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论文
一、全方位提升实践教学软实力
第一,在提升校内实训室硬件水平的同时,结合电气专业实际,我们也要重视依托仿真技术来提升各电气实训室的软件水平。引进比如MATLAB等国内先进的仿真软件,在课程中推广和运用仿真实验手段,实现仿真实验与相关课程的有机结合。
第二,提升电气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关键。我们要以“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为抓手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从企业引进,二是不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三是支持教师参与电力企业的科研项目。
第三,做好电气专业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与选购。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有超前眼光,我们必须将本校电气实训设备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并着眼于最前沿的电气应用技术,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
第四,积极引导与鼓励本专业师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别的电气技能竞赛,对获奖的团队给予重奖。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校在电气行业的办学知名度。
二、加大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创新力度
借鉴国外实训基地的构建模式、国内其它兄弟高职院校的做法,结合高职电气专业的教学特点,未来,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有可为:第一,成立专业委员会,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学院可以牵头成立由电气行业内一些知名企业负责人组成的校外实训基地委员会。借此平台,我们不但能及时了解最新业内动态、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扩展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充分发挥“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价值。
第二,通过创办微企,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学校投资成立一家微型电力设计公司,为社会提供电气工程管理咨询、输变电设计与服务工作。通过这样一个工程技术平台,学生将以直接参与企业运作过程的全新方式来高效率的完成实训,年轻教师也因此扩大了研究视野,充实了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完善校外认识实习机制,将认识实习放到顶岗实习同等重要的位置。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走马观花似的认识实习模式,将时间延长至10-15天左右。在实习期间,聘请电力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大家授课并考试,让学生通过认识实习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流程、设备原理、运行机制有一个立体式的了解。第四,创新机制,科学管理。针对我们学院刚搬到新校区,很多机制尚不完善的现状,我们要继续完善校内实训室考核、管理机制,尽快出台一套针对实训室管理人员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向管理要效率。与此同时,校内实训室必须坚持探索走出去的发展模式,利用师资、设备优势,主动走出去,为社会、企业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使实训室的运转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结语
通过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实施,创新和完善高职院校电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修订了新的才培养模式,改进电气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的纯认识实习为专业生产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了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人才。
作者:胡勇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以“三化”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设置岗位化
当前的工程教育是动态的,随着电气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置尤其是实践课程的设置必须通过市场调研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培养计划的制订中坚持高等应用型院校的工程教育须以求职为导向,在实践课程课目的选择和安排上坚持以市场需要为目标,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当前学生求职时所需技能必备的实践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适应将来求职之需的能力和素质。在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上,将学生的从业能力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与企业及行业的专家交流,金陵科技学院结合对毕业生调查反馈,在历年的培养计划修订中及时对实践课目的选择进行调整和完善。除了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实验之外,本专业重点加强集中性实践环节的课程教学,根据调查统计,电气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一部分从事企业的电气控制与维护工作岗位,故安排了电工工艺实习、电机控制设计、电气工程系统设计等集中性实践课程;一部分学生从事电力系统工程实施和维护工作,故安排了电力电子实习、电力工程实习、电力系统设计等强电方面的集中性实践课程;一部分从事单片机系统开发工作,故安排了电子技术设计、单片机系统设计、电工电子综合设计等弱电方面的集中性实践课程;还有的是从事自动化生产线方面的工作岗位,故安排了自控系统设计、系统仿真设计、综合实践等集中性实践课程。
2.课程组织模块化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合理配置、循序渐进地安排基础性实践课程、专业性实践课程、研究创新性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并将各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系统的电气工程师必备的技能和技术,达到本专业具体的实践能力标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如图2所示。从上述实践课程模块中可以看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研究创新性实践课程、社会生产实践课程”四个实践课程模块进行组织。其中基础实践课程模块主要由各专业课程的课程实验组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主要由专业课程的集中性实践环节组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课程模块主要由集中性实践课程中的综合性课程为主,配合各类创新实践项目和学科竞赛等,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社会生产实践课程模块主要由社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课程组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与社会适应能力。
3.课程实施工程化
在安排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改变以往的实践课程内容主要是验证教材的原理性理论知识。在实践课程的实施时,按照电气工程行业的工程应用来设计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化课题,以培养学生在电机及其电力拖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能,增强学生在电气领域的知识应用水平和综合创新能力。在学校立项建设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集中性实践课程指导教程”编写过程中,各个专业课程均在此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不拘泥于某一具体的课题,而是结合当前的工程应用进行开放式选题,在课题选择时注重工程化应用。
二、以“三动”促进实践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技能推动、项目驱动、创新带动”的“三动”并举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技能推动”是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三大动力之一,是一个“注入”的概念,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手段,通过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推动实践课程改革、优化实践课程结构、夯实学生实践基础。“项目驱动”是通过在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实施中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对专业课程进行知识融合,是一个“集聚”的概念,是提升层次、促进知识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创新带动”是依靠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激发与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转化”和“释放”的概念,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
1.技能推动
职业能力作为高等应用型院校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是他们走向社会并成功立足、求得生存的基石和看家本领。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培养的是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一定的职业特征,金陵科技学院在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以卓越工程师的标准要求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保证了学生毕业时具有从事某项职业工作的上岗资格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为就业又增加一块“敲门砖”。目前,我们开设了“维修电工中级”、“维修电工高级”、“计算机辅助设计”、“三菱电机自动化系统应用工程师”、“IAAT项目认证工程师”等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与考证。电气专业与国家、省、市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合作,建立基于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和职业资格考试训练要求的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与相应的考证考级平台,专业每届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达到85%以上。
2.项目驱动
传统的教学过程突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动实施者,而学生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是被动接受者。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唯一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师生在实训室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在项目驱动法中,学生不再把学习当做负担,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主动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认为“项目驱动教学法旨在引导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项目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新知识和提高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为主要成就目标,项目完成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
(1)成果驱动。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以成果为驱动力。在实施项目驱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以一个实际的电气项目为课题,并在答辩时展示设计成果。从已经开展的项目化教学课程中,学生的设计成果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例如图书馆座位自动显示系统可实时根据温度调节转速的电风扇、可冷热两用的饮水机等实物系统。部分设计成果鼓励学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或者。
(2)综合性。项目的选取既可在本专业也可跨专业选取实施综合性项目,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运用的特点。在学生选项目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融合已经学习过的各种专业课程。例如在第四学期开设的“电工电子综合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融合电路分析、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等已经学过的课程,同时有条件的同学还加入了检测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后面学习的课程。第七学期开设的“综合设计”课程要求学生融合电路、电子技术、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机学、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技术、人机界面、网络与通信技术等大多数专业课程。
(3)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计划、实施以及管理。从项目的确立到团队成员的成绩核定,学生不仅仅是这个项目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也是管理者。分组以后学生推选出组长,组长的职责相当于项目经理,负责人员的组织、时间的把控以及最后组员平时成绩的核定。
(4)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展示和评价具有多样性、选择性,项目计划的确定、实施等均由学生讨论决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5)学习评价的多元性。项目教学法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的发展,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完成项目成果的质量。在对实践课程的验收环节中,结合校内的“电工技能大赛”、“电工电子设计大赛”、“自动化系统应用竞赛”等赛事自行设计评审表,通过对项目成果的综合评定,包括学生团队的现场答辩演讲能力、现场实施能力、现场协调能力进行考核,同时考核项目成果的实用性、创新性、综合性等方面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创新带动
主要通过学科竞赛和参与教师科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形式多样的各种创新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1)学科竞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分不同层次和类型,主要有学术型知识创新人才和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尽管学校学术型知识创新不足,但适宜培养地方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从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的使命来看,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地方的“科技中心”,重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技术创新占主要任务,培养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为主。对于电气工程专业,诸多学科竞赛的题目都采用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要求拟定解决方案或按所设置的测试标准设计、制作作品。建设“学生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以及校企共建的综合创新实验室”三位一体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浓郁的创新氛围,金陵科技学院设立了一个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室,依托电气系“科技创新菁英协会”,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创新实验室每天对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管理,并邀请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为指导教师,平时由指导教师或学生提出题目,独立或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在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只起答疑指导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开放创新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活动平台,让学生有一个可以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场所。
(2)教师科研。学生通过参与教师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课题实践,与教师一起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最终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和在研项目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开设研究性实验项目、拟定课程设计课题,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真实的科研项目和科学实践活动当中。(3)创新项目。本专业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鼓励学生独立承担实践创新和科研项目。学生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并与指导老师合作一起申报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学生通过这些项目的申报和研究,更大程度上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教学改革,80%的集中性实践课程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开放实验室随时可见学生在实践,学生职业证书持证率85%以上,参与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学生比例占50%以上,近三年历届毕业生的协议就业率均为100%,而且经第三方调查毕业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也较高,说明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符合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三化”加“三动”的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性,适合在应用型高校各工科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予以尝试和推广。
作者:刘旭明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第三篇
一、面临的问题
许昌学院是一个新升本的学校,在办学经验方面与传统的老牌本科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就业市场出现了供需矛盾,一方面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这些脱节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新升本学校自身地位太高,认为大学就是来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由高职高专来完成的,因此把人才培养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对硬件的需求更高,比如专业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等。第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而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相对稳定,但部分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仍然把研究型人才培养作为第一任务。第四,师资队伍是目前新升本学校遇到的最大瓶颈,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教师不足,新招聘的教师还需要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新的阶梯队伍很难短时间内形成。
二、培养标准
通过培养使学生在保证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达到一定修养和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能够适应电气工程领域在工程设计和工程产品研发的实际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标准。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1.基础知识标准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交流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电气工程领域内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够掌握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了解和跟踪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以及趋势的能力。2.能力标准目前许昌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河南、面向工业化、面向社会需求的发展模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许昌学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根据许昌学院办学自身特点,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具有简单的工程造价预算、工程方案设计、工程图纸绘制以及现场施工等工程技术能力。
三、培养措施的改进
第一,改革教材。以前在教材选择上,往往注重教材的理论深度而忽视了知识的工程应用背景。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选择具有较多工程应用背景和工程应用案例的教材,而对于偏重于理论探索的教材应减少使用比例,并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编制合适的课程体系和制订出完善考核办法。
第二,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增加聘请具有工程施工和产品开发经验的优秀工程师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上课和指导毕业设计,逐渐形成由在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的“双导师”指导模式,促使学生尽早接近工程产品的设计实例,为后续工程素质培养奠定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目前许昌学院通过河南省省委的组织与许昌市制订“双百工程”计划,在最近五年的时间内,从许昌市各企事业吸引100名优秀工程师来许昌学院作兼职教授,同时选派许昌学院100名优秀教师去许昌市各企事业进行专业培训和锻炼,旨在提高许昌学院教师自身的工程背景以及工程设计开发的能力。
第三,修订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的教学课时,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多开设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课程,增加学生在专业方向课的学习与训练,加大课程设计的力度。所有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专业课学习,许昌学院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管理以及辅助学生的学习工作。在培养过程中,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3+1”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锻炼。三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锻炼可以具体分为:一年的基础课学习,一年的专业方向课学习,一年实践技能培训以及一年的公司工程实践项目训练。在培养过程中主要注重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工程实践设计、施工以及基本操作工具的使用培训。第四,改变毕业设计考核方式,由原来单一的毕业论文改为学生可以通过成套图纸绘制完成;或者产品开发的电路图或者与本专业相关的专利。
四、结论
分析了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方案相脱离的现象。对一般本科类院校在培养工程类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基础素养和能力两个方面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标准进行了论述。从许昌学院实际出发,从外部因素和内部需求制订了对工程技术人员人才进行培养的改进措施,通过2009年到2013年一个周期实践结果来看,所培养出来的电气类工程技术人才达到了最初制订的标准。
作者:方如举 单位:许昌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第四篇
一、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课题缺乏实验条件,受实验室场地不足、实验设备紧张的瓶颈束缚较多。这样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够在宿舍里做毕业设计,最后要么闭门造车,要么抄袭他人作品,使得毕业设计完成结果粗糙、质量低劣。毕业设计管理相对松懈,毕业生对毕业设计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同学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少,受找工作应聘或考研复试等影响较多,往往导致部分同学做出的毕业设计内容空洞,也不可能通过毕业设计学到什么。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二、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创新
在整个毕业设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毕业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参与者,指导教师是实践活动的规划者、引导者。指导教师的角色重要而特殊,其对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进行及完成和毕业设计深度的把握至关重要。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必要对传统指导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1.分层次分模块团队化指导
所谓“分层次”,就是指导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统筹安排,“因材施教”个性化课题定制,优化毕业设计课题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选题。对于有志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应鼓励选取在电气工程领域中有新技术含量和应用前景的研发课题,以提前培养他们的学术科研能力;对已确定就业意向且就业单位与本专业对口的学生应允许他们到就业单位做毕业设计,或选择与自己将来工作相关的课题进行毕业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所谓“分模块”,就是按照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所包括的五个二级学科(即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有毕业设计课题分成五大模块,按学生所选课题模块将学生分成五大组,然后在开题、中期检查、过程指导、验收答辩等环节分课题模块给予有针对性的集中指导。
所谓“团队化”,就是结合电气工程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学生跟着指导教师所属团队走,在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过程指导、验收答辩等重要环节进行团队化集体指导。其好处在于可有效解决师生比例失衡、指导教师结合松散、选题不当等难题,使学生接受到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交互式指导,从而有效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效率和质量。在上述分层次分模块团队化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与科研、生产实际相结合,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注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满足多样性需求和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2.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针对毕业设计管理相对松懈的问题,有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力度,实施精细化管理。比如严格毕业设计组织纪律,每周定期一两次的毕业设计师生见面会,要求签到,严格请假制度,超过一定次数未到取消该学生答辩资格;对于选择到指导教师项目合作单位或意向工作单位做毕业设计的学生,要严格进行联合指导,定期回校内接受监督与审查;毕业设计使用实验仪器设备、场地等的进程分批进行,使有限软硬件资源能够交替轮流使用。此外,需提高认识、加强过程指导,采取一些新手段强化师生研讨交流。
3.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自始至终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前期,学生要完成选题、资料收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总体设计等工作。指导教师团队要严把选题关,强调选题内容和深度范围等应符合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实际水平,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将以往单纯设计类题目数量减少,增加了实验研究型、仿真研究型及产品开发型等类型题目,保证了选题的多样化。毕业设计中期,指导教师团队要集体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情况进行严格审查,此举可避免毕业设计“前松后紧”的局面。毕业设计后期,指导教师要严格验收学生毕业设计成果,严把毕业论文撰写质量关和答辩关。要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即逻辑条理性、写作格式、外文翻译、排版、计算机应用等方面)提出具体规范的要求,不规范论文禁止参加答辩。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必须正视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指导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分层次分模块团队化指导毕业设计,建立科学有效管理机制,在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这种创新指导模式已获得初步探索与研究,并已在华侨大学两届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实施。实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所提出的相关措施对提高工科其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项雷军 方瑞明 卢小芬 单位: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五篇
一、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探索
基于“721”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1)加强学生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每学期都设置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对象,制定不同的实践目标和实践方式;明确每学期的实践目标和实践方式并细化;同时加强老师指导,实现导师指导制,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调整和修订课程体系结构及内容。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对象,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同时将基础专业课和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在大一和大二,将其他课程和部分实践性强的实践课程设置在大三和大四。去除重复设置的课程,合并有重叠内容的课程,拆分体系庞大的课程。明确必修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大力增设专业任意选修课程。
(3)完善考核方法。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施行不同的考核方法,突出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性。鼓励通过实践进行考核方式和通过答辩进行考核的方式。
二、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湖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进行了如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举措:
(1)建立专业综合实验室,加快学科竞赛基地建设,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2)加大企业合作力度,建立大量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以服务学生的长学期实习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假期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建立工程实践中心。以专业教学负责人牵头,规划实验与实践教学,建立基本阶段、扩展阶段、提升阶段、创新阶段的四阶段实验与实践教学模式。以企业导师为补充,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以学科基地教师为支撑,突出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
(4)设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并配套相应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让一部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5)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业实践活动。上述改革实践中,学生开展卓越工程实践计划获得较好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得部级和省级创新实践项目共5项。通过上述人才培养改革初步实践,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力都大大提升。
三、总结
基于“721”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针对这个目标,进行了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实践,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升,专业技能大大增强。
作者:肖义平 张杰 余瑜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第六篇
一、电气工程专业多维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贴近工程实际,突出岗位能力,融入设计和创新环节,构建职业标准化的实践课程群深入剖析和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的工作要求与条件,结合电力系统和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分项目开发实验实习内容,把实验实习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模块,模块化教学设置使得各模块专业性和针对性加强,各个模块即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利于增强实习效果,不仅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还充分考虑学生的类别、基础不同,合并调整、创新实验实习项目,紧跟电气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学生不仅能学到电气工程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还力争达到不重复参加培训就能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在实践教学组织和运行上,采用模拟生产流程化模式组织教学在教学组织上,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学生在几周或数周时间段内学习、工作在实验室,有利于学生更加熟悉设备,融入实践环境,夯实基础,为创新实验开展做准备。在教学运行上,采用模拟生产流程化模式组织教学。模拟生产流程化模式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可以按照图2所示分七个阶段进行运行。实践证明,强化模拟生产流程化模式的基本技能教学运行方法,规范每一个环节并落到实处,极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3.应用科学管理手段,开发了基于WIFI技术的实践教学资源实时在线综合管理系统实践教学资源实时在线综合管理系统是基于无线网络的,终端为智能移动设备(平板电脑、手机等),功能主要面向实践教学过程的成绩采集、自动运算、成绩的管理与维护、成绩打印;面向学生群体的成绩查询、学习环节的弱点分析和面向管理者的后台基本数据管理与维护、系统参数的设置开关;实现对设备资产、低值易耗材料的实时管理;实现动态课程管理;实现网络资源管理;可以为虚拟实验室服务;实践教学实现移动实时办公,为用户提供集成统一的操作平台。摒弃纯人工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工作效率,提升实践教学的管理水平。
4.合理规划、扎实有效建设和运行的实践基地(1)明确实践基地规划、建设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宗旨,确立以教学为主体,兼顾科研,以职业培训服务社会的功能定位,建成一个电气工程专业技能实验实训基地群。(2)在实践基地规划、建设实施上:思路清晰、定位准确、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扎实推进、高效运行,服务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专业技能实验实训基地群初具规模。规划并建设了7个基础实验实训平台、10个专业化创新实验实训平台、4个校外实习现场化实训平台、2个虚拟实验平台。基础实验实训有利于学生融入实践环境,借鉴先进思想,夯实基础,为创新实验开展做准备。专业化创新实验实训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工程实际任务,让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创新实验项目。校内实习现场化可以化解校外实习教学与企业生产管理之间的矛盾,实现校内外实习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研究利用虚拟现实软件平台建设虚拟实验室的思路、方法、体系、构架、应用,虚拟实验室将替代部分实际实验项目,降低设备损耗、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具有极大的教学服务、社会服务和经济效益。低压电器虚拟实验室和高电压技术虚拟实验室建设已列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3)完善实验实训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践教学安全、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教学运行特别注重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5.用实践文化助推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以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各实验中心具有成规模的硬件文化环境。相关的照片展板等硬件设施丰富多彩;大屏幕视频展示平台开展实验实训优秀成果、标准化操作过程循环播放。发挥“软”件文化在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功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连续组织开展4届“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可免试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实操考评。“智能楼宇供配电实训装置的设计与制造”项目被确立为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智能型硬币计数收集器的研制”被确立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于PLC实现的三段式过电流保护装置的研究”项目获得学院科研立项,成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基于PLC的卫生间次污水收集利用系统的研制”获得学院科研立项;“具有高性价比的双电源单母线供电实验装置”获得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二等奖;“基于PLC的低压双电源备自投装置开发”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实践证明,技能突出和参加创新实验项目的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获得了用人单位较高的评价。
6.积极开展企业培训,实现实践基地的社会、经济效益,利用校外实习资源促进校内基地建设开展维修电工、变电一次安装工、变电二次安装工、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工;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技能鉴定“高压电工”、“特种电缆工”;特种作业人员(电工作业)安全生产技术鉴定等培训考试项目;累计为企业和社会培训3878人,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利用和企业技术人员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加强交流与反馈,促进了实验实习教学项目的完善,使校内实验基地建设不断紧跟企业现场的发展方向。校外实习教学资源对于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实践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行业和专业的特殊性,加之企业生产管理的要求和限制,校外实习与企业生产管理之间存在矛盾。为了化解矛盾,科学划分校内外实习教学资源应完成的功能,合理调整实习教学计划和大纲,充分利用校内现场化的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实习的基础部分教学。精简到企业专业实习的时间,提高校外实习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校内外实习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
7.不断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促进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近年来,围绕该课题不断地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累计开展(完成)校级项目3项、省市级项目4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基于职业标准的电工实习课程开发与研究”项目已结题;“虚拟现实技术在低压电器虚拟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已结题;“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实践”、“面向电力行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优化的研究”等教研项目已近尾声;2013年“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电工实习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获得沈阳工程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不断深入开展的教学研究保持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和先进性,确保其不断与时俱进、紧跟专业及行业的发展和要求,促进了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结论
上一篇:生态效益范文 篇十
下一篇:电气论文范文 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