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社会学概论学术型论文题目

社会学概论学术型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社会学概论学术型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好写的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2.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3.读懂“90后”才能获取真正的生力军4.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对策5.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6.信任与公平:青年社会心态的区域比较7.浅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8.试论专业化.职业性社会工作推进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分析9.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10.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存在于地球表面和内部,还包括直接供给或影响地球某些资源的阳光、风能、潮汐等恒定能源。广义的社会资源则包括人力、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是容易被忽视而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中国素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著称于世,不过对此要作具体分析。就陆地面积而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俄罗斯、加拿大之后,可谓“地大”。自然资源总量,大致也排在相近位置,可谓资源大国之一。再具体一些,耕地面积9685万公顷,位居第4位;可利用草原面积22467万公顷,位居第3位;森林面积11533万公顷,位居第7位;铁矿石探明和保有储量496亿吨,位居第3位;磷矿石储量亿吨,位居第2位等,堪称名列世界前茅。另外一些资源如淡水、石油、天然气、铜等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拥有量,排位则靠后一些,总量仍较可观。从总体上看,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品种比较齐全的国家,在160多种矿产资源中,中国基本探明储量的有150多种。全国由南向北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全部气候带,从低于海平面到海拨8848米的世界最高峰等高气候带,具备基本依靠自己的资源建立起独立的经济体系的条件。可以说,世界上具备如此条件的国家,为数并不多。然而,中国自然资源同时存在着不足,表现为绝对短缺和相对短缺。首先是自然资源绝对量供给不足,这同人口众多紧密相联。如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人均森林面积仅占16%,人口却占到世界的21%。其次是结构性的相对短缺,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总体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即总体资源中某些重要资源不足,如在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藏中,像石油、天然气、铜、金等储量不足。二是同类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即在具有较强性替代资源中,优质和劣质的质量结构问题。如化石能源中,石油、天然气优质能源所占比例低,而煤炭等劣质能源所占比例较高,对提高经济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不利。三是开发条件和成本高低的结构性短缺,即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难易程度、开采和利用成本高低的结构性问题。如草原面积在世界排位第三,但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高原高寒地带,草的质量不高,单位面积载畜率低;又如一些矿产资源或深部埋藏,或杂交混生,给开采和冶炼增加很大难度,技术要求高,成本也高。无论自然资源的绝对短缺还是结构性的相对短缺,在人均拥有量上的矛盾都是很突出的。目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6,水资源不足1/3,草场不足1/2,人口对于资源的压力相当沉重。这种压力还不止来自人均占有量水平低,而且从发展上看,还来自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加权效应”。众所周知,生产使消费成为可能,而消费又进一步促进生产,从某种角度讲,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与消费矛盾统一运动中演进发展,导致生产的不断扩大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消费资料在品种、数量、质量上产生新的飞跃,使人口增长作为分享资源消耗的“分母的加权效应”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如196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快于人口增长2倍有余,原因是同期人均能源消耗增长45%所致。中国是一个消费水平不高的国家,却是近20年来消费水平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城乡居民纯收入的提高导致消费增长,人口城市化推进消费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模式向现代消费模式转变促进消费增长,三者交互形成的聚合力拉动消费,使资源消耗增长大大快于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对于资源消耗来说表现出很强的分母“加权效应”。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了“三步走”发展目标,21世纪这种“加权效应”还将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亦即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的稀缺性会变得突出起来。中国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图为珍惜用水的广告。面对未来中国人口数量增长和资源稀缺矛盾加剧的趋势,谋求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外,首先要充分认识资源的稀缺性,树立稀缺资源观。非再生资源利用后不可再生,不能复得,呈绝对减少趋势,某些资源已向我们亮出“黄牌警告”;耕地、森林、牧场等可再生资源,若再生的速度不能满足包括“加权效应”在内的人口增长的需要,则短缺的严峻性将有增无减。其次是大力推进节约资源战略。包括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要浪费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尽力节约资源。再次是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以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资源,浪费资源则受到应有的处罚;明确资源的产权,实施有效的监督。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节约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对重要资源提出具体目标。如2005年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十五”期间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大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强化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采伐管理,完善林业行政执法和管理体系设施,加强草原保护,禁止乱采滥垦,严格草场制度;矿产资源加强法制化管理,加强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和处理的产业化,促进转化成可用资源等。这些明确规定和要求,将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过多给交通带来的压力

儒家伦理理论的范例学分析 一、题目缘起 :从要素阐发到类型阐发儒家伦理推动或拦阻今世化的要素阐发 (elementary analysis)是阐发评估儒家伦理的主流研究取向 ,这种要素阐发 ,是一种将儒家伦理组成因素——拆解开来 ,作为单独的社会因子看待 ,并据此视察它的社会功效的研究要领。在要领的基调上 ,则体现为将这些拆解开来的伦理因子与西方伦理中相似的因子加以比力 ,再将二者在社会运作中的相似作用加以类比认证 ,着末坚定这些因子对社会进程的推动与拦阻作用 ,并由此推测整个儒家伦理理论的功效怎样及作用巨细。无疑 ,要素阐发对增进人们的儒家伦理的微观相识有资助。第一 ,发明确儒家伦理对个品行德的积极影响。近代早期那种以私德为恶否认儒家伦理的激进看法 ,在此做出了修正。就儒家伦理夸大小我私家看重品行修养(“一皆以修身为本”),连结高尚品行 (“繁华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凝炼主体精神 (“吾欲仁、斯仁至矣”)而言 ,是具有无可置疑的今世价钱的。第二 ,确证了儒家伦理中有生永交易伦理、商业伦理的因子、近代早期那种笼统地认定儒家伦理的反商业性在此有所校正。可以肯定 ,儒家伦理夸大的恳确切意 (“正心至心”),珍视的优点居前 (“先富后教”)、高扬的得之有道 (“义以生利”、“见利思义”),完全可以成为今世化商业伦理的头脑资源。第三 ,凸显了儒家伦理在组成要素上的自我更新本事。近代早期那种认定儒家伦理至明清已彻底僵化的看法被否证。但是 ,要素阐发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当范围的。首先 ,局部不能代表团体。无论对儒家伦理的各组成因素能够促进今世化做出了何等可靠的论证 ,都不能证明儒家伦理团体上有类似功效 ,由于 ,团体不等于是部门之和。其次 ,微观意义不够体现宏观意义。微观阐发只能是一真相形貌与一价钱肯认的排列组合 ,只管可收“小中见大”之功 ,但是 ,却无法以此真相与彼意义作恣意配对 ,这就限定了说明儒家伦理的社会功效的开阔视野。好比 ,无论怎么证明儒家伦理珍视小我私家修养 ,也不够以说它可以导向每小我私家的入世苦行 ,从而推动资本主义 (商业 )的生长。再次 ,类比性的要素阐发无法制止牵强附会。当人们总因此西方伦理的某一因子已孕育发生的近代屈从为参照系 ,去刻意爬梳中国社会历史中儒家伦理某一相似因子的作用 ,其可信性大值疑虑。就此而言 ,类型阐发 (typological analysis)就体现出奇特的价钱。类型阐发瞩意于理想类型 (ideal type)的建构。理想类型的建构要求 ,把历史生存的特定关连和事故聚集为一个复合体 ,而关连和事故是具有内在同等性的体系 ,从而体现出这一复合体的“典型性”;同时 ,为说明这一复合体的“个体历史”,应将关连与事故的因果阐发部署于客观大概性的探究中 ,遵照履历规矩。在此要领指引下 ,建构理想类型现实就成为建构社会举措类型 ,其中以目的态度为指引偏向的举措范式 ,又直接以价钱为取向。而那些要素性的个体事故和关连的阐发 ,也就不够以说明题目。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正是在此要领的引导下 ,阐发某一伦理类型与资本主义孕育发生关连的。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 ,从单个因素上视察 ,西方孕育发生资本主义的险些全部要素 ,另外地域也都具备。但从事故与关连的内在同等性上阐发 ,各文明古国的科学未到达社会广泛认同 ,未天生广泛应用的正义体系 ,中国的史学、印度的政治头脑、西方以外的音乐艺术、修建、高等教诲、行政管理、权利机制 ,都不如西方那么细密、公正。西方独具秘密观照、经济生存、技能、科学研究、军事训练、执法和行政构造的理性化特性 ,尤其是能够接纳理性化举措类型的社会精神情质——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 ,组成了资本主义的复合性孕育发生机制。 1而在中国 ,之以是未能开出资本主义这个履历性效果 ,则与儒家理性地顺应此世的伦理观相干。儒家维护现存社会 ,主张中庸之道 ,珍视血缘关连、剥夺统一品行的寻求 ,从而限定了理性的生长、职业的分途、劳动的公正构造与盘算 ,外加玄门的遁世观念的影响 ,以及有屈从的钱币制度的缺乏 ,产业权要制的低屈从行政体系、血缘体系的超执法运作 ,都市行会的非独立性 ,使资本主义无以在中国孕育发生。[ 2]马克斯·韦伯的类型阐发 ,相比于前述的要素阐发 ,信度有相当的增强 :一因此复合体看待伦理与社会的互动 ,克服了要素阐发以局部证团体的范围 ;二是透过经济征象 ,在其背后探求出支持某一经济举动类型的精神情质 ,克服了要素阐举事以捉住题目实质的缺点 ;三是理论坚定与履历真相有着完全的同等性 ,可以评释资本主义在西方孕育发生的一定 ,和在中国孕育发生的不行能性 ,克服了要素阐发不能说明中西同具某一条件为何西方孕育发生了资本主义生产要领而中国却未曾发育而出的缺陷。但韦伯的类型阐发由于三个契机受到寻衅 :一是所谓产业东亚兴起的儒家伦理担负了动力作用的“历史真相”;二是中国近古史研究中因对儒家伦理与市井精神的关连的再视察 ,“证明”了韦伯坚定的不行熟性 ;三是西方学者以反归纳重演绎的历史研究要领上对韦伯的类型阐发举行了批驳 (尤以卡尔·波普 carl popper以为韦伯的类型阐发未被证实为代表 )。第一方面引出了儒家伦理不光可以是范例型的 ,也可以是管理 为此 ,回复这样一个题目即是有益的 :若儒家伦理既可以是管理的又可以是范例的伦理体系 ,那么 ,资本主义在中国发育的伦理动力就不匮缺。反之 ,儒家伦理就只能是著力于人伦关连调治的古典范例伦理体系 ,无以对资本主义的公正劳动构造财产推进作用。二、理论状态 :从范例体系到天生机制儒家伦理理论自身 ,是一典型的范例伦理体系 ,它不是关注今世产业工艺流程的公正构造的管理伦理学。范例伦理学关注的是我们应当做什么。在理论主题上 ,它围绕三个中心题目 :一是品行品性善恶的鉴别 ;二是社会应该怎样构造 ;三是事物与履历内在价钱的盼望性。[ 3]在叙述题目的要领上 ,偏重于应当、绝对、下令的语式。换言之 ,在处理价钱与真相的关连上 ,它更珍视价钱的优先性 ,通常直接陈诉黑白善恶优劣。就此而言 ,儒家伦理虽难称为体系的范例伦理学 ,但确实可称为典型的范例伦理体系。

社区概论的论文题目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社区参与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最新社区论文选题参考。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2、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趋势。3、社区参与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4、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5、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6、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7、社区人群生活质量。8、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

社会学概论学术型论文题目有哪些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合作模式下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的社会化运作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单位制变革与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英国公共广播电视兴衰的原因分析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碰撞与融合:信息技术嵌入政府部门运作的机制研究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互动论视角下的我国当代城市社区建设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资产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劳动与姐妹分化:中国女性农民工个案研究

大学生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更多素材可以去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看看中国女大学生的女性意识研究当代女大学生如何看待美丽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的情爱观念调查研究从女大学生就业看就业市场上的性别差异高校农村女大学生现代化过程研究报告当代大学生的时尚追求调查研究中国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研究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意识研究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研究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实证研究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研究助学贷款与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研究大学生诚信认知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大学生考试诚信的社会学研究走向信用时代——对影响大学生信用观的重要因素的研究当代大学生阅读状况研究大学生打工现状及其社会问题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研究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大学生“英语热”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校园乡亲:大学中的老乡群体研究大学生留学决策与社会阐释大学考研决策与社会阐释大学生村官的抉择与社会阐释中西文化交流中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境况研究大学中的社会分层现状研究大学班级文化研究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家庭背景的相关研究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研究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传统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热点的变迁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适当代大学生对待中西节日的态度分析从当代大学生的节日观看文化传统的变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以及对策研究影响当代青年择偶观的社会因素研究我国大学本科教学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题目 中国女大学生的女性意识研究当代女大学生如何看待美丽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的情爱观念调查研究从女大学生就业看就业市场上的性别差异高校农村女大学生现代化过程研究报告当代大学生的时尚追求调查研究中国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研究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意识研究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研究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实证研究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研究助学贷款与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研究大学生诚信认知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大学生考试诚信的社会学研究走向信用时代——对影响大学生信用观的重要因素的研究当代大学生阅读状况研究大学生打工现状及其社会问题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研究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大学生“英语热”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校园乡亲:大学中的老乡群体研究大学生留学决策与社会阐释大学考研决策与社会阐释大学生村官的抉择与社会阐释中西文化交流中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境况研究大学中的社会分层现状研究大学班级文化研究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家庭背景的相关研究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研究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传统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热点的变迁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适当代大学生对待中西节日的态度分析从当代大学生的节日观看文化传统的变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以及对策研究影响当代青年择偶观的社会因素研究我国大学本科教学问题的社会学分析1、关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之前我做过这方面调查)2、农村教育制度的改革3、中美社会保障的差异4、经济危机给农村带来的影响(农民工的影响)5、改革开发对农村社区的影响(主要对社区规模、特征的影响)这些都是我自己想,可能不太全面,我也是学社会学,可能以后也会写这样的题材

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眼睛”,是读者关注的首个要点,特别是对于社会学专业论文来说,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导师的评审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社会学方向 毕业 论文题目与选题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体育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社会再生产机制: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释--来自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民族志 报告

2.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

3. 村落社会结构变迁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 文化 遗产保护--以弥勒县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例

4. 社会分层视角下居民体育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5.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径: 体育运动

6. 体育类大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探析

7. 湖南省体育产业统计机制的发展与保障

8. 体育运动对干预青少年网瘾作用的研究

9. 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分析--兼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10. 社会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图瓦人. 克里雅人. 罗布人民间体育文化研究

11. 浅析个人主体性不同时代的体育目的

12. 中国古代女性观的嬗变与女子民间体育的历史回顾

13. 休闲体育对离退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

14. 用体育运动戒除学生网瘾的可行性分析

15. 社区体育对社会资本的构造性功能

16. 后现代女权主义与美国妇女体育评述

17. 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影响初探

18.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

19. 体育生活化视域下的和谐家庭构建路径研究

20. “社区. 学校. 家庭”体育一体化的研究--以景泰社区为例

21.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以散杂居区为例

22. 边缘青少年反社会行为体育干预模式探究

23. 从危机公关的视角试析体育明星的“傻爸爸”现象

24. 娃娃们需要更多的体育课

25. 体育消费的互惠激励机理研究

26. 政府. 民间和学界在村落体育保护传承中的角色定位

27. 广西融水芒哥坡会的体育人类学分析

28. 青少年“网瘾”体育参与干预模式建构

29.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

30. 体育干预: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以云南为例

31. 长江中游城市群大众体育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32. 网络成瘾青少年体育干预个案研究

33. 运用“社会助长”效应促进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发展

34. 当代女大学生身体审美观扭曲与体育之救赎

35. 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对体校竞技训练的影响--以南京体育学院附属学校为例

36.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变迁

37. 社会体育调查中缺失数据处理 方法 的比较研究

38. 基于PLS路径模型的农村妇女体育行为影响因素--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

39. 从体育运动看古希腊人对女性的性别建构

40.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特征的调查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41. 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竞技体育平等参与权探析

42. 发展社区体育构建和谐社会

43. 体育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分析

44. 从文化学视角论休闲和休闲体育

45. 想象的共同体:电视. 体育与民族身份认同

46. 日本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的国民社会心态和政治诉求

47. 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业情绪与职业认同关系研究

48. 高教版《体育统计》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实际意义解析

49. 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50. 重庆市对留守 儿童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的研究

51.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再审视

52. 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基于中美部分主流报纸的跨文化解读

53. 体育类商品 广告 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54. 高等体育院校开设统计学“短学时”课程探析

55. 礼仪课程是体育大学生人文 教育 基础

56. 中国城市文化. 体育休闲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

57. 影响辽宁省城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因素

58. 学校体育中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

59. 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宁辛同志来我院做“我的成功之路”报告

60. 中日两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闲暇时间与体育生活的社会学研究

优秀社会教育论文题目参考

1、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

2、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

3、基于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模式构建研究

4、社区教育社会评价问题探析

5、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 反思

6、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7、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8、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

9、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10、社区教育的社会效益评价问题

11、“非正规”老年教育与老年人社会参与

12、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向

13、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

14、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规律探析

15、美国社区创客教育的载体

16、社区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7、国外社区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8、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19、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

20、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激发因素的实证分析

21、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22、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23、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学习社区

24、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25、虚拟学习社区空间的社会学分析——以“华师在线”为例

26、妇女教育对农户收入与收入差距的影响:山西的 经验 证据

27、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综述

28、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发育

29、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学校策略

30、美国服务学习理论概述

31、美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32、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及启示

33、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

34、近三十年我国社区教育研究进展之文献计量分析

35、公民教育的进展研究:发达国家的探索

36、国内社区教育研究述评

37、民主公民的教育:1995—2005年公民教育的研究、政策与实践述评

38、我国社区教育的嬗变、发展态势及其实践策略

39、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

40、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认识、视野、使命

41、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考察

42、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行为问题

43、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

44、老年教育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45、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46、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

47、全球化与公民教育:挑战与回应

48、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研究领域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9、南宁市青少年社会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50、试论青少年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51、对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简要探析

52、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出路

53、刍议老年教育如何选择定位

54、美国教育智库对我国社区教育智库建设的启示

55、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管理特色探析

56、栖霞街道“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探索

57、雄州街道志愿者队伍自主建设探究

58、“社会妈妈关爱团”扶持特殊青少年成长的研究

59、引导社会民间组织打造社区教育特色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60、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社工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城市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研究

2、(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社会学探究

3、"富二代"现象或问题研究

4、"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

5、城市边缘群体(如乞丐妓女农民工等)研究(可从生存状况政策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等任一角度切入)

6、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7、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

8、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

9、城市某类场所的研究(如公园酒巴饭店娱乐场所等)

10、城市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11、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

12、城市市民社会发展公平感调查

13、 传统文化 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建构的启示

14、从广告中探究性别问题

15、从社会化角度谈谈你对"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看法

16、挫折与逆境总能出人才吗?

17、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18、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19、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观念调查

20、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

21、大学生婚恋观的社会性别分析

22、大学生兼职的利与弊

23、大学生寝室交往的人际动力研究

24、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研究

25、大学生人情消费问题的思考

26、大学生社团的生存现状与发展--一某高校为例

27、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干预策略研究

28、大学生自杀个体的人格分析

29、大学生自杀群体的心理分析

30、大中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31、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32、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过程

33、当前大学生活择业倾向研究

34、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35、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失业等)风险控制问题

36、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

37、对当代大学生逃课现状成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38、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的探讨

39、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分析

40、对网络乞讨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41、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问题研究--以__大学为例

42、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与婚姻问题研究

43、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工作

44、关于"爱心超市"的调查与思考--以__大学为例

45、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

46、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研究

47、互联网与当前社会问题研究

48、互联网与社区生活

49、环境问题研究(民众的环境意识研究;民众的环境行为研究)

50、婚姻家庭问题研究

51、家庭的功能演变研究

52、家庭的居住方式研究

53、家庭社会工作在我国的需求调查

54、简析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的理念研究

55、简析宗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56、教育不平等问题研究

57、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居委会选举中的失范问题

58、旧城区改造与"文化保护"

59、救助管理工作中政府社会家庭责任解析

60、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

★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热门题目有哪些

★ 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

★ 发展社会学论文题目

★ 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2)

★ 社会学毕业论文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2)

社会学概论论文题目小范围

儒家伦理理论的范例学分析 一、题目缘起 :从要素阐发到类型阐发儒家伦理推动或拦阻今世化的要素阐发 (elementary analysis)是阐发评估儒家伦理的主流研究取向 ,这种要素阐发 ,是一种将儒家伦理组成因素——拆解开来 ,作为单独的社会因子看待 ,并据此视察它的社会功效的研究要领。在要领的基调上 ,则体现为将这些拆解开来的伦理因子与西方伦理中相似的因子加以比力 ,再将二者在社会运作中的相似作用加以类比认证 ,着末坚定这些因子对社会进程的推动与拦阻作用 ,并由此推测整个儒家伦理理论的功效怎样及作用巨细。无疑 ,要素阐发对增进人们的儒家伦理的微观相识有资助。第一 ,发明确儒家伦理对个品行德的积极影响。近代早期那种以私德为恶否认儒家伦理的激进看法 ,在此做出了修正。就儒家伦理夸大小我私家看重品行修养(“一皆以修身为本”),连结高尚品行 (“繁华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凝炼主体精神 (“吾欲仁、斯仁至矣”)而言 ,是具有无可置疑的今世价钱的。第二 ,确证了儒家伦理中有生永交易伦理、商业伦理的因子、近代早期那种笼统地认定儒家伦理的反商业性在此有所校正。可以肯定 ,儒家伦理夸大的恳确切意 (“正心至心”),珍视的优点居前 (“先富后教”)、高扬的得之有道 (“义以生利”、“见利思义”),完全可以成为今世化商业伦理的头脑资源。第三 ,凸显了儒家伦理在组成要素上的自我更新本事。近代早期那种认定儒家伦理至明清已彻底僵化的看法被否证。但是 ,要素阐发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当范围的。首先 ,局部不能代表团体。无论对儒家伦理的各组成因素能够促进今世化做出了何等可靠的论证 ,都不能证明儒家伦理团体上有类似功效 ,由于 ,团体不等于是部门之和。其次 ,微观意义不够体现宏观意义。微观阐发只能是一真相形貌与一价钱肯认的排列组合 ,只管可收“小中见大”之功 ,但是 ,却无法以此真相与彼意义作恣意配对 ,这就限定了说明儒家伦理的社会功效的开阔视野。好比 ,无论怎么证明儒家伦理珍视小我私家修养 ,也不够以说它可以导向每小我私家的入世苦行 ,从而推动资本主义 (商业 )的生长。再次 ,类比性的要素阐发无法制止牵强附会。当人们总因此西方伦理的某一因子已孕育发生的近代屈从为参照系 ,去刻意爬梳中国社会历史中儒家伦理某一相似因子的作用 ,其可信性大值疑虑。就此而言 ,类型阐发 (typological analysis)就体现出奇特的价钱。类型阐发瞩意于理想类型 (ideal type)的建构。理想类型的建构要求 ,把历史生存的特定关连和事故聚集为一个复合体 ,而关连和事故是具有内在同等性的体系 ,从而体现出这一复合体的“典型性”;同时 ,为说明这一复合体的“个体历史”,应将关连与事故的因果阐发部署于客观大概性的探究中 ,遵照履历规矩。在此要领指引下 ,建构理想类型现实就成为建构社会举措类型 ,其中以目的态度为指引偏向的举措范式 ,又直接以价钱为取向。而那些要素性的个体事故和关连的阐发 ,也就不够以说明题目。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正是在此要领的引导下 ,阐发某一伦理类型与资本主义孕育发生关连的。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 ,从单个因素上视察 ,西方孕育发生资本主义的险些全部要素 ,另外地域也都具备。但从事故与关连的内在同等性上阐发 ,各文明古国的科学未到达社会广泛认同 ,未天生广泛应用的正义体系 ,中国的史学、印度的政治头脑、西方以外的音乐艺术、修建、高等教诲、行政管理、权利机制 ,都不如西方那么细密、公正。西方独具秘密观照、经济生存、技能、科学研究、军事训练、执法和行政构造的理性化特性 ,尤其是能够接纳理性化举措类型的社会精神情质——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 ,组成了资本主义的复合性孕育发生机制。 1而在中国 ,之以是未能开出资本主义这个履历性效果 ,则与儒家理性地顺应此世的伦理观相干。儒家维护现存社会 ,主张中庸之道 ,珍视血缘关连、剥夺统一品行的寻求 ,从而限定了理性的生长、职业的分途、劳动的公正构造与盘算 ,外加玄门的遁世观念的影响 ,以及有屈从的钱币制度的缺乏 ,产业权要制的低屈从行政体系、血缘体系的超执法运作 ,都市行会的非独立性 ,使资本主义无以在中国孕育发生。[ 2]马克斯·韦伯的类型阐发 ,相比于前述的要素阐发 ,信度有相当的增强 :一因此复合体看待伦理与社会的互动 ,克服了要素阐发以局部证团体的范围 ;二是透过经济征象 ,在其背后探求出支持某一经济举动类型的精神情质 ,克服了要素阐举事以捉住题目实质的缺点 ;三是理论坚定与履历真相有着完全的同等性 ,可以评释资本主义在西方孕育发生的一定 ,和在中国孕育发生的不行能性 ,克服了要素阐发不能说明中西同具某一条件为何西方孕育发生了资本主义生产要领而中国却未曾发育而出的缺陷。但韦伯的类型阐发由于三个契机受到寻衅 :一是所谓产业东亚兴起的儒家伦理担负了动力作用的“历史真相”;二是中国近古史研究中因对儒家伦理与市井精神的关连的再视察 ,“证明”了韦伯坚定的不行熟性 ;三是西方学者以反归纳重演绎的历史研究要领上对韦伯的类型阐发举行了批驳 (尤以卡尔·波普 carl popper以为韦伯的类型阐发未被证实为代表 )。第一方面引出了儒家伦理不光可以是范例型的 ,也可以是管理 为此 ,回复这样一个题目即是有益的 :若儒家伦理既可以是管理的又可以是范例的伦理体系 ,那么 ,资本主义在中国发育的伦理动力就不匮缺。反之 ,儒家伦理就只能是著力于人伦关连调治的古典范例伦理体系 ,无以对资本主义的公正劳动构造财产推进作用。二、理论状态 :从范例体系到天生机制儒家伦理理论自身 ,是一典型的范例伦理体系 ,它不是关注今世产业工艺流程的公正构造的管理伦理学。范例伦理学关注的是我们应当做什么。在理论主题上 ,它围绕三个中心题目 :一是品行品性善恶的鉴别 ;二是社会应该怎样构造 ;三是事物与履历内在价钱的盼望性。[ 3]在叙述题目的要领上 ,偏重于应当、绝对、下令的语式。换言之 ,在处理价钱与真相的关连上 ,它更珍视价钱的优先性 ,通常直接陈诉黑白善恶优劣。就此而言 ,儒家伦理虽难称为体系的范例伦理学 ,但确实可称为典型的范例伦理体系。

社区概论的论文题目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社区参与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最新社区论文选题参考。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2、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趋势。3、社区参与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4、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5、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6、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7、社区人群生活质量。8、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

当代大学生的时尚追求调查研究

中国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研究

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意识研究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研究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研究

助学贷款与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研究

大学生诚信认知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考试诚信的社会学研究

走向信用时代——对影响大学生信用观的重要因素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阅读状况研究

大学生打工现状及其社会问题

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研究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研究

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大学生“英语热”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校园乡亲:大学中的老乡群体研究

大学生留学决策与社会阐释

大学考研决策与社会阐释

中西文化交流中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境况研究

大学中的社会分层现状研究

大学班级文化研究

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

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家庭背景的相关研究

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研究

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传统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如何兼职

当代大学生毕业后关于考研

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存在于地球表面和内部,还包括直接供给或影响地球某些资源的阳光、风能、潮汐等恒定能源。广义的社会资源则包括人力、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是容易被忽视而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中国素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著称于世,不过对此要作具体分析。就陆地面积而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俄罗斯、加拿大之后,可谓“地大”。自然资源总量,大致也排在相近位置,可谓资源大国之一。再具体一些,耕地面积9685万公顷,位居第4位;可利用草原面积22467万公顷,位居第3位;森林面积11533万公顷,位居第7位;铁矿石探明和保有储量496亿吨,位居第3位;磷矿石储量亿吨,位居第2位等,堪称名列世界前茅。另外一些资源如淡水、石油、天然气、铜等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拥有量,排位则靠后一些,总量仍较可观。从总体上看,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品种比较齐全的国家,在160多种矿产资源中,中国基本探明储量的有150多种。全国由南向北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全部气候带,从低于海平面到海拨8848米的世界最高峰等高气候带,具备基本依靠自己的资源建立起独立的经济体系的条件。可以说,世界上具备如此条件的国家,为数并不多。然而,中国自然资源同时存在着不足,表现为绝对短缺和相对短缺。首先是自然资源绝对量供给不足,这同人口众多紧密相联。如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人均森林面积仅占16%,人口却占到世界的21%。其次是结构性的相对短缺,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总体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即总体资源中某些重要资源不足,如在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藏中,像石油、天然气、铜、金等储量不足。二是同类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即在具有较强性替代资源中,优质和劣质的质量结构问题。如化石能源中,石油、天然气优质能源所占比例低,而煤炭等劣质能源所占比例较高,对提高经济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不利。三是开发条件和成本高低的结构性短缺,即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难易程度、开采和利用成本高低的结构性问题。如草原面积在世界排位第三,但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高原高寒地带,草的质量不高,单位面积载畜率低;又如一些矿产资源或深部埋藏,或杂交混生,给开采和冶炼增加很大难度,技术要求高,成本也高。无论自然资源的绝对短缺还是结构性的相对短缺,在人均拥有量上的矛盾都是很突出的。目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6,水资源不足1/3,草场不足1/2,人口对于资源的压力相当沉重。这种压力还不止来自人均占有量水平低,而且从发展上看,还来自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加权效应”。众所周知,生产使消费成为可能,而消费又进一步促进生产,从某种角度讲,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与消费矛盾统一运动中演进发展,导致生产的不断扩大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消费资料在品种、数量、质量上产生新的飞跃,使人口增长作为分享资源消耗的“分母的加权效应”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如196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快于人口增长2倍有余,原因是同期人均能源消耗增长45%所致。中国是一个消费水平不高的国家,却是近20年来消费水平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城乡居民纯收入的提高导致消费增长,人口城市化推进消费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模式向现代消费模式转变促进消费增长,三者交互形成的聚合力拉动消费,使资源消耗增长大大快于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对于资源消耗来说表现出很强的分母“加权效应”。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了“三步走”发展目标,21世纪这种“加权效应”还将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亦即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的稀缺性会变得突出起来。中国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图为珍惜用水的广告。面对未来中国人口数量增长和资源稀缺矛盾加剧的趋势,谋求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外,首先要充分认识资源的稀缺性,树立稀缺资源观。非再生资源利用后不可再生,不能复得,呈绝对减少趋势,某些资源已向我们亮出“黄牌警告”;耕地、森林、牧场等可再生资源,若再生的速度不能满足包括“加权效应”在内的人口增长的需要,则短缺的严峻性将有增无减。其次是大力推进节约资源战略。包括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要浪费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尽力节约资源。再次是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以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资源,浪费资源则受到应有的处罚;明确资源的产权,实施有效的监督。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节约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对重要资源提出具体目标。如2005年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十五”期间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大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强化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采伐管理,完善林业行政执法和管理体系设施,加强草原保护,禁止乱采滥垦,严格草场制度;矿产资源加强法制化管理,加强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和处理的产业化,促进转化成可用资源等。这些明确规定和要求,将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过多给交通带来的压力

社会学概论论文选题

以社会化过程中同辈群体对自己的影响为主题,撰写课程论文。这个我会的

对城市运行的认识是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管理科学向深入发展的新趋势,也与科学发展观有密切的关系。城市运行是一个目前还算城市管理领域很前沿的一个话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城市运行管理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站在新的起点,从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城市运行管理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而且深远的意义。加强城市运行管理不仅是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走在城市化进程十字路口的中国城市的必然选择。一、重新发现城市运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种种原因,城市化一度被异化为上工程建设项目、修大楼大桥、建大广场大马路这些最具“显示度”的、以钢筋水泥消耗量为重要指标的外延式城市发展之路。即使是对城市管理的科学研究,也多集中在城市规划及建设领域,而较少对城市运行问题的研究。城市管理中重规划建设、轻运行管理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出现城市管理中本末倒置、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管理粗放后置、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等等问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城市发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建更多的高楼大厦、广场桥梁,堆砌更多的钢筋水泥。城市发展最终还是为了通过更高效的城市运行更好的服务市民。随着城市运行工作逐步走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城市管理中长期所诟病的“重规划建设、轻运行管理”正在开始得到改善。北京2008年奥运会进一步将“城市运行”这个被长期冷落的词汇带到了前台。北京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全国第一个《3C城市运行纲要》,并根据纲要、依托信息通讯技术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城市运行系统信息平台。这也是国际奥委会第一次对奥运会主办城市明确提出了建立城市运行中心的要求。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还依托城市运行系统,于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编制发布了《奥运会对应期城市运行主要指标分析报告》,引起城市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二、重新审视城市管理要更好理解城市运行,有必要对我们所熟知的城市管理做进一步的审视。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建设及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城市管理三维结构》一文从知识、时间、逻辑三个维度对城市管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管理是以服务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为目标,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全过程的管理活动。从专业和行业维度上,城市管理包含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交通、园林、环保等多个行业的管理,同时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地理科学等多个专业学科的知识应用。从时间维度上,城市管理包括前期规划管理、中期建设管理与后期运行管理三个部分,即城市管理者所熟知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管理三段论。而且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者之间绝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三个阶段之间不仅存在互动反馈机制,而且处在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正是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推动了城市发展。三、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运行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运行与发展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城市建设是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城市运行就是指与维持城市正常运作相关的各项事宜,主要包括对城市公共设施及其所承载服务的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最终还是为了服务城市运行,服务市民。城市设施在规划、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后方能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一种专业设计及地方立法行为,城市建设是一种以质量竞争、价格竞争、技术竞争为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行为,城市运行则是政府、市场与社会围绕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各要素共同作用于城市而产生的所有动态过程。城市中就每个具体建设项目而言,从规划到建设完工移交运行管理部门,其时间周期是有限的,管理对象和范围也相对明确和具体。而运行管理从时间上相对较长(古建筑保护甚至上千年);管理对象和范围也更加复杂,如水电气热及通讯的保障、城市交通的通达、环境卫生的保障、园林绿化与夜景照明、防灾防火防盗等无不是一个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再加上生活于城市建筑、设施之中的市民和社会组织,使得城市运行更加的复杂。城市管理的内涵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也将经历着以城市规划建设为主到以城市运行为主的转变。当城市化进入起步阶段的时候,城市管理的主要矛盾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问题,城市管理的内涵也就是城市规划与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城市化的象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重规划建设、轻运行管理的弊病也会日渐明显,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城市运行管理问题逐步被提出而且得到重视,做好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运行的全过程管理是处在城市化转型期城市的重要命题。经过长期的城市成长期的积累、发展和演化,如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城市运行就成为了城市管理的主体内容。四、城市运行的复杂性现代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信息中心,是劳动力、资本、各类经济、生活基础设施高度聚集,人流、资金流、物资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高度交汇。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运行的复杂性。从参与角色上,城市运行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从运行层次上,城市运行包括市级、区级、街道、社区、网格等多个层次;从专业维度上,城市运行管理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交通管理、废弃物管理、市容景观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众多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又包含许多子系统,整个系统呈现出多维度、多结构、多层次、多要素间关联关系高度繁杂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城市运行的复杂巨系统特性使得传统的分解、叠加方法在城市运行与管理中失效。城市的日益繁复与发展推动了城市运行管理的专业化分工,由专业的城市运行管理部门来对城市运行各个专业子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而随着城市系统的日趋复杂,现代城市运行及其管理日益表现出相互交错渗透、非匀质、非线形、非定常性复杂巨系统特性。以强调分解和简化的还原论,将城市系统分割成若干子系统,以专业运行部门为基本单位强化专业的运行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城市运行各子系统之间的复杂交错性使其难以切割,而切开来的小系统已不是原来的系统了,对这个系统的点滴研究也很难进行综合。就城市水务系统的运行管理而言,它与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城市河湖生态系统、公用事业系统、甚至是随供排水一起铺设的各类电力、通讯、热力等地下管线及其之上的道路交通都是交融在一起。仅通过分解、简化来解决城市运行管理这个复杂性问题越来越显得徒劳。如何加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综合协调,如何处理好城市运行管理中分权与集权、专业运行部门与系统整体运行的关系成为城市管理者案头难题。从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到对建立高层次城市综合协调管理机构的探讨都充分反映了城市运行管理研究和实践中对专业化与整体性之间辨证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如何发挥城市运行的整体优势、聚集效应,使整个城市系统高效和有序的协调运行成为现代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问题。而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无疑为作为复杂系统的城市运行管理提供新的机遇。五、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强城市运行管理,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城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对作为复杂巨系统的城市运行的科学研究基础上,通过城市运行指标体系的输理、数据模型的建立、城市运行系统的建设,及时、准确掌握城市运行总体情况、并按照城市发展的规律加强对城市运行各类问题的监测和预警。这不仅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对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进行动态、科学、系统管理,为生活其中的人提供更好服务,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科学发展已经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两种趋势,我们在加强对城市运行各子系统的专业化研究和管理的同时,还应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作用加强研究和管理。现代城市管理者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点为指导,充分利用复杂性科学的最新成果,充分综合集成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市容景观、环境保护等城市管理众多领域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数学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各类知识,充分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等关系,充分培育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对城市运行的科学管理。

社会学是人类多元化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正如作者所说:“工业化、都市化、人口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是推动社会学产生的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作者说社会学是在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后产生的;如果往上推,社会学是从启蒙运动后人类思想的转变而产生的革命而带来的。而启蒙运动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人脱离神本(把圣经抛弃)而寻求人本(犯罪后的理性之光)。所以;从本质来说,社会学是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产物。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在发展中或发展后的问题,而试图以研究的结果来找到解决的方法。但事与愿违,社会学常常能找出问题却找不到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有时看似解决了,却只是短暂的表面上的治标不治本。因为社会学到底还是以人为本,是从人的角度去了解世界上的问题。我们有信仰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根本就是在于人是有罪的人,且人是没有办法靠自己解决罪的。所以,我认为社会学只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却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原因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说社会学是发现提出问题,而神学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原因也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者说“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这我不全赞同。社会学的确是认识社会的有效工具,却不是改造社会改变社会的有效工具。因为还没有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因为社会学而带来的,我们也没有看见世界上有这样绝对的例证。社会学只能让我们更认识社会的现象,不能让我们改造社会。从神学、历史学与伦理学来看,宗教才是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的主要动力来源。社会学不外乎是研究关于人的问题和与人有关联的一切事物,社会学是离不开人的没有人就不会存在有社会学。而人是有人性的、宗教性的、是唯一有上帝形象的被造者,在社会学里社会学只把人当做高等的动物来研究,所以它只能研究人一切外在的表现与问题;却不知其本质的来源、过程中的意义与终极的结局。从本质来说社会学根本不懂何谓人,也更不能经过研究找出方法使人活得有永恒的意义与价值,也就不能让社会有一个真正良性的运行和协调的发展。社会学即不懂人,就更不懂人是有罪性的;而一切的社会问题都是从人性中的罪出来的,那它就更不懂了。要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从本质来说必须先解决罪的问题;这样说来社会学对于解决社会本质问题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说社会学只能是认识社会现象的有效工具而不是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宗教信仰才是,在众宗教中如果要深入研究就只有基督教才能改造甚至改变社会。这不是神话或纸上谈兵,这是在史可考的;欧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科学、现代文明都是可以站出来做证的。那么说社会学不是完全无用了吗?不是的,社会学有其本身的价值。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社会学是可以发现社会问题的,也是可以使人们更清楚认识社会的,它更是能帮助国家决策层、机构、教会;更好地了解当地社会的各个领域的不同情况,从而能更好地做完美的计划与决策来帮助社会。虽然说社会学是人文科学,对信仰本身无多大助益。但是对于教会事工却有很大的帮助,是教会了解社会需要的有效工具。所以社会学是很有用的,如果我们能以神学为根基去了解、解决社会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将是对社会很大的益处,也是教会在社会中的贡献与见证。

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存在于地球表面和内部,还包括直接供给或影响地球某些资源的阳光、风能、潮汐等恒定能源。广义的社会资源则包括人力、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是容易被忽视而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中国素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著称于世,不过对此要作具体分析。就陆地面积而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俄罗斯、加拿大之后,可谓“地大”。自然资源总量,大致也排在相近位置,可谓资源大国之一。再具体一些,耕地面积9685万公顷,位居第4位;可利用草原面积22467万公顷,位居第3位;森林面积11533万公顷,位居第7位;铁矿石探明和保有储量496亿吨,位居第3位;磷矿石储量亿吨,位居第2位等,堪称名列世界前茅。另外一些资源如淡水、石油、天然气、铜等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拥有量,排位则靠后一些,总量仍较可观。从总体上看,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品种比较齐全的国家,在160多种矿产资源中,中国基本探明储量的有150多种。全国由南向北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全部气候带,从低于海平面到海拨8848米的世界最高峰等高气候带,具备基本依靠自己的资源建立起独立的经济体系的条件。可以说,世界上具备如此条件的国家,为数并不多。然而,中国自然资源同时存在着不足,表现为绝对短缺和相对短缺。首先是自然资源绝对量供给不足,这同人口众多紧密相联。如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人均森林面积仅占16%,人口却占到世界的21%。其次是结构性的相对短缺,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总体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即总体资源中某些重要资源不足,如在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藏中,像石油、天然气、铜、金等储量不足。二是同类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即在具有较强性替代资源中,优质和劣质的质量结构问题。如化石能源中,石油、天然气优质能源所占比例低,而煤炭等劣质能源所占比例较高,对提高经济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不利。三是开发条件和成本高低的结构性短缺,即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难易程度、开采和利用成本高低的结构性问题。如草原面积在世界排位第三,但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高原高寒地带,草的质量不高,单位面积载畜率低;又如一些矿产资源或深部埋藏,或杂交混生,给开采和冶炼增加很大难度,技术要求高,成本也高。无论自然资源的绝对短缺还是结构性的相对短缺,在人均拥有量上的矛盾都是很突出的。目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6,水资源不足1/3,草场不足1/2,人口对于资源的压力相当沉重。这种压力还不止来自人均占有量水平低,而且从发展上看,还来自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加权效应”。众所周知,生产使消费成为可能,而消费又进一步促进生产,从某种角度讲,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与消费矛盾统一运动中演进发展,导致生产的不断扩大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消费资料在品种、数量、质量上产生新的飞跃,使人口增长作为分享资源消耗的“分母的加权效应”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如196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快于人口增长2倍有余,原因是同期人均能源消耗增长45%所致。中国是一个消费水平不高的国家,却是近20年来消费水平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城乡居民纯收入的提高导致消费增长,人口城市化推进消费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模式向现代消费模式转变促进消费增长,三者交互形成的聚合力拉动消费,使资源消耗增长大大快于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对于资源消耗来说表现出很强的分母“加权效应”。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了“三步走”发展目标,21世纪这种“加权效应”还将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亦即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的稀缺性会变得突出起来。中国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图为珍惜用水的广告。面对未来中国人口数量增长和资源稀缺矛盾加剧的趋势,谋求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外,首先要充分认识资源的稀缺性,树立稀缺资源观。非再生资源利用后不可再生,不能复得,呈绝对减少趋势,某些资源已向我们亮出“黄牌警告”;耕地、森林、牧场等可再生资源,若再生的速度不能满足包括“加权效应”在内的人口增长的需要,则短缺的严峻性将有增无减。其次是大力推进节约资源战略。包括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要浪费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尽力节约资源。再次是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以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资源,浪费资源则受到应有的处罚;明确资源的产权,实施有效的监督。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节约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对重要资源提出具体目标。如2005年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十五”期间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大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强化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采伐管理,完善林业行政执法和管理体系设施,加强草原保护,禁止乱采滥垦,严格草场制度;矿产资源加强法制化管理,加强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和处理的产业化,促进转化成可用资源等。这些明确规定和要求,将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过多给交通带来的压力

社会学概论论文主题

以社会化过程中同辈群体对自己的影响为主题,撰写课程论文。这个我会的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屈智芳.社会保障与女性职业发展[D].郑州大学2010 [2]朱力等着.社会学原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刘少杰主编.国外社会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美)戴维·迈尔斯()着,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刘杰,徐祥运编着.社会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李春凤.不同组织高学历女性职业生涯阻隔差异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7]程慧.我国女性职业结构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09 [8]耿飞.社交网络中趣缘群体互动模式转换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9]洪睿旋.微博环境下女性话语权的现阶段提升与再提升困局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10]张廷成.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中国退役运动员再社会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11]赵雯雯.选秀类电视节目作为新型向上流动途径的社会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 [12]冉娟.公共部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13](美)孙隆基着.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刘梦主编.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刘泉红,刘健.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9) [2]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11(08) [3]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 [4]李红艳.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J].数据.2011(08) [5]赵德余.广东积分落户管理政策的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科学发展.2013(08) [6]何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制度冲突与出路前瞻--基于江苏农民工市民化的经验[J].上海城市管理.2013(04) [7]李璐颖.城市化率50%的拐点迷局--典型国家快速城市化阶段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03) [8]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 [9]王文军.中国企业的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4 [10]肖红蓉.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武汉大学2010 [11]钟怀宇.城市化进程中非均衡性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 [12]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13]刘国新.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4]王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合理预测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15]叶玉瑶,张虹鸥,许学强,周春山.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J].地理研究.2011(12)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2010(04) [2]刘梦琴.广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南方农村.2010(06) [3]姜达洋.国外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05) [4]昝剑森,刘扬.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6) [5]晏月平,廖炼忠.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6]窦金波.以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 [7]邢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浅议[J].大众文艺.2009(24) [8]李爱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和完善--以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3) [9]周小刚,陈东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理论阐释与政策选择:农民工市民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10]周弘.国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面面观[J].求是.2009(22) [11]周小辉,屈胜喆,夏沁田.论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9(10) [12]鲁德银.土地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剖析[J].商业时代.2010(33) [13]鲁德银,王习春.试论中国特色城镇化新道路--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与城镇化政策[J].孝感学院学报.2009(05) [14]孟祥林.城镇化进程模式:从发达国家的实践论我国存在的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5]田永坡.德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趋势[J].行政管理改革.2010(04) 猜你喜欢: 1.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2.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3. 社会学论文参考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5. 关于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是人类多元化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正如作者所说:“工业化、都市化、人口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是推动社会学产生的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作者说社会学是在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后产生的;如果往上推,社会学是从启蒙运动后人类思想的转变而产生的革命而带来的。而启蒙运动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人脱离神本(把圣经抛弃)而寻求人本(犯罪后的理性之光)。所以;从本质来说,社会学是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产物。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在发展中或发展后的问题,而试图以研究的结果来找到解决的方法。但事与愿违,社会学常常能找出问题却找不到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有时看似解决了,却只是短暂的表面上的治标不治本。因为社会学到底还是以人为本,是从人的角度去了解世界上的问题。我们有信仰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根本就是在于人是有罪的人,且人是没有办法靠自己解决罪的。所以,我认为社会学只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却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原因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说社会学是发现提出问题,而神学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原因也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者说“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这我不全赞同。社会学的确是认识社会的有效工具,却不是改造社会改变社会的有效工具。因为还没有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因为社会学而带来的,我们也没有看见世界上有这样绝对的例证。社会学只能让我们更认识社会的现象,不能让我们改造社会。从神学、历史学与伦理学来看,宗教才是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的主要动力来源。社会学不外乎是研究关于人的问题和与人有关联的一切事物,社会学是离不开人的没有人就不会存在有社会学。而人是有人性的、宗教性的、是唯一有上帝形象的被造者,在社会学里社会学只把人当做高等的动物来研究,所以它只能研究人一切外在的表现与问题;却不知其本质的来源、过程中的意义与终极的结局。从本质来说社会学根本不懂何谓人,也更不能经过研究找出方法使人活得有永恒的意义与价值,也就不能让社会有一个真正良性的运行和协调的发展。社会学即不懂人,就更不懂人是有罪性的;而一切的社会问题都是从人性中的罪出来的,那它就更不懂了。要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从本质来说必须先解决罪的问题;这样说来社会学对于解决社会本质问题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说社会学只能是认识社会现象的有效工具而不是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宗教信仰才是,在众宗教中如果要深入研究就只有基督教才能改造甚至改变社会。这不是神话或纸上谈兵,这是在史可考的;欧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科学、现代文明都是可以站出来做证的。那么说社会学不是完全无用了吗?不是的,社会学有其本身的价值。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社会学是可以发现社会问题的,也是可以使人们更清楚认识社会的,它更是能帮助国家决策层、机构、教会;更好地了解当地社会的各个领域的不同情况,从而能更好地做完美的计划与决策来帮助社会。虽然说社会学是人文科学,对信仰本身无多大助益。但是对于教会事工却有很大的帮助,是教会了解社会需要的有效工具。所以社会学是很有用的,如果我们能以神学为根基去了解、解决社会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将是对社会很大的益处,也是教会在社会中的贡献与见证。

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存在于地球表面和内部,还包括直接供给或影响地球某些资源的阳光、风能、潮汐等恒定能源。广义的社会资源则包括人力、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是容易被忽视而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中国素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著称于世,不过对此要作具体分析。就陆地面积而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俄罗斯、加拿大之后,可谓“地大”。自然资源总量,大致也排在相近位置,可谓资源大国之一。再具体一些,耕地面积9685万公顷,位居第4位;可利用草原面积22467万公顷,位居第3位;森林面积11533万公顷,位居第7位;铁矿石探明和保有储量496亿吨,位居第3位;磷矿石储量亿吨,位居第2位等,堪称名列世界前茅。另外一些资源如淡水、石油、天然气、铜等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拥有量,排位则靠后一些,总量仍较可观。从总体上看,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品种比较齐全的国家,在160多种矿产资源中,中国基本探明储量的有150多种。全国由南向北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全部气候带,从低于海平面到海拨8848米的世界最高峰等高气候带,具备基本依靠自己的资源建立起独立的经济体系的条件。可以说,世界上具备如此条件的国家,为数并不多。然而,中国自然资源同时存在着不足,表现为绝对短缺和相对短缺。首先是自然资源绝对量供给不足,这同人口众多紧密相联。如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人均森林面积仅占16%,人口却占到世界的21%。其次是结构性的相对短缺,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总体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即总体资源中某些重要资源不足,如在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藏中,像石油、天然气、铜、金等储量不足。二是同类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即在具有较强性替代资源中,优质和劣质的质量结构问题。如化石能源中,石油、天然气优质能源所占比例低,而煤炭等劣质能源所占比例较高,对提高经济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不利。三是开发条件和成本高低的结构性短缺,即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难易程度、开采和利用成本高低的结构性问题。如草原面积在世界排位第三,但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高原高寒地带,草的质量不高,单位面积载畜率低;又如一些矿产资源或深部埋藏,或杂交混生,给开采和冶炼增加很大难度,技术要求高,成本也高。无论自然资源的绝对短缺还是结构性的相对短缺,在人均拥有量上的矛盾都是很突出的。目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6,水资源不足1/3,草场不足1/2,人口对于资源的压力相当沉重。这种压力还不止来自人均占有量水平低,而且从发展上看,还来自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加权效应”。众所周知,生产使消费成为可能,而消费又进一步促进生产,从某种角度讲,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与消费矛盾统一运动中演进发展,导致生产的不断扩大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消费资料在品种、数量、质量上产生新的飞跃,使人口增长作为分享资源消耗的“分母的加权效应”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如196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快于人口增长2倍有余,原因是同期人均能源消耗增长45%所致。中国是一个消费水平不高的国家,却是近20年来消费水平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城乡居民纯收入的提高导致消费增长,人口城市化推进消费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模式向现代消费模式转变促进消费增长,三者交互形成的聚合力拉动消费,使资源消耗增长大大快于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对于资源消耗来说表现出很强的分母“加权效应”。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了“三步走”发展目标,21世纪这种“加权效应”还将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亦即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的稀缺性会变得突出起来。中国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图为珍惜用水的广告。面对未来中国人口数量增长和资源稀缺矛盾加剧的趋势,谋求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外,首先要充分认识资源的稀缺性,树立稀缺资源观。非再生资源利用后不可再生,不能复得,呈绝对减少趋势,某些资源已向我们亮出“黄牌警告”;耕地、森林、牧场等可再生资源,若再生的速度不能满足包括“加权效应”在内的人口增长的需要,则短缺的严峻性将有增无减。其次是大力推进节约资源战略。包括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要浪费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尽力节约资源。再次是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以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资源,浪费资源则受到应有的处罚;明确资源的产权,实施有效的监督。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节约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对重要资源提出具体目标。如2005年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十五”期间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大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强化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采伐管理,完善林业行政执法和管理体系设施,加强草原保护,禁止乱采滥垦,严格草场制度;矿产资源加强法制化管理,加强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和处理的产业化,促进转化成可用资源等。这些明确规定和要求,将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过多给交通带来的压力

  • 索引序列
  • 社会学概论学术型论文题目
  • 社会学概论学术型论文题目有哪些
  • 社会学概论论文题目小范围
  • 社会学概论论文选题
  • 社会学概论论文主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