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河北医药杂志编辑部

河北医药杂志编辑部

发布时间:

河北医药杂志编辑部

《河北医药》杂志创刊于的1972年,是由河北省卫生厅主管,河北省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医学期刊。现为月刊,大16开本,每期80页。本刊一直坚持为临床、科研、教学和预防工作服务的宗旨,坚持面向读者、面向基层、面向临床的办刊方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注意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办刊方法。在本刊上发表论文成为各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业绩考核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设置的栏目有述评、专家谈、论著、临床经验、综述与讲座、药物与临床、检测与临床、诊疗技术、误诊分析、中医*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护理园地、短篇与个案等栏目。它不是核心期刊 ,是省级期刊

中国医药导报。,由于《中国医药导报》属于科技核心,所以对课题比较看重,有基金挂靠的话,审稿和见刊时间都比较快。《中国医药导报》创刊于1980年8月12日,是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期刊。据《中国医药导报》2021年2月5日第6期内刊页显示,《中国医药导报》编辑部有顾问14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广州市惠福西路进步里2号之一《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编辑部收(请勿寄给个人),邮政编码:510180 电话: 国外医学情报: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三号 邮政编码: 100020 电 话:

hyjhuj

河北医药编辑部官网

主要报道省内外最新的医学科研成果、疾病防治经验、新技术、新动态及其临床应用总结等。使广大读者从中获得新知识和技能,提高医学临床与基础理论水平。

是核心。中文核心。

河北医药杂志注重稿件的思想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坚持面向读者、面向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坚持为临床、科研、教学和预防一线科技工作者的服务宗旨。

该刊物不是核心。医药类核心如下: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药物分析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抗生素杂志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生化药物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华西药学杂志

河北中医杂志编辑部投稿邮箱

先准备好文章。

题主是否想询问“河北中医杂志是几期”?12期。《河北中医》创刊于1979年,是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管,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每年期刊数为12期,配送方式为普通快递。

《医学理论与实践》主办单位: 河北省预防医学会、河北省药学会 国内刊号: 13-1122/R 通信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家科路1号第46号信箱 邮政编码: 050051 电 话: E-mail: 《临床神经病学》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 南京脑科医院 社长: 刘宏毅 主编: 张贞浏 副主编: 李作汉 张颖冬 吕传真 侯熙德 李大年 杨任民 丁德云 慕容慎行 郭述苏 冯兆磊 编辑部主任: 余军 刊社地址: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邮政编码: 210029 电话: -6108 E-mail: 国内统一刊号: CN32-1337/R 《中国综合临床》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社 长: 闫苏平 通信地址: 河北省唐山市建设南路57号《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社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电 话: 3725988 Email信箱: 网 址: 国内统一刊号: CN12-1361/R

河北医药杂志编委名单

李 英,河北省泊头市人,1974年12月参加工作。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河北省肾脏病研究中心主任,肾内科主任。1978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留校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科工作,1985年始从事肾脏病专业。于1986年、1988年分别在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进修学习。自1998年以来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学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石家庄市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二届、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肾脏病学会会员;《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国外医学·血液净化与移植分册》、《临床荟萃》、《河北医药》等杂志编委。

2011年年11月11日,《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新一届编委会产生,杂志总编辑由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雷寒教授兼任。编委会由69名编委组成,其中编委63名,顾问3名,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医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专家。《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名单顾 问:钟南山 郑树森 王德炳 游苏宁 程伯基 文历阳总编辑:雷寒副总编辑:胡大一 吕兆丰 孙宝志 杜贤 黄爱龙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曹德品(哈尔滨医科大学) 崔慧先(河北医科大学) 杜小平(哈尔滨师范大学) 冯泽永(重庆医科大学) 郭永松(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贺加(第三军医大学)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 黄爱龙(重庆医科大学) 李红玉(辽宁医学院) 李俊伟(浙江中医药大学) 厉岩(华中科技大学) 刘毅(泸州医学院) 鲁映青(复旦大学) 吕力(昆明医学院) 马兆明(西安交通大学) 彭泽平(西南大学) 孙宝志(中国医科大学) 孙慕义(东南大学) 唐文(南京医科大学) 万学红(四川大学) 王县成(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闻德亮(中国医科大学) 温世浩(第二军医大学) 吴小翎(重庆医科大学) 冼利青(中山大学) 徐晓媛(中国药科大学) 殷进功(第四军医大学) 俞方(浙江大学) 曾诚(四川大学) 赵明杰(大连医科大学) 周建军(重庆三峡医药高专) 周增桓(南方医科大学) 陈刚(复旦大学) 董志(重庆医科大学) 杜贤(人民卫生出版社) 郭立(北京大学) 何萍(汕头大学) 胡大一(北京大学) 胡质毅(广州中医药大学) 雷寒(重庆医科大学) 李俊(安徽医科大学) 黎孟枫(中山大学) 刘佩梅(天津医科大学) 娄红祥(山东大学) 罗萍(重庆医科大学) 吕兆丰(首都医科大学) 孟群(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石鹏建(教育部高教司) 孙连坤(吉林大学) 孙玉萍(新疆医科大学) 陶立坚(中南大学) 王维民(北京大学) 王心旺(广州医学院) 文民刚(南方医科大学) 吴仁友(上海交通大学) 线福华(首都医科大学) 谢宗豹(上海交通大学) 杨耀防(九江学院) 余保平(武汉大学) 于晓松(中国医科大学) 张勤(北京协和医学院) 郑家伟(上海交通大学) 周倩(郑州大学)

肾病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肾内科主任,河北省肾脏病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肾脏病学科带头人,卫生部及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际肾脏病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河北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及石家庄市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同时兼任《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国外医学·血液净化与移植分册》、《临床荟萃》、《河北医药》等杂志常务编委及编委。从事肾脏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来,对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小管-间质性疾病、泌尿系感染性疾病、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肾小球性蛋白尿、糖尿病肾病及肾血管疾病的发病和诊治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小球肾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居国内前沿,多次在国际肾脏病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近些年承担了省厅级科研立项34项,其中重大课题5项,获科技进步奖共14项,其中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03篇,主编专著4部,参编4部。作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治学严谨,为人师表,近些年来,培养研究生45名,其中博士生7名。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石家庄市劳动模范及河北省先进工作者。

河北学刊编辑部编辑

刘怀玉,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 (1985)、中国人民大学(1988)、南京大学(2003),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伊里诺依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雷曼基基金访问学者(2010-2011)。硕士毕业后曾长期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历任哲学所副所长,河南省优秀专家。2003年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所兼职教授等职务。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理论方向教学研究工作;博士论文《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入选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评为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人选;2012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 1.《社会科学方法论》(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92年获得“吴玉章学术奖”一等奖3.《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4.《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观》(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原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恩格斯与现时代——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学”》(合著),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获得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7.《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沉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获河南省2001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8.《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月版。9.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10.苏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史(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11.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2.《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人类学马克思主义”述评》,载《大学文科园地》198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2.《实践本体的系统发生论》,载《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3.《“地理环境决定论”批判》,载《学习论坛》1990年第8期。4.《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述评》,载《社会科学述评》199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5.《简评科西克“具体辩证法”中的人本主义倾向》,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6.《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之哲学分析》,载《中州学刊》1991年增刊。7.《从理性的背叛者到理性的捍卫者——论卢卡奇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转折》,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6期。8.《论正确认识与利用资本主义》,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增刊,。9.《实在论、自然主义与社会行为》,载《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10.《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11.《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性突破》,载《河南日报》1993年9月3日。12.《发展与稳定问题刍议》,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13.《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该文收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新华文摘》与《哲学动态》转摘。14.《历史的突破与历史的循环——论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载《河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15.《“一致论”、“矛盾论”、“改革论”》(两人合著),载《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增刊。16.《当前我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载《现代哲学》1994年第1期,共5千字。有转载。17.《经济市场化,哲学如何实践化?》,载《信阳论坛》1994年第1期。18.《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喻化”阅读看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特质》,载《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19.《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20.《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之结构分析》,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21.《当前我国哲学面临挑战的成因》,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本人承担2千字,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22.《从哲学社会学和理性社会学的观点看哲学的终结》,载《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23.《世纪之交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与出路》,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24.《误读、重读与重建——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两次重要转折》,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25.《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辩证法理论及其时代意义》,载《中州学刊》1995年第4期。获得河南省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26.《制度结构制衡论:伦理制度建设的新思路》,载《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哲学动态》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27.《历史进步代价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分析》,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28.《从隐喻的“物的世界”的元科学到解喻的“人的世界”的实践哲学》,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收入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9.《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的几点看法》,载《河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本人承担3千字。30.《人类思想的永恒悖论——哲学基本问题之随想录》,载《黄淮学刊》1996年第1期。31.《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实践本质论》,载胡福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2.《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33.《21世纪中国哲学展望》,载《开放时代》1996年第3期, 34.《划界论、层次论、公正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建设问题若干分析》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35.《论马克思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及其科学理论形态》,载《理论探讨》1996年第5期,共10千字。36.《论马克思对人道主义哲学问题的三种科学解决的理论途径》,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37.《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三大主题》,载《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38.《返(反)本开新,建(见)卓于微——读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载《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39.《马克思经济社会伦理观三题》,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40.《“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历史追踪——从马克思到邓小平》,载《理论探讨》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41.《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定位》,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收入高秀昌主编《冯友兰研究》第2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42.《“制度伦理学”研究近况》,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43.《在当代的历史深处揭露人类最神圣的情感》,载《东方艺术》1998年第2期。44.《“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多维理论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45.《21世纪中国前景展望》,载《跨世纪》1999年第10期。46.《走出历史哲学的乌托邦》,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字。47.《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载《河南日报》1998年12月。48.《笔谈后现代主义文化》,载《大河报》1999年1月20日。49.《改革开放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及其理论意义》,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50.《走向一种淑世主义的历史进步观》,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国哲学1999年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本年度“历史哲学研究”栏目头条观点重点摘要介绍。51.《美德、公正与自由——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道德秩序建设的三种思路》,载《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52.《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角色意识转换》,载《市场经济导报》1999年第5期。53.《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载《学习论坛》1999年第5期。54.《乌托邦、末世论与西方历史进步观念哲学批判》,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55.《新的解释范式,新的伦理肖像》,载《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6期,。56.《呼唤自由的哲学》,载《学海》1999年第6期。57.《马克思全球化观念的历史追踪与多维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58.《从民族之镜到现代之境——20世纪中国哲学观念的逻辑转变》,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59.《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迎接时代挑战的发展过程》,本人承担4千字,载《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60.《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拟象化理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61.《马克思哲学多重话语结构的历史解读》,载《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0年8月21日转摘。6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世纪性思想背景之多维透视》,载《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63.《民族灵魂与现代形式的艰难交融》,载《河南日报》2000年9月7日第7版。64.《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综述》,载《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65.《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谱系”》,载《江苏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创刊号)。66.《到记忆的远方追寻》,载《东方艺术》2001年第1期。67.《中国现代化观念世纪之争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要点摘录。 68.《建构现代生活界“具体乌托邦”图景的新人本主义历史观》,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69.《是比较对话,还是语境回归?——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一种反思与回答》,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转摘。70.《是经济决定论,还是经济支配论——马克思“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发展”理论的当代诠释》,载《理论探讨》2002年第1期。71.《只有真问题真知识,才有真思想真信仰》,载《博览群书》2001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7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新解读模式》,载《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4期。73.《从哲学角度看冷漠问题》,载《文明与宣传》2001年第10期。74.《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移心式”重建,还是“溯源式”的开新》,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75.《破除阅读的宗教神话,回归文本的真实语境》,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大人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76.《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77.《从多个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载中山大学主编《哲学与现代化》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8.《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9.《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的当代新视野》,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80.《深入经典的历史逻辑,塑造当代的理论形态——〈走进马克思〉一书述评》,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81.《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82.《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转变》,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83.《论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84.《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85.《去遥远的“地方”体验“最近处”的人文》,载《南方文坛》,2003年第6期。86.《不合时宜的深度现代透视——〈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一书读后感》,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87.《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后马克思哲学”转向》,《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88.《“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 《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89.《祛除历史能指的幽灵,解开历史代表问题之谜》,《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90.《无地自由,或另一种“第三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91.《实体主义、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光明日报》要点摘录92.《“总体人”的辩证法》,《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93.《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94.《人学:从可持续发展到永恒的生存的辩证想象》,《探索》2004年第3期。95.《哲学的实现只在可能的瞬间》,《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96.《总体的历史科学视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贡献》,《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转载。97.《科学发展观:解决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98.《马克思新哲学革命的初始理论形态及其经济学局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99.《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新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100.《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101.《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以列斐伏尔为个案》,《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转载。102.《为日常生活再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103.《面向生活的现代性哲学问题构成与反思——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一种理解》,《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104.《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原创的差异化踪迹》,《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105.《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本质批判》,《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06、“论毛泽东现代化问题观的原创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07.“‘面向生活’的现代性政治哲学难题及超越”,《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108.“马克思哲学革命关键历史环节的历史原象-从《未来哲学原理》到《费尔巴哈提纲》”,《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109.“论马克思哲学的再生产实践概念”,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10.“论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蕴”,载《学习论坛》2007年第2期; (两人合作)111.“神秘化: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笔记”(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112.“《空间的生产》新版序言(1986)”(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114.“从诗学革命到女性政治——西方学界关于克里斯蒂娃思想研究现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两人合作);115.“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116.“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117.“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118.“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119.“列宁的两种资本主义观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二人合作)120.“问题史的考古与激活: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之源”,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1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础反思”,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122.“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二人合作),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6日12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问题及其前提”,载《理论视野》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要点摘编124.“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二人合作),载《学习论坛》2008年03期。125.“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历史意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126.“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原像与当代解读”(二人合作),载《学海》2008年第5期127.”苏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反思”,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128.“能指拜物教批判的出场逻辑及其理论困境”,(二人合作),载《求索》2008年第9期12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问题”,载《学习与探索》 2009年第1期 130. 价值重估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思考,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23卷 第01期 131.“论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兼论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二人合作),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132.“从非物质劳动到生命政治——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主体的建构”,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2期 133.《基于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现代社会理论》,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34.《从大众神话到景观社会:消费主义批判》,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135.《 空间:控制工具抑或希望之乡?——评勒菲弗《空间与政治》(二人合著),载《社会学家茶座》第3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136.《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137.《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0日138.《苏联化、西马化与中国化——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139.《空间的建筑学》译文,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辑140.“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与如何面对空间化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1期141.”透视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课题“,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142.”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载《学习探索》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43.”列斐伏尔: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的生产“(著作),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144.”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论文),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145.”论吉登斯、哈维、卡斯特对现代社会的时空诊断“(二人合著),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146”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继承——以新中国成立前新儒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为视角“(二人合著),载《学习论坛》2012年第6期147”从“异化劳动”到“社会交往”——试析望月清司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二人合著),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148.”俄国民粹主义的资本主义观:一个历史的述评“(论文),载《河北学刊》 2013年第2期)(CSSCI)149.”论布哈林在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论文),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期;150.”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解释的实践哲学路向“(论文)载《学习与探索》第6期(CSSCI)(二人合著)151.”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前沿报告“,载《中国哲学年鉴》2013,哲学研究杂志社.CSSCI;152.”空间化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再区域化发展“,载《江海学刊》2013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53.”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及其意蕴“,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CSSCI)新华文摘转载154.”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元性本质与多元化探索“,载《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55.”沟通中西、关心实践的语言哲学“(书评),载《学海》2014年第2期156.”三思毛泽东——革命传统、革命后民族国家创制与后传统理想主义遗产“,载《现代哲学》2014 年第3期15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回顾与当代追问“,载《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58.”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念旅程:从传统的革命到现代化的改革“,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中国经验问题“,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160.”论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及其幽灵“,载《世界哲学》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161.”《空间的生产》一书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哲学动态》2014年第10期162.”突破教条、回到根本、畅所欲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载《吉林大学社会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163.”启蒙的进化与重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二人合著),载《社会科学》(上海)2014年第8期164.”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6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以列斐伏尔为个案(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观念、方法与实践(主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空间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13JJD7100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对策研究(承担者)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11BZX00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承担者) 本科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必修)、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选修)硕士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博士生: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1.《“活私开公”:东亚志愿主义发展的新路径》,《南开学报》2013年第3期。2.《城乡结合部非定居性移民的“社区感”与“故乡情结”》,《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3.《“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托及其再定位》,《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2期。4.《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之痛——以社会原子化为分析视角》,《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期。5.《“乡校撤并”与村落社会危机》,《社会科学报》2012-11-29日。6.《转型期单位内部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变迁及其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第6期。7.《地域社会学:何以可能? 何以可为?——以战后日本城乡“过密—过疏”问题研究为中心》 《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8.《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与社区自治关系刍议》《学海》2012年第3期。9.《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10.《“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11.《共生思想与包容性社会政策体系的构建》,《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12.《回应时代危机的跨学科力作》,《吉林日报》2011-10-22。13.《老年群体与都市公共性构建》,《福建论坛》2011年第10期。14.《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浙江学刊》2011年第5期。15.《城市化与“村落终结”》,《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单位人”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H厂的个案考察》,《学术研究》 2011年第2期。16.《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17.《“过密社会”视域下城市社会管理的误区和盲点》,《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2期。18.《东亚现代化的“特殊”与“一般”》,《东北亚论坛 》2011年第3期。19.《“内藩外夷”与“五族共和”》,《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3期。20.《社会原子化:理论谱系及其问题表达》,《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21.《“单位社会”历史地位的再评价》,《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7期22.《本土情境下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困境及道路选择》,《社会科学研究 》2010年第5期。23.《空间生产、资本接续与权力介入的实践逻辑——对东北C市马路劳工生存状态的调查》,《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24.《“单位社会”起源之社会思想寻踪》,《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6期。25.《社会政策体系构建的社会理论基础》,《河北学刊》2010年4期。26.《“新发展主义”的理论谱系及问题表达》,《福建论坛》2010年第10期。27.《“过密社会”的来临及其挑战——以日本东京为例》,《江海学刊》2010年第2期。28.《16至19世纪中日“统治体制”变革思想之比较研究》,《史学集刊》2010年第5期。29.《中国社会后单位时代来临?》,《社会科学报》2010-08-26日。30.《寻找中国社会的“自性”》,《社会科学报》2010-02-04日。31.《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6期。32.《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33.《流动的公共性》,《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34.《学贯中西:重建社会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35.《江海学刊与社会学的学缘》,《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36.《社会学学科知识基础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09-22日。37.《走出畸形“科研中心观”》,《社会科学报 》2009-06-11日。38.《知识传统重建:社会学复兴的第一步》,《社会科学报》2009-02-12日。39.《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40.《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三十年》,《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6期。41.《社会重建的真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42.《寻找中国社会的“自性”——梁启超“中国社会论”初探》,《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43.《中产阶层郊区化与城市公共文化的衰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第1期。44.《地域力与社会重建——以日本阪神淡路地震为例》,《福建论坛》2008年第8期。45.《“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46.《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47.《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48.《文明论:东北亚研究的新视角》,《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3期。49.《轿车文明对都市社会空间的重塑》,《思想战线》2007年2期。50.《社会学的人文属性与社会学研究》,《社会》2006年第2期。51.《20世纪下半叶日本的“过疏对策”与地域协调发展》,《当代亚太》2006年第10期。52.《注重社会基础秩序建设》,《吉林日报》2006-11-04日。53.《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以中日两国为中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第6期。54.《找回“丢失的传统”》,《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55.《中日现代化起点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5第7期。56.《全球化、民族国家与东亚认同》,《史学集刊》,2005年第3期。57.《19世纪中叶的中日近代世界秩序体认》,《日本学论坛》2005年第2期。58.《中外现代化比较研究的新趋向》,《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11期。59.《东亚危机论的再认识——以中日韩为中心》,《日本学论坛》2005年第6期。60.《重建社会管理体制》,《吉林日报》2005-11-26日。61.《“典型单位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社区发展的制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4期。62.《大学文科研究性教学中的考试问题》,《湖北招生考试 》2004-06-15日。63.《中国传统对外观念对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史学集刊》2003年第1期。64.《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4期。65.《非西方化:东亚现代化研究的新取向》,《光明日报》2003-07-08日。66.《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以吉林区域文化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67.《从“甲午”到“庚子”——论晚清华夷观念的崩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67.《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一百年》,《世界历史》2001年第3期。68.《城市社区建设要选好“着力点”》,《光明日报》2001-01-15日。69.《中日早期现代化的比较》,《光明日报》2001-02-20日。70.《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区建设》,《中国社会报》2001-03-20日。71.《城市社区建设要选好“着力点”》,《中国社会报》2001-03-03日。72.《世纪交替与史学回应》,《学术研究》1998年第1期。73.《中日近代世界观的形成与两国早期近代化的成败》,《日本研究》1996年第2期。74.《徐继畲研究的新收获》,《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75.《说“文化寻根”》,《华夏文化》,1995年第5期。76.《甲午战争与华夷观念的崩溃》,《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77.《关于“孙黄并称”的历史思考》,《黄兴研究文集》(《近代史研究》专号)1994-10-01日。 78.《略论锁国闭关时代中日认识西方的情报系统》,《日本研究》1994年第3期。79.《戊戌维新派“腹地自立”维新方略初探》,《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80.《关于近代史开端的几个理论问题——兼评两种东北近代史开端说》,《北方文物》1994年第4期。81.《西望白山云气渺,图们江水自悠悠——吴禄贞的延吉筹边生涯》,《文史知识》1994年第6期。82.《一个新领域:近代中国“前史”研究》,《学术研究》1994年第4期。83.《近代中日“开国”的历史比较》,《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84.《鸦片战争前后中日两国世界史地研究比较论》,《社会科学辑刊》1993-06-3085.《汪精卫早期历史三大疑点浅析》,《北华大学学报》1993第2期。86.《近代中日两国出使西洋的比较研究》,《历史教学》1993年第3期。87.《东北亚史研究的新视角》,《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10期。88.《武昌起义后列强中立政策历史影响新探》,《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89.《十六至十八世纪天主教在中日两国传播和禁绝的比较研究》,《历史教学》1992年第2期。90.《中日两国对近代西方认识的比较研究》,《历史教学》1989年第2期。91.《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和汪精卫》,《社会科学战线》1986第4期。

专著1.《严嵩传》,独著,35万字,黄山书社,1992年7月2.《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第二副主编并撰稿,90万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8月第1次印刷,2007年再版,国家社科“七五”重点科研课题,国家“九五”重点图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3.《孙奇逢评传》,独著,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编入张显清主编《孙奇逢集》中册4.《明代政治史》,第一主编,98万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次印刷,2006年11月第2次印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5.《祸国宰相严嵩》,独著,16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6.《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主编并撰稿,61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B),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文集1.《张显清文集》,独著,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5月论文(除注明者外皆为独著)(一)社会经济1.《明代缙绅地主浅论》,万字,《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2期2.《明代官绅优免与庶民中户的徭役负担》,万字,《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3.《明代土地投献简论》,万字,《北京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4.《明代缙绅地主减价买田事例》,万字,《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2期5.《论严嵩的家资》,万字,《北京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6.《论明代官绅优免冒滥之弊》,2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7.《近二十年来国内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研究状况读书札记》,万字,《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4期8.《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万字,《明史研究》第8辑,2003年12月9.《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和发展》,万字,《明史研究》第8辑,2003年12月10.《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1辑,2005年;《学术探索》2005年第5期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史》2006年第1期转载11.《明代后期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结构、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万字,《纪念许大龄教授诞辰八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12.《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万字,《河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明清史》2006年第2期转载13.《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万字,《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8期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明清史》2008年第5期转载(二)政治1.《从〈大明律〉和〈大诰〉看朱元璋的“锄强扶弱”政策》,万字,《明史研究论丛》第2辑,1983年6月2.《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万字,《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3.《明嘉靖“大礼议”的起因、性质和后果》,万字,《史学集刊》1988年第4期4.《〈大明律〉的形成及其反映的时代特点》,万字,《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5.《封建家法是封建国法的补充》,万字,《谱牒学研究》第1辑,1989年12月6.《“以媚术宠”是严嵩政治品格的典型特征》,万字,《严嵩与明代政治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12月7.《修仙皇帝》,笔名程德,万字,王春瑜主编《明宫秘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8.《明末北直清流派的形成及其反阉党斗争》,万字,《明史研究》第3辑,1993年9.《“洪武重典”说辨析》,日本《明代史研究》第28号,2000年4月10.《关于明代倭寇性质问题的思考》,2万字,《明清论丛》第2辑,2001年11.《试论明太祖“以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与实践》,万字,《明史研究》第7辑,2001年12.《贵州建省:贵州历史的里程碑》,万字,《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13.《廓清对郑和远航动因的曲解》,万字,《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14.《略论郑和远航的动因及其历史意义》,万字,《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5年第7期15.《“踪迹建文、耀兵异域”说质疑――纪念郑和远航600周年》,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第2辑,2006年2月16.《明太祖朱元璋社会理想、治国方略及治国实践论纲》,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第3辑,2007年(三)农民起义1.《王守仁镇压农民起义的反动策略》,万字,《农战史论丛》第1辑,1978年12月2.《研究明末农战史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杨文弱集〉》,万字,《文献》第1辑,1980年1月3.《张献忠与西方自然科学——读〈圣教入川记〉》,万字,《农战史论丛》第3辑,1981年4月4.《关于成化年间“妖书妖言”案的史料》,万字,《明史研究论丛》第3辑,1985年5月5.《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1万字,《明史研究》第1辑,1991年9月(四)思想文化1.《论王阳明鼓吹蒙昧主义的反动性》,万字,《山东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2.《论海瑞的社会政治思想》(合著),万字,《北方论丛》1980年第4期3.《徐光启社会经济思想的几个问题》,万字,《晋阳学刊》1981年第4期4.《晚明心学的没落与实学思潮的兴起》,万字,《明史研究论丛》第2辑,1982年4月5.《王守仁的唯心史观》,万字,《浙江学刊》1985年第4期6.《明代社会思想和学风的演变》,万字,《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第2期7.《孙奇逢的“以实补虚”论》,万字,《中州学刊》1986年第6期8.《孙奇逢的“以实补虚”论》,万字,《明清实学思潮史》第25章,齐鲁书社,1989年7月9.《张溥及复社“兴复古学,务为有用”的经世思想》,万字,《明清实学思潮史》第29章,齐鲁书社,1989年7月10.《陈子龙的实学建设》,万字,《明清实学思潮史》第31章,齐鲁书社,1989年7月11.《试论阳明心学的历史作用》,万字,《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12.《明清实学思潮及其对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日本《明代史研究》,1991年3月13.《绚丽的台湾历史风情画卷——读〈台海采风图考〉》,万字,《史学集刊》1992年第2期14.《朱元璋尊孔抑孟刍议》,万字,《北方论丛》1992年第5期15.《明清之际杰出教育家孙奇逢述论》,万字,《清史研究》1993年第2期16.《简论孙奇逢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万字,《晋阳学刊》1993年第3期17.《徐光启引进和仿制西洋火器述论》,万字,澳门《文化杂志》第13、14期,1993年第2季度18.《科举制历史作用刍议》,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1期19.《陈子龙:晚明实学思潮的健将——兼论明清实学思潮的一些问题》,万字,《明史研究》第6辑,1999年5月20.《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万字,《光明日报》1999年4月2日21.《要重视明清之际人士文集的整理和研究——以〈孙奇逢文集〉为例》,万字,《明人文集与明代研究》,台湾乐学书局,2001年22.《传统与启蒙》,万字,《明代文化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9月23.《大运河: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摇篮》,万字,《运河之都——淮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24.《试析明定陵考古发掘的学术和社会意义》,万字,《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7月(五)序文、评论1.《名相传》序,海南出版社,1994年2.王俞春编著《海南进士传略》序,花城出版社,1998年3.卞利著《胡宗宪评传》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宠中威著《定陵发掘亲历记》序,学苑出版社,2002年5.《孙奇逢集》总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6.梁颂成辑校《杨嗣昌集》序,岳麓书社,2005年;《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转载7.赵克生著《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祀改制》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郭培贵著《明史选举志考论》序,中华书局,2006年9.明孝陵博物馆编《明孝陵碑刻》序,广陵书社,2006年10.明孝陵博物馆编《明帝王陵碑刻精品》序,广陵书社,2009年11.胡凡著《明代历史探赜》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12.读汤纲、南炳文著《明史》,《光明日报》1992年6月28日13.评《朱元璋研究》(陈梧桐著),《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6期14.《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万字,《明史研究》第4辑,1994年15.《他们赢得了赞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12月12日16.《重要的在于科学地说明历史——评沈定平著〈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华读书报》2002年1月16日17.《增强使命感 深化历史学研究》,《光明日报》2002年5月28日18.《发挥优势 承担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7月30日(六)纪念吴晗1.《〈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读后》,万字,《晋阳学刊》1985年第3期2.《吴晗与明定陵的发掘》,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1月15日;《科学中国人》2002年第9期转载3.《难忘的四年——缅怀吴晗先生》,万字,《求真务实五十载——历史研究所同仁述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吴晗著《明史简述》导言,万字,中华书局,2005年5.《谈谈吴晗的历史贡献》,万字,《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9日6.《从创造到普及:吴晗先生的学术贡献》(与赵克生合著),万字,《古代文明》2009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9期转载古籍整理、辞书:1.《谷山笔麈》(于慎行著),合作点校,10万字,《明史资料丛刊》第3辑,.《清代台湾农民起义史料选编》,万字,合编,主持人,福建出版社,1983年3.《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大型集体项目,齐鲁书社4.《中国事典》明代卷主编之一,明代卷100万字,沈阳出版社,1992年7月5.《中国历代治国策选粹》明代卷编委之一,明代卷30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文白对照二十五史精华》,编委会委员,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993年7.《名相传》(《文白对照二十五史分类传记》),主编,万字,海南出版社,1994年8.《余冬序录》(何孟春著),6万字,《中华野史·明代卷》,泰山出版社,1999年9.《孙奇逢集》,主编,304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等辞书某些辞条的编写

  • 索引序列
  • 河北医药杂志编辑部
  • 河北医药编辑部官网
  • 河北中医杂志编辑部投稿邮箱
  • 河北医药杂志编委名单
  • 河北学刊编辑部编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