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晋中市规划馆论文参考文献

晋中市规划馆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晋中市规划馆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学历高低,论文长短都存在。为了让论文有据可依,论文正文部分都会引用参考文献来增强说服力,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通常会用中括号或者其他符号标注引用序号,然后将引用的文献信息统一放到论文最后。

一、论文参考文献

1、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是对某一论文或著作的合理借鉴和参考,对于毕业论文作者来说保持论文和参考文献的统一性是很重要的,正确使用参考文献可以提升我们的论文质量,让论文的观点有理有据,内容更加详实。

2、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需要注意,参考文献的格式如果不正确,在进行论文查重时,会影响论文的重复率,导致论文高于实际的重复率,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在注重参考文献统一性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学校对论文格式的要求和参考文献的引用规则。

3、参考文献是论文科学选题的前提,是论文论述的支撑点,能够充实论文内容,给予表述论文主题内容有力的支撑。参考文献是一篇完整的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读者可以通过参考文献有效的找到和论文相关的资料,更加快速有效的理解参考文献内容以及毕业论文观点。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引用不当一般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作者随意引用,没有做到择优引用;另一个方面就是参考文献引用过量,涉嫌学术不端。这都是大家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需要着重注意的。

二、写论文一般去什么网站找资料??

1、中国知网

知网是国内最为权威的学术交流平台,包含有期刊、报纸和硕博士毕业论文等多种资源,是一个资源综合丰富并且检索体验也很好的网站,也是很适合大学生日常学习和毕业论文查资料的好去处。

2、万方数据

万方是跟知网齐名的学术数据库,涵盖有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和学术会议论文等资料数据,现刊收录较好,核心期刊比例高,收录文献质量高且类型丰富,几乎每个专业的学生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想要的论文写作资料。

3、维普网

维普也是一种综合性数据库,收录资源主要是侧重于地方性期刊和研究方面的论文,内容大多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林牧渔以及人文社科等方面,随着多年发展,收录资源的方面和数量也在不断更新,也是大家获取论文写作资料的重要来源。

4、读秀

读秀是由海量全文数据及资料基本信息组成的超大型数据库,有着庞大的中文书籍数据库,在读秀中可以搜到很多其他平台没有收录的书籍,并且也在不断更新期刊、文档和报纸等资源,也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数据库。

5、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

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顾名思义,是全国图书馆资源的线上整合平台,各种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技图书馆等的资源都可以搜到,有着大规模的中文数字化资源库群,能够搜集到很多资料。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

标号在标点符号内。

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文献综述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教育教学论文写作。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学前教育论文发表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

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

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摘 要: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

1 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指标,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不足。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2 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1)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土地的利用。

2)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3)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

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1)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

3)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理,既可产生自然美感又可防风蚀。

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减少水土流失。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

营运期环保措施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又可降噪防尘。

3)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3 结 论

1)加强环保意识和宣传力度。公路工程必然要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环境保护工作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公路工程全过程中应加强环保工作。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2)规范施工全过程,使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公路施工环保工作要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有环保观念,在公路设计阶段就应重视环保措施,并在公路工程开工前,制定一套完整环保制度,在营运期间加强可持续发展养护工作,将环保落到实处,将公路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3)完善监督制度,使环保措施有效实施。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将环境保护与工程质量考核相结合,落实责任到人,才能使环保措施得以有效长期的实施。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跃峰.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交通世界,2007.

[2]何 林,魏 援.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青海交通科技,2007.

[3]彭淑清,钟坚勇.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探讨[J].华东公路, 2008.

[4]郭发忠.公路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8.

[5]刘纯青,龙春英.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景观营建艺术模式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摘要: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因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自从矿产资源开发以来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矿山建设对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而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还处于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对前期建设中的失误进行弥补,对问题进行修补。

关键词: 矿山建设;环境保护;保护措施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又同时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国家发展规划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要又好又快,不能走西方国家发展的老路,不能重复先破坏后修复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就注重环境的保护。矿山建设也一样,它所造成的问题主要造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开采方法不够合理规范,另一方面是对开采后的废料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工作单位与工作人员必须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开采过程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努力做到既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

1.矿山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目前矿山建设中的破坏性影响

矿山开采主要采用地上和地下两种方式,然而这两种开采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矿山开采会对地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会改变原有的地表地貌特征,严重影响植被覆盖率。而地表植被的破坏对其他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恰当的开采行为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地表坍塌也就是塌方的危险,地下水位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对矿石开采后的产生的废石、尾矿等固体污染物的处理不当也会严重影响环境,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的影响上。其中,有一部分废石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会引发自燃现象,并释放出对环境或人体产生伤害的气体。除此之外,挖矿井所产生的废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对其重要程度的分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国家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环境问题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矿山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无疑是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环境,也影响了经济。环境不仅仅是针对当下时代生活的人,更是对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后的人类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我们现在的所做所为。矿山建设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资源枯竭的问题,对地表环境,对土壤、大气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几乎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

2.矿山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具体保护措施

合理处理废水,防治水源破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工业用水需求量大,每个人所占有的淡水资源量很有限,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在矿区就更为严重了。我国矿山酸性水污染普遍较为严重,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化工矿山和部分含硫冶金矿山。处理酸性水总的原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酸性水的产生,在排放前加以必要的处理以及对酸性水进行重复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需要不断地改进,将用水洗净矿产的过程尽量减少,减少所需要的净水用量,有足够技术支持的可以采用封闭净化的技术。对于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同时存在于矿山,可以进行酸性水和碱性水中和处理,节省环保费用。

另外,可以采用其他物理方法对治理酸水。废水处理方法也应该得到改善,尽可能地减少废水的排放,或对废水进行再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后的废水可以重复使用,既减少了浪费,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无论是排放还是再利用都需要对废水进行一定的处理,这就要求废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护水源,矿山往往接近于水源,污染了水的源头就意味着污染了一条河,一片区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建造封闭性高的工厂,严格控制,严格把关,提高管道的防渗透能力,定期检查管道的破损情况,避免管道中的废水泄漏造成污染的现象。在矿山建设中,要提高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合理处理废水,杜绝水资源的浪费。

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治理

在矿山建设中对大气产生污染的主要是粉尘和废气,粉尘和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危害。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空气中弥漫着粉尘,通过人类的呼吸进入呼吸道,引发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多多种疾病,粉尘更被称作人类健康的天敌。粉尘和废气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对大气的污染也是极为严重的。由此看来,粉尘和废气的治理也是矿山环保建设中重要环节。对于废气的治理方法是多样的。首先,可以优化动力结构,采用污染小,环保的动力资源,如使用电力、天然气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动力资源,也可依靠科学技术开发使用新型能源,将新能源技术运用到矿山建设中。

另外,可以采用尾气排放相对较少的,符合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的柴油机。这两种方法的治理原则是从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也可以安装净化尾气的装置,使尾气的排放能够安全,无污染。就粉尘治理而言,通过对粉尘产生的原理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方法加以应对。在作业过程中采用静电除尘,使用旋风式除尘器,或者脉冲布袋除尘器捕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岩粉,不使岩粉扩散和污染作业场地。除次之外,在作业中还可以配合水的使用,可在场地中建设水道,并适当地喷洒,增加空气湿度,以达到使粉尘潮湿,难以在空中飞扬的目的。粉尘和废气的适当处理是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一种保障,也是对保护环境的责任的履行。

3.结语

环境保护是矿山建设的重要课题,环境污染往往比环境治理要简单得多,因此在矿山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注意环境保护,将污染降到最低。哪怕是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也不能只顾经济利益,忽视道德问题,经济的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竭泽而渔的思想应该抛弃。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环境标准的新要求。国家、地方出台的标准也会越来越严格,对污染物的排放严格限制,减少矿山建设中对环境的迫害。国家、地方、工作单位、工作人员、公众都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红,董影卓,安冬梅,等.矿山环保现状与防治对策的思考矿[J].业快报,2001.(4).

[2]管荣根,顾玲,陈静,等.矿山机械环保问题的探讨矿山机械[J].矿山机械,2001(8).

青岛市城市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找了篇论文,请参考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_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来源: 城市规划汇刊 作者: 李东泉[摘要]纵观一百多年的城市发展史,青岛在完成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国际性大城市的蜕变过程中有三次质的飞跃。从中可以验证城市发展潜力转换为城市发展动力的规律性特点,也可以发现涉及区域分析、选址、资源利用、城市空间布局等城市规划领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希望通过对这三次飞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结果的分析,对今后城市发展的决策提供借鉴,并进而对城市规划如何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有所启示。自1891年建置至今,青岛从胶州湾畔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成为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国际性大城市,市区人口从1897年的约14,000人,发展到今天的2,310,000人。从城市发展角度看,在百年历程中,有三次质的飞跃使青岛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它们分别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期间,通过城市选址、港口和胶济铁路的建设,为青岛城市的形成及此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物质基础;1931-1937年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实施的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市区与乡区兼筹并进的城市发展政策,迎来青岛第一次全面发展的高潮,并使青岛走向现代化城市的自我成长之路;而1992年开始实施的开发东部的战略决策,则为大青岛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格局,为青岛走向国际性大城市提供了保障。城市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应使人们认识到,没有对过去的认识和理解,就不能有效地规划未来。通过对青岛城市发展史上这三次飞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结果的分析,可以为今后城市的发展决策提供借鉴,而此过程中反映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将对城市规划如何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有所启示。2.从渔村到城市——港口和铁路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基础德国选择青岛作为殖民地基于胶州湾的区位优势和建港条件。德国人对胶州湾的兴趣最早始于李希霍芬的调查报告(3)。在1868-1872年间,德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爵士对中国进行了7次考察,包括调查山东的农产和矿产。回国后出版了《中国》、《山东及其门户——胶州湾》等书。他认为胶州湾具有“未来的重要性”,“此地的港口符合一个伸展到华北的铁路网的海岸据点的条件,将替华北的棉花、铁和其他产品创造一个便利的出口,并使进口货便宜地通往一些重要地区。”(4)总之,“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胶州湾不可”。 德国在决定派兵占领胶州湾之前又花了很长时间进行调查研究,作了充分的区域分析和城市选址方面的论证工作。 1896年8月,德国政府命令远东舰队司令提尔皮茨调查胶州湾和山东半岛的军事形势与经济情况,从而确认胶州湾是最适宜的港口。1897年正式入侵前夕,德国政府又专门派遣海军部建筑顾问、海港工程督办、著名海河工程专家佛朗求斯对胶州湾重点调查。8月,佛朗求斯对胶州湾的位置、地势、港口、面积、岛屿、气候、风位、潮汐差度、地质、饮水、居民、商业、工业、交通、渔业、农业、道路、航路、房舍、建筑材料、车站地点、海水盐分、动植物分布、水深之增减、海岸高低、泊锚地等近30项内容作了极其详细的调查记录和研究(5)。从中可以看出,青岛在确定城市选址及建设之前是经过充分科学论证的。这种从区域角度入手,由宏观到微观经过逐步深入的分析论证之后的决策,不仅决定了此后青岛的命运,而且对整个山东省的经济地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岛虽有区位优势,但这种潜力要转换为城市发展的动力,首先需要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其次是连接港口与内地的交通线。这是德国人在占领青岛之初就已明确的规划。从城市发展的基础来说,青岛在19世纪末还只是一偏僻渔村,本无优势可言。鸦片战争后,商贸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近代中国其它的沿江沿海城市相比,当时的青岛既非传统的商贸或军事重镇,又非政治中心,与后来青岛的现代化城市形象更是没有丝毫相似之处。决定日后青岛的城市性质与区域地位的两项重要建设内容就是青岛港和胶济铁路。由于有城市发展的明确的指导思想,事先又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德国人在占领青岛后便立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建港筑路活动。德国人于1898年开始首先在青岛建港口,到1908年,花费10年时间,投资29,302,000马克(7),共建成小港、大港4座码头和船渠港及4000米长的防波堤,6条专用铁路线,一个现代化的港口终于成形。青岛港进出口货物在1900年仅为万吨,到1911年时,已增长到万吨(6)。而青岛港的贸易总值在1900年为3,957,150海关两,到1913年发展至59,168,880海关两,13年中增长了15倍,其增长速度之快,是全国所有其他通商口岸不能企及的(1)。相比之下,烟台虽比青岛早开埠近40年(1862年烟台开放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商埠),但到1907年,青岛的进口额已超过烟台,至1909年,青岛的出口额也超过烟台,自此,青岛取代烟台成为山东的经济贸易中心(7)。这一变化,胶济铁路的功绩也不可忽视。胶济铁路于1899年动工,1904年全线通车,包括青岛至济南的干线和博山支线,全线长公里,并很快发展成为山东省的交通要道。胶济铁路在通车后的第二年(1905年),货运量为31万吨,客运量为803,527人次。到1913年时,货运量达万吨,客运量则达1,317,438人次(8)。胶济铁路兴建之前,济南以及山东西部地区与天津的联系比较密切,济南以东地区则以烟台为进出口基地(1),胶济铁路开通以后,山东境内的进出口货物则主要通过青岛转口。1900年德国人在港口与铁路的位置确定之后,为青岛制定了第一个市区规划。青岛城市与港口和铁路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现代很多城市的形成基于港口和铁路的建设,而青岛能够后来居上,优势在于一是港口设施的先进性,二是港口、铁路、城市三位一体的紧密关系。与德国在非洲及南洋的殖民地不同的是,青岛一直由德国海军部直接管辖,而不是德国的帝国殖民部。而“德国海军当局为了显示其经营殖民地的能力并不亚于他们的宿敌大不列颠,决心把该地建设成为德国永久的模范殖民地。德国人在青岛的一切政策设施都是围绕上述总方针加以精心规划和实施的。”(1)青岛港作为最大最重要的建设项目,其所有设施都是按照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设计建设的,建成后即被誉为东亚第一良港,使东亚大多数主要港口,如香港、上海、天津、长崎和神户在某些方面都相形见绌。港口位置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铁路的位置则相对有较多的灵活性。青岛的另一优势就在于铁路线直接铺到港口内的码头上,使货物运输非常方便。同时铁路线沿城市边缘从港口和市区之间穿过,以尽端的方式深入市区内部,一方面方便港口对货物运输和城市客流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沿城市边缘布置,将对外交通对市区的干扰降到最小,从而使铁路、港口与城市达到一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又不互相干扰的理想状态。总之,现代化的青岛港的建设和胶济铁路的开通,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山东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山东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另一方面使青岛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迅速崛起。这两项建设相辅相成,不仅使青岛走上了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之路,同时带动了山东省城镇体系格局的变化,并影响至今。3.从市区到乡区——青岛市全面发展的第一次高潮虽然青岛从一开始就是按现代化城市的模式进行建设,但特殊的历史原因使青岛一直处于一种畸形的发展状态之中。作为德国的殖民地之后,青岛又被日本占领8年(1914-1922年的第一次日占时期),因此基本上是在德日统治下形成的城市。殖民者投资建设城市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益,而不是真正想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因此,多年来外来的投资与建设主要集中于市区,而且以能产生效益的物质设施建设为主。在1922年青岛从日本人手中收回时,虽然市区已俨然一现代都市,但广大的乡间还是一幅落后愚昧的景象,一切风俗习惯还保留着中国传统农村的形式,甚至女孩依然从小缠足,男人还保留着发辫。这是“教育不能普及,思想过于闭塞”(9)的原因造成的。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22-1929),也曾颁发禁止缠足蓄发、普及教育之类的法令,以促进青岛的现代化建设,但由于政局实在太不稳定,以至收效不大。(北洋政府统治青岛期间更换了11位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以后,到1931年沈鸿烈当市长之前,也已更换了5位市长。)这种状态直到沈鸿烈就任青岛市市长后,才有根本突破,并迎来青岛历史上全面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沈鸿烈是湖北天门人,秀才出身,后被清廷选派到日本就读海军学校。回国后曾协助张学良筹办东北海军,并任副总司令,1931年12月由渤海舰队司令兼任青岛市市长。虽然是军人出身,但不同于一般的军阀,而是具有现代化的、比较进步民主的思想观念,而且由于自1927年起就统帅渤海舰队驻军青岛,沈鸿烈对青岛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因此对青岛的建设发展有长远整体的观点、通盘的筹划及具体的实施步骤。沈鸿烈深知青岛市“不但为本国重要商港,且为国际都市,非努力物质建设,不足以应国内国外之需要,同时青岛以向日之渔村,多年被外人管理,自无本国文化可言,故文化建设,亦非常重要。更进一步言市内多数平民,常处于艰难困苦,及不知不识之中,故物质文化之初步建设,与此辈尤为重要,此其一。又青岛虽名为都市,实则乡区面积什倍于市区,故乡区之物质建设文化建设,与市区同属紧要,此其二。此两者,均为下层重要工作,未可忽视。”(10)沈鸿烈就任青岛市长后,即针对青岛的现实颁布了10条施政纲要,其中包括“励行自治,充实民力;禁绝恶习,改良风俗;建设乡村,施惠平民;普及教育,以求实用;力图建设,输入文明” (11)等要务,开始逐步实施物质文化、市区乡区兼筹并进的施政思想。最初几年,更将工作重点放在乡区。因为市区建设已有相当基础,属于“虽有新物质,而无新精神”(12),但乡区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既无新物质,也无新精神。当时城乡的差距,以农民的收入为例:根据1932年的统计,青岛共有农民、渔民万人,39386户,约占当时青岛市总人口的二分之一,每户平均年收入为元,平均每年支出为元。按平均每户5口人计,则每人每年平均收入13元,支出9元(13),而当时市区内一个学徒工的月工资为8-15元。为有效地实施乡区的物质文化建设,特将原来的乡区划分为若干个区(相当于现在的镇域规模),每区设立一个乡区建设办事处,由市府及各局台所各派职员一人组织,直接在乡区服务。所有进行步骤,均有详细指示。乡区建设首先从修筑道路开始,共分三级:干路、支路、村路。在1932年3月——1933年6月的极短时间内,就完成干路160,000米。到1935年,全境干路达到288,700米,已可以周游全境,另有支路和村路与干路连通;沈鸿烈在青岛6年时间,使乡区道路里程增加10倍。其次是兴建公共设施,最多的是小学,在1932——1935年期间,共建校舍42所,花费130万元,使每个大村都有小学,小村设分校,基本可以容纳全区的学童,同时颁布法令,强制入学;否则罚款1-10元,但受罚后如果遵令入学,则退还罚金。其它还有民众学校、乡村公园、新式医院、合作社、公安分局等设施。此外,通过为农民提供贷款,设立农场苗圃,实验推广优良的种子种苗,无偿分发果苗、蔬苗、菜种、麦种及牛羊猪鸡等优良种苗,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由此可见,青岛的乡区建设确是“整个的,远大的着眼,而决不是粉饰一时,仅图好看的。”(14)是从根本上改变乡区面貌。乡区物质建设的成就据当时外来参观者记载:“车过李村,也是绿林红瓦,房屋整齐,许多白壁蓝字表示的‘李村乡区建设办事处、李村中学、小学、医院、农场、憩游所、讯鸽所、公安分局、合作社、农行办事处、市集、邮局,······’新建筑,新组织,不一而足,若无四野园田,我几疑为不是村了。”(15)当时乡区的财政收入每年只有5万元,但支出须40万元,完全以市区的收入补贴乡区。但从长远看,这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这些不以获取短期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建设,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输入,为青岛以后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基础,比如教育的普及、新知识的推广、落后思想观念的改变、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等。这段时期青岛得到全面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在1935、36年间达到高潮。最明显的表现是人口快速增长。1929年全市人口为362,151人,1931年为402,752人,1936年9月则达到575,110人。同时,人口统计资料显示(16),这期间青岛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多数时候是负增长,人口增加主要是外来人口。其次是在此期间民族工业有了长足地发展,在德日统治青岛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被压制,1914年青岛有5家民族企业,到1927年13年里只增加到43家。1929年以后青岛的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32年达到120家,1934年则达到150家。虽然从资本总额来看,外资还占有相当优势,但这个时期青岛的民族工业不论数量还是门类,都较此前发生显著变化(1)。城市空间相应扩张,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1935年由青岛市工务局制订了《青岛市施行都市计画方案初稿》,这是自1910年德国人为青岛制订的第二次规划之后,事隔25年的第一次、且由中国人自己为青岛制订的城市规划方案。方案中基于青岛的美好现实,对青岛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乐观,规划青岛市市区人口将从当时的20万增加到100万,并认为这是“最低之推测”(17)。方案中已具备现代化大青岛城市格局的雏形,比如市区向北延伸至沧口、李村,向东扩之辛家庄、麦岛一带,水陆空并举的立体化交通系统,并提出以市府为核心的市中心应该迁移,以适应大青岛发展的需要等等。这是前人所不能想象的,而这些设想在后来都得以实现。沈鸿烈是青岛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对青岛实施的是一套长远的、整体的发展思路,认识到“都市之繁荣,实以乡村为基础,若四境不治,则市区亦决不能永保繁荣”(18)的道理。在他的任期内(1931年12月—1937年12月),青岛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外贸、港口城市,确立了它在中国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成为青岛城市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后人往往记得这个时期的一些城市建设成就,特别是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的一些大型城市公共设施,却少有人提到沈鸿烈为实现青岛市长远全面的发展所进行的乡区建设工作。虽然没有直接的数据证明乡区建设的成就在当时直接促进了市区的发展,但实际上,他推行的一系列乡区建设措施,将现代文明从城市推向乡村,是一种真正从根本上推动青岛现代化进程的做法,也是城市能够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说青岛在德占日据时代进行了一个现代化城市所必需的硬件基础建设,在沈鸿烈时代却是开始了一个现代化城市所必需的软件基础建设。这种意在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大众文化素质的基础建设,为青岛走向健康正常的全面发展之路打下了基础,不仅功在当时,而且影响深远,为青岛此后的发展都提供了基础保障。1937年以后,青岛如同中国大部分地方一样,处于战争和动荡之中,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干扰。但由于城市自身的基础已经完善,发展势头并没有停止。至解放前,青岛全市人口达80万,是当时全国的八大城市之一。4.从西到东——大青岛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又面临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早在1981年,青岛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被确定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6年又成为计划单列城市。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没有使青岛产生很突出的发展变化。青岛的城市面貌也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似乎已达到极限。1914年德国人离开青岛时,青岛的市区人口为57578人(1913年统计数字),到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市区人口已达到万人。在1960年市区人口增加到万人以后,青岛渡过了建置以来人口一直快速增长的阶段。1985年青岛市非农业人口为万人,抛开市区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统计上的差别以及区划调整等因素,可以认为1960年以后的人口增幅基本上是人口自然增长的反映,完全不同于此前人口增长的特点。而20世纪80年代一系列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其可预期的结果之一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虽然这其中有户籍制度等因素的人为限制,但青岛多年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也是这种可能扩大的一个障碍,使青岛始终无法把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犹如被困住的蛟龙。1985年以前,青岛市的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低于山东省的平均增长速度。这种发展的迟滞状况直到1992年青岛实施东部开发战略后才得以根本扭转。自1910年德国人为青岛制定了市区扩张规划之后,青岛就奠定了沿胶州湾东海岸由南向北带形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青岛都没有脱离这一城市形态。城市沿轴向带形发展是工业革命后现代城市形态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动态开放的城市体系,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19)。按照周一星教授提出的主要经济联系分析论(20),在非均质空间和近于理智的人类活动条件下,城市和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会受到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的牵引而呈现某种规律性,规律性特征之一是城市城址的变迁往往朝着它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移动。青岛是一个尽端型城市,其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很明显的是胶济铁路,青岛的带形城市布局因为符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但带形城市的一个问题是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带来城市内部联系的不经济,因此一个城市不可能无限制的带形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矛盾愈发显著起来,城市用地不足,南宿北工问题突出,严重限制了青岛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首先于1984年开始开发建设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在看来,这一决策是不够明智的。从地理位置看,黄岛与青岛市区不相伯仲,分据胶州湾的东西两端。当年德国人在确定市区的选址时,对于选择青岛还是黄岛曾有过比较,后因青岛已有一定的城镇建设基础,才决定城区选址在青岛。八十六年以后,青岛为了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又将目光对准了胶州湾西岸的黄岛。黄岛虽然与青岛市区仅距海里(公里),且绝大部分处于老市区中心1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这是选择黄岛作为新区进行开发的理由之一(21)),但这是直线距离。实际上,由于胶州湾的阻隔,当时青岛老市区与黄岛新区的陆上距离约120公里,对于一个城市的两个组成部分来说,这显然太长了。虽开通了内海轮渡,但毕竟运量有限,而且轮渡运行受天气影响很大。在交通条件的严重阻碍下,开发黄岛的决策实际上牵制了青岛的发展。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青岛应该是向胶州湾西岸扩张,这是青岛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因为青岛南临黄海,东临崂山,城市用地只有向北向西的余地,而向北只有使青岛原本南北狭长的带形城市布局更加突出。但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便捷的交通联系没有条件建设的时候,在空间距离还是约束城市发展的“门槛”的时候,黄岛实际上无法作为青岛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存在,因为青岛作为一个城市的集聚经济显然大于集聚不经济,还没有脱离老市区另辟新城的发展要求。其次,我国最早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是“引进急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集中举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等三资企业,发挥技术窗口、管理窗口、知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等四个窗口作用,以加速原有城市的技术改造和出口创汇。”(22)在黄岛与青岛的空间关系上实在很难有效地实现上述目的。邓小平南巡讲话后,1992年5月3日,青岛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快市区东部开发建设的决定,“争取两到三年在市区东部建成一个新的市级政治、经贸、文化中心,并以此带动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这是青岛市采取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23)所谓东部是指青岛老市区以东崂山风景区中部以西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又紧靠市区,虽然距老市区中心也是10公里,但中间没有阻隔,从而可以“有效地实现老城人流、信息流向新城区的过渡” (24)。1935年的《青岛市施行都市计画方案初稿》中提到的市区向东扩展到辛家庄、麦岛一带,就属于此区域,1989年开始的青岛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补充规划中,已确定将此区域与黄岛分别作为青岛老市区空间扩张的东西两个组团。实际上青岛的市区,虽然是缓慢的,却一直在逐渐地向东部扩张,但直到1992年,以青岛市政府东迁为代表的城市行政中心的转移,才真正为这块土地的开发提供了动力。这一举措“将行政中心特有的政治集中能力转化为经济融合能力”,从而“成为青岛迅速走向开放之路的显著标志” (24)。在此之后,青岛的发展速度明显提高:1993年青岛提前7年完成第二个翻番,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0亿元,连续三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外,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八(25),1995年达到642亿元(26),1998年则达到888亿元(27)。同是城市空间的扩张,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却大不一样,这一点可以从投资项目中看出。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到1992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940个,合同总金额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其中已批准的1069家三资企业中有275家开业投产(27)。1992年实施东部开发战略后,到1995年末,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5750个,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元。其中,位于东部到高科技工业园区,虽然1992年8月1日才正式开园,但截至1995年底,已累计批准进园各类企业2557家,项目总投资亿元,合同利用外资亿元;而经过10多年发展的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近百亿元的资金后,到1995年末,累计批准外引内联项目2400个,合同投资总额14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0亿美元(28)。可以说,东部开发使青岛的城市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此后,青岛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到1998年,全市已累计批准外资项目8350个,合同利用外资1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27)。城市建设方面最明显的表现是,“青岛人突然感受到,沉寂了多时的青岛,像是一夜间从地球上拱起来似的,小青岛一下子长大了”(29)。这两次决策的结果说明,由于城市发展本身所具有的集聚作用,城市规模的扩大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发展规划方案,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反之,过于超前、不顾现实的做法不仅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还可能分散有限的城市建设资金,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5.结语纵观青岛的城市发展史,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青岛同其他一些沿海城市一样,经历了被列强侵略之后的被迫开放,经历了此后中国社会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直到改革开放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青岛之所以会成为今日之青岛,其100多年发展史中的这三次飞跃,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城市建设初期将港口、铁路与城市的有机结合,到20世纪30年代前期通过推行乡区建设的全面发展,再到20世纪90年代突破城市发展瓶颈的东部开发,不仅促成了一个渔村到国际性大城市的蜕变,而且还可以从中就如何认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供一些启示:①从区域的角度认识城市对城市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的支持,鉴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合理的城市规划往往需要具有区域的眼光,从区域分析角度寻求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答案。②城市本身是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健康发展既需要物质建设领域的硬件基础,也需要非物质建设领域的软件基础。③城市的发展潜力并不等同于发展的动力,需要通过合适的媒介进行转换。而这种媒介,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因此使有关决策显得至关重要。④城市规划是人类的能动作用施于城市发展的一种体现。虽然城市规划表现的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但它本身并不能决定城市发展方向,即城市规划不是城市发展的直接动力。城市规划的作用是根据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城市自身的特有条件,发现城市发展动向,并确定合适的干预时机和手段。城市发展本身往往会为城市规划指出工作方向。当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在很多方面不能尽如人意,做规划前缺乏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过于看重工程技术问题,而并不十分关心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更多的将规划作为一种控制手段,规划内容过多、过死,而不是决定要解决什么问题,关于城市规划的真实性质和根本作用似乎被忽略。面对影响城市发展因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青岛城市发展史中三次决定青岛命运的规划决策,或许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明确城市规划工作应努力的方向。

不能幸免才不呢

1 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 ISTIC PKU CSSCI - 2001年2期- 邓卫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德克萨斯州林地社区规划为例2[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6年2期- 裘鸿菲 , 陈益峰 , Qiu Hongfei , Chen Yifeng3 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5年8期- 李旭光 , LI Xuguang4源于自然融于环境营造特色--杭州"都市水乡"居住区规划设计构思[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3年11期- 顾浩5 论居住区规划的概念设计[期刊论文] 《建筑科学》 ISTIC PKU - 2009年4期- 刘艳梅6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 ISTIC PKU CSSCI - 2002年10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心7 浅析城市居住区规划[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8年4期- 葛岚 , Ge Lan8 浅议我国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期刊论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6期- 王小俊9从城市社区的组织管理新模式谈居住区规划结构--以杭州市为例[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3年7期- 王剑云 , 应四爱 , 文旭涛10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期刊论文] 《建筑学报》 ISTIC PKU - 2009年1期- 卜雪旸 , 曾坚 , Pu Xueyang , Zeng Jian由于不知道你需要的是哪方面的规划,先找这些,大家都是要写论文的人,希望可以帮到你。

电视台的?报社的?

城市规划论文的参考文献

自己去网上找下呗,像这类的交通技术吧,好好看下学习下

城市规划资料集中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重庆大学黄光宇的《居住区规划与设计》;重庆大学朱光瑾的《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看好这三本书,小区规划足矣1

1 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 ISTIC PKU CSSCI - 2001年2期- 邓卫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德克萨斯州林地社区规划为例2[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6年2期- 裘鸿菲 , 陈益峰 , Qiu Hongfei , Chen Yifeng3 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5年8期- 李旭光 , LI Xuguang4源于自然融于环境营造特色--杭州"都市水乡"居住区规划设计构思[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3年11期- 顾浩5 论居住区规划的概念设计[期刊论文] 《建筑科学》 ISTIC PKU - 2009年4期- 刘艳梅6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 ISTIC PKU CSSCI - 2002年10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心7 浅析城市居住区规划[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8年4期- 葛岚 , Ge Lan8 浅议我国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期刊论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6期- 王小俊9从城市社区的组织管理新模式谈居住区规划结构--以杭州市为例[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3年7期- 王剑云 , 应四爱 , 文旭涛10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期刊论文] 《建筑学报》 ISTIC PKU - 2009年1期- 卜雪旸 , 曾坚 , Pu Xueyang , Zeng Jian由于不知道你需要的是哪方面的规划,先找这些,大家都是要写论文的人,希望可以帮到你。

1/100在高速增长中寻求健康发展——江苏城市化的理性选择徐海贤[1] 邹军[2]城市规划.2007,31(3).-35-392/100江苏省县域城市化发展浅析王冉 陈玉华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25-66263/100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工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8个县级市为例段兆广[1] 张伟[2]城市问题.2007(4).-2-64/100江苏南通:创新机制 放宽政策 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无城乡建设.2007(4).-45-465/100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A市B区为例韩露露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21-236/100浅析江苏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土地问题邹伟[1] 何孟飞[2] 吴群[1]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89-1927/100江苏省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效应的多情景模拟刘耀彬[1,2] 李仁东[3]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2).-61-64,798/100城市化进程中江苏省耕地资源非农化转化的实证分析许恒周 吴冠岑广东土地科学.2007,6(1).-44-489/100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孙爱军[1,2] 吴钧[2] 刘国光[2] 庞金亮[3]城市交通.2007,5(2).-42-4610/100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教育硕果累累无上海教育科研.2007(3).-I0003-I000311/100江苏: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城市治污:大力推行产业化 促进污水处理事业健康发展徐学军城乡建设.2007(2).-6-912/100江苏“十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问题透视赵志凌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1).-50-5213/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陈斐[1] 李仁东[2]地理研究.2007,26(1).-187-19614/100江苏1546万农村劳动力成为“新市民”——江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做法李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4-815/100江苏节水制度研究顾向一江苏水利.2006(12).-23-2516/100江苏省城市化研究杜国平[1] 钟太洋[2]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05-660717/100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布局无中国农村教育.2006(12).-F0004-F000418/100江苏推广焚烧技术有效处理城市污泥王华城乡建设.2006(11).-38-3919/100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李泽楼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5).-39-4120/100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刘耀彬[1,2]生产力研究.2006(10).-110-111,14121/100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吴莉娅地理科学.2006,26(5).-529-53522/1001996年~2004年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演变分析欧向军[1] 吉婷婷[2] 蒋田南[3] 史冬防[3]规划师.2006,22(9).-56-5923/100关于中小型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的探讨——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杨二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83-84,10824/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马晓冬[1,2] 徐建刚[2]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68-7425/100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义乌、江苏昆山为例饶宝红 徐维祥 陆央央 沈阳松经济问题探索.2006(9).-149-15226/100城市化进程中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创新机理探析——以江苏省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为例陈志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76-8027/100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徐梦洁 孙雁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18-1928/100江苏、上海城市化战略的调整及对浙江的影响张才方今日浙江.2006(11).-38-4029/100城市化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江苏无锡为个案志新求索.2006(5).-76-7830/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2]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31/10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什么?——江苏省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任博当代陕西.2006(5).-26-2732/100江苏全面小康指标无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6(1).-34-3433/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刘坚[1] 黄贤金[1] 赵彩艳[2] 翟文侠[1]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198-20134/100城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以江苏无锡市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4).-48-4935/100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宋学锋[1] 刘耀彬[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3).-124-13036/100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赵翠薇 濮励杰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69-17337/100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黄润龙西北人口.2006(2).-15-18,2538/100江苏:投资450亿元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无中国工程建设通讯.2006(4).-18-1839/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宋学锋[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2).-182-187,19640/100江苏人口城市化空间结构研究周玉翠江苏商论.2006(2).-11-1241/100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欧向军现代城市研究.2006,21(3).-45-50,5542/100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体产权的界定——以江苏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1).-55-5743/100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刘耀彬[1] 李仁东[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47-5144/100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以江苏省为例程征贵[1] 林子文[2]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208-20945/100江苏村镇建设工作思路张泉小城镇建设.2005(12).-33-33,7746/100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张婷 杨山 梁丹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38-213947/100外资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以江苏为例的研究程进上海经济研究.2005(11).-116-12148/100江苏省城市照明设施防盗情况综述罗庆道路照明.2005(4).-45-46,3949/100江苏城市化的科学发展观思维戴军 张京祥 曹荣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00-10450/100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陈志刚[1,2] 王青[2]生态经济.2005(11).-42-4451/100江苏省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判断无江苏楼市.2005(10).-8-1152/100透视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问题赵志凌江南论坛.2005(10).-10-1253/100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在江苏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上呼吁:政府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无前进论坛.2005(9).-10-1154/100江苏城市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白先春[1] 朱龙杰[2]江淮论坛.2005(5).-49-5355/100从德国城乡建设的经验看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傅阳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A01).-265-27156/100江苏小城镇发展构想王志强小城镇建设.2005(8).-91-9357/100全球化、外资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江苏个案研究吴莉娅[1] 顾朝林[2]城市规划.2005,29(7).-28-3358/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动力研究王志强城市规划.2005,29(7).-34-3859/10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苏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分析刘坚[1] 黄贤金[1] 翟文侠[1] 赵彩艳[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2).-223-22760/100小城镇唱响城市化的和谐主旋律——江苏吴江市震泽镇见闻徐得立 李坤民中国城市经济.2005(4).-72-7461/100江苏:今年城市化进程提高两个百分点无中国城市经济.2005(4).-83-8362/100江苏人大代表呼吁修改《土地管理法》无江苏农村经济.2005(4).-11-1163/100村庄建设与城乡统筹——江苏村庄如何建设?丁国华小城镇建设.2005(4).-100-100,2564/100城市化中的用地问题——一组来自江苏的报道——积极稳妥推进江苏沿江地区农村城市化王荣炳中国城市经济.2005(2).-8-1065/100江苏沿江开发中失地农民的出路与建议张启祥中国城市经济.2005(2).-16-1866/100江苏新一轮城市化形势分析与战略思考周游江海学刊.2005(2).-70-7567/100区域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人口与经济.2005(1).-39-4368/100江苏城市竞争力的对比评价与提升途径方维慰学海.2005(1).-124-12769/100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_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91-9570/100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欧名豪 李武艳 刘向南 谌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08-41271/100苏南乡村经济精英流向城市现象考察——江苏扬中个案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姚俊社会.2004(5).-12-1672/100异地城市化——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选择黄雪琴[1] 张士杰[2]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1).-21-2673/100江苏省城市化物元模型综合评价张丽霞 施国庆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210-21474/100江苏:以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牟维旭 郭奔胜半月谈.2004(2).-27-2975/100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城乡建设.2004(2).-31-3276/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差异及其特征分析孙亚范[1] 余海鹏[2]南京社会科学.2004(1).-91-9677/100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李爱军[1] 谈志浩[2] 陆春锋[1] 张一飞[1]经济地理.2004,24(1).-43-4778/100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王志宪 虞孝感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79/100共创品牌 协同发展——访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汪杨上海经济.2004(1).-10-1180/100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选择——以江苏南京为样本的研究报告赵小谛 郭霖唯实.2004(10).-25-2781/100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牛星 欧名豪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6).-729-73482/100海外华文媒体联袂解读江苏张圣荣华人时刊.2004(11).-2-283/100绿色江苏新亮点——发展江苏城市森林的思考谢友超[1] 王欢[2]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85-8884/100小城镇污水规划应因地制宜科学实施——以江苏无锡硕放镇为例周巍峰小城镇建设.2004(9).-98-9985/100未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略论贺文瑾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47-5086/100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赵志凌改革与开放.2004(7).-6-787/100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江苏城市化周游中国改革.2004(5).-71-71,7388/100倾力打造文明进步的新江苏周描坤华人时刊.2004(5).-4-689/100城市化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王芳[1] 王景东[2]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3).-61-6390/100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以江苏南通为例刘建芳小城镇建设.2004(4).-45-4791/100小城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江苏江都市邵伯镇为例张新华小城镇建设.2004(4).-52-5392/100江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陈彬 杜玉兰 封潇江苏商论.2004(3).-106-10893/100江苏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黄卫城乡建设.2003(3).-42-4394/10021世纪初的江苏经济: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黄健江苏经济.2003(12).-8-995/100“第一方阵”勇争先——江苏与广东经济发展的比较吴权江苏经济.2003(9).-68-6996/100“绿化”江苏经济——江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述徐山瀑 王鲁沛 余宏霞 马恩兵江苏经济.2003(8).-4-797/100关于江苏省中等城市发展的思考马继刚 沈正平 沈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3).-117-12198/100江苏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趋势和任务顾小平江苏建筑.2003(B11).-16-2199/100江苏省区域经济考察报告李勇 张文浩青海经济研究.2003(6).-11-15100/100江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严翅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7-631/67发挥区域优势 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6次会议在宁举行无江苏改革.2003(11).-4-52/67江苏省城市外商投资环境的定量分析朱传耿现代经济探讨.2003(7).-61-633/67以信息化推动江苏城市化进程方维慰现代经济探讨.2003(1).-23-254/672002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工作回眸无江苏国土资源.2003(1).-8-125/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措施黄卫城市规划.2003,27(6).-42-436/67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钟钰 孙雪峰农业经济.2003(10).-29-307/67江苏产业经济发展及其对策黄德春[1] 许长新[2]工业技术经济.2003,22(4).-14-188/67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以江苏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小城镇建设.2003(7).-24-269/67江苏城市化战略构思与政策调整取向郭忠兴 曲福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26-2910/67论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和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镰[1] 吴唯佳[2] 武廷海[3]科技导报(北京).2003(9).-3-611/67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意见钱志新现代管理科学.2003(4).-3-4,612/67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城市化目标的实现许萍 陈锐现代管理科学.2003(3).-90-9113/67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探讨王志宪[1] 虞孝感[2]城市规划汇刊.2003(5).-86-8914/67量身定做 绘就“三圈”蓝图——江苏省全面完成三个都市圈规划王学锋建设科技(建设部).2003(2).-57-5715/67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思考邱建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5-5816/67从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看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镛[1] 吴唯佳[2] 武廷海[3]现代城市研究.2003,18(2).-50-5417/67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赵晓谛学海.2003(2).-128-13318/67长三角与江苏区域发展战略张颢瀚江南论坛.2003(1).-23-2419/67对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思考于水[1] 严新明[2]理论月刊.2003(8).-64-6620/67工业化、市场化与江苏区域发展蒋伏心江苏经济.2003(1).-11-1121/67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十大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陆华规划师.2003,19(10).-32-3622/6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回顾剖析王学锋规划师.2003,19(2).-72-7623/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3).-102-10424/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唯实.2002(8).-144-15025/67论高速公路建设与江苏经济发展顾为东现代经济探讨.2002(12).-61-6326/67江苏经济呈现三大新亮点顾雷鸣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2(4).-F003-F00327/67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吴群 郭贯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95-9928/67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江苏的实践及其启示秦兴方[1] 吴进红[2] 等管理世界.2002(3).-101-10629/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对江苏的实证分析蒋乃华[1] 封进[2]管理世界.2002(2).-24-28,7330/67江苏省轻道交通发展战略秦雁 李玉琦 等综合运输.2002(8).-24-2631/67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转用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钟太洋[1] 蒋鹏[2] 等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55-5932/67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城乡建设.2002(12).-21-2233/67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反思及战略构想汤茂林城市问题.2002(1).-23-2634/67对江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李宗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4-2835/67三大亮点照亮江苏经济锦辑空运商务.2002(24).-28-2936/67与时俱进铸英师——江苏省消防总队队伍正规化、业务规范化建设写真李玉美 唐团结火警.2002(11).-3-837/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90-9538/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59).-102-10439/67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无锡举办领导干部学习会无江南论坛.2002(8).-47-4840/67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与分析赵喜仓 吴继英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92-9641/67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朱传耿江苏社会科学.2002(1).-196-19842/67十三年辉煌看江苏汤以伦江苏经济.2002(11).-8-1343/67社会结构转型与江苏保险业刘政焕江苏经济.2002(11).-32-3344/67以入世为新动力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5/67以入世为新动力 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6/67江苏城市化水平再评估田伯平江苏改革.2002(3).-8-1047/67江苏省设立“江苏人居环境奖”潘胜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5).-9-948/67江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干部意愿的区域比较秦兴方 汤学俊 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3-849/67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型第三产业发展探讨——以江苏省吴县市、邗江县、邳州盛静芬[1] 邹欣庆[2] 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104-10850/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王雪非[1] 范朝礼[2] 张小林[3]江海学刊.2001(5).-25-2951/67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思考与建议张伟新 崔广柏生态经济.2001(4).-31-3352/67江苏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问题与对策徐琴[1] 娄欣[2]现代经济探讨.2001(12).-19-2153/67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薛力城市规划.2001(6).-8-1354/67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的分析向俊波 陈雯中国经济问题.2001(4).-44-4855/67江苏商业与经济发展分析胡荣华 晏维龙江苏商论.2001(3).-30-3356/67江苏省乡村人聚环境建设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薛力 吴明伟城市规划汇刊.2001(1).-41-4557/67世纪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汤茂林现代城市研究.2001(4).-55-5858/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团的行动逻辑:以江苏为例秦兴方中国农村观察.2001(5).-69-7459/67江苏城市化道路的分析与对策建议杨根平江苏社会科学.2001(4).-187-19060/67城市化: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张二震 方勇 等江苏社会科学.2001(2).-181-18561/67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协调发展顾朝林江苏经济.2001(8).-50-5062/67营造江苏城市整体优势顾松年江苏经济.2001(3).-31-3363/67江苏新经济增长极的塑战略刘志彪[1] 王建优[2]江苏改革.2001(5).-17-2064/67江苏城市化优先战略选择张鸿雁江苏改革.2001(4).-14-1565/67加快江苏城市伦建设的几个问题王雪非 范朝礼 等江苏改革.2001(1).-24-2566/67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以江苏省为例萧竞华南京社会科学.2001(11).-79-8467/6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吴力子南京社会科学.2001(7).-64-68

城市规划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其实你随便编个也没人知道当然不能太离谱我记得我当时写的时候还要5本外文参考文献,象我这种四级都过不了的人,只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编造了,结果居然通过了

Settlements Ecological Ereas Design Abstract : ecological habitat areas through adjust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systems and ecological factors, the area has become a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ecology, natural and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 high degree of unity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 the ide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settlements. Ecological areas of space rational structure,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telligent buildings and building life should be widely Use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tegration. It is consistent with urban planning and regional planning, and regional and urban harmony, is part of the ecological city, the host city and embodies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 Ecological house design 1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content Ecological habitat areas through adjust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systems and ecological factors, the area has become a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ecology, natural and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 high degree of unity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 the ide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settlements. Ecological areas of space rational structure,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smart building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tegration. It is consistent with urban planning and regional planning, and regional and urban harmony, is part of the ecological city, the host city and embodies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reas of ecological areas wa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following features: cohesion D symbiotic ecological areas within the natural and human, human to natural, intimate nature, natural into the residential areas into natural; At the same time, to create the environment to meet human needs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a human face, full of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mutual assistance groups have strong attractive, showing a prosperous, vigor and vitality. Area 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guided b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us it can achieve small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to achiev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t the same time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rapid economic growth of high quality; Natural resources as a small public area can be used for a long, long time. Area D is not simply the pursuit of the overal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r Own prosperity, but also a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al overall coordination among development, nor is a small ecologicalization the ecologicalization, but overall the area of ecological and achieve overal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building our cities will gradually change the current build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ack of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reasonable status quo and achieve energy savings, and section, water conservation, pollution, and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property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of cities and areas have their own powerful dynamic. 2 Ecological planning content areas (1) Ecological district planning objectives UN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 No. 57 report pointed out: "It is natural ecological planning ecological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two to create a fully integrated technology and natural human activity optimal environment induced human creativity and productivity in high material and cultural standard of living. "According to this description, We ecological areas can be understood as planning objectives : to ecology "as a whole, coordination, circulation, renewable" principle as a guide,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eco-design methodology Habitat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people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artificial and natural facilities coordination, and achieve small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system as a whole to achieve a coordinated and stable, balanced, orderly state of evolution. (2) ecological district planning methods The use of eco laws aiming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technical means to support the traditional sense small design planning to become a real estate ecological areas to area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dv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3) the content of the ecological area planning Including small ecological planning, economic planning and social ecological ecological planning. 1, ecological planning! Green indicators: The indicators are measured Ecological district level building the most important indexes. Green belts (including node and surface) to more than 50%, the per capita public green spaces in more than 28 square meters. Ground water indicators : indicators that the water seepage capacity building bases to minimize concrete coverage, the use of natural drainage systems to facilitate rainwater infiltration, the ideal target is 80% of the surface area of flooding to properties. Water-saving targets the targe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water resources (revenue) and the provincial water apparatus use (cut), as the main water-saving methods.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desig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or use force rain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design, which means that rain, life-pooling processed, the required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duplication in the use of non-potable water and non-physical contact with the complex water. Energy conservation targets : to design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through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lighting, night-ray use, the use of solar energy and other means. CO2 and waste reduction targets : the application of indicators to encourage Qinglianghua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such as the use of steel construction to reduce construction sand Stone, brick and other building materials; Promote home simple interior designers, building materials recycling to achieve energy conservation, provincial resources, reduce waste and reduc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Sewage treatment indicators: the former for construction of storm water, sewage diversion pipeline systems, on the one hand facilitate the recycling of rainwater, on the other hand, could reduce the volume of sewage treatment. The latter refers to refuse col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resources recycling. Green traffic indicators: a clean, suitable for the urban environment, health useful means of transport to complete socio-economic exchanges. According to Taiwan with the use of green transport assessment, foot, bicycle, Light Rail, trams, etc. score 40 or more, and ordinary buses, trucks, motorcycles, scored in the following hours. Therefore, ecological areas green transport planning should encourage residents to use green transport. 2, economic ecological planning! The overall objective is to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o the light of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cultivating scientific civilization consumption patterns. For this purpose, the applica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and green consumpt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gradually change the energy structure, accelerate renewable energy alternative to fossil energy, applications hydropower, wind, biomass, solar and other green energy; Using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natural lighting and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area of production of green, green consumption. 3, the social ecology planning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a small landmark, a center of the square and the charm of the inhabitants frog space; Suppor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lete, rationally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he creation of various age groups to facilitate crowd living environment; Area provide diversity, individuality residential, to ensure that all economic income people and people of various age levels demand; small commercial activities, public services, cultural activitie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e center concentrated areas. In short, ecological planning of new residential areas is a concept and a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urban targets will be the ideal leisure parks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 residential area. It is a magnificent building integrated engineering; we need long-term and unremitting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contents Ecological residential has a strict technical standard, developers can not arbitrarily self-styled.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emand in the energy and water, gas, sound, light, heat and the green environment, waste disposal, building material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nine national standards. 1, in the energy system, should avoid multiple pipelines into people's homes, the wall structure of residential energy-efficient design and reversal system and encourage the use of solar, wind, geothermal, maintaining appropriate indoor temperature, indoor temperature in the winter. 2, the system call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outdoor aquatic environment sewage reuse rainwater collection system and use the system, indoor and outdoor use of water saving devices, the use of water-saving landscape water systems. 3, gas environment to the secondary system for the outdoor air quality standards, indoor ensure natural ventilation, ventilation ventilation facilities with bathrooms, kitchens have gas emission concentration system to the larger national air quality standards. 4, sou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Architectural designs have noise Jiangzao measures for outdoor daytime noise 50dB, less than 40dB noise at night, less than 35dB noise indoor day, night noise less than 30 , optical environmental systems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rior design sunshine hours, try using natural light; indoor, avoid light pollution, such as glare advertising, curtain walls; indoor application of energy-saving lamps, and promote the use of solar green lighting. 6, ecological residential use has also requested approval of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Commission approved the award of the environment and surrounded by the signs of building materials to meet the non-toxic, harmless, non-polluting, non-radioactive, non-volatile requirements, the use of 3R (reusable, recyclable use, renewable use) materials. Small green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theme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while living in the garbage disposal is a major part of a . For residential ecology, ecological areas of life to the full bag of garbage collection, enclosed containers stored the collection rate 100% classification rate of 50%.4、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 the type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1, ecological residential categories : main advocate for the arts in origin, the maximum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t, and art to such convergence of ecological art to be created as residential to create, whether such residential look from the outside or from within is a piece of art. 2, ecological wisdom categories: ecological wisdom mainly to highlight various features to maximize residential wisdom. Any person living on possible devices capable of providing intelligent services have been placed in the appropriate part, the owner can rely on imagination and simple operation can achieve a special enjoyment. 3, in addition to other types of more! Species, there are eco-religious groups, lived a primitive tribal group, and some of the ecological category, ecological deficit tribunal Residential category. (2) the ecological health of the residential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residential called "health residential." Not only ecological residential green, and from the planning point of view, the overall ecological area layout, monomer space portfolio, housing construction, natural energy use,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green systems and life support services in the design, must be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quality of life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the goal. Moreover, in actual design, layout on the green level, style and building mutual shine; Focus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complementary integration of plants, such as, inter ordinary plants, flowers and trees to watch, leafy trees, edible fruit trees, 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ts cultivation; Green throughout the area to play while the other deeper ecological role, such as insulation, wind-proof, dust-proof and anti-noise, the elimination of poison material, adult bacterial virus, or even elimination from the visual sensory and mental fatigue, psychological role. And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will consider the ecological and social ecology needs to save energy, to occupants of natural space and interpersonal needs. Ecological residential to health conscious. Real estate not to sell land for the ultimate goal, nor is selling steel, cement house for the ultimate purpose is not to sell the concept and the environment as the ultimate goal, but to create a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human needs of a healthy and civilized new home for the final goal. It can be said that real estate is selling a lifestyle, a subculture is sold, the sale of a new society and a new trend. Owners as a community, to really enjoy the community healthy and civilized new life,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design of the real estate business, not only in the real estate area matching hardware facilities, but on community service software, people really enjoy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pleasure. This is a healthy and civilized into the 、Ecologic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was accompanied by a was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ince the backward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our average construction energy is developed 2~3 times, pollution was also very serious, our cities were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 a "serious pollution" in cities.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 larg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produce large quantities of industrial waste. To people hygiene, health, comfortable li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ust be put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1) The full use of solar energy Solar energy is the most important green energy is inexhaustible, widespread natural energy, and its advantage is extremely rich, clean, safe and cheap. Currently, the use of solar energy in residential areas, there are three main areas : solar water heaters, solar air conditioning and solar cells.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on,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a 300 year by the solar hot water massage central hot water system will require an investment of about 15 million, the annual energy cost about 80,000 yuan, 2a can recover the full investment, and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15~20a useful life, then the costs of energy-saving equipment on the high 100~140 million. In recent decades, many countries are active in research, development, the use of solar energy, and achieved encouraging results. The most notable of which Australia and Israel, the prevalence of solar water heaters are 30% and 50%. Ou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olar late,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but only about 6% coverage, and development is uneven and more concentrated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 highest rate of Yunnan, 10%. My solar abundant sunshine hours for 2500h years, the region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2/3 land area, some areas up to 3000h. This use of solar ener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provided a good condition.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scope will be broader use of solar energy and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will be higher. (2) rational use of water resources My country is a lack of water in some places, on the one hand, serious water shortages, on the other hand, wasted. Water is the key measures or "new." Residents primarily drinking water consumption and use, including restaurants use about 5% of total consumption, while the remaining 95% for washing, sewage. In the residential area, according to applications of A, B two water systems. A system specifically for drinking water (including milk, river, village, cooking). The system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water clean water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B system exclusively for the use of water. The water system should be recycling. Household will tell, laundry, water and roofing rain, the ground water within a reservoir, filtration, purification, decontamination of physical, chemical processing, and then imported household "use water" for washing, car washing, forestation, features, flushing, sewage and other use. Water cycle use of the system can save a lot of water. (3) Planning for with the fast-pa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land resources have diminished. Residential areas on the section to the problem, from three aspects 1, the volume of control at a reasonable level, not lower ;2, garage or into the overhea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multi-storey car park or underground, semi-underground car park ;3, with the section from the energy into two factors, are advis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storey and high-level incomparable data small apartment, control building door independence households alone villa, particularly yard, beautiful landscape "auspicious treasure-house" should not build luxury villas and private gardens for a handful of people enjo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parks and other public facilities should be for public enjoyment. (4) strong rectification, the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the existenc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ntaminated environment harms human health, which is well known reason. On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in the past only to "waste" (waste, emissions, waste residue) pollution, and now increased pollution and light pollution and sound content. This is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There are problems that electromagnetic polluti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household appliances and usage is also increasing coverage, electromagnetic pollution has emerged, and the growing tendency. The content of this proposal into water plans and 、Concluding remarks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ofessor Xia Qing, a real sense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s should be from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until use, abandoned throughout the life cycle are harmless to the environment, not simply of little grass. Because many of the latest technologi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to be used, in order to build refuse and water treatment devices, the general real estate developers simply can not bear. Now these may be environmental residential advance, but it is our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1 defers to "the State Council about To strengthen City and countryside To plan Management by supervision Notice" (country to send the [2002]13 number) and "th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Notice" (constructs the gauge [2002]204 number) the request, for the standard our province each kind of urban planning compulsory content, the basis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Urban planning Compulsory Content Temporary provisions", formulates this regulation. establishes the urban planning compulsory content the guiding ideology is: The realization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the implementation “four insistences”, namely the insist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center, persisted serves for the most general populations, persis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sisted realistic, emphasizes the actual effect, does what one and stops each kind effectively th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behavior which does not adapt with “four insistences”, guaranteed city each kind of resources the reasonable use, guides our province urbanization the healthy urban planning compulsory content, is refers to in the cities system plan, the city overall plan, the city detailed plan involves the reg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resources us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enery scenic spot aspect and so on resource management, nature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ublic benefit and public security contents. The urban planning compulsory content is the cities system plan, the city overall plan, the city detailed plan necessary content. urban planning compulsory content must conform to the country, province each kind of related standard, the union local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technology stipulation research formulation. cities system plan, the overall plan already authorized, had to supplement consummated the compulsory new establishment plan, specially the detailed plan and the near future will construct the plan, will have to be clear about the compulsory have the accurate mark on the blueprint, has in the text is clear about, the standard indication. The urban planning compulsory content is carries on the surveillance inspection to the urba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the basic plan definite compulsory content needs to announce to the society. 2 cities system plan compulsory content: needs to protect strictly region and control development region and control nature protection areas: Is clear about 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branching location, the protectorate rank and the main protection object, delimits 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scope demarcation natural conservation regionalization divides into the core area, the buffer and the experimental plot, is clear about the limit and the prohibitio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content, the plan control standard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measure correspondingly. In the core area the strict prohibition each kind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with th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In the buffer may be engaged in by the authorization, the non-destruc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specimen not have to construct any production facilities. In the experimental plot may be engaged in by the authorized scientific experiments,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visit inspects, the traveling, as well as the domestication, the reproduction rare and precious, is in imminent danger activities and so on wild animals and not have to construct the pollution environment, the destruction resources and the landscape production facilities. scenery scenic spot area: Is clear about the scenery scenic spot area branching location, the nature, the main function and the scenery scenic spot area rank, delimits the scenery scenic spot area scope demarcation the core protectorate (including ecology protectorate, natural landscape protectorate and historical site protectorate) the extent of protection, is clear about the protection key and the protective to “the strict protection, the unification management,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continues forever uses” the principle, is clear about in the scenery scenic spot area the limit and the prohibitio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the management request. In the core protectorate the strict prohibition each kind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with the resources the scenic area, the classical botanical garden and in the periphery control area, does not have to construct the industry and mining enterprise, the warehouse, the hospital and so 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nd the destruction landscape with the scenery and the tour, the pollution environment, the hindrance tour project and the facility. Delimits in the scenic area scope and the plan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retention region, does not have the newly built guesthouse, the boarding house, the country club, the sanatorium organization,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 the quarters and other big-scale work facility. If any new items of basic construction nature, the layout, the building modelling, the amount of space occupied, highly and the color and so on, should locate the environment coordinates. other ecology sensitive areas: Is clear about the large-scale lake, the wetland, the water source protectorate, divides the flood detention area, takes back from agriculture also the forest (also grass, also lake) the area, the basic farmland protectorate, the underground mineral resource distributes the area and so on each kind of protection and controls the region the position and the clear about the related local protection and the government goal, the control target, the limit and the prohibitio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content. In the region development, avoids the ecology sensitive area as far as possible, reduces to the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destruction, completes the conservation of water and soil work, enhances the afforested coverage fraction, guaranteed certain water surface rate, the enhancement wetland protection, does not have to reduce the ecology sensitive area the area. Should take the protection measure to the water resources, the control shore water district construction, carries out aspect the strictly and so on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and water source water quality protection stipulations. Does not have to destroy the ecology sensitive area the flood prevention, drains waterlogged land ability and from only ability, does not have to destroy the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ecology sensitive area any construction, must control severely, maintains the natural style environment, the maintenance ecological equilibrium.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significant infrastructure layout: Is clear abou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significant infrastructure the position and moves towards,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standar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significant infrastructure must be clear about the coordinated request with each related city relation, controls the correlation to is clear about the highway, the level road, the second-class road, the region track transportation (city border railroad, region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track transportation) the trend; Is clear about the harbor, the airport, 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center position. is clear about the large-scale hydro-junction project, the region flood prevention, the flood detention backbone project position, the region water supply, the accent water project trend; Is clear about position which the regional power plant, 500KV (or 300KV) the transformer substation, the natural tire valve stand, 500KV (or 300KV) high tension grid and natural gas branch tube trend; Is clear about the regional information key position the position, the communication line trend. is clear about the neighboring city to be connected the waters the water environment function control request and the related target; Is clear about the city intake, the city sewage discharge outlet controls the waters scope,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ltogether constructs the water works, the sewage treatment plant, the large-scale garbage disposal plant position; Is clear abou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each kind of infrastructure the protection request. 3 city overall plan compulsory content: is clear about the limits to have to protect and the control development region : Scenery ecology sensitive areas and so on scenic spot area, large-scale lake, wetland, water source protectorate, basic farmland protectorate, underground mineral resource distributed area. urban constructions use: is clear about in the plan time the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place development scal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limits plan time the urban construction uses the place the scope; uses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to appraise the determination land use restrictive regulations, delimits the land use restrictive district demarcation line; is clear about city each kind of park and the green space position, the scope and the index of correlation and the plan request. city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s clear about the c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yang or male principle trend, the city track transportation line trend; Is clear about the railroad and the station yard, the harbor, the airport, the mass transit key position, the large-scale parking lot is clear about the city intake and the protectorate scope, the power plant, the 110KV above transformer substation, the natural tire valve stands, the large-scale fuel gas gas storage stands as well as facility and so on trash and sewage treatment positions; Is clear about for the water and the draining water branch tube, the natural gas branch tube trend, the position, the underground utilities common ditch moves towards and the influence scope, the high-pressured power line corridor, the microwave channel and receives the sending a letter area extent of protection. is clear about the culture, the information, the education, the health, the sports and so on each kind of public service key facility scale, the position and the relate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and the plan request. historical city protection: determination historical city protection general goals and protection considered the old city the protection, manifests specifically in the historical river lake river system, the traditional spool thread, the old city city gallery, the building highly, city aspect and so on landscape line, old tree famous wood protection requests and the concrete control target, the stipulation. is clear about all levels of key cultural relic preservation orga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protectorate, the historical architectural complex, the important underground cultural relic disposal area concrete position, the demarcation the extent of protection, the construction control region, is clear about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control target and the stipulation. city disaster prevention project: is clear about the city flood control standard, the flood-dam trend. is clear about the city earthquake resistance and the fire prevention disperses the backbone channel. city main civil air defense facility, fire facility position. is clear about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to protect the stipulation. cities will construct the plan in the near future: will be clear about the city to construct key an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near future uses the scale. will be clear about the near future to construct uses the place the concrete position and the scope. is clear about controls and guid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 stipulation. delimits the land use restrictive district demarcation line and historical control areas and so on culture protectorate, scenery scenic spot area, is clear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plan city detailed plan compulsory content: controllability detailed plans is clear about the division to be possible to use in developing the construction directly the land parcel, stipulated various land parcels use the nature, the building density, the building control highly, the volume fraction, the green areas coverage rate, the parking berth and other need disposition targets and so on public utility; Carries out the city “four” the plan control content, proposes maintenance main public space aspect and so on environment quality, visual landscape control as well as historical culture protection in view of the specific land sector plan requests. construction detailed plan concrete determination plan construction, green space, path, square, parking lot, river lake water surface position and scope; Is clear about the road junction coordinates, the elevation, each kind of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public facility pipeline position, caliber, major control point elevation, as well as related facility and construction position. 5 plan planning board when establishes various levels urban planning must rest on th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Urban planning Compulsory Content Temporary provisions", the standard compulsory content, and to plans the achievement to take th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responsibility. 6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responsible for the work provides the plan design conditions, the examination items of basic construction, the no violation whatsoever will permitted urban planning compulsory adjusts the urban planning compulsory content, must organize to prove, the adjustment necessity to the plan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institution proposed the report on a special topic, in which involves the public rights and interests, must carry on male shows, only then carries on the adjustment after the examination the adjustment plan must defer to the stipulated procedure to examine and approve.中文版他们要钱.....对不住了

城市总体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超前消耗、环境急剧恶化的空前挑战,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的现代城市规划,决定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只能追求以公共交通为基础的高质量的可达性。具有多项显著优点的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运输模式),是解决大城市中心区域交通拥堵问题的最佳途径,但必须在依托改善既有公交系统、并通过优化网络便捷换乘而达到相互协调配合的前提下,注意降低它的建造运营成本。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轨道交通;建造运营成本 作为文明历史发展中的崭新时代,城市的诞生宣告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彻底变革,也由此开创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初始形态。今天,伴随全球化的大潮,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人口迁移与国土城市化过程,充满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实践,越来越体现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交通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各方面处于跳跃式发展的人口大国,科学地制定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交通规划,意义尤其重大深远。 本文以当前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重大选择作为切入点,对如何解决轨道交通与现存城市公交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如何经济、优化地建造与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1 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重大选择 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一切问题起源于三个基本因素:人口剧增、城市化加谜与出行方式机动化。为此,规划者们必须在各种可能的决策方向之问慎重取舍。国外专业杂志《世界城市化展望》2004年载文指出,全世界人口从1950的25亿左右增长到2000年60多亿,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预计再过30年将达到80亿以上。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1亿3千万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一般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出行方式机动化日益加速,造成了今日中国主要大中城市里司空见惯的“出门难行路难”问题。专业人士称之为严重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 一般而言,城市交通方式大致可分为步行、自行车、摩托助动车、小汽车与公共交通国内外的城市交通基本上都经历过从步行、自行车到摩托、小汽车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但是,当人类普遍进入小汽车时代后,美国和欧洲选择了不同的交通方式和城市形态。美国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城市多数呈现分散、蔓延的形态。欧洲大陆则十分重视公交、特别是轨道交通,大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将市中心、近郊生活就业区与远郊卫星城镇连结起来,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形态[1]。轨道交通系统的诞生,使城市的发展从中心聚集型向离心分散型转变成为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城市中心的“职住分离”现象。应该承认,私人小汽车和轨道交通是目前发达国家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交通方式,分别突出地体现着更优的生活质量与更高的运输效率。改革开放前,这两种交通方式在我国大城市中的数量少到几乎可以忽视不计的程度,近年来,它们已分别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表现_出强大的生命力。 城市的功能和社会活动的多样化是大城市的基本特征,由此决定了大城市的交通需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选择的出行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所有的出行方式都可以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优势口[2]。我国的城市交通机动化正处于起步状态,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仍是目前大部分城市中居民出行的主导方式。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多层次、立体型多元化的交通体系,是我国数量迅速增长的大城市的唯一发展方向。在此目标之下,科学规划的轨道交通理论上提供了最大限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可能性。 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决定了各级政府部门在宏观决策过程中,理当重点考虑规划在环境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等多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系统[3],这方面国内刊物近来论著颇多,本文不欲在此重复赘述。以下谨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探讨进一步解决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加速走向它的现实可行性。 2 轨道交通需重视与城市公交系统的和谐 一般而言,轨道交通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要充分实现路线选址与转乘配套两者的最优化,与现有的公交系统在各个环节上达到最大限度的互相补充协调运作。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涉及面广泛复杂、需要许多专业协调配合的大型系统工程,必须与城市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密切结合起来进行。作为城市规划的有机构成部分,轨道交通的规划与整个城市交通的线网规划实为一体。为了避免客流稀少,线路走向应尽可能合理,否则,小客流低运量必然导致轨道交通无法发挥预期的骨干作用。总之,结合城市的总体客运需求合理规划布局,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主导地位的必要条件。当然,这种合理布局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用地空间总体规划。北京地铁线明显采用了沿城市道路走向布局的方式,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与市区道路棋盘式格局高度一致,恰恰体现了保护北京古城的特殊要求。这方面类似的例子,还有南京地铁1号线采用高架方式从中华门附近跨越古城,也充分考虑了地下车站与周围环境、高架线路与地面景观的协调需要。 其次,在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编制城市公交综合规划时,要十分注意加强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将轨道交通与现有的常规公交体系统一安排、有序调整,保证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轮渡等多种交通工具的方便转接,以及与机场、火车站、港口等其他运输场所的顺利衔接。前文所举的欧洲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面对小汽车交通的冲击,纷纷寻求一种新的交通发展模式,在通向郊区的沿线地铁站大量修建小汽车停车场,引导小汽车乘客换乘后进入中心城区,使轨道交通的大运量优势得以发挥。国内方面新近建成的上海火车南站,则成功地将铁路与两条城市轨道交通与几十路近、远郊公交汽车线的零距离换乘需要融入规划设计中,成为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样本。 最后,我们不能不充分注意轨道交通与整合改善城市常规公交之间的互动关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轨道交通都是在既有城市公交体系形成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共汽车/电车仍将是人们出行使用较广泛的交通工具之一。根据我国许多城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及交通总量需求,常规公交的整体地位短期内变化不大。但是,常规公交系统效率低下的现状应该在逐步发展轨道交通的过程中加以综合整治与改善。除了科学制订线网布局,修建港湾式停靠站台,合理编制车辆运行图,建设服务查询显示信息系统等具体措施外,从规划立法角度保障公交的道路优先使用权的思路也有待于细化落实。 近来,在轨道与公交配套发展背景如何建设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引起了专业规划人员的高度关注。BRT是一种利用现代化大容量专用车辆、在专用道路空间快速行驶的一种公交方式。它具有接近轨道交通的运力与快捷,建造和运营成本又相对低廉,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改造提升现有的城市公交道路系统,在某些人口规模不是很大的城市中甚至可以考虑作为轨道交通的替代方式。 2003年国务院81号文件出台后,国内许多城市马上把发展BRT项目推到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前台。北京市新近编制的中心城区公共汽/电车厂线网规划中包含了18条BRT线路,总长约300多km,在强调机动性与可达性高度协调的前提下,首次将BRT作为一个功能层次融人公交线网整体结构中。此外,昆明市在园艺世博会期间开通的国内首条位于道路中央的公交专用道,即将升级为规范的现代BRT系统。杭州根据城市发展模式与空间功能布局制订的中远期公交规划,也确立以轨道与BRT为骨干,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首条28 km BRT今年已基本开通。 3 轨道交通应解决低成本建造运营问题 作为城市中最大的基础建设项目之一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巨大,京、沪、穗前几年修建地铁的综合造价平均每千米超过了6亿元人民币。显然,大多数国内城市的经济能力很难承受起如此高昂的成本。因此,不解决轨道交通的造价问题,城市轨道交通难以实现。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的建造与运营费用,笔者以为解决成本问题拟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认真思考。 3.1 轨道交通的用地空间应体现预留渐进原则 一般轨道交通建设成本中,包括拆迁费用在内的占用土地成本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因为某些国家无偿划拨方式而改变它的社会成本性质。为了降低这方面的成本,许多城市在已经完成的公交总体规划中,都为轨道交通的线路场站建设预留了用地空间。然而,线路建设的具体时机取决于城市发展的不同进程,某些线路的客流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因此,如何既能适应逐渐增长的客流需要,又能合理有效地利用预留土地空间,是低成本发展轨道交通中必须慎重规划考虑的现实问题。在巴西的大多数城市里,市政当局大都在轨道交通近期没有开发的走廊上发展前文介绍的快速公交,将BRT专用道建在道路中央,初衷就是为了降低轨道交通项目的初期投资与运营费用[4]。实际上,北京2005年全线通车的第一条BRT线路,正是敷设在预留的M8轨交走廊上,完全满足了近期单向8 000人次/h的客流需求。 经济合理地使用土地空间,不仅需要作为城市规划中发展轨道交通的指导原则加以确立,更应当具体落实在轨道交通系统工程的每一个子项目的设计图纸上。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到2020年将建成800 km左右轨道交通线,如果全都继续采取目前的集中供电模式,届时仅该项子系统就需建造50多座主变电所。 暂且不论一座主变电所动辙上亿元的巨额投资,仅建造变电所及电缆通道所需占用消耗的土地资源就将十分惊人。有鉴于此,最近上海相关部门已组织专家进行优化方案论证,将2020年前全网18条线路原先计划建造的51座主变电所减少为39座,更可节约投资10亿元人民币以上。 3.2 轨道交通的建造模式要体现经济合理原则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近百年的历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地铁轻轨、导轨、有轨电车、郊区铁路、磁悬浮等多种选择模式,线型电机牵引系统则被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在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条件低成本发展轨道交通,已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上海的明珠轻轨一期有3/4长度是改造利用原先的铁路内环线,这对武汉等其他一些存在废弃或利用率很低的铁路既有线路城市,不啻是一种有益的启发与示范。另外,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还存有部分有轨电车线路[5],在此基础上统一规划发展现代轨道交通,应该也能够达到节省一部分费用成本的目的。 其实,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还在于脱离国情片面追求豪华档次。表现在规划设计上就是大量采用类似于公共汽车系统的高线网密度、小站间距、低负荷强度。需知,轨道交通本质上属于快速大量运送中长距离乘客的交通工具,依靠其他交通工具为它输送客源,达到大运量高负荷。由于低线网密度、大站间距模式能够明显提高运行速度、缩短旅行时间,所以不但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而且还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正因为如此,将BRT系统规划为轨道交通线路两端的延伸段,或选择“轨交+BRT”的混合网络模式,都有助于达到适当降低轨道线网敷设密度的低成本目标。 另外,国内轨道交通运营成本高的部分原因,还与计划经济遗留下的传统思维方式与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直到今天,许多城市在申请轨道交通立项时,每条线路都规划有独立使用的车辆段、控制中心、主要变电站,这套小而全的空间与管理体系必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轨道交通十分发达的日本,帝都高速交通营团运营管辖着8条线路总长183.2 km,但是所属16个车站统共只设置了1座综合控制中心。反观国内,即使在资源共享程度较高的上海地铁系统,已建和待建的控制中心仍有8座,另加1座轨道交通运营协调及应急中心。 3.3 轨道交通的管理配套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如前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不应盲目追求高标准,该建地面、高架的绝不钻入地下、该建轻轨的绝不建地铁,因为后者的造价往往是前者的3倍以上。此外,对地铁建设成本影响甚大的土建工程中,其地下车站底板的埋置深度与车站建筑高度是决定造价大小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合理设计基坑深度与车站建筑高度对降低总成本的意义,无论如何也不应低估。 如果说轨交模式、建造标准的选择较多地影响到土建工程造价部分,轨道工。程总造价的另外一半(45%~50 %)则取决于技术装备等硬件的建设、购置、安装费用。以地铁车辆为例,目前国产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2~1/4。因此,降低成本费用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构成技术装备主要部分的车辆、牵引、供电、信号的国产化水平。这方面,较晚竣工投入使用的南京地铁为我们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例证。据有关杂志介绍,该项目通过车辆项目的合同谈判与国产化方案的慎密调整,大大减少了进口部件和材料,降低了进口设备的国际运输成本,在成功实现70 国产化率的情况下,车辆项目合同价从最初的每辆约135万美元降低到116.5万美元,与设计概算相比节约投资4 000多万人民币。 当然,轨道交通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领域,单纯的票务收入远远不足以偿付开通后的日常性运营支出,中长期的财务收支平衡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需要艰难应对的挑战。笔者了解到的香港地铁总收入中,票务收入约占60 ,其余40 9,6中广告与物业管理各占一半[6],这一香港较为成功的地铁和物业综合发展经营模式,今年初已通过成立中港合营公司引入北京地铁4号线的管理,各方都期待着它能为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展示一种令人鼓舞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邹胜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08. 2 David BAYLISS.世界范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现状(英文)[J].TRI杂志(交通版),2006(2):17—18. 3 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06(2):67. 4 全永棠,孙壮志.关于BRT与轨道交通的理性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17. 5 孙章.城市轨道交通的世纪回眸[J].上海交通运输,2006(3):14. 6 P.Y.Loo,L.Y.Chow.可持续城市交通:理念,政策与方法(英文)[J].ASCE,2006(6):76—77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市化 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管理民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可以看出,“十一五规划的论述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实现农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化、企业化,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民成为与城市居民具有平等身份的社会成员,这些都应该包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 实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最终结果是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而农村富余劳动力要靠工业化和城镇化来吸纳。农业现代化的结果是,传统农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脱胎换骨,变成现代化的、社会化的、市场化的农业。一部分农民成为新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劳动者,一部分农民成为工业和其它产业的经营者、劳动者,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现代城镇居民。农村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这也正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包括基础设施的配套、城市功能的健全、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人口、用地规模扩张,城市化需要坚实的经济作基础,兴旺的产业作支撑。既有数量的扩大,又有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过程,更是逐步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艰巨的努力。 推进城市化要积极稳妥,既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又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经济基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 我国建国至今,在不同的时期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起步阶段(1949-1957年。这是我国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现的时期。围绕着156项重点工业项目进行的工业基本建设,吸引了较多农民进城镇和工矿就业,一批重点城市扩建,城镇人口增长极快,从1949年的5765万增加到1957年的9949万,平均每年增加523万人,城市化水平从建国时的增至,平均每年提高。 剧烈波动动荡阶段1958—1965年。这段时期国民经济大起大落,工业项目上上下下,这种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极大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使其呈现出动荡起伏的特征。 停滞阶段1966—1978年。这一阶段正处于政治动荡,极左思潮泛滥的“文革”时期。由于有效需求缺乏和政治运动的影响,使国民经济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城市停工停产,工业扩张无力,无法吸收城市自身的就业人口,非城市化的思潮达到登峰造极。 稳定发展阶段1979年-2002年。1979年至2002年,是我国城市化稳定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开始,由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市人口增加较快。此外,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重新认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出现了巨大转变。农村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打工、经商,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高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2002年的十月,第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向高潮。笔者认为,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明确写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更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独特的高速发展时期。 十六大之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眼光仅仅集中在城市的建设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方面,忽视了农村在城市化发展中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国,农村的推力更是不容忽视。十六大确定了大力发展农业、极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从而把城市化的发展重心转向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倡导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方面。这首先从理论上符合了城市化的定义:即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不断膨胀,城镇数目不断增加,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逐渐转化为城市性地域;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推广,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得以改善并逐步实现现代化。 因此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一致的,它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带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质量的显著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国城市化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使之在第二、三产业就业,从而提高城乡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加强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容量和辐射力;改善农村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的各种差距……而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既有来自于城市二、三产业的拉力,也有来自农村的推力,尤其对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忽视农村在城市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将给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使我国的城市化顺利发展,就必须重视农村的建设。目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正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这一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轨迹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由不平衡发展趋于平衡的规律。在某种形态的城市化开始时,是在首先实现突破的地方取得发展,然后再向更多的地方铺开。当一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时,也是先从经济发达地区实现迅速发展,再逐步向经济后进地区铺开。例如英国于18世纪后半期首先实现工业革命,到1850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0%。1900年,当世界城市水平为时,英国则激增至78%。直到20世纪后半时,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才发展到与此相当的水平。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如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思想的全面实施,,这种东西部城市化水平的极度不平衡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城市化也必将进入一个高速的、趋于平衡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城市化率要提高,就必须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到城市中来,从而提高城市人口的比例。而目前我国城市现有的吸纳能力和就业岗位根本不能满足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即通过推动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就地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并改变这些农村地区的面貌,使之成为城市地区;我国城市化的质量要提高,不仅要注重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必须保证农村地域在向城市地域转变过程中的质量,以及新转化为城市居民的那部分农民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而这些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要靠进入城市之后去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们必须在进入城市之前就得到培训。 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N].学习时报,2006 2.颜昌成.推进城镇化应走内涵式发展之路[N].中国建设报,2003 3.余戎,罗清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偏离以农民为本的表现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是要现实理论的   还是可以进行架空构想?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 “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又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在学科体系中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并列等同; 同时,大量以“X X X城市设计”命名的工程项目及设计成果不断涌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人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 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可见,对于那一时期而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同一行为的不同表述而已;即使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也与城市规划难分你我。现代城市设计论的倡导者沙里宁最初建议:“。,。…为了分析中避免引起误解,谈到城市的三维空间概念时,就避免使用‘规划’改用‘设计’这个名词……一,在不涉及到所讨论的问题时,同意接受‘规划’这个通称。” 由此可知,城市设计最初是承担了城市规划中某一领域(三维空间)或某一部分的工作,并为了把该部分工作加以强调而作的用词上的规定,目的是为了提起人们对该部分工作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工,引起了城市空间设计的削弱,导致城市空间整体环境质量逐渐下降。人们为克服这一弊端,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使城市设计工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城市设计—城镇建筑》一书中也提到,今日我们不得不使用城市设计(UrbanDesign)这个词汇, (与传统的城市设计Civ-ic Design相区别—笔者注),但“城市设计概念的建立,并非要去创造一个新的分离的领域,而是要防止这一基本的环境问题被忽视或丢弃。”可见,城市设计概念的提出,不是为了创建一个全新的学科,而是为了唤祝人们对环谙问颗的羊汁,为了恢复城市规划本身具有却被长期忽视的塑造、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职能,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好、更全面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也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 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 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问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又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另外,从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一直是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可概括为: 本世纪初学欧美,50年代学前苏联,80年代以来学欧美与建构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并存(60^-70年代断层,无规划)。无论哪个时期,在规划程序上始终以总体规划设计(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进行阶段划分,如果“设计”观念不在全过程体现就无法达到整体效果上的完美。而且,在我国以往的规划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注重物质形态规划、对可行性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对成果的评价也往往是认为图纸画得越漂亮,设计水平就越高;我国现行的规划教育体制仍未能突破形态规划的传统,使得学生对“形体”、“造型”的设计产生偏爱,而缺乏对理论研究的关注和热情。 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无论从实践发展,还是从对规划的认识、规划的过程以及教育体制上,在对形体方面的关注不是提得不够,而是提得过多了,这与西方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呼吁:“超越形态规划”、“少些表现、多些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的独立性,很可能是为形体规划论打起了一把保护伞,使我们又回到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的老路上去,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安排布局与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密不可分的指导城市建设的两个方面,若人为地将其分开,必然产生众多的、难以解决的矛盾。 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空间景观环境塑造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城市规划应将城市设计作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城市设计纳人统一的城市规划过程,不仅因为它们所处理的内容和对象相接近或者衔接得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而且还完善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整体的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 即使在西方,60 年代以后城市设计的发展也并不是废弃了城市规划,而恰恰是城市规划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向两个方向转移:一个是以Zoning为代表的法规文本体系的制定和执行,另一个就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城市空间环境塑造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城市设计。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才有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共同为城市建设服务。只有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兼顾各方面的效益,使城市建设大系统达到最优化。

  • 索引序列
  • 晋中市规划馆论文参考文献
  • 青岛市城市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城市规划论文的参考文献
  • 城市规划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 城市总体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