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医学杂志
近视眼医学杂志
近视的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发育因素、遗传因素,即使已被公认为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对与高度近视更是如此。但是对一般近视这一倾向就不是很明显,有遗传因素者,患病年龄较早,度数多在六百度以上,但是也有高度近视眼患者无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属于多因子遗传病。
发育因素,婴儿因眼球较小故均远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严重,眼轴也逐渐加长,至六岁后方发育正常,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这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一般都低于六百度,至二十岁左右停止发展,幼年时期很快,至五到二十岁时进展更迅速,以后的越来越减慢。这类近视常高于六百度,两千到两千五百度和三千度,这种近视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者病理性近视,这种近视到晚年可发生退行性病变,因此,视力可逐渐减退,配镜不能矫正视力,但有极少数为先天性的,在出生时就有近视眼。
错误的医疗常识
1.七大被误解的医学常识
你知道吗,我们每天从电视、报纸里了解到的“科学常识”有很多都是错误的,而且这些错误一错就是几十年。
近期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刊登了由美国雷根斯特赖夫研究院助理教授阿伦?卡罗尔和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雷切尔?维雷曼撰写的一份报告,为公众澄清了在日常生活中七大被误解的医学常识。 误区一:每天至少喝八杯水 “日饮八杯水”的说法在一直很流行,而且被公众普遍接受。
这种观点最早可追溯到1945年,当时某研究机构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每一个成年人适当的日饮水量约为2.5升,具体的标准以食物摄入量计算(通常情况下,一个成年男性的每天卡路里的摄入量约为2500卡),即每卡路里对应1毫升水,其中食物中的含水量也应计算在内。不知何故,人们在传播这个观点时,却把后半部分给省略掉了,因此“日饮8杯水”就变成了生活常识。
另一个产生这个错误结论的原因,可能是美国著名营养学家弗雷德里克?斯特尔,他曾经在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情况下,鼓励“人们每天至少要喝6到8杯水,其中可以是咖啡、牛奶、茶、汽水甚至是啤酒等”。事实上,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显示,每日饮水的摄入量基本能在正常饮食中达到平衡。
过多饮水只能给身体造成负担,还能引发水中毒,甚至造成死亡。 误区二:只有10%的大脑被利用 这个“人类的大脑只有10%被开发出来”的说法,恐怕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被广泛引用于人脑潜能开发的种种理论中。
尽管今天脑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可是这个观点依旧根深蒂固。在大量的文献记载中,只有加拿大脑科学家巴里?贝叶斯坦,曾经提供过一个关于大脑器官使用率的详细数据,但这个数据样本也不能为 “10%”的说法提供支持证据。
另一个“10%”则被传源自爱因斯坦,但是至今也没有发现一纸文书能证明爱因斯坦真正说过或者写过这个观点。 事实上,根据对大脑的研究显示,人类对大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10%。
比如在对大脑受损病人的观测发现:任何位置的大脑受损都会对大脑产生显著的、持久的,神经性、植物性、行为性的影响。而大量的大脑扫描数据显示,大脑中没有任何区域是完全“静止”的。
大脑中的许多功能都是高度“区域自制”的,不同的人体行为会激活大脑的不同区域。此外,探针检测的脑研究已经证明并没有90%的所谓“未被开发”区域,即使在分子层面的研究上也发现,没有任何脑神经细胞是完全“不工作”的。
误区三:人死后头发和指甲会继续生长 这个观点恐怕来自人们的想象力,很可能是来自某些文学作品。记得在小说《西线无战事》中,作者雷马克就曾经描述过死去的朋友被埋葬后,指甲在墓穴里疯长成螺旋般卷起的情景。
用美国人类学家威廉姆?马普的话说:“这纯粹是无稽之谈,绝对没有发生过。”不过这种说法的产生基于一种生物现象。
就像马普和众多皮肤学家所解释的:死亡会造成皮肤脱水,干燥会让皮肤收缩,并造成头发和指甲变长的错觉。因为人们判断头发和指甲长度是按照人体为参照的,当人体脱水时其体积会变小。
而参照物缩小后,头发和指甲在视觉上自然会产生变长的错觉。事实上,头发和指甲的生长受到生命体内荷尔蒙等其他激素的控制,人死后,体内不可能维持适合头发和指甲生长的激素水平。
误区四:毛发越刮长得越黑越粗 这又是一个普遍共识。事实上,科学家早已证实了这是一条讹传。
早在1928年,一项医学实验就证明了剃须前后毛发生长的速度和粗细并没有受到影响。无论是剃须、剪发还是其他除去体毛的行为,剔除的都是一部分已经死亡的毛发,只有在皮肤下面的毛囊才是有活性的部分。
我们之所以总有“新长出来的头发和胡子又黑又硬”的错觉,同样是种错觉。那些新长出来的毛发因为没有长发发尾较细的部分的作对比,所以看上去好像变粗了。
误区五:在昏暗灯光下看书有损视力 这个误解可能和生活体验有关――当人们在昏暗环境下看书时,因为眼部持续紧张很容易感到疲劳,而且昏暗环境必须让眼睛加倍聚焦,加上眨眼次数减少后,容易造成眼睛的干涩,尤其是还有可能形成斜视。但是尽管如此,这些症状并不持久,短暂休息就可恢复,因此它们还不能对眼睛的视力造成影响。
在通过对大量患者的研究后,眼科专家已经证实,在昏暗灯光下阅读,会产生显著的眼疲劳特征,但这种特征是短暂的,不会对视力功能有持久影响。甚至在对若干眼症患者的观测中也发现,昏暗阅读只会造成短暂的眼部紧张状况,停止阅读后,症状会马上消失。
其实,不难想象,早在电灯发明以前,人类一直是在烛光、煤油灯等昏暗的照明设备下阅读的,当时并没有产生大量近视眼人群。今天,近视眼人数的增加恐怕还是与人们阅读时间的长短和频繁程度有关。
误区六:吃火鸡令人昏昏欲睡 火鸡含有色氨酸,而色氨酸在科学上被认为是容易引起困倦和疲惫的物质,色氨酸也因此在医学上被用作助眠药物。所以吃火鸡令人犯困的结论由此而来。
事实上,火鸡中的色氨酸含量并不比其他食物显著。火鸡、碎牛肉中色氨酸的含量十分接近(每115克中含有350毫克),而其他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中,比如鸡肉、奶酪等的色氨。
2.不正确的“健康常识”有哪些
1。
褐色面包就是全麦面包 营养专家提醒,并不是所有的褐色面包都是全麦的,有些是添加了食用色素,有些则是用焦糖着色。 所以,买面包先要看好营养素成分标签。
2。猪蹄和猪肉炖两个小时以上最有营养 有人认为把猪蹄和猪肉炖两个小时以上,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就变成不饱和脂肪酸,有益健康。
其实,饱和脂肪酸无论怎样烹制都不会变成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无论怎么炖,都不宜多吃。 3。
甜味剂有助于减肥 甜味剂早就不是糖尿病患者的专利,一些追求苗条的中老年女性为保持身材又不能抗拒甜食的诱惑,便以甜味剂食品来替代糖。其实,有些甜味剂如木糖醇也含有热量,摄入过多也会导致肥胖。
4。沙拉对人体健康极有益 {来源:考{试大} 水果沙拉、蔬菜沙拉是不少中老年女性的饮食新宠。
其实,沙拉酱含有较高的热量和脂肪,也没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专家建议,可以用酸奶来拌蔬菜和水果,其口味不错,营养丰富还补充了钙。
5。吃鸡蛋提高胆固醇含量立竿见影 一个鸡蛋约含290毫克的胆固醇,确实较高。
但吃进的胆固醇不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如果代谢功能正常,每天可以放心吃一个鸡蛋,对人体有益无害。
6。红皮鸡蛋比白皮鸡蛋营养价值高 鸡蛋壳的颜色取决于母鸡品种,与营养无关。
但是,蛋黄颜色却和营养有关。鸡蛋黄颜色取决于饲料,如果饲料中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的含量高,则蛋黄颜色深。
所以,鸡蛋的营养价值不由鸡蛋壳的颜色决定。 7。
喝啤酒就会发胖 其实,啤酒热量并不太高,0。5升啤酒含热量160千卡,“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会导致发胖才准确,过量的下酒菜才是罪魁祸首。
8。蔬菜生吃更益健康 生吃还是熟吃要依营养素需求而定。
西红柿生吃时维生素C的损失最少,维生素C遇热会有一定损失。而所含的茄红素。
3.有哪些常见的医疗过失
常见的医疗过失如下: 一、使用药物中医疗过失 查对制度对用药的规定最为严格。
主要内容有: 1、开医嘱、处主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或门诊号。 2、执行医嘱要进行三查七对一注意。
三查是在摆药的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 七对是指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和用法。
一注意是要注意用药后反应。 3、清点药品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和批号。
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 过敏史;使用毒麻、限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瓶口有无松动、裂缝;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为抢救患者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反复询问,核对后再执行;每日处理完当日医嘱后,应立即进行核对;每日须将全部医嘱进行大核对一遍。 因违反查对制度而错用药物的医疗过失较为常见,可表现为下列几种形式: 1、查对医嘱失误,如医嘱是用庆大霉素而误用为青霉素。
2、查对用药患者失误,错将给甲床患者的药物使用到乙床患者身上。 3、错用给药剂量,将大剂型药物错看成小剂型、将包装雷同的不同药物混淆或换算含量时计算错误,导致超量用药。
4、没有认真查对有效期,误将过期变质药物错用,造成危害。 5、清点药品未查对标签,造成标签模糊不清、标签与内容不符而盲目用药;等等。
如某卫生院值班医生,收治了一名大叶性肺炎的患者,遂给予输液治疗。夜里第一瓶液体滴完,患者家属找医生接下一瓶液体。
医生睡眼惺忪,在昏暗的房间中信手拿起一个葡萄糖液瓶,以为是那瓶己事先加入抗菌素准备继续给患者手的液体,换好输液针,继续给患者滴注。 大约十分钟后,患者突然大声惊叫,继之抽搐,迅速死亡。
再仔细查输入药物,发现是将装在葡萄糖液瓶中的煤油误输给患者了。如果值班医生稍加查对,这起严重的事故就不会发生。
二、错治患者中的医疗过失 查对制度规定,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要认真核查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病历号等项目。 如果不认真执行这一制度,有可能将本该给甲患者实施的治疗,错误地施用到乙患者身上,造成医疗过失。
例如,某医院小儿科,在一天安排两个小患儿同进手术,其中甲孩患有胸部肿瘤,乙孩患的是腹股沟疝。在接病孩去手术时,护士违反了有关规定,为图方便,将两个病孩一头一个放在同一辆车上推到手术室。
此间,护士没有遵守查对制度,看也没看,就将手中的两本病历分别放到两个病孩头旁。到手术室以后,麻醉师也没有按制度要求查对病孩情况,仅依据己被护士搞错的病历,将两个病孩分别错误地安排在相应的手术台上开始麻醉。
结果开腹的医生找不到疝囊,开胸的医生没发现病灶,两个台一交换情况,才发现是错治了患者。 三、输血中医疗过失 四、错报病情中的医疗过失 除临床科室违反查对制度可能导致医疗过失外,随着辅助检查越广泛地应用,非临床科室如果违反查对制度,也将对医疗的后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有些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立需要依赖辅助检查,如果报告单有错误,可以直接导致下一步的诊疗失误,给患者造成危害。 例如,某医院放射科技师给一头部枪伤患者拍头-片时,由于精神不集中,错误地将标志铅字“右”放在了左侧,拍片后又没有写明照片条件,医生在写报告时也没有进行查对,报告为:右侧-内发现金属异物。
结果,脑外科按此报告在头-右侧开-探查,没有找到异物,使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和损伤,造成了医疗过失。 五、擅离职守中的医疗过失 医生的值班制度规定,各科在非办公时间及假日,根据病床的多少和科室的大小,安排值班医生;并根据 本科情况安排主覆水难收医师以上人员或高年住院医生担任二线医生;值班医生夜间必须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开,如有事必须离开时,应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护理人员邀请时应立即前往诊视。
护士的值班制度规定:值班人员应遵照护士长的安排,严格执行本班职责,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护理。药房、检验、放射、血库等科室,应根据情况设立值班人员,并努力完成在班时间所有工作,保证临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医疗实践中如果不认真执行值班罐工,擅离职守,一量患者出现突 *** 况或危重患者病情恶化,就可能因找不到医生护士而贻误抢救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如交通事故外伤患者被送到某市急救中心,因胸腹部联合开放性损伤,患者大量失血,临床医生嘱立即输血,并准备手术。
该急救中心血库高有24小时值班,但护士跑到血库联系输血却找不到人,40分钟后血库工作人员方才回来,又经配血,待 *** 地以了血回来,患者己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了。 本例血库工作人员擅离职守,使临床丧失了继续治疗和抢救的时机,导致患者死亡,血库工作人员违反了值班制度的规定,属于医疗过失。
六、交接班草率中的医疗过失 医院交接班制度规定,值班医生每日在接班前到科室,接受各级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接班时,巡视病室,了解危重患者情况,并做好交接;各科室在下班前应将危重患者的病情和处理事项记入交班本上,并做好交班工作;每日晨间交班会,值班医生患者情况。
4.妈妈们之间散播的错误的医学知识是什么呢
有些妈妈使用解热剂是因怕发烧过高会引起抽风;但实际上,热抽风或癫痫与感冒引起的发烧无关,即使孩子出现这些症状,仅靠解热剂也是无法解决的。
孩子患了感冒,父母最担心的是发烧。体温稍过了38℃,妈妈就会担心孩子会出事。
所以急诊室常常会因带着发烧的孩子前来就诊的妈妈爆满。 一般的感冒发烧达39℃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发烧没有父母想象中那么危险。孩子正常散热,感冒才会好得快,而且还能提高免疫力。
抗生剂的问题也是同样的。感冒严重时发展成肺炎的可能性较高,所以要使用抗生剂,但这是过分的处方。
抽鼻、打喷嚏、噗嗤鼻子等症状均无需使用抗生剂。 很多妈妈会认为感冒严重时应该使用抗生剂,这个也是错误的常识。
最近都认为,孩子患了感冒不应用药,帮着孩子自己挺过感冒才更重要。 前不久,用于6岁以下儿童的祛痰剂、止咳剂、鼻充血缓和剂、抗组织胺剂等药物对缓和症状无效,劝告不要使用此类药物。
同时称,市场上销售的用于2岁以下婴儿的感冒药被爆有致命副作用,最好不要去使用。 这能说明,乱给孩子吃药,其实对于治疗感冒起不了多大作用。
问题是,有些父母虽然从意识上接受了这些事实,但无法从心里接受。因为自己也是吃了药治好了感冒,所以习惯性地会给孩子喂药。
认为给孩子喂了药,就能减轻孩子的症状,也便于照顾孩子。但不能为了妈妈的方便,乱给孩子吃药。
妈妈的治疗习惯的形成,经常会受到妈妈们之间传播的错误医学知识的影响,所以及时纠正错误,才能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而且还能让孩子在不受罪的前提下提高免疫力。
学童减度,避免高度近视
很多人认为近视只是屈光问题,只要戴上眼镜或接受近视手术即可矫正,其实不然,近视的可怕在于演变为高度近视后的并发症风险。
文/洪文岚
国小学童四眼田鸡的比例节节升高,小学毕业就有近 7 成的小朋友脱离不了眼镜。为抢救学童视力,台北市卫生局推出「高度近视,减度百万」 3 年计画,将从 7 月 1 日起跑。
依据卫生署国民健康局的资料显示, 99 年国小 1 年级学童单眼裸视低于 0.8 者(属于视力不良)就有 30% 、 2 年级上升至 40% 、 3 年级 49% 、 4 年级 56% 、 5 年级 63% 、 6 年级 68% ,随着年龄增加,视力不良的比例也节节升高。 98 年与 100 年各年级视力不良的比例,也与 99 年相差无几。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妇幼院区眼科主任林人杰表示,许多研究都显示,近视罹患的比例有增加的情形,但即使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却应尽量延后近视发生的年龄。因为,愈早近视,日后出现 600 度以上高度近视的比例愈高,若国小 1 年级即有近视,几乎注定日后会成为高度近视的命运。
高度近视并发症风险高
很多民众认为,近视只是屈光的问题,只要戴上眼镜或日后接受近视手术即可矫正,其实不然。近视的可怕在于演变为高度近视后的并发症风险,所以,高度近视不只是屈光不正,而是一种眼睛疾病。
一般约 50 、 60 岁才会出现白内障,但高度近视者,可能提早在 30 、 40 岁即发生白内障。此外,青光眼、视网膜剥离、黄斑部病变、飞蚊症等眼部疾病的发生机率也会增加,再加上双眼远近调节能力较差,眼睛也比较容易感到疲劳。
由于年纪愈小时罹患近视,日后演变为高度近视的机率愈高,在高度近视防治的目标上,要尽量延后近视的发生年龄,且避免度数增加太过迅速。延后近视的发生年龄,可降低日后成为高度近视的风险,台北市卫生局特别拟定「学童高度近视防治计画」,针对国小 1 年级升 2 年级的学童展开全面筛检。
林人杰指出,近视的成因很多,遗传是原因之一,若父母都为高度近视者,子女为高度近视者的比例较高,即使如此,后天的生活习惯因素仍占极为重要的角色。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为近视主因
其中,长时间且近距离的用眼,是后天因素中最主要的危险因子,其影响性甚至高于遗传因素,尤其 3C 产品盛行,小朋友盯着手机、平板电脑的情况愈来愈普遍,也让医师相当忧心。
长时间且近距离的用眼是学童近视的主因,避免学童处于这样的危险行为中,得从调整生活型态着手。高雄长庚医院曾经针对两所国小学童进行研究,一组安排每天在户外活动 80 分钟,另一组则没有户外活动的安排,两组相比发现,户外活动组的学童近视比例较低。这篇研究已发表于《美国眼科医学杂志》。
延后近视的发生年龄是拯救国人视力的重要任务,除了调整生活习惯,减少长时间且近距离的用眼机率外,若家长发现小朋友有视力不良的情形时,务必尽早带至眼科求诊。
学童减度计画开跑
为加强学童的视力照护,台北市卫生局拟定的「学童高度近视防治计画」中,结合学校、家长、台北市医疗院所及学会、协会等面向,建构筛检、转介及照护网络模式。学童只要持学校发放的护眼护照,即可到合约医疗院所接受免费视力检测,若需要接受进一步治疗,再依家长的意愿选择医疗院所。
此计画为期 3 年,预计有 6 万名学童加入筛检计画中,参与的学童每年寒暑假需各接受 1 次视力检查,检查结果将由参与的医疗院所上传至卫生局的资料库。受检的学童并需填写问卷,了解其日常生活的用眼情形,以利后续分析之用。
若已经有近视,临床上会先给予短效或中长效的散瞳剂,治疗时要确实将药物点入眼睛,建议点药后隔 5 ~ 10 分钟再点 1 次,且闭眼 5 分钟,以确保药物进入眼睛。只要能确实用药,约 8 、 9 成的使用学童都可获得不错的疗效,点药后也要避免过度用眼。使用短效散瞳剂后,约有 4 ~ 6
200300
上一篇:医学杂志社转让
下一篇:医学杂志价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