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我深切地感受到我所面对的就业压力。这学期学校组织了就业指导课正好为我这样迷茫着的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从指导课中我受益匪浅,同时我的就业观念也有所改变,面对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以改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遵循“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指导思想。目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无用武之地”。 今年受全球化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我们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那么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我的就业观应如何转变呢?接下来我想就我个人的实际情况谈一下我的就业观。首先:面对市场经济,一职难求的现状,我们要有一种就业为先的心里,我们要清楚的看清自己的能力,在面对就业难的问题上,适当降低要求先就业再择业。这几年应届毕业生每年都有所增加,而各招聘企业人数却有较大幅度下降,有些大型单位仅招一二个人。本来毕业生就多,就业压力大,现在又加上全球金融危机,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不能像当初自己设想的那样,完全按自己的学历找工作,还非要找个好工作不可。目前头等大事就是先找个工作,先养活自己,然后继续不断努力学习,等到就业压力有所缓解再按自己的要求找到更满意的工作。” 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第二、把握机遇,自我推销,对于我们毕业生而言“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也面对着“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的现实情况。所以说学会“把握机遇,自我推销”是我们走出校门的第一步。我们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多上网浏览一些招聘与就业的相关信息。抓住每一次就业的就会,即便招聘会上遭到冷眼相待也全当是给自我推销积攒经验而已。柘宽就业的思路,到西部到农村去就业。西部大开发政策,号召大学生到西部去,因为那里对大学生的需求,要远远高于东部地区或其他的地方。但是不少大学生因为那里的工作条件不好,气候环境不好,以及西部比较贫穷,等原因不愿意到西部去工作!而这样的原因也许就是我的一个好的就业就会。这段时间在学校听辅导员说过大学生毕业报考村官就业的上岗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歧视到农村工作。我们刚由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出来找工作,自己就如同是一件商品,我们自己要学会推销自己,调整好就业心态,对自己要有信心,要有敢于竞争的勇气,要将自己最亮丽的一面展现给招聘单位,再者我们也不要过分的强调自己的意愿,要以社会与单位及个人的发展为重。第三、自己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是可悲的。可悲什么呢?可悲的是:如果没有目标,你就像《未来水世界》电影中大海里没有方向的船,即使你再努力,也很难到达美丽的陆地,甚至越航行离陆地越远。 没有目标和方向的人,可能今天换一个工作,明天换一个工作,一年换几个单位,甚至换几个行业。而其实,如果你在一个公司做不到两年,你根本无法真正学习到这个公司的专业、业务、管理等方面的东西;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特质,如果你在一个行业待不上三四年,你根本把握不到这个行业的感觉,感觉都找不到,你何谈在这个行业取得人生的成功呢?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找到一份还可以的工作时,第一:专注去做这个行业;第二:在这个公司坚持做好几年,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并且努力的为之奋斗!最后,我认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金融危机以前,在我们许多大学毕业生看来,外企或国家单位是我们眼中的香馍馍,可是今年,只要能找到一个栖身之地,也许我们都不会怨天尤人,这一点儿都不夸张,于是出现了“零工资就业”这样一种说法。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还能说什么。现在国家也在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我则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机遇,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与能力。我们大学生应将在校期间的创业学习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创业的艰辛和不容易,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今后走上社会后择机创业做准备。总之,面对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遵循“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指导思想。就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灵活选择。但不管怎样,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庭、对社会,毕业的大学生早日就业是硬道理。 自己写的!
生存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须顺应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本文剖析了生存理念的内涵,分析了生存问题在就业领域的显现,并就如何应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生存;生存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且“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客观地看,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当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其择业观是影响高校就业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择业观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就业指导须顺应时代要求,不断转变观念,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找到一份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及危机感,正确定位,降低期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一、生存的内涵及生存教育“生存”在拉丁语中是existere,其根源意义是“站出来”。在德语中是existenz,最初的理解中曾被把握为“实存”。《现代汉语词典》里,“生存”的定义是:“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现代西方哲学辞典》里是这样界定“生存”的:“生存是雅斯贝斯哲学的重要概念,它特指真正的人的存在。”在生存哲学的视域中,“生存”不是一个外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人的“生命的存活”,而是指人作为生存者是“生成着的存在”。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不但创造了属于人的自然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质,是人的生存的根本维度。”[1]可以说,生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综合各方的观点,笔者认为就大学生而言,生存是指个体身心健康,在生活和交往中能够做到独立、自主、自理,面对各种危机和灾难,能够从容应对。对于个体而言,一生的生涯可以归结为生命、生存和生活,其中生命为生存创造条件,有了生命的存在,生存才成为可能,生存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的基础,是一种本能地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是生命的保存和延续,而生活是在有了生命、生存的条件下,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教育自产生以来便与“生存”紧密相连。[2]一方面,教育起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它在本质上就是人们获得生存的必要手段,生存教育理念反映这种本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另一方面,“生存”对于任何人都是最基本的需要,有一定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是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个体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提出了更高要求,个体必须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中西方的教育工作者都对“生存教育”进行了研究,从背景上看,“生存教育”的提出,一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二是当前受教育者生存能力低下和生存教育的匮乏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从目的上看,“生存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让受教育者学习各种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站在高等教育的角度,生存教育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学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帮助学生学习人类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能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中也能发展。生存教育凸现着教育的内涵拓殖,使教育走向生存的平台,并与人生的链条形成完美的对接;生存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完善人生的意义,其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同时呈现一种人本主义关怀,高扬生活自主性的教育情感关怀。二、生存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当代凸显据教育部统计,2001—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约为70%,各年分别有近30万、40万、60万、80万、100万、120万、150万毕业生在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在今后一段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那它势必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屏障”,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纵观我国当前教育,对“生存”教育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生存”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与职业的配置是由政府计划调控的,个人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是十分有限的,行业与行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生存竞争氛围,[3]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学中一般不提生存教育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十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技能的培养,注重智力因素教育而轻视非智力因素教育,其结果导致部分学生生存意识淡漠、生存能力不强。虽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及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方面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大学生由于生存意识淡漠引起的就业竞争力弱、生存能力不强问题已在就业领域显现。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各地各行业的人才缺口还很大。广大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可供大学生施展个人才能的空间也很广阔。[4]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觉得就业难,甚至找不到工作呢?追根溯源,就业观念是关键,大学生先谋生存、后图发展的新型就业观念尚未形成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找不到符合大学生期望值的“好工作”,大学生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成为就业的障碍。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六个方面:从就业方式上看,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学生对学校、教师依赖性强,自我发挥不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就业单位选择时亦是如此。在就业思维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基于人性中的求同性,很多学生愿意跟其他同学选择一样的或者类似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盲目地认为别人的选择都是好的,不愿从自我与他人的不同点去研究一些企业是否有发展性。在应聘状态上,盲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学生在应聘时往往过多关注如保险、休假、住房、薪水高低等等外职业生涯内容,而忽略如岗位特色、专长需求、发展前景等对日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的内职业生涯的问题。在岗位层次上,继承型过多,创新型过少;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求稳、保守思想突出,尤其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对到珠三角等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就业的兴致不高。在就业情感上,功利性过多,兴趣型过少;许多学生违背“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内在原动力”,[5]仅仅用薪金高低来衡量一个岗位的好坏,薪酬优先导致部分学生根本无法获得赖以生存的岗位,即使获得了生存岗位,也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在就业心态上,压力感过多,紧迫感过少。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往往出现心烦、焦躁、茫然、茶饭不思等等压力过大的行为表现,但是在就业行动上却又挑来挑去,一派“有女不愁嫁”的松弛状态。总而言之,大学生不会出于生存的考虑,从内心深处发出一种找到一个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向,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这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三、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在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讲:“今后是充满竞争的时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生存压力和困惑,为了教育客体的将来,我们要把‘生存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主题。”[2]具体到大学生就业领域,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首先要让大学生有生存危机,在此基础上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也就是说,大学生要转变一些陈旧就业观念,消除对别人的依赖,培养独立生存的自立精神,先解决生存问题,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再考虑这一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能否得到提高,将来发展潜力如何等问题。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开展择业观引导工作。[6]一是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进行就业指导观念更新;当代大学生由于阅历浅薄,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往往难以深刻,要开展以生命磨炼、健全人格、和谐相处等为主题的就业指导活动,在课程讲授的观念上,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情感和理性协调发展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单纯竞争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转变,并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新方法。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过程,感受思考与决策,培养创新之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懂得正确地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让大学生了解到自己身处何境,懂得去理解生存危机,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珍惜生存机会,重视就业。二是开展以培养和锻炼生存技能为主的教育。实践教育是生存教育的具体展现,是生存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要通过开展专门的技能训练启发大学生的认知,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既要教育大学生学会生存、又要帮助他们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发展。可采用体验式教育的形式进行,将实践训练纳入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生存技能。三是开展以应对高科技和信息社会为主的适应性教育。对于学生来讲,首先应该进行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性教育和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面向未来,走向社会之后,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社会变化无穷的适应性教育。当今时代,移动通讯、互联网等信息互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生获得了“海量”信息。但是由于信息快变性、网络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信息焦虑症”、应聘等现象偶有发生。高校就业指导要重点开展信息时代的生存发展观念更新、获取科技与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行为端正等方面的指导,并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具备高效筛选和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科学客观评价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总之,以“生存”为理念的教育是把静态的教育思维纳入到生存实践的一种操练、一种延伸、一种自然的过渡,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引入“生存”理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生活场景中,“生存”理念成为了教育事业轨道转换的基点,也理应成为贯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始终的主线。[参考文献][1]黄全愈著.生存教育在美国[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2.[2]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罗传银.就业效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4]张治库.生存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1994,(3).[5]杨永红.浅谈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J].广西大学学报,2007,(12).[6]倪维广,李维希.高校生存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
就业指导课结课论文
大学生就业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教育 产品的“出口”直接反映了高等学校的“人口”。以下是“就业指导课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在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在学生即将完成社会角色转换的大学阶段里,就业指导工作始终是大专院校学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绝大多数却是因循守旧的思路和模式;同时,对就业指导工作到底应该怎样去做,应该做些什么,并没有清晰的思路。应对市场 经济 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更新时代观念,走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困境,势在必行。
笔者根据就业指导工作实际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在校生、电话访谈往届毕业生、信息搜集、召开各类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己毕业和即将毕业的部分同学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其中调查问卷共发放1001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57份,调查专业涉及中文、 计算 机 科学 与教育、教育技术、物理、应用 电子 、汉语言文学教育、小学教育等七个专业。现就调研情况归纳分析如下。
一、就业指导的现实性—层出不穷的问题
毕业生整体素质呈滑坡趋势:
首先,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学校基本建设及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跟不上飞速 发展的要求,部分学生人学分数较低。其次,学生受社会风气、 网络 等影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再次,学生专业技能的欠缺以及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轨,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有所下降。
一些专业课设置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器要:
一是职业发展所需求的专业课程未经涉及。二是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的设置不甚合理,社会上不需要或需求量很小,而我们却依然开设了且课时较长。三是开设课程出现滞后。比如:现在最流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是windowsxp和linux,而我们的计算机课本仍停留在DOS和windows 98的教学中。四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的东西用不上,且动手能力差,这就造成了学用不一致的矛盾。如果不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就将面临困境,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教育的严重失误。
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着偏差:
一是就业期望值过高。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就被灌输着考上大学就身价倍增,就会拥有“铁饭碗”的思想。致使很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理性、正确地估价自己,使不少的毕业生不愿去艰苦地方,不愿去基层。人为的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形成了毕业生就业“有岗”无人去,“无岗”却硬往里钻的局面。
二是就业范围过窄。在“你首选的就业单位是什么”的问卷中,有高达的学生选择的是中小学,同学选择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择到国有 企业 ,选择到私企和自己创业的加起来只有 同时,在问卷中反映出学生乡土观念过重,“择业时,你会选择的就业地区是哪里?”,有的同学选择的是家乡或就近地区,把就业单位局限于家乡这一小块地区, 自然 大大减少了就业的机会,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是依赖性强。在“你认为在应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的问卷中,综合素质、实践经验与社会关系名列前三位。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实质都是一个人的能力问题,而社会关系则是靠关系,有投机取巧之嫌,能力与关系孰重孰轻,谁能最终决定就业成功,作为社会问题的确令人深思。
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滞后:
在现阶段,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注重了上几节就业指导课,开几场座谈会、报告会、供需见面会,做做就业政策、形式的讲解与分析,而同学最关心的招聘信息却得不到及时的传达、传递,很多毕业生只能通过参加招聘会或到网上自己去搜集招聘信息。就业服务信息的滞后,使我们面对的用人单位局限于本校的招聘会和邻近地区,眼界极不开阔。因此,有组织、有目的、有分析、定期的公布全国各地人才交流市场的招聘信息,应该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来抓,做到有的放矢,面向全国,面向各大中小企业,面向传媒机构,而不是仅仅只在省内作出选择。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全程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全局观念,统一规划,全程指导,不能时断时续,想到什么做什么。大多数就业指导工作是在毕业前的一两个学期进行,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由于时间短,针对性不强。效果亦不明显。再就是就业指导的形式过于单一。通过与学生的座谈,学生迫切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因此,我们要真正做到就业的全程指导.就应把就业指导列为必修,纳人教学轨道,安排专职老师讲课满足学生需求。
二、就业指导的策略性一有效的施措
1、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
首先“名师出高徒”。加快培养步伐,多方引进人才,建设一支具有 现代 意识、创新精神、超前意识的教师队伍。让大师、名师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从而带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高尚品德。因此,我们应在未来教学工作中增加实验课时,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锻炼机会,适当地提前和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到自己中意的单位锻炼学习,把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培养一批训练有素、招之即来,战之能胜的真正高素质人才。
2、以市场器求为导向.使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合理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市场对我们专业的人才有什么要求,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一是确立好专业的发展方向。二是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起结构合理、课程设置先进化,具有实践能力超前化的切实、可行的优秀课程。
3、就业指导工作要更新观念
就业指导工作要彻底转变观念,要转变学生的观念,转变做就业指导工作人的观念。用伟人、成功人士的事迹 教育 同学,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激励他们的雄心壮志。教育鞭策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成才。同时,要摆正位置,正确认识自己并选择适合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不高显然重要,但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重要。对于眼前的困难要耐得住,吃得消,学会从长计议。
4、建立分类资料室和毕业生就业信息 网络 信息服务
首先应建立就业资料室,开架陈列各类就业方面的书籍、报刊、 电子 图像资料,国家就业政策文件,学校就业政策办法,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需求信息,用人单位情况简介,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学校教育教学资料,学生资料等,供单位招聘人才、学生求职和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 。
其次,建立用人单位资料库。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反馈,如:跟踪调查。通过传统的调查问卷和拜访用人单位,及时取得真实可靠的毕业生反馈信息。同时,还应不断开拓新的“客户”,注意做好用人单位用工情况的信息反馈,使各专业都能了解“客户”的要求和愿望。
要利用信息化的工作手段,建立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和管理的中心网站,并与校园网、 中国 教育网等社会人才信息网联网,形成连接校内外开放性的就业信息网络,通过网络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介绍学校的' 历史 发展 、专业设置及应用方向,提供毕业生的资源信息,向学生介绍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和用人单位的基本状况,同时还可接受学生上机查询访问和自我择业意向测验,组织毕业生个人资料上网推介等。克服传统的信函交流、供需见面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加快信息获取与流通,使得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能及时、充分、全面的交流。
5、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对于一些新兴的学科,如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在社会影响力不高,要加强宣传力度,让用人单位了解。例如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每年定期派出就业工作走访调研小组,由院领导带队到全省各地用人单位去上门走访,同时利用各种机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观访问,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扩大影响,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整体规划、全程指导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从新生一人学就开始讲,进行系统、整体、全程的指导。而不是大一“知干什么”;大二“不知怎么干”;大三“团团转”;大四“只兴叹”。必须让学生明白就业形势,丢掉旧的就业观念,把就业的压力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围绕就业目标攻读选修和必修课程。
7、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
根据专业特点,选择一批对毕业生需求量大、较稳定的重点单位作为顾问单位,加强联系、增进感情、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积极向顾问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努力使顾问单位得到满意的人才。甚至使这些顾问单位逐渐成为比较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8.鼓励毕业生主动创业
个人创业是大学生比较明智的选择。首先应该培养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其次才是求职者。这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目前,虽然我们尚不具备实施创业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但是,这并不妨碍树立以创业为核心的、面向未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在实际中,一方面,我们继续深化学校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一个有利于创业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那些条件好素质高的学生树立创业就业、更光荣的意识,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大胆走创业之路,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由毕业教育逐渐向创业教育迈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迎接知识 经济 的挑战。
就业指导课结课论文
大学生就业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教育 产品的“出口”直接反映了高等学校的“人口”。以下是“就业指导课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在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在学生即将完成社会角色转换的大学阶段里,就业指导工作始终是大专院校学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绝大多数却是因循守旧的思路和模式;同时,对就业指导工作到底应该怎样去做,应该做些什么,并没有清晰的思路。应对市场 经济 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更新时代观念,走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困境,势在必行。
笔者根据就业指导工作实际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在校生、电话访谈往届毕业生、信息搜集、召开各类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己毕业和即将毕业的部分同学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其中调查问卷共发放1001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57份,调查专业涉及中文、 计算 机 科学 与教育、教育技术、物理、应用 电子 、汉语言文学教育、小学教育等七个专业。现就调研情况归纳分析如下。
一、就业指导的现实性—层出不穷的问题
毕业生整体素质呈滑坡趋势:
首先,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学校基本建设及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跟不上飞速 发展的要求,部分学生人学分数较低。其次,学生受社会风气、 网络 等影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再次,学生专业技能的欠缺以及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轨,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有所下降。
一些专业课设置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器要:
一是职业发展所需求的专业课程未经涉及。二是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的设置不甚合理,社会上不需要或需求量很小,而我们却依然开设了且课时较长。三是开设课程出现滞后。比如:现在最流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是windowsxp和linux,而我们的计算机课本仍停留在DOS和windows 98的教学中。四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的东西用不上,且动手能力差,这就造成了学用不一致的矛盾。如果不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就将面临困境,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教育的严重失误。
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着偏差:
一是就业期望值过高。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就被灌输着考上大学就身价倍增,就会拥有“铁饭碗”的思想。致使很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理性、正确地估价自己,使不少的毕业生不愿去艰苦地方,不愿去基层。人为的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形成了毕业生就业“有岗”无人去,“无岗”却硬往里钻的局面。
二是就业范围过窄。在“你首选的就业单位是什么”的问卷中,有高达的学生选择的是中小学,同学选择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择到国有 企业 ,选择到私企和自己创业的加起来只有 同时,在问卷中反映出学生乡土观念过重,“择业时,你会选择的就业地区是哪里?”,有的同学选择的是家乡或就近地区,把就业单位局限于家乡这一小块地区, 自然 大大减少了就业的机会,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是依赖性强。在“你认为在应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的问卷中,综合素质、实践经验与社会关系名列前三位。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实质都是一个人的能力问题,而社会关系则是靠关系,有投机取巧之嫌,能力与关系孰重孰轻,谁能最终决定就业成功,作为社会问题的确令人深思。
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滞后:
在现阶段,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注重了上几节就业指导课,开几场座谈会、报告会、供需见面会,做做就业政策、形式的讲解与分析,而同学最关心的招聘信息却得不到及时的传达、传递,很多毕业生只能通过参加招聘会或到网上自己去搜集招聘信息。就业服务信息的滞后,使我们面对的用人单位局限于本校的招聘会和邻近地区,眼界极不开阔。因此,有组织、有目的、有分析、定期的公布全国各地人才交流市场的招聘信息,应该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来抓,做到有的放矢,面向全国,面向各大中小企业,面向传媒机构,而不是仅仅只在省内作出选择。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全程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全局观念,统一规划,全程指导,不能时断时续,想到什么做什么。大多数就业指导工作是在毕业前的一两个学期进行,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由于时间短,针对性不强。效果亦不明显。再就是就业指导的形式过于单一。通过与学生的座谈,学生迫切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因此,我们要真正做到就业的全程指导.就应把就业指导列为必修,纳人教学轨道,安排专职老师讲课满足学生需求。
二、就业指导的策略性一有效的施措
1、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
首先“名师出高徒”。加快培养步伐,多方引进人才,建设一支具有 现代 意识、创新精神、超前意识的教师队伍。让大师、名师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从而带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高尚品德。因此,我们应在未来教学工作中增加实验课时,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锻炼机会,适当地提前和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到自己中意的单位锻炼学习,把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培养一批训练有素、招之即来,战之能胜的真正高素质人才。
2、以市场器求为导向.使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合理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市场对我们专业的人才有什么要求,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一是确立好专业的发展方向。二是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起结构合理、课程设置先进化,具有实践能力超前化的切实、可行的优秀课程。
3、就业指导工作要更新观念
就业指导工作要彻底转变观念,要转变学生的观念,转变做就业指导工作人的观念。用伟人、成功人士的事迹 教育 同学,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激励他们的雄心壮志。教育鞭策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成才。同时,要摆正位置,正确认识自己并选择适合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不高显然重要,但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重要。对于眼前的困难要耐得住,吃得消,学会从长计议。
4、建立分类资料室和毕业生就业信息 网络 信息服务
首先应建立就业资料室,开架陈列各类就业方面的书籍、报刊、 电子 图像资料,国家就业政策文件,学校就业政策办法,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需求信息,用人单位情况简介,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学校教育教学资料,学生资料等,供单位招聘人才、学生求职和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 。
其次,建立用人单位资料库。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反馈,如:跟踪调查。通过传统的调查问卷和拜访用人单位,及时取得真实可靠的毕业生反馈信息。同时,还应不断开拓新的“客户”,注意做好用人单位用工情况的信息反馈,使各专业都能了解“客户”的要求和愿望。
要利用信息化的工作手段,建立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和管理的中心网站,并与校园网、 中国 教育网等社会人才信息网联网,形成连接校内外开放性的就业信息网络,通过网络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介绍学校的' 历史 发展 、专业设置及应用方向,提供毕业生的资源信息,向学生介绍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和用人单位的基本状况,同时还可接受学生上机查询访问和自我择业意向测验,组织毕业生个人资料上网推介等。克服传统的信函交流、供需见面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加快信息获取与流通,使得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能及时、充分、全面的交流。
5、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对于一些新兴的学科,如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在社会影响力不高,要加强宣传力度,让用人单位了解。例如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每年定期派出就业工作走访调研小组,由院领导带队到全省各地用人单位去上门走访,同时利用各种机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观访问,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扩大影响,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整体规划、全程指导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从新生一人学就开始讲,进行系统、整体、全程的指导。而不是大一“知干什么”;大二“不知怎么干”;大三“团团转”;大四“只兴叹”。必须让学生明白就业形势,丢掉旧的就业观念,把就业的压力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围绕就业目标攻读选修和必修课程。
7、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
根据专业特点,选择一批对毕业生需求量大、较稳定的重点单位作为顾问单位,加强联系、增进感情、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积极向顾问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努力使顾问单位得到满意的人才。甚至使这些顾问单位逐渐成为比较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8.鼓励毕业生主动创业
个人创业是大学生比较明智的选择。首先应该培养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其次才是求职者。这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目前,虽然我们尚不具备实施创业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但是,这并不妨碍树立以创业为核心的、面向未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在实际中,一方面,我们继续深化学校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一个有利于创业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那些条件好素质高的学生树立创业就业、更光荣的意识,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大胆走创业之路,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由毕业教育逐渐向创业教育迈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迎接知识 经济 的挑战。
论文标题及其写法如下: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论文的标题按照形式一般可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
1、揭示课题的实质。
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2、提问式。
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3、交代内容范围。
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
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4、用判断句式。
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
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5、用形象化的语句。
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思修结课论文题目_思修结课毕业论文题目大全_思修结课论文选题参考主题:思修结课论文题目更新时间:2019/02/13【100道】思修结课论文题目范文供您参考,希望能解决毕业生们的思修结课论文题目如何取相关问题,选好题目那就开始写思修结课论文吧!一、最新思修结课论文选题参考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问题研究——以高职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社团结合研究、《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探索实践教学与团学活动结合之路1、优化思修课教学结构,增强实效性二、思修结课论文题目大全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问题研究——以高职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社团结合研究2、《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探索实践教学与团学活动结合之路3、优化思修课教学结构,增强实效性三、热门思修结课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问题研究——以高职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社团结合研究2、《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探索实践教学与团学活动结合之路3、优化思修课教学结构,增强实效性四、关于思修结课毕业论文题目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问题研究——以高职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社团结合研究2、《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探索实践教学与团学活动结合之路3、优化思修课教学结构,增强实效性五、比较好写的思修结课论文题目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问题研究——以高职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社团结合研究2、《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探索实践教学与团学活动结合之路3、优化思修课教学结构,增强实效性论文参考文献总结:总有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思修结课论文题目如何取,下面为广大毕业生推荐思修结课论文题目范文 。思修结课论文结课论文范文市场营销学结课论文市场营销结课论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党校结课论文思修结课论文题目相关毕业论文范文1、思修结课论文提纲2、思修结课论文参考文献3、心理学结课论文题目4、市场营销学结课论文题目5、市场营销结课论文题目6、就业指导结课论文题目7、就业指导课结课论文题目8、结课论文题目9、初中思品课论文题目热门思修结课论文题目相关写作资料初中政治导入和结课技巧发散思维训练教学模式在“思修”课程中的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高效结课:引发教学质变的有力推手巧用结课艺术点亮英语课堂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修课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结课设计初中思品“微课”设计的“三个结合”网络条件下“思修课”互动教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荐相关参考题目1、结课设计中的心理学原则2、中学语文课的结课艺术3、小学语文课堂的结课艺术4、生物学教学的结课艺术5、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6、小学数学结课的技能艺术
就业指导课结课论文
大学生就业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教育 产品的“出口”直接反映了高等学校的“人口”。以下是“就业指导课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在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在学生即将完成社会角色转换的大学阶段里,就业指导工作始终是大专院校学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绝大多数却是因循守旧的思路和模式;同时,对就业指导工作到底应该怎样去做,应该做些什么,并没有清晰的思路。应对市场 经济 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更新时代观念,走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困境,势在必行。
笔者根据就业指导工作实际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在校生、电话访谈往届毕业生、信息搜集、召开各类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己毕业和即将毕业的部分同学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其中调查问卷共发放1001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57份,调查专业涉及中文、 计算 机 科学 与教育、教育技术、物理、应用 电子 、汉语言文学教育、小学教育等七个专业。现就调研情况归纳分析如下。
一、就业指导的现实性—层出不穷的问题
毕业生整体素质呈滑坡趋势:
首先,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学校基本建设及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跟不上飞速 发展的要求,部分学生人学分数较低。其次,学生受社会风气、 网络 等影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再次,学生专业技能的欠缺以及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轨,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有所下降。
一些专业课设置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器要:
一是职业发展所需求的专业课程未经涉及。二是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的设置不甚合理,社会上不需要或需求量很小,而我们却依然开设了且课时较长。三是开设课程出现滞后。比如:现在最流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是windowsxp和linux,而我们的计算机课本仍停留在DOS和windows 98的教学中。四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的东西用不上,且动手能力差,这就造成了学用不一致的矛盾。如果不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就将面临困境,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教育的严重失误。
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着偏差:
一是就业期望值过高。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就被灌输着考上大学就身价倍增,就会拥有“铁饭碗”的思想。致使很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理性、正确地估价自己,使不少的毕业生不愿去艰苦地方,不愿去基层。人为的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形成了毕业生就业“有岗”无人去,“无岗”却硬往里钻的局面。
二是就业范围过窄。在“你首选的就业单位是什么”的问卷中,有高达的学生选择的是中小学,同学选择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择到国有 企业 ,选择到私企和自己创业的加起来只有 同时,在问卷中反映出学生乡土观念过重,“择业时,你会选择的就业地区是哪里?”,有的同学选择的是家乡或就近地区,把就业单位局限于家乡这一小块地区, 自然 大大减少了就业的机会,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是依赖性强。在“你认为在应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的问卷中,综合素质、实践经验与社会关系名列前三位。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实质都是一个人的能力问题,而社会关系则是靠关系,有投机取巧之嫌,能力与关系孰重孰轻,谁能最终决定就业成功,作为社会问题的确令人深思。
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滞后:
在现阶段,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注重了上几节就业指导课,开几场座谈会、报告会、供需见面会,做做就业政策、形式的讲解与分析,而同学最关心的招聘信息却得不到及时的传达、传递,很多毕业生只能通过参加招聘会或到网上自己去搜集招聘信息。就业服务信息的滞后,使我们面对的用人单位局限于本校的招聘会和邻近地区,眼界极不开阔。因此,有组织、有目的、有分析、定期的公布全国各地人才交流市场的招聘信息,应该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来抓,做到有的放矢,面向全国,面向各大中小企业,面向传媒机构,而不是仅仅只在省内作出选择。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全程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全局观念,统一规划,全程指导,不能时断时续,想到什么做什么。大多数就业指导工作是在毕业前的一两个学期进行,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由于时间短,针对性不强。效果亦不明显。再就是就业指导的形式过于单一。通过与学生的座谈,学生迫切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因此,我们要真正做到就业的全程指导.就应把就业指导列为必修,纳人教学轨道,安排专职老师讲课满足学生需求。
二、就业指导的策略性一有效的施措
1、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
首先“名师出高徒”。加快培养步伐,多方引进人才,建设一支具有 现代 意识、创新精神、超前意识的教师队伍。让大师、名师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从而带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高尚品德。因此,我们应在未来教学工作中增加实验课时,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锻炼机会,适当地提前和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到自己中意的单位锻炼学习,把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培养一批训练有素、招之即来,战之能胜的真正高素质人才。
2、以市场器求为导向.使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合理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市场对我们专业的人才有什么要求,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一是确立好专业的发展方向。二是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起结构合理、课程设置先进化,具有实践能力超前化的切实、可行的优秀课程。
3、就业指导工作要更新观念
就业指导工作要彻底转变观念,要转变学生的观念,转变做就业指导工作人的观念。用伟人、成功人士的事迹 教育 同学,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激励他们的雄心壮志。教育鞭策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成才。同时,要摆正位置,正确认识自己并选择适合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不高显然重要,但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重要。对于眼前的困难要耐得住,吃得消,学会从长计议。
4、建立分类资料室和毕业生就业信息 网络 信息服务
首先应建立就业资料室,开架陈列各类就业方面的书籍、报刊、 电子 图像资料,国家就业政策文件,学校就业政策办法,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需求信息,用人单位情况简介,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学校教育教学资料,学生资料等,供单位招聘人才、学生求职和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 。
其次,建立用人单位资料库。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反馈,如:跟踪调查。通过传统的调查问卷和拜访用人单位,及时取得真实可靠的毕业生反馈信息。同时,还应不断开拓新的“客户”,注意做好用人单位用工情况的信息反馈,使各专业都能了解“客户”的要求和愿望。
要利用信息化的工作手段,建立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和管理的中心网站,并与校园网、 中国 教育网等社会人才信息网联网,形成连接校内外开放性的就业信息网络,通过网络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介绍学校的' 历史 发展 、专业设置及应用方向,提供毕业生的资源信息,向学生介绍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和用人单位的基本状况,同时还可接受学生上机查询访问和自我择业意向测验,组织毕业生个人资料上网推介等。克服传统的信函交流、供需见面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加快信息获取与流通,使得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能及时、充分、全面的交流。
5、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对于一些新兴的学科,如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在社会影响力不高,要加强宣传力度,让用人单位了解。例如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每年定期派出就业工作走访调研小组,由院领导带队到全省各地用人单位去上门走访,同时利用各种机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观访问,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扩大影响,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整体规划、全程指导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从新生一人学就开始讲,进行系统、整体、全程的指导。而不是大一“知干什么”;大二“不知怎么干”;大三“团团转”;大四“只兴叹”。必须让学生明白就业形势,丢掉旧的就业观念,把就业的压力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围绕就业目标攻读选修和必修课程。
7、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
根据专业特点,选择一批对毕业生需求量大、较稳定的重点单位作为顾问单位,加强联系、增进感情、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积极向顾问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努力使顾问单位得到满意的人才。甚至使这些顾问单位逐渐成为比较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8.鼓励毕业生主动创业
个人创业是大学生比较明智的选择。首先应该培养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其次才是求职者。这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目前,虽然我们尚不具备实施创业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但是,这并不妨碍树立以创业为核心的、面向未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在实际中,一方面,我们继续深化学校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一个有利于创业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那些条件好素质高的学生树立创业就业、更光荣的意识,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大胆走创业之路,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由毕业教育逐渐向创业教育迈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迎接知识 经济 的挑战。
写作思路:首先写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好处,比如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等等;然后在分析一下弊端,比如大学生的经验较为缺乏,包括社会历练,对于市场的了解,调查方式,市场的走向判断以及对于创业的流程等都缺乏一定的了解等等。正文: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现今毕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同时能够促进我国就业率的增加,同时能够通过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活跃市场氛围,推动市场竞争,对市场的'货物流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市场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甚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项目以及自主创业的内容能够在将来改变市场的发展格局以及推进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作用是无可限量的,现今市场大学生自主创业数量的持续增长离不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市场有利环境、国家政策扶持以及大学生的冲劲等。国家为缓和就业压力以及就业竞争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也是为了推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在该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包括提供便利的自主创业流程,使得创业的进展效率提高以及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提供相应的贷款便利性,使得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得到资金上的援助;提供相应的发展现状分析,给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方向;提供相应的大学生创业咨询,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意见以及提供相应的帮助,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想法,并将之付诸实践,进而使得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一形式快速发展起来。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大学生本身的想法、知识、能力等也是影响自主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大学生具备激情、具备自信、具备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勇于尝试的精神,具备理想具备想法具备热情,同时大学生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掌握较为先进的知识,具有冲劲,对于自我的计划勇于实践,具有较为活跃的思维以及想法,具有独特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有特长以及斗志。这些情绪、精神、能力都较为适合进行创业。现代化的市场环境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现代市场的交易形式较为多样,交易物品较为丰富以及创业方向形式选择较多,在现代化市场环境中存在一些低成本投资的创业项目,如出售二手书,开小餐馆以及小饰品贩卖等,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使得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性得到显著的提升,进而使得大学生敢于创业,自愿创业以及选择创业,使得大学生自主创业实际的发展起来。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利条件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中不乏失败和创业效果不佳的例子,对于市场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以及对于就业率的改善造成负面的影响等,进一步阻碍我国的发展,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利条件的存在,没有得到及时的抑制以及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其中较为主要的一个因素是大学生的经验较为缺乏,包括社会历练,对于市场的了解,调查方式,市场的走向判断以及对于创业的流程等都缺乏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的进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慌乱不知所措的情况,对于出现的失败以及对于出现的打击无法接受,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并且容易一蹶不振,导致失败的进一步演变,使得大学生自主创业宣告彻底失败。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过于相信自我的一技之长,过于想要展现自我以及体现自我的能力,过于想要成功想要证明自我,而出现在于决策判断中失去理性,出现一头热的情况,而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损失的出现。对于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打击,导致学生在接下来一系列的决定改变中持续犯错无法冷静,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性格较为浮躁以及性格较为毛糙,不够稳重,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弱,对于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较弱,无法着眼于全局进行相应的判断。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个也是常常被忽略的一个不利条件是大学生创业缺乏计划性,简单来说是大学生过于纸上谈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没有头绪,操作较为零散,无法在预计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一系列准备,在创业过程中对于目标的限定过于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导致出现进展困难的现象。并且在创业方向确定过程中计划性较为缺乏,执着眼于现今的利益变化决定投资的方向,而不基于其发展的潜力进行分析,在创业过程中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也缺乏计划性,选择较为随意,团队缺乏综合性以及缺乏合作精神较为常见。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决定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自我分析以及利弊分析,进而提高自主创业成功性的把握。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论文题目如下:
1、高校大学生创业分类指导体系研究。
2、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教育与指导。
3、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创业指导与服务。
4、环境经济学视域中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指导。
5、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6、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
7、浅议创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8、开创现代高校就业指导新局面——大学生创业教育浅析。
9、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
10、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体系的构建。
11、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工作相关思考。
12、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的社会参与研究。
13、对"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
14、当代大学生创业动因及创业指导教育策略探讨。
15、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模式探讨。
16、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新途径与新方法探索研究。
17、从创业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指导大学生创业。
18、浅议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思想指导。
19、指导印刷工程专业大学生创业训练有感。
20、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导向及指导研究。
就业指导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广义的就业指导,则包括预测要求就业的劳动力资源,社会需求量,汇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在我国,就业指导还应包括就业政策导向,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 美国。早在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校就有人推行就业。后来,在 德国、苏格兰等一些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专门的 职业指导活动。就业指导的创始人、美国的 帕金斯首先使用了 就业指导的概念,1909年他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1911年美国的 哈佛大学在世界上 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在我国,清华学校早在1916年就开始着手和筹备这项工作,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年还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一书,记录下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
论文标题及其写法如下: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论文的标题按照形式一般可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
1、揭示课题的实质。
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2、提问式。
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3、交代内容范围。
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
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4、用判断句式。
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
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5、用形象化的语句。
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可上本人(janetang0905)的百度空间,查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一文,里面有30篇相关文章、案例。 分别是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如何做职业选择,大学生如何做职业规划,职业规划的范文 (2500字以上) 参考资料:
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有利于消除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浮躁心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有利于德才兼备的大学生脱颖而出,使知识力量较好地转化为物质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就业指导浅析》
【摘 要】本文基于基层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从近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和难点,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注意事项,为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做好面试和就业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 求职 就业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需要就业的青年学生人数将越来越多。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除了国家、地区及学校颁布的一系列就业政策外,基层就业工作者还要对毕业生进行哪些实效性的指导呢?在此,本人以几年来在就业工作中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并以此和其他即将参与就业工作的指导老师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 事业单位——逢试必考
在就业指导的工作中我一直督促学生注意事业单位及公务员的招聘考试信息,鼓励学生“逢试必考”。对于大学生来说,事业单位、国企、政府机关是工作的首选。因此,学生应积极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区事业单位考试、各地公务员考试。广西人事考试网经常发布地区事业单位招考的信息;各地市人事单位网站,开设有专门的版块发布此类信息;广西人才网也有一个专栏是发布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的。
二 关注“三支一扶”、特岗、村官、西部志愿者计划及应征入伍
“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入伍等项目都是国家为扩大就业在近几年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而我院也根据自身特点对本院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做出了明确的调整。针对我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的此类拓宽就业途径的政策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十分有利。在毕业班学年 工作计划 中,建议把国家、地区及我院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系统地进行学习,务必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清楚他们可以选择的途径,并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
三 面试招聘——逢招必赴
一些知名企业的校园招聘工作如沃尔玛、国美、苏宁等一般安排在11月进行。看过《杜拉拉升职记》的学生对在大型企业工作的待遇及提升空间应有所了解,大型企业工作的氛围及管理制度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多关注此类招聘信息。
面向毕业生的招聘会,一般在广西毕业生就业网和广西人才网上公布,由学校就业办或省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每年11~12月或3~4月份举办。应届毕业生要参加的校园招聘会主要有广西大学招聘会、广西师范学院招聘会和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招聘会。参加招聘的企业也是本地区较为知名的公司。
鼓励学生参加招聘会除了可以让学生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参加招聘可以积累更多的面试经验。去年我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逢招必赴。一个学生曾创下半个月内每天去面试,一天连跑三家单位的最高记录。总结来说,去那么多单位,先不说找不找得到工作,积累面试经验才是他最大的收获。在面试中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如何应对普遍的问题,面试官最想听到的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经验。当面试达到最高境界,好工作也就随之而来。
四 简历——两手准备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找工作也要注意“成本投入”。一大叠厚厚的简历,一场招聘会下来投递的单位越多,个人的成本负担就越大。大学生还没有个人收入,制作并打印一份精美简历需要投入的资金也是惊人的。对于制作简历,我的建议是低成本投入,根据招聘的形势准备三种简历——单张简单简历、详细的正式简历和电子简历。参加区直组织和学校组织的大型招聘会不需要投递厚厚的简历本,在大型招聘会上企业一般情况下不会当场决定录用面试者,投递单页简历让用人单位对面试者有大致了解。如果用人单位有意向深入了解,可以当场面谈或在后期电话通知其进行复试。进入复试的面试者可以再准备详细简历参加复试。参加复试结束后,如果感觉聘用的机率不大,面试者可以索回投递的简历。很多时候,面试者应该对结果心知肚明,面试官也会暗示结果,所以不抱希望可以不留简历,这样简历就可以重复利用了。目前很多企业也注重招聘的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招聘都在使用网络简历投递或进行网络面试,因此制作一份精美的电子简历比打印华丽的纸质简历更划算。
五 慎入常招企业和直销
经常参加招聘会和浏览人才市场网站的同学不难看到一些熟悉的企业,这些企业常年在网站和招聘会上大肆招兵买马,招聘职位很是吸引应聘者:“内勤、助理、区域经理、培训总监”等。这类常招企业一方面是基本工资低、提成高的业务性岗位,从另一个方面表明这类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很大,制度及稳定性存在一定问题。有部分常招企业的招聘则是企业的一种宣传手段和发展业务的手段,去参加应聘这类企业的面试者在面试前会进行企业宣讲,宣传企业产品和发展理念。而进入面试环节后面试者会发现面试过程很简单,面试官了解完基本信息,就通知面试者被录用,并要求面试者从基层业务员做起,与面试的岗位相差巨大。如接受岗位做业务员销售产品可以使公司业务得到提升,如拒绝岗位则可以达到宣传该企业的业务和产品,使面试者成为潜在客户。
直销虽然合法,但是我建议面试者应谨慎对待。目前社会上很多直销人员打着公司旗号招聘人员,实际上是在发展下线。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曾接触过“×利”和“×美”等直销产品的模式,对于直销销售产品的金字塔分层模式也比较了解,没有销售就没有工资,如洗脑般的销售讲座对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影响巨大。2011届有一名毕业生曾在网上投递简历到“××德”直销公司,公司面试他的是接待前台的服务,看了简历就在说公司发展和产品质量,没有问面试者任何问题。面试结束后马上进行培训,内容是产品讲座。对于直销的模式我建议毕业生在正常就业前需要谨慎对待,没有充分的人脉和了解还是选择较正规的企业工作,面试前充分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既做好面试准备也防止误入一些不良企业。
六 积极择业、慎重就业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每一个人来说,一辈子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以后的职业生涯,而如果需要跳槽,那第二份工作就源于第一份工作的工作经验了,现在企业的招聘大部分都是要求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很难再找一份好的工作。如果要重新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接触的领域和人际都变得陌生。一个人一生是以工作为目的还是以事业为目的都可以在后面的社会历练中慢慢考虑,因此择业很重要,但是不要急于就业。择业就像择偶,你选择的是一个你一辈子从事的职业,你的未来决定的起始,工作需要慎重考虑。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就业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希望能和其他就业指导老师共同探讨,也希望在老师、学生、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而我们的大学生也都能为自己到好“婆家”。
参考文献
[1]杨海霞、周克刚.浅谈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准备工作[J].中外教育研究,2009(5)
[2]杨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解析与法律规制研究[J].林区教学,2007(4)
[3]文东茅.2005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论文
生存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须顺应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本文剖析了生存理念的内涵,分析了生存问题在就业领域的显现,并就如何应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生存;生存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且“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客观地看,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当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其择业观是影响高校就业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择业观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就业指导须顺应时代要求,不断转变观念,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找到一份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及危机感,正确定位,降低期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一、生存的内涵及生存教育“生存”在拉丁语中是existere,其根源意义是“站出来”。在德语中是existenz,最初的理解中曾被把握为“实存”。《现代汉语词典》里,“生存”的定义是:“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现代西方哲学辞典》里是这样界定“生存”的:“生存是雅斯贝斯哲学的重要概念,它特指真正的人的存在。”在生存哲学的视域中,“生存”不是一个外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人的“生命的存活”,而是指人作为生存者是“生成着的存在”。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不但创造了属于人的自然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质,是人的生存的根本维度。”[1]可以说,生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综合各方的观点,笔者认为就大学生而言,生存是指个体身心健康,在生活和交往中能够做到独立、自主、自理,面对各种危机和灾难,能够从容应对。对于个体而言,一生的生涯可以归结为生命、生存和生活,其中生命为生存创造条件,有了生命的存在,生存才成为可能,生存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的基础,是一种本能地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是生命的保存和延续,而生活是在有了生命、生存的条件下,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教育自产生以来便与“生存”紧密相连。[2]一方面,教育起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它在本质上就是人们获得生存的必要手段,生存教育理念反映这种本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另一方面,“生存”对于任何人都是最基本的需要,有一定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是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个体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提出了更高要求,个体必须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中西方的教育工作者都对“生存教育”进行了研究,从背景上看,“生存教育”的提出,一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二是当前受教育者生存能力低下和生存教育的匮乏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从目的上看,“生存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让受教育者学习各种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站在高等教育的角度,生存教育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学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帮助学生学习人类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能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中也能发展。生存教育凸现着教育的内涵拓殖,使教育走向生存的平台,并与人生的链条形成完美的对接;生存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完善人生的意义,其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同时呈现一种人本主义关怀,高扬生活自主性的教育情感关怀。二、生存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当代凸显据教育部统计,2001—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约为70%,各年分别有近30万、40万、60万、80万、100万、120万、150万毕业生在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在今后一段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那它势必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屏障”,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纵观我国当前教育,对“生存”教育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生存”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与职业的配置是由政府计划调控的,个人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是十分有限的,行业与行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生存竞争氛围,[3]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学中一般不提生存教育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十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技能的培养,注重智力因素教育而轻视非智力因素教育,其结果导致部分学生生存意识淡漠、生存能力不强。虽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及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方面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大学生由于生存意识淡漠引起的就业竞争力弱、生存能力不强问题已在就业领域显现。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各地各行业的人才缺口还很大。广大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可供大学生施展个人才能的空间也很广阔。[4]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觉得就业难,甚至找不到工作呢?追根溯源,就业观念是关键,大学生先谋生存、后图发展的新型就业观念尚未形成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找不到符合大学生期望值的“好工作”,大学生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成为就业的障碍。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六个方面:从就业方式上看,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学生对学校、教师依赖性强,自我发挥不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就业单位选择时亦是如此。在就业思维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基于人性中的求同性,很多学生愿意跟其他同学选择一样的或者类似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盲目地认为别人的选择都是好的,不愿从自我与他人的不同点去研究一些企业是否有发展性。在应聘状态上,盲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学生在应聘时往往过多关注如保险、休假、住房、薪水高低等等外职业生涯内容,而忽略如岗位特色、专长需求、发展前景等对日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的内职业生涯的问题。在岗位层次上,继承型过多,创新型过少;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求稳、保守思想突出,尤其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对到珠三角等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就业的兴致不高。在就业情感上,功利性过多,兴趣型过少;许多学生违背“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内在原动力”,[5]仅仅用薪金高低来衡量一个岗位的好坏,薪酬优先导致部分学生根本无法获得赖以生存的岗位,即使获得了生存岗位,也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在就业心态上,压力感过多,紧迫感过少。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往往出现心烦、焦躁、茫然、茶饭不思等等压力过大的行为表现,但是在就业行动上却又挑来挑去,一派“有女不愁嫁”的松弛状态。总而言之,大学生不会出于生存的考虑,从内心深处发出一种找到一个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向,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这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三、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在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讲:“今后是充满竞争的时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生存压力和困惑,为了教育客体的将来,我们要把‘生存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主题。”[2]具体到大学生就业领域,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首先要让大学生有生存危机,在此基础上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也就是说,大学生要转变一些陈旧就业观念,消除对别人的依赖,培养独立生存的自立精神,先解决生存问题,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再考虑这一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能否得到提高,将来发展潜力如何等问题。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开展择业观引导工作。[6]一是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进行就业指导观念更新;当代大学生由于阅历浅薄,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往往难以深刻,要开展以生命磨炼、健全人格、和谐相处等为主题的就业指导活动,在课程讲授的观念上,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情感和理性协调发展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单纯竞争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转变,并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新方法。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过程,感受思考与决策,培养创新之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懂得正确地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让大学生了解到自己身处何境,懂得去理解生存危机,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珍惜生存机会,重视就业。二是开展以培养和锻炼生存技能为主的教育。实践教育是生存教育的具体展现,是生存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要通过开展专门的技能训练启发大学生的认知,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既要教育大学生学会生存、又要帮助他们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发展。可采用体验式教育的形式进行,将实践训练纳入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生存技能。三是开展以应对高科技和信息社会为主的适应性教育。对于学生来讲,首先应该进行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性教育和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面向未来,走向社会之后,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社会变化无穷的适应性教育。当今时代,移动通讯、互联网等信息互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生获得了“海量”信息。但是由于信息快变性、网络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信息焦虑症”、应聘等现象偶有发生。高校就业指导要重点开展信息时代的生存发展观念更新、获取科技与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行为端正等方面的指导,并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具备高效筛选和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科学客观评价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总之,以“生存”为理念的教育是把静态的教育思维纳入到生存实践的一种操练、一种延伸、一种自然的过渡,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引入“生存”理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生活场景中,“生存”理念成为了教育事业轨道转换的基点,也理应成为贯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始终的主线。[参考文献][1]黄全愈著.生存教育在美国[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2.[2]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罗传银.就业效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4]张治库.生存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1994,(3).[5]杨永红.浅谈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J].广西大学学报,2007,(12).[6]倪维广,李维希.高校生存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