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S发表论文
NCS发表论文
CNS子刊有《细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可以毫不夸张地说,CNS刊物是学术期刊的巅峰,如果论文能发表在这三个刊物上,可以说作者的科研水平能力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在CNS上发表文章是很多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很多国外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的申请者们,也希望拜师于CNS作者名下。
期刊海报
CNS期刊虽然在科学界具有绝对的影响力。但除Cell涉及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外,Nature、Science期刊均为综合性科学期刊,在发表原始研究论文和综述的同时,也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范围覆盖了几乎所有学科。因此,专业性比较强或一些特殊学科的学者,不必一味追求在CNS发文,而忽略在专业内高水平期刊上投稿发文;更不要只追求找CNS发文导师,而影响了自己在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期间对于合作导师的选择。
期刊影响力表
如何评价Nature Communications?
先看看Nature Communication是个怎样的期刊——
2019年影响因子12.121:
近几年稳居多学科科学的前五名:
近三年中国学者在其上发表了3639篇论文,仅次于美国的8112篇,德国以2840篇排第三。在作者所在单位排名中,中国科学院排第二位,仅次于加州大学系统:
不过作为nature旗下相对好发的子刊,所以总是被认为比较“水”,该杂志也被低估。那不是这个杂志的问题,那是因为nature旗下子刊都太强了。但是,就这影响因子,那也绝对不是你我想发就能发的。看不起这个杂志的人,我倒是想知道得有多NB?在北航,发一篇NC也是要登校网站首页的。我要是能发一篇估计半夜做梦都会笑醒。
总结,NC是个很好的,一般人“高攀不起”的杂志。你要是发一篇,我得恭喜你。
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期刊,也不要因为一个著名科学家的评论就下结论。我也曾经发过一篇文章在这个期刊,审稿还是很严格的。我们的文章第一次投给了Nature,被拒然后被推荐到这个期刊上,经过修改最后发表了。现在这篇文章,每年引用次数都在40次以上。
国外的出版社,基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这是一个商业行为。如果定位的不好,肯定会被市场淘汰。
现在看来,这个期刊发展的很好,大家也是以能在这个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感到荣耀的。根据ijournal上的信息,影响因子已经攀升到了12分,而且也很稳。2019年的发文量也在5400篇,其中中国作者贡献了1/5。这个期刊的APC费用是$5700,真的是挺高的。所以,这个期刊,仅靠APC,每年就可以收到3000万美元,但其实运营一个期刊,不需要几个固定人员,可以感觉到办好一个期刊,利润率有多高了吧。
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它,它都在那里,不悲不喜。
天坑专业,自己开体系发过几篇比NC好一点点的文章,应该勉强有那么一点点资格说一说这个期刊,望各位发过NC的大神勿喷。
首先,根据对身边人情况的了解,NC从来不是第一选择。例如材料领域,觉得水平还不错,都是先去试一下AM,被拒了才可能会去尝试NC;化学领域,第一反应可能是JACS,被拒了会去尝试Angew,或者再是NC。
其次,审稿周期偏长,这一点见仁见智,不同水平的工作时间肯定不一样,但是普遍周期长。
第三,版面费,这一点就不说太多了,毕竟是OA期刊
当然了,NC还是我们日常会跟踪的期刊,总体水平还是很高的,里面也有不少NCS被拒,但是送审的高水平工作,毕竟能送审就已经赢了大部分人了。
nature communications是英国nature集团旗下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是一个仅在网上出版的综合类杂志,专门发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各领域的高质量研究论文。
nature communication和其他著名杂志宣称凡是没有弄虚作假的文章都可以在上面发表,所以收到大量参差不齐的投稿,国内某些机构、部委也将发表在这样刊物上的论文计算在有关统计中。当然,投稿量是投稿量,发表是发表,能够在nature communication发表论文,绝对是相当牛叉的,估计怎么着也是教授级的吧。
专门收割中国人科研经费的机器
戴立益的科研方向
功能材料和绿色催化,曾承担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项目)——“石油炼制和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的绿色化学” (G200048)中子课题(G200048)的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新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敞开结构类沸石固体催化材料的研究” 、 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具有沸石和多金属含氧簇合物双重功能的催化材料的研究”及其他横向委托项目 3项;合作主持大庆油田天然气总公司项目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纳米催化材料的研究”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离子液体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化学化工过程绿色化中应用的化学基础”。2002年1月至今,分别在 《化学学报》、《中国化学》、《催化学报》、 Chin. Chem. Lett 、 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Journal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 Journal of Chemical Research、 Reaction Kinetics and Catalysis Letters 、. Zeitschrift fur Kristallographie NCS 等中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3篇,其中 SCI18篇,申请专利8项。
展现丰富导电性和缓慢磁弛豫的4f−π 杂化分子
分子磁体是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以配位化学为基础的一门化学、物理学交叉学科。分子磁体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它展现了很多新奇的量子磁行为,比如量子隧穿效应、慢磁弛豫效应等等。相比于传统的磁体,其极高的磁密度和纳米尺寸特性使它成为下一代量子器件的绝佳选择。日本 东北大学Masahiro Yamashita、沈勇兵 团队的研究课题是关于如何利用分子磁体来实现高磁密度器件来克服目前信息存储方面的不足。比如我们每天使用的计算机和手机的硬盘普遍存在容量小、读取速度慢、发热量大的缺点(摩尔极限),这些缺点大大削弱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分子磁体为这些问题带来了曙光。该团队利用分子磁体的纳米性和价态的可调控性来杂化有机导体。通过电化学结晶将分子磁体和有机导体分别结晶在不同的纳米层,形成一种分子磁性层和导电层互相交错排列的纳米材料。基于这种策略,他们在这几年里以镧系金属(Dy3+)、过渡金属(Co2+)为磁中心,四硫富瓦烯及其衍生物为导体合成了一系列的导电单分子磁体。其中很多材料首次展现了单分子磁性和金属态导电在同温度区间共存的性质,这种共存是实现电和磁相互作用关键的一步。该团队的研究表明,这种共存表现出了磁有序和金属-绝缘体转变等外来的物理性质。通过磁阻效应的测试,他们首次在这种材料下观察到了负磁阻效应,为开发高磁密度器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近日,该团队在 J. Am. Chem. Soc. 发表论文,工作集中在导电相的分析(磁性部分请参考论文)。他们通过 加入微量的氯化钾到镧系金属配合物K4Dy(NCS)7 和有机导体BEDT-TTF(ET)中,电化学结晶得到了一个新的4 f -π 体系的导电分子磁体 。有趣的是,加入的K+离子与有机导体配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导电层(Figure 1b)。由于K+离子与NCS的配位,相邻的Dy(NCS)7 之间通过K+离子连接形成了一维磁链(Figure 1a)。一维链再通过ET 导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形成了一个三维的电和磁互相交替的层状结构(Figure 1c)。
Figure 1 . Crystal structure. ( a ) Crystal structure along the c -axis. ( b ) Structural pattern of the ET molecules and KCl salts. ( c ) Crystal packing in the ab plane.
吸收光谱暗示着此化合物存在导电性。温度依赖下的单晶导电性测试显示为半导体行为。有趣的是,两次的相转变分别发生在250 K 和125 K,分别对应着三段不同的半导体区域(Figure 2a )。尤其是125 K附近存在着明显的短暂的具有磁滞回线的金属态导电行为。为了揭示这些相转变原理,该团队首先测试了在300 K、225 K、170 K、125 K和97 K下的单晶结构。结果显示,在125 K,晶胞的 c 轴有明显的增大行为,这直接导致了晶胞的体积增大了许多(Figure 2b )。他们通过TTF的键长计算了每个ET的氧化态,发现这5个 ET 的价态随着温度的变化显著变化。在300 K,四个配位的ET显示接近+1价,游离的ET显示接近0价,随着温度降低到125 K,4个配位的ET价态显著下降到接近+0.5价,并且游离的ET也升高到+0.3价,这表明部分氧化态的形成。价态的变化从而导致导电行为的改变。当温度从125 K 降到97 K时,4个配位的ET和游离的ET的价态都又分别回到了+1价和0价。作者认为这种价态的不稳定性可能和K+的镶嵌有关系。
Figure 2 .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 a )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σ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75–300 K. ( b )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unit cell parameters. ( c ) Arrangement of the ET molecules in the localized crystal structure.
DFT计算验证了实验结果。该团队计算了这5个温度点下的能带结构,结果显示它是个二维导电材料。随着温度从300 K降低到125 K,前沿价带从骆驼状的分裂转变到融合态,暗示着空穴的浓度不断增加,这就解释了在125 K附近导电的上升。随着温度的进一步下降,融合的价态再次分裂成骆驼状,导电回到高温区的状态(Figure 3 )。
Figure 3 . Electronic structure calculations at various temperature points. ( a ) DFT-based projected density of states (PDOS). ( b ) Band structure calculations.
4f π Molecular Hybrid Exhibiting Rich Conductive Phases and Slow Relaxation of Magnetization
Yongbing Shen (沈勇兵)*, Goulven Cosquer, Haitao Zhang (章海涛), Brian K. Breedlove, Mengxing Cui (崔梦星), and Masahiro Yamashita*
J. Am. Chem. Soc ., 2021 , 143 , 9543–9550, DOI: 10.1021/jacs.1c03748
个人和导师简介
沈勇兵,Masahiro Yamashita
上一篇:ici论文发表
下一篇:发表论文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