癌的书:

1、《众病之王:癌症传》

这本书记录了人类和癌症搏斗的历史,可歌可泣。作者悉达多·穆克吉的医学背景保证了这本书学术上的严谨靠谱,而他生动详实的文字又把关于癌症的历史说得通俗易懂甚至让人心潮澎湃。可以说是学医的人里面文笔最好的了。

2、《每个人的战争: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

这本书是医学博士大卫在自己罹患癌症后,耗时18年思考和整理出来的抗癌心得。31岁时大卫就被诊断出脑部肿瘤,但他又坚强地存活了18年。

作者详细介绍了癌症的病理机制、饮食和社会环境对癌症的影响、以及我们自身的生活习惯的影响。比如长期抑郁的心情、忽视自己身体的需要都会让癌症不请自来。

3、《此生未完成: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

这本书是复旦女教师于娟在患癌后的日记合集,感人至深。她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孩子尚在襁褓;也是风趣开朗的妻子,在生命尽头依然保持乐观;还是孝顺有为的女儿,前程似锦尚未展开。然而,癌症的降临把这一切统统夺走。她经历了苦苦求医的过程,西医中医来者不拒。

但是奇迹并没有降临。但是在癌症面前,她保留了自己的尊严体面地离开了,理智地反思自己的病因,回望生命中的点滴美好。

4、《滚蛋吧肿瘤君!》

这是漫画家熊顿在人生尽头的最后一部作品,把自己的患病、治疗经历画成漫画,用自嘲代替了自怨自艾。曾经改编成同名电影,诙谐幽默之中又藏着无尽悲辛。

在天涯连载的时候,有上百万人为熊顿祈福,然而奇迹并没有降临。但是能在遭受病魔折磨的时候,依然选择欢笑的熊顿,一定是去了天堂吧。

5、《Chasing Daylight》(中文版名为《追逐日光》)

这本书是美国KPMG毕马威合伙人、首席执行官尤金·奥凯利在事业高峰53岁时被诊断出脑癌并且只剩下三个月寿命的绝笔,记录了他得知消息后的一切行动:辞职、治疗、告别。

他保持了强大的理智和克制力,把癌症视作生命中的一个关卡——能让他重新思考、认识生命、工作和身边所有人。他甚至庆幸自己能提早得知去世的时间,从而能从容交接工作,与家人告别。如果说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才能暴露出真正的人性,尤金·奥凯利无疑是高贵的。

其实你并不了解癌症 —— 《癌症.新知》读书笔记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提高,以及医学的不断发展,每个人似乎对于癌症也不再陌生,然而,对于癌症的认知很多人还停留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前的认识上。似乎只要提到癌症就和死亡划上了等号。

首先,你应该清楚的是,癌症实际上是细胞的一种突变,但是为什么会发生突变呢?排除一些特殊的情况(如:辐射)之外,发突变的主要因素是细胞的衰老。研究表明,细胞分配的次数和周期相乘就是人的自然寿命。科学家海尔弗利将胎儿的细胞放在培育液中一次又一次地分裂,一次又一次的繁殖。细胞分裂到50代的时候,细胞就死亡啦。他又在大量的实验数据资料之上,提出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细胞的分裂周期是2.4年,照这个计算人的寿命就是120岁。

不过,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细胞会随着环境等外部因素而导致细胞提前死亡或未到50代时就出现了突变,比如:发炎、损伤等情况。

针对癌症患者,绝大多数的人最终是死于癌细胞的转移。为什么会出现转移的现象呢?这就像人类一样, 不愿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世界那么大,他也想出去看一看 ,所以他会从一个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并在那个新地方定居下来,也就形成了人们熟知的转移。

不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细胞并不是那么的想移民,而且就算进入到了血液或淋巴循环中,多数的细胞也会死在路上,只会有极少数的细胞能成功的到达新的器官并定居下来。

或许,很多人都看过相似的报道。检测很多长寿老人的细胞后发现他们的体内早有癌细胞的存在,只是他们自己并不清楚, 所以得出了一个结论,体检是无用的。

其实,这是一种对这一事实的误读与曲解。 研究发现,30多岁的男性中,约30%的人前列腺已经存在癌变细胞,60岁以上的人群更是高达70%, 但只有14%的人会真正的被诊断为前列腺癌。 这是因为人体和癌细胞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是可以共存的,甚至终身共存。

既然癌细胞可以与人体共存,那么为什么又要相杀呢?

其实,单纯的癌细胞的能力是很脆弱的,他想壮大自己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所以,他需要等待,等待新的基因突变,新的突变能让癌细胞生长更快,不容易死亡,同时,能让癌细胞改造周围环境为自己服务,逃脱免疫系统的监管。

所以,虽然癌细胞可以和人体长期共存,但一旦发生新的变故这种关系就会破裂,形成相杀的局面。

20万年前的人类与大自然关系似乎也是如此, 在那个时代,人们是依附在大自然的环境下生存,但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人们开始逐渐的壮大, 甚至想主宰大自然。

而这样的行为,是不是与癌细胞很像?

那么,人类是否就是地球的癌细胞?如果认为人类是地球的癌症,那么,地球是会长期带癌生存,还是命不久矣?人类是地球的癌症,还是宇宙的癌症?如果地球只是一个器官,不是整体,那我们移民其他星球,算新的“癌症转移”吗?

简单来说,癌症的产品实际上是细胞的自然衰老与免疫系统的下降,最终导致了细胞的变异,最终形成了癌细胞。但想阻止细胞的衰老这似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像古代的君王一直想追求的长生不老一样,最终只会死的更快一样讽刺。

所以, 癌症作为内源性疾病,不可能消失。攻克癌症的任务不是彻底消灭它,而是把它变成可控的慢性疾病。

既然,我们无法阻止细胞的衰老,那么我们可以做到的似乎只有不断的提升或保持人体免疫系统的水平,才能有效的阻止细胞的变异。所以, 要想活得久,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王道。积极锻炼,少吃腌腊烧烤食物,戒烟戒酒,等等。

即使,我们知道癌症是“必然的结果”,但是也依然有人会想将癌细胞赶尽杀绝,既然他会变成坏人,那么就在他变成坏人之前杀掉他,或是将坏人通通杀死。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就像是人类社会的警察与法律,犯罪率上升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犯罪成本低以及法律体系的监管不严格所导致的,而细胞之所以会变成癌细胞也是因为免疫系统没有履行他本身的职责,从而导致了“好人”变“坏”了。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癌细胞和免疫系统的斗争大戏,被称为“免疫编辑”(immunoediting)。整个过程通常横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第一部:免疫清除。免疫系统强势,出来一个癌细胞,就干掉一个。第二部:免疫平衡。社会动荡,癌细胞不断冒出,免疫系统很忙,不停地杀,但无法除根。第三部:免疫逃逸。免疫系统失效,癌细胞逃脱监管,甚至策反免疫系统,助纣为虐。这时才有我们看到的癌症。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更应该做的是将免疫系统打造的更好,而不是将癌细胞赶尽杀绝。而对 提升免疫力,再昂贵的补品,也比不过免费的“规律锻炼,均衡饮食,戒烟戒酒”这十二个字。研究发现,每周锻炼4~6个小时的人,绝大多数癌症的发生率都显著低于不锻炼的群体。

不可否认,中国的癌症患者数量每年都在不断的升高,在众多种的癌症中, 胃癌、肝癌和食管癌,三种癌症在中国高发,但美国很少。事实上,这三种癌症也被称为“穷人癌”,因为它们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高发,而发达国家比较少。全世界50%以上肝癌患者都在中国!

那么为什么中国这些疾病的发病率这么高呢? 至少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因为癌症本身的特性,比如肿瘤生物学特性复杂,进展较快,发现时晚期较多,很多对化疗不敏感,没有适合靶向药物的突变基因,等等。

二是因为在发达国家发病率低,研究不够。由于欧美“穷人癌”患者少,取样来研究不容易,而且不容易赚钱,所以长期以来药厂兴趣有限,新药少。

并且,这些疾病与感染以及生活习惯关系很大。

这听起来非常糟糕,但其实暗藏一个好消息:既然欧美“穷人癌”少,说明他们不是随着年龄增长就一定会出现,而是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的。

希望大家了解发病原因后,根据自己和家人情况,尽量调整生活习惯,及早预防,就肯定能大大降低风险。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一定搞癌的作用。美国癌症中心也发表过研究论文,通过对美国和欧洲144万人的数据分析发现, 锻炼能显著降低13种癌症的发病率。 虽然以前也有不少的文章,但这是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最全面的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要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运动量很重要,什么锻炼方式不那么重要, 而且也不需要剧烈运动。跑步、打球、太极、广场舞,只要你喜欢就好。

在研究了26种癌症,发现锻炼能显著降低其中13种的发病率, 分别为(括号中为降低的百分率):

中国排前10位的癌症,有8个都可以通过运动降低风险。大家再看一遍,食管腺癌降低42%!肝癌27%!肺癌26%!

要提到肺癌,头号原因可能想到就是吸烟。而在这次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如果吸烟,或者曾经吸烟,锻炼能降低>30%肺癌发病率!但对于不吸烟的人,锻炼能预防很多种癌症,但对肺癌却没有效果。 这是否也从侧面说明吸烟和不吸烟者的肺癌发病机制是完全不一样的呢?我想这还是留给科学家们去研究吧。

在中国 超过7亿女性和小孩,在家里和公共场合,都长期是二手烟受害者。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每年光二手烟就导致10万人死亡,相当于每年一次汶川地震!这10万人中,就有很多不吸烟的女性肺癌患者。研究表明,如果老公吸烟,老婆得肺癌的概率 是普通人群的200%以上。 所以,在你想点燃一只烟之前, 你可以不为自己考虑,但请想一想你身边的人。

戒烟对于每个人或是全社会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但并不代表我们就应该坐视不理。 啥时候吸烟的人开始减少,啥时候咱们就能期待25年以后的世界稍微美好一点。

从理念来看,现代医学抗癌至少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手术,第二次是放疗、化疗,第三次是基因检测和靶向药物,第四次是免疫治疗。

对于靶向药物,让大家熟知的就是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治疗白血病的靶向药品“格列卫”。他是一种早期就被研发出来的治疗白血病的靶向药品。

靶向药物,顾名思义,针对的是癌细胞上特定的靶点,比如某个特有的基因突变。靶向药物和化疗的目的都是直接杀死尽可能多的癌细胞。比起化疗,靶向药物选择性更强。它能有效抑制癌细胞,但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显著伤害,因此副作用小很多。

然而, 免疫疗法即非常的不同,它的作用对象不是癌细胞,而是免疫细胞。这类药物自己不能直接杀伤癌细胞,而是激活针对癌细胞的免疫系统,然后让大量活跃的免疫细胞成为真正的抗癌武器,完成使命。

靶向药物针对的往往是对肿瘤生长非常重要的蛋白,可以说是癌细胞生长的重要食粮。靶向药物通过抑制这些蛋白活性,从而达到“饿死”癌细胞的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药物也会“饿死”一些正常细胞,产生副作用,这点和化疗有点类似。免疫药物功能是激活免疫细胞,来对抗癌细胞。但它也有副作用,不是毫无风险的。被激活的免疫细胞除了能攻击癌细胞,也能攻击自身的正常细胞,这会产生暂时的“自免疫疾病”,严重的话是可能致命的。

似乎看起来免疫治疗的方式更先进一些,然而,免疫药物目前最大问题是有效率不高,仅在10%~20%(个别肿瘤类型除外),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它是无效的。加上“假进展”现象,一开始多数人肿瘤都不会缩小。但是免疫疗法的优势,是如果响应,患者有可能会长期受益,这就是所谓的生存曲线“拖尾现象”:一小部分患者会长期存活,甚至被治愈。

疾病不仅仅会给患者带来病痛,家属更是“双重受害者”。一方面,他们承受着照顾患者的经济、体力和精神上的“负担”;另一方面,他们也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感。

照顾癌症患者的家属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甚至比患者本身的心理问题还要严重。患者经历的所有情绪起伏,家属都会感同身受。

本书给出了如下的建议,以下为原文:

是否需要告诉患者真相这个问题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家属知道病情时,可能面临的第一项决策就是,“是否要告诉患者真相?”

本书的作者并没有从规定或是从道德上简单的阐述“患者有权知道真相”,而是从患者的主观意愿出发。

曾经有一位智者说过, “人活的意义就是,学会面对死亡。” 然而,这个话题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忌讳的,特别是年龄稍长一些的更是如此。所以导致,年轻人距离死亡还很远,所以不去思考与讨论,而老年人虽然距离更近了一些,但是却避忌谈论。这样看似轻松,却给家属留下了隐患, 即使是至亲之人,也很难在生死这样的关键问题上进行决择 ,而且如果一但家属的决择出现一丝偏差或不如意,那么家属也可能会留下不可抹去的心理负担。反观将决择权交还给患者自己(有独立思考能力、愿意掌控自己生命的患者),这样不仅仅能加强患者的治疗,也更能减轻家属在决择时的负担。

当病痛来临时,只要是有独立思考的患者,其实都会感受到情况的欠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属的隐瞒更加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果患者不愿知道结果,应该尊重)

在之前的药品研发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不断的尝试不同剂量与不同配方的组合,之后再进入到漫长的一、二、三期的临床实验中,而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漫长而且是花费巨大的,一种可以成功上市的抗癌药品,研发的费用可能要 高达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这也正是为什么抗癌药品那么贵的主要原因。

在美国,每年都有很多公司由于研究一种抗癌药而最终没有成功上市而走向破产,这似乎在资本市场也成了资本家的赌场。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这个漫长又花费巨大的过程可能会被缩短很多。机器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更加合适的配方,甚至甚至根据病人的基因数据找到更加合适的临床患者。

随着精确医疗的不断推进,无论是癌症还是其它疾病都会更加看重对基因的治疗方法,这就需要大量的数据与大量计算的结果。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会遇到两套甚至是多套的治疗方法,而在以往,遇到选择困难症,我们会依靠医生,相信他们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因为医生至少有两个法宝:权威临床指南(比如NCCN指南)和自己的经验。

但到了精准医疗时代,这两个法宝都受到了挑战。

首先,指南一般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提供对“一类患者”的主流治疗方案推荐,但这不是对所有患者的最优疗法。这就像中学老师,上课往往针对“中等生”,结果优等生觉得无聊,差等生听不懂,一半的学生都在浪费时间。

因此,要给每个患者最好的治疗,还得靠医生经验来调整。

但是,这种经验是否可靠呢?由于最近治疗方案日新月异,新药出现得太快,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医生不可能有足够多时间来消化和练习,而等练习够了的时候,完全不同的新药又来了,指南又换了。有20年丰富化疗经验的主任医师,遇到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也得从头学起,虽然以往的经验依然有价值,但大打折扣。

这不是中国的问题。即使在美国,癌症患者如果看3个同样权威的医生,极有可能得到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应该相信谁呢?

所以,利用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可以降低药品研发的成本,更可以为之后的治疗方向提出更加明确的方案。

这是一本对癌症的普及书籍。当你阅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对癌症这个病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对于癌症的认识很多人还停留在10年前甚至是上个世纪的认识之中,然而,对于不同癌症的命名、诊断与治疗都有了几代的演进。对于很多的癌症在初期的治疗方案已经非常成熟,虽然可能不能完全治愈,但5年甚至是10年以上的存活率已经非常高了。(注:为什么是5年或者是10年而不是更长时间,这是因为时间越长,发生的变故就越大,因为患者很可能第6年的时候死于交通意外,而不是癌症)

对癌症治疗的方式,人们应该逐渐转换成,合理的控制他而不是完全的治愈,这就像现代社会很多人有高血压或糖尿病一样,但是却很少有人甚至是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个马上要死亡的病。 在很多时候,面对病情的态度远比一套治疗方案要更加的重要。

《癌症传:众病之王》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原作名: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ISBN: 9787521714319

。。内容简介。。

平装版《癌症传》,普利策奖作品,文津奖推荐,10周年全新译本。

这是一部恢弘、深刻和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癌症传记”,讲述了癌症在几千年前首次被记录,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人类认识、治疗和征服癌症的过程,并对癌症的本质有了全新的理解。

作为医生、科研工作者和普利策获奖作家,穆克吉以细胞生物学家的精准、历史学家的视角和传记作家的热情,来审视癌症,记录了几千年来人类的抗癌战争,最终为读者带来这部内容震撼的癌症编年史。

癌症的故事饱含人类的智慧、坚韧和毅力,但也掺杂着傲慢、家长式作风和误解。穆克吉通过医学前辈和同辈的视角,讲述了几个世纪以来医疗工作者眼中的认识、挫折、胜利和死亡,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对抗这个无限狡猾的对手。就在30年前,人们还认为,通过一场全面的“抗癌战争”,人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这个对手。

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一部以癌症为主角的惊悚小说。从切除乳房的波斯女王阿托萨,到接受原始放疗和化疗的人,再到作者的白血病患者卡拉,这本书讲述了那些为了生存而经受严酷治疗的人的故事,同时也加深对这种标致性疾病的理解。

这本内容引人入胜、情节紧迫和到处充满惊奇的书,为癌症治疗的未来提供了独特的参考,也为那些试图了解癌症真相的人打开了清晰的视角。

---------------

看点:

医学人文领域经典畅销著作,10周年纪念版。

穆克吉医生历时六年写作,马向涛医生多年打磨,两位医学专家强强联合。

2011年获得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的普利策奖。

豆瓣评分9.1,超过10000+条评论,豆瓣医学热门。

《时代周刊》《纽约客》《经济学人》等数十家媒体推荐。

比尔·盖茨、韩启德、尹烨、马向涛、李治中(菠萝)、薄世宁等,赞誉推荐!

文津奖推荐图书,本书被改编成3集长达6小时纪录片由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

高超的叙事和专业知识、历史、现实融合。

生动的人物和事件,充满人文关怀。

非虚构写作的经典文本。

医学专业的推荐图书,更是写个普通读者的读物。

什么是癌症?

癌症是细胞不受控制的、畸形而疯狂的病理性生长和变异。它不停的复制,吞噬人的生命,从而达到永生的目的。癌症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一整族疾病的统称。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因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致癌理论,是癌症研究史上第yi个令人信服的、综合全面的致癌理论。细胞分裂,就会发生一定数目的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会引起某些细胞的癌变,癌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变异就可能引发癌症。

人类能战胜癌症吗?

目前来看,不能完全战胜。癌症不是由外部侵入,而是从生命内部的基因层面发起变异攻击。癌症医学干预的是人类的生命密码-基因组,这就意味着,人类很可能根本无法把癌症从自己身体里分离出来。

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癌症?

靶向药物、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先进医学手段和药物的诞生,使得癌症的死亡率稳步下降,如果未来我们能在人衰老之前阻止癌症带来的死亡,把癌症筛查等预防手段放在和癌症治疗同样重要的位置,把癌症变成慢性疾病,这或许是生命和癌症和谐共存的好办法。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悉达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肿瘤学家、血液学家、科普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助理教授,他拥有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牛津大学免疫学博士学位,以及哈佛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治疗和与血细胞有关的基因功能上。

著有《癌症传:众病之王》《基因传:众生之源》《医学的真相》。其中《癌症传》荣获普利策奖,并被改编成3集长达6小时的纪录片,由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

------

译者简介:

马向涛,研究员/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外科肿瘤学临床与基础研究,译有《癌症传》《基因传》《认识身体》《肿瘤临床试验》等专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北京市扶贫协作突出贡献奖、北京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奖章。马向涛博士是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人文协作组副组长,《肿瘤防治研究》与《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编委,在《中华医学杂志》《癌症》《医学与哲学》等数十种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100余篇,目前致力于医学人文传播与健康知识科普。

。。短评。。

#

癌症,让世人为之色变,患病之人就像和死神建立联系,随时等待着它的召唤。但癌症真的有那么恐怖吗?好像也不是,现在被攻克的癌症越来越多,治愈率也越来越高,但为什么还会有癌症在近几十年没有进展的说法呢?关于癌症,有着太多的内容要说,从古到今,癌症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吗?近现代,癌症的治疗技术到底有什么突破呢?说到癌症,我们到底面临着什么呢?美国知名医生、肿瘤专家悉达多·穆克吉用这一本专业的《癌症传》带我们来认识这一千古难题。

#

读《癌症传》这本书真的需要极大的勇气,可同样,当你读完你也会获得极大的力量。这并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养生就能远离癌症的书(虽然有一些癌症的确可以通过预防从而得到避免,比如阴囊癌),也并不是仅仅告诉你医生做了哪些努力让我们在抗击癌症的路上取得了多大的进步。它通过一起起病例带我们看到了病魔的残酷和我们的无能为力,却也同样由这些病例带我们看到了即使前进的步履维艰也有人在拼命地前行。数据和身边的病例告诉我们,癌症将是我们长期的敌人,而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的敌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正视是我们战胜敌人的第一步。

#

看到《癌症传》再版真的很惊喜,十年过去,这本书依然畅销并且好评如潮绝非空穴来风的。医学史亦是人类史,而癌症作为众病之王,带给人类社会的恐惧和伤害是触目惊心的,现代医学给人们带来曙光。作为一本医学书,《癌症传》的写法非常有趣,即便是对于社科类图书并不擅长的读者而言,也会收获非常流畅且愉悦的阅读体验。虽然已读过旧版,但还是入手了这本十周年纪念版,经典就是常读常新。

#

《癌症传》介绍了癌症的历史,包括人类对其认知的发展、抗癌的漫漫长路、以及社会对其态度的变化……在阅读此书时,“新常态”一词让人触目惊心,但又在意料之中。癌症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这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不可避免地成为人类社会的新常态,我们要如何面对它?当我们全面地了解癌症的真相后,才能化恐惧为勇气,为全人类的抗癌之战献出力量。

#

每个人都知道癌症,但大部分人很难说出癌症的确切定义,只知道癌症会破坏人体自身正常的细胞,尤其患者在治疗过程难免需要进行化疗,而化疗对病人来说极其痛苦的,越是癌症末期化疗的次数越多。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癌症,只有了解癌症,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癌症。这也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科普书,就是希望更多的人重视自己的身体,其实癌症并不可怕,癌症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早期发现治疗,还是可以痊愈,但很多人都是因为耽误病情,等治疗的时候已经是末期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每年参加体检!

#

如果说结核病通过病理性侵蚀(结核杆菌逐渐使肺组织形成空洞)夺去患者的生命,那么癌症的死因可以归咎为细胞过度增生令机体窒息,而这种病理性累积只是此类消耗性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癌症是一种具有霸权主义属性的疾病,它可以肆无忌惮地侵犯正常组织,形成各种病灶,并且能够把某个器官作为“跳板”伺机向远处转移。除此之外,癌症始终在绞尽脑汁改头换面,它不仅在向机体大举进攻时无恶不作,还在对抗治疗时施展阴谋诡计蒙混过关,似乎癌症正在给人类传授生存技巧。癌症可以被视为与人类平行的物种,或许这种疾病比人类更适合生存。 由于癌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不断演绎,因此它也化身为某种穷凶极恶的现代幽灵。其实癌细胞就是由正常细胞变异而来的。之所以癌症可以成为横行霸道的侵略者与殖民者,部分原因在于它利用了人类物种或生物体正常进化过程中的某些特性。癌细胞不仅分裂方式与正常细胞相同,而且也会遵循生物学的基本规律:由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虽然细胞分裂在正常组织中会受到严格调控(细胞生长或停滞分别由不同的信号控制),但是恶性细胞在肿瘤组织中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不受控制。众所周知,“克隆”这个术语被生物学家用来描述那些具有共同遗传祖先的细胞,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癌症就是一种克隆性疾病。几乎所有已知的恶性肿瘤均来源于自身的某个祖先细胞,它一旦获得了无限分裂与永久生存的能力,就可以永无止境地产生子代细胞(就像菲尔绍在细胞学说中提到的那样,“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 然而癌症不仅属于克隆性疾病,它更是某种克隆性进化疾病。如果癌细胞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发生进化,那么它们就不会被赋予强大的侵袭、生存和转移能力。每代癌细胞都会产生少量与母细胞遗传物质不同的变异细胞。当化疗药物或免疫系统向癌细胞发起进攻时,突变克隆将在防守反击中继续扩增,最终实现癌细胞的适者生存。这种循环往复的突变、选择与增殖会产生越来越多适应生存与生长的癌细胞。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突变还会加速诱导产生其他突变,遗传不稳定性也将不遗余力地为产生变异克隆推波助澜。综上所述,癌症进化的基本逻辑与其他任何疾病完全不同。如果将人类物种作为达尔文选择的终极产物,那么这种潜伏在人体内部的疾病也将与我们结伴同行。

引自 第四章 神秘瘟疫 033

摘录的有点多,但是这一段解释了结核和癌症的区别(之前我一直很模糊),也阐明了癌症的本质,耐药/抗药性的根源。简直恨不得整段都高亮。

#

癌症是一种病理性增生疾病,癌细胞具有自主分裂能力。这种异常增生将导致细胞分裂失控,形成的肿块还会侵犯机体器官并且破坏正常组织。此外,肿瘤也能够从原发灶转移至骨骼、脑、肺等远隔器官。根据组织学来源,癌症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例如乳腺癌、胃癌、皮肤癌、宫颈癌、白血病以及淋巴瘤等。但是就细胞水平来说,所有这些肿瘤的发病机制大同小异。无论其组织学来源为何,这些癌细胞都具有相同的特征,也就是细胞分裂病理性失控。

引自 第一部分 黑色体液,致癌元凶 001

#

现在我们认为癌症是某种细胞生长失控引发的疾病,而基因突变就是导致上述结果的始作俑者[特异性影响促进细胞无限生长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在正常细胞中,功能强大的基因电路负责调控细胞的分裂与死亡;在癌细胞中,由于基因电路遭到破坏,细胞生长将不受控制。其实癌症临床表现千变万化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细胞的无限生长,当然这种貌似简单的模式也反映了细胞内部复杂的运行机制。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只有通过细胞分裂才能生存,其间还要历经生长、适应、恢复与修复过程。一旦细胞生长机制出现异常、失去控制,那么癌细胞将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上述过程。除此之外,癌细胞还具有生长速度更快以及适应能力更强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的生存能力比正常细胞更加完美。 我们可以将抗癌原则总结为以下两点:找到防止易感细胞发生突变的方法;在不影响正常细胞生长的同时清除突变细胞。虽然上述两点看似简单明了,但是实际上举步维艰。细胞恶性增殖与正常生长在遗传层面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而如何进行鉴别可能是摆在人类面前最具重要意义的科学挑战之一。研究发现,癌症就潜伏在人类的基因组中:由于调控正常细胞分裂的基因能够被机体识别,因此这些执行关键细胞功能的基因发生突变后将被视为异物。此外,癌症还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人类物种的寿命不断延长,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细胞恶性增殖的问题。(癌基因突变概率随着机体衰老而逐渐增高,也就是说,癌症本质上与年龄相关。)从某种相反的角度来看,假如人类在追求不朽,那么癌细胞也在寻觅永生。 然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鉴别细胞恶性增殖与正常生长依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引自 引言 v

假如人类在追求不朽,那么癌细胞也在寻觅永生。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肿瘤学论文参考文献

肿瘤学论文参考文献   考文献是论著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论文内容的可信程度,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著录格式:序号。作者名。文题。刊名。年,卷:起止页码。
  按照国标准规定,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著录;超过3位时,只著录前3位,后面加“等”,或相应的'外文。
  举例:
  1 蒋代凤,陆应麟,邱宗荫,等。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转移能力差异相关分子的研究。中华肿瘤杂志,2003,25:531-534.
  2 Obonai T, Mizuguchi M, Takashima S, et al. Developmental and aging changes of Bak expression in the human brain. Brain Res,1998,783:167-170.
  引用书籍的格式:序号 作者。书名。卷(册)次。出版者,年份。起止页。或:作者。文题。见(英文用In):主编者。书名。卷(册)次。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止页。
  举例:
  1 黄国俊,黄孝迈,黄偶鳞,等。 肺癌的治疗(外科治疗)。见:徐昌文,吴善方,孙燕主编。肺癌。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3.146-159.
  2 颜子颖,王海林译。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33-373.
  著录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著录最必要的最新的文献;只著录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和在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内部资料”和“待发表”文章应避免引用,因为这些文献或者可能缺乏科学性,或者难于查找。
  参考文献应按在文内先后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应与文中角码相一致。 ;

上一篇:论数字医学论文

下一篇:中华级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