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有关大班幼儿行为研究论文

有关大班幼儿行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大班幼儿行为研究论文

幼儿园的常规 教育 是指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天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在大班教育显得极其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摘要:幼儿的常规培养主要包括了以下若干方面;如行为以习惯以及个人习惯的常规培养、卫生方面的常规培养、学习及其体育活动的常规培养等等。 关键字:幼儿园;大班;幼儿;常规培养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可以更好的做好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同时,幼儿的常规培养也是一个班级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些都为大班幼儿常规培养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一、爱的奉献、心的引导 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用心去引导他们,提升教师在幼儿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孩子能充分的去信任老师。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要盲目的批评孩子,觉得幼儿哪里做的不对、不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去询问,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一些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当得到答案后,我们要再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当幼儿在一个问题上表现的比较好,比如;对其他小朋友以及老师有礼貌、可以独立把饭菜都吃干净、能自己独立的整理自己的物品或是自己叠被子等等。这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老师要常对孩子说:“你真棒,做的真好,你是最棒的。”对于幼儿在任何方面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的和家长沟通,使孩子能更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有意识的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对于大班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提高了,在班级常规的指定上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比如:我给班里每个孩子安置了一个“小书柜”,自从有了这个小书柜,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就能自己安放得整整齐齐了,而且给我们教学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如开放式的区域环境,让孩子们有玩、能玩,区域里的规则图示在区域值日生带领下能如实执行了,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要想更好的教育孩子们,我们教师更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要以自己为孩子们的榜样,要以良好规范的行为感染孩子,给予孩子们规范的形象熏陶。如果幼儿每天都在一个清洁的教室进行学习和游戏,老师的仪表整洁、物品摆放整齐,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亲切友好。正如“孟母三迁”的 故事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样好的影响。因为老师可以说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和幼儿的感情也比较深厚,很多幼儿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为模仿的对象,这个时候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喜欢模仿大人说话的方式、生活的方式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等等。 我们还可以利用榜样的激励法,就是当幼儿在老师或父母身上学习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肯定,也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比如;奖励幼儿小红花、小图章或是一些糖果等等。让幼儿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是自己要学习的,这样使其不断的在这样的反复中改掉自己不良的个人习惯。因为这时候幼儿对是非的辨别还非常的模糊,只是对大人们的表扬以及奖励很重视。我们的老师恰恰就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对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遵守常规纪律的小朋友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以此为其他幼儿树立小榜样,用这样的 方法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于幼儿良好行为的肯定和表扬,是巩固其良好的个人行为最好的方法。被人重视、喜欢、肯定和表扬是每一个幼儿的心理需求,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也是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最好的方式。 三、反复巩固、贵在坚持 (一)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讲求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简单到复杂,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幼儿良好的习惯渐渐的养成。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的稳定性不强,对于新的行为习惯或事物的接受、理解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指导,要多与幼儿交流,要耐心的指导。 (二)一旦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以后,需要不断的去巩固和加强。这种巩固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从而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和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巩固的基础上,教师更要鼓励孩子坚持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比如;在洗手、外出的时候,常常会发生拥挤、吵闹的情况,此时老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提醒,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理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反复的提醒和规范,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行为习惯表现比较差的个别孩子要进行个别的批评教育。一段时间后大班的孩子就可以养成并遵守相应的规则。 (三)要使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坚持。个人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老师要制定出一套有限的常规培养的方法,结合每天的常规培养和学习使大班的幼儿达到要求的水平。一套方法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力度,不能一个课程的老师严格遵守,另一个课程的老师就不严格遵守,使幼儿松松紧紧,不利于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只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执行力度,才能使幼儿的常规培养保持稳定的状态。 四、结语 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幼儿的各项常规教育培养以及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做为一名幼师,对于幼儿的培养我们要从点滴做起,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对幼儿进行常规的培养。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受用终生;相反,习惯养的不好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不良的个人习惯不仅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幼儿的交往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幼儿管理中要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常规培养,处处做个有心人,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当然,这些并不是只单靠老师一个人,而是需要全社会、家庭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幼儿做起,从老师、父母做起,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大班幼儿规避行为研究论文

幼儿园的常规 教育 是指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天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在大班教育显得极其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摘要:幼儿的常规培养主要包括了以下若干方面;如行为以习惯以及个人习惯的常规培养、卫生方面的常规培养、学习及其体育活动的常规培养等等。 关键字:幼儿园;大班;幼儿;常规培养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可以更好的做好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同时,幼儿的常规培养也是一个班级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些都为大班幼儿常规培养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一、爱的奉献、心的引导 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用心去引导他们,提升教师在幼儿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孩子能充分的去信任老师。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要盲目的批评孩子,觉得幼儿哪里做的不对、不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去询问,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一些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当得到答案后,我们要再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当幼儿在一个问题上表现的比较好,比如;对其他小朋友以及老师有礼貌、可以独立把饭菜都吃干净、能自己独立的整理自己的物品或是自己叠被子等等。这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老师要常对孩子说:“你真棒,做的真好,你是最棒的。”对于幼儿在任何方面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的和家长沟通,使孩子能更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有意识的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对于大班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提高了,在班级常规的指定上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比如:我给班里每个孩子安置了一个“小书柜”,自从有了这个小书柜,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就能自己安放得整整齐齐了,而且给我们教学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如开放式的区域环境,让孩子们有玩、能玩,区域里的规则图示在区域值日生带领下能如实执行了,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要想更好的教育孩子们,我们教师更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要以自己为孩子们的榜样,要以良好规范的行为感染孩子,给予孩子们规范的形象熏陶。如果幼儿每天都在一个清洁的教室进行学习和游戏,老师的仪表整洁、物品摆放整齐,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亲切友好。正如“孟母三迁”的 故事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样好的影响。因为老师可以说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和幼儿的感情也比较深厚,很多幼儿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为模仿的对象,这个时候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喜欢模仿大人说话的方式、生活的方式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等等。 我们还可以利用榜样的激励法,就是当幼儿在老师或父母身上学习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肯定,也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比如;奖励幼儿小红花、小图章或是一些糖果等等。让幼儿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是自己要学习的,这样使其不断的在这样的反复中改掉自己不良的个人习惯。因为这时候幼儿对是非的辨别还非常的模糊,只是对大人们的表扬以及奖励很重视。我们的老师恰恰就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对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遵守常规纪律的小朋友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以此为其他幼儿树立小榜样,用这样的 方法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于幼儿良好行为的肯定和表扬,是巩固其良好的个人行为最好的方法。被人重视、喜欢、肯定和表扬是每一个幼儿的心理需求,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也是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最好的方式。 三、反复巩固、贵在坚持 (一)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讲求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简单到复杂,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幼儿良好的习惯渐渐的养成。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的稳定性不强,对于新的行为习惯或事物的接受、理解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指导,要多与幼儿交流,要耐心的指导。 (二)一旦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以后,需要不断的去巩固和加强。这种巩固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从而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和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巩固的基础上,教师更要鼓励孩子坚持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比如;在洗手、外出的时候,常常会发生拥挤、吵闹的情况,此时老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提醒,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理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反复的提醒和规范,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行为习惯表现比较差的个别孩子要进行个别的批评教育。一段时间后大班的孩子就可以养成并遵守相应的规则。 (三)要使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坚持。个人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老师要制定出一套有限的常规培养的方法,结合每天的常规培养和学习使大班的幼儿达到要求的水平。一套方法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力度,不能一个课程的老师严格遵守,另一个课程的老师就不严格遵守,使幼儿松松紧紧,不利于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只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执行力度,才能使幼儿的常规培养保持稳定的状态。 四、结语 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幼儿的各项常规教育培养以及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做为一名幼师,对于幼儿的培养我们要从点滴做起,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对幼儿进行常规的培养。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受用终生;相反,习惯养的不好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不良的个人习惯不仅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幼儿的交往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幼儿管理中要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常规培养,处处做个有心人,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当然,这些并不是只单靠老师一个人,而是需要全社会、家庭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幼儿做起,从老师、父母做起,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常规 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 方法 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 其它 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 儿童 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 学习 经验 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 反思 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 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3.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4.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5. 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科研论文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论文

摘要: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关键词:成因,性行为,影响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个体攻击的研究多聚焦于小学以上阶段,面对于幼儿甚至更早期的儿童的攻击问题研究还不够。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儿童之间冲突早在两岁就有了,但是,其特点又有哪些? (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和年龄差异。一般讲,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早期,争吵、打架、说谎、骂人、破坏、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而且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 (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是否提供模仿的样例密切相关。经验表现,向儿童提供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对象,不仅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甚至会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奖惩手段的不同而发生性质上的不同。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惩罚则会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减弱攻击性行为的强度。因此,奖励和惩罚是增强或抑制儿童攻击性行的有效手段。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攻击性行为的反馈而发生态度上的变化。研究发现,对攻击者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反应会强化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而对攻击者攻击行为的积极反应会制止攻击者的攻击行为。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和手段性攻击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 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前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后者则只是一般的行为问题。 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有的时候,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的混合。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幼儿的天性 攻击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外在表现上不同的幼儿表现出来的情况不尽相同,在社会教育中,我们需要转移幼儿对这种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这种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 2.家庭氛围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学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 3.幼儿园教育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幼儿教师的教导在幼儿的身心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师的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活动的设置也会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4.媒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及网络媒体成为人们尤其是儿童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所以,媒体也会对幼儿园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有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5.幼儿的经历与个体发展 儿童自身的因素也会对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儿童自身的性格、气质以及与同伴的关系,与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其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作为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影响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3―6岁是幼儿塑造个性的关键期,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家长应格外重视这一阶段孩子性格的培养。如果任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展,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幼儿正常社会化的进程。当一个攻击性特别强的孩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首先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很差!具有着极其强的攻击性的人很难融入到社会中,他们不会与人交往更不懂的为人处事之道!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在与成人、同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在实践活动日益复杂化的基础上,幼儿的言语能力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但本研究发现幼儿的言语攻击较少。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大班幼儿的言语能力尚未充分发展,思维的发展制约语句结构的发展,他们不能够很熟练地掌握运用口头言语并用它解决发生的争端,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发生冲突时不能及时地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攻击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幼儿会选择采用身体攻击的方式实现目标。 在工作中与孩子接触中,我发现班级中有攻击性特别强的孩子!源源一个男孩 一直行为表现充满攻击性行为!早餐后带孩子到操场做早操,在孩子们排好队等候音乐播放的时候,我发现源源和航航你一拳我一脚地打个不停,就过去问他们在干吗?两人异口同声地说练拳击。我说快排好,音乐要开始了,就走到队伍前面准备带操,还没等音乐响起,一个女孩子的哭声就传到我耳边:老师,你们班的源源用哑铃砸我,原来是中班的佩佩小朋友。班上其他孩子马上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我从不跟源源玩,因为他老打人。我最不喜欢他,他欺负别人,经常把小朋友弄哭,听后,我有些生气:这孩子,怎么能这样?一怒之下,先让他给佩佩道歉,然后就把他拉到身边,想等做完早操后再跟他交流。可他在我身边刚站了一会儿,又和然然打起来了我不禁叹到:这孩子,攻击力是真的很强!这是一个攻击性行为特强的孩子,纵观全园,其他班也有类似攻击性行为强的孩子。这些攻击性行为较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由于经常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1)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与移情能力。第一,社会认知水平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密切的关系。第二,有研究表明,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其攻击性行为是负相关的关系。 (2)帮助幼儿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策略与技能。当儿童遇到无法解决的社会性冲突与矛盾时,应教他们多向老师和家长请教,或者成人主动利用价值澄清、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谈话活动、情景表演、故事讲述等,组织儿童参与讨论、学习、观察,为儿童树立正确的榜样,鼓励儿童使用非攻击性的方式。 (3)引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心理宣泄法。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要使幼儿学会对他人和自己没有伤害的幻想攻击活动等进行适宜合理的宣泄。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也可以使其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还有助于减少和避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4)及时奖励和表扬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其实,很多时候儿童的行为仅仅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当成人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时,儿童就会意识到这种方法并不能达到目的,因此他们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最终引起成人的反感,这时候儿童就会终止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此外,也可以采用暂时隔离的方法,消除强化因素,矫正攻击性行为。 (5)教师在安排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因此教师在安排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同时要提供充足的玩具,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要素。 (6)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努力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给儿童以心灵慰藉。第一,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转变其教育观念,对儿童不能过分宠爱,要培养他们责任感、同情心和自立意识。第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如果家长换个角度看待儿童,发觉其闪光点及其潜能,在教育儿童时多给儿童鼓励,让其感受到表扬与关心,这是教育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极其有效地方法。 (7)正确运用惩罚方式。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缺点相比较正常儿童来说可能会多一点,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适宜的惩罚方式,注意就事论事,不要将其上升到道德领域。 (8)正确运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儿童应在成人的指导下观看对儿童有益的影视作品。 总之,幼儿个体素质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与家长要正确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针对其原因采取措施。教师与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尤其是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根据其心理特点,尊重其发展规律,发现其闪光点,挖掘其潜力,正面教育为主,多给予儿童关心、表扬与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多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树立其科学的价值观,同时,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因人而异的进行教育。这样就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转变为积极向上的行为,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立,高觉敷,张民生,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901-1906. [2]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浅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以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为依据,为幼儿开设活动区域,提供材料,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和内容,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区域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还可以使幼儿乐于与同伴交往。从开展形式上来看,区域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两种。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比较重视室内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开展,而忽视了户外的区域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出幼儿园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来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提高环境适应力。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也把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作为评价幼儿园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人们对开展户外区域活动的意识相对薄弱,我国的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活动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能够促进幼儿主动进行探究,也有利于幼儿间的交往。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域正是在这几个方面达不到要求,阻碍了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户外区域活动场地不足

随着建筑用地成本的增加,许多幼儿园通过缩小户外活动场地的面积来节约经费,所以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活动的需求。在这仅有的空间里,经常会造成人满为患的情况。有研究表明,在一定面积的游戏场地中,儿童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数量增加,所以狭小的活动场地对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因为场地有限,教师为了防止幼儿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幼儿园内的集体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流减少,幼儿之间的混龄交往会受到影响。而混龄交往对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非常重要,幼儿是通过同伴之间的信息交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大年龄的幼儿会关心照顾小年龄的幼儿,有经验的会指导没经验的,这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户外区域活动场地不足还会影响户外区域活动的开展,限制户外区域活动的类型,给户外区域活动造成阻碍。

户外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不合理

现在,大多数幼儿园都会引进组合滑梯等大型活动器械,颜色鲜艳,非常吸引家长和孩子的眼球。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材料却仅限于这些大型活动器械,活动材料单一,孩子们没有其他的活动材料,便会聚集在一个地方,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大型活动器械固定难以移动和变化,更换频率较低,容易让幼儿失去新鲜感、失去兴趣,幼儿的参与度会降低,同时大型活动器械也难以满足幼儿的探索、建构的需要。

当然,也有些幼儿园除了这些大型设备,也会设置其他活动区域,但是情况却不容乐观。有的区域投放的材料过于简单,没有层次性,造成幼儿反复僵化的练习,不能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探索。有的区域的活动材料形同虚设,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自然区的植物缺少变化,可供观察性较弱;而在养殖区中,并没有饲养任何动物。

户外区域活动时间不充分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两小时。但是有很多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间受到了束缚。第一,户外活动空间较小,会导致班级之间难以协调时间,就会因此限制幼儿的户外活动;第二,教师对户外区域活动缺乏认同感,她们认为户外的区域活动只对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有帮助,而室内的区域活动不仅能促进大肌肉的发展,还能培养幼儿的建构、探索等能力的发展,室内区域活动不仅能涵盖户外区域活动达到的效果,甚至有户外区域活动达不到的效果;第三,大多数教师认为户外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分散,难以管理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2 办好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对策

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丰富、开放的环境,使幼儿得到充分的活动和良好的发展。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高效的户外区域活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保证户外区域活动空间并有效利用

首先,有条件的幼儿园应该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空间并能使这些空间得到充分的运用。一个完善的户外活动区域,应该像一幅已经设计好的地图,每一个场地的设置都要经过精心规划。需要考虑动静、封闭开放、独立与组合的结合,使幼儿户外活动区域既可以是一个个独立的区域,又是一个相邻区域之间可以产生互动的整体。

而对于一些相对较小的幼儿园,没有充足的户外活动场地,这就更需要老师能够发挥才智,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协调好各班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还可以为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设置共同的教育目标,将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还可以给幼儿提供多样的`选择,以便进行高效率的活动。

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

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活动材料,可以促使幼儿在操作活动材料时进行思考,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适当的活动材料可以避免幼儿产生争抢,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活动材料的趣味性,因为趣味性是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前提,否则就会大大降低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对于成品玩具,教师自制的玩具更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操作也更加多样化,更换频率也较快,并且家长也可以模仿教师制作玩具,方便幼儿回到家里以后进行活动。

活动材料要有层次性。被称为“跳一跳,摘个桃”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要对幼儿的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解,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发展水平的活动材料,同时教师也应该选择一些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个难度应该是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适当的挑战有利于幼儿经验的提升,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但是如果提供的活动材料太简单就会造成幼儿机械的重复,太难就会挫伤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

要保证户外区域活动的质量,户外区域活动的时间就不能太少,活动时间过少会打断幼儿的活动,不能尽兴;但是时间也不能过长,户外活动时间过长,幼儿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活动效率就会较低,因此充裕的活动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充足而连续的户外活动时间,不仅可以使幼儿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接受阳光的沐浴,还可以培养幼儿的专注性。时间上的充分保障,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活动、使幼儿得到个性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更多自由探索、自由学习的机会。幼儿园不能因为害怕幼儿发生意外,因噎废食,刻意缩短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

3 户外区域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我们始终提倡教师不应过多地干涉幼儿的活动,同样,在户外区域活动中也不例外。陈鹤琴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天马行空的想法,允许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犯错,不应该为了尽快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而过多地干涉幼儿的行为。在安吉的幼儿园中有这样一句话:闭上嘴巴,管住双手,睁开眼睛,打开耳朵。这就是说教师要少说话、少干涉、要用心地倾听幼儿的想法、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用专业的眼光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时,教师就是孩子的看护者,要求教师时刻保证孩子的安全。这就要求教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经常检查和维护幼儿活动的场地和活动的材料,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不要互相推拉,不要追逐打闹,教师要为各个区域设置规则并经常提醒幼儿遵守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置区域活动、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室内和室外区域活动的联系,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轻松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其中就有解放儿童的空间,提出不要把儿童禁锢在狭小的教室里面,变成笼中的小鸟,失去自由、失去快乐,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敞、丰富、有趣的户外区域活动。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大班幼儿撒谎行为的研究的论文

幼儿说谎行为研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 要: 儿童说谎的实质是其在恐惧心理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儿童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其爱的抚慰,抓住儿童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儿童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力。 关键词 : 幼儿 说谎行为 幼儿教育儿童早期说谎行为是近年来儿童心理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说谎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为,且伴随着儿童个体的成长,可以说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一、说谎的界定 (一)说谎与欺的关系???? ?说谎与欺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独立概念,它们同属于一个研究范畴,但所涉及的认知维度不一样。Astington从心理理论的范畴考虑认为:“说谎或谎言仅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初级维度,初级维度系统只关心别人做什么,自己所做的只是想影响别人的行动;而欺则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次级维度,次级维度系统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别人的想法来达到目的,即通过操纵人的信念来操纵别人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以耍手段、说谎等方式来实现目的。”[1]实际上,说谎是人类常用的一种欺方式,是欺的策略之一,是欺行为的一部分。?????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表述被认定为说谎或欺,必然满足三个关键的成分:事实成分、信念成分和意图成分。可见,说谎是指个体或者群体有意或者无意做出与事实不符合的陈述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隐瞒事实真相的一种情境性行为,而欺则具有有意性、策略性和信念性的特点。 (二)儿童谎言的分类及说谎动机????? 说谎从认知的角度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类型,而说谎行为表现为外显、内隐和错误信念理解三种形式。无意

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导致幼儿产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幼儿心理之说谎现象》

摘要: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判断幼儿是有意撒谎还是无意撒谎,如何避免孩子撒谎,本文从幼儿心理出发,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索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偏差 有意说谎 无意说谎

一、正确判断幼儿说谎的性质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说谎的幼儿必然会受到别人的鄙视与不信任,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相适应。这类幼儿内心经常出现种种矛盾,如恐惧、不安、自卑、孤僻、逆反、对抗等。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心理因素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学龄前幼儿的撒谎行为一般为过失撒谎,这种撒谎多是无意的、非功利性的。有的是为了好玩,或是为让父母高兴,或是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就说有什么东西。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过失撒谎,父母不必严加训斥,只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分清想象与现实,巧妙引导和教育,就可以纠正。但是有一些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反映出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让孩子避免撒谎,必须从小做起,从预防入手,特别是对于有意说谎,成人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分析其中的原因,运用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从实践可以看到,幼儿屡次说谎甚至不知道羞耻的原因,与成人的教育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

1.在成人“暗示”下成长起来的谎话

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缺少是非判断能力。幼儿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道德认识的发展没有成熟,对于好坏和对错的区分,常常跟自己是不是受批评和惩罚有关。会因为成人的态度及言行所给的暗示,判断一件事。有些家长在孩子第一次或这无心的谎话前,不但没有阻止,甚至用欣赏的态度,认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纵容助长了孩子的说谎行为,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认知。

案例:有个孩子在家不小心打破妈妈的香水瓶,却说是家中宠物狗“果果”打破的,奶奶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着说:“瞧!我家宝宝多聪明!”还把事当着孩子的面到处讲给别人听,认为这是孙子聪明的表现。那么这个孩子以后打破东西一定不会承认错误,而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因为奶奶说的这是“聪明”。

简析: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但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些孩子回家会对爸爸妈妈说自己在幼儿园里得到了五角星、小红旗等,会说自己上课有多认真,常举手,或是今天老师表扬了自己等。家长往往会因为高兴而表扬孩子,却很少仔细询问孩子原委。有时即使后来知道了也会因为事情已经过去而不再追问,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讲了爸爸妈妈喜欢听的话,即使是假话也没有关系。

成人应当给幼儿灌输正确的道德观,不能忽视孩子撒谎的严重性,特别是最初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偶尔说谎时,不能一了了之,否则便是在实际上等于鼓励这种行为。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认识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对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告诉孩子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基础是诚实。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如“狼来了”,让孩子明白常说谎的人即使最后说了实话也没人会相信。

2.从“打”“骂”中滋长出的“谎话”

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地训斥责备孩子;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打骂;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教师的惩罚或打骂,便有意说谎。

案例: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活动中撕破了图书,但只有一个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其余的孩子都不愿意承认,直到我说:“撕坏了书,没关系。只要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老师还是会原谅你,喜欢你的。”孩子们才一个个认错。后来我问他们如果你在家里撕坏了书爸爸妈妈会怎么样的时候,那个主动承认错误的说:“妈妈会帮我把书补好。”而其他的孩子都说会挨骂,甚至有孩子对我说妈妈会打我。

简析:这样的谎话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例如,为争夺玩具,A打了B。当老师来处理时,A却只承认轻轻推了B一下,而否认打了B。二是全部否认错误,极力表白不是自己的错。例如,C明明在搬椅子的时候撞了D的头,但却硬说不是自己撞的。三是嫁祸于人。例如,三个孩子在滑梯上玩,其中一个故意推人者E不仅否认自己所为,还一口咬定是另一个孩子F推的。

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说谎的实质是幼儿在恐惧心理支配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措施。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处理这类错误的时候首先应减少自己给幼儿心理造成的影响,而不只是严厉地指责孩子。

3.孩子的谎话是成人说谎话结出的果实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每个孩子都会受到身边成人言行的影响,那些经常会说谎的孩子多数是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时候出于一些原因,成人会说一些有意或无意的谎话。例如:有时候父母会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而顺口许下一些无心的承诺。比如:“你不哭,我就给你买东西。”“你乖乖吃饭,星期天就带你到公园去玩。”等这些随口说说的话,家长在事情过后会忘记,这样往往会被孩子视为“人”并产生“说谎不为错,为他们的说谎壮胆。

三、面对幼儿说谎时的良策

对于说谎的幼儿要不要惩罚?这是教师、父母们甚为关心的问题。有人反映:“越罚孩子越说谎。”有人认为:“说谎是恶劣行为,不罚不能不能使孩子受到教训。”一般来说,对说谎幼儿以耐心说服教育为宜,最好多讲些相关的故事,多用些诚实行为的榜样感化幼儿。但对于严重的说谎行为要适当地惩罚。惩罚的和原则是让孩子以后不说谎。幼儿说谎的目的,多数是逃避做错事而导致的责备或惩罚,也有的是为了获得某些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给以惩罚或剥夺权利是不足以教育他们的,必须同时向他们说明,某些惩罚和剥夺权利的做法是由于他说了谎才引起的,说谎越多就越重。若一开始就说实话,惩罚可以轻一些。要帮助孩子认清说谎不会成功,即使蒙混过关,也不过是暂时的。而诚实会减轻对他过失的惩罚,撒谎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同时应该不断地教育孩子诚实,孩子有了诚实的行为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排除孩子怕讲出真实情况而受罚的心理,这样孩子就会防止或改掉说谎的坏毛病。

参考文献:

[1]家庭素质教育漫谈.

[2]浅谈离异家庭幼儿心理偏差及纠偏对策.

一、 对孩子进行引导,向孩子灌输诚实的品德观念。大部分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和家长就要有针对性地找一些有关诚实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并在结束时附带性的说明一下诚实的好处以及说谎话的`坏处。二、 对孩子进行观察和分析,强化幼儿诚实的品质。发现孩子说谎后,观察孩子的言行,冷静地找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根据找对纠正的方法。如果孩子诚实,则表扬他,叫他继续发扬这种品质。三、幼儿园和家庭相互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诚实的品质。让孩子知道不诚实无所遁形,不能隐瞒任何人;让幼儿自觉说实话,并且对孩子继续予以信任,教育并鼓励孩子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诚实;让孩子明白改了就是好孩子的道理。当然,教育有法又无定法,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也一样,面对各种各样的幼儿不诚实情况要灵活地处理。只要我们坚持将幼儿的诚实教育进行到底,幼儿的明天一定灿烂。

中班幼儿识字行为研究论文

一、精妙的导入——讲故事识字法,提高幼儿的识字兴趣

幼儿爱听故事,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汉字,引申出其具体的含义,并且根据具体含义为幼儿编制出生动有趣的故事,边讲边写要教的字让幼儿去学。只要讲得好,就能够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认字的同时,也丰富了其他方面的知识。

1.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要绘声绘色,把幼儿的注意力充分地集中起来的时候,再写出要教学的字。切忌故事平淡,讲述乏味。

2.教师每讲一个故事,教三到五个字最合适。如果教字太多的话,讲述、停顿要相应地增加,这样难以持续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想方设法地让幼儿去重复刚学过的一些字,让他们在重复的过程中尽量读准音,并且努力把这些汉字记住。

二、以游戏教学为主,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爱玩也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生性好动的这个特点,以游戏为主,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学习知识,这也是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身心会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他们也会情绪高涨,思维积极,注意力也是相当集中。因此,在教学识字的时候,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游戏,将教与玩有效地相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例如,在教学“鱼”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画有海底世界以及各种鱼的画面展示给幼儿看,或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让幼儿去学习,再告诉幼儿鱼(yu)的标准读音,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这样,幼儿也会将自己的思维定在“鱼”字的画面上。

三、变换形式教学法

儿童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一特征,让幼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形式进行授课,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而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比如,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猜谜语、编顺口溜、给字娃娃找家、找朋友等方式,让幼儿在这种既轻松又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地进行识字学习。例如,我们在教学“秋天”这个季节的时候,就可以出示一些秋天里拍摄的美丽风景,如蓝蓝的天空、泛黄的树叶、金色的稻田、雪白的棉花田等,让幼儿亲眼看这些秋天的美景,进而产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幼儿的思维,幼儿能从中享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产生自主识字的愿望,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再如,在教学“日—月—明,小—大—尖,月—月—朋,人—本—体”时,教师可以根据汉字构字的`规律把这些生字编成歌谣、故事或者儿歌等,使字形在欢快的气氛中扎根于幼儿的脑海当中,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愉快,从而提高他们的识字效率。

四、在班级中进行识字评比,为幼儿的识字学习“加油”

幼儿的自尊心都比较强,他们有着争强好胜、爱表现自己的年龄特点,因为每个幼儿都喜欢得到教师的“表扬”。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幼儿的这个天性,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励幼儿,提升幼儿的识字效率。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随时发现幼儿认识的新字,并及时给予其肯定,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愉悦感。这无形当中还能够促使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学习汉字,最大限度地将幼儿识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在活动角中进行游戏、认记,如开展“识字大王”的评比活动,在全班、全园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评选,将识字活动融入生活,为增加幼儿的识字量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教幼儿识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注意幼儿的兴趣,也应遵循教育的原则: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只要我们从幼儿的身心特点、个性特点出发,在幼儿识字阅读的指导方法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就会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幼儿识字阅读教学方法,为现代幼儿教育描绘一片靓丽的风景。实践证明,幼儿接触汉字的时间越早,对他们日后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就越有帮助。幼儿通过识字学习,可以逐渐提高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幼儿的识字效率,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在具体的操作和游戏的基础上,让幼儿逐渐建构起系统的知识,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因为只有让幼儿在识字的活动中真正地“玩儿”起来,才能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在幼儿园开展识字教学,也能为幼儿以后的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中班老师可以通过游戏,让小朋友们在游戏中产生对识字活动的兴趣,增强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儿园中班识字活动方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识字相关内容推荐↓↓↓

识字教学方法有哪些

幼儿园大班识字课教案

一年级的识字方法有哪些

小学生常用的6种识字方法

幼儿园中班识字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复习以前所学的汉字。

2、认识汉字:红、绿。

活动准备:

1、字卡:黄牛、老鼠、天空、白兔、汽车、气球、“下蛋”各一个

2、小司机的录音带、录音机,警察头饰一个,小司机转盘数量与幼儿人数等同

3、红色和绿色的波波球各四个,红、绿字卡各一个,红、绿有色字卡各一个

4、房子的图片两张〈红色和绿色〉糨糊、棉签与幼儿等同

活动过程:

一、复习所学的汉字

1、游戏:小司机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到广州去玩,大家说好不好啊?〈好〉现在请小司机们做好准备,我们在路上要注意看红绿灯,当看见绿灯怎么样?〈继续开车〉红灯的时候又怎么样呢?〈刹车〉对了,当小司机停下来的时候就要回答警察叔叔的问题。”

2、音乐开始,小司机可围绕警察叔叔开并注意红绿灯。

3、红灯停下来的时候出示字卡让幼儿认读〈当认识一些动物名称的汉字时我们可以做一些关于它们特征的动作,加深幼儿印象〉,教师表扬回答得最快最准的那名幼儿。

二、游戏:神奇的口袋

1、教师故做神秘出示一个口袋,请幼儿摸球,当摸到第一个红球的时候认识红。

2、当摸到第二个红球的时候,教师放慢语速让幼儿加深印象认识红。

3、当摸到第三个球的时候,让幼儿自己辨认红和绿。

4、当摸到第四个球的时候,让幼儿面对其他小朋友说出自己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幼儿找出红。〈认识绿的 方法 和红的方法一样,注意认识的时候不要说“红字”而是说红,绿等同。教师也可以随机应变比如根据幼儿穿衣服的红、绿去 教育 幼儿〉。

5、出示有色字卡红和绿,让幼儿了解这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多了一些颜色罢了。

三、游戏:送字宝宝回家

1、提问:“小朋友有家吗?我们的字宝宝也有家。”出示两张图片,提问:“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房子?”告诉幼儿红色房子是红宝宝的家,绿色的房子是绿宝宝的家,我们一起送宝宝回家吧""

2、教师示范操作。

3、幼儿操作教师从旁辅助、指导并提问:红房子是谁的家?绿房子是谁的家?

四、活动延伸小朋友我们教室里面也有许多的红和绿我们一起找一找,贴一贴吧

幼儿园中班识字活动方案2

【活动目标】

1、朗读背诵古诗《咏鹅》

2、认读汉字:鹅、毛、清、白

【活动准备】

1、制作多媒体幻灯片课件。

2、幻灯片:鹅的图片;字宝宝。

3、事先把字卡斜着或倒贴在黑板上。

4、字卡,人手各一套,放小篮子里。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知道是谁吗?(它会在水里 游泳 ,脖子长长的,它的头顶上有一个小包包呢……请小朋友猜猜是谁?)

2、教师出示幻灯片(白鹅的图片)。“小朋友知道是谁了吗?看!它的脖子长长的,会在水里游泳……;对了!它的名字就叫白鹅。它长得有点像鸭子是吗?但是鹅的脖子比鸭子的长呢。

3、白鹅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古诗《咏鹅》,(出示古诗幻灯片,带领幼儿朗读古诗)

4、新朋友的名字叫什么?鹅,小朋友认识鹅宝宝,真高兴!它给小朋友带来了几个字宝宝,我们也一起来认识一下好吗?(幻灯片出示字宝宝:鹅,毛,清,白。)

5、叫醒字宝宝。(认识完字宝宝怎么就不见了?它们躲哪里去了呢?哦!老师找到了,原来它们都躲在黑板睡觉了呢。我们叫醒它们好吗?看!这是谁呀?睡成这个样子!我们小声叫醒它吧,鹅~~~,叫不醒?那我们再叫大声点,鹅!!鹅!!!,终于醒了……)教师把叫醒的字卡贴正,继续叫醒其他字宝宝。

6、给字宝宝拍照。(字宝宝都被叫起来了,它们想跟我们小朋友玩游戏,你们愿意吗?字宝宝今天真开心,想让小朋友帮它们拍照。(请所有幼儿做拿相机的动作,帮字宝宝拍照……,对准“毛’’咔嚓!帮毛宝宝照……)

7、取相片。(帮全部字宝宝拍完了,我们一起看看洗出来的相片吧。)每个幼儿发一个篮子,里面分别装有:鹅,毛,清,白”的字卡,教师说字宝宝名字,幼儿分别把相应的字卡找出来并举起来给老师看。)

小结:请幼儿把今天帮字宝宝拍的“照片”拿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

幼儿园中班识字活动方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字是有偏旁的,并初步认识四种偏旁。

2、通过游戏扩大幼儿的识字量。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教具一份,幼儿每组一份字卡、计算板,各种书。

【教学过程】

(一)探索操作

1、幼儿自由进行探索操作,将各种相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

2、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

操作,将各种相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

2、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交流讨论

1、幼儿展示他们的成果。教师启发提问:“为什么要把这几个字放在一起?”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四种偏旁。

(三)游戏巩固幼儿自由地在各种书中找这四种偏旁的字,并将它写下来,互相交流。

四、提示与建议

1、此活动要在幼儿有较大识字量的基础上进行,且幼儿已认识活动中的汉字。

2、该活动适合中、大班。

附字卡:偏旁四种:“草字头”、“反犬旁”、“三点水”、“木字旁”各一。

每偏旁各四个字或词:

“草字头”:菠菜、花、芹菜、草……

“反犬旁”:狐狸、狗、猫、猪……

“三点水”:海洋、河流、湖泊、溪流……

“木字旁”:树枝、桃树、森林、杨树……

幼儿园中班识字活动方案4

活动目的:

1、通过看木偶表演,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能听录音边朗读边划指诗歌。 2、认读汉字:"吃"、"给"。能积极参与识字游戏,正确指认生字词。 活动重点: 学习朗读诗歌 活动难点: 能正确地指认新的字宝宝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电影票"(字卡),椅子上贴有与"电影票"相对应的字卡; 2、木偶台一个,小木偶(活动目的:

1、通过看木偶表演,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能听录音边朗读边划指诗歌。

2、认读汉字:"吃"、"给"。能积极参与识字游戏,正确指认生字词。

活动重点:

学习朗读诗歌活动难点:

能正确地指认新的字宝宝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电影票"(字卡),椅子上贴有与"电影票"相对应的字卡;2、木偶台一个,小木偶(狗、松鼠、青蛙、小猫、小鸭、小兔),萝卜模型一个;3、 故事 录音磁带、录音机、《帮你早读书》磁带、音乐磁带;4、诗歌 范文 ,新字卡:"吃"、"给"。幼儿操作字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识字游戏《看电影》,复习幼儿所学过的字宝宝。

老师高兴地对幼儿说:"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看电影,希望每个小朋友都守纪律。进了电影院后要先找到自己的座位,每个座位上都有一个字宝宝,小朋友手中的电影票只要和座位上的字宝宝一样就可以坐下了。"(音乐起)幼儿各自找座位入座,如个别幼儿有困难,可请其他幼儿或老师帮助。

二、基本部分1、看木偶戏《小花狗的萝卜》。

2、引出诗歌《小兔吃了笑哈哈》老师朗诵一遍。

3、请幼儿找出诗歌中认识的字宝宝。

4、学习新的字宝宝:"吃"、"给"。

今天老师要介绍两个新的字宝宝给你们认识,可是这两个字宝宝很调皮,他们要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我要请两个小朋友来把他们找出来。(学认新字)5、听音乐传书、翻书。老师放富有节奏、活泼的音乐,幼儿开始传书,传书完毕,老师指导幼儿翻书,跟随录音边划指边朗读。2、3遍后,幼儿听音乐有序地收书。

三、结束部分:

识字游戏《捞鱼》

教师将字卡发给每个幼儿,幼儿手拿字卡做鱼游的动作。教师边用网 捕鱼 边说:"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条什么字的鱼?"教师问被捞到的幼儿:"你拿的是什么字?"幼儿回答:"我拿的是x字。"游戏继续进行。"好了,玩了半天字,宝宝们都累了,要休息了,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吧。"将字宝宝送入筐中。

教师出示一张喝水或休息的字卡,幼儿按照字卡上的要求去做

幼儿园中班识字活动方案5

目标:

1.从已学儿歌和游戏中学习豆,激发幼儿识字的兴趣。

2.拓展幼儿知识面,发展幼儿语言。

准备:

1.写有儿歌《收豆豆》的纸。

2.各种豆类及食品.

3.红豆豆绿豆豆红太阳绿豆豆的条幅。

过程:

一、复习儿歌,做游戏,引入课题。

我们以前做了一个游戏,叫做《收豆豆》。看看这是什么豆豆?(红豆豆)这是什么豆豆?(绿豆豆)我请ⅩⅩ来当红豆豆,ⅩⅩ来当绿豆豆,我就是收豆人。

二、引入识字。

刚才这些“红豆豆、绿豆豆”都非常能干。现在我们看黑板上有没有红豆豆、绿豆豆(出示红豆豆、绿豆豆、红树叶、绿树叶条幅,引导幼儿用排除法将已识汉字“红树叶、绿树叶”排除,找出“红豆豆、绿豆豆”,幼儿跟读)

我们给“红豆豆”照张相,再给“绿豆豆”照张相。预备――“喀嚓”。我们来数一数,这儿有几颗豆豆?(幼儿数)现在老师吃了一颗豆豆(遮红豆豆的一个豆字)变成了什么?(幼儿读“红豆”)又吃了一颗豆豆,变成了什么?(幼儿读“绿豆”)

小朋友真能干,不但会认红、绿,还会认豆豆的豆了。老师请你们这些能干的小朋友帮忙,我有许多“豆”字宝宝跑到这张纸上来了,请你们把它们找出来。(出示儿歌《收豆豆》:红豆豆,绿豆豆,收进我的篮里头。农民伯伯种豆豆,一粒豆豆不能丢。)给它戴上漂亮的红项链。(红纸圈)

三、引导幼儿说词、说句,发展幼儿语言。

1.刚才儿歌里的农民伯伯去收豆豆,,想一想,他们收的是什么豆豆?(幼儿自由思考、发言)

小结:这些豆豆有红豆、绿豆、蚕豆、豌豆……(出示相应的实物让幼儿观察,引导幼儿说话)如:豌豆圆圆的,蚕豆扁扁的。红豆是红色的,绿豆是绿色的。

2.农民伯伯把这些豆豆收回去有什么用?(幼儿自由思考、发言)

小结:这些豆豆可以作许多好吃的东西,比如豆腐、豆浆、豆豉、豆皮……(出示相应的实物让幼儿观察或品尝,引导幼儿说话)如:豆浆甜甜的,真好喝!豆腐的营养好。

四、延伸活动

每桌一盘豆类食品,让幼儿自选一样说它的样子、吃法,先互相说,老师分组倾听,请个别幼儿上台说个大家听,最后品尝。

幼儿园中班识字活动方案5篇相关 文章 :

★ 幼儿园中班认字活动方案

★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方案5篇

★ 幼儿园识字活动策划

★ 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公开课活动方案【5篇】

★ 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活动方案【5篇】

★ 大班幼儿识字阅读活动方案

★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学活动方案5篇

★ 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活动方案5篇

★ 中班语言活动方案【5篇】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教研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幼儿教育教研论文篇1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体会 语言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幼儿园时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与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这个比较特殊的环境中,幼儿教师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它能够将深奥化为浅显,使抽象化为具体,同时还能化平淡为神奇,这样也就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孩子的求知欲,以是幼儿更加积极的学习,同时学习效果也会得到很好的回应。下面我将从幼儿语言教育的不足之处及在如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采取的措施出发,谈一谈在幼儿教育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体会。 1.当下幼儿语言教育的不足之处 现在许多幼儿园都非常重视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汉字的认读,而忽略了幼儿生活经验的体验。在选择语言方面的教育内容时,过分依赖教材,总是从教材中选择幼儿比较容易接受的文学作品,却忽略了对语言本身价值的挖掘。许多幼儿园还存在将口语和文字之间的关系割裂开的错误认识,忽视识字、写字和阅读教学,也将语言交往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搁置不管。再有就是幼儿园学习环境创设方面的缺憾,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幼儿园加大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却忽视了软环境的营造,许多教师对心理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没有做到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交流环境,从而导致了幼儿冷漠,不注意自己语言的学习,这样也就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孩子,让孩子大胆开口 初入幼儿园的孩子,因为环境陌生,周围的面孔也陌生,常常表现出焦虑,少言,哭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是孩子表达自己无助于无奈的一种方式。消除了孩子的焦虑,也就间接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了贡献。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入园鼓励有二人的方式,帮助幼儿消除焦虑等种种不良情绪。比如:在孩子入园一开始,幼儿教师要经常看到孩子的优点,多多表扬孩子,因为孩子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所以,在老师的影响下,孩子很快就会学会问老师"老师,早上好",或者问某位小朋友早上好,这样孩子刚入园时的紧张和拘谨感就慢慢消失了。当孩子习惯了幼儿园的环境之后,他们的各种良好习惯也就养成了,同时他们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了,从而也就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幼儿初入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对幼儿多多表扬与鼓励。 给孩子创设学习环境 当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之后,我们要尽量为孩子创设一个将普通话的环境,用规范的语言来刺激孩子,同时也要讲究说话的艺术,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促进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条件。比如,可以让幼儿学儿歌,学诗歌,讲故事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很快的提高。 游戏中言语能力的培养 儿童的天性是玩,而玩也是幼儿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游戏。在游戏中的幼儿最真实,他们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所见、所问、所听都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这样就给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选择分角色的游戏,让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在幼儿扮演每一个角色时,我们就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另外,角色的扮演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此外,一些可以学习语言的游戏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它可以再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前提下,实现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抓住机会教学 由于幼儿年龄小,交往是语言简单,而且动作要优于语言,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即使不会说,但他也会用动作表达。举例来说,一个幼儿在玩玩具,另一个孩子也想玩,他就会直接上前去抢,而不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这样就会引起冲突,是幼儿的行为受挫。所以教师可以教授孩子交往交际的能力,让每个孩子学会用语言沟通。比如在"过家家"这种小游戏中,同伴可以说谁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一起玩吧"等等,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争取家园合作,保持家园一致性 在幼儿教师的领导下,的确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个较好的效果,但家长的作用也还不容小觑的。中国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许多家长都是讲孩子安置到幼儿园中,自己却不去管孩子。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如若想让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个很好的提高,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只让教师去教,让学校去管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家长,也要时刻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只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身边的温暖,就可以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所以说,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全力配合,做到家园共教,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增加助力。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幼儿期这个敏感的阶段,一定要避免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各方面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 3.总结 在读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后,体会深刻。我认为,在幼儿时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识字的重要性相当,教师及家长朋友们,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要时刻注意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可以畅所欲言,爱说话,并且爱说完整的话。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是全社会的责任,从教师开始,从家长开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重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我们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让孩子随意随心表达自己,从而提高全社会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育教研论文篇2 论幼儿教育中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的培养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善于与他人合作不仅是对成人的要求,同时也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应拥有的必需品质。由于大部分独生了女从小缺少伙伴,加之成人教育方式上过度的包办,造成幼儿被成人世界紧密地包围着,发展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精神,纠纷现象经常发生,他们交往实践少,经验缺乏,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得不到发展。而家长们大多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幼儿的智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却忽略了社会交往对幼儿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学会合作呢?作者认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幼儿学习具有较强的无意识性和模仿性,和任何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相比,幼儿都更容易受到外界感染,也更容易从环境中获得教育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效利用环境,依托创设合作的园所环境,积极营造合作氛围,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墙饰是幼儿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利用其变化多样、贴近幼儿等特点,通过墙饰来实现对幼儿产生直接的教育影响。主动地创设一些可以体现合作精神以及合作主题的墙饰,烘托幼儿园的合作氛围,进一步发挥墙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例如,可用拟人化的方法对介绍人体器官的知识类墙饰进行深入再造,让其真正成为会说话的墙,使幼儿不仅能够懂得每一器官各自有各自功能,同时懂得正是各个器官的密切配合才使每个人的身体保持了健康,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合作都是无处不在,让墙饰的教育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我们注意到,幼儿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是开始于共同的游戏和活动,通过共同玩耍相互熟悉并得到了交往经验。所以,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够自由地交流,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也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各类文艺节目,让幼儿们在欣赏之后展开讨论:“为什么这些演员们的表演能这么精彩”,经过讨论后使其真正明白:只有演员们相互配合并承担合作的责任才能完成。 二、科学组建与管理幼儿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然而,它需要教师前期精心的策划,也需要幼儿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通常说来,合作小组的规模并非是越大越好,因为小组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幼儿们有相对更强的能力来实现互动,也使教师的组织活动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当然,小组规模也绝非越小越好,如果我们希望幼儿可以从同伴互动中获益,我们就不应把小组人数仅仅局限在两人。如果教师第一次尝试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或是幼儿还没有参与小组活动的经验,建议教师应该首先使用2人小组,最好不应超过3人。如果小组人数较多,幼儿之间不但不能产生很好的互动,而且此起彼伏的幼儿冲突将使教师疲于应付。在有多次活动开展经验后,随着教师和幼儿经验的逐步丰富,教师就可以采取4人以上小组来进行活动了。如果幼儿在上小班的时候就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小组活动经验,在到了中班、大班时,他们就可以同时与更多的同伴产生互动。在大班时可让幼儿自由结伴二人一组进行“步调一致”游戏,或三人一组玩“套圈”游戏,幼儿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合作质量。 三、利用文学作品和言传身教进行合作教育 在很多儿童作品中均有关于合作的话题,而故事又是孩子们十分喜闻乐见的,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谦让、爱护关心同伴等优良品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比如:通过《金色的房子》可以教育幼儿只有大家一起玩才会更加快乐;通过《谁的本领大》可以使幼儿懂得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只有才能取长补短互相合作,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因为幼儿的形象思维比较丰富,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比如,在布置活动室时,多位教师们共同挂拉花、合作粘贴字画,可以让幼儿更加直接地感受合作的氛围,加深他们对合作的印象。 四、营造和创建幼儿合作机会 教师要想办法给幼儿创造提供和同伴合作的机会,使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在作画中可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分工合作,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如在“世界地球日”这样的节日中,可以让幼儿合作完成画画,引导他们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使之在完成图画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游戏,如:套花瓶、抛网等器械;翻饼、夹球走、二人三足等游戏,增强幼儿合作意识,使其知道合作力量大的道理,同时,还有些体育游戏可分小组竞赛,如竹梯子、抛接球瓶的游戏,从中引导幼儿学会以强带弱,共同完成一项游戏,让幼儿感受到合作共同游戏的成功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给幼儿适时提供合作的机会,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幼儿教师要不断地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多引导其更多地参加集体性游戏,使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五、教师对幼儿鼓励和引导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呢。”“你们都想当船长,没人当水手,玩不成了,怎么办?”“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咱俩一起搭,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六、结束语 在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让孩子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学会相互理解,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猜你喜欢: 1. 幼儿园教育教研论文 2. 幼儿教育论文2000字范文3篇 3.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4. 浅谈幼儿园教育论文 5. 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论文

  • 索引序列
  • 有关大班幼儿行为研究论文
  • 大班幼儿规避行为研究论文
  •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论文
  • 大班幼儿撒谎行为的研究的论文
  • 中班幼儿识字行为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