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华医学论文
曹明华医学论文
198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198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及工程系。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获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老化分子学研究硕士学位。极为罕见的跨学科的才女。主攻领域:进化中近系的大脑神经生长一关联的蛋白质之基因表达研究。 赴美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曾出版《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获全国优秀作品奖和畅销书奖。赴美后,曾出版《世纪末,在美国》一书。20世纪80年代,曹明华曾是中国高校间名噪一时的文学新星,有“大陆三毛”、“校园散文家”之誉。她的散文小册子《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作为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年12月版“五角丛书”第三辑之一,初版就印了13万册,不久即重印数次,总行销量达55万册。199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又推出她的《世纪末在美国》,再次引起关注。曹明华说,她本以为《世纪末在美国》之后,会就此停止中文写作了。一方面是因为她在离开中国一些年之后,回到上海时对整个文化环境有一种陌生感,另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精力的限制。还记得她第一次回国是在去国7年以后,北京国际机场的检验员不相信,问她还有没有另一本护照,在确信没有之后,他大声说:“嗬,你这一个猛子可扎得够狠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反而能确定用母语表达她的情绪和思维将是她未来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先后学习生物医学仪器和哲学专业的才女,曹明华留学美国后攻读的专业是人体老化与环境问题。谈到她的文字和以前的一些留学生文学的差别,曹明华说,“以前的一些作品很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关心自己的挫折感,或者讴歌自己强者似的成功。这些情感都反映了在一个小天地里人的自我膨胀,在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里谈论这些,我觉得是不真实的。美国社会不适合弱者,弱者会受不了激烈的竞争;但也不适合当惯了强者的人,这些人以为成功即意味着可以践踏别人的权利。”《世纪末在美国》分上下两部分,上部34篇文章是一束随笔,即作者“抽空断断续续写下的一些小短文”,揭示出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和相同的人性,有客观的评介,也有辛辣的讽责。下部是一组六章的留学生活纪实,侧记着美国南加州大学校园内的种种闻见和观感,以及日本科学家毛瑞博士等一系列有个性、有特点的人物。他们奋斗的经历和故事,使人不由想及那句关于美利坚的经典名言:“美国像一个巨大的天然滑冰场,在上面滑起来神采飞扬,仪态万方;一旦停下来,你就会被冻死。”曹明华在书中娓娓叙述她旅居美国的心情与行迹,运用训练有素的科学眼光来剖析20世纪末的美国,细腻描绘,不着痕迹。曹明华曾说自己“是个扔东西的人”,“并不预备专门从事文学”,想“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医生,以一颗心去看望许许多多受伤的心”。而最终,她成了一个训练有素的学者,也成了一个熟稔中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她说:“我的翅膀已经长硬了。我再进入任何一个新的环境,我已经十分清晰地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我知道我已经能够飞翔。”目前,曹明华正处于生活和工作的转折口,她不想要预告将要发生的事情,因为还包含着未定;也不愿披露正在离开的,因为不想因此影响她目前的生活秩序。“还是谈谈写作吧,”曹明华说,前不久,她向《时代周刊》买了一套专题文章的版权,翻译了用“进化心理学”来解释社会伦理和人类社会一些通象的小书,可惜至今未能出版。但同时翻译的一本《才华横溢的念头》的小集子,已于今年初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前言里,曹明华引用自己日记本上的两句话:“以即将赴死和永生不死的方式去生活,以一无所知和无所不知的方式去思考。”——即将赴死,便对生活有一种豁达和看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恩恩怨怨;永生不死,便要求对每一天都负起责任来,并将这种责任和眼光延伸到无限……2011年7月,曹明华《转基因食物在美国的争议》一文获得《文汇报》刊登,文中以自己在美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二十年经历为背景,阐明美国国内对于转基因食物的争议的现状,表达了她本人作为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相关的科研工作人员,对于当大转基因作物在中国大规模推广的担忧。
李山林的科研成果
获得的科技成果(包括国家发明专利)奖励情况:1、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与管理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3、 湖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公开出版的著作、教材或论文:一、著作:《语文课程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二、主编教材:1、《现代语文教育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案例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三、论文(60篇)第一辑 作家作品研究1、朱湘诗歌音乐美探微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89、23、坚实而又开放的诗歌美学佳构 《名城诗报》 1989、53、曹明华散文形式三题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2、34、耕堂读书记:一种独创的文体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7、35、方法 思想 文体 《吕梁学刊》 1997、36、源于生活的文学语言观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7、47、苏叶散文审美品格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7、58、崇实 尚理 质胜——孙犁散文观述评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8、19、文体的超越与创造——苏叶散文论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8、210、沉郁之美与轻舒之美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6、111、论苏叶散文的美学特质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2、6第二辑 文体与语体研究12、写作语体研究论纲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5、113、杂文写作文体特征试探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5、214 试论诗歌的朦胧美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6、215、诗歌意境创造三题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6、316、杂文语体特征浅论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6、417、诗歌意境创造流程探微 《写作》 1996、718、诗歌比喻的审美学思考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7、219、散文语体特征试探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8、6第三辑 教育教学研究20、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适度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88、221、语感训练的思考及做法 《语文学习》 1990、922、读书的策略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2、923、教师人体语言初探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3、224、师专写作课教材教法改革刍议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3、325、正本清源说“语文” 《高师教育学刊》 2001、426、语文教育的三种研究视野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2、127、谈谈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目标 《高师教育学刊》 2002、328、论语文课程的微观形态 《中华教育杂志》 2003、429、语文教学课程论视点初探 《语文教学通讯》 2003、630、素质的多层含义、特征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3、631、谈谈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课程问题” 《中华教育学刊》 2003、1132、语文课程的人文知识基础及其教学 《语文建设》 2004、133、“整体阅读教学”浅论 《零陵学院学报》 2004、234、“语文素养”辨 《语文建设》 2004、735、“语文教学的课程论视点”再探 《当代教育论坛》 2004、5436、试论语文教学的人文阐释 《现代语文》 2004、1137、试析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内容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5、138、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教育探索》 2005、339、“语文课程内容”略论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1140、试论语文教育目标的人文内涵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5、441、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人文教育的实质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142、“语文教学内容”辨正 《语文建设》 2006、243、“语文教学论”案例教学法初探 《校长阅刊》 2006、544、“语文能力”目标的重新审视 《当代教育论坛》 2006、644、语文知识与语文活动关系之探讨 《湖南教育》 2006、845、试论语文教材的知识引导 《语文建设》 2007、94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与案例教学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347、语文符号里的语文人 《湖南教育》 2007、848、论语文教材的知识性 《湖南教育》 2007、549、论教师情意健康发展的途径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450、语文教材教学化的三个层次 《语文学习》 2008、151、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当代教育论坛》 2008、752、学生提问:语文教师该做什么 《读与写 教师教育》 2008、653、新的知识获得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中学课程资源》 2008、554、“语文课程语言知识内容”辨正 《创新教育》 2008、255、存在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语文课程 《教学与管理》 2008、956、于漪实践性知识的内容特征 《当代教育论坛》 2009、157、 语文教学内容理据例谈 《语文建设》 2009、158.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础教育研究》 2009、1059、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材浅议 《基础教育研究》 2010、860、语文教育研究的三种立场 《湖南教育》 2010、11
散文式议论文与普通议论文有什么区别,具体怎么写,格式是什么?
散文:是一种以阐释性笔调为本的无韵体文章,风格与方式上较为自由,作者以自己个人的观点、风格、方式和语调表述自己选择的主题,其篇幅一般不长. 可以是任一主题,任一方式来完成,正所谓形散神不散!往往是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
议论文 :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作者通过事实
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议论文则非绕着这个主题顺理成章的说了去,在文章的理论上要有一定的顺序,这样才可以逐步加强说服力.具有科学性,论点清晰,阐述某件事或论点。
(二)散文诗文体规范
散文诗是界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既有散文的特点,又有诗歌的特点。它以散文的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一种容量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它要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它把诗的精练、集中、音乐美和散文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高尔基说它是“韵体散文”。
散文诗一般是分节的,采用诗歌表达中反复回环的方法,带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抒情性。如高考优秀作文《蓝色蛹·金色蝶》、《我漫步在村庄的大地上》。
(≡)议论辞文体规范
议论辞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写作议论辞首先要论点鲜明,所有话题均指向论点。因为议论有正方、反方的区别,那么,站在哪一个论点上议论,这个点就是议论的话题中心。议论说白了就是辩论文,需要通过一定的论证方法使论点鲜明起来,让听众、读者或参加议论的另一方心服口服,找不到漏洞。因此,议论辞又要有强烈的逻辑性。
A、感受生活 觉察幸福
——散文写作应有丰富感受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有个十岁的小胖墩对着满桌的美味佳肴,突然大叫:“我想去死,所有的菜都吃过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妈妈听了感到震惊,就去向心理医生咨询,大夫开了一贴药“粗茶淡饭”,并说:“这是一种心理障碍——觉察不到幸福。现在得这种病的还不少”。读了这只故事,我们不禁感慨,母亲的心是伟大的,但她的伟大已被一些过度的关心与爱护湮没了。为人子、为人女都已习惯了这种关心与爱护,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麻木。小胖墩生在福中不知福,丝毫不知道母亲的爱,更无幸福可言。同学门是否有小胖墩现象呢?要写好散文,首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当今中学生的生活似乎比较枯燥,三点一线,家庭(宿舍)——教师——食堂。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重压,很容易陷入机械、麻木状态。同学们也许会说,有什么可感受的?但你如能仔细观察,悉心感悟,在广阔的学习、生活海洋中不乏美丽的感觉浪花,重要的是,如何敏感地去捕捉它。“师生之间”就是学校生活中的永恒的话题。课内外师生间林林总总的事何其多,日久天长师生间结成的友谊何其深厚,但为什么就不能“动于衷而形于言”呢?因为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从未细细品味过。同学们一定记得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中的几个细节吧,作者的感受是多么细腻。他就真切地写出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到蔡老师爱他们,所以蔡老师鞭子高高举起带最后却轻轻落在石板上。其实,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在特定的场景,都会给学生以个体独特的感受,只是平时你不去注意罢了。
“父母之情”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写作母题。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成为写亲情的经典之作,就是因为作者把蕴积在心中已久的对父爱的感受,通过父子间平凡的交往表现得真实细致,令人感动不已。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和听众,这就是艺术。”同学们,当你外出旅行和求学离家之际,依依惜别的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忙这忙那,惟恐不周,也许你会感到不耐烦或多此一举。我们千万不要象小胖墩一样麻木,父母所做的一切都因为深深地爱着你。也许要等到在外生活不便时,才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想想那些没有父母的孩子,你是多么幸福。生活中的一个眼神、一声问候、一份礼物、一道摆设,无不包含自己独特的含义,用心去感受,“心动”才有“行动”。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感受丰富起来呢?
(1)要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注意观察,用心去感受。观察能丰富自己的感受。生活是平淡的,甚至是枯燥的,但你如能仔细观察,悉心感受就会发觉,五彩缤纷的世界就是在这平淡中诞生的。坚持写日记能捕捉每天生活中的浪花,使心灵敏感,情感细腻。
(2)唤醒同情心。因为同情心是心灵震颤的重锤,同情是一种天性,是人们所有感情的出发点。它不仅是针对弱者,实质上,它是对美好事物的关心和怜悯。雪莱曾帮助一位盲人。一位盲人乞讨时说:“自幼失明,生活悲惨”结果所获无几。雪莱给他改了一下。“春天来了,可我看不见。”施舍者如云。因为雪莱进行了换位思考,设想自己如两眼看不见的话该有多痛苦,这就是一种感受,雪莱就是用自己的感受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同学们,当你为希望工程捐款时,是否感受到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仔细品味人生,你心湖的涟漪就会荡漾起来。生命的长河可以没有风啸浪吼,但不能没有细小的涟漪,让它们永远跳荡在你的生命之河中吧,感受生活,觉察幸福,这是构思散文的前提。
B、谁持彩练当空舞
——散文写作的内在线索
夏天雨后,乌云飞散,太阳重新露脸,天空常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里,发生反射和折射造成的。在下雨时或者雨后,空中充满着无数个小小的能偏折日光的水滴,当阳光经过水滴时,不仅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同时被分解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如果角度适宜,就成了“长桥卧波”的虹。空气里的水滴大小,决定了虹的色彩鲜艳程度。空气中的水滴越大,虹越鲜艳;水滴越小,倘若像雾滴那样大时,红色越淡就形成了白虹。
散文写作与虹的形成何其相似。当情感的阳光或高昂激越、或挚语缠绵、或热烈明快、或沉郁婉转,在生活的水滴中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如果切入角度适宜,那么就一定能写成一篇像彩虹一般美丽的散文。当然,生活中的水滴是指那些能折射思想情感的人、事、物、景,否则,就只能是苍白无力像白虹一样的文章。一篇优秀的散文都是以情动人的,这情感的阳光——抒情,可以说是散文的内在线索。如果没有了这情感的阳光,那么,生活中的水滴再多、再大,也只能是水滴。
情感的阳光指的是真挚自然而丰富的感情。散文作家林非说:“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情感的文学样式······”真情是散文的灵魂。赵丽宏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根情感之弦,它会不时被生活中的动人景象拨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真实生动地记录下心头之弦的颤动,就会是成功的散文。巴金的《随想录》,就是作者心底汩汩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所焕发出的充满无限生机的散文精品。再看学生选文中的佳作,无论是写景的《金色的草原》,还是写人、记事的《祝福》、《一张珍贵的照片》,更不用说《寄情红枫》、《往事的鲜花》等,都被深深的情感浸透着。毋须多举例就足以说明,凡是散文,必有一根内在的情感线索。当然,必须做到内在线索和外在线索的统一。外在线索是行文线索(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移,情节发展等),它受内在线索的制约,总是紧紧地 扣住内在线索。如习作《父亲和母亲》,小作者是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外在线索,扣住自己对父母的敬佩爱戴之情这一内在线索构思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记叙散文。
同学们,用你的真情渗透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人事物景,选择适宜的角度,运用恰当的语言将真情外显,那么,你就能“手持彩练当空舞了”。
C、条条道路通罗马
——散作写作应形式灵活
同学们一定不会忘记那些驰骋绿茵场上的足球猛将吧,它们一个个身怀绝技、身手不凡,其目标是为了把小小足球踢入球网。他们中间有高高跃起用头冲顶足球入网的1·90米的阿根廷队巴蒂斯图塔;有远距离射门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网内的意大利队维埃利;有近距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射门的巴西队金左脚卡洛斯;有四米开外大力抽射使球应声入网的罗马尼亚队哈吉;还有轻轻一拨让球滚入网底的英格兰队欧文。球星们或头顶、或脚踢、或远射、或近攻、或力取、或巧夺,灵活自如、异曲同工,均能命中,真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
散文创作也如踢足球,形式自由灵活。正如 著名作家柯灵所说:“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最没有拘束的。它可以是匕首和投枪,可以是轻妙的世态风俗画,也可以是给人愉快和休息的小夜曲。它可以欢呼、歌颂、呐喊、抨击,可以漫谈、絮语、浅唱、低吟,也可以嬉笑怒骂、妙语解颐。它可以是激越的风景,也可以像大江在月光下静穆地流动。在散文的园地内,最宜于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
但不管采用何种结构方式,何种表达形式,其目的是明确的,即文章要有“思想的光亮”,“多一些感情色彩”,应该像一面窗户,“透过它,人们可以望得更远、更高,看见更多的东西,引起深思和遐想” 散文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一篇文章可以以其中任何一两种为主,也可以把这几种方法融于一炉综合使用,用得好也能出彩。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综合使用的典范。
散文的结构、体裁、题材也是灵活多样的。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巴金《我们会见彭德怀司令员》、冰心的《小橘灯》,都是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展开叙写的连贯式结构;再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刘白雨的《灯火》运用的是将一根红线串起生活珍珠的组合式结构,但都能很好地表现主旨。新时期人称是“散文艺术的春天”,散文突破了“物——情——理”的创作模式。近几年来,散文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而出现的一种意识流动式结构。即由客观的事物或情景引起主观意识的“自由联想”和“抒情独白体”。如郭枫的《在雨中,我看到蒲公英······、》、何为的《东京夜话》、赵丽宏的《诗魂》等等。曹明华开创的“青春独白体”尤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就题材而言,它是自我人生体验的真实流露,如选文《红棕色的美丽》、《青春来临》等。小作者探索自我的多极化,其中有生命的乐趣、性情的流露,更有人生的顿悟、哲理的演绎。这种随笔式的体例正如特级教师黄玉峰所言:“随笔的特点和写法就在一个‘随’字上。乘兴放笔,兴尽而止。不去管有没有主题,不去管结构是否完整,不去管语言是否精当,任自己内心的感受自由自在地挥洒······”,我们是否可以说“创作有法,写无定法。”朋友,把满怀的激情聚于生活的细节,把人生的心酸和苦难以真诚的语气叙述出来。吸取前人创作的精华,创出自己独特的写作思路,像球星们一样展露自己的才华和精神,那么就一定能写出感动自己且打动读者的文章,坚信,条条道路通罗马
上一篇:医学论文实用性
下一篇:儿科医学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