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电发表的论文
贺电发表的论文
个人信息中没有公布毕业院校。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项目10项,出版著作30部,在《国外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公安研究》、《学术界》等国家级、省级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
2部专著分获公安部金盾图书奖和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篇论文获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中国法学会法治论坛、长春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贺电
26岁副教授芯片研究获重大突破,这有什么意义?
对于中国的科技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是有很大作用的,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所要用到的科技技术越来越高,芯片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也就意味着芯片在全世界中的应用能够跨一个大度。
论文致谢词要怎么写?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现代物理学家之父是爱因斯坦吗?
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
在20世纪的科学奥林庇斯山上,爱因斯坦居于最高的荣誉地位。爱因斯坦属于少数最有资格代表和标志这个世纪人类思想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天才之一。他以其创立了相对论的非凡智慧奠定了现代物理学乃至整个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掀起并领导了一场变革科学观念的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爱因斯坦也是民主与和平的热切倡导者和坚持科学技术应造福人类的原则立场的科学工作者的人格榜样。就其影响的深远而言,在20世纪所有著名的科学家中,还没有一个人能够与他匹敌。
早期生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Ibert Einstein 1879-1955)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的马尔姆。双亲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一个小业主,依靠亲戚的资助经营一家电器设备工厂。
幼年的爱因斯坦略显迟钝,四五岁时还不大会说话,在学校里表现也极为平常。4岁那年,父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他觉得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那枚指针;这种惊奇感构成了他探索事物的原委的初始动力。
尽管双亲完全没有宗教信仰,但爱因斯坦在幼年时却深深地笃信宗教。到了12岁,他在阅读通俗科学书籍的过程中认识到,《圣经》里的许多故事都不是真实的。于是,他中止了宗教信仰而产生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其结果对一切权威的怀疑。以后我们会看到,这种怀疑以及由此引发的批判精神是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中的真正过人之处。
同一年,爱因斯坦得到了一本几何教科书,他贪婪地读了起来。几何原理的明晰性和可靠性给他以难以形容的印象。几何学的纯粹思维竟能达到如此可靠而又纯粹的程度,使他惊奇不已。他初次领略到理论和谐的美妙。这种理论和谐后来便成为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15岁那年,父亲的工厂再次倒闭,全家迁往意大利的米兰,只把爱因斯坦留在慕尼黑继续读书。爱因斯坦的数学成绩优异,其他科目却很糟。他不喜欢这所德国学校,也不想做一个德国人。他想去米兰和家人团聚。为了使这次逃跑显得全面些,他弄到了一张医院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休养。实际上,这些努力是多余的,在他逃离学校之前,学校把他开除了,理由是他搞坏了班级的风气。逃跑变成了驱逐。
一到米兰,他就宣布放弃德国国籍。他接受了父亲的劝告,认识到想谋求职业必须先取得大学文凭,于是投考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他的优异数学成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却因其他成绩的拖累而没通过入学考试。大学校长建议他去中学补习一年,再来投考。他在瑞士阿劳市的阿尔高州立中学学习一年,17岁的时候终于考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和数学。在此期间,爱因斯坦生活窘迫,每月靠亲戚资助的100瑞士法朗生活。还要省20瑞士法朗交纳加入瑞士国籍的归化费。1901年爱因斯坦取得瑞士国籍,同年毕业。
毕业后,他想留校担任助教,遭到拒绝。随后他试图谋求中学或技校教师的职位,也没有成功,于是,只得担任家庭教师,偶尔也在中学替别人代课。1902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一份固定的工作——瑞士伯尔尼市专利局专利审查员。1903年结婚,新娘是他在苏黎世的同学——塞尔维亚姑娘米列娃·玛丽琦。
辉煌的1905年
专利局的工作使爱因斯坦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而且工作并不繁重,使他能有许多空闲时间从事研究。爱因斯坦对此非常满意,甚至认为这是最适合物理学的工作方式——从事与物理无关的职业,闲暇时从事研究。
爱因斯坦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他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牛顿、安培、休谟、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马赫等各流派哲学著作,许多文学古著,德国古典音乐……他从这些不同的文化中,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但从不定于一尊。如马赫对牛顿力学的批判对他很有启发,但马赫不重视理论思维、不承认原子存在却一直受他的批判。多元的文化品种,活跃的文化因子,在爱因斯坦的头脑中通过随机碰撞,产生出新的组合,于是创新力喷薄而出。1901年起,他开始在德文科学杂志《物理年鉴》上发表研究成果;1905年他的研究达到高峰。
那一年,《物理年鉴》发表了他的5篇论文。第一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第二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让和一个启发性观点》成功地把两个相互矛盾的光学理论——波动说和粒子说结合在一起,大胆地提出了光的量子化理论。这一学说澄清了长期存在于光学中的理论混乱,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诸多费解的实验现象。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研究奠定了量子论的基础,由此衍生的波——粒二象性观点经过另一位物理学家——法国的德布罗意的发展,成为物理学家最基本的世界观,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这一成就使他赢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金。第三篇论文《在热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讨论了涨落现象,阐明了几个非常重要但未能精确测得的物理常数的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爱因斯坦的工作打消了理论界对分子实在性的疑虑。
以上3篇论文已是辉煌的成就,但是与第14篇相比则显得黯然失色。 这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开创了一场真正的革命。20世纪初的物理学孕含着深刻的危机;在经典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牛顿力学和经典电磁学——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致命的矛盾,许多物理学家做出了艰苦的努力,有些人甚至已提出了非常接近正确思想的方案,但是,只有爱因斯坦才敏锐地认识到,矛盾的核心在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他在向束缚人类向千年的经济和统摄科学界近300年的权威挑战。
爱因斯坦动情地说:“牛顿啊,请您原谅我。”牛顿是伟大的,牛顿力学的伟大成就曾使人们认为科学大厦已经构筑完美,后人所能做的不过是零星维修而已。但爱因斯坦认为真理在于无穷尽的探索,谁也没有权利以真理的化身自居,如果自以为占有了终极真理,那就会在“神的笑声”中塌毁。爱因斯坦最喜爱的格言是,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而真理的追求需要独立思考,不囿于传统观念。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马赫的真正传大,就在于他的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和独立性。”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牛顿力学只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条件。多么疯狂而又光辉的思想!这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爱因斯坦的学说论述了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系中的物理现象,这一被称为“狭义相对论”的理论成为物理学革命的起点。在随后发表的5篇论文中,他进一步发展了相对论,阐明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修正了经典物理学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包括核弹在内的原子能利用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长期以来,对于宇宙的传统观念,由一个人把它全部打翻了!难以设想,当人们接触爱因斯坦的光辉理论时该是何等惊讶!而这一切竟出自于一个年仅26岁的专利审查员之手
登上顶峰
爱因斯坦在科学界掀起狂飚,他的成就奠定了学者生涯的基础。1908年,他受聘为伯尔尼大学兼职讲师,次年又受聘为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副教授,不久,升为教授。1911年他接受了奥匈帝国布拉格德国大学的教授职务。1913年,柏林请他担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柏林大学教授。1914年他赴德国就职,又重新获得德国国籍。
其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家机器动员了一切力量支持这场罪恶的战争。爱因斯坦坚定地固守和平主义立场。他在各种场合宣扬反战思想,甚至加入了反战组织“新祖国同盟”。也许是他的学术盛名和“古怪”的名声救了他,否则这位科学巨匠早被当做破坏分子处决了。他遭到同事们的孤立,婚姻也濒临破裂。令人惊异的是,他的最伟大的科学成果,却正诞生于孤独的处境之中。
爱因斯坦认为狭义相对论也没有穷尽真理,他勇于创新,不断前进,于1915年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在逻辑上,这是狭义相对论思想的延伸和推广,把匀速直线运动下的时空变换推广到变速运动和引力场存在的情况中。这是爱因斯坦最辉煌的成就,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它极为深划而又普遍地描述了物理世界的状态,其核心在于时空在引力场的作用下的扭曲,变速运动即归结为扭曲时空中的自然运动。爱因斯坦彻底革新了时空、引力、质量、运动以及由此衍生的动量、能量等观念,从极简单的逻辑假定出发构造了描述宇宙的普遍而又统一、和谐的理论。就是这个激动了每一位物理学家的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科学的晖光穿透了战争的喧嚣。英国科学家仔细地研究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根据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光线在恒星附近将受引力场的作用而弯曲。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决定在1919年5月29日发生日全蚀时对这位敌国科学家的理论进行决定性的检验。两支远征队实施了这一计划,结果与爱因斯坦的预言完全相符。
相对论的成功使爱因斯坦在一夜之间成为举世瞩目的英雄。那只有少数人能看懂的深奥理论使他得到全世界的崇拜,相对论以及四维时空和爱因斯坦的名字联结在一起,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各国大学纷纷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他开始应邀赴世界各地访问,讲学。在他50岁生日时,他收到了成千上万的礼物和难以计数的贺信、贺电,邮电局不得不专门为他设了一个信箱。在荣誉的包围和追逐中,他和第二个妻子——他的表妹爱尔莎依旧坚持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他没有被盛名所累,仍然专心研究,闲暇以演奏小提琴和湖上泛舟为乐。给他增加工资时,他惊讶地说这么多钱可让我怎么办呀!在欧洲讲学,他坚持坐三等车厢。日内瓦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的盛典上,他却头戴草帽,穿得普普通通,而且说不要“因为搞这样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烧死”。有一次,他的孩子问他为什么这样出名,他笑答:“你看,一个盲目的甲虫在一个球面上爬行,它意识不到走过的路是弯的,幸而我能意识到。”他还说:“我自己受到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因为我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爱因斯坦非常厌恶物欲主义,他直言道:“我从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认为精神自由比物质享受重要得多,高尚得多。精神自由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这种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与习惯的束缚。”爱因斯坦把内心的自由看得与外在的自由同样重要。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也才能推动科学、文化、社会的进步。因此,爱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说是追求精神自由境界的一生。
爱因斯坦淡泊名利,远离尘嚣,但同时却深切地关注人类尤其是犹太人的命运。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全力支持和平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他加入了国际联盟的国际知识分子合作委员会,广泛宣扬和平主义思想。他曾竭力宣传著名的“百分之二理论”。即只要有2%的人拒绝服兵役,战争就不会爆发。由于爱因斯坦的努力,这一思想传播甚广。他也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想在耶路撒冷创立犹太大学,为此,他们希望得到美国人的资助。1921年春·爱因斯坦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袖魏茨曼(后来的以色列总统)结伴前往美国募捐。爱因斯坦的美国之行引起巨大轰动。募捐非常成功。
正当爱因斯坦声名如日中天之际,对他的攻击也开始了。一战结束不久,德国反犹右翼分子掀起了反对相对论的逆流,爱因斯坦遭到恶毒攻击,甚至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随着纳粹势力的疯狂膨胀,排犹运动和灭绝人性的种族纯化思潮也有恃无恐,甚嚣尘上。1932年冬爱因斯坦赴美国讲学,归途中他得知希特勒已攫取政权。纳粹势力席卷德国,第三帝国挥起屠刀,对犹太人的清洗已全面展开。当爱因斯坦在比利时港口登陆时,他已无家可归了。
纳粹德国把爱因斯坦称为“犹太国际阴谋家”和“共产国际阴谋家”,动员了学术界对他进行声讨,并且悬赏2万马克要他的人头。爱因斯坦毫无畏惧,坚决斗争。他断然拒绝为纳粹“讲句把好话”,公开谴责法西斯毁灭“一切现存文化价值”,是一种“精神错乱状态”。他宣布放弃德国国籍,退出普鲁士科学院。在欧洲短暂停留后,他登船前往美国,受聘为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在那里他渡过了最后的
英雄晚年
纳粹的倒行逆施震惊了爱因斯坦。他意识到德国已对世界和平和文明构成严重威胁,战争不可避免,要维护和平必须打败纳粹德国。他再次利用自己的影响参与政治活动。不同的是他一反过去的绝对和平主义立场,号召世界各国青年武装起来准备同纳粹德国作殊死的斗争,在二战危急关头,1939年8月,他担心希特勒率光研制出原子武器,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制造原子弹。这封信促使美国大力发展核武器研制工作。然而,具体的研制工作爱因斯坦本人并没有参予。后来,他得知在并无必要的情况下,原子弹轰炸了无辜平民时,非常气愤.深感科学一定要为世界和平服务,而不能让核阴云笼罩于世界。于是,他在人生的最后l年,为和平事业奔走呼号,成了全世界著名的和平旗手。爱因斯坦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高扬着人文精神的大旗,预示着曾普遍对立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至今影响甚大。他多次强调科学要造福于人类,“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观,在当今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更显出熠熠光彩。
二战结束后,他从和平主义立场出发,致力于建立出界政府和永远消灭战争的运动。他认为建立世界政府是维护和平的最佳方案,建议把联合国改组为世界政府。他的政治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反对核战争,要求终止核武器研究,完全、无条什禁止核武器并清除现有核武器储备;反对美国扩军备战,反对限制和剥夺公民白由的麦卡锡主义。—些右翼分子污蔑攻击他是美国的“敌人”,威胁要取消他的美国公民身份,扬言要传讯他。爱因斯坦以大无畏的精神,拒绝传讯作证,声明即使“必须坐牢和准备经济破产”也决不屈服。
爱因斯坦关心世界和平与民主,但他的研究却从未因政治活动中止过。1952年,以色列政府推举他担任总统,他没有接受。广义相对论完成后,他主要致力于相对论的发展和完善工作。在理论物理的核心中蕴涵许多哲学问题,因此,他在晚年从事了相当多的哲学探索。在爱因斯坦的后期研究中,继续探索真理追求创新,最富雄心的是构造统一场理论的努力。爱因斯坦试图以统一形式的理论描述电磁场和引力场,如果这一理论获得成功,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将得到最完美的阐述,而且根据爱因斯坦的设想,统一场理论将可以描述微观尺度的运动,量子论将作为大理论的一个推论。可惜他的努力没有成功。
最后,需要对爱因斯坦和量子理论的关系作一下说明。量子理论是与相对论并立的物理学革命的另一分支。1905年爱因斯坦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一文中阐述了光的量子化思想。随后他又运用量子化方法处理的比热问题并取得巨大成功。但从1911年搁下量子理论研究转而从事相对论研究后,他没有再直接从事构造量子理论的工作,不过仍密切关注量子理论的发展。1924年爱因斯坦收到印度年轻的物理学家玻色寄给他的一篇论文,玻色提出一种把辐射看成光量子气的理论。爱因斯坦向学术界推荐了玻色的成果并加以发展。同年,法国的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实物粒子具备波——粒二象性。这是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然而当时没受到应有的重视。爱因斯坦研究了德·布罗意的理论,并提出了几种检验方案。正是爱因斯坦的支持使物理波理论最终获得了学术界的承认和被广泛地接受。
1927年,完成了构成新量子力学的综合,这个新理论本质上是统计的,它认为企图得到确定值的理论,在原则上是没有意义的。用它描述系统状态时,一般仅能给出概率值,而不能给出确定值。这种统计解释是爱因斯坦不能接受的,因为他信仰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完备性和秩序,追求理论的和谐与统一,而统计解释则与他的信仰抵触。从此,爱因斯坦与以玻尔为代表的坚持统计解释的科学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公开论战。论辩一直持续到爱因斯坦逝世。迄今为止,大多数科学家支持玻尔的意见。不过,现在就做出孰是孰非的断言似乎为时尚早。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在两位伟人的论辩中暴露了出来并得以澄清。应该说,这也是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特殊贡献。
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25分,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因病逝世。根据他的遗嘱,没有举行葬仪,也没设坟墓、纪念碑和纪念殿堂。然而,他的文化品格却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他已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不朽的丰碑。
在我们的世界,爱因斯坦是支撑时代的巨人。多少代人将同我们一样以钦佩和感激的目光仰视英雄的身影。
数学史论文
一篇有关数学史的论文(网上搜索不到)
研究数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研究下属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所有的自然科学史一样,数学史也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数学史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历史科学的方法,在这一点上,它与通常的数学研究方法不同。它研究的对象是数学发展的历史,因此它与通常历史科学研究的对象又不相同。具体地说,它所研究的内容是:
①数学史研究方法论问题;②总的学科发展史——数学史通史;③数学各分支的分科史(包括细小分支的历史);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数学史及其比较;⑤不同时期的断代数学史;⑥数学家传记;⑦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发展的历史;⑧数学发展与其他科学、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⑨数学教育史;⑩数学史文献学;等等。按其研究的范围又可分为内史和外史。
内史 从数学内在的原因(包括和其他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
外史 从外在的社会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思潮等原因)来研究数学发展与其他社会因素间的关系。
数学史和数学研究的各个分支,和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明数学史具有多学科交叉与综合性强的性质。
人们研究数学史的历史,由来甚早。古希腊时就曾有人写过一部《几何学史》,可惜未能流传下来,但在5世纪普罗克洛斯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的注文中还保留有一部分资料。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的一些传记作品和数学著作中,曾讲述到一些数学家的生平以及其他有关数学史的材料。12世纪时,大量的古希腊和中世纪阿拉伯数学书籍传入西欧。这些著作的翻译既是当时的数学研究,也是对古典数学著作的整理和保存。
近代西欧各国的数学史研究,是从18世纪,由J.É.蒙蒂克拉、C.博絮埃、A.C.克斯特纳同时开始,而以蒙蒂克拉1758年出版的《数学史》(1799~1802年又经拉朗德增补)为代表。从19世纪末叶起,研究数学史的人逐渐增多,断代史和分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展开,1945年以后,更有了新的发展。19世纪末叶以后的数学史研究可以分为下述几个方面。
①通史研究 代表作可以举出M.B.康托尔的《数学史讲义》(4卷,1880~1908)以及C.B.博耶(1894、1919)、D.E.史密斯(2卷,1923~1925)、洛里亚(3卷,1929~1933)等人的著作。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也写了一部数学史收入《数学原理》丛书之中。以尤什凯维奇为代表的苏联学者和以弥永昌吉、伊东俊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也都有多卷本数学通史出版。1972年美国M.克莱因所著《古今数学思想》一书,被认为是70年代以来的一部佳作。
②古希腊数学史 许多古希腊数学家的著作被译成现代文字,在这方面作出了成绩的有J.L.海贝格、胡尔奇、T.L.希思等人。洛里亚和希思还写出了古希腊数学通史。20世纪30年代起,著名的代数学家范?德?瓦尔登在古希腊数学史方面也作出成绩。60年代以来匈牙利的A.萨博的工作则更为突出,他从哲学史出发论述了欧几里得公理体系的起源。
③古埃及和巴比伦数学史 把巴比伦楔形文字泥板算书和古埃及纸草算书译成现代文字是艰难的工作。查斯和阿奇博尔德等人都译过纸草算书,而诺伊格鲍尔锲而不舍数十年对楔形文字泥板算书的研究则更为有名。他所著的《楔形文字数学史料研究》(1935、1937)、《楔形文字数学书》(与萨克斯合著,1945)都是这方面的权威性著作。他所著《古代精密科学》(1951)一书,汇集了半个世纪以来关于古埃及和巴比伦数学史研究成果。范?德?瓦尔登的《科学的觉醒》(1954)一书,则又加进古希腊数学史,成为古代世界数学史的权威性著作之一。
④断代史和分科史研究 德国数学家(C.)F.克莱因著的《19世纪数学发展史讲义》(1926~1927)一书,是断代体近现代数学史研究的开始,它成书于20世纪,但其中所反映的对数学的看法却大都是19世纪的。直到1978年法国数学家J.迪厄多内所写的《1700~1900数学史概论》出版之前,断代体数学史专著并不多,但却有(C.H.)H.外尔写的《半个世纪的数学》之类的著名论文。对数学各分支的历史,从数论、概率论,直到流形概念、希尔伯特23个数学问题的历史等,有多种专著出现,而且不乏名家手笔。许多著名数学家参预数学史的研究,可能是基于(J.-)H.庞加莱的如下信念,即:“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或是如H.外尔所说的:“如果不知道远溯古希腊各代前辈所建立的和发展的概念方法和结果,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近50年来数学的目标,也不可能理解它的成就。”
⑤历代数学家的传记以及他们的《全集》、《选集》的整理和出版 这是数学史研究的大量工作之一。此外还有多种《数学经典论著选读》出现,辑录了历代数学家成名之作的珍贵片断。
⑥专业性学术杂志 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M.B.康托尔(1877~1913,30卷)和洛里亚(1898~1922,21卷)都曾主编过数学史杂志,最有名的是埃内斯特勒姆主编的《数学宝藏》(1884~1915,30卷)。现代则有国际科学史协会数学史分会主编的《国际数学史杂志》。
中国以历史传统悠久而著称于世界,在历代正史的《律历志》“备数”条内常常论述到数学的作用和数学的历史。例如较早的《汉书?律历志》说数学是“推历、生律、 制器、 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稳,钩深致远,莫不用焉”。《隋书?律历志》记述了圆周率计算的历史,记载了祖冲之的光辉成就。历代正史《列传》中,有时也给出了数学家的传记。正史的《经籍志》则记载有数学书目。
在中国古算书的序、跋中,经常出现数学史的内容。如刘徽注《九章算术》序 (263)中曾谈到《九章算术》形成的历史;王孝通“上缉古算经表”中曾对刘徽、祖冲之等人的数学工作进行评论;祖颐为《四元玉鉴》所写的序文中讲述了由天元术发展成四元术的历史。宋刊本《数术记遗》之后附录有“算学源流”,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印刷术保存下来的数学史资料。程大位 《算法统宗》(1592)书末附有“算经源流”,记录了宋明间的数学书目。
以上所述属于零散的片断资料,对中国古代数学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则是在乾嘉学派的影响下,在清代中晚期进行的。主要有:①对古算书的整理和研究,《算经十书》(汉唐间算书)和宋元算书的校订、注释和出版,参预此项工作的有戴震(1724~1777)、李潢(?~1811)、阮元(1764~1849)、沈钦裴(1829年校算《四元玉鉴》)、罗士琳(1789~1853)等人。②编辑出版了《畴人传》(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的传记),它“肇自黄帝,迄于昭(清)代,凡为此学者,人为之传”,它是由阮元、李锐等编辑的(1795~1799)。其后,罗士琳作“补遗”(1840),诸可宝作《畴人传三编》(1886),黄钟骏又作《畴人传四编》(1898)。《畴人传》,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物传记体裁的数学史。收入人物多,资料丰富,评论允当,它完全可以和蒙蒂克拉的数学史相媲美。
利用现代数学概念,对中国数学史进行研究和整理,从而使中国数学史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方法之上的学科奠基人,是李俨和钱宝琮。他们都是从五四运动前后起,开始搜集古算书,进行考订、整理和开展研究工作的。经过半个多世纪,李俨的论文自编为《中算史论丛》(1~5集,1954~1955),钱宝琮则有《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集》(1984)行世。从20世纪30年代起,两人都有通史性中国数学史专著出版,李俨有《中国算学史》(1937)、《中国数学大纲》(1958);钱宝琮有《中国算学史》(上,1932)并主编了《中国数学史》(1964)。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1963)和上述各种专著一道,都是权威性著作。
从19世纪末,即有人(伟烈亚力、赫师慎等)用外文发表中国数学史方面的文章。20世纪初日本人三上义夫的《数学在中国和日本的发展》以及50年代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对中国数学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有一些中国的古典算书已经有日、英、法、俄、德等文字的译本。在英、美、日、俄、法、比利时等国都有人直接利用中国古典文献进行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以及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数学史的比较研究。
参考资料:
数学史
自建国以来,由於中算史专家李俨教授、钱宝琮教授、严敦杰教授的提倡,在国内有不少自发的人员从事于数学史研究,这些人员都是各自独立地进行研究,相互之间,在学术上很少进行磋商,但是,在中国数学史、外国数学史上确有许多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也就是由於当时形势的需要,急需把这些“个体户”组织起来,按“互助组”的形式进行研究。
自1977年“互助组”成立以来,已有十五年了。在这期间,相互切磋、相互提携、相互支援、相互协助共同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不少可喜工作。例如,1984年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中、外数学史讲习班”,除有百余所高等院校派员参加学习外,还有当代著名数学家江泽涵教授、吴文俊教授、王梓坤教授光临“讲习班”,进行指导并讲话,“讲习班”还邀请了全国十多名著名数学史家前来授课或作专题讲演;在“讲习班”期间,不但播放了中国数学古籍的幻灯片、故宫博物院库藏科、技文物幻灯片,而且有幸参观了故宫博物院库藏数百种科、技文物的实物。这次“讲习班”的活动,收到非常丰硕的效果,之后,有很多人对数学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加入了数学史的行列,从而对数学史进行学习、探讨、研究;也有人积极进行准备,拟开设数学史课,从而改变了全国只有十一所高校开设数学史课的极不相称之局面。
在中国古典数学中,《九章算术》及《数书九章》是两部著名学术著作,其中有许多千古未解之谜及疑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研究中以及教学中的难题,受国家教委的委托,于1986年在徐州师范学院举办了“《九章算术》暨《数书九章》暑期讲习班”,全国有四、五十所高等院校派员参加了这次“讲习班”。一致认为这次“讲习班”解决了在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中、教学中的实际困惑和难点。“讲习班”期间,除讲授课程、专题报告外,还组织了多次“专题讨论”;在“专题讨论”中,可以自由发言,讲述个人的不同观点,并可以进行辩论和答问;因而“专题讨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后,还参观了徐州地区的古迹和出土文物展览。
原先,由开设数学史课程的十一所高校,后来逐渐扩展为六十多所高校,但是这种大范围的扩展,使得数学史的教材成了当务之亟的问题,因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教材的编撰工作;于1986年、1987年分别出版了《中国数学简史》、《外国数学简史》两部高校教材,不止解决了一些高校缺少数学史教材问题,也可供给某些研究生作为业余的读物,这两部教材现已被广大高校所采用。
为了统一各高校数学史的教学要求,为了划一数学史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受国家教委的委托,于198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集了八所高等学校,共同制定了《高校中、外数学史教学大纲(草案)》、《数学史研究生培养方案(草案)》,并呈报给国家教委备案。
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不但使研究生互访“互助组”各校的有关人员,而且还相互邀请“互助组”各校的有关人员前来授课,从而促进各校之间对研究生培养的联系;至於前来北京师大进修的德国慕尼黑大学进修生、日本东海大学高级进修生、日本东北大学进修生,也得到“互助组”各校有关人员的支持。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数学名著,制定了《中国数学史研究丛书》的规划,于1982年、1987年分别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即《〈九章算术〉与刘徽》、《秦九韶与〈数书九章〉》。这两部书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应,得到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不但不是没有可深入研究的问题,而相反的是,认为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前景,是非常广阔而大有作为的。因之,使得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事于中国数学史的研究。由於这两部专著的专题性很强,有些其他方面的学术论文不便收录,所以于差不多同时,先后出版了《中国数学史论文集(一)》、《中国数学史论文集(二)》、《中国数学史论文集(三)》;从而为广大学者和读者,提供了学术园地。
为了弘扬中国古代优秀科技文化,经国家教委批准,并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两次资助以及其他五单位资助,分别于1987年、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秦九韶《数书九章》成书74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国际会议”、“《九章算术》暨刘徽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像这样的专题性学术研讨会在国际上并不多见,因而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会前收到不少国际学术界知名人士的贺电,会后分别寄赠会议论文集,前来参加会议的学者,包括十多个国籍,分别为50余人、60余人;这两次专题性的国际会议,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深入钻研中国古典数学,原拟计划先后出版《中国数学史论文集(四)》、《刘徽研究》、《中国数学史大系》、《南北朝数学》以及《隋唐数学》等书。其中《中国数学史论文集(四)》,早已发稿,由於技术上的原因,推迟了发排的时间;《中国数学史大系》,正在加紧撰写稿件;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图书,任重而道远,各位执笔者有信心完成任务。《刘徽研究》一书,是《〈九战算术〉与刘徽》一书的继续和发展。经过六年准备,克服了许多困难,终至与读者见面,由于种种原因,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请作者和读者们谅解和批评、指正。《刘徽研究》能得以出版,还是与台湾九章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孙文先先生、杨益先生的鼎力相助和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在此,特致以由衷的谢意。原来计划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刘徽的各项成就,但是,由於发稿较晚、发排较迟、校对也费了不少时日,在这里特向读者致以深切的歉意。
到现在,“互助组”已不适合当前形势的需要,乃代替以“才团”,我们实事求是,继续前进,争取新的成绩。
上一篇:论文发表行不行
下一篇:发表的论文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