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语堂医学论文
歆语堂医学论文
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提出国学的概念时,国学指的是“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主要内容是小学,包括训诂、文字、音韵,还有经学,包括经史子集。章太炎曾提出国学的三个主体部分,就是“义理、考据和辞章”。
“但到了后来,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国学这个词的意思就不是很严格,只要是传统文化内容似乎都可以叫做国学”。尹小林说,这也是在一般网民心目中“国学”的含义,所以评选时采用了宽泛的“国学”定义。
真正对“国学大师”的标准做了清楚完整的概括的一个人,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著名书法家章祖安(又名章秋农)。近70岁的章祖安教授是著名国学学者姜亮夫、书法家陆维钊的弟子(陆维钊曾是王国维的助教),国学功底深厚。除了书法,章祖安还在中国美术学院开讲国学基础课,深入浅出,极受学生欢迎。
章祖安在一篇名为《再说慎言国学大师》的文章中,对怎样能称为“国学大师”做了令人信服的厘清。他说,国学的根基是小学、章句之学,因此,所谓“国学大师”必须以博通、精研先秦时代的原典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列出三个条件:一、在其中某一领域有原创性成果。二、精通小学,古文辞(各体式)、古体诗、近体诗词都能自由挥洒,出色当行。如果是20世纪的国学大师,还必须加上条件三:能汲取外来之学说,而不忘民族之本位,中西兼通,而又以传统文化为其治学指归。
即使如此,可能称文豪,但也不一定能称国学大师。章祖安还提出,凡是研究先秦以后的文化学者,即使成就卓著,也不得称国学大师。谁听说过研究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被称为国学大师的?
章祖安还对大家公推的国学大师做了——鉴别:“章太炎、王国维、马一浮是公认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人称史学大师;夏承焘,人称词学大师;吕叔湘、王力,人称语言学大师。”
章祖安也认为郭沫若足称“国学大师”:“(他)著有《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皆大气磅礴,具原创性;精研甲骨文字,郭鼎堂与罗雪堂、王观堂、董彦堂,并称‘四堂’,学贯中西,译有号称难解之德国大诗人歌德巨著《浮士德》,郭氏固非社会活动家已也。”
启功去世时媒体都一窝蜂地称他为“国学大师”,章祖安说,启功先生如果地下有知,必会以其固有幽默高喊:“饶了我吧!”他“著作俱在,岂能随便冠以‘国学大师’?”
章祖安最后说,钱钟书是我国最后逝世的一位国学大师,自此以后已经不可能再有大师,因为时代不同,年轻人已丢失“沉潜”二字,国学原典也太厚重了。
摘自
参考资料:这些人都称得上国学大师吧?后面三位目前还在世
章太炎 陈寅恪 王国维 钱锺书 刘师培 赵元任
鲁 迅 熊十力 翦伯赞 马一浮 牟宗三 黄 侃
梁启超 胡 适 郭沫若 陈 垣 夏承焘 钱仲联
汤用彤 康有为 钱 穆 范文澜 唐君毅 张岱年
冯友兰 梁漱溟 张君劢 顾颉刚 蒙文通 傅斯年
辜鸿铭 张舜徽 白寿彝 柳诒徵 陈中凡 胡小石
汪辟疆 吴 梅 赵元任
季羡林 饶宗颐 南怀瑾
参考资料:
有谁可以帮我写一篇关于曾国番的论文
曾国藩的四条遗嘱
曾国藩的四条遗嘱 曾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他认真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得归纳为四条,并将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要儿子悬挂中堂,每日诵读,恪遵不易,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亲去世了,这天,他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 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待儿子念完,曾国藩努力把手伸起,指指自己的胸口,纪泽纪鸿一齐说:“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曾国藩脸上露出一线浅笑,便溘然长逝了。 曾国藩遗嘱对子孙的影响是深远的。曾家后裔恪遵遗言,没有一个带兵打仗的。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孙子曾广钧虽中进士,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无一涉足军界、政界,全部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不少成为著名专家学者。
转自:
(以下转自:中国文学诗歌散文/曾国藩生平.pdf)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 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曾
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 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从文才上 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 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 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
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 等。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废。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 之患。”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 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
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 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 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二)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
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
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
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
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
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
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
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
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
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 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
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
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
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
“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褒贬不一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
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
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
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
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历史是各
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
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
求。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
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
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
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三)轶事点滴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
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之谜>
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之谜>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史不衰之谜>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猜忌,曾为表明心迹,做出了有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
<违朝廷大禁纳妾之谜>
五十一岁时,咸丰帝大丧期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子”。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一生爱钱”之谜>
三十岁时,作一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作饭。
四)大事年表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 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 滨书院。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 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 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 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16年)26岁 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容、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 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 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本年 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
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更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 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
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12月,充文渊阁校理。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
1844年(道光24年)34岁
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 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 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
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
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 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
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
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
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
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
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
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微太湖县小
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
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
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
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
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 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
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
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
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
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
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
“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
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第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
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
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第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
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
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
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
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
兄国华报仇。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
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
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
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
商筹北援之策。
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
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
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25日,移住安庆。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关刨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
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12月,其第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气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岁
1月28日,安庆内军械所造出的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6月13日,石达开兵败大渡河。9月,与容闳见面,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
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长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10月,行辕移驻安陵。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
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已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5年)56岁
3月,由徐州赴济宁,沿途谒孟、孔、曾诸圣墓。9月24日,捻军突破防线,进入山东。连续2次请假,在营调营。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12月,回任两江总督。
1867年(同治6年)57岁
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
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
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6月,奏请按湘军
制改造直隶练军。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
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岁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续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
23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事出有因。”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断难允求。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
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23日在沪设宴庆祝61岁生日。
1872年(同治11年)62岁
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
“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
上一篇:杨德山医学论文
下一篇:郑亚才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