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龙发表论文
杨金龙发表论文
杨金龙教授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项3项,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1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截至2016年2月,已通过技术成果鉴定20项,发表学术论文197余篇,其中SCI收录116篇,EI收录41篇,已授权专利69余项,申请专利16项。由Springer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英文专著“Novel Colloidal Forming of Ceramics”一部。
杨金龙的学术成果
(1) 提出了陶瓷胶态注射成型工艺,获8项中国发明专利;提出并实现了水基非塑性浆料注射成型的学术思想,该项成果通过教育部和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13项成果鉴定(其中9项排名第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2) 提出胶态成型制备避免应力坯体及方法的学术思想。该学术思想指出:胶态原位凝固成型虽然可以获得密度均匀的坯体,但在液固转变过程中容易产生内应力,内应力将会在干燥、排胶、烧结和机加工的过程中发展、遗传和变异,并且指出克服坯体的内应力将是今后陶瓷胶态成型工艺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一观点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同时,授权2项中国发明专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1项。(3) 研制成功国际上第一台陶瓷胶态注射成型机和工业化原机,通过教育部组织的2项专家鉴定,获准2项中国发明专利。至目前为止,建立了9000余平米的产业化基地。(4) 首次揭示了陶瓷浓悬浮体液固转变过程中裂纹形成的机制,提出了避免裂纹产生的2种方法,获准中国发明专利2项。该项成果被瑞士联邦理工大学Gauckler教授评价为“utmost important result in materials and deepens specifically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colloid chemistry for materials considerably”。(5) 发明陶瓷悬浮体快速均匀混合可控固化新工艺,获准中国发明专利1项。此项技术将悬浮体分成两组或者多组,各组份长期保存而不发生固化。但是,当将各组份在短时间内快速均匀混合,利用不同特性悬浮体之间发生反应并且固化成型,该方法具有普适性,是继陶瓷胶态注射成型新工艺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为建立生产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 发明了高性能陶瓷微珠(0.1-3 mm)普适性的制备方法和装备,得到863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整条生产线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教育部和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3项成果鉴定。由于该技术的先进性,2005年该项目被世界500强法国圣戈班收购。获准中国发明专利1项。(7) 发明并且自制了凝胶点测试装置,可以在线测试凝胶反应过程中不同压力下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关系,为研究凝胶反应动力学提供了实验测试手段,获准1项中国发明专利,采用该装置共发表论文10余篇。(8) 发明了大功率、低电压启动新型陶瓷复合介质材料,启动电压从8000V降低至1000V,臭氧产量提高10倍以上,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目前,已经成功研制出多台臭氧发生器设备。获准中国发明专利2项。(9) 将氧化锆陶瓷球珠应用到制笔行业,提高书写寿命5倍以上,被列为中国制笔行业协会十一五重点推广项目,整体提升了我国制笔行业水平。获准中国发明专利1项。(10) 通过先进陶瓷制备技术,改造和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研制微米级空心球,在众多行业中应用广泛,探索出一条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新途径。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和PCT专利各1项。 (1)J. Yang, J. Xu, N. Wen, Y. Qu, F. Qi, and X. Xi, Direct coagulation casting of alumina suspension via controlled release of high valence counterions from thermo‐sensitive liposomes, J Am Ceram Soc, 96[1] 62-67 (2013). (SCI收录,IF=2.272)(2)JL Yang, JL Yu, YY Cui, Y Huang. New laser machining technology of Al2O3 ceramic with complex shape.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2, 38(5): 3643-3648. (SCI收录,IF=1.471)(3)Jinlong Yang, Juanli Yu, Yong Huang. Recent developments in gelcasting of ceramic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2011, 31: 2569-2591. (SCI收录,IF=2.574)(4)J. Yu, J. Yang, Q. Zeng, and Y. Huang, Effect of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addi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Si3N4 ceramic foams, Ceram. Int., 39 2775-79 (2013). (SCI收录,IF=1.751)(5)W. Liu, J. Yang, H. Xu, Y. Wang, S. Hu, and C. Xue, Effects of chelation reactions between metal alkoxide and acetylacetone on the preparation of MgAl2O4 powders by sol–gel process, Adv. Powder Technol., 24[1] 436-40 (2013). (SCI收录,IF=1.650)(6)Juanli Yu, Jinlong Yang, Yong Huang. Review paper-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from suspension to green body in colloidal forming.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1, 37: 1435-1451. (SCI收录,IF=1.471)(7)Juanli Yu, Jinlong Yang, Hexin Li. Study on particle-stabilized Si3N4 ceramic foams, Materials Letters, 2011, 65: 1801-1804. (SCI收录,IF= 2.12)(8)JL Yu, JL Yang, S Li, HX Li, Y Huang. Preparation of Si3N4 foam ceramics with nest-like cell structure by particle-stabilized foa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12, 95(4): 1229-1233. (SCI收录,IF=2.167)(9)Juanli Yu, Jinlong Yang, Hexin Li, Yong Huang. Pore structure control of Si3N4 ceramics based on particle-stabilized foams. Journal of Porous Materials, 19:883-888 (2012).( EI收录,IF=0.96)(10)Yang JL, Lin H, Xi XQ, Zeng K, Porous ceramic from particle stabilized foams by gelcas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duct and Technology, Vol.37, Issue 3/4, pg: 248-256, 2010(EI收录)(11)Yang Jinlong, Wang Yali, Su Hengbo, etal.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of Natural Tree Jad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Vol.38(7): 1286-1291, 2010(EI收录)(12)J.-M. Wu, W.-Z. Lu, X.-H. Wang, P. Fu, M. Ni, J.-L. Yang, C. Wang, and Q.-C. Zeng, Ba0.6Sr0.4TiO3–MgO ceramics from ceramic powders prepared by improved by improved aqueous gelcasting-assisted solid-state method, J. Eur. Ceram. Soc., 33[13-14] 2519-27 (2013). (SCI收录,IF=2.360)(13)S. Hu, R. Tian, L. Wu, Q. Zhao, J. Yang, J. Liu, and S. Cao, Chemical regulation of carbon quantum dots from synthesis to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 8[5] 1035-41 (2013). (SCI收录,IF=4.500)(14)W. Liu, L. Du, Y. Wang, J. Yang, and H. Xu, Effects of foam compos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of macroporous PZT ceramics from ultrastable particle-stabilized foams, Ceram. Int., 39[8] 8781–87 (2013). (SCI收录,IF=1.751)(15)L. Du, W. Liu, S. Hu, Y. Wang, and J. Yang, Prepar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macroporous honeycomb alumina ceramics used for water purification, J. Eur. Ceram. Soc., 34[3] 731-38 (2013). (SCI收录,IF=2.360)(16)S. Hu, R. Tian, Y. Dong, J. Yang, J. Liu, and S. Cao, Preparation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phthalocyanine–carbon dot blends, RSC Advances, 3[44] 21447-52 (2013). (SCI收录,IF=2.562)(17)S. Hu, R. Tian, Y. Dong, J. Yang, J. Liu, and Q. Chang, Modulation and effects of surface groups on photoluminescence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carbon dots, Nanoscale, 5[23] 11665-71 (2013). (SCI收录,IF=6.233)(18)S. Hu, Q. Zhao, Y. Dong, J. Yang, J. Liu, and Q. Chang, Carbon-dot-loaded alginate gels as recoverable probes: fabrication and mechanism of fluorescent detection, Langmuir, 29[40] 12615-21 (2013). (SCI收录,IF=4.187)(19)S. L. Hu, Y. Dong, J. L. Yang, J. Liu, S. Cao. Simultaneous synthesis of luminescent carbon nanoparticles and carbon nanocages by laser ablation of carbon black suspension and their optical limiting properti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2, 22: 1957-1961. (SCI收录, IF=5.968)(20)S. L. Hu, Y. Guo, Y. Dong, J. L. Yang, J. Liu, S. Cao,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the structures on the energy gaps in carbon nanoparticles from laser synthesi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2, 22:12053-12057. (SCI收录, IF=5.968) 部分已授权发明专利(20项):(1)一种在瓦楞辊表面注渗氮化硅特种陶瓷的方法,专利号:200910084987.9(2)一种在瓦楞辊表面注渗氮化硼特种陶瓷的方法,专利号:200910084986.4(3)一种温度控制高价反离子释放固化陶瓷浆料的方法,专利号:201110291426.3(4)激光三维加工陶瓷坯体方法与装置,专利号:200610056794.9(5)一种制备β-氮化硅晶须的方法,专利号:201010181986.9(6)一种多孔陶瓷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0910090067.8(7)一种制备空心陶瓷微珠的方法与装置,专利号:200910131051.7(8)一种可在常温下微波加热的远红外陶瓷小球及其制造方法,专利号:200610165339.2(9)陶瓷悬浮体高效连续固化成型装置与方法,专利号:200710086861.6(10)凝胶注模成型陶瓷坯体排胶气相预处理的新方法,专利号:200410004743.2(11)凝胶注模成型陶瓷坯体排胶液相预处理方法,专利号:200410039113.9(12)凝胶注模成型陶瓷浆料真空除气泡的方法,专利号:200410039112.4(13)适合臭氧发生器使用的新型电介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0310103409.8(14)一种可控温度和真空度的新型球磨罐,专利号:200310100369.1(15)制备氧化锆空心陶瓷麻将的方法,专利号:200310100370.4(16)一种陶瓷浆料快速可控固化胶态成型方法及装置,专利号:03153699.9(17)光纤连接器用氧化锆陶瓷插针的成型方法及装置,专利号:03145954.4(18)制备陶瓷小球的方法和装置,专利号:02125221.1(19)一种无裂纹陶瓷坯体的制备方法,专利号:00136867.2(20)陶瓷胶态注射成型方法及装置,专利号:00136834.6部分已申请发明专利(20项):(1)一种陶瓷高价反离子直接凝固注模成型的方法,申请号:201410009146.2(2)一种采用陶瓷空心球制备多孔陶瓷的方法,申请号:201310430728.3(3)一种用于制备新型人造雪的锶铁氧体颗粒的表面包覆方法,申请号:201310412873.9(4)一种基于锶铁氧体的人造雪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310683733.5(5)一种制备泡沫陶瓷浆料的发泡设备,申请号:201310610857.0(6)一种基于煤矸石微米级空心球的保水缓释化肥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310526978.7(7)一种利用废玻璃制备微孔泡沫玻璃的方法,申请号:201310529973.X(8)一种无机微球快速烧结的方法和装置,申请号:201310528555.9(9)一种基于结冷胶凝胶的陶瓷凝胶注模成型方法,申请号:201310006430.X(10)一种微米级蜂窝陶瓷及其孔径和孔壁尺寸的调控方法,申请号:201310164617.2(11)一种利用煤矸石自发泡制备无机泡沫材料的方法,申请号:201310132817.X(12)运动员力竭运动后快速恢复系统,申请号:201210525897.0(13)一种具有三级孔结构的无机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210592778.7(14)一种具有二级闭孔结构的无机保温材料,申请号:201210282748.6(15)一种制备多孔陶瓷微珠的方法与装置,申请号:201210392799.4(16)一种通过缓释高价反离子实现陶瓷浆料直接凝固成型的方法,申请号:201110140027.7(17)用废铝(合金)制品制备高纯铝醇盐及氧化铝粉体,申请号:201110096082.0(18)一种轻质、高强、高韧性陶瓷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010172392.1(19)一种制备空心陶瓷微珠的方法与装置,国际专利申请号:CT/CN2010/000538(20)精密球珠高效研磨设备,申请号:200910143459.6
叶向东院士的道德人品怎么样
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中科院官网8月1日公布了初步候选人名单。
名单显示,C9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此番共有5人入围,分别是:副校长杨金龙、校党委原副书记叶向东、数学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李嘉禹、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陆夕云以及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原副院长俞书宏。
杨金龙现年53岁,入围化学部初步候选人,专业是物理化学。中科大官网公开信息显示,杨金龙,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大副校长。
杨金龙1981至1985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1985至1991年在中科大学习,分获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6年起任中科大教授,2009年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执行院长;2017年1月任中科大校长助理,2018年4月起任副校长。
杨金龙长期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00余篇,论文被他引一万余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叶向东现年56岁,入围数学物理学部初步候选人,专业是基础数学。中科大官网公开信息显示,叶向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大党委原副书记、纪委原书记。
叶向东1979至1985年在中科大数学系学习,分获学士、硕士学位,1991年获莫斯科大学数学和力学系副博士学位(即Ph.D);1993年回国任教,1995年起任中科大教授,此后历任(兼任)理学院副院长、数学系主任、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务;2007年5月任中科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09年2月兼任纪委书记,2014年2月至2019年4月任中科大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叶向东长期从事基础数学中拓扑动力系统、遍历理论以及它们在组合数论中应用的研究,在国际高水平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70多篇;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获陈省身数学奖。
李嘉禹现年56岁,入围数学物理学部初步候选人,专业是基础数学。中科大官网公开信息显示,李嘉禹,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大数学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李嘉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几何分析、复几何和整体微分几何,在几何分析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任研究员,负责几何与分析国际合作方面的工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获陈省身数学奖。
陆夕云现年56岁,入围数学物理学部初步候选人,专业是流体力学。中科大官网公开信息显示,陆夕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大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中科大单分子选键化学研究领域获重大进展?拜托各位大神
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侯建国院士、杨金龙教授和朱清时院士等科研人员日前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 “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 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新的广阔前景。9月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他们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专文对该成果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长期以来,中外科学家一直期望可以像做手术一样随意对单个分子进行精确的修饰和“改造”,以实现特定的功能。上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W? Ho领导的实验室在世界上首次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实现了单个小分子的化学反应,揭示了“单分子手术”这一崭新方法的巨大潜力。但数年来,利用单分子化学反应来实现特殊物理性质却一直是未能实现的前沿难题。 据介绍,具有高度的对称性和稳定性的钴酞菁分子是一种仅1.3纳米大小的共轭大环平面分子,它与人体内的血红素、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具有非常相似的结构和性质,在光电器件、生物技术等方面具有广泛和重要的应用与研究价值。从2002年起,中国科大的研究人员就意识到这类带磁性离子的分子具有巨大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他们通过2年多的不懈努力,系统地研究了该分子吸附于金属表面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对其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剪裁”其分子外围的氢原子,并使其与金属表面形成稳定的化学键。研究人员发现,当钴酞菁分子吸附到金属表面后,其中心的二价钴离子的局域磁矩完全消失。但通过在分子内部实现的精确 “手术”后,却能够使整个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电子结构产生变化,由此可以改变和调控其中心钴离子的自旋态,使其显示出由局域磁性所引起的近藤效应。
希望采纳
光解水制氢的最新消息
ICQD中心成员杨金龙教授研究组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光解水的催化机制,使得利用红外光进行光解水制氢成为可能,为今后全频谱利用太阳能铺平了道路。杨金龙教授研究组提出具有内禀电偶极矩的二维纳米催化剂,可突破传统理论对催化剂能隙(1.23eV)的限制。此成果于2014年1月8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12, 018301 (20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教授课题组设计出一类具有原子精度壳层结构的助催化剂,在降低贵金属铂助催化剂用量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光解水制氢性能,为开发低成本、高性能光催化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该成果于2015年10月1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重要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并被选为该期刊的“非常重要论文”。
上一篇:论文发表大整顿
下一篇:论文发表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