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杂志肺炎
法医学杂志肺炎
【 朱砂 】又称辰砂、丹砂, 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 。朱砂在中医中是一味很重要的传统中药,用于所谓“安神、镇静”。 《神农本草经》 :味甘,微寒,无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 《本草纲目》 :养心气、养心血、养肾、养脾、安胎,可以解毒 ,可以发汗,随佐使而见功,无所往而不可。翻开任何一本中药书,都有大量荒诞不经的含朱砂药方。 直至今日 , 《中国药典》 及 《卫生部部颁标准》 中,含朱砂的成方制剂多达 几百种 ,儿科药也有 一百多种 ,比例可占10%左右,儿科药还要高一点。朱砂在蒙药、藏药中也很常见。
现代生物医学发现朱砂经消化道或创口吸收,生成游离汞,并与血中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循环进人体内各组织器官。游离汞与组织细胞结合(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酶系统),使细胞发生营养不良、变性、甚至坏死。急性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脓血、少尿、尿闭、尿毒症。慢性中毒表现为消化系统病变,精神异常,汞毒性震颤、肝肾功能损害,视野缩小,性功能减退。临床报告表明使用朱砂可能会出现肝肾脏损害、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中毒、溶血性贫血、过敏反应等。有动物试验报告认为,朱砂能降低小鼠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所以有所谓“镇静安眠”作用;然而朱砂 在体内有积累效应 ,长时间给药,动物出现体重下降,少动、反应迟钝、肾缺血、肝脏肿大等症状。 中医是把朱砂的某些毒副作用当疗效看了,这就是朱砂在儿科药滥用于“安神镇惊”的原因。
现在中医对朱砂有毒这个事实也不否认,但表示得很精神分裂,当中医需要吹嘘那虚无的朱砂药效时,就说:“也许那些可溶成份有效”;如果你要跟中医谈朱砂毒性时,他就跟你扯“朱砂水飞工艺,去尽可溶汞盐,剩下的HgS都不溶,不吸收,98% 直排出体外”。依《中国药典》2000版规定,朱砂中HgS纯度不得低於96%,其他杂质有可溶汞盐,砷、铅、镉等重金属伴生化合物,这也是有朱砂成分的中成药在国外被抓住时,往往也能同时发现铅超标的原因。除了这较小量的可溶汞盐外,按守广舜等研究结果显示 :“朱砂内服过量有毒是肯定的 ,人体无机汞吸收率为 5 % ,甲基汞吸收率可达 100% ,朱砂 (HgS)在厌氧有硫的条件下 ,pH7,温度 37℃的暗环境中与带甲基物质相遇均能产生甲基汞。而人体肠道正具备这一条件 ,故内服朱砂及制剂更增加了中毒机会”。《中国药典》2010版也不得不明确标示:“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问题是你就舍得拿功能齐全的肝肾去试这明知有肝肾毒性的虎狼药?
# 朱砂中毒例3-皮肤吸收 #《法医学杂志》1998年11月(第4期)发表了杨正龙的文章《朱砂中毒致死1例》,6月男婴被中医诊断为消化不良,用各种药物对肚脐贴、炙,用朱砂贴肚脐的当天婴儿死亡。经检验,肾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大片变性坏死,肝细胞变性肿胀。测定汞含量为452μg/100g肾组织,29μg/100g肝组织。——朱砂中的汞及其化合物可以透过皮肤进入体内,无论剂量大小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只是程度不同。
【雄黄】 是砷硫化物矿物,《纲目》:“治疟疾寒热,伏暑泄痢,酒饮成癖,惊痫,头风眩晕,化腹中瘀血,杀劳虫疳虫。” 现代医学证实砷及其化合物可导致砷中毒,损伤神经、血管,并可引起肝、肾、脾及心肌等实质器官的脂肪变性和坏死和致癌 。
有中医粉对砷剂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津津乐道,必须指出,砷剂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机理及临床应用是依赖现代医学确认的;属还没有发现更好更安全的特效药前的收益大于风险的药品;临床治疗时一样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砷中毒现象,只不过跟丢命相比,值得尝试。
现有过百种含朱砂、雄黄成份儿科药,爱孩子,请不要给他/她服毒药!
国际上正常国家都已禁止药物中使用朱砂及雄黄等重金属,对药品及食品中汞、砷含量都有严格的痕量限制……
前卫生部长陈竺卸任前最后签发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卫生部令第93号)同样收录了含朱砂、雄黄的中成药,可以以医保支付,至少包括以下这些:
牛黄解毒丸(胶囊、软胶囊、片)、天王补心丸(片)、柏子养心丸、 华佗再造丸、小活络丸、冰硼散、七厘散(胶囊)、安脑丸、苏合香丸、追风透骨丸、伤科接骨片……
定搐化风丸、普济回春丸、小儿百寿丸、小儿保安丸、小儿回春丸、小儿急惊散、小儿金丹片、小儿牛黄散、小儿镇惊丸、小儿琥珀丸、至圣保元丸、安脑牛黄片、百效丸、回春丹、蛇伤解毒片、娃娃宁、小儿良友散、小儿羚羊散、小儿牛黄清心散、小儿太极丸、小儿消积丸、婴儿平(胶囊)[剧]、育婴丸、珠珀惊风散、八宝玉枢丸(八宝玉枢丹)、缠喉散、小儿抽风散、小儿肺炎散、小儿四症丸、婴儿安片、珠珀保婴散(珠珀保婴丹)、保元丸(保元丹)、参三七伤药片、惊风丸、绿雪、牛黄清热散、太和妙灵丸(太和妙灵丹)、桃花散、卫生宝丸(卫生宝丹)、小儿奇应丸、小儿清热镇惊散、辟瘟片、小儿脐风散、小儿镇惊散、保婴散、救急散、铁娃散(铁娃丹)、小儿百乐片、小儿清热片、婴宁散、复方蛇胆陈皮末、小儿金丹、婴儿消食散、保童化痰丸、保婴镇惊丸、高丽清心丸、人参至宝丸、万氏牛黄清心片、小儿肺热平胶囊、小儿葫芦散、盐蛇散、婴儿保肺宁(散)、婴儿保肺宁胶囊、婴儿平(散)、麝香丸、儿科七厘散、喉药散、胡氏六神丸、牛黄清热胶囊、千金散、蛇胆陈皮化痰散、琥珀化痰镇惊丸、参三七伤药(散)、小儿惊安丸、九龙化风丸、局方至宝丸、小儿回春丸(大蜜丸)、小儿惊风七厘散、小儿珠黄散、朱珀安神丹(丸)、金衣至宝锭、惊风散、小儿牛黄颗粒、止咳桃花散、安脑丸、牛黄净脑片、小儿抗惊片、镇惊散、痧气散、安宫牛黄片、八宝五胆药墨、牛黄西羚丸、保赤一粒金丸、参三七伤药散、加味蛇胆陈皮片、牛黄宁宫片、小儿百效片、小儿化痰丸、小儿惊风片、醒脑安神胶囊、伤科接骨片、安脑片、点舌丸(梅花点舌丹)、三七血伤宁胶囊、三七血伤宁散、速效牛黄丸、牛黄醒脑丸、云香精、绿雪胶囊、太极丸、小儿七珍丸(小儿七珍丹)、玉枢散、羚羊清肺散、牛黄清肺片、清热定惊散、升华红黑丸、小儿解热丸、小儿七珍片
安宫牛黄散、安宫牛黄丸、保赤散、局方至宝散、牛黄抱龙丸、牛黄千金散、牛黄镇惊丸、七珍丸、万氏牛黄清心丸、胃肠安丸、香苏正胃丸、小儿金丹片、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小儿至宝丸、医痫丸、紫雪、琥珀抱龙丸、痧药、
二益丸、活络丸、痫症镇心丸、蟾酥锭、拔云散眼药、更衣片、脉络通、牛黄安心丸、牛黄八宝丸、清心滚痰丸、清心丸、犀角化毒丸(犀角化毒丹)、心脑静片、醒脑降压丸、养阴镇静片、一粒珠、滋补参茸丸、八宝镇惊丸、八厘散、长春红药片、飞龙夺命丸(飞龙夺命丸)、广羚散(犀羚散)、抗栓再造丸、龙脑安神丸、透表回春丸、卫生散、武红灵散(武红灵丹)、遗尿散、安神温胆丸、保赤一粒金散、补肾益脑胶囊、补心片、更衣胶囊、回生第一散(回生第一丹)、回天再造丸、牛黄清脑丸、牛黄郁金丸、茸血补心丸、珍珠生肌散、震灵丸、镇痫片、八宝散、鹅毛管眼药、瓜子锭、解表追风丸、羚珠散、仁丹、珠黄八宝散、麝香接骨胶囊、八宝拨云散、八宝眼药、定心丸、秘制舒肝丸、牛黄清宫丸、透骨镇风丸(透骨镇风丹)、万灵片、状元丸、祛风化痰丸、痧药蟾酥丸、白益镇惊丸、柏子养心片、保安万灵丹(丸)、解毒万灵丸、久芝清心丸、女胜金丹、平肝舒络丸(平肝舒络丹)、伤痛酊、珍黄安宫片、珍珠冰硼散、朱砂安神片、紫金散、癫狂龙虎丸、回生再造丸、利心丸、舒肝丸(浓缩丸)、天王补心丸、痛肿灵(酊剂)、抱龙丸、哈蚧定喘丸、回生第一丹胶囊、珍珠牛黄散、补肾益脑片、磁朱丸、喉痛丸、猴枣牛黄散、救惊散、牛黄消炎灵胶囊、牛黄消炎灵丸、清金理嗽丸、清泻丸、三黄宝蜡丸、镇心安神丸、朱砂安神丸、参茸固本还少丸、加味七厘散、解暑片、驱风苏合丸、苏合丸、痰喘半夏颗粒(冲剂)、同仁安神丸(朱砂安神丸)、外用紫金锭、追风透骨片、补脑安神片、复方鹿胎丸、金黄抱龙丸、绿萼点舌丸、庆余辟瘟丹、十香定痛丸、吐泻肚痛胶囊、麝香三妙膏、高力清心丸、牛黄抱龙片、气痛丸、中风再造丸、麝香牛黄丸、跌打榜药酒、吐泻肚痛散、安神补气丸(浓缩丸)、复方蟾酥丸、康氏牛黄解毒片、灵宝如意丸、人参再造丸(浓缩丸)、消栓再造丸、痧气丸、康氏牛黄解毒丸、赛霉安散、佛山人参再造丸、利心丸(浓缩水丸)、脑塞通丸、跳骨片、周氏回生丸、跌打万花油、复方芦荟胶囊、瓜霜退热灵胶囊、正骨水、追风透骨丸、高血压速降丸、清热安宫丸、养阴镇静丸、湛江蛇药、珍珠消积丸、郑氏女金丹、麝雄至宝丸、佛山人参再造片、金牛眼药(散)、久强脑立清(北京脑立清)、梁财信跌打丸、妙灵丸、人参再造丸(蜜丸)、醒脑牛黄清心片、柏子养心丸、抱龙丸、避瘟散、冰硼散、补肾益脑片、纯阳正气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松石丸、红灵散、梅花点舌丸、牛黄清心丸(局方)、平肝舒络丸、七厘散、人参再造丸、十香返生丸、舒肝丸、暑症片、苏合香丸、天王补心丸、牙痛一粒丸、一捻金、益元散、紫金锭
二十五味马宝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鬼臼丸、二十六味通经散、十二味冰片散、十七味大鹏丸、十三味红花丸、十四味羚牛角丸、七味兔耳草散、八味秦皮丸、八味西红花止血散、肺热普清散、萨热大鹏丸、十八味欧曲珍宝丸、坐珠达西
(要注意的是,有些藏药的汞成分是通过一种叫“佐太/坐台/佐塔/佐台”的复杂半加工物添加进去的。)
吉祥安坤丸(乌力吉–18)、溃疡软膏(哈它各其–7)、外用溃疡散(哈它各其–7)、西红花十六味散(古日古木–16)
这位诺奖得主曾经登上《花花公子》
2019年8月7日,1993年化学诺贝尔奖得主、PCR发明者、美国生物化学家穆利斯因肺炎去世,享年74岁。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没有PCR技术,就没有现代分子生物学。除了生物、化学专业,他在法医专业拥有宗师级别的地位,没有穆利斯的发明的PCR就没有现代的刑侦手段。穆利斯是极具争议的传奇人物。2000年的一天,焦头烂额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被裹在一大帮记者中间,他走进屋子,只是简短地跟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握了握手,说了句:“你干了件好事。”李昌钰明确的用肯定句的句式指出,“拉链门”女主角莱温斯基蓝色短裙上的精液它就是克林顿的,这个没得跑,没得狡辩。所以,穆利斯的童年经常有演习。 这位诺奖得主曾经登上《花花公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此星永恒——致敬PCR之父凯利·穆利斯
2019年8月7日,1993年化学诺贝尔奖得主、PCR发明者、美国生物化学家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因肺炎去世,享年74岁。
生物学可以被划为两个时代:一个没有PCR,一个有PCR。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没有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就没有现代分子生物学。
除了生物、化学专业,他在法医专业拥有宗师级别的地位,没有穆利斯的发明的PCR就没有现代的刑侦手段。法医专业也可以划分为两个时代:一个没有PCR,一个有PCR。
穆利斯是极具争议的传奇人物。我们总是习惯于用类似“德艺双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科学家。但哪怕是再粉穆利斯的人也不敢用“德高”两个字来评价他。
穆利斯绝对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如果硬是要归类的话,他属于另类的另类,如果搁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穆利斯因为到处泡妞的那些事情他肯定会判流氓罪。
哪怕是现在,他嗑药的那些事情会被人非议,只不过是出于对诺奖光环的尊重,大家对他嗑药的事仅仅是提出看法,毕竟他是美国人,他嗑药有当时的时代背景……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穆利斯充满逆天、好运、传奇的一生,那就是——泡妞,嗑药,冲浪,顺便拿个化学诺奖。
引子
2000年的一天,焦头烂额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被裹在一大帮记者中间,他走进屋子,只是简短地跟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握了握手,说了句:“你干了件好事。”就匆忙离开了,心中却是犹如有“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没错,这位诺奖得主就是穆利斯。此时的穆利斯是用同情与理解的眼光外加鄙视与怜悯眼光看着焦头烂额的克林顿走远。
穆利斯有足够的理由小瞧克林顿,克林顿学生时代抽大麻吸毒,被政敌大肆揭发并怀疑他当总统后两口子依然在吸毒;克林顿因为跟女人(不仅仅是莱温斯基)的绯闻搅得不得安身;而穆利斯则已经记不清自己曾跟多少性感女郎一夜欢爱了,所谓吸毒的问题,没有人会在他面前提及,反而是运动戒毒成了一个研究方向。
当年克林顿深陷“拉链门”。在一次公开场合,克林顿嘴硬,信誓旦旦的说他跟莱温斯基没有那啥。
很快“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就狠狠打了克林顿的脸。
李昌钰明确的用肯定句的句式指出,“拉链门”女主角莱温斯基蓝色短裙上的精液它就是克林顿的,这个没得跑,没得狡辩。
刑事鉴识专家之所以敢用笃定的肯定句的句式称那已经成了精斑疙瘩,并且死去的精子就是克林顿的,就是因为他们用了穆利斯发明的技术——PCR技术。
PCR技术叫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
比如要找到几十年前凶杀案中凶手,就要从凶手所遗留的毛发、皮肤或血液,只要能分离出一丁点的DNA,就能用PCR加以放大,进行比对分析。
再比如,要提取曹操的DNA,由于曹操死太久了,皮肤与血液是找不到了,可能可以从毛发的根部里找到一点,或者从骨头里里面还没有完全碳化的骨髓找到点,就是这么一点点的DNA片段,通过PCR技术,快速的复制,就能得到足够多的DNA碎片,这样就可以通过与曹操后人的DNA进行比对,鉴定出曹操墓里的那死人到底是不是曹操。
总之PCR是一个很牛叉的东东!
熊孩子
穆利斯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农村,打小他就是一个熊孩子。是一个隔三差五就上房揭瓦的主。
尽管是个熊孩子,但是穆利斯长得帅,长得帅,就会让人喜欢。熊孩子穆利斯干的那些作死的事情,要搁现在估计早被打断腿了。但是帅气的穆利斯干的那些事则很轻易的被邻居跟家长原谅,不久他送到了学校。
那时候正是美苏冷战期间,也是美国嬉皮士文化兴起的那个时期。所以,穆利斯的童年经常有演习。当学校的大喇叭喊道:“苏联人要扔核武器啦!”,大家就拼命往桌子底下钻。钻的次数多了之后,穆利斯觉得这样做好像并没什么卵用。
穆利斯秉承:“能动手就动手,不瞎BB,直接干他丫的理念”。很快小穆利斯就动手研究起火箭来,准备用火箭灭了苏联。他从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得到启发,并进行了蜜汁化改良(把硫与炭变成了糖)!
他把从药店里买来的硝酸钾和食糖混在一起,装进一个网球罐,然后放在木炭烤架上加热。当然这些做法都是从一本小册子上看来的。
严谨的小穆利斯为了验证火箭的安全性能及威力,他还特意在火箭上绑了只青蛙,以看它能否活着回来。随着绑了青蛙的大炮仗的发射成功,穆利斯也开开心心的吃了一顿烤青蛙。
上高中的时候穆利斯整天吊儿郎当,凭借着帅气的外表,再加上有所谓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说法,穆利斯很受青春期的女同学的青睐。很快他与一个女同学陷入了热恋,在中国这叫早恋。
不安分的大学时代
尽管是早恋,但是穆利斯的成绩不错。随后他考上了全美三大理工院校之一的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化学系(另外两所分别是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
读本科期间,穆利斯在校的画风绝对另类。
二十刚出头的他是个已婚男。
且上大学没多久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娃,穆利斯成功晋升为奶爸。
穆利斯在校外的租了个公寓,初为人父的他总是一手夹着书本,一手摇着奶瓶。不用上课的时候,他要还会干净利落的给小孩换尿布,并逗小孩玩。
穆利斯可以说是一个称职的奶爸,但是毕竟年轻,精力旺盛;手边常常是那个时代“撸”之神器《花花公子》。过了一阵穆利斯觉得不能就这样沉沦,他看到了皮肤电的一些相关知识,于是就用看“花花公子”来做实验。
当他发现自己在看小黄图的时候,皮肤电的信号就会变强,于是他把卧室的开关换成皮肤电信号来控制。每当他要看成人图片的时候,灯就灭了,成功阻止了自己强撸灰飞烟灭!
对于学化学的人来说,穆利斯绝对是个危险分子。所谓的安全规章制度,穆利斯是全不放在眼里。
这种不守规则的,尤其不遵守安全规范制度真的是极度危险,而穆利斯则是危险份子中的极端。穆利斯会偷化学试剂出去恶作剧,有一次居然把叔丁基锂丢到下水道里。只听到砰的一声巨响,穆利斯赶紧开溜,只留下几个学校的安保人员焦头烂额的处理后续事宜。如果当时逮住了穆利斯,他绝对会被开除的。
从这个时候起,穆利斯开始了嗑药之旅。他经常在实验室自己合成迷幻剂,而且只合成那些还未被列为违禁品的化合物。这样就算被朝阳群众举报了,警方也无从判罪。
穆利斯嗑药的缘由是为了提高性乐趣,也就是自行研发迷幻剂。当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做毕设的时候,他却总是大白天在瞎搞,晚上才去实验室。你以为他去实验室是认真做实验吗?
穆利斯嗑自己制备出来的迷幻剂,让他有着飞一样的感觉,他曾经描述道:
我以原始的方式抓住她(穆利斯的第一个老婆理查兹),推倒,在我们那张加固了的床上,感受到一种神赐予的飞一样的洪荒之力。然后……
随后,穆里斯在伯克利的加州大学谋到个职位,并且继续攻读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学位,因为他对化学有着狂热的兴趣,当然,还有女人。
在短时间内泡到了一个美丽的医学系女生之后,穆利斯和第一个老婆离婚。并于这个女生结婚。随后,他的第二任妻子辛西娅(Cynthia)向医院申请,让他到医院的一个化学实验室工作。穆利斯乐滋滋地去了,对他来说这是神仙一样快活的日子,每天在实验室里嗑药和胡思乱想,空闲时,就去撩医院的漂亮护士MM…… 可是这个爱折腾的人很快就厌倦了。
他离开医院,跑到一家甜品店打工,理由嘛——附近的妹子多。不过还有一个更奇葩的原因,他的第一任老婆就在这个甜品店工作(人家就是有这个本事)。
读研究生发论文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对成天撩妹的穆利斯来说,写论文也确实是个伤脑筋的事。某天,嗑完药后,穆利斯眼冒金星,似乎看到了时光倒流与宇宙爆炸。
他仿佛看到了宇宙的源头,从幻觉中清醒过来的穆利斯奋笔疾书,居然想出了某个解释大爆炸宇宙学的理论,写了“时光逆转的宇宙学意义”(Cosm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ime Reversal)一页纸多点的文章,投稿到《自然》 周刊,居然登了出来。
一个学化学的学生嗑自己研发的性药之后,能在多少教授都高攀不起的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物理学论文,这个世界对穆利斯也够偏心了!而且它这篇论文只有一个作者。这个比其它的动不动好几个第一作者,多个通讯作者的文章牛很多。
之后,穆利斯靠着这篇论文,成功混到了博士。穆利斯的博士论文也是很有特点,他是用大白话写的,拔高一点来说是用“带点幽默的口语化写成”,而非严肃的学术化用语。
PCR的发现之路
穆利斯有一段时间选择了当一个作家,他觉得自己嗑点药,能看到诗与远方,肯定就能写下传世之作。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他差点把自己饿死。
顶着名校光环,在甜品店工(yue)作(pao)了几年之后,一个好友看不下去了,能想象得到,穆利斯一副身体被掏空的模样……
在好友的介绍下,他到了Cetus公司,一家私人的生物技术公司,该公司的创办者是避孕药的发明人。 穆利斯的工作就是合成部的主任,负责合成寡聚核苷酸提供原料。
这项工作仍旧是乏味的搬砖活,就是把一个个核苷酸拼接在一起,提高寡聚核苷酸(小片段的DNA)的合成效率。
于是穆利斯的精力大多放在了偷懒、玩电脑和搞绯闻上。凭借着多年的撩妹经验,很快就和公司的女同事詹妮弗睡到了一起。
1983年的一天,他和当时的同(pao)事(you)詹妮弗开车前往他森林里的小木屋——他的炮房。
正是这一次,嗑着药的他达到了生平的最高境界,毒驾中的穆利斯开始神游,他看到了DNA链漂浮在空中,带着各种颜色,红的、蓝的,在空中旋转、纠缠……
穆利斯突然把车停在路边,掏出纸和笔趴在车前盖上写了起来。詹妮弗非常不满,嗨了的穆利斯把她从车里拖出来,让她趴好,等詹妮弗摆好姿势后,穆利斯居然在詹妮弗的后背上写起来了。
DNA复制一次能变成两个,复制十次就是2的10次方,1024个;复制二十次就有100多万个了;复制30次的话,就有10亿个了...... 这就是他发现的,“基因的秘密”。一个让很多科学家扼腕叹息,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的发明,就这样被穆利斯想到了。
回到公司的穆利斯立刻宣传自己的想法,可是根本没人鸟他。理由嘛有如下几点。
第一、穆利斯经常神神叨叨,大家已经习惯了他的胡思乱想,这些想法很多不靠谱。
第二、这个原理太简单了,如果可行的话,一定早有人做过,否则,里头一定有它不可行之处,但也没有人明确说得出来,为什么不可行。
第三、穆利斯在公司的人缘(女人缘除外)向来不好,他总是看谁都不顺眼,尤其是公司实验室的安全员。因为安全员会在每一个试剂瓶上都贴上危险标签,穆利斯对这一举措异常反感。为表讽刺,穆利斯直接称呼他为“危险员”。公司实验室的安全员看到穆利斯那就更不顺眼了,要不是看在老板的面子上,安全员早抽了穆利斯几个耳光,让他长长记性。
穆利斯是敢把午餐和啤酒放进实验室储存药品冰箱的人,完全不管冰箱里还存放着放射性同位素与各种剧毒的化学品!
很快,穆利斯的想法不仅没有获得支持,穆利斯还因为乱搞男女关系被停职了,他丢掉了合成部主管的职务。
丢掉了主管职务不算,与此同时,他又和詹妮弗闹掰了,前面的老婆还找他要孩子的抚养费,这一切逼着他发誓一年之内做出PCR仪!
因为只有捣鼓出PCR仪器,他才可以混口饭吃,能体面的继续泡妞。
于是穆利斯这才开始认真做研究,不过由于精力都放到了泡妞,嗑药上,动手实验的能力大大的退化了,如今的穆利斯的动手能力实在的差。所以他拉拢了几个技术员协助自己,西特斯公司一看他都这样了,撂下了一句:“一年内PCR搞不出来,你就卷铺盖走人……”也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穆利斯等人继续研究。
在这些技术员当中有个手脚勤快,干活严谨的日裔技术员,次年,也就是在1984年的11月,穆利斯等人顺利的完成了第一次PCR实验,结果是令人信服的。
西特斯的高管已经对PCR的潜力信服,与此同时,他们担心消息外泄(穆里斯嗑药high了的话什么都讲,尤其是在妹纸面前),而让别的公司取得先机。3月里,他们送出了第一个专利申请,也准备在10月举行的美国遗传学会年会上报告成果,但之前需要先发表两篇关于PCR的论文。 西特斯公司就把这个任务分了下来,PCR理论的一篇文章,由穆利斯执笔;另一篇是PCR的应用,用技术员来写。
结果倒好,穆利斯又犯浑,天天玩电脑,而且玩的是一些及其简单的游戏,84年的电脑估计是打字练习的那种游戏。等到技术员的论文都投给《科学》杂志了,他还没动笔。于是,1985年12月20日发表在Science周刊上的关于PCR应用方法的论文中,日裔技术员才是第一作者,穆利斯只能屈居第四。
穆利斯很憋屈,很不开心,很不爽,可是也怪不得别人。等到穆利斯把论文写好,投给了Nature。这一次,穆利斯被拒绝了。《自然》的编辑回答很干脆:“你这玩意发表得太晚了,你当我们傻啊,现在这类文章大把了,你这抄袭的太慢了……”
此路不通,穆利斯又转投Science。公司主管还相当仗义的附信解释了一通。结果仍旧被拒。穆利斯被拒稿拒得怀疑人生后,总算把文章发表在了二流期刊《酶学方法》上。虽然是第一作者,但穆利斯很不开心,他觉得有人想要窃取他的发明成果。
好在公司把穆利斯推荐给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的沃森(最近因为发表种族歧视言论被猛批)。于是他获得了在“人类分子生物学”的专题研讨会上发表他自己的PCR报告的资格。
当他说出PCR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得DNA体外扩增的效率提高了N倍以上时,台下分子生物学界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都记住了穆利斯和PCR的大名。
诺奖之旅
整个生物界都为PCR技术欢欣鼓舞,无数大公司因为这项专利大打出手。公司很客气地给了他一万美金作为奖励,然后不声不响,以3亿美金的价格把这项技术给转卖了。
穆利斯对钱似乎不那么敏感,他远离了江湖,因为他有足够的办法弄到钱过上体面的生活。他看着大公司为PCR专利大打出手,自己却过着泡妞、玩电脑、冲浪嗨得不得了的生活。
弹指之间就过去了八年,1993年。穆利斯的传说还在江湖流传,一个清晨当他冲浪回来之后,看见一圈的摄像机把他围得水泄不通,他才知道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第二天,“冲浪者获得诺贝尔奖”成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当穆利斯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时候,他带上了老娘,几个孩子的几个娘,还有一名金发长腿妹纸。当他听到跟他分享化学奖的加拿大的迈克尔·史密斯,同样也是带上老娘、老婆和一位“亲密的女性朋友”。
穆利斯魔性的笑道:“到底是和我一起获奖的人,看来品行是一样一样的……”
这次领取诺奖之旅穆利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个花花公子,但是他绝对不是渣男。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穆利斯说道:“感谢你们,在我还能尽情享受生活的年龄及时地把诺贝尔奖授予给我……”其实言下之意就是,我怕我以后把自己作死了就拿不到诺奖了(诺奖规定不授予已经去世的人)。
心灵裸舞
诺贝奖金到手后,穆利斯毫不犹豫地在他最喜欢的加州南部海滩买了一所小房子,开始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在这个每年 300 天日照的地方,每天清晨,他早早起床,夹着冲浪板冲向大海,一头栽进海水里扑腾个够。然后懒洋洋地躺在沙滩上做日光浴。加州的海滩上最不缺的是美女。几乎每天守株待兔的他都会撞上好运,因为美女也是在找目标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有钱,还是一个身体壮硕、谈吐风趣的阳光男人,这不就是女人心目中约的对象吗?
成天在海滩上寻找自己梦中情人的妹纸怎么会放过他?
有一天他一个朋友去看他,意外发现他的冰箱上贴的全都是妹纸的裸照,每个人都很开心的样子摆出各种漂亮迷人的各种撩姿势。穆利斯得意地说这全是他在沙滩上碰到的女孩子,以他多年约的经验来看27岁的妹纸最够味……
朋友惊叹之余笑话他是给其他诺贝尔科学家做了个负面榜样。
穆利斯耸耸肩说:“我呸,俺就是一普通人,天降洪福与我身,俺不开开心心地过好曰子,干吗要板着个脸装正经,多累呀?”
拿奖之后的穆利斯开了一家公司卖那些嵌有已故名人DNA的珠宝,然后出席了各种活动给年轻人讲述自己潇洒的青春。当然也发了一些文章。
在穆利斯50 多岁的时候,他娶了第四任老婆——南希,她并不是 27 岁的最“够味”美女,而是一名年近 50 的中年妇女,然而身材和皮肤保持都棒棒哒。当他们两个人携手冲浪,穿着性感泳衣在沙滩上缠绵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她又是穆里斯的一个艳遇。
南希嫁给穆里斯之前曾拜访过她未来的婆婆,穆利斯的母亲算是看透了自己的儿子,婆婆劝告南希要慎重,嫁给穆利斯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事情。
不过她很坦然,她说:“这些都不是事,我喜欢他那股年轻的浪劲儿,他不是什么大科学家,只是一个喜欢在水里浪来浪去的大男孩。”
《心灵裸舞》是老爷子的自传,封面就是他站在沙滩上抱着冲浪板的样子,光看封面大家还以为这是奥运冠军的自传!而这本书的原始笔稿,字体各异。老爷子自称,这些不同的字迹来自于海滩上的那些女郎的誊写。
在这本自传中,他质疑HIV病毒导致艾滋病,认为并无足够的科学根据,还公开表示他对占星术的支持。这些言论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写这些算命的占星术的东西进去是为了讨好那些海滩上的女郎。
尽管争议颇多老爷子依然潇洒,顶着诺贝尔奖的光环时不时去演讲,并且时不时的发表一些“离经叛道”非主流的宏论,如:
“温室效应,气候变暧,臭氧层破坏,生态失衡等只是科学家们向公众灌输的说教而已,目的是为了从纳税人的口袋中骗钱。人类就像是一块巨大岩石上薄薄的一层苔藓,还不够为所居住星球的脚底板挠痒。”
后记
说实在的,穆利斯老爷子那样的人生,除了服气,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本文就老爷子的一些事迹在这里稍微拓展一下,这些东西在禁毒、戒毒领域可以提供一些思路。
1、皮肤电
皮肤电,其本质就是生理电,产生的缘由多样而且复杂,可以看成电解质导电。测谎仪是皮肤电的一个很经典的运用,因为通常一个人撒谎,情绪会产生波动,皮肤电的电流就强。可以看到波谱峰就高,他同化学里的核磁,心电图,红外谱,拉曼光谱最基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某种特征谱。与化学相关的图谱不同,皮肤电没有所谓的标准图谱一说,因为其峰值主要是受心理活动影响。
皮肤电相关的文章非常多,大多集中在心理学,或者跟心理学相关的领域,如教育、犯罪、性。跟穆利斯做实验类似,有人私下做了《看岛国爱情动作片时皮肤电波动之统计分析》这样的实验。当然这种东西没有办法发表的。现在把这个一些结论贴出来一下。
最特别的是某个特例:
“这个人是一个闷骚型的绝版工科男,是一个从来没有看过片,没有跟女生牵过手的人。他的峰值奇特之处在于,看片不久的时候就有一个不断持续的高峰,在爱情动作片的动作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就有一个非常高的高峰。动作开始后后面居然是很平稳,这个高峰的出现,说明他很可能是已经射了的,后面的是不应期,……”
2、聪明药的问题
穆利斯对所谓聪明药的滥用,起了相当坏的作用。
3、运动戒毒与最好的毒品是运动
从穆利斯的外貌特征看完全看不出有传统吸毒者的外貌特征。且自从其爱好上冲浪这项运动以来按照其自身的说法是极少嗑药,即没有毒品的依赖。
这些固然跟穆利斯嗑药的种类有关。同时跟运动本身就是最好的毒品,或者运动可以用以戒毒有关。限于篇幅运动戒毒相关的内容就不展开。
如何解开人体自燃之谜?
1.班特莱医生之死1966年12月5日清晨,阳光明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库迪尔斯堡城早已沸腾起来,人们忙着做早饭,准备上班。顿·古齐尼尔像往常一样吃完早饭,来到煤气公司,开始了日常的工作。他首先看了一下城中家庭使用的煤气计数表。首先映入他脑海的是此地区人们十分熟悉和喜爱的一个人:琼·艾尔凡格·班特莱。这是一位医生,半个世纪来一直在此地行医,治好了许多病人,可算是德高望众的人,今年他已94岁了。由于年龄过高,他辞去了工作,一个人呆在家里,依靠两只拐仗在家里自己料理自己,确实够受的。“应该帮助这个好人。”顿·古齐尼尔决定到他家去看看。顺便查一下他的煤气表。
“努尔斯·明·穆斯达大街403号。对!就是这里。”古齐尼尔走到门前自言自语地说。“好!医生在家!”他庆幸地说,于是,立即上前按门铃。铃声响了好半天,但无人出来接客。古齐尼尔感到有些奇怪。于是,他推开门,走进屋内。“班特莱医生!您好呀!”他大声地叫着,他,医生在餐厅会听到他的声音。但是,连叫几遍,仍无人应声。古齐尼尔更加奇怪了。
“还是先去看看煤气表吧!”他经常来这里,门径熟悉,于是便向厨房走去。这时他开始闻到一股奇怪的气味,越向厨房走气味越浓。不是香味,而是一股好像开动中央暖气机所发出的气味。
“什么东西烧糊了?”他自言自语地来到厨房门口,只见厨房中央地上堆着一堆圆锥形黑灰,高约35厘米,估计可以装满一小吊桶。古齐尼尔用脚拨了拨黑灰,发现地面上并没有烧过的痕迹。
“一切都很正常!”他说着,来到炉灶旁,看了看煤气表,记下了数字。“贝纳塔利医生也太不友好了,叫了他半天也不出来应酬一下!”他一边想着,一边走出厨房。“这老头也许病了!那么,既然来了,就应到楼上看看去,看他需要什么!”
想到这儿,他径直向楼上走去。来到卧室,推门一看,屋里满是浓烟,再看看床上,连个人影也没有。他开始有些惊了,赶忙四下瞧看,当目光转到卧室内的厕所时,他一下惊呆了。厕所的门敞着,坐式抽水马桶旁,立着两个拐杖,拐杖下面,地板上有一个黑黑的洞,洞旁边的景象令人毛骨悚然:医生已成为一堆黑炭,只有右腿还完好地保留在地上,脚上还穿着皮鞋。
古齐尼尔一见此状,头嗡地一声,赶忙回头就跑,一口气跑出房门,来到大街上,径直奔向煤气公司办公室。一进门,人们只见他气喘吁吁,面色苍白,结巴地说:“班……班特莱医生被……被火烧……烧死了。”
当煤气公司和警察局的人来到班特莱医生家时,发现厕所内的黑洞下面正是楼下的厨房,黑洞呈不规则形,长1.5米,宽约为0.5米,洞周围全被烧焦。班特莱医生身体的灰烬顺着洞落到楼下厨房内,才在地上形成了一小堆黑灰。
古齐尼尔看到的是世界上一次极为罕见的现象——人体自焚。
不久,警方赶到现场,但对其死因无法理解,最后草草结案。宣布死者因在床上吸烟,睡着后衣服着火引起火灾。但是,一位火葬专家指出,一具尸体化为灰烬。先要经过2200华氏度高温烧90分钟,再经过1800华氏度高温烧60—150分钟。即使这样,尸体火化后只是碎骨骨灰。最严重的房屋火灾,温度也不会超过1500华氏度。因此老人不可能因火灾而烧成灰烬。况且,能将他烧成灰烬的大火,不要说整个房子要付之一炬,就是手扶拖拉机的铝制框架也会熔化的。
科学家认为,班特莱医生死于人体自燃(SHC)。人体自燃指的是人体没有和外部火焰接触,内部自发燃烧,化为灰烬,而在灰烬周围一切可燃性物品都保持原样的现象。
历史上第一个人体自燃事件记载在1673年意大利的一份医学资料上,有个叫帕里西安的人,躺在草垫床上化为灰烬,只剩下头骨和几根指骨。但草垫床除他躺的部位外部保持原样。1744年,英格兰的伊普斯威奇城有一位60岁的帕特夫人,一天早上她的女儿发现她死在地板上,好像一段被烧光的木头,在附近的衣物却完好无损。类似的历史记载有200多起。
19世纪德国化学家利比克设想人体自燃,可能是由于体内酒精含量多引起的。他做过一个试验,想找出充满酒精的新鲜肉类到了多少浓度能发生自燃,却未成功。1861年,著名法医卡斯波在其《实用法医手册》中,对人体自燃给予了否定。他认为根本不存在这种现象,“在1861年的今天,如果还有诚实的科学家想去解决人体自燃的神话,那真是太可悲了。所有关于‘自燃’的证明都是完全不可信任的,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提供的。”
尽管卡斯波否定了人体自燃现象,但许多科学家仍致力于研究和调查这一问题。一位叫查尔斯·福特的人,曾详尽地收集了几起人体自燃事件。
如1957年5月18日,在美国费城,一位68岁的寡妇安娜·马丁,在一间没有火源的房里化为灰烬,只剩下鞋和一小部分躯干。法医说达到这种程度,温度至少要高达1700-2000华氏度。然而炉子是熄灭的,全部物品,包括离死者二英尺的报纸都没有变化。
福特记录最详尽的一起人体自燃事件,发生在1951年1月7日的佛罗里达的圣彼得斯堡。傍晚,67岁的玛丽夫人舒适地坐在软椅上,他的儿子离去时看见母亲还很好,可是不到12小时,他儿子来到母亲房间,却见到极可怕的景象,闷热的屋子里,母亲和椅子都没有了,地面上有几块烧得腐蚀变形的发卡,表明那儿曾是一堆头发,剩下的是几小节焙干的椎骨,一个缩成棒球大小的头骨和一只完好无缺的左臂。离尸体很近的报纸和几英寸以外的一块亚麻布却无燃烧的痕迹。
享有“骨骼鉴定专家”声誉的克洛格曼医生调查了玛丽夫人的死因,结果是:
(1)整个室内找不到任何且燃化学物品,而只有经过3000化华氏度高温,她的骨头才会成为那种样子。
(2)没有发生火灾,整个室内找不到火源。房屋火灾最高温度一般为1500华氏度,而实际存在过的温度比这高一倍,在那种情况下,整个公寓都应烧尽。
(3)夫人体重77公斤,烧成灰后,整个楼内竟没有任何气味。
(4)收缩的头骨,法医专家了解,能将死者脂肪组织烧尽脱水的高温,应同时把头盖骨软组织全燃毁,不使头骨破裂,而里瑟夫人却不如此。
克洛格曼对上述四点都无法解释。
300多年来,科学家对这个问题不断探索,从200多个案例中,科学家发现:男女比例大约一致,年龄从4个月到114岁都有。饮酒程度和身体胖瘦都有。有的案例发生在走路、开车、划船、跳舞过程中。
有的人认为人体自燃与体内过量的可燃性脂肪有关,把这种脂肪比喻为燃起的烛油,衣服如同烛蕊。有些人认为人体内有种天然的“电流体”,它能造成体内可燃性物质燃烧以至于造成高度可燃性物质结构的“体内分解”。还有人认为是体内磷积累过多,产生了“发光的火焰”。
新近一种解释是从物理学角度讲的,有人认为体内可能存在比原子还小的“燃粒子”,可以引起燃烧。
不论怎样,人体自焚现象仍是令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感到奇怪的奥秘,班特莱医生自焚的情况就是一例。法医琼·迪克教授看了班特莱医生自焚现场后十分困惑,以致对提出的一些问题根本无法解答。
另外一些人则试图以纯理论来解释。如班特莱医生人老体弱,但却长年抽烟斗,估计,当时他是坐在屋内抽烟,烟火掉在他穿着的外衣上,但他未发觉。当他来到厕所后,外衣才烧着了,于是他将外衣脱下,扔到澡盆里……。这种论断主要依据班特莱医生的外衣上有许多被烟灰烧成的洞。但是,这种论断却无法解释为什么班特菜医生烧成灰烬而他的外衣却未烧成灰烬,而且烟灰也绝不会有这么大的能力烧起一场火。
其次,烧着了的衣服也绝不会产生出那样巨大的能量将一个活人烧成灰烬。而且着火的地点是一间厕所,房子很小,要想焚烧掉一个人,这间房内空气中的氧气是不够的,那么,哪儿来的这样大量的氧气呢?
此外,当煤气公司的职员顿·古齐厄尔走进班特莱医生的家时,为什么又没有闻到烧焦了的人肉气味呢?假如说是失火,火首先从寝室烧起,那么寝室内为什么没有任何火的痕迹呢?此外,距班特莱医生自焚的地方仅有几厘米处就是洗澡池。人们发现,洗澡池外面黑色的油漆仍在,未有一处脱落。更奇怪的是,为什么身体被烧得只剩下一条腿,而腿仍完好无损地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脚上的皮鞋也未有任何火烤的痕迹?
迪克教授说:“我们发现的只是身体的一部分——一条小腿。此外在楼下厨房内的地上有一堆灰烬,灰中发现了这条小腿上部的膝盖骨。”
迪克教授是个法医,他分析说:“我曾见过一次车祸。几辆汽车相撞,产生大火,车内共有三人。由于火势很大,以致任何人都难于接近汽车救人。大火后,车内的三人被火烧焦,从身体的很多部分仍能辨出一些轮廊,即胸腔、四肢和牙齿。但人体自焚现象却截然不同,身体的90%以上全变为灰烬,确为罕见,令人迷惑不解。”
2.国外人体自燃现象种种 在美国某镇的一家小旅馆里,旅馆主米勒有一个絮聒不休的太太,每天都喝到酩酊大醉。1725年2月19日晚上,由于很多人前来参加次日的盛大交易会,旅馆全部客满。米勒和妻子很早便上床休息。米勒太太不能入睡,独自下楼去。她平时常到厨房点燃的火炉前喝到烂醉。这时米勒已进入梦乡,但到凌晨两点钟左右,突然惊醒。他嗅到烟熏的气味,连忙跑到楼下,沿途拍门把客人叫醒。张惶失措的住客走到大厨房时,看到着火焚烧的并非厨房,而是米勒太太。她躺在火炉附近,全身几乎烧光,只余下部分头颅、四肢末段和几根脊骨。而且室内的东西也都很完好,并没有烧着。
这时一名警官和两名宪兵恰好在附近巡逻,听见旅馆中人声鼎沸,于是入内探询。他们看见米勃太太冒烟的尸体后,立即把米勒逮捕,怀疑他是凶手。镇上的人早已知道米勒太太不但是个酒鬼,而且是个泼妇,因此怀疑备受困扰的米勒蓄意把妻子杀死,以便和旅馆一名女仆人双宿双飞。控方指米勒在妻子喝醉后,把酒瓶里余下的酒倒在她身上,然后放火烧她,事后设法布局,使人相信这是一宗意外。
话说那位青年医生李加特在事发时也跑到楼下,亲眼看到米勒太太烧焦的尸体。他在审讯过程中为米勒作证,说受害人的身体全部烧光,却留下头颅和四肢末段,而附近物体也丝毫没有波及,这显然并非人为因素造成。法庭上的辩论非常激烈,控方坚称米勒是杀人凶手。米勒被裁定罪名成立,判处死刑。然而李加特仍不断陈辞,指出这件事绝不可能是普通的纵火杀人案,而是“上帝的惩罚”。结果,法庭撤销判决,宣布米勒无罪释放。然而,可怜的米勒也就此断送了一生。他经过那次打击后,精神极度颓丧,从此在医院中度过余生。
另有一位意大利教士贝多利,在祈祷时身体突然着火焚烧。他是遭遇身体自燃后,尚能生存数天的少数受害人之一。报道这件事的是曾替他治疗的巴塔利亚医生,见于1776年10月佛罗伦萨一份学报。
事发期间,贝多利正在全国各地旅行,有天晚上抵达姊夫家里,由姊夫带领到暂时歇宿的房间。由于他穿的衬衫是用马毛做的,把肩膀刮得很不舒服,他一进房就要了一条手帕,把衬衫和肩膀隔开。接着,他独自留在房中祈祷。
过了几分钟,房中传出教士的痛苦呼叫声,全屋人立刻冲进他的房间。他们看见贝多利躺在地上,全身给一团小火焰包围,但上前察看时,火焰便逐渐消退,最后熄灭了。次日早上,贝多利接受巴塔利亚医生检查。他发现伤者右臂的皮肤几乎完全脱离肌肉,吊在骨头上,从肩膀直至大腿,皮肤也受同样损伤。烧得最严重的部分是右手,已开始腐烂。巴塔利亚医生虽然立即进行治疗,但伤者的情况不断恶化,老是说口渴想喝水,而且全身抽搐得令人吃惊。据说,他坐过的那架椅子满布“腐烂和使人恶心的物质”。贝多利一直发热,陷于诌妄状态,又不断呕吐,第四天在昏迷中死亡。
巴塔利亚医生无法在贝多利身上找出染病迹象。最可怖的是,在死亡之前,他的身体就开始腐坏生蛆了。
巴塔利亚记得贝多利最初给送到他那里时,右手好像给人用棍棒打过似的,衬衫上还有“摇曳的火焰”,很快便把衬衫烧成灰烬,袖口却完整无缺。而且奇怪得很,放在衬衫与肩膊之间的手帕竟未烧着,裤子也完好无损。虽然他的头发一根也没有烧焦,帽子却完全烧毁。房间里并没有起火的迹象。可是本来盛满油的一盏油灯已完全枯竭,灯芯也烧成了灰烬。
另有一例,奥弗顿医生在《田纳西州医学会学报》发表一篇文章,记述该州那士维尔大学教授汉密尔顿因“局部自燃”受伤的情形。1835年1月5日,汉密尔顿教授从大学返家,那天天气很冷,温度表显示的气温只有华氏8度。
突然间,他觉得左腿灼热疼痛,就像给黄蜂叮了一口似的。他朝下一看,腿上竟有一团十几厘米高的火焰,直径如一个银币大小,顶部则呈扁平形状。他立即用手拍打,但无法把火焰拍熄。幸而汉密尔顿教授保持冷静,想起如果火焰没有氧供应就会自动熄灭,于是两手拱成怀状盖在燃烧之处,火果然熄了。
可是,他仍然感到剧痛,进屋之后,便立即脱下长裤和内裤,检查伤口。他看见伤口约宽3厘米,长10厘米,干爽,呈青黑色。在左腿下方斜向伸展。他又检查了内裤,发现正对伤口之处已经烧穿,但洞口周围丝毫没有烧焦的痕迹。最奇怪的是,长裤竟然完好无损,只是底面靠近内裤烧穿的地方有许多暗黄色的绒毛,用小刀便可以刮去。
伤口虽然有些地方与普通伤口不同,但为汉密尔顿诊断的医生经过检查后,仍然当作普通烧伤一样医治。伤口很深,过了整整32天才愈合。治愈之后,伤口周围的肌肉依然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不断隐隐作痛,而且疤痕呈现一种很不寻常的青黑色。
在英国,南安普敦附近一个乡村发生的一场怪火,夺去了基利夫妇的性命。l905年2月26日早上,邻居听见基利家中传出尖叫声,进去时即发现屋内已经着火。
基利先生躺在地上,已经完全化为灰烬。基利太太则坐在安乐椅上,“虽已烧成黑炭,但仍可辨认”。警方发现屋内有张桌子翻倒,油灯也掉在地上,但他们不明白一盏油灯怎能造成这场灾害。最奇怪的是,基利太太所坐的安乐椅竟然没有烧坏。
l907年,印度狄纳波附近曼那村的两名巡警发现一具烧焦的妇人尸体。他们把这具衣服无损但仍然在冒烟的尸体送到地方法官那里,据巡警说,发现尸体时房间里并无失火迹象。
英国布莱斯附近的怀特利湾有一对姓迪尤尔的姐妹,是退休学校教员。姐姐名叫玛格丽特,妹妹名叫威廉明娜。1908年3月22日晚上,玛格丽特跑到邻居家中,慌张地诉说妹妹已经烧死。邻居进入她家里查看,发现威廉明娜烧焦的尸体躺在床上。床和被褥并无火烧的痕迹,屋内各处也没有失火迹象。
在死因侦讯中,玛格丽特一再声明,发现妹妹尸体躺在床上的情形,正如邻居所见一样。但验尸官认为床没烧着,人怎么会烧成灰呢。他斥责玛格丽特撒谎,声言要起诉她,并在死因侦讯期间暂时押候。
邻居和舆论都不相信玛格丽特的供辞,玛格丽特备受压力,在重新开庭侦讯时承认作伪证。她说自己实际上是在家里看见威廉明娜身体着火,但仍然活着,她把火扑熄后,便扶妹妹上楼,安置在床上,但不久妹妹便死去了。
虽然楼下也没有起火迹象,可是验尸官认为这个说法比玛格丽特原来的口供合理一些。
验尸官宣布裁定威廉明娜的死因是“意外烧死”。不过,他事后说,这宗案件是他历来侦查过的最奇特案件之一。
1953年3月1日,南加罗来纳州缘镇的伍德先生被人发现在他紧闭门窗的汽车前座上烧成黑炭。当时他的汽车停在291号公路旁边,油箱里还有半箱汽油。除了挡风玻璃因受热而起泡及向内凹陷外,全车并无损坏。
78岁残疾老人杨锡金住在檀香山冒纳基亚街1130号,1956年12月,邻居发现他遭蓝色火焰包围。15分钟后,消防员到来时,他的躯体和椅子已烧成灰烬。可是,搁在对面轮椅上的双脚完整无损,连周围的家具和窗帘也没有损坏。
人体自燃的遇难者很少是儿童,伊利诺州洛克福镇的普鲁伊特却是一个例外。这名四个月大的婴孩在1959年春因严重烧伤致死,可是他的衣服并没有烧焦的痕迹,床上的被褥也没有损坏。
1950年10月的一个晚上,年方19岁的安德鲁斯小姐和男朋友克里福德,在伦敦一家夜总会跳舞。突然,她胸前和背部起火,瞬间烧及头发。克里福德和其他客人均设法把火扑灭,但始终无法救回她的性命。
克里福德在法庭上作证说:舞池中没有人吸烟,桌子上没有蜡烛,我也未看见她的衣服给任何东西烧着。我知道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上我觉得火焰是从她的身体内发出来的。
其他证人也同意他所说的话。结果,法庭裁定安德鲁斯小姐是“死于原因不明的一场火”。密西根州旁提亚克市的30岁汽车工人彼得森,由于健康欠佳,几个月来一直心情沮丧。1959年12月13日下午7时45分,有人发现他死在自己的汽车里,看来是自杀。当时驾驶座侧边的座位仍在冒烟,排气管已经扭曲,伸进关闭了门窗的车厢里。
医生检验过他的尸体后,说他是一氧化碳致死,但是为什么他只有背部腿和胳膊烧成重伤,而其他部分十分完好呢!调查人员起初认为汽车的排烟可能带有热力,后来又怀疑有谋杀成分,但都不能解释彼得森死时的情况。
在一宗人体自燃事件中,受害者不止1人,而有6个。以下是1976年12月27日《奈及利亚先驱报》有关该次事件的报道:
拉歌斯市一户7口之家,有6个成员烧死的事件……目前已成为最难解答的谜团。
据昨日的现场调查显示,该木房子中一切物体完好无损,甚至两张棉褥也仍然整齐地铺在两张铁架床上……
这场烧死6个人的大火对整个房间似乎无损……但从死者被焚的严重情况来看,房中物件,包括木墙和屋顶的铁皮,本应荡然无存。
虽然早时传说:有人乘那家人睡熟时,从窗口泼进汽油,然后点火焚烧,但昨日的调查已证明此一说法不能成立。
比利时布鲁塞尔有一对名叫雷斯和蒙娜米的男女,在林荫道上接吻时,突然背上起火,火焰窜到4.6米高,在30秒钟里他们都化为灰烬。
1985年2月5日,伦敦。那天晚上,19岁的波利·列斯里在大街上散步。突然,他感到周身发热。他环身而视,发现自己的身体竟喷出火来。火顿时烧了起来,越烧越旺。他想奔跑,但是没跨出几步就重重地摔倒了。当死神向他步步紧逼时,突然身上的火焰一下子熄灭了。好在列斯里年轻力壮,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几个星期后痊愈出院。
人体自燃的现象,并不为20世纪科学界所承认,既未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编订的“国际疾病分类法”中,也不是美国或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学与医生图书索引的一个条目。尽管警察、消防员、纵火案专家、验尸官和病理学家提出不少证据,但大多数医生和科学家仍然认为那些看来无容争辨的事例未经彻底调查。
不过,并非历代的人都抱这种怀疑态度。17和18世纪时,人体自燃现象,特别是发生于酒徒身上的事例,一般视作上帝的惩罚。到了19世纪,由于生物学与化学的进步,研究人员得以从非宗教的角度找寻这些难明火灾的成因。他们提出了更多可能性,包括以下列举的一种或多种的结合:
·肠内的气体容易燃烧。
·人体产生易燃气体。
·干草堆及肥料堆产生的热力,足以引起自燃。
·某些元素或混合物一旦暴露于空气中就会自动着火,如人体元素之一的磷。
·有些化学品本身并不活跃,但与其他物品混合时会引起爆炸。
·某些昆虫和鱼类发光表示可能有内火。
·人体内所含的大量物质是极佳的燃料。
·静电产生火花,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引起人体着火。
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上述各种假设都不是人体自燃的真正成因。1951年时,一位德国化学家已经指出,喝了大量白兰地酒的人即使接近火也不会着火。其后在19世纪末期,几位医生曾声称不明白水分含量多而酒精含量相当少的人体为什么会着火。1905年4月22日,《美国医学》杂志对相信人体自燃的人予以迎头痛击,指出“在全部发表过的人体自燃事件中,几乎半数来自法国这个神经过敏的国家”。
为了验证酒精可使人体变成高度易燃的说法,科学家先把老鼠放在酒精中浸一年,然后点火焚烧。结果,老鼠的外皮腾起烈火,皮下外层肌肉也烧焦,但内部组织及器官则依然无损。
后来他们又用在酒精中浸了更长时间的博物馆标本作试验,结果也是一样。
消化系统产生的易燃气体的确可能在人体聚积,造成危险。英国有位牧师便受到警告,不可吹熄圣坛的蜡烛,以免呼出的气体着火。
静电也可能是一个原因。据美国防火协会的防火手册说,人体聚积的静电负荷达数千伏电力可通过头发放出,一般不会造成伤害,但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例如在制造易燃物品的工厂或使用气体麻醉剂的医院手术室中,这种人就可能引起爆炸。
3.我国的人体自燃现象报道我国新华社曾发过这样一条有关人体自燃的消息,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
1990年4月15日早晨,湖南省湘乡市望春门办事处星星村8组村民唐丙良的4岁男孩唐江裤裆处突然冒火燃烧,大人们急忙脱下了3条裤子察看:穿在里面接触皮肤的第一条布裤和第二条晴纶裤都烧有3厘米左右的洞,第三条巴拿马料子裤也被烧焦,同时在双脚处发现两个11.5厘米的烧洞。再查看小孩的身体,双脚小腿处有烧伤的浅黄色点,当母亲为小孩刚穿上一条内裤时,在相同部位,再次出现裤子燃烧的情况。
大人们为了孩子的安全起见,就把小孩全身脱光,包床小棉被送到湘乡市中心医院治疗。医师诊断为过敏性静电反应,并安慰说不要紧,吃点药就没事了。不料,小孩回家后,躺在床上不到3分钟,又惊叫起来。家人掀开小被一看,只见右大腿处有一个1厘米大的火球,呈蓝火苗落到床单上,随即烧穿床单。在场的人迅速扑灭火球。小孩的大腿上烧出一个2分硬币大的泡来,全身还发出类似打火机打出的火星,小孩自己用手去抓,十指均被烧成浅黄色的烧伤点泡。
大人们又把小孩送到长沙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技术急诊研究中心。经医疗仪器对小孩作了身体健康状况检查,一切正常,无任何异常情况。医生介绍说,这种人体自燃在我们建国以来还是首例。
北京曾发现过一例,那是在发功时使别人发生燃烧的,经过对小孩的全面检查,与专家会诊,发现小孩的身上瞬间电流和电阻、电压明显高于正常同龄儿童。至于自燃起火烧伤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小孩在医院期间暂时没有再发生自燃现象。
据小孩的奶奶说,这孩子的父母是1985年1月结婚的,同年10月29日晚上10点钟小孩在湘乡市中医院出生的。刚出生时,医院的电灯熄灭了约2分钟,原因不明。检查身体时发现小孩患有硬皮症,40天后得过一次肺炎。4年的成长与普通男孩一样。没发现什么奇特之处。
这事真是有些怪。
4.“神秘射线”是自燃的罪魁祸首吗德国一名女性为了使自己的皮肤变成棕色而去海滩晒太阳。没想到,她第一次晒太阳就出了怪事,身体被晒着火了。
28岁的杰达和好友凯瑟林来自德国法兰克福,她们从事秘书工作。1990年夏季的假日中,为了消遣,她们决定到多米尼加去旅游。第二天,两个人神采奕奕地乘飞机赶到了多米尼加的海边游览。当时天气很热,她俩在海滩上晒太阳,一个小时后,凯瑟琳便觉得热得不行了,便独自一人到不远的树荫下休息,并不知不觉地睡着了。3个小时后,她醒来一看,杰达仍在阳光下曝晒。凯瑟琳跑过去劝杰达到阴凉处躲一躲。这时的杰达在灼热的阳光下已被晒出了水泡,但她没有听从好友的劝阻。
就在这时,凯瑟琳突然闻到一股烤焦的臭味,再看杰达,有一股烟从她口里冒了出来,凯瑟琳急忙去拉她的手,感到她的皮肤已到了烫手的地步。杰达开始呻吟起来,接着浑身都燃烧起来。
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一瞬间,凯瑟琳被吓得大声惊叫起来。呼救声惊动了救生员,当他们赶来用水泼在杰达身上时,一切都为时太晚了,她已变成了一堆冒着青烟的灰渣。
验尸官在检验尸骨后说,这是一宗少见的自发起火现象。对这一现象,人们的了解仍不完全,就如人体自燃的现象一样。但有些专家认为这起事件与太阳强烈辐射有关,并提醒喜欢阳光浴的人不要过分晒太阳,并且在晒太阳之前要做一些必要的预防准备工作,以防不测。
历史上,国外有过多起人体自燃的记载。但最
酒精和84会不会中毒
张小龙小号致歉
下载 App
注册登录
网传酒精不能与 84 消毒液混用,会产生毒气,是真的吗?
最近朋友圈热传 84 消毒液不能与酒精混用,点进去看那些文章也没有说两者不能混用,我的化学常识也并不能辨别这件事的真假。
210 个回答
魏俊年
魏俊年
化学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我不禁仰天长叹,各位真是读书读太,久,了,没一个说到点子上。。。
不要把酒精和84消毒液混用,最最最重要的原因是:
酒精太贵了!浪费可耻啊,同志们!
建议只用84消毒液,而且请不要直接用!不要直接用!兑水稀释20-100倍再用,效果更好,伤害更小!!!
这样,一瓶10块钱买的84消毒液,你可以用到疫情结束都还剩半瓶,就不要去抢医用酒精了,妈蛋,医用酒精都炒到快50块钱一斤了,就别用了吧。这尼玛都快接近还算不错的白酒的价格了。。。。
求求不要瞎抢了,把物资用到真正该用到的地方去吧。。。
//补充一下,评论区大家关心的,洗手和洗衣服的问题。除非你非常确定自己接触了病毒,否则,正常香皂洗手,洗衣粉洗衣服就可以了,不要糟蹋自己皮肤和衣服。。。84即使稀释500倍,对皮肤还是有轻微腐蚀作用,长期擦酒精,对皮肤也不好。
84消毒液稀释后,效果已经好到不得了了,我们搞科研的,在实验室玩病毒,事后消毒也就是用这个,加酒精不会提升效果!
回过头来,为什么一定要稀释20-100倍?
因为市售84消毒液一定是加了氢氧化钠的,为的是稳定消毒液,降低分解速度。因此使用时,为了让次氯酸根分解快一点,就要充分稀释,摇匀,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参与进来,中和部分氢氧化钠,降低pH,从而大幅提高杀菌灭病毒效果!同时,稀释了也能降低其腐蚀性,使用更安全。
该效果强于医用酒精!强于医用酒精!
当然,最重要的是便宜。。。用来洗公共厕所,防止粪口传播也不错。
化学原理太复杂,不解释了,直接上结论吧。
就算你把84和医用酒精混合用了,也就是炫富费钱,浪费战时物资,很欠揍的,可能会被打死吧?这就是最大的风险。。。
84消毒液,绝对不可以混用的,是酸(洁厕灵,醋),胺/氨(某些,季铵盐不含氯 的清洁剂/杀菌剂)。醇类是完全okay的,因为有氢氧化钠在,次氯酸根和醇反应速率慢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除非脑子进水了,我实在没看出来这么做的必要。
编辑于 02-11
收起
疯子疯子02-09
这是个正经回答
爆米花爆米花02-09
妈蛋,涉水次氯酸钠有效氯10%以上出厂价才一吨1000不到,调成84消毒液有效氯也就5--6%,卖10块一瓶?75消毒酒精卖50?进货价一吨才6000不到,暴利。。。
打开 App 查看更多评论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Chrome
继续
更多回答
毕导
毕导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系博士在读
专业 已有 1 人赠与了专业徽章
看了一圈本问题下面的回答,基本都是在说,84和酒精可能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但反应程度很低,就算产生有害气体也很少。而且两者混合不仅不会提升效果,反而会相互降低效果。
个人觉得都没答到点子上,因为“有害气体很少”是多少?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论述,产生的那一丁点气体究竟达没达到有害的标准?
先说结论:有文献明确指出,84和酒精混用,会产生氯气和氯仿,而且浓度可能超过人的安全范围。下面详细解释一下。
01 一个实验探究
我先自己做了个实验,取20 mL未稀释的84消毒液、20 mL酒精,充分混合。(注:84在实际使用中都是要稀释100倍再用的,本实验为了探究,不作稀释。)
混合后会产生许多小气泡,在浅黄色溶液中缓慢上升、逸出。
所以84和酒精混合的确会放出气体!但是不是氯气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实验中发现84和酒精混合会放热,主要原因是酒精稀释放热。小气泡的产生应该与升温有关。而次氯酸钠不稳定,升温时它会发生歧化和分解两个反应[1,2]。分解反应产生氧气。
此外84溶液中时刻存在下面几个平衡反应[2],升温会促进氯气跑出来。
因此,84与酒精混合产生的小气泡可能是氧气,也可能是氯气。
很遗憾我家里没有气相色谱,无法进一步实验了,期待本实验启发后人开展更为详细的研究。
02 一篇文献实锤
到目前我们的实验结论其实有点尴尬。如果产生的是氧气,你倒是可以上去吸个神清气爽;但万一84和酒精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氯气甚至是其他有毒气体,我岂不是要被冠状病毒笑死了?
我仔细查了文献,找到了答案:84和酒精混用会产生氯气,而且浓度很可能超出安全范围。
2015年一篇刊登在《Australian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澳大利亚法医杂志)》上的论文[3]讨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法医实验室里,我们搞卫生的时候应该把桌子、仪器上残留的DNA除干净,否则会干扰后面的师弟师妹做实验。
然后作者还真就测试了84(当然,84在澳洲并不叫84)和酒精混合搞卫生的效果,并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检测了它俩混合用会不会产生有毒的氯仿和氯气!
作者实验中的擦桌子手法是这样的:先喷84溶液,5分钟后擦干,再喷70%酒精,5分钟后再擦干。这个手法和妈妈们还是比较像的,实验结论如下:
单独用次氯酸钠溶液擦桌子,完全不会产生氯气(如下图1abc);
用次氯酸钠擦完桌子,再用水擦一遍,也不会产生氯气(如下图1c);
用次氯酸钠擦完桌子,再用酒精擦一遍,突然就产生了氯气!而且已经超过了安全浓度!(如下图1a)
用次氯酸钠擦完桌子,再用水擦一遍,再用酒精擦一遍,只产生少量氯气,在安全范围内。(如下图1b)
注:“擦桌子”是个代称,作者测了擦玻璃、塑料、金属
用次氯酸盐和酒精清洁过程中氯气(1a-c)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2a-c)的排放,红线代表澳大利亚的安全浓度标准
作者都擦了三次取平均,数据肯定没问题。总之这个搞卫生实验严格证明了:即使是先喷84,擦干后再喷酒精,就那点残留的接触,也会产生有害量的氯气。(这可能是酒精促进了84中氯气的挥发,而不一定是化学反应)
他还在封闭空间(一个58×55×47 cm的手套箱)中将1%的次氯酸钠溶液与酒精直接混合,检测到了高浓度的氯仿!不过只要在开放的屋子里做实验,就完全检测不到氯仿。
这个实验说明,84和酒精混合会发生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氯仿。不过我们在家里完全不用管这回事,只要你别闷在被窝里直接混合84酒精。
【一个提醒】作者用的次氯酸钠浓度是0.25~1%,平时我们用84是要稀释100倍的,浓度大概0.05%。所以只要你规范使用84,就不用太担心氯气。但如果你为人豪放,喜欢玩浓度大的,就还是会有危害。
03 84和酒精混合究竟发生什么反应?
有机反应十分复杂,可能发生很多乱七八糟的小反应。
首先,伯醇和次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极慢的反应,但得到的产物不是醛,而是二聚酯[4,5]。这可能是因为反应机理是经过半缩醛中间体[6]。
但我们的84是碱性,所以只能以微乎其微的速率生成乙酸乙酯。乙酸乙酯是一种低毒性、闻起来很香、喝起来有点甜的易挥发液体。
84的水溶液、乙醇的乙酸乙酯溶液在相转移催化剂比如四正丁基溴化铵的催化下,乙醇会氧化为乙醛[7]。
如果不加催化剂,这个反应其实也会以极其缓慢的速率进行。
在碱性条件下,乙醛和氯气会发生卤仿反应生成氯仿和甲酸根[8]。氯仿也会水解变甲酸根[9]。甲酸根和84又会氧化变成碳酸根[10]。它们碰到氯自由基又会发生奇怪的反应。
在有机化学的世界里,这些乱七八糟的副反应就像语文阅读理解,只要愿意写,总能编出一堆来。
综上所述,84和酒精混合的确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氯气、乙醛、乙酸、乙酸乙酯、氯仿、甲酸、碳酸……但量都非常少。
04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
1、84和酒精混合会放热,并产生小气泡,可能是氧气或氯气;
2、有文献明确指出,84遇到酒精会产生氯气和氯仿,且浓度可能超出安全范围;
3、84和酒精会发生复杂的有机反应,产物包括但不限于氯气、乙醛、乙酸、乙酸乙酯、氯仿、甲酸、碳酸……
所以,84和酒精混合产生氯气不是一则谣言!它俩单独都能杀冠状病毒!你想消毒随便拿其中一个就行!别自己瞎混合搞创新!
初中课本的化学简单,因为它只教你,84和酒精几乎不会反应。生活中的化学复杂,因为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是“几乎不会反应”背后,剩下的“那一丁点反应”有多大危害。
生活远比书本复杂,实验远比理论微妙,次要矛盾有时候就会转化为主要矛盾。
生活中的奇葩实验探究,毕导可能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最后给大家看一下我今天沾过84的餐巾纸(我家纸本来就是黄色的……)
参考文献
1、
2、
3、Ballantyne K N, Salemi R, Guarino F, et al. DNA contamination minimisation–finding an effective cleaning method[J]. Australian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2015, 47(4): 428-439.
4、Nwaukwa S O, Keehn P M. The oxidation of alcohols and ethers using calcium hypochlorite [Ca (OCl) 2][J]. Tetrahedron Letters, 1982, 23(1): 35-38.
5、Stevens R V, Chapman K T, Weller H N. Convenient and inexpensive procedure for oxidation of secondary alcohols to ketones[J].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1980, 45(10): 2030-2032.
6、Stevens R V, Chapman K T, Stubbs C A, et al. Further studies on the utility of sodium hypochlorite in organic synthesis. Selective oxidation of diols and directconversion of aldehydes to esters[J]. Tetrahedron Letters, 1982, 23(45): 4647-4650.
7、Mirafzal G A, Lozeva A M. Phase transfer catalyzed oxidation of alcohols with sodium hypochlorite[J]. Tetrahedron letters, 1998, 39(40): 7263-7266.
8、
9、El Din A M S, Arain R A, Hammoud A A. Kinetics of hydrolysis of chloroform and bromoform in aqueous solutions[J]. Desalination, 1998, 120(1-2): 41-51.
10、Savinell R F, Ota K, Kreysa G.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M]. Springer, 2014.895-900
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王豆皮王豆皮02-15
知乎用户知乎用户回复王豆皮02-15
打开 App 查看更多评论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Chrome
继续
文轩
文轩
江门市邦德涂料有限公司 技术部工程师
2月15日更。
说明一下,我发表回答本意就是辟谣,没想到一些科普大佬发表专业性的回答(带有文献引用)之后,就有一些人就来杠我,非要在我面前秀一下智商,说我怎么怎么不对,真的特气人!我这里就想问一下,我再怎么不对,你觉得你比我更专业?还是你化学比我好?还是化工经验比我更丰富?事实上你都没有!答主这里不针对“毕导”,只是让那些杠我的人好好看!好好学!“毕导”引用文献中实验采用的是1%的次氯酸盐和乙醇(密闭环境中)混合成液体,原文结论如下
文献中英文版,想要的可以私信@文轩
实验室创造了密闭环境条件,1%的次氯酸盐与乙醇混合,检测出6ppm的氯仿,低于10的接触标准;开放的环境下,更是检测不到氯仿,氯气更是“有时”才会超过建议的暴露标准!(这里我想说,就算没有乙醇,84也会自发释放少量氯气)
84日常稀释使用浓度远远低于1%,而且都是开放空间,怎么可能得到高于接触标准(10ppm)的氯仿浓度呢?更何况,84自发释放少量氯气本就不可避免,难道单独使用84就会中毒吗?知乎同志们!我的回答没有问题!你们别再看到专业回答与我观点相悖就来杠,文轩很无辜!有时间好好学习不好吗?
更一下,有些人一直质疑我说乙醇在84中的存在。我一个化工行业的告诉你们,84里就是会加入一些无水乙醇,你再怎么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就是会这样,就是能抑制某些反应产物的稳定存在。(答主之前说是抑制反应,难道产物都不能稳定存在的反应,不叫抑制反应吗)很多事都是实践出真知,别老是没头没脑的杠,自己亲身体验一下才是真的知道!
这是一篇关于84挥发气体的探究(仅供参考)
感谢这位老哥的提议 @竡麦十里
下面进入主题!
最近,各大媒体以及朋友圈疯传“84消毒液与酒精不可混用,会产生氯气,有毒!”
作为化学毕业生,目前也从事于化学工作,这几天来对于朋友圈以及各大媒体的谣言也已见怪不怪,可当看到“84与酒精混合产生氯气”,我觉得我几年来的化学教育受到了侮辱,不得不开篇立文,对此谣言予以纠正!
一、源头。
这个谣言是84和洁厕灵不能混用的变版,84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HCl),两者混合会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氯气,为剧毒气体。造谣者为了提高点击率与热度,故作“84消毒液与酒精混合产生氯气”,此为妖言惑众,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二、混用。
讨论84和酒精的反应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两个现实问题。首先,工厂在生产84消毒液时都会在其中加入少量的乙醇(即酒精)作稳定剂,目的是为了保持化学平衡,抑制其中的各种化学反应(氧化,光、热分解等),那些说84与酒精反应生成氯气的,合着生产完了最后瓶里都是氯气呗?所以说84消毒液本身就含乙醇!其次,对于大家来说,不可能存在84与酒精的混合,84与酒精本来就是单独使用的为什么要混合呢,大家都说化学有多可怕,那提出让84与酒精混合的那个人岂不是更可怕呢?
三、反应。
大家最关心的,就是84与酒精的反应。这里告诉大家,84中的次氯酸钠与酒精当然会反应,而且是一系列的复杂反应,需要把氧化和卤仿过程分开讨论,一步一步的分析,同时还要考虑乙醇与次氯酸钠相对量的多少以及溶液的碱性强弱(条件)。具体反应(反应树)如下
这里借鉴了一些专业人士的分析
总之,84与酒精混合不会得到氯气,但不建议混合使用,会降低杀毒效果甚至产生诸多有害物质,不仅84与酒精,各种类型消毒剂都应单独使用,安全第一!
最后,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让我们一起抵抗疫情,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kelzhusadkelzhusad02-08
双手双脚赞同,高中化竞的内容,为了辟谣,我在家都亲自混合过一遍了!!!
花仙女花仙女02-07
我想问下 平时用84拖地擦桌子 然后酒精的话平时喷喷手机啊垃圾桶之类的消毒 就不是混合兑一起 但是两种都有用 会有害吗 或者影响消毒效果
打开 App 查看更多评论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Chrome
继续
中科院物理所
中科院物理所
物理学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到了关键时期,除了减少外出、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之外,还要对经常使用的东西多消毒,比如手机屏幕、电脑键盘、门把手、水龙头、钥匙等等。它们有可能造成病毒间接传播。
“消毒”这个词经常在生活中听到,那么,究竟什么是消毒?
● 消毒与灭菌 ●
消毒是指利用化学药品或其他方法消灭大部分微生物,使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数目减少到安全的水平。但是会有细菌孢子、滤过性病毒、结核杆菌及真菌等无法完全杀灭。如果要追求彻底消灭任何形式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孢子、芽孢等),那就是“灭菌”了,需要使用高温、高压、放射线辐照等方法 [1]。
高压蒸汽灭菌锅
从消毒的定义就知道,可以用于消毒的化学药品大都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不然怎么能用来杀灭病原体呢?常见的消毒药品有75%医用酒精、84消毒液、碘伏、对氯间二甲苯酚(具有杀菌功能的洗手液就含有它)等。
常用的就是75%医用酒精和84消毒液了。下面就主要介绍一下这两种消毒剂。
● 医用酒精 ●
我们都知道,乙醇可以和水任意比互溶,而消毒用的75%医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是75%。那么为什么就要75%浓度的酒精,其他浓度的酒精难道不行吗?这就要从乙醇消毒的机制讲起。
乙醇主要通过两种机制杀死细菌:蛋白质变性和溶解脂质膜[2]。从这点看,酒精浓度貌似越高越好。但是高浓度的酒精具有很高的渗透压,吸水性强,会使细菌的细胞壁快速脱水而凝固,形成一层坚固的包膜,阻止了酒精进入细菌内部,影响了酒精的杀菌能力。而浓度为75%左右的酒精不会使细菌表面快速凝固,使得酒精能不断向细菌内部渗入,进而使内部的蛋白质变性,最终杀死细菌。经过实验总结,消毒用的酒精最佳的浓度是70~75%。
病毒具有核衣壳结构:遗传物质位于病毒的内部,组成病毒的核心;而蛋白质则围绕在遗传物质的外侧,形成衣壳。稍复杂一些的病毒的外侧还有着由脂质和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病毒结构的完整性,并参与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 [3]。而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就具有包膜,酒精可以破坏其脂质分子包膜并使蛋白质变性,因此75%医用酒精可以用于杀灭新型冠状病毒。
正确使用酒精的方式是擦拭。就像医院里面那样,用无菌棉球沾取医用酒精在物体表面擦拭一段时间。千万不能为了省事儿或者想着“扩大打击面”,向空气中喷洒医用酒精,不仅没效果,并且还非常危险。
我们都知道酒精可以用作燃料,有乙醇汽油、烧烤时用的固体酒精等产品。那么来看一下一些常见燃料的爆炸限度,从中就可以知道在空气中喷洒酒精有多么危险。
常见燃料的爆炸限度 [4]
闪点指的是挥发性物质所挥发出的气体与火源接触下会闪出火花(短暂)的最低温度。当处于闪点温度时,把火源撤除,挥发出的气体就无法继续燃烧;如果低于闪点温度,就算有火源存在,也不会闪火;因为气体没有挥发性一说,所以也就没有闪点。
闪点低的燃料容易点燃,也容易引起火灾。乙醇的闪点是12.8℃,比柴油的闪点都低。75%的酒精因为含有水的缘故,它的闪点约为22℃ [5],接近室温。所以使用医用酒精擦拭物体都应该小心,避免火源引燃酒精,更别说将酒精直接向房间内喷洒,要知道乙醇的最小爆炸限度是3%,比氢气的最小爆炸限度都小。
乙醇爆燃 [6]
面粉爆燃 [7]
现在75%医用酒精比较难买到了,如果手头上有更高度数的酒精,其实也可以自己配制。下面这张图是《GB 26373-2010 乙醇消毒剂卫生标准》中的一段话,可以知道,其实医用酒精也是用高度酒精配制的。工业酒精和食用酒精的酒精度都大于95%,那为什么“用于手、皮肤消毒的消毒液不得使用工业级原材料”?
这是因为工业酒精相比于食用酒精(毕竟是用来吃的),杂质含量比较高(含有重金属离子、氰化物之类的),尤其是里面含有甲醇,甲醇是一种有毒的物质,会致人失明。食用酒精的甲醇含量小于150mg/L,优级工业酒精中甲醇含量只需要低于800mg/L即可。所以如果要自己配制75%的酒精,那么只能用食用酒精。
贴心的小编已经帮你们计算好了配比,食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是95%,要配成体积分数为75%的医用酒精,需要向100mL的食用酒精中加水定容至126.7mL。
如果没有食用酒精,用高度烈酒也是可以的,比如这款“生命之水”,就是有点暴殄天物的感觉。
生命之水
● 84消毒液 ●
另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消毒剂就是84消毒液了。小编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的时候还是在高一课堂上,在讲到次氯酸钠的时候。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小编一脸懵逼,为什么取个这么难懂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小编至今记得,化学老师解释84消毒液名字由来的时候皮了一把,说:“因为84消毒液的活性成分NaClO是在你们课本上的84页第一次出现,所以叫84消毒液。”
我真的没骗你,真的是在84页
84消毒液其实是年份的名字。1984年,地坛医院的前身——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成功研制了能迅速杀灭各类肝炎病毒的消毒液,定名为“84肝炎洗消液”,后更名为“84消毒液”,这就是84消毒液名称的由来。
上面提到了,84消毒液的活性成分是NaClO,它的制备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下面这个方程式。
84消毒液消毒的原理和酒精不一样,它之所以能消毒是因为其中的次氯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能够使病原体的蛋白质氧化变性,而氯离子也能显著改变细菌和病毒体的渗透压,使之死亡。正因为这个特性,它对人的皮肤也具有腐蚀性,直接接触后手上会有种滑爽感,这就是皮肤被腐蚀了,所以用它的时候要戴上手套,并且根据使用说明进行稀释后再用。84消毒液用于衣物消毒的时候也要小心,它会使衣物上的染料因氧化而褪色,变成大花脸,如果要给衣物消毒,需要将84消毒液稀释到比较低的浓度。
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根不稳定,在光照的条件下会发生分解,要注意避光保存,不然就会发生下面这个反应。。。
84消毒液使用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不要和酸性的东西一同使用,比如洁厕灵、醋等等。洁厕灵中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它遇上次氯酸钠就会发生下面这个反应,氯气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如果被吸入就会损伤呼吸道。
不仅仅是洁厕灵,其他的酸性物质也不行。因为反应物中的次氯酸根和氯离子在84消毒液中都有,万事俱备,只需加一些酸,这个反应就能发生。
● 酒精+84消毒液=?●
有人可能会想,酒精可以消毒,84消毒液也可以消毒,那这俩混合在一起,强强联手,能不能消毒能力翻倍呢?(这都是些什么想法。。。)
现实很残酷,混在一起消毒能力翻倍是别想了,减弱消毒能力倒是有可能。
曾经有人考虑过怎样处理实验室中的次氯酸钠,人家用的就是醇 [8],在相转移催化剂下,次氯酸钠将醇氧化成醛或者酮,而次氯酸钠中+1价的氯就被还原成了-1价的氯离子。如下面这个反应一样,乙醇被氧化成了乙醛。
如果将酒精和84消毒液混在一起,就有可能发生上面这个反应,乙醇和次氯酸钠都被反应掉了,生成了没什么用的乙醛,不过幸好这个反应的速率很慢。值得注意的是,生成的乙醛有可能会被过量的次氯酸钠氧化成乙酸甚至会发生氯仿反应,生成有毒的有机氯化物。
那乙醇和84消毒液混合会不会产生氯气?答案是,不会。用很简单的化学知识就能解释,为了稳定次氯酸根,84消毒液中会添加少量NaOH,呈强碱性,在强碱性的环境下,氯气是不会跑出来的。
总之,酒精与84消毒液混合不会得到氯气,但不建议混合使用,会降低消毒效果甚至产生一些有机氯化物。所以,放弃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最后,小编想说:热干面,你要赶快好起来啊!(超大声)
参考资料
[1] 消毒
[2] When is 70 isopropyl rubbing alcohol better than 91
[3] 新型冠状病毒:结构简单、成分简单,但破坏力绝不简单
[4] 爆炸极限
[5]
[6]
[7]
[8] Mirafzal G A, Lozeva A M. Phase transfer catalyzed oxidation of alcohols with sodium hypochlorite[J]. Tetrahedron letters, 1998, 39(40): 7263-7266.
展开阅读全文
草履虫草履虫02-09
你难道不是物理所[小情绪]你把化学说了让化学所说啥[小情绪]
「已注销」「已注销」02-09
能不能用碘伏杀冠状病毒?
打开 App 查看更多评论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Chrome
继续
查看更多回答
相关推荐
男朋友打游戏正确的处理方式,这个女朋友不能要了
微博的广告
味道浓就等于消毒效果好?别再被骗了
雨夜星辰的文章 · 15 赞同
给家具表面消毒,75%的酒精和滴露、威露士这类消毒液哪个效果更好?
报告君的回答 · 32 赞同
食品级消毒液次氯酸真的这么历害?
一杯热柠的文章 · 31 赞同
热门推荐
有一个很有钱的男朋友是怎样的体验?
1.1K 关注 · 215 回答
如何追一个女神?
501 关注 · 68 回答
大学宿舍能精致到什么样?
70.7K 关注 · 2.6K 回答
和人相处初期,对方的什么行为会立刻获得/丧失你的好感?
4.3K 关注 · 315 回答
女生超短发,比男生还帅是种什么体验?
7.9K 关注 · 1.1K 回答
如何隐晦地表达我想你?
19.6K 关注 · 1.4K 回答
女生主动找男生聊天一般是什么心态?
3.3K 关注 · 653 回答
如何看待曾经的MLXG韩服钻一?
570 关注 · 207 回答
体育界有哪些著名的梗?
7.3K 关注 · 957 回答
你自创过哪些神奇的食物新吃法?
8.3K 关注 · 594 回答
打开知乎 App,查看更多精彩讨论
光绪皇帝的死因是什么?
光绪皇帝的死因是因砒霜中毒死亡的。
“光绪之死”是上世纪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被囚禁在瀛台的38岁的光绪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这一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后来的走向。关于光绪帝的死因,也成为近代史上的一桩谜案。
日前,“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发布研究报告,称在不能开棺直验且时隔久远等不利研究因素下,专家们历时5年,由光绪帝头发中的砷含量入手,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开展对比、模拟实验、双向图例等工作,对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提供的光绪帝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缜密的分析后,最终确证:光绪帝突然“驾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
扩展资料:
谁害死了光绪:
嫌疑最大的,无疑是监禁了光绪十年之久,当时也病入膏肓的慈禧。启功曾说,他的曾祖父溥良曾在西太后临死前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送给光绪,说碗里是慈禧赏给光绪的酸奶。这碗酸奶送后不久,光绪皇帝即告死亡。
戊戌变法中出卖了光绪的袁世凯也有嫌疑。溥仪在其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则记述过:“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
还有人说,害死光绪的实为大太监李莲英。清末著名的紫禁城八女官之一德龄在其回忆录《瀛台泣血录》中写道:“万恶的李莲英眼看太后的寿命已经不久,自己的靠山快要发生问题了,便暗自着急起来,他想与其待光绪掌了权来和自己算账,还不如让自己先下手为好。”
种种说法,却又难觅确证。今天,那些历史主角早已经远去,只有长眠的光绪皇帝躺在冰冷潮湿的崇陵地宫里,静静地听着后来人的足音。谜案重重,千回百折,来参观者的议论仍时常回响在崇陵的地宫里,这桩历史谜案的谜底,恐怕也正如地宫尽头的光绪棺椁一样,隐藏在了历史的深处。
参考资料:人民网--光绪帝死因是如何查明的
上一篇:医学杂志光盘版
下一篇:托马斯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