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福棠医学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3-11-06 18:54

福棠医学杂志社

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客服电话已由百度安全号码服务平台认证,可放心拨打

百度安全号码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进行号码资质认证与结果展示,详情请见:百度企业号码认证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9版多久出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9版于2021年6月出版。作为儿科学的文化成果和学术成果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第9版修订遵循八"字"原则:

第一“高”: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平台上体现中国儿科学术的最高水平,同时和国际接轨。

第二“精”:打造思想精深、内容精准、技术精湛、图文精美、文字精彩、制作精良的“六精”传世学术精品。

第三“尖”:涵盖儿科学领域最尖端的理论、技术和临床应用。

第四“新”:展现中国儿科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应用和新成就。

第五“深”:不仅对儿科相关的常见病、多发病深入解读,而且对儿科疑难病、少见病和罕见病深入阐述。

第六“全”:涵盖儿科领域所有内容,所有儿科疾病及相关临床问题均可在本书中查到。

第七“实”:突出临床实用精髓、指导临床具体实践、满足基层医疗所需、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第八“典”:新时代盛世修典,打造儿科学经典,再塑举世盛典。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是2005年1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亚美  。

本书是一部医、教、研、防紧密结合的儿科学著作,对提高儿科医师大有裨益。本版是在原有章节中增加了“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障碍”章,包括儿童孤独症、学校恐怖症、神经性厌食与贪食等;在青少年健康的特殊问题中也增加可吸烟,吸毒和性卫生等内容。

先天性畸形和代谢缺陷也增添了较多内容,因而划分为“遗传与染色体疾病”和“先天代谢性疾病”两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诸福棠的主要论著

1 诸福棠,等主编.实用儿科学(第一版)上海:中华医学会;1948.第二版,新一版,新二版,新三版,第四版,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959.1965,1973,1985,1995.2 诸福棠,等.流行性脑膜炎之临床观察.中华新医学报,1950,1:31~33.3 诸福棠,等.麻疹的预防问题.中华儿科杂志,1952,2:231~239.4 诸福棠.苏联儿科工作参观纪要.中华儿科杂志1953,4∶85~88.5 江载芳,诸福棠.北京所见的流行性乙型脑炎414例临床报告.中华儿科杂志,1953,4:141~154.6 诸福棠,陈翠贞,祝寿河.第八届国际儿科会议纪要.中华儿科杂志,1956,7:482.7 诸福棠.全面推动地段保健工作的重大意义.中华儿科杂志,1958,9∶405.8 诸福棠.建国十年来儿童保健事业的成就.中华儿科杂志,1959,10:367~373.9 诸福棠.防治麻疹及研究工作概况.中级医刊,1959,11:8~11.10 薛心冰,诸福棠.新中国防治麻疹及其研究工作的成就.中华儿科杂志1959,10:411~415.11 黄桢祥,贾秉义,诸福棠,郭可謇,王慧瑛,吴宗麟,吴学鑫.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研究I.不同代数及不同剂量的人羊膜细胞减毒活疫苗的致病性及免疫性.中华医学杂志1961,47:341~345.12 黄祯样,诸福棠,贾秉义,林传家,曾毅.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研究.Ⅱ.胎盘球蛋白对人羊膜细胞减毒活疫苗的致病性及免疫性的影响.中华医学杂志1961,47:346.13 徐肇玥,宋秀瑛,戚金陵,林传家,诸福棠.麻疹弱毒活疫苗与胎盘球蛋白联合应用预防麻疹的观察.中华儿科杂志1963,12:12~15.14 诸福棠.麻疹人工自动免疫的研究.科学通报,1964,12:1061~1080.15 诸福棠主编.儿科学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16 诸福棠,宋秀瑛,薛心冰,林传家,章以浩,吴绍源,卢家兰,王子注.鸡胚和鸡胚细胞系统麻疹减毒活疫苗的临床应用和免疫效果.中华儿科杂志,1965,14:115~119.17 张梓荆,林久治,王慧瑛,诸福棠.麻疹并发和继发腺病毒肺炎的临床和病理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66,15:352~355.18 诸福棠.迎接儿科学灿烂的明天.中华儿科杂志.1978,16:2.19 诸福棠.为中国儿科事业的迅速发展而努力奋斗.中华儿科杂志,1979,17:1~5.20 诸福棠.社会主义儿童保健事业光辉灿烂.中华儿科杂志,1979,17:131~134 .

高镜朗的个人生平

4岁进私塾启蒙,6岁丧母,寄养舅家放牛5年,后入嘉兴桐乡文艺学堂半工半读,继转嘉兴秀州书院、杭州之江大学就读,并被推荐去嘉兴福音医院学医。1914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医科,民国10年(1921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现中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民国16年,在上海同颜福庆、乐文照等筹建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任执行委员会委员、秘书,兼任儿科学讲师和临床儿科主任、附属护士学校校长。次年,由学院派遣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儿童保健,并在纽约结核病研究所进修结核病学,旋又转赴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院、德国杜塞道夫传染病院、柏林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及奥地利维也纳结核病院进修和观摩。回国后,任上海医学院儿科教授,并创办福幼医院,为上海最早的儿童专科医院之一。1952年,高氏放弃私人开业出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儿科主任,参加筹建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医学系,任系主任,1958年兼新华医院儿科主任,1978年任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为发展儿科事业和培养儿科人才作出了贡献。曾任上海市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一届政协委员。高氏博览中外医学文献,钻研祖国医学,将中医理论精华与现代医学结合,是较早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学者之一。早年著有《儿科小全》、《古代儿科疾病新编》和《儿科传染病学》、《儿科液体疗法》等。他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发起人之一,被誉为儿科界的一代宗师,素有“南高北诸”(北京儿科名家诸福棠)之称。1983年留下遗嘱,把自己的全部藏书和积蓄献给国家,设立高镜朗基金会,作为培养儿科青年医师的奖励基金。高镜朗教授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观察病情仔细入微,医德高尚,技术精益求精,成为我国南方儿科界的权威。高镜朗教授曾任嘉兴福音院医师、护校教师,沪光大学校医,上海卫生教育会中文部编辑,湘雅医校内科助教,上海女子医学院教师,上海医学院内科讲师、教授兼护校校长,福利医院院长。高镜朗教授鉴于旧社会时政腐败落没,忽视医学发展,人民民不聊生,病魔疾首,遂行医上海,立志培养医学人才,发展我国的儿科事业,在三十年代与颜福庆先生一起,创办了上海医学院(即今的上海第一医学院),五十年代,又参加筹建创办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和新华医院,在进入古稀高龄的七十年代,又筹办成立了上海市儿童研究所,为儿科医学教育,儿科医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高镜朗教授虚怀若谷,认真阅读各类书刊杂志,诲人不倦,曾翻阅了医学会一万多册中医书籍,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分配在边远地区工作的儿科系毕业生,为了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知识,在他的创导和赞助下,《临床儿科杂志》,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现已出版了三期,高老对儿科事业的发展可谓呕心沥血。 高镜朗教授不仅是治学严谨,桃李满天下,医术高超,受人赞誉的好医师。而且是一位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早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他刚强贞节,没有屈服日本帝国主义,在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时期,他挺拔不阿,没有屈从国民党蒋介石,拒绝为南京的蒋家子孙治病,敌伪时期,宁可关掉自己的医院,也不想替伪政府登记,可见,高教授的旗帜是何等的鲜明!在五十年代和“文革”动乱期间,虽然遭受非议,但是对社会主义祖国没有什么反对表现。1979年,出国探亲后,念念不忘祖国,拒绝寓居国外,依然返回抚育他成长的祖国。高教授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忘自己的祖国,专门存一笔款,给子孙回国做学费之用,他对在国外的子女说:“你们是中国人,应为祖国医学事业做出贡献,可以回来讲学么”。 1983年11月11日高镜朗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1岁。

吴瑞萍的技术成就

吴瑞萍一生从事儿科传染病的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吴瑞萍在1939年赴美进修之前就在协和医学院进行动物试验探讨对链球菌感染自动免疫的可能性。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又作了进一步研究,回国后继续研究百日咳自动免疫的问题。百日咳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极易造成婴幼儿的死亡。这种病没有特效药可治,只有通过疫苗注射防止发病,但当时国内没有有效的菌苗。吴瑞萍便选定这一课题为主攻方向。百日咳的诊断一般取决于临床,病原菌的培养相当困难,收集标本不容易,而且菌落生长很慢,又容易被生长快的杂菌所淹没,一般的细菌化验室不开展这项工作。吴瑞萍从早期病儿的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出百日咳嗜血杆菌,制成菌苗应用于临床,血清学及流行学研究证明他制作的菌苗确实有效,他给动物和易感儿童接种该菌苗观察其免疫学反应的消长动态,发现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后,血液中凝集抗体滴度达到一定高峰,即开始逐渐下降,如果此时再给以小量菌苗作为刺激注射,滴度就能迅速回升,并且往往可以高出原始接种后的最高滴度数。尤其有意义的是全程接种百日咳菌苗的儿童,经过较长时间,血内凝集抗体滴度已降得相当低,若此时与百日咳患儿有较密切的长期接触,又没有注射加强剂,结果非但不会染上百日咳,血内凝集抗体还有升高,甚至高于接触百日咳患儿以前的滴度。根据这一发现,吴瑞萍首次提出接受过正规百日咳预防注射的小儿,与百日咳患儿接触后血内凝集抗体能迅速升高,从而获得完全保护的新论点。吴瑞萍成功研制百日咳菌苗并首次提出上述新论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他撰写的(百日咳菌苗的制作及其临床应用)、(百日咳菌苗刺激对以往接受过免疫注射的儿童的作用)、(百日咳自动免疫:人免疫血清对小白鼠的保护作用)、《百日咳研究工作十年来的进展》等论文,在中、英文版医学杂志上发表后,受到国内外医务界和学术界人士的重视。美国研究百日咳的权威专家Louis Sauer对此备加赞扬。1956年,吴瑞萍参加在列宁格勒举行的苏联卫生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及细菌学联合学会的会议,在会上报告了他多年来在百日咳免疫研究中取得的成绩,获得好评,并被聘请为4个学会联合会的名誉会员。吴瑞萍对儿科常见急性传染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先后发表有关结核性脑膜炎、白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痢疾、乙型脑炎、甲型肝炎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约20篇,如《结核性脑膜炎200例临床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细胞学的研究》、《甘油对痢疾患者粪便中的痢疾杆菌的保护作用》、《小儿葡萄球菌菌血症43例临床观察》、《小白鼠进行溶血型链球菌自动免疫的研究》、《10例急性流行性脑炎的临床和血清学观察》、《儿童时期发疹热病的诊断》、《治疗中毒性痢疾的经验总结》、《对临床研究工作的看法》等分别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上。1974 年吴瑞萍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团长出席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第14届国际儿科学会,在大会上作题为《新中国的儿童保健工作》的报告。1980年他参加第83届日本儿科学会学术会议,作了题为《小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防治方案》的报告。1984年吴瑞萍到美国费城的圣·克利斯托弗儿童医院参观访问;1985年参观巴西圣保罗医学院,在那儿都作报告介绍中国儿科事业的发展情况。吴瑞萍主编的《小儿传染病》于1964年出版,被用作全国儿科通用教材。自1943年起他还参与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的编写工作,1985年担任该书第五版的主编之一。1994年诸福棠病逝后他与胡亚美、江载芳一起修订该书并任第六版主编。他又参加1987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儿科专业教材《小儿传染病学》的审阅工作,并为此书撰写绪论。

上一篇:金三角医学杂志

下一篇:中兽医学杂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