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同理心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5 16:45

同理心医学论文

        一个有趣的案例,是关于在公共场合外放音乐,或者在明知道会影响别人的情况下,继续做出影响别人的举动。一般来说,在评价这种案例的时候,人们大多会说一声“没素质”或者“没有教养”。可是抛开泛泛而谈,深入探索内在原因的话,恐怕还会涉及到人类更复杂的心理及行为学上边。

        在开始深入思考之前,首先有一个概念:共情。关于共情,维基百科中被写做同理心:同理心(英语:empathy)或称做换位思考,是一种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能够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内所经历的事物的能力。这段概念来源于一篇医学论文,是讲医生拥有同理心的必要性,或者说共情对其职业生涯的帮助。

        那么共情与这种“没素质”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讨论到“明知会影响别人,还继续影响别人”,这里有个前提,便是“明知”。人类是一种拥有高级思维和情感能力的动物,哪怕是再愚笨不堪的人,也是有着共情能力的。我们常说的察言观色,是一种主动去探知气氛,别人情绪的行为。而共情,不严谨的讲,或许可以称为一种探知的手段。讲自己代入别人的位置,以了解别人的想法。

        既然人人都有共情的基础,那么为什么还是会出现种种争执?这里就要涉及所谓的道德,从一个最简单的比喻看,道德是一把尺子,用以衡量对错。但是有趣的是,每个人心中这把尺子的刻度都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对于一件事,人们的看法可能是天差地别的。

        再讲共情,人类有共情的基础,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共情技能点都是满级的。这就导致对于影响了别人多少,“没素质”的人是不能准确衡量的。

        到了现在,我们已经有个两个变量来观察“影响别人”的“没素质”同志,即“道德”与“共情”。为了方便思考,我们用交叉图来表现一种极端的情况:

        这里,我们假设一个人的道德衡量能力和共情感知能力最高为100,最低是0。那么在极端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看到,道德小天才(道德100)和共情小王子(共情100)的结合体是不会做出“明知影响别人,还继续做”的事情。因为首先他们能完全或者“过度”感知到别人的不适情绪,面对这种信息他们会怎么办呢?强烈的道德感会让他们连开始都没开始,就结束了这种事情。这样的小可爱,大概会总是在公共场合戴着耳机,总会让你觉得情商太高了吧!

        那如果是一个共情能力为0,而道德感却爆棚(100 even+)的胖友呢?这样的人是无法感知到别人感受的,但是强烈的道德感会让他在被别人提醒的时候,羞愧的停止自己的行为。这就像有些开着公放的人,在被提醒了之后,就马上按暂停键,然后心里满怀歉意。

        再看另一种情况,一个“邪恶”的共情小王子。他,有着探知人心的天赋异禀(共情100),甚至能看到连当事人自己都无法察觉的潜意识,然而,上天在给了他这一天赋的同时,又夺走了他所有的良知(道德0)。以至于,他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做法会带给别人多大的痛苦,然而他却不为所动…这样的人是有极大危害性的,即所谓“探知人心的坏人”。

        上天关上了一扇窗户(共情0),却…接着关上了另一扇窗户(道德0)。这样的人,怎么来形容呢?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又蠢又坏”。他既无法感知到别人的感觉,又在得到提醒后,毫无一丝歉意。所以当你提醒那些沉浸在自己公放世界里的“宝宝”们时,他们会态度恶劣的对你进行反向攻击。非要拿一个词来形容他们,不如…叫“邪恶巨婴”?

      然而以上终究只是一种极端情况,现实中的人们大多会在0-100的区间内划向某个边界…再然而,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终究会有洗心革面的坏人,也会有越来越渣的“读心高手”。

        在《共-道》图里,我们看到的“不会发生”和“没素质”,其实是路人眼中的当事人。他们在被提醒后,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本着“也许遇到有点良知的人呢?”这种想法,我们也要在遇到“没素质”的人时,去提醒他一下,万一他是有道德的呢?

        所以,你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心里总归是要有点X数的。你在遇到公放,或者说“明知影响别人,却还是做”的人时,不妨思考的更多一点。

        …当然,有时候傻X之所以是傻X,是因为你委婉的提醒也没用啊…故傻X常在,不为万物所动,上天夺其智商,又毁其道德,实乃罪之巨婴,亦是人间一可怜儿。

同理心与慈悲心

在医学临床工作中,有人特别强调,医生要有同理心,要同情患者,要把患者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这种想法和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最近读书,看到万维钢老师对同理心与慈悲心的论述,通过学习,我对此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什么是同理心?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同理心,就是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看到你这么痛苦,我自己也感受到了同样的痛苦。

同理心跟一些原始的本能感觉成分有关,这些感觉连动物都有。

一个是“感觉运动感染”,就是你看到身边一个人的手被针扎了一下,然后你就感觉这个针是扎在了自己手上一样,甚至还能体会到那个疼痛。

一个是“模仿”,比如说我们看体育比赛,会忍不住把自己代入成电视里的运动员,跟着他做出相应的动作。

还有一个更高级的就是“情绪感染”,你看到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自己也跟着激动起来。

由此可见,真正的同理心,是不但能感受到对方的痛苦,而且还能感受到那个痛苦的意义,会让你为了这个意义去采取行动,比如,你去帮助他去解除痛苦。

按理说,同理心如此之好,我们每个医生都应该具备,事实是怎样的呢?

事实是,脑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首先,同理心并不可靠,一个人能不能产生同理心,跟具体的情境非常有关系。

比如,我们对自己所在群体的人的痛苦容易产生同理心,对陌生人不会;对本阶层的人容易产生同理心,对其他阶层的人不会。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同理心总是同时启动情绪成分和认知成分,这就需要消耗能量,是一种认知负担。对不亲近的人,你必须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感受他的痛苦,而你不愿意费这个力气。

其次是,同理心真正关心的不是别人的痛苦,而是你自己的痛苦。或者说,同理心的本质不是感受他人的痛苦,而是感受他人的痛苦,让自己也很痛苦。

比如,你看一个悲剧电影。剧中人物的命运十分凄惨,全程泪点满满,让人特别有代入感。你时而义愤填膺,时而伤心欲绝,在影片的结尾,你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你的同理心爆表,仅此而已。

另外,同理心常常会激发人去设法解除别人的痛苦,但是这个关系不是人越感到痛苦,就越想去帮助别人。事实上,当你因为别人的痛苦而感到自己特别痛苦的时候,你反而不想去帮助别人了 ,你想的是,赶紧先解除自己的痛苦吧!

有人做过实验,在同理心刺激下,一个人的心跳速度越快,他的焦虑感就越强,他的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人情绪的原始脑组织)就越活跃。研究者发现,这时候他帮助别人的意愿就会越低,而不是越强。因为他自己先受不了了,他要先去解除自己的痛苦。

自己正饿着的人,自己正处在压力之中的人,不会有太多心思去做什么慈善。因为,强烈的同理心会让你自顾不暇。

孩子怕打针,他一哭你同理心上来就决定不给他打疫苗了。熟人的痛苦,会让你不公正地对待陌生人。

这就是同理心的害处,因此,国外有人建议,医生必须接受的一项训练,就是学会跟痛苦保持距离。或者说,医生必须克制自己的同理心。病人是来看病的,不是想让你陪着他哭的。

医生需要克制自己的同理心,但应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对,就是佛教说的“慈悲”。

悲,或者说慈悲,是一种特别高级的情感。悲的意思是我理解你的痛苦,但是我不跟你一起感受那个痛苦,因为我有一个更积极的姿态:我要帮你解除痛苦。

慈悲,意味着你要和痛苦保持距离,有一种超然感,然后设法帮助别人。

慈悲,这是医生看病人应有的情绪,而且,这也是佛学修行者致力于修炼的情绪。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说哪句话是要求我们医务人员要有同理心的

《大医精诚》中,孙思邈的这句话是要求医务人员要有同理心的:“医者,仁心也。”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医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即医者应该怀着仁慈和同情之心对待患者,关心他们的痛苦和需求。这也提醒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工作时要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尽力给予其关怀和支持。

《大医精诚》是中国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孙思邈(581年-682年)是唐代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泰斗。

《大医精诚》是孙思邈汇总和总结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研究所写的一本医学文集。该书共十卷,内容包括医学理论、诊断治疗方法、药物应用等方面。

这本书的主题是“大医精诚”,强调医者应具备的品质与态度。孙思邈提倡医者要以患者为中心,发扬仁心,注重同理心,真诚对待患者,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他认为医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医者的勤奋学习和精湛技艺,并以此服务于人类健康。

《大医精诚》对中国古代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世医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著作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被誉为中国医学文化的瑰宝之一。

上一篇:医学论文的区别

下一篇:医学论文的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