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A医学杂志
ISA医学杂志
护士 毕业 后规范化培训是为完善毕业后对护士的护理学 教育 ,对临床护士所进行的专业化培训, 是使护理专业毕业生顺利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工作能力转变的重要 措施 ,对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专护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范文 一:临床循证护理现状调查
1对象与 方法
1.1对象
从某所大型综合性医院860名临床护理人员中随机抽取3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年龄18~52岁,平均(30.0±7.1)岁。学历:中专84名(28.0%),大专166名(55.3%),本科及以上50名(16.7%)。职称:护士94名(31.3%),护师130名(43.3%),主管护师76名(25.3%)。工作年限:1~6年94名(31.3%),~12年94名(31.3%),~18年65名(21.7%),18年以上47名(15.7%)。
1.2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3]。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基本状况,对循证护理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制定护理计划时参考的依据,临床护理科研及护理实践的方法等26个有关问题。将问卷发放给2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预调查;请专家评审,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内容效度为0.92。然后由笔者将问卷发放给被调查者,向其讲解填写要求后,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当场收回。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行χ2检验。
2结果
2.1临床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知晓情况
63.4%的临床护理人员知道循证护理,但非常熟悉和比较熟悉者仅占15.7%(47/300。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对专业教材,不同职称、工作年限护理人员对护理常规,不同年限的护理人员对专家意见及不同学历护理人员对科学证据[4]的应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 其它 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依选用临床参考依据构成比的多少排序依次为护理常规(50.6%,152/300)、专业教材(34.7%,104/300)、科学证据[4](7.7%,23/300)、医学杂志(5.0%,15/300)及专家意见(2.0%,6/300)。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应用护理常规百分构成比最高,专业教材次之,而采用科学证据[4]、医学杂志及专家意见较前2项差距较大。
2.2临床护理人员循证护理实践现状
统计显示,只有7.7%(23/300)的临床护理人员应用最可靠、科学的证据,结合个人临床 经验 和病人的需求为病人提供护理方案。进一步查询原因:工作繁忙占54.1%(150/277),新资料缺乏占20.6%(57/277),没有条件上网占6.8%(19/277),缺乏上网技巧占4.0%(11/277),不知道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占10.5%(29/277),其它原因占4.0%(11/277)。
3讨论
3.1普及循证护理知识,将循证护理教育深入到临床和继续护理教育中
本次调查显示,15.7%的临床护理人员熟悉循证护理,84.3%的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了解不深,遵循证据的科学观念尚未被广大护理人员所接受。因此,有必要在各级护理院校中增设循证护理课程。临床护理人员也必须接受循证护理的继续教育,如开展专题讲座、强化培训等。使临床护理人员熟悉更多的循证护理知识和循证护理的实践方法,同时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5],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应用现有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病人服务。使循证护理在日常护理实践如查房、会诊、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中得以应用。实施循证实践,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3.2大力开展循证护理研究,及时提供“可利用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
评价证据的正确性、有用性和实用性时常根据证据的性质分为4个等级:A级,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B级,设计较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C级,病例 报告 或有缺点的临床试验;D级,个人的临床经验[4]。A级证据级别最高,依次递减,D级级别最低。
遵循科学的证据为病人服务,是循证护理与传统的经验和直觉式护理的根本区别。本调查显示,50.7%(152/300)的临床护理人员习惯按护理常规办事,34.7%(104/300)按专业教材办事;提示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批判性思维。由于专业教材出版周期长,各地区各医院的护理常规的质量参差不齐,临床护理人员无法将护理服务建立在目前现有的科学证据基础上。致使许多护理手段停留在约定俗成的习惯与经验阶段,缺乏科学证据[6]。调查同时也显示了不同背景的护理人员对某些临床参考依据的应用程度存在差异。工作年限长、学历高及职称高的护理人员更习惯按专业教材、护理常规办事;只有7.7%的护理人员应用了最可靠的科学证据,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对科学证据应用不足,可能与其知识老化、凭经验和直觉护理病人、不知如何获取证据及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关;中专护士对科学证据的应用较好,可能与其工作年限较短、临床工作经验欠缺、护理病人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频率较高,促使她们多 渠道 获取护理新知识等因素有关。目前有说服力的护理研究信息资源仍然有限,研究结果的传播与推广不够充分[7],导致科学证据的应用范围狭小。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期刊亦较少,仅为5.0%(15/300)。实质上期刊出版周期短,更新知识快,统计资料多,可从中查找到大量的最新的实用性科学证据。护理人员尚可通过Medline或Cochrane图书馆查询获取自己所需的证据,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广大护理人员也应根据Medline或Cochrane图书馆提供的结论选题,大力开展循证护理研究,为临床实践及时提供“可利用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极为重要的工作,也是循证护理得以开展的关键。
3.3成立循证支持小组,提高护理人员循证能力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4.1%的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繁忙,10.5%不知道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4.0%缺乏上网技巧,6.8%没有条件上网。由此可见临床护理人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循证护理实践开展不够。因此,挑选一批具有循证能力的临床护理人员成立循证支持小组,参与或支持不同技能和背景的临床护理人员从事循证护理实践,也是目前可以采取的有效办法之一。循证支持小组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期刊及书籍帮助繁忙的临床护理人员从浩瀚的医学信息海洋中获得科学的证据,再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需求和护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分析证据的可应用性,制定出高质量的护理方案和护理决策,供临床护理人员运用,以普遍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循证能力,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从事更多的循证护理实践,从而促进临床护理持续健康发展。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范文二:护理学的人文底蕴
1护理学的人文视野审读
1.1护理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耦合依据1980年美国护士会对护理的定义: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反应。又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全安适状态(Healthisastateofcompletephysical,mentalandsocialwell-being,andnotmerelytheabsenceofdiseaseorinfirmi-ty)。综上所述,界定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应用科学。
1.2护理学的人文底蕴不足纵观护理学的形成和护理事业的发展历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护理学是精于自然科学,荒于人文科学———只充分看到护理科技的作用,而没有充分看到掌握与使用护理科技的人的作用———热衷于护理技术操作,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只重视护理研究技术及如何使之发挥作用,而不重视研究使用护理科技的人如何能正确、有效地掌握科技与发挥科技的作用———没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如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锦州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席焕久指出的,研究人体结构,只进行纯生理性的剖析,什么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研究人的病因,什么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或病毒病菌感染,等等。所有分析均以对小白鼠、小白兔的解剖分析为依据,所有结论均与对白鼠、白兔的分析结果相一致。由此,人的社会属性不见了。如此这般,怎么能谈得上让我们的医生能很好地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呢?怎能很好地为人民治疗,为人服务呢?荒于人文科学,就可能导致科技使用不当,乃至形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是巨大的灾难,例如采用B超鉴别胎儿性别、滥用辅助检查等。
那么,人文素质的底蕴不足,到底会对国家产生哪些影响呢?美国人曾在1967年设立“零点项目”专门加以研究,起因是前苏联1957年11月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早于美国整整4a,其中的“零”表示对人文教育认识的空白。历经数十年相关的研究,美国联邦教育部得出结论:美国教育过分强调其经济目的和经济作用,导致学生只是为了今后的职业需要而上学,课程被过分专业化,特别是低估了人文教育对培养人的道德、创造力及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作用,不利于培养头脑灵活、能不断适应社会迅速变化的人才。两国科技人员不同人文素质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1:14]。
护理学的学科构成、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必然将跨入新世纪的护理学首先接受人文的审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技术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例如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是人类文明,还是人类灾难?!也就是说,科技只能解决是非而不能给人以“价值”判断。什么能让我们有“价值”判断的能力?爱因斯坦告诉我们,那是人文。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及护理学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受西方护理的影响。科学无国界,不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人文则具有民族性。护理的科技方面,表现中国特色很困难,要真正表现中国护理特色就是在护理中渗透中国 传统 文化 底蕴。林巧稚行医初期,曾有位外国大夫嘲笑她:“你以为拉拉病人的手,给病人擦擦汗就可以成为一个教授么?”林巧稚反问道:“医生不知道病人的冷暖,没有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又怎能治好病呢?” 总结 过去,为什么在中国开展责任制护理近乎流产;联想现在,引进系统化整体护理那么艰难。这些都提醒人们必须要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护理科技方面学习欧美,但在人文方面一定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为可以引进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技术,但是无法引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南丁格尔,中国需要自己的南丁格尔———林菊英、林巧稚们。
2构建护理学的人文工程
2.1全面营造人文精神氛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成果;人文精神则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主客观的合一,是内化到人 言行举止 的德性。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但是,在以技术为中心的泰勒制背景下,在职业教育眼中,受教育者作为“人”已不复存在,仅仅是可以被训练的参与生产的简单要素;把适应社会需求片面地理解为专业化,特别强调专业对口,培养出整齐划一的“标准件”,打造一颗颗拧在一个岗位而且永不松动的螺丝钉;职业教育也就是“饭碗教育”。所有这些,受教育者都得付出如下代价:牺牲个体人格的完整性,扼杀创造性,削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剥夺选择生活和职业的权利。最终,远离人文精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鄙视“为谋生而学”的动机,他认为“这会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他强调:“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而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1:14]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自由而全面的教育”,必须深刻 反思 。美国学者劳厄认为: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是些什么东西,那是贯穿在人们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审美趣味,被称之为人文精神。但是,20世纪是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现实主义主宰世界的时代,以技术为中心的尽可能分工的泰勒制成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把人看作是参与生产的简单要素,用单纯技术观点为受教育者提供职业技术技能训练,忽略其作为“人”的存在[2]。护理教育也难逃厄运:人们过于重视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忽视思想、灵魂的塑造;教育过程停滞在认知层次上,忽视教育对象的感受、体验等非认知因素。“自由而全面的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各种适应生存和发展的职业技能,更要具备人文精神。即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具有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2.2体现人文教育的特色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有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东西存在,或者说有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内化”,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成为教育对象的人格、气质、修养。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2.3确立护理教育的人文理念理念(idea)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畴。该词源于古希腊文,原意为形象。西方哲学家曾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使用。1997年3月卫生部制定的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首次建立护理教育理念。护理理念,成为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南和依据,成为护教育群体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它包括护理教育的哲学依据、护理教育的内容、护理的服务对象、护理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理教育的主要活动形态、与护理教育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
2.4培养目标中凸现人文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人为地割裂,其中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和公众片面地强调科学的技术应用,漠视科学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这种欠缺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导致“半人教育”,出品“单维人”。人文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促使个体人格的完善,道德精神的提升,它不只是简单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主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人才未来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更需要具有很好的人文素质。因此,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了人文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并指导思想和行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护理专业,具有和蔼、端庄的仪态,严谨、勤快的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2.5教学计划中加强人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文学科课程门类单一,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为主,辅之以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时偏少,且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发达国家的人文课程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达到20%~25%。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主要特色是“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按整体护理需要优化课程结构,使传统的生物学医学基础课程在提高护理适用性基础上进一步得到精简和压缩,使人文课程所占比重有较大提升,人文学科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在20%左右。
2.6筛选人文知识模块整体护理所必须的知识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初级卫生保健知识、基本 医学知识 、必要的文化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整体护理所必需的知识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人的整体概念、初级卫生保健概念、健康与疾病之间动态连续概念、护理程序概念、人际协作与沟通概念、终身学习概念。构建护理学的人文工程,必须筛选与人文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如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文化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知识、终身学习概念等等,以确立人文学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层次。
2.7重组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课程结构体系仍按普通基础、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三段式和按学科课程组成,各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这种“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容易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弱化文化陶冶,导致受教育者人文底蕴不足。为突出人文学科,使人文学科成为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六大课程结构体系的构想,即自然科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临床医学课、新型护理技术与方法论课[3:54]。
2.8确立人文学科层次人文学科作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分为三个层次:以文化知识课程为基础———语言、文学、写作、美术等;以人文与医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为重心———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美学、人际沟通、医护文献检索、医护法学等;以“两课”为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德育课(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3:54]。
2.9创新系统的人文教育方法许多人以为人文学科及其教育主要是告诉学生一些人文知识,并让他们“记住”而已。人文教育方法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堂灌输、课后复习、考试检查。其实,成功的人文教育必须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因为人文教育不是用概念解释概念,惟一真正要做到的是给出意义在其中得以显现的场所,以使被教育者生成意境,进入思想的状态。因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智慧性的。人文教育的方法必须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与之相对应的是自学、课堂辅导、计算机分析与仿真/实验研究、论文/设计或实验、 社会实践 等方式。这样,学习过程就转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人文教育就是培养这种能力,而不只是告诉人文知识,更不在于背诵人文教条。在人文领域,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对人的影响大。
3护理学不再远离人文
目前,我国护理学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如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发掘祖国医学宝库,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护理学举步维艰。人文精神危机的加剧,使护理学及护理教育的使命更加沉重。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构建护理教育过程中,已经突出考虑价值取向的人文因素,例如: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念,充分重视社会生活和环境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强调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科学性、整体性,采取科学的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的指导思想;认识到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是有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其健康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采取的护理手段是应用护理知识和技能,运用护理程序,依据人的基本需要与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为服务对象提供身心整体护理,等等。“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已应用于临床,护理哲理已被广大护理人员所接受。所有这一切表明,护理学及护理教育的人文工程已经启动。
帮忙写一篇英语作文,急急急!!
一、垃圾食品对你健康不利
Junk food: 包括 快餐食品(Fast food)、油炸食品(Fried food)、用化学方式加工过的食品(Processed food)和吃了令人肥胖的食品(Fattening food)。 Eating junk food is unhealthyIt is unhealthy to have junk food
二、Junk food is fooling people into overeating
Fast food restaurants are feeding the obesity epidemic by tricking people into eating many more calories than they mean to, an important study has shown.
Typical menus at McDonald's, KFC and Burger King contain 65 per cent more calories per bite than standard British meals, making it far too easy ffor customers to overindulge without realising it.
The high "energy density" of junk food - the amount of calories it contains in relation to its weight - throws the brain's appetite control system into confusion, as this is based on the size of a portion rather than its energy content.
The critical role of energy density in obesity has been revealed by Andrew Prentice,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Nutrition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 and Susan Jebb, of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Human Nutrition Centre in Cambridge.
In a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besity Reviews, they calculated the average energy density of menus at McDonald's, KFC and Burger King, using nutritional data from the fast food chains' websites.
The average energy density of these restaurants' meals was 263 calories per 100 grams, 65 per cent more than the density of the average British diet and more than twice that of a recommended healthy diet. This means that a person eating a Big Mac and fries would consume almost twice as many calories as someone eating the same weight of pasta and salad.
Professor Prentice said that the human appetite encouraged people to eat a similar bulk of food, regardless of its calorific value. This left regular consumers of fast food prone to "accidental" obesity, in which they grew fat while eating portions they did not consider large.
Professor Prentice added: "Since the dawn of agriculture, the systems regulating human appetites have evolved for the low-energy diet still consumed in rural areas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where obesity is almost non-existent. Our system of appetite control is completely unpicked by the junk food diet."
When fast food is eaten often, even small miscalculations of portion size can have major effects, the study found. If a person eats 200g extra of fast food with a density of 1,200kJ per 100g just twice a week, he would consume an extra 250,000kJ a year. This is enough to put on almost 8kg of fat.
Fast food outlets should reduce the energy density of their menus as well as their portion sizes, the scientists said.
一项重要的研究显示:快餐店引诱人们摄入的卡路里远远超过他们实际所需要的量,结果助长了肥胖病的流行。
麦当劳、肯德基和汉堡王的代表食品每一口的卡路里含量都比普通的西餐高出65%,让消费者们很容易就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了过多的卡路里。
垃圾食品含有很高的“能量密度”,即食物重量和卡路里含量的比例。垃圾食品往往使大脑的食欲控制系统陷入混乱,因为控制系统判断的标准是食物份量的大小而不是热量含量的高低。
伦敦公共医学与热带医学学院的国际营养学教授安德鲁·普伦蒂塞和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学会人类营养研究中心的苏姗·杰布已经揭示了能量密度在导致肥胖中的关键性作用。
《肥胖评论》杂志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通过快餐连锁网站上的营养数据计算了麦当劳、肯德基和汉堡王食品的平均能量密度。
这些快餐店食品的平均能量密度是每一百克263卡路里,比英国日常饮食的能量密度高出65%,是推荐的健康饮食能量密度的两倍多。这意味着吃一个巨无霸和炸薯条所摄入的卡路里差不多是吃同样重量的意大利面和色拉所摄入热量的两倍。
普伦蒂塞教授说人类的食欲诱使他们摄入相似体积的食物,而不顾食物的卡路里含量。这就使得那些经常吃快餐的人在不经意间就变胖了,而他们自己却并没觉得吃的特别多。
普伦蒂塞教授补充说:“从农业产生以来,人类的食欲调节系统不断向低能量进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们饮食中热量的含量还是很低的,在这些地方,肥胖病几乎不存在。我们的食欲控制系统完全被垃圾食品搞乱了。”
研究发现:如果你经常吃快餐食品,即使份量上很小的差异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每周两次多摄入200克能量密度为1200千焦/百克的快餐食品,他每年多摄入的热量就会达到25万千焦,这足以增加近8千克脂肪。
科学家们指出,快餐店不仅要降低食品的能量密度,而且要缩小食品的体积。
三、Is "low fat" always a good thing? Is a vegetarian dish always healthy? There are lots of myths and old wives' tales about food. Check out the following popular beliefs and challenge your assumptions.
False: If the label says "low fat" or 'reduced fat' then the product will always be a healthy choice.
To claim that a product is "reduced fat" the amount of fat must be at least 30% lower than standard products. But these types of foods tend to be high in fat and energy in the first place, so the "reduced fat" version can still have quite high amounts of both.
Foods labelled "low fat" or "reduced fat" aren't necessarily low in energy. The fat is replaced by other ingredients, so the product can end up with the same or an even higher energy (calorie) content.
Also, if you're tempted to use more of a reduced-fat product than you would of the full-fat version, you might end up having the same, or even more, fat and energy.
False: If you want to have the healthier option it's best to choose a vegetarian dish.
Some vegetarian dishes contain a lot of fat, especially if they're made with lots of cheese, oil, pastry or creamy sauces, or if they've been fried. So they aren't necessarily a healthy option.
In fact, red meat can be low in fat if it's lean and all the visible fat has been removed. Other low-fat options are chicken without the skin, and fish, if they've been cooked without too much fat.
But it's always a good idea to have some vegetables with your meal because we should be eating at least five portions of a variety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a day as part of a healthy balanced diet.
False: Drinking ice water helps to lose weight.
Drinking water is always good for weight loss, but this concept is related to the idea that if you drink ice water, your body has to burn calories warming it up.
Technically correct, but the number of calories you burn are really tiny. It's about 1 calorie per ounce of ice water to warm it up. We would think it would take more calories to heat up the water, but it doesn't.
So, drink water, but only ice water if you like it. Of course, you also don't cancel out the calories of an iced beverage that has calories because it's cold (like soda or juice), although that would be nice!
False: Canned food is not good for health.
In many respects this can be true for canned meat rather than canned fish. Long heat treatment makes even large fish bones soft and edible, thus providing an additional source for calcium intake,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our skeleton. Daily recommendation of calcium is approximately 1,500 mg, both for men or women, young or old.
False: It is unwise to swim within one hour of eating. 。
This myth dates half a century back when the American Red Cross has published an instruction on life-saving saying that swimming immediately after meal may cause stomach cramps and even death. But later this theory was questioned. Many swimmers assert that they usually cover long distances during training sessions immediately after meal.
急!!急!!有人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
好帮你了。。。不但有电邮,还有地址:
希望能对你有用。
1、北京
1-1100733《人民日报》北京市朝外金台西路2号
大地(散文、随笔、杂谈、诗)(总台)
文艺部王必胜刘梦岚卢祖品(诗)王力军(评论)
徐怀谦(散文)
副刊
周末文艺(散文、诗、影视评论)罗雪村
文化副刊(文化随笔)
科教周刊
1-2100062《光明日报》北京市崇文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周末文萃韩小蕙
肖海鹰,
文化副刊李宏伟wyb@
文艺观察付小悦wyb@
书评邢宇皓
1-3100050《新京报》北京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王小山
1、 对各领域最新好书(最近半年内出版)的书评。
2、 对最新流行畅销书的分析批判性评论。3、 书话,一切与读书有关的精妙文字。字数一般控制在1500字以内。信箱:
批评广场
1-4100028《京华时报》北京朝阳区左家庄前街1号
胡同副刊张莉丽 7to7@@
坐家专栏胡庆云,
宠物版(讲宠物的故事或与宠物有关的故事) 600字左右
1-5100026《北京青年报》北京朝阳区白家庄东里23号院A栋
天天副刊各版E-mail投稿方式:登录副刊主页
点击某版版名进入后,再点击“我要投稿”即可直达编辑信箱。
非常感受(随笔)陈新邵延凤
非常感受陈新马雄鹰
刘佳
人物在线孙进罗劲松
动感书屋晓春
风俗地理田利平
每日健康李彤李文
幽默地带版卢燕
生活张向红
1-6100027《北京晨报》北京东城区中街9号东环广场A座3层
文化副刊·城事高栎华
城市笔记(反映都市人群生活的感受、经历等) 赵昀
时尚见解(对流行的话题、事物、现象发表议论)赵昀
快乐工场(生活中的幽默好玩的故事如段子、短信、笑话等)
都市书缘
城市表情副刊佟彤
情感故事副刊佟彤
随意阅读副刊佟彤
人在都市黄立群
早茶(读者直言、人文时空、看法)
早茶(网虫)李新
早茶(成长)(宠物)赵昀
1-7100734《北京日报》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0号
文艺周刊部
副刊部
百姓写作(小小说、散文、随笔)陈戎
随笔副刊
人在旅途
杂文
网络文学
生活周刊
京华生活
文艺周刊观点李静
1-8100734《北京晚报》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0号
副刊中心
五色土·副刊(散文、随笔、杂谈)骆玉兰
五色土·副刊(散文、随笔、杂谈)李峥嵘 张丽
五色土·从与自然王达人陈玉珍
家园
1-9100010《三联生活周刊》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生活圆桌(讨论生活观念,讲述生活中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苗炜
1-10100050《中华读书报》北京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家园副刊王小琪
看法张隽
争鸣郁言
了望祝晓风
中外书屋·人物赵彤宇
艺文空间·中国文学赵晋华安心
阅读前线王洪波
1-11100027《中华工商时报》北京朝阳区东方东路8号
新周刊·文化副刊(生活随笔、故事新编、市井小品、闲情闲趣、杂文评论):
陈利民
读书陈贺新
收藏
商旅
副刊
1-12100702《中国青年报》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
总邮箱综合新闻
国际部专版
教育科技 考试
文化副刊徐虹,
作文
调查观察
青年话题
法治社会
就业
冰点
屋檐下朱晓戎
读书缘肖云祥
经济生活
体育
绿
青春热线
摄影
军旅
1-13100702 中国青年报《青年时讯》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
副刊版(情商)
态度版
城市品味副刊姜蕾
态度副刊何乐
态度(小杂文)
旅行笔记副刊
城市 阅读
青年体验
1-14100832《解放军报》北京西城区阜外大街34号
长征(散文、诗)陈先义
1-15100009《中国妇女报》北京地安门西大街103号
婚恋·家园周刊主编田鹰 投稿信箱:
一版、婚恋随笔(600字左右一组文章,加一篇大稿)侯晓然
二版、感受(生活随笔)王文
三版、家事(生活文章)侯晓然
四版、家居吴京
女性周刊
副刊
1-16100016《中国合作经济报》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南四路居
1-17100000《中国新闻周刊》北京
随笔栏目
副刊
1-18100023《中国新闻出版报》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南路55号(2350信箱)
采风(散文、随笔、诗)李晓虹
书谭马国仓刘蓓蓓
1-19100011《中国特产报》北京安外安德路西营房2号
1-20100028《中国贸易报》北京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
1-21100011《中国交通报》北京安外安华西里三区13号楼
文化副刊(随笔、杂谈)经晓晔陈菁闻
1-22100021《中国民航报》北京市十里河2264信箱
1、 云海副刊
2、阅读副刊赵绍玲,
1-23100740《中国旅游报》北京建内大街甲9号
文化专刊·凡人视角副刊武葳 ,
五花海(游记)武葳 ,
江山(散文、游记、诗)魏晓霞
三味书屋(书评、读书随笔)魏晓霞
触摸都市副刊张玫
1-24100043《中国电子报》北京市石景山路23号
1-25100714《中国绿色时报》北京朝阳区和平里东街18号
绿色潮·生活副刊:曹志娟
1-26
1-27100025《中国畜牧报》北京朝外八里庄北里1号
1-28100029《中国冶金报》北京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号楼
紫烟副刊(散文、诗)洪景森
1-29072750《中国石油报》河北省涿州市
驿路随笔
生活空间王云峰
1-30100011《中国化工报》北京市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化苑选萃(散文、随笔、杂谈)黎红
园地(散文、杂文、诗歌、小说)李明月
1-31100037《中国矿业报》北京市西城北礼士路70号
文化观胜王新生山川观光张丽华(共用)
1-32100026《中国国门时报》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
绿地华静
1-33
1-34100085《中国包装报》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雅芳园6楼
副刊(散文、随笔、杂谈)韩勇
1-35100081《中国引进时报》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路甲42号
1-36100053《中国商报》北京宣武区报国寺1号西2楼
社会周刊·生活舞台(生活文章)
杂文随笔/时评书话
话吧小品
藏友俱乐部
1-37100013《中国文化报》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5号
文坛风景(散文、随笔、书香、动态、聚焦) 张昱
品味生活(生活方式、生命宠爱、闲暇一刻、食尚主义)包亚茹
每周关注 (言说)朱家雄
养生花园赵京玲
风尚空间张焕引
欢乐城市熊涛
车行天下包亚茹
1-38100007《中国文物报》北京市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
文物之旅(散文、游记、杂谈)张伟王征
1-39100088《中国知识产权报》北京海淀区蓟门桥西土城路6号
1-40100088《中国专利报》北京市海淀区蓟门桥西土城路6号
1-41100009《中国医学论坛报》北京西城区后海北沿15号
1-42102209《中国经济时报》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王府街
芥子园副刊李成刚
芥子园阅读徐冰xbing@
文化
百姓广场
总编室
1-43100044《中国测绘报》北京西外紫竹院百胜村1号
1-44100835《中国建设报》北京百万庄建设部内
文化周刊·长城(散文、随笔、小说、诗歌)李迎
都市生活(生活故事)袁晓红
风景旅游殷敖佗
的士周刊·空间七彩路季颖
副刊
副刊
1-45100831《中国建材报》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
人世间(生活文章)陈亚军
生活(生活随笔)郭君梅,
五色石(散文、随笔、诗)何谱
1-46100053《中国经济导报》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
社会周刊城市副刊李坤民
阅读董璐
绿色/生活: 阅读/文苑:
1-47
1-48100009《中国花卉报》北京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127号
芳草地(散文、随笔,花文章)王健 (总信箱)
花与生活副刊李宝泉
1-49100814《中国有色金属报》北京复兴路乙12号
五光十色副刊明明
1-50100734《京郊日报》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0号
喜鹊副刊(诗 随笔)
1-51100027《中国劳动保障报》北京市直门外斜街小关56号
创业驿站
创业驿站副刊
洪鸿
1-52100031《中国教育电视》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
1-53100020《中国社会报》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斜街4号
婚姻 两性
故事版魏光洁
1-54100820《中国老年报》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斜街4号
苍松副刊石祥
周末版
王嘉翔 杂文与老年生活有关
朝花夕拾版 记实类文字人生家庭散文随笔为主,也有杂文。栏目有 老夫 老妻、名人家风、情感驿站、家事点评、家教杂说
旅游 编辑:卢彦对于各地旅游景点的介绍性质的文字
银发广场(风格似城笔)
1-55100071《中国工商报》北京丰台区花乡纪家庙
大潮·广角(人生随笔)
副刊
1-56100053《中国税务报》北京市宣武区槐柏树后街21号
税苑
1-57100036《中国审计报》北京海淀区莲花苑小区5号华宝大厦17层
文化生活(文化随笔)丘桑
周末·社会之窗(生活文章)宋岳
专刊部 (文史与读书版 )刘谦谦
消费理财赵秀华
家庭生活专版:面向家庭,贴近生活的服务类版面。有女人(男人)手记、
食经(美食心得,类似梁实秋雅舍谈吃之类的小文,千字左右)、
云游天下(对一地的人文地理风物的游客笔记,最好有质量好的照片,可以是关于一地
的一组稿件)、健康快车、生活看板等。编辑宋岳:
1-58100036《中国经营报》北京阜成路79号
副刊
1-59100029《中国质量报》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甲2号北奥大厦6层
文化生活(在路上、心灵驿站、尴尬事、百味生活):段薇
文化视窗
休闲娱乐
市井万象
实惠消费贾书哲
副刊
1-60100826《中国信息报》北京月坛南街75号
1-61100081《中国气象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电话:
云海(生活散文、随笔、诗)任庆烽
1-62100061《中国环境报》北京崇文区龙潭路3号旁门
文化广场(随笔)丁品
副刊
1-63100860《中国海洋报》北京复兴门外大街1号
1-64100861《中国船舶报》北京西城区月坛北街5号
生活何金 ,
100861《中船重工》(周刊)北京西城区月坛北街5号
副刊(散文、随笔、诗)何金,
1-65100034《中国国土资源报》北京西城区羊肉胡同甲30号
社稷坛(生活随笔)任晓路
休闲(生活文章)张玲
副刊·作品
1-66100011《中国土地报》北京市安德里北街23号
1-67100040《中国房地产报》北京石景山区鲁谷七星园
1-68100864《中国科学报》北京三里河路52号
1-69100037《中国汽车报》北京西城区百万庄路22号
1-70100036《中国军工报》北京阜成路26号
1-71100830《中国航天报》北京海淀区阜成路8号(北京849信箱)
副刊
1-72100010《中国航空报》北京东城区亮果厂5号
1-73100832《中国国防报》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国防广角
1-74100740《中国远洋报》北京市东长安街6号
1-75100027《中国安全生产报》北京市东直门外斜街小关56号
信箱
副刊
1-76100031《中国保险报》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22号
品位专栏刘嵘
青春岁月
副刊
1-77100044《中国人口报》北京海淀区交大东路甲36号 电话: 62255624
生活纪事 (城市笔记) 徐闳
生活空间(生活文章)潘华虹
生活顾问谭亚明
家庭副刊(家庭生活中的情感、故事,感悟、恋爱、家教)
上一篇:JPP医学杂志
下一篇:热带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