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能源的优点精选(九篇)
第1篇:传统能源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分布式电源 优化配置 遗传算法 逻辑交叉 功率损耗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083-02
1 引言
分布式电源(DG)具有投资少、选址容易、减轻环境污染、多样的可再生能源种类,近年来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现有的电力系统与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可以有效的降低线路网损,缓解电压骤变,并且供电可靠性大大提高。
在智能电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分布式电源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将来会有更多的分布式电源并入电网中。大量分布式电源并网有诸多优点,如减少线路有功网损,节约电网投资等,但如果分布式电源并网位置和容量选择不当,将会给电网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合理选择分布式发电的位置和容量十分重要。
近年来,DG的优化选址与定容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优化的方法包括传统优化算法和智能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混合智能算法等),本文作者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一种改进交叉操作的遗传算法;以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网损最小为目标,采用所提出的改进算法来求解分布式电源的优化选址与定容问题。
2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优化配置的目标函数
等式约束条件为潮流约束方程。
其中,QDGi 为节点注入的分布式电源的无功功率;PDGi 为节点注入的分布式电源的有功功率;PL为线路支路有功功率;PDG为注入的分布式电源的额定容量;U为节点电压;PS为配电系统从输电系统购买的实际功率;PSmax为配电系统从输电系统购买的最大功率。
3 基于改进交叉操作遗传算法求解流程
3.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生物的进化是一个奇妙的优化过程,它通过选择淘汰,突然变异,基因遗传等规律产生的物种能够适应周围环境变化。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生物进化产生的。
3.2 改进交叉操作的遗传算法
由于遗传算法存在的缺点:稳定性差,易早熟,收敛速度慢。为弥补简单遗传算法在分布式发电优化配置求解中存在的不足,笔者下面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1)逐步递减交叉率和递增变异率。
(2)逻辑交叉,即通过对经选择操作所选的两个父代个体分别进行逻辑或运算和与运算,产生两个新的子代个体,经大量实验运算表明,这种运算不但可以避免早熟,而且会对解空间扩大搜索范围。
3.3 改进遗传算法的计算步骤
结合笔者提出的思想,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的分布式发电优化配置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开始进化。
(2)输入系统的初始数据。
(3)由混沌函数产生初始种群。
(4)计算个体的适应度值。
(5)保存适应度值最大的个体,不让其参加交叉、变异过程。
(6)根据选择原则选出个体。
(7)让已选择的个体参与交叉过程。
(8)对参与交叉后的种群进行变异操作。
(9)对变异后种群中的个体再次计算适应度函数值,并从父代种群和子代种群两个最优个体中选择出较好的个体,插入到子种群中。
(10)判断是否满足进化终止准则,如果满足就转到(11),否则转至(4)继续进行遗传过程。
(11)终止进化,输出搜索结果。
4 算例分析
本文以IEEE13节点标准系统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假设网络中允许接入分布式电源的节点为节点2-节点13。关于多种群遗传算法参数的选取如下:各种群群体大小为M=60,交叉率Pc为0.8,变异率Pm为0.02,最优解连续不变最大代数W=5,最大迭代次数T=50。
原系统的功率损耗为175.595KW,并入系统中的DGs可供选择的容量分别为500,1000,1500和2000KW。第一步,并入一台DG后,通过运行MATLAB程序,并入一台DG的最优安装位置和容量分别为母线8和2000KW,功率损耗降至123.409KW。第二步,并入两台DG后,获取的最优安装位置和容量为在母线8和12上分别安装一台容量为2000KW的DG,功率损耗降至84.440KW。通过多次运行MATLAB程序表明:继续增加并入系统的DG的台数,对降低功率损耗的效果不明显,并且,如果负荷发生改变(减少负荷),母线电压会高于最大允许电压值。
5 结论
本文提出了以网损最小为基础,采用改进交叉操作的遗传算法对分布式电源选址和定容问题进行求解的优化方法,以使得加入分布式电源以后线路网络损耗达到最优,抑制了遗传算法收敛速度比较慢,算法稳定性比较差,易早熟等缺点,大大提高了算法收敛到全局最优解的速度和收敛的精度,并针对标准测试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与分析,三个算例结果表明,该算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表明,该系统并入一台或者两台分布式电源可以有效的降低线路损耗,系统并入多台分布式电源虽然增加了投资,但对降低功率损耗的效果不明显。因此,系统中并入多台分布式电源是不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梁才浩,段献忠.分布式发电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25(12):53-56.
[2] 梁有伟,胡志坚,陈允平.分布式发电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电网技术,2003,27(12):71-88.
[3] 刘殿海.电源优化规划理论研究及应用[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6.
[4] 陈海焱,陈金富,段献忠.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1):35-40.
[5] 徐荆州.分布式发电对配网可靠性的影响分析[D].南京:东南大学,2007.
[6] 王秀丽,王锡凡.遗传算法在输电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5,29(8):1-16.
[7] 席裕庚,柴天佑.遗传算法综述[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6,13(6):697-708.
[8] 丁永生,任立红.人工免疫系统:理论与应用[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0,l3(l):52-59.
第2篇:传统能源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微电网 经济运行 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d823.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5-0054-01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随着现在发展要求的严格化,电力系统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环境保护、能源安全和市场竞争等因素也迫切要求电网系统进行适当转变,以适应发展要求。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微电网担负着世人的厚望,开始试运行。很快,它就以容量大、电力稳定等优点超越了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发电而得到迅速推广,在能源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微电网概述
微电网,也称微网,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结构,是由微电源、储能系统、负荷和控制装置等共同构成的系统单元。微电网能够实现自我保护、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它既能与外部电网并网共同运行,也可以自己独立运行。相对于传统的大电网来说,微电网利用的是多个分布式电源,并通过静态开关关联到常规电网,因而具有极大的优势。
开发和延伸微电网可以有效促进分布式电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可靠供给,有利于实现主动式配电网,推动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过渡。
二、微电网的特点
微电网作为一个完整的电力系统,能依靠自身的控制和管理实现功率平衡控制、故障检测与保护、电能质量治理等多方面的功能。微电网组成部分中的电源多为容量较小的分布式电源,这种电源含有电子电力接口的小型机组,其中有微型燃气轮机、光伏电池、超级电容等小型装置,它们多是接在用户侧,因其成本较低、污染小等特点备受用户喜爱。
微电网因是在靠近负荷中心设立相应电源,所以能有效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的质量。并且,微电网通过特有的控制器就可以实现对整个电网的集中控制,操作及其简单便捷,并能促进微电网系统运行的优化。
三、微电网与传统电网经济运行的不同之处
微电网与传统电网的经济运行虽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能保证供电的可靠性、能满足负荷需求的情况下合理地安排各机组出力,能实现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传统电网应用中的经济调度规则和资源配置原则等都能应用到微电网系统中。
但是微电网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微电网不同于传统电网的是-微电网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看待问题,将发电机、负荷、储能装置与控制系统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单一、便于控制的系统单元,能同时实现向用户供给电能和热能的强大功能。
四、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研究
微电网系统的经济运行是微电网的集成控制以及能量管理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在满足负荷需求的同时实现综合成本的最优化,使微电网的经济效益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优化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微电网不仅能实现较高的可靠性收益和环保收益,还能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缓解电网压力。
五、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优化研究现状
从本质上来看,微电网的经济运行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优化问题,它包括了机组组合、经济负荷等诸多的经济调度问题,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对微电网系统中调度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静态调度,一是动态调度。静态调度主要集中研究系统运行的每个时段的最有运行方案;而动态调度则侧重于各时间段的联系与影响,如机组爬坡约束等。两种研究方面齐头并进、双管齐下,对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
但是由于我国对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缺少庞大的研究团队和资金力量的支
撑,研究工作虽然有欧美等的经验可供借鉴,但研究成果仍与国外一些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结来说,我国对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优化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较高;
2、缺乏统一、规范的微电网体系技术标准和相关规范;
3、微电网的保护、控制技术发展不成熟,仍待改善;
4、电子电力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技术尚不成熟;
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研究的进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寻找一个平衡点,推动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的优化研究工作的取得较大进展。
六、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优化研究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降低发电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微电网利用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微电源,不需要燃烧燃料,不仅能保护环境,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微电网与传统电网相比,虽然运行与维护成本较高,但是,微电网能带来较大的可靠性收益和环保收益,综合起来来看,微电机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优于传统的电网机组。
2.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据长期实践得知,传统的火力发电效率为30%左右,而微电网只利用其中的微型燃烧汽轮发电,效率就可达30%左右,基本可以与大型火电厂的效率相媲美;若实行冷热电联产,效率可达到80%左右,不仅能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同时,还带来了节能环保、缓解电网压力等极大的作用。大电网与微电网的区别也就在是否能实现热电联供或冷热电联供。实现冷热电联供,充分开发微电网的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
七、结束语
微电网灵活地将分布式电源与本地负荷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可以有效整合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优势,提高能源的梯级综合利用效率,并保证供电的可靠性。鉴于微电网的种种优势、为了能充分发挥其发电的安全、高效,必须对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进行更为深入的优化研究,旨在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推动我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军,徐晓琳,董萌萌.基于多智能体的微电网系统优化经济运行研究[j].华东电力,2012,06:1002-1006
第3篇:传统能源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河北传统美术;小学美术教育;民间美术;传承
传统文化属性是当前教育关注的焦点,美术是体现历史与文化的直观视觉记忆。用直观的美术形式弘扬传统文化是当前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所在。美术教育关注本土文化、注重民族传统精神,把优秀的民族美术文化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一部分,起到延续和发展传统美术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作用。小学阶段通过传统美术的学习与欣赏唤醒孩子们对周边历史审美事物的好奇,以传统美术文化陶冶学生,培养有民族文化意识的下一代。
一、河北省小学民族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河北小学美术的课程设置中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对传统文化认识等方面做了调查,结果是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育相脱节,具体方面如下:首先是教学内容的传统文化涵量少,据调查显示,传统美术内容在教材比重小且不符合少儿年龄特点;其次是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了传统美术文化的内容;再次是一线教师对本土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态度不够重视、传统美术知识储备不足,疏忽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还有通俗电视文化及卡通动漫对小学生有极大的影响,相比之下本土传统美术文化面临的现状就是对小学生已经非常陌生。以上种种原因不仅导致了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更导致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失落与审美思维的崩解,民族非物质美术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因此传统美术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迫在眉睫。
二、河北本土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用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开发的可能
美术是人类追求空间与时间、智慧与感情的艺术形式。从原始器物到石窟壁画,始终描述着人类的文化活动。河北本土传统美术体现为河北特定的区域中人们在生活、祭祀、婚丧等活动中的思维与文化内涵。我省本土美术资源丰富: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张家口蔚县和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剪纸、魏县土纺织技艺、石家庄辛集农民画、邢台邢窑和曲阳定瓷的烧制技艺、大名草编手工技艺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长期以来对本土美术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使民族传统文化赖以产生依存的环境改变了,传统美术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预见到地方传统美术文化面临的危险。为了避免民族传统文化在不久的将来只能在书籍和博物馆中才能找到的尴尬局面,必须在基础教育方面得到重视,从根本上使民族文化要得到传承,传承的关键是要从小学生做起,加强对青少年的本民族美术文化的教育。河北传统美术作品是本地域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体现了河北地区的民间美术的创作思路和方法。民间美术在材料上多为就地取材且皆能物尽其用、点石成金,经过收集、分析、整理、研究,这些材料和表现手法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入小学美术教学。剪纸、年画、陶瓷等美术题材避免美术内容的单一化,皮影戏、民间剪纸的制作过程用多媒体教学引进美术课堂,让小学生了解、喜欢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喜闻乐见中受到艺术熏陶。各种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是美术教育的载体,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促进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传统文化,从艺术造型中解读美术传统的文明密码,更好地保护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小学美术扎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将使教育更有生机。目前我省的小学美术教育缺失的正是文化经典这一核心,对传统审美文化因素在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整合,形成可以操作的课程与教材体系,以达到普遍推广的目的。
第一、树立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将传统审美融注于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如学生在学习画中国画时,首先要使学生了解传统中国画的品评标准直接取决于画家的自身修养,传统文化内涵是绘画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以此为例让小学生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又如在学习剪纸、扎染、年画等课程时,注重分析和讲解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传统,使学生能较为深人地了解民间美术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总之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教育手段,进行经典的民族传统美术教育,尽可能地使学生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根据学生特点优化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我省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进行挖掘分析和提炼,并对其内容及形式进行选择,从中甄别出适合小学生继承的各种形式,寻找它与现代小学教学的结合点,制定出适于教学使用的范例,使小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流传、演变过程和这些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特殊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生动直观的器物参与教学,比如在欣赏邢窑陶瓷艺术时,介绍传统陶瓷的特点,以及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的欣赏,并利用黏土或彩泥尝试制作,使学生认识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的地位,将传统文化感悟心灵,从而达到一种文化层面的理解。
以小学生审美认知发展的规律为根基,通过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出适合的美术目标,调动小学生中对传统美术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以写实原则及惯例来判断艺术品的优劣,按照儿童绘画心理研究安排适合于小学生不同阶段心理特征的美术内容,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安排以写实为主要内容的美术课程,如年画、剪纸课等内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省许多地区都有遗存,特别是蔚县、磁县、丰宁、肃宁的剪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有着北方拙朴大气的特点,线条和造型粗犷,内容又是民众生活的直接体现,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从造型形式、色彩、材料都适合一二年级的美术课程需要:造型相对写实、没有过多的抽象成分;色彩艳丽,材料方便。儿童喜欢玩味材料,他们热衷于探究各种材料的功用,因此可以安排在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根据以上特点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首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收集与剪纸等内容相关的资料,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直接的兴趣。接着在课堂教学时出示作品,给学生概括介绍河北文化以及文化对剪纸特点的影响、相关的历史故事等有趣题材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教师联系生活情景,创设拜年剪窗花、贴窗花、祝福等题目引导学生制作图画,具体制作时可以手撕纸为主代替民间美术制作的复杂工序,这样极大地补充美术教学不足。传统美术的传承教学应是一个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对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在自由的、充满兴趣的活动中,就能真正地放松和愉悦,达到情感上的陶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审美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三至六年级的儿童处于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初期,开始注意形式技巧以及形式本身的表现色彩,对抽象的绘画有了一定的兴趣。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整合符合这个阶段儿童身心特点的本土优秀传统美术资源,比如陶瓷、纺织、草编工艺等,以先易后难、先兴趣后理性、先欣赏后临摹为原则安排教学过程、选择分配教学内容。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形成对传统美术文化的培养,使本土优秀传统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普及传承。
第三、开发整理河北地方美术资源,构建小学美术课程体系。我们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省优秀的民间艺术,通过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解释方式及其审美意义的发掘,在教学中增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对照我省的美术生态环境,审视与分析美术资源的教育功能和价值,筛选出符合学生认知实践能力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价值,同时注意降低传统美术资源的难度,可以打破原有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比如剪纸的程序分为刀刻和染色,程序都很复杂,需要长期的技术与经验,但是我们把剪纸艺术引入美术课堂就要提炼出必要的、适合小学生认知与操作的工序,从全新的角度,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作品了解与制作兴趣,尤其重点在于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挖掘民间传统美术文化,将其拓展为可资利用的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
第四、提高教师的传统美术文化修养。小学美术教师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缺乏令人担忧。解决办法首先要定期聘请民俗专家学者到校对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民族美术与精神文脉的修养和对传统美术文化的认识,掌握传统美术文化的本质;其次鼓励美术教师走出课堂,向民间艺人学习,收集、整理原生态的传统美术资源,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出民间美术作品的特点、材料、工具及制作技术等,研究怎样融入到教学中,形成适用于小学生的制作方法,促进学生领悟传统特有的造型法则,使传统文化元素不知不觉地进入学生的意识系统并体会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教师还需做民间美术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抓住我省重点和特色民间美术形式,挖掘其文化元素,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和传承地方传统美术资源,吸收传统中有特色鲜明的视觉文化并提高艺术修养,以优秀民族文化内涵支撑教学。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就是传统艺术审美趣味和艺术技巧系统方面的传承,可以说本土传统美术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增加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重点所在。小学美术学科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任务,传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本土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与精神的传承。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客观地认识传统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美术课堂中,让孩子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获得美育而茁壮成长!
基金项目:2010年河北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10120033)
参考文献:
1.李伟.邵玲莉著.河北剪纸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2.郄建业著.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3.(美)玛琳・加博・林德曼著.李蒙丝译.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第4篇:传统能源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称。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世代传承,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在漫长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不断丰富自我,不断完善成熟,在体现了继承性的同时,又体现了创新性,形成了世界上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向新的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身内容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因此,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政治教育范畴,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创新举措。
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
中国传统道德注重气节、操守,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具有这种品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用传统文化中进步、积极的内容来熏陶大学生的思想;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修养具有着重要影响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传统,有着丰富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修身的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和道德品质,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孔子提出了"内省"的修养方式。只有通过"内省"、"自省"的方式促进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才能达到"齐贤"的人生境界,是当代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一直是人们所认同的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重要载体和资源,是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中具有奠基作用的文化精华。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爱弥尔·涂尔干曾指出: 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把现实社会变成与传统毫无相关的白纸之上。高校辅导员要开展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除了要灵活运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使其不但"口服"、更重要的是"心服",【1】才能引导好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修养。
3.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赞扬"人和"的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和"的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逐渐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三、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首先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虽然期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但其道德行为与社会道德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表现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许多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自我控制力较差,因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同时,许多大学生价值观念混乱,道德防线下降,理想信念缺失,极为容易被"西化"。
第二,依托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其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涵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趋向。它在内容上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契合的。其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承载、传导和濡化功能,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在功能上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契合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功能上的相契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提供了可行性。
四、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实施路径
"当前,面对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改革就成为时代性的课题,而以爱国主义和整体主义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重大契机"。 【2】 "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文化流传的结晶,将传统文化教育溶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亲切,更加得心应手。"【3】
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就必须从不同角度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路径,才能真正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这是必然选择。
1.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
首先,课堂是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教育作用以及选修课的辅助教学作用,有目的地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持之以恒地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传统文化进第一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的特点,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的方式由灌输转为唤醒。各高校可以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际出发,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有的放矢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依托地方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编写出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作为现行教材的有力补充。同时应着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紧密结合。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升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成果的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另外,可以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发挥传统文化流派繁多的优势,便于大学生挑选。
2.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第二课堂平台建设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深化、拓展和延伸。优秀传统文化进第二课堂,能有效地避免单调、枯燥的教育组织形式,从而让学生在多样和谐、有张有弛的德育形式中获取最佳的德育效果。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辐射作用和凝聚作用,把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切入点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和更佳效果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4】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以下途径进第二课堂:
第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以学生社团为依托深入挖掘校园传统文化资源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走出的一条富有特色的道路。对于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民族荣誉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党团组织的指导下,社团可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活动,如屈原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自我参与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第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重视发挥网络德育的重要作用。网络德育是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网络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的特点,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的方式。例如建立生动活泼、内容充实丰富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站,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主题的网页设计比赛,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络动画比赛等。
第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做到让优秀传统文化进社会实践。依托当地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大学生的体验和认知,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深刻认识。要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如立足岳阳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屈子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观岳阳楼进行爱国主义和人生价值观教育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在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认识和行为趋向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大学生的心灵,从而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最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重视抓住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除举办学术讲座以外,还可以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征文活动等。 通过在中国传统节假日中营造文化氛围,进行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历史伦理的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节日德育活动。比如春节开展孝亲活动,清明节开展纪念先祖和先烈活动,端午节培养爱国情怀,中秋节培养团圆意识,重阳节敬老爱老。
总之,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对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既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又要汲取传统的养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在明确德育对象的状况下,深入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要注意把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利用这一源头活水,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徐兴全.试析发扬传统文化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意义,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4)112.
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2)41.
第5篇:传统能源的优点范文
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如何设计?蒋跃谈了如下几个重要问题:
指导思想和发展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陕西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工业经济向多点支撑转变、向资源深加工转变、向轻重工业并重转变、向三大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全面提升经济效益。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能源化工向资源深加工方向发展,努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装备制造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总成水平,尽快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发挥陕西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追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水平,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轻纺工业围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精、专、特、优特色产品,形成新的产能。其中食品、服装、工艺美术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采用先进工艺和信息化技术,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从根本上提高工业企业整体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工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设备等产业,培育发展光电子、半导体照明、光伏电池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发展应用电子产业,重点围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工业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加强技术研发,推进产业化。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发展应用软件,做大做强软件产业。促进软件服务外包发展,着力推进软件标准化、商品化和国际化进程。
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大对冶金、水泥、电力、化工行业等高耗能行业的改造力度,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加快信息技术在能源及“三废”综合利用、回收和再循环以及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在传统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管理等方面普遍实施信息化,促进重大装备和工艺项目的技术创新。通过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传统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强产品整体竞争力。
利用信息技术科学、适度、安全采掘矿产资源,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矿藏资源数据库和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系统,实现对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精准描述、科学规划、适度采掘、深度开发和高效益经营。加快传统技术、设备、工艺、安全控制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等的集成,提高生产测量检测的准确度和信息传输的实时性。
建设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省内有效资源,建设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大型企业(集团)提供高效便捷的业务流程优化和销售、支付、物流等电子商务类信息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风险的实用型信息技术服务。建设传统产业改造构建库和信息技术创新平台,完善信息技术推广工作体系、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支持服务。
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继续壮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以化工为重点,大力推进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一体化,做大做强煤炭、油气、电力和化工四大产业;以实施大飞机专项和发展支线飞机为龙头,从整体上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以整合科技资源和加快成果转化为抓手,扩张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力争三到五年,将三大优势产业发展成在全国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具有领先水平的产业。
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制定《加快陕西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意见》和《陕西企业技术改造指南》,建立全省技术改造项目库,有重点、分批次地推进我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使企业的技术及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引导企业整合资源,更新设备,加快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个价值链高端挺进,推进产品技术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挥我省在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产业上拥有的资源、科技和人才优势,依托各重点企业,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多晶硅生产、硅材料加工、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等工程,加强专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在多晶硅提纯技术、大功率LED光源、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研发等领域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我省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的产值达到3000亿元,到2020年达到8000亿元。
依托优势农业生物资源,加大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培育壮大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扩大与东部地区的协作交流,积极吸引东部资金、技术,促进陕西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扩张,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制定《陕西省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对全省产业集群发展进行规划部署,明确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重点、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煤及煤化工、汽车、输变电、航空、航天、有色金属、食品、电子信息等20个产业集群。着力抓好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三大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园区作用,特别要提高23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100个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加强部门协作,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工业园区承载和聚集功能的有效发挥,引导企业和项目集聚,提高产业集聚和关联度,推动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以政策支持为导向,加快产业转型步伐
统筹规划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立足陕西工业的发展现状,把握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特点,集中力量研究、制定陕西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确立陕西工业发展总体战略,明确各行业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引导、调动和鼓励企业自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第6篇:传统能源的优点范文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有相同点,更多的是不同点,两者教学方法也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网络教学方法的缺点通常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而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也往往是网络教学方法的优势。因此,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着有益的优势互补关系。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呢?
一、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具体途径
要实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就得从深入挖掘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着手,了解实现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具体途径。
(一)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开展教学的具体途径
1.1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讲授优势,突出人文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教育中,教学活动具有教师把知识向学生进行讲授的过程显著特征。这样一个讲授过程,更加突出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人文因素作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人文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是任何教学方法所不能取代的。如相当多的数学教学,教师的讲授才会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使抽象的东西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默契传递。
1.2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亲合优势,突出师生的情感交流作用
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近,交流的形式丰富。教师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暗示对学生的学习影响都非常大。教师带着鼓励的表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警示,会约束学生走神;教师的一个暗示,会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教师的一个引导提示,会帮助学生的思维提高。在这些活动和行为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亲合,也才更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这好比一个母亲用自己的乳头或用奶瓶给婴儿喂奶一样,对婴儿的情感和思维影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感受。也好比在电视里看到一个伟人或明星,与大家坐在一起的感觉相差甚远一样。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亲合优势,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健康发展。
1.3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表演优势,展现教师的示范作用
许多教学知识是在教师讲的过程中,学生认知、体会和理解学习到的。但有的知识是不能完全简单依靠语言和描述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到的,还需要一定的过程演示和真实展现才会形象生动的让学生领会到。如小学数学的列图式加法运算,教师通过板书形式,采用边写边说边演示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更容易领会到加法运算的规则和方法,这种示范作用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效果非常突出。
1.4运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习惯优势,发挥学生的依赖作用
采用传统教育方法,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传统教育中成长大的。大多数学生都十分习惯于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并且已经对传统教学方法产生了依赖心理。我们不能一蹴而就否定它,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学习心理,合理的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才会充分保证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在采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有机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1.5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导向优势,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鸣效应
传统教育特定的活动场所,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学习活动,更容易产生师生间良好的心灵感应作用。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讲授法中所表达出来的多种蕴含感情色彩的教学形势、语言及营造的气氛,对教学目标实现是相当重要的,它对学生的心理才会产生深刻的共鸣作用。特别是针对有关纪律、道德、思想、品格和情感教育等教学内容时,应有意识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才会达到鲜明的导向作用。
(二)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优势开展教学的具体途径
2.1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媒体与显示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网络信息几乎不受容量的限制。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接触书本教材的内容,而且可以广泛的接触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网络媒体的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文本、声音、图画、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因素。多媒体表现形式,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所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不仅内容量丰富,而且学习资源的形式也丰富。资源的另一个表现方式还体现在网络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教师,它是一种特定的丰富的人力资源。
2.2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媒体模拟与放映优势,促进教学形象生动化
多媒体具有很强的模拟和放映优势,可以把真实的教学内容或真实或模式放映出来,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效果突出。如地理火山章节教学,运用网络媒体提供火山爆发的真实情形,所达到的教学效果非同一般。在此基础上开展理论教学,可以很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所以,网络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死呆的说教活动和呆板的文字表述,实现向学生展现形象、直观和具体的网络媒体情境。
2.3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开放优势,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精神
当今社会,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个性发展的教育时代。教育提出了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展协作学习的目标和要求。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自主学习,加强协同学习和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思维活跃的当代学生,他们也更乐于探索知识奥迷,对网络也独有情钟,这也迎合了当今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可以通过网络的聊天、论坛和留言本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师是网络教育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要当好指导员,共同参与学习互动交流。
2.4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优势,克服传统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
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一般都是基于课堂形式进行的,具有很强的时间约束性和空间限制特点。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离开课堂就几乎不能再继续组织教学。我们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广泛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学习,它是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个有益补充,也是网络教育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这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深入学习和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补充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2.5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形式多样优势,充分实现分层教学
传统教育,同一个教师,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而学生存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不能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我国教育界几年前就大力倡导和尝试分层次教学改革,但难以操作。网络教育教学方法打破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局限,通过教学设计和网络设计,可以提供多套学习方案和学习方法,从而满足分层次教学需要。
2.6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互动优势,促进探究式学习
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创设网络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实现探究式学习。相对传统教育,教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方法,更容易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网络教学方法,更容易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交流探究的内容。
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策略
策略一:整体把握、有机结合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选择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锐意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时表现在同一节课,要分阶段分别运用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有时表现在同一章节教学内容的多课时中,要分不同的课时分别运用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在一段教学时期中实现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如开始学习某一章节时,教师应优先考虑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新的章节内容和学习要求有一个适应过程,并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中间小节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既能保证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又能很生动且较轻松的突破教学重难点;在章节结束部分用网络学习方法,能系统的展现章节结构,巩固章节知识,也能较容易的完成拓展提高学习和补充学习需要。
策略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条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切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特长,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有意识的进行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达到更佳教学效果。
策略三:灵活运用、合理优化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就应有所不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实现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教学理论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上都发挥得淋漓尽。只有灵活运用两种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进行合理优化,教学活动才会生动,才会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策略四:求同存异、相互补充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各有其优势和不足。由于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忽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对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因为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片面刻意追求网络教学方法。一概而论否定其中某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坚持固守另一种教学方法都将会导致停滞不前或得不偿失。要采用求同存异的策略,使两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有益共存。
第7篇:传统能源的优点范文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1]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要建立在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基础之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把握时代主旋律, 积极更新观念, 因时而变、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路径,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弘扬时代主旋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2]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应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握教育活动的方向性和思想性。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赋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的内涵和时代阐释。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方面,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通过对中国历代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内容、价值追求前后相承性、相融性的理解,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并深刻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所处的地位,赞同并自觉拥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为指导,既要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大学生思想文化需求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相一致,着眼于解决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赋予传统文化教育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在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形势下,帮助大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和批判继承,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巩固自身的思想道德基础,提高道德修养,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正义感和奉献精神的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思想道德基础。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突出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精髓,把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融入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始终。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3]荣辱观明确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向,依据其精神和内涵,制定符合大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措施,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
以实施人文素质培养方案为主渠道拓展路径,弘扬传统文化
具体来说,就是形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着力点的教学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实施人文素质培养方案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设置上,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 发挥课堂教学的渗透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一是要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等公共必修课程中挖掘体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最基本的素材,而且也是当代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发展精华之结晶,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理想范本。二是要依据专业开设与之有关的传统文化方面的概论性必修课,并结合实际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专业教育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如在体育课中增加中国武术等教学内容;针对建筑、园林、规划、设计等专业,开设“中国建筑史”“中国园林艺术史”“中国绘画史”等课程,学生在加深理解专业知识内涵的同时,也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三是要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系列选修课程,包含“文化概论”“经典名著”“民族乐器”“戏曲书法艺术欣赏”等,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兴趣、性格、思想、信仰等的素质教育,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广博而丰厚的文化底蕴积淀,并规定学生任选课应达到的最低学分。可以邀请名师、专家开展国学经典导读,将“四书五经”和古代经典名篇等优秀读物作为德育读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及经典文化渗透,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用传统美德来熔铸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呆板的说教,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眼于大学生道德成长要求和价值诉求。除了深厚的理论根基所展现的魅力外,传统文化教育也要重视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通过文字、图片、动画、漫画、影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段来诠释文化精髓,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参与其中,既满足了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又增强了教育的有效性。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氛围营造路径,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园地和摇篮。根据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特点,可以通过校园环境渲染、校园活动彰显等渠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对大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以传统文化元素营造校园文化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一是以传统文化之精髓提炼校园精神文化,如校歌、校训,这些校园精神虽然抽象,但又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能内化于行动、作用于实践。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这样的校训充分体现和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与校园文化结合后,“润物无声”的效果深入人心。二是以传统文化之气息构造校园景观文化,包括校园内的楼、桥、路、馆等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建筑物以及植物、山水等自然条件,赋予校园内这些物质性的形体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发挥其育人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校园布局的景观文化色彩看得非常重要,他在论及校园文化设施时指出,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些精辟见解,让我们领悟到校园文化体系融于校园景观外壳的重要意义 。[4]
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上,注重举办特色主题教育活动。一是通过开发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抓住各种传统节日和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纪念日的有利时机,开展生动、具体、形象的教育活动。以传统节日主题教育为例,这些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众多的节日礼俗,其核心内容总体上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精神,注重伦理道德,重视亲情和孝道,所承载的文化观念和民族情感能够凝聚大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鼓励学生团体自行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如举办诗词诵读活动,在欣赏历代文化经典与名篇诗文的过程中升华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认识,开展各类文化沙龙、演讲比赛、刺绣、剪纸等民族手工艺比赛等,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潮流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传统的真谛。此外,还可以开展身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评选活动,如“校园十大道德之星”“自强之星”“十大先进事迹”,用这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直接体现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来传递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锻炼路径,培育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教育的成效需要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体验、感悟和升华,通过实践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培育和养精神、民族精神,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高校要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现实相结合,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优良特质。古老的中华大地遍布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这些在社会发展中沉淀下的文化精髓涵盖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知识,记载了许多意义重大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 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学生在这样氛围下的社会实践中能受到优秀文化的陶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从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中提炼出鲜活的时代特征, 并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关于专业课程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历史古迹考察、文化艺术参观等活动,通过切身融入让青年大学生自觉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实践中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用自己的亲历亲为、耳闻目睹,联系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把思想追求、行动表现融入传承传统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的行动上。可以依托区域传统文化资源发掘出区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探究文化源地、考察文化遗址、走访博物馆和历史古迹等,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认知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民族优秀文化发掘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以新媒介为传播路径,开展网络传统文化活动
在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得到迅猛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可利用的资源,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阵地。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5]网络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不但继承了传统教育载体可保存与查阅的特点,而且具有更强的功能和更高的效率,具有新鲜性、及时性和互动性。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和教育功能,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首先,可以向大学生推荐一些当前互联网上有关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网站,如中国孔子网、中国国学网、中华文明网,并给予相应的引导和帮助;高校也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建设弘扬和培养民族传统精神的特色网站,开辟各种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如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介绍、传统节日的溯源和演变、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档案等,开设网络教学频道,设立经典著作宣读栏目,既创新和拓展了教育途径,又可以利用互联网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既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又能进行主题讨论、互动交流和解疑答惑等活动。其次,引导大学生开展网上传统文化竞赛活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中积淀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对健全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举办网页设计竞赛、网络小游戏开发竞赛,开展中国历史典故和重要历史人物的Flas制作竞赛等,这些网上文化活动既培养了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专业网络技术人才,又施教于乐地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激发了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只有有了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在网络中更具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的特殊优势生成了网络文化教育,但要把握好宣传导向和信息来源的关口,帮助学生在网络中捍卫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防止网络传播的多元文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作为当代最富有活力、创造力和求知欲的青年群体,其头脑中传统文化的精粹积累得越多,他们的现代化眼光将会越加深邃,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会更加强烈,[6]由此才能满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第2版.
[2][5]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第1版.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郝建功.高校校园建筑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21(2):17-20.
[6] 张岂之. 中国传统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第8篇:传统能源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互补格局
新媒体的诞生和不断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为了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良性互动,达到共赢的目的,两者的合作也成为双方共谋发展的新趋势。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是双方共同面临的课题。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赢
1.优势互补
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互动性、开放性等优势,但缺少传统媒体所具有的原创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在媒体行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互补性使得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不能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体而存在。这就为互动提供了可能性,双方要通过具体的互动合作,来真正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
2.合作前景
根据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自具有的优势,在互动合作的过程中,新媒体可以学习传统媒体报道新闻实事的丰富经验和认真求实的态度,传统媒体也可以从新媒体身上受到启发,进行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的创新,不断改变媒介形式、运作方式和管理服务方式,更大程度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要。传统媒体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新闻资料,可以为新媒体提供内容来源。与此同时,新媒体也可以成为传统媒体的内容来源,传统媒体可以从论坛发的帖子、微博上寻找新闻线索。
二、多样化的互动合作方式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性为二者在实际的新闻报道工作中实现良性的互动提供了可能性,采取具体的行动才能实现这种可能性,因此,互动方式作为实践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1.共享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能提示新闻的所在,在这方面,传统媒体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因为他们掌握着大量的一手资料,有丰富的新闻资源,而且公信力强,新媒体通过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不仅能够丰富信息内容,也能借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来提升形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的共享和互动丰富了双方的新闻的来源,扩大了新闻报道的关注面,也给受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2.联手新闻策划
在报道一些重大热点事件的时候,往往需要进行新闻策划来实现新闻资源的最佳组合和配置,获得更好的新闻宣传效果。例如,在报道两会、奥运会等热点新闻事件的时候,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就可以联合进行新闻策划,共同推出一些专栏、板块、论坛等,依靠双方的力量推动新闻报道工作。
3.加强新闻互评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它表达了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对新闻评论都是相当重视的。新媒体依靠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新闻评论平台,可以让网民各抒己见,提高他们参与大小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媒体依靠权威性、公信力强等特点,通过新闻评论来显示出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
4.开展新闻合作
民意调查和主题评选这一类的活动,需要广泛征集群众的意见,听到群众的真实声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开展这类活动,可以开辟出不同渠道来征集更多来自民间的声音。在简化传统纸质投票程序的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活动参与度,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
5.变革经营方式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变革经营管理方式主要通过以下四方面体现出来的:
第一,传统媒体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产生了网络电视和手机报。以手机报为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手机用户越来越多,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齐全,手机用户不再满足于手机传统的通话功能,而想要通过手机了解新闻信息,这就为传统报刊和网络技术的结合提供了发展前景。
第二,传统媒体纷纷开设网站,并对新闻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开发,拓展了传播渠道、媒介形式、服务方式。例如,由人民日报社建设的人民网,在依靠《人民日报》的新闻资源的同时,创办了“观点碰撞”“人民观点”等特色专栏,有效拓宽了传播渠道,提供了更好、更全面的信息服务。
第三,传统媒体借助外资开设网站。开办网站需要资金和技术上的投入,传统媒体借助外来资本的注入就能获取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例如,大渝网就是由腾讯公司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联手打造的。
第四,多家传统媒体制订了资源共享的公平规则。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进行新闻资源的转载和利用,是新闻资源共享、新闻线索互动的体现,但这种互动合作方式并不意味着任意的“拿来主义”。目前,已有《中国新闻界媒体公约》来为这种互动方式营造良好公平的环境。根据公约规定,凡不属于公约单位的新媒体,如需引用公约单位的新闻信息,则需要通过该公约单位的授权,并支付相应的转载费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互动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合作中求发展,也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第9篇:传统能源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
一、浙江省传统制造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与问题
1.浙江省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阶段
经过农村工业化阶段(1979-1991年)、全面工业化阶段(1992-2001年),浙江在新型工业化阶段(2002年~2010年)中后期基本形成以纺织、轻工食品、冶金、建材、化工五大领域为主体的传统制造业格局,以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临港重化工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快速成长。
2.传统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情况及地位
(1)传统制造业是浙江工业产业的主体。浙江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及物联网、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依然是浙江工业经济的主体。
(2)块状经济是传统制造业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块状经济是浙江工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在全省发展经济、吸纳就业、开辟税源、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省共有年销售收入200亿以上的块状经济26个。其中,14个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块状经济实现销售收入7435.6亿元,占26个两百亿级块状经济的59.0%。
(3)传统制造业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优势领域。民营经济和大型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是浙江省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传统制造业是半数以上的民营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所从事的产业领域。2009年,全省工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共有41969家,其中有58.2%的企业分布在五大传统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7804.88亿元,其中59.1%来自于五大传统制造业领域。
(4)传统制造业是出口贸易快速发展的支撑力量。浙江省是全国闻名的外贸大省,传统制造业对浙江省出口强劲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从经济总量规模上看,2009年浙江省五大传统制造业实现出货值4466.44亿元,占全省工业企业对外出口总额的52.5%;纺织服装类等传统制造业仍占据优势,共出口2378.4亿元,占浙江出口总值的28.0%,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仅为7.4%。
3.传统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浙江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传统制造业还存在明显的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低端化锁定倾向。主要表现为:产业升级较为缓慢、产品附加值较低、要素制约压力不断加大三个方面。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9年浙江省单位从业人员的平均工业总产值为48.8万元/人,低于山东制造业的71.3万元/人、江苏制造业的69.0万元/人。从五大传统制造业的工业产值利润额来看,2009年浙江省五大传统制造业的每百元工业产值的平均利润额为8.3元,低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的8.86元,低于广东五大传统制造业的9.78元、山东五大传统制造业的9.54元、江苏五大传统制造业的8.88元。
二、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发展思路、重要任务及重点领域
1.发展思路
把握“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研究开发、集成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手段,以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创新、节能减排方式创新为重点,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任务和重点技术领域,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努力推进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企业转型发展以及出口结构优化调整。
2.重点方向
要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创新、节能减排方式创新六个重点方向加强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创新。全面提升产品品质,抢占价值链高端地位,在“专、尖、新、特”上做文章,做专业化精品、尖端化精品、时代化精品、特色化精品。加强品牌创新。深入推进品牌战略,支持创建知名品牌、区域名牌,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推进管理创新。发挥企业家在传统工业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业务创新、开放创新。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在全省所有企业中分别由省、市、县(市、区)分级分批开展企业家增强创业创新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轮训,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加强节能减排方式创新。深化工业循环经济试点活动,减量、循环、高效利用资源,创建循环型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和企业。
3.重要任务
(1)原材料工业领域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重点任务。严格行业准入。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准入条件,制定实施地方性行业准入条件。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建立落后产能界定标准。加强技术改造。以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原则,大力推进原材料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环境,促进原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
(2)消费品工业领域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重点任务。推动产业集中。推动行业整合,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采取联合、购并、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建设品牌渠道。引导和支持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努力培育形成区域品牌。着力推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自有营销、独占性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展示平台等共享式营销网络。强化工业设计。建立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重大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一流人才和科技资源等高端要素集聚,如依托浙江大学、省科技创新基地,规划建设“长三角创意产业走廊”,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强化产品安全。以食品、家具、玩具和装饰装修等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行业为重点,加强质量管理,完善标准和检测体系,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保障产品使用和食用安全。制定消费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开展消费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跟踪评价消费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贯彻实施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
4.重点领域
(1)纺织产业。加快调整化纤产品结构,提升纱线及纺织面料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推动印染业的发展与清洁生产相融合,创建丝绸行业新优势,以设计和品牌推进服装服饰产品升级,加快发展纺织装备制造业.
(2)轻工食品产业。轻工产业以食品、造纸、塑料、皮革、家电、日化、照明电器、缝纫机、轻工装备等行业为重点,通过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品牌建设、兼并重组,促进产业升级,使生产规模、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3)冶金产业。优化钢铁产品结构,做强做精不锈钢产业,积极发展优特钢,巩固提升铜加工制造业,加快发展轻有色金属加工业,培育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
(4)建材产业。推进水泥产业节能技术改造,支持发展特种玻璃,加快功能型、环保型和新型装饰陶瓷产品的研究开发,提升浙北玻璃纤维工业生产基地,发展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高性能新型建筑材料。
(5)化工产业。通过技术改造、自主创新、扶优扶强、节能减排、限制淘汰落后,提高中高档产品比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重点提升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化学原料药、基础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做精做优化学工业。
三、保障措施
1.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加强政府引导与扶持
积极落实各项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措施,把握政策措施的指引方向,争取更多的国家扶持资金,引导企业走以质取胜和集约化、多元化发展路子,提升传统制造业竞争力和企业技术水平。加强组织与协调。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为传统制造业增强创新能力、促进改造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快产业资源重组,积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鼓励产业资源重组。重点抓好146家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作,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培育新增一批龙头企业。创新合作机制,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培育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优势明显的成长型企业,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成为龙头企业。
3.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大力增强创新载体建设
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深入抓好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工作,实施 “六六工程”,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国际竞争优势。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公共创新平台比选工作,增选一批基础研究扎实、成果转化好、支撑效果明显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努力增强服务传统制造业企业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各阶段创新需求的服务能力。
4.改进信贷金融支持,不断完善投融资体系
加强风险投资与企业对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资金对风险投资资本的引导、示范作用,搭建风险资本与优质企业的对接平台。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探索科技银行建设,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进一步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资源转化,鼓励企业积极创新。积极鼓励上市融资。推动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企业到海外市场上市融资。
5.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继续推进产学研合作
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采用委托研究、共同开发、有偿使用等形式,加强同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
6.加强人才培育引进,不断夯实创新人才基础
培育和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积极贯彻《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时、足额地落实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继续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采取股权、期权等方式激励管理人员。培养一批高素质产业基础人才。鼓励企业以外包的形式,委托学校或专业机构进行企业员工在职培训。
7.加快实施两化融合,大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逐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广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鼓励企业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深入实施企业精细化管理“5111”工程,总结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创新成果。
下一篇:财务个人年度计划精选(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