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更容易像《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一样自杀,是因为文字工作者内心情感比较细腻,具有丰富的情感,那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就比较大。
《求是》副主编朱铁志自缢离世后,这篇短文“如果我死”,值得每个人对生命重新思考。{如果我死} 作者:朱铁志都说人生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而我以为那是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对个体生命来说,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 不论你是荣华富贵,还是穷困潦倒,生命的起点与终点不过咫尺之间。 有道是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 有人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生命的长短不过是一道简单的相对论命题,如此说来,需要那么在意长寿与否么?需要在生命的自然延伸中那么在意世俗的评价么? 如果我不得不死于癌症,我请求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不必为我作无望的救治。 我知道,有些癌症之所以叫做癌症,是因为现代医学暂时还拿它束手无策。 所谓人道主义的救治,本意在延续人的肉体生命,其实无异于延长人的双重的痛苦。 我知道我虽然叫“铁志”,但其实意志很薄弱,很可能经不起癌症的痛苦。 我不想辛苦挣扎一生,到头来再丧失做人的起码尊严,缠绵病榻,身上插满各种管子; 也不想家人为我的生不能、死不得而悲伤难过; 更不想单位为一个已经完全不能生存的人发工资、报药费,增加额外的负担。 我甚至还有一种或许自私的想法,就是不想以肉体的痛苦成全子女的孝道和医生的人道。 病长在我身上,痛苦是自己的,而那些外在的道德评价要以一个病人的痛苦作条件,不是显得有些残酷么? 我的家人、我熟悉的医生,没有一个这样的人。 虽然我们国家至今没有安乐死立法,在我的有生之年也未必能够通过这样的法律,将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其所能呼吁这样的法律,并且非常愿意身体力行这样的法律。 即便我做不到“生如夏花之绚烂”,但我期待“死如秋叶之静美”。 如果我死,决不希望别人为我写什么生平事迹之类的东西。 我的生平早已用我的行动写在我生命轨迹上,用我的文字写在我的作品里。 “荣”不因外在材料而多一分,“辱”不因外在评价而少一毫。 乞求高评价,说明缺乏底气,没有自知之明,无异于自取其辱。 假作谦虚状,显得故作姿态、装模作样,也不免贻笑大方。 如果再为被确认是一个“什么工作者”,而不是“什么家”而烦恼,那就更加不堪,更加滑稽可笑,更加叫人不齿。 我知道通常的情形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其实我清楚,“也善”的“其言”不只出自将死之人,更是出自单位的人、周围的人,谁会对一个弥留之际的生命吝惜赞美呢。 况且评价越高,说明将死之人弥留的时间越短。 明白这一点,还有什么想不通的?还有什么不能通达一些、超然一些呢?既然生命都将随风而逝,几句好话又何必太当真呢? 假如一个人活到弥留之际还不清楚自己是谁,还要靠外在的评价确认自己,做赞美者赞美的奴隶,做诋毁者诋毁的奴隶,不是非常可怜又可悲么? 别人怎样想使别人的事,我决不想做这样可怜的人。 如如果我死,决不希望举办什么追悼会、告别会、追思会一类的会议。 喜欢我的人早把我留在心里,讨厌我的人巴不得我早点儿滚蛋。开那么一个会有什么意思呢?开给谁看呢? 无非是在我毫无生气的脸上涂俗不可耐的胭脂,将我冰冷的尸体装进崭新的西装,然后抬将出来,摆在鲜花丛中。幸运点儿,身上或许还会盖上一面庄严的旗帜。 接下来是我的亲人被悲戚戚地肃立一边,喜欢我和不喜欢我的人鱼贯而入,或真情悼念,或假意悲哀,都要绕着我走一圈儿。 如果我真有灵魂,我会为此感到莫大的不安。 在北京拥堵的街道上,我要为展览自己的尸体耗费同志们起码一个小时的路途时间,还要为瞻仰自己并不英俊的冷脸在耽搁大家起码一个小时的时间。 来来去去,半天就交待了。 一个人的半天是何等宝贵,假如真有那么几十人上百人前来,其损失真可用“巨大”来形容。 朱某终其一生,不愿给任何人添麻烦,何必死了倒来折腾大家呢? 如果我死,决不购买高价骨灰盒,决不定墓碑、墓地之类的玩意儿。 我虽然在学术上毫无造诣,但我毕竟混进最高学府,正儿八经地学过几年哲学,至今还保留着母校颁发的哲学学位证书。 人死如灯灭,生命不复返。 虽说“物质不灭”,但作为生命形态的个人死就死了,转化为别的什么东西,已不是我所能左右和关心的。 既然生命都没了,还在乎那堆骨灰放在什么盒子里干嘛? 不少人一辈子没活明白,有一室的房子时要争两室的,有了两室的又争三室的,一生这样争啊争的,其实最后大家都复归“一室”。 而就这一个小盒子,还要分出宝石、玛瑙、檀木、樟木,抑或普通石料和木材,真是想不开啊。 我死以后,决不保留骨灰,决不把那无聊的东西放在盒子里吓唬孩子。 如果妻儿听我的话,应该先将我所有能用的器官免费捐赠,假如它们能在其他的生命里获得新生,我将感到莫大快慰。 然后应该将我的尸体交给医学院作解剖教学用,假如学生们从我身上能够学到一点有用的知识,我又将感到莫大快慰。 人死还能有一点用处,岂不反证了活着的时候也不是浪费粮食的货? 再接下来就该果断地把我火化,趁热把我的骨灰埋在随便哪颗树下,我的灵魂或许可以随着绿叶升腾到天国去。 既然骨灰都作了肥料,墓地就更没必要了。咱们国家本来地少人多,我就不要跟活人争地盘儿了。 既然连墓地也没整,墓碑就更没必要了,还是留给农民盖房子、砌羊圈吧。
2016年,著名的杂文家、作家、《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被爆出自缢身亡,作为一位现代文学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自杀辞世引起了许多人的震惊,文学爱好者们听闻这一消息无不悲痛。据悉,朱铁志在选择自杀前留下一封遗书,遗书中以优美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和死亡的诸多感慨,可见他的自杀并非放弃生活,而是传递出一种豁达。
朱铁志先生生前曾身患绝症,这也是他选择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绝症带来的痛苦,对于人生最后的阶段是非常残忍和绝望的。人不仅不能享受人世间的快乐,还要忍受无尽的痛苦,在遗书中,他非常坦率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死亡的看法,认为自己最后重疾缠身的生活质量很低,既然注定结局是死亡,不如选择更坦荡更体面的离开。
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像朱铁志这样的文字创作者更容易自杀,这里面有许多原因。首先文字创作者们普遍拥有更加丰富的情感,他们对于世界、人性、情感这些东西有着更敏感的认知,这也就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和痛苦,极易因为不堪重负而自杀。其次就像朱铁志这样对于死亡和生命的认知更为通透和豁达,因此他们会选择自己结束已无意义的生命。
由于文字创作者们情感世界的丰富,他们的精神也经常会纠结甚至扭曲,更容易出现一些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等情况。我们熟知的诗人海子在人生的大好年华突然自杀,还有同时代的诗人顾城,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也都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永远无从知道他们真正复杂的内心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只能在尘世默默追忆。
因为经常和文字打交道的话,其实容易让自己的性格变得非常的奇怪,也会非常的抑郁。
《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的死因是自杀,据介绍,他是在所在单位的地下车库自缢身亡的。朱铁志去世的消息,也让众多的文学爱好者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
事情发生于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朱铁志被发现在所在单位的车库自缢身亡,享年五十六岁,就在六月二十九日,朱铁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对于朱铁志为何会在车库自杀,官方也没有给出公告,外界也是不好猜测的。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大作家,竟然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是让人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那么,朱铁志是怎样一个人?
朱铁志于1960年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长期供职于《求是》杂志社。在学术上,朱铁志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学者,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事实上,朱铁志一生著述甚丰。著有杂文集《固守家园》、《自己的嫁衣》、《思想的芦苇》、《被亵渎的善良》、《精神的归宿》、《浮世杂烩——小人物系列杂文》、《你以为你是谁》、《克隆魂》、《沉入人海》、《理智的勇气》等十余部。
除此之外,朱铁志还主编了《20世纪中国幽默杂文》、《中国当代杂文经典》、《中国杂文大观》(第四卷,合作主编)、《真话的空间》、《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最佳杂文年选》等杂文书籍。朱铁志的作品曾荣获鲁迅文学奖、中国新闻奖等多种奖项,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深受全国众多读者的喜爱。
朱铁志始终忠诚于中国杂文事业并作出了非凡的业绩和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对杂文理论有所建树,而且对杂文文体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朱铁志精准地将杂文概括为“文明之文、文化之文、文学之文、文雅之文”,并将“独立人格、独到见解、独特表达”奉为其创作的圭臬,为读者捧出了两千多篇或震聋发聩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朱铁志在离世之前,曾留下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即便我做不到‘生如夏花之绚烂’,但我期待‘死如秋叶之静美’。如果我死,决不希望别人为我写什么生平事迹之类的东西。我的生平早已用我的行动写在我生命轨迹上,用我的文字写在我的作品里。‘荣’不因外在材料而多一分,‘辱’不因外在评价而少一毫。乞求高评价,说明缺乏底气,没有自知之明,无异于自取其辱。假作谦虚状,显得故作姿态、装模作样,也不免贻笑大方。”
总而言之,《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去世,去世的原因是自杀。
亚里士多德说过类似的话。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是2009年07月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曙光。《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也是2010年04月《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作者朱铁志。朱铁志是著名杂文家、出生于吉林通化,中共党员, 著名杂文家,曾任《求是》杂志副总编、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2016年6月25日凌晨1时左右,朱铁志不幸辞世。
根据同事们所回忆,他在去世的前一周还参加了一个工作的研讨会,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异常。谁能料想当在短短的一周后,他就选择在单位的地下车库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现场他也没有留下任何的遗书和只字片言。熟悉他的朋友应该知道他是一个有着自己想法以及理念的杂文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曾荣获鲁迅文学奖的殊荣,而作为一直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他所主张的理性思考,独立思考等其实很值得当下沉溺于网络的年轻人借鉴。
从这可以看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一生可能就执着于推动家国的振兴与发展,默默做着自己的努力。他更关心于改革的既定方针与实施成效,说白了,对我们普通民众来讲,最主要的还是民生问题。毕竟如果生活这些基本问题如果都可以落到实处的话,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在网络上的苍白争辩了。
有很多人会认为他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根本不需要去管这些不值得他操心的事情。凭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其实也可以转行去做别的轻松一点的事业,回报会更多一些,经济收入也会更好。完全不必拘泥于在某一些尚且无法改变的局面下焦虑不已,那些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可以交给更需要操心的人或部门去应对。
也许他即使站在一片喧嚣声中,也能看得非常清楚,那些假借某些名义的随意泛滥看着让人揪心,但却无可奈何,这些和执着的理念背道而驰。
根据同事们所回忆,他在去世的前一周还参加了一个工作的研讨会,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异常。谁能料想当在短短的一周后,他就选择在单位的地下车库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现场他也没有留下任何的遗书和只字片言。熟悉他的朋友应该知道他是一个有着自己想法以及理念的杂文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曾荣获鲁迅文学奖的殊荣,而作为一直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他所主张的理性思考,独立思考等其实很值得当下沉溺于网络的年轻人借鉴。
从这可以看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一生可能就执着于推动家国的振兴与发展,默默做着自己的努力。他更关心于改革的既定方针与实施成效,说白了,对我们普通民众来讲,最主要的还是民生问题。毕竟如果生活这些基本问题如果都可以落到实处的话,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在网络上的苍白争辩了。
有很多人会认为他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根本不需要去管这些不值得他操心的事情。凭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其实也可以转行去做别的轻松一点的事业,回报会更多一些,经济收入也会更好。完全不必拘泥于在某一些尚且无法改变的局面下焦虑不已,那些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可以交给更需要操心的人或部门去应对。
也许他即使站在一片喧嚣声中,也能看得非常清楚,那些假借某些名义的随意泛滥看着让人揪心,但却无可奈何,这些和执着的理念背道而驰。
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更容易像《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一样自杀,是因为文字工作者内心情感比较细腻,具有丰富的情感,那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就比较大。
内心比较压抑,总是觉得难过,所以说他们总是有种想死的感觉,也就是做事变得特别的疯狂了。
2016年,著名的杂文家、作家、《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被爆出自缢身亡,作为一位现代文学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自杀辞世引起了许多人的震惊,文学爱好者们听闻这一消息无不悲痛。据悉,朱铁志在选择自杀前留下一封遗书,遗书中以优美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和死亡的诸多感慨,可见他的自杀并非放弃生活,而是传递出一种豁达。
朱铁志先生生前曾身患绝症,这也是他选择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绝症带来的痛苦,对于人生最后的阶段是非常残忍和绝望的。人不仅不能享受人世间的快乐,还要忍受无尽的痛苦,在遗书中,他非常坦率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死亡的看法,认为自己最后重疾缠身的生活质量很低,既然注定结局是死亡,不如选择更坦荡更体面的离开。
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像朱铁志这样的文字创作者更容易自杀,这里面有许多原因。首先文字创作者们普遍拥有更加丰富的情感,他们对于世界、人性、情感这些东西有着更敏感的认知,这也就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和痛苦,极易因为不堪重负而自杀。其次就像朱铁志这样对于死亡和生命的认知更为通透和豁达,因此他们会选择自己结束已无意义的生命。
由于文字创作者们情感世界的丰富,他们的精神也经常会纠结甚至扭曲,更容易出现一些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等情况。我们熟知的诗人海子在人生的大好年华突然自杀,还有同时代的诗人顾城,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也都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永远无从知道他们真正复杂的内心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只能在尘世默默追忆。
亚里士多德说过类似的话。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是2009年07月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曙光。《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也是2010年04月《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作者朱铁志。朱铁志是著名杂文家、出生于吉林通化,中共党员, 著名杂文家,曾任《求是》杂志副总编、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2016年6月25日凌晨1时左右,朱铁志不幸辞世。
根据同事们所回忆,他在去世的前一周还参加了一个工作的研讨会,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异常。谁能料想当在短短的一周后,他就选择在单位的地下车库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现场他也没有留下任何的遗书和只字片言。熟悉他的朋友应该知道他是一个有着自己想法以及理念的杂文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曾荣获鲁迅文学奖的殊荣,而作为一直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他所主张的理性思考,独立思考等其实很值得当下沉溺于网络的年轻人借鉴。
从这可以看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一生可能就执着于推动家国的振兴与发展,默默做着自己的努力。他更关心于改革的既定方针与实施成效,说白了,对我们普通民众来讲,最主要的还是民生问题。毕竟如果生活这些基本问题如果都可以落到实处的话,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在网络上的苍白争辩了。
有很多人会认为他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根本不需要去管这些不值得他操心的事情。凭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其实也可以转行去做别的轻松一点的事业,回报会更多一些,经济收入也会更好。完全不必拘泥于在某一些尚且无法改变的局面下焦虑不已,那些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可以交给更需要操心的人或部门去应对。
也许他即使站在一片喧嚣声中,也能看得非常清楚,那些假借某些名义的随意泛滥看着让人揪心,但却无可奈何,这些和执着的理念背道而驰。
目前的原因仍未可知,有人是觉得他生活压力太大了,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如今人都已经去世了,希望他能够得到安息。
2016年,著名散文家、作家、《求是》杂志副主编朱铁志自缢身亡。作为现代文坛的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自杀引起了许多人的震惊,文学爱好者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难过。据悉,朱铁志在选择自杀前留下了遗书,遗书中他用优美的笔调表达了对生死的感悟。可见,他的自杀并不是放弃生命,而是在传递一种开放的心态。
朱铁志先生生前身患绝症,这也是他选择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绝症带来的痛苦是非常残酷的,是对生命最后阶段的绝望。人不仅享受不到世间的快乐,还要忍受无尽的痛苦。他在遗书中非常坦率地表达了对死亡的看法,认为自己最后一次大病的生活质量很低。既然注定要死,不如选择更大度体面的离开。
很多人想知道为什么朱铁志这样的作家更容易自杀?原因有很多。首先,作家普遍情感更丰富,对世界、人性、情感的认知更敏感,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和痛苦,容易因为不堪重负而自杀。其次,就像朱铁志一样,他们对死亡和生命更加透明和豁达,所以他们会选择结束自己毫无意义的生命。
由于作家的情感世界丰富,他们的精神往往纠结甚至扭曲,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等一些精神疾病。著名诗人海子在壮年时突然自杀,还有当代诗人顾城,著名作家老舍,都是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真正复杂的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只能在地球上默默追忆。
半个月一刊。
《求是》杂志为半月刊,每月1日、16日出版,每册定价11元,全年定价264元。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1000/D
国际编号:ISSN 1002-4980
邮发代号:2-371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国外代号:SM5
1958年,《求是》的前身《红旗》杂志创办;1988年6月底,《红旗》停刊,并于7月1日创办《求是》杂志,委托中央党校主办;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一个月以后,《求是》改由中央主办,恢复了党中央机关刊的地位。
截至2014年8月,《求是》在中国国内发行量154万册,在中国以外发行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2018年6月7日中国知网显示,《求是》共出版文献12068篇、总被下载1791813次、总被引69624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红旗杂志是1958年毛主席倡导创办的思想理论刊物,由毛主席题写刊名“红旗”,在当时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合称“两报一刊”,是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文化战线的核心领导力量。
当年毛主席倡导创办红旗杂志,主要是为新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急需一面理论旗帜,对新中国起到理论导向的作用,同时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及时准确地听到新中国的声音、了解新中国。后来的实践证明了毛主席的卓越远见,红旗杂志对于振奋亿万人民的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无数长辈依然怀念《红旗》!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怀念红旗杂志!
1988年《红旗》改成了《求是》,图一为最后一期《红旗》和第一期《求是》。
求是》是一本政治理论刋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对它了解的并不多。
《求是》的前身是1958年创刊的《红旗》杂志。1988年6月《红旗》停刊,并在此基础上于7月1日创办了《求是》杂志。原由中共中央主办的《红旗》改名《求是》后不再由中共中央主办,委托中共中央党校主办。
《红旗》改《求是》后,取消了社论和评论,其下属的“红旗出版社”改名为“大地出版社”。
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一个月以后,《求是》又改由中央主办,恢复了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地位,并恢复了社论和评论,下属的“大地出版社”也重新更名为“红旗出版社”。
《求是》刊名由邓小平题写。下面第二图是1988年5月11日,邓小平为《求是》题写刊名的情况。
我小时候在我家看过这个杂志,从网上找到的介绍——《求是》杂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刊物 求是杂志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担负着全面系统地宣传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全面系统地宣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促进党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任务,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