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谷哥,度娘吧,在这儿问,别人也是粘的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感谢成为我的光。
说实话,我从不愿意看一本五百多页的书,即便这个人我是这么感兴趣,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就和被我弃置一旁,散乱堆积的画册,一起安静的呼吸,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
然而某天,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难得悠闲的周末,我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固执的念头,我整理那些我曾经喜爱的东西,在其中,拿出了这本《梵高传》。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教徒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感谢你成为我的光。
终于看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让我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1.我要什么样的工作
20xx年辞去了第一份做了两年的工作后,我一直,都在忙碌着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几个月前,有个猎头跟我说,你的教育背景都挺好的,但你的职业轨迹看起来不是很有规划性,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我认真地想过我想要的是什么,工作-我不想要它无聊(最重要),我要解决实际性的问题、我要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我要透明公平的薪酬制度、每年甚至每一天我都要看到自己的进步、我要给我的团队带来价值,不管是金钱上还是精神上、我所在的公司和我要有一样的做事理念、我不要被所谓的甲方乙方,上下级关系而失去自我、我要充分利用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一旦清楚了自己要什么,其实很容易就能找到突破口,渐渐地靠近自己想要的东西。
2.尝试过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我今年跟一个小团队有过短暂的合作经历,我每周做一个新视频,发布到他们的媒体平台上,也有过一些和其他品牌合作的机会,认识了很多圈内人士。但我发现,当自己坚持的东西被合作伙伴或者客户否决时、在自己的作品里无法完全展现自我,而是要屈服时,我认识到,妥协是一个达成交易的必要条件。甚至会觉得,我只是会拍、会剪辑的“工具”而已,客户只是借着这个“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其实,大部分的时候,我并不会为报酬少而烦恼,真正让我感到失望的是我并没有提供任何核心价值。
所以,我决心不要再拍商业视频了,除非我能够在视频里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我也丢弃了对拍商业视频的抱负,如果不能做自己,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还是要和以前一样,寻找自己喜欢的人,拍我自己喜欢的故事,把拍视频作为纯粹的爱好。
3.现在的状态
我还记得,我在几个月之前问了另一个猎头,问她有没有好工作推荐给我,她回了我一句,你玩够了?我说,人怎么会玩够。
为什么两份工作之间不能有空窗期?猎头或者前辈们跟你说的职业规划真的是适合你的吗?毕业、找工作、进入一家公司再跳到另一个公司,拿更高的薪水,做更高的职位,真的是你经过认真分析,自我判断之后做出的明智的选择吗?(没有省思的生活不值得活)我觉得,除非经过了足够的折腾决心安安心心做好一件事,否则,之前的“稳定”都不是“真正的稳定”。
都说世俗的规定会把人磨得没有棱角,我觉得这是要看人的。如果人足够强大,有自己坚持的东西,只要不放弃,终究是能活出自我的。当然这需要强大的内心和不被外界所干扰的意志。就像书里所说:
在人看来,生活本身有时也是一副上面什么都没有的,茫然无际,使人沮丧失望的空白画。但是有信心、有魄力的人是不害怕这片空白的,他跨步进去,他采取行动,他一笔一笔画下去,他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到最后,那幅画布就不再是空白的了,而出现在上面的,则是丰富的生活画面。读后感你尝试过为了你想要的东西,一笔一笔画下去吗?还是一直在迷茫,只是按部就班地画一些无聊的东西?在你所做的事情当中,“因为我喜欢”这个成分占有多少?
自从我遇到我男朋友,亲眼目睹他一步一步创业,执行自己新项目中的每一个步骤,大大地改变了我对工作的看法。能让自己进步、学到新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一定要有优秀的上司、好的平台。资源可以一步一步自己去找,人脉也是可以通过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一点一点去建立。他教会我如何管理自己的客户、如何做财务报表,如何建立一个系统去完成一个项目。然后我觉得,每个人对待自己的工作,就应该是像创业一样,你在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所以,我也在上个月决定加入一个小型创业团队,并且计划拿到一些股份,做一个公司的“主人”。不然,以我的性格和价值观,早晚会厌倦日复一日“被人主宰”的工作。
4.尝试尝试再尝试
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都有自己想要的和想尝试的事物,可是这个念头会被自己的其他负面想法所否决。我相信很多事物没有固定模式,你自己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模式。被挑战、被困惑、被疑问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但是这也是让我们在道德、智识生活以及追求目标的道路上的动力。
耕耘你的心智、不断尝试、以排除法追求你想要的。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
整个下午,我都在躁动不安,一会儿翻翻这里,一会翻翻那里,一会又捞起闲书翻几页。眼睛发涩,却睡不着,直到拿出《梵高传》-这本我中午刚刚读完,读完后睡意全无的书。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来到电脑旁。我终于知道自己这么躁动的原因了。我一直在试图抵制自己为之写些什么的愿望,换来的却不过是心不在焉而已。这本书从好些天前就断续在读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却是这个周末。我哭了好几次。有几次拿书敲自己的脑袋。哭是因为感动,疼痛,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敲自己的脑袋是由于愤怒,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而我只是一个看客。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这是多么失败的一个人。在伦敦做画店的伙计,爱上一个女人,被拒。
爱上自己的表妹,被拒。与其说爱上,不如说是同情于一个孤苦的妓女,与其同居,将其作为妻子来看,终因差距太大而分开。被一位女子爱上,女子却不敢挣脱家庭的羁绊,为他自杀,后获救,在疗养院里度过一生。在阿尔,喜欢一个妓女,在精神错乱后,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她做礼物。在爱情上,他是不太走运。不过,像他这样把绘画视为生命的人,本来就不适合婚姻吧。就算有个家庭,带给亲人的也是痛苦。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在事业上,做画店伙计,出走。做牧师,被逐出教会,虽然他做得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牧师要真诚,更贴近于爱。做画家,生前仅卖出过12幅小风景画像,还是卖给自己的叔叔。在世时,他被视为做什么事都失败的人,视为疯子。然而,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倾尽自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虽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画选,我还是从中看到了很多。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我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他的强烈的要爆炸,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书里,阿尔的烈日,金黄色的麦田,钴蓝的天空,开满鲜花的原野,令我想起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没有那么大朵大朵的鲜花,没有深蓝的河水。可是我的家乡有辽阔的原野,有窄窄的小路,两旁有疏疏朗朗的白杨。虽然不是很美的景致,但是旷远,清新,可以看到天边,没有遮住视线,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高楼大厦。小时候,我信誓旦旦说:我离开了家,才不会想念这个破地方,我也不希罕叶落归根。现在只是觉着自己的幼稚,我越来越想念这些。我是农民的孩子,我将来必将回到那个地方。我常常有一种渴望,渴望在无边的土地上,在那些褐色的,松软的土地上奔跑,就像儿时一样。那时,我的身体将柔韧而充满力量。欧文斯通是一个伟大的传记家,书中的情感,语言,以及他对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此书尚有余光中的译本,但大陆尚未发行。余先生以诗人而做翻译,其译笔必当不俗。已经借来复印一册,他日定当捧卷细读。
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是我来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林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渴望生活——梵高传》,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开始接受文学书籍。
在《渴望生活——梵高传》中,描述了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梵高的一生经历就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亢奋而绝望的激情。金色的向日葵、燃烧般的丝柏、风吹过的麦田、夜幕中的咖啡厅,灿烂迷人的星光……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描述都能散发出温暖和动荡的激情,那一幅幅狂嚣般的画面,如同大海在怒吼在宣泄,也都是梵高内心底层最孤独无助的呐喊。他狂放的笔触、流动的色彩和喷薄而出的热情,在凝神的一瞬就将人们的灵魂裹挟而去。正如他所说:“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
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顽强的拼搏,要跟命运做斗争,要努力的在滚滚波涛中找寻自己栖息的海岸。梵高是最孤独的人,陪伴他的只有永不放弃的信念,执着。没有人的理解更没有上帝的眷顾,他唯有用自己的画笔,创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这个国度里,没有无助,没有孤独,有的是有向日葵,被风吹乱的柏树,有露天咖啡座,大片的麦田和旋转的星光。正是这个完美的世界支持着他,让他对生命仍然充满了热爱。
这本书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生活或许有深刻的启迪。
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虽然出版至今已过了六十多年,但魅力依存。他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确实,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颠覆了我以往认为梵高只不过是个疯画家的看法。
梵高的一生悲惨却又辉煌,他因为爱乌苏拉变得随和,当过画商,工作认真,却又因为乌苏拉的已婚遭受打击,重新变得性格乖僻;他因为热爱上帝变得虔诚,当过传教士,帮助矿工,却又因为福音传教会认为他亲身帮助矿工的行为野蛮、不体面而解雇了他,他变得不再信仰上帝,失去理想……他没有金钱,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热情……
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几乎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没有就此放弃,他拾起画笔,尽管起初画得潦草,却十分有灵魂,一看,便知道这不会是别人,只能是博里纳日的矿工。
一切都由此开始,尽管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或许正是这种不幸,才造就了梵高高尚、善良、不屈不挠的精神,才造就了他的画中别人难以画出的生动与灵魂。
在寒假中,我读了《梵高传》。或许大家认识梵高仅限于他的《向日葵》。曾经风靡一时的被人们反复印刷用做家里的装饰画。我觉得虽然这确实使得他的这幅画被更多人认识,但也使他这幅画流于俗气。梵高在慢慢被人们淡忘。但我觉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经历,才能读懂他的画。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以言表。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虽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经历,但是读起这本书来,却总有一种让我透不过气的感受。也许,他要是生活中在现在的社会中,结果会截然相反,不过,也许,就没有那样才华横溢的梵高,就没有这样让人怜,让人敬,让人无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他始终是热爱生活的,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他。()而我们,我觉得,没有理由,抱怨挫折,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生活。你说呢?
尽可能抽下班与休息的时间,在五天内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总觉得要写点什么,可不知从何说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视“乱伦”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他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他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他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妓女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他不停得画不停的画。为了某一处风景,他可以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红斑秃顶。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天才,而是一个努力的天才,他不仅仅将绘画当成一项事业,而是生命。每一幅画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画一幅画他的生命也随之缩短。吃饭、睡觉、生活都是为了延续绘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绘画,即使是爱情、友谊对于梵高而言,也就是给画添上了不一般的亮点。最后绘画完成了,身体机能虽然在运转,生命的意义结束了,梵高用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短暂却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独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时间都在孤军奋战,可是艺术本来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况且在梵高的背后还有那个无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奥。总觉得迪奥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奥的支持——精神上与物质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没有理由这样不计报酬的帮助兄长,每个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时候,也不间断,这是怎样一个负担啊。但是迪奥一点没有抱怨,没有怀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创作就是他的创作!他们对于艺术都有梦想,梵高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艺术,迪奥就不顾一切为他创造条件,如果说绘画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奥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奥的精神也崩溃了,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迪奥之于梵高,不仅仅是兄弟,更是知己。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小说之父在二十六岁时写的,读起来其实很像小说,不过二十六岁这个年纪,对于梵高这样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欢一本传记,都是赤裸裸的赞美与崇拜(中国的伟人传记都是这样),也不喜欢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当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与化身,那传记便不再对别人的纪实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发泄了。很高兴《梵高传》没有让我看到这样虚假的东西。
一本好书,看了让人思考。我没有梵高的觉悟,当然也绝不会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够学到那么一点点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够离梦想近一些呢?
啊,梵高!
合上了最后一页,梵高的故事还在脑子里回响。
梵高最后最后的激情创作是在阿尔,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在那里有强烈的阳光与恐怖的西北风,梵高每天早上背上画架,晚上带着幅满意的作品,赶着黑夜归来。阿尔恶劣的天气,营养不良,失眠,长期的精神亢奋(这是他画画的唯一动力),他患了可怕的癫痫病(更像是精神分裂)。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给一个妓女,他被送进精神病院。他一旦在理智恢复时,又开始创作。可是随着精神的衰退,他明白自己的激情已逐渐消退。为了不给他弟弟增加负担(梵高从开始绘画时,经济来源都是弟弟提供的,也是弟弟在精神上支持他)他用手枪结束了生命。而他永远都不知道,他的绘画成为了博物馆的珍藏品,被后人景仰膜拜。
梵高的一生是艰辛的。但他却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目标。他用十年的时间表达着他的艺术。他在阿尔画的“向日葵”,被当时的一位欣赏艺术的医生说:“我这一身,如果能创作这一幅画,就成功了。”不论在恶劣的煤矿,还是精神极度痛苦的阿尔,他都认为绘画是工作,是他能存活唯一精神动力。有人说,只要长期的坚持一件事,不管怎样也会成功。或者更准确的说,长期从事时,必定要加入激情,加入单纯对事业的追求。
一团红发,如火般充满着狂野与激情,在艺术中越燃越旺,却始终挣脱不了命运的缠绕,毁灭是注定的,但永生确实属于这团火的。
它曾经燃烧了那么多如此强烈的壮丽,让几个世纪的人都获得了永恒的温暖,至今仍在为他的雄壮而惊叹着。
是那红发,在煤矿中找到了生命真正的起点。不是上帝,不是世俗的爱情,艺术才是他灵魂的归宿。终于世界盼到了他的苏醒,那么的微弱,只有零星的火花,却仍能任凭现实的严拷,饥饿,贫穷,疾病,误解都无所畏惧,都磨灭不了那新生的却坚强的思想生命,总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激励着他,要燃烧,就从现在起,燃烧自己。
其实他起先也是那么无知、善良,幻想用上帝来拯救困苦的人们,把压抑在心中的全部真挚的爱都献给了这些穷人,为他们分担痛苦。但这种举动得罪了伪善的牧师,剥夺了他在教会的职位。他失去了方向。
然而,那些不幸的人们给了他火种引燃了他。他于是拿起铅笔,速写下了朴实的矿工们,他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亲身体验过那炼狱般的矿地生活,他无法用传道挽救他们,也救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画吧,让世人瞧瞧他们的痛苦!
红头发更加鲜艳了,火才真正开始燃烧!一切从零开始,虽然他是那么的刻苦,专心,然而进步太慢、太慢了。火自己也察觉到了,他愤怒,他不甘,他不愿那么轻易燃尽,他愿意以更大的热情让自己燃烧!
终于向日葵诞生了。人人都爱,就因为那是一团火,充满了斗志,引领人们走出生命黑暗。有力的触笔,强烈的颜色,扭曲的形象,尤其是那画面激荡着的火山般喷涌的激情,构成了这旷世奇作。黄色为主调,加上一点蓝色和绿色,奏响了一支旋律鲜明的交响曲。强劲飞动的线条,将向日葵那蓬勃的生命力展露无遗。在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种狂欢,是对生命的礼赞和对幸福的渴望。这种花非同寻常,是阳光和生命的象征,同时也是他内心翻腾的火热情感的写照。
凡高的一生都在燃烧。不管周围怎么样,相信与否,他都有一个明确的信念:要燃烧,就这样一直下去,没有高峰,那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于是他不断的拼命,任何风雨都浇不灭他对生活、对艺术爱的火焰。
每个人都可以做一团火,只是燃烧的方式不尽相同。既然做了一团火,就应该像他这般燃烧,风越大火越旺,让一切的风雨都对你怯尔止步吧!
做一团火,去燃烧!
我想,这是本令我难忘的书。一部进当我看完序言,比那忍不住落泪的书。我与城市中的大部分人一样,并非冷漠、无情,只是太多情感被烟尘喧嚣所掩盖。能够触动心灵的,少之又少。感谢推荐此数的人。
当我看完序言,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微妙情感。我合上书,再次看了看封面,落泪。单纯的,莫名的,想为这个疯子流泪。
是疯魔成就了梵高,还是他的才能将其印象癫狂的深渊?书中的的梵高是完整的、完美的。他的种种缺点,种种疯狂,通过文字毫不留情的展现在眼前。
作者在附记中谈到,对于当初所收集的材料,进行了筛选、删改。不知如果将其添满会是什么效果。然而,书中所呈现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能使读者尽可能的体会到,是什么造就了梵高,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才能、他的疯癫。
细细体味这些人,就更加能体会主人公的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来叙述这个事情。"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引人入胜。
读了这本书,还懂得了好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印象派。
建议你读欧文斯通的《热爱生活》,这是最好的传记。
关于梵高的,网上说法太多,自己找吧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梵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而这种色调与向日葵永远朝向太阳的精神又如此吻合。“无论多高多大,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文森特·梵高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梵高27岁时才开始绘画,在短短十年间, 绘画了800多幅油画及同等数目的素描, 却几乎从未能觅得买家, 只能长期依赖弟弟Theo 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他的一生,就正如毕加索所说: 『这人如不是一位疯子, 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1873年,梵高在伦敦其伯父经营的画廊中工作,并热烈追求房东的女儿。后来,因为失恋,梵高尝透了爱情的苦楚,他辞去画廊的工作,一心投身传道,以安抚人类痛苦的心灵。1876年,梵高在学校任义务教师,帮助低下层的小孩学习。1878年,梵高到比利时Borinage矿区任传道员的工作。就在这年冬天, 矿洞发生坍塌的悲剧,伤亡惨重,上帝的神迹并没有出现,令梵高对宗教开始失望。1879年,教会撤除了梵高的职务。被撤职后的梵高仍然留在矿区,开始对绘画发生兴趣。1886年,梵高跟随弟弟,去到艺术之都巴黎,认识了高更、塞尚、秀拉及罗特列克等同道中人,并深受印象派及日本板画的影响,开始形成了日后强烈的个人风格。1888年,梵高受塞尚的影响,到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省,寻找创作的灵感。他在阿尔定居,并在此绘画了二佰多幅油画,当中却只能卖出一幅 (注:红葡萄园),得到一则画评。在贫困的生活中,赤热的阳光下,不竭的创作令梵高变得神经衰弱。为了加强自己的信念,梵高喜孜孜地邀请高更到阿尔共同居住,并大肆粉饰了他的黄屋。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共同生活的结果,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左耳。从此,他不但失去高更这个好朋友,还给所有人笑作疯子。1889年,梵高入住St. Remy的精神疗养院。1890年5月,梵高搬到Auvers-sur-Oise, 靠近弟弟居住,并在短短两个月内,绘画了七十多幅油画。狂热而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有如烈火焚烧着他的内心,使他心力交瘁,精神濒临崩溃。1890年7月27日早上,文森特·梵高在麦田中开枪自杀,延至7月29日伤重不治,享年37岁。梵高不描绘任何事物,他就是他画中的主题和目的。而这个世界给他的感觉太过强烈,他只得消失。凡高和《向日葵》作者:郑鑫尧的博客 转贴自:雅昌艺术网 点击数:3561 文章录入:建彬在世界绘画作品排行榜前十名的作品中,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占有四幅:《加歇医生》、《没胡子的自画像》、《鸢尾花》和《向日葵》,数量位居第一。尽管四件作品中《向日葵》卖价最低,仅4000万美元,但《向日葵》是最先创造印象派油画拍卖世界纪录的作品,凡高因此画而享盛名。《向日葵》确立凡高在世界画坛的地位这幅《向日葵》油画高99厘米,宽76厘米,作于1888--1889年间,是凡高以向日葵为题材的十三幅作品中最大的一幅。画面中,即将枯萎的向日葵象征着在巴黎的角落里奄奄一息的凡高,呈血红色木ケ患舳希�缤�哺叩纳��磺卸希�髁恋幕粕�鸵醢档那忱渡�纬啥员龋�坪跏且恢址窍质档拿馈;�孀笊辖怯谩疤��钡暮斓阃抗�U狻疤��钡纳�闳诨阍诒蚀サ那忱渡�校�庖黄�⌒〉幕鹧妫�馕蹲呕�业纳���稹F缆劢缛衔��褪钦庖环�断蛉湛�啡范�朔哺咴谑澜缁�成系牡匚弧?这幅《向日葵》原为英国著名私人收藏家、采矿工程师出身的矿业家贝蒂爵士和夫人伊迪丝所有,他们是一九三四年在巴黎买进这幅画的,无人知道当时他们付了多少钱。此画后由其遗嘱执行人交给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佳士得拍卖行印象派 部朗德尔在拍卖会前曾向客户介绍说:“在现代艺术中没有比《向日葵》更富有魅力的了,这幅画是最令人难忘的,世界各地都把它制在海报、圣诞卡和日历等各种东西上。这幅画完全可期待打破绘画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1987年3月30日(凡高诞辰134周年纪念日),佳士得拍卖行隆重推出荷兰绘画大师凡高的巨作《向日葵》,拍卖这幅作品前后用了4分半钟。“起拍价500万英镑。”拍卖师高声宣布。价格很快上升到1000万英镑,这正是拍卖行对这幅画事先估计的成交价。买主一个个退出竞价,竞争渐渐集中到两位通过电话报价的经纪人身上,两位不露身份的顾客在热线电话中竟相不让。闪光灯、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经纪人。价格仍在上升:2000万英镑,2100万英镑……“2250万英镑,最后一次报价,还有加价的吗,”拍卖师手举樱桃木小槌。“成交!”《向日葵》最后被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镑(约4000万美元,58亿日元)的价格买走。英国当局为平息民愤留住此画,曾援引超过 13400美元的艺术品必须取得出口许可和英国公民享有优先购买权的法令,等待愿出同样售价的英国买主出现。结果没有人舍得出那么多的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幅《向日葵》在精心护卫下运往日本。从拍卖开始到将《向日葵》自伦敦运往东京,安田公司大肆渲染,广而告之,吸引了亿万人关注的目光。如今这幅画被放置在安田公司营业大厅中央,成为一件绝妙的广告品,无声地显示着安田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安田公司一时名声大振,保险生意接踵而至。同时,仅参观名画的门票收入千一年就达数千万日元。《向日葵》的拍卖,也使凡高的名声一跃而起,在世界画坛独领风骚。日本泡沫经济催化世界艺术市场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繁荣,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许多有钱的企业和大富翁都把目光瞄准高价位的西方艺术品,作为收藏和投资。1987年3月,安田公司耗资58亿日元成功购得《向日葵》,日本政府不满安田公司的过分渲染,大藏省指责他们损害了日本国的形象。可指责归指责,并没有阻止日本商人的抢购风:1988年,日本零售业巨头三越百货公司以亿日元购得毕加索的名作《杂技演员与年轻丑角》;西武百货公司以13亿日元购得莫奈的名作《睡莲》;1989年11月,日本奥特波利斯公司以75亿日元(约1570万美元)拍得毕加索的佳作《皮耶瑞特的婚礼》;1990年日本纸业大王斋藤分别以8250万美元和7810万美元购得凡高的名画《加歇医生》和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金融大亨高桥治宪购买德国现代艺术大师基弗的11幅作品花了逾千万美元,地产大亨鹤卷购买塞尚的《水中倒影》也花了500多万美元。仅1990年一年,日本人收购世界名画就花了33亿美元。日本富商不仅抢购名画,而且在拍卖行业中投下了巨资。据资料显示,日本东京的爱知公司在1991年已控制了英国著名的佳士得拍卖公司的股份,是佳士得的五大股东之一。根据日本海关统计资料,1987年1月至8月日本从海外购入87万多幅画,总金额734亿日元。其中从欧美购入的名画有12000多幅,约685亿日元,平均每幅画价约538万日元。这些名画有毕加索、凡高、雷诺阿、塞尚以及莫纳等著名画家的作品。截止到1989年11月,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行所卖出世界名画中,美国人只购买了其中25%,欧洲购买了其中,而日本人的购买量达,成了拍卖行最大的买主。然而,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后,日本经济开始显露颓势,出现零增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破产倒闭或周转不灵的富商巨贾们纷纷抛售手中的世界名画。高桥治宪购买的基弗的11幅作品运抵东京仓库不久,因公司相继倒闭,这11幅作品未及拆封便又被卖出,斋藤的《加歇医生的肖像》与《红磨坊街的舞会》最终以7000万美元和3500万美元卖出。经济学界认为,日本企业当年疯狂投资的那部分钱是交了“广告费”,日本公司的投资行为亦被作为MBA课堂的“经典案例”。《向日葵》:凡高一生追逐的太阳凡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亲是牧师。他很早就表现出一种只会在心中苦恼、不愿与外界交往的性格,由于缺乏与周围人交往的能力他被人指责为生性孤僻。他年轻时在一家美术商行工作,23岁时他决定当一名传教士。直到26岁时,他才认识到绘画是他真正喜爱的职业,初始临摹米勒作品。在安特卫普,他看到了日本的浮世绘,掌握了用色技巧;到巴黎后遇见了高更,绘画技巧更加娴熟。1888年2月,他移居法国南部的城镇阿尔。在阿尔,凡高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寻找一个吸引他的地方开始画画。傍晚,他带着完成的油画回家。他把自己变成了一部绘画机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90幅作品,几乎是他在巴黎两年时间所画的总和。乡野的果园鲜花盛开,他怀着极大的热情描绘着向日葵、桃花、梅花、杏花。他只是不停地画,画得好与不好无所谓,他陶醉于色彩之中。凡高对向日葵的喜爱和到阿尔追求阳光,是对旋转、炎热的天体的一种憧憬。《向日葵》有着单纯的色面和明确的造型,是凡高同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它以黄色调为主,加上一点青色和绿色,奏响了一支黄和绿的交响曲。这些花在画面上有一种装饰性的安排,由于笔触有力,显得富有生命力。他画看到的东西,画他的感受,他用自己的方式解释大自然,利用他的表现手段来表达他极其强烈的思想感情。向日葵是凡高的崇拜物,因为在他的眼里,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也是他苦难生活的缩影。夏天里,凡高表现出一种异常旺盛的创作欲望。凡高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说:“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 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浓的委罗奈斯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让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基本上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顶着烈日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来描绘向日葵。一位英国评论家说:“凡高用全部 精 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
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250025002500250025025002500230202020020
论文和写作文的格式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凡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但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对于论文,首先需要构思巧妙,既不能太过泛泛而谈,也不能只单方面论述,可以从他所有的作品开始入手后再切入正题(自画像),这是纵向的说。关于不同画家的自画像风格及特点可以是横向的说。然后再加上各个时期对于其自画像的鉴赏开始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上面谈到的几点看似散却直奔主题,所以以次可以取上一个灵动的论文题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能造就一个人,读好书才会对我们自己有好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书有用议论文素材,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读书有用议论文素材 宋濂的读书经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代重臣,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一代礼乐,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 《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 他幼年家贫,常借书苦读。在其《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叙述了自己苦读的经历:他细时就爱读书,可是家贫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有藏书人家借书,一借到书,就日以继夜地赶抄,即使在数九寒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僵,也不亭笔。他借书守信,按期归还,有书的有家才肯不断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时,遇到疑难,自己不能解决时,他就长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寻访名师指教。逢严冬季节,他忍饥挨饿,顶风冒雪,穿过巨谷,爬上大山,两脚冻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继续寻访老师。宋濂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杰出成就。 蔡元培六十年读书如一日 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越先驱。编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百般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 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三味书屋"的来历 鲁迅12岁进"三味书屋"私塾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先生后来曾著文《从百昔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这段经历。 "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是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先生定的名。当年董遇教育其弟子要抓紧"三余"的时间攻读,董遇解释"三余"为:"冬者岁之余,认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寿峰岚先生据此为书屋定名,意在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后来寿峰岚读到苏轼赞扬董遇"三余"的诗句:"此生有味在三余"。细细玩味觉得"三味"比"三余"好,"三味"者"读经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养学生读书兴味,引导学生积极苦读。读书三味,其乐无穷。 彭德怀书不离身 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彭德怀,因在1959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庐山会议"上,上书批评1958年以来的左倾错误,坚持正确意见而遭批判和免职。他被罢官后从中南海搬出来,在清理东西时,把元帅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统统上交。他说"凡是当老百姓用不着的东西,我都不要。但是书,一本也不能丢。"把收藏的二十多箱书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1965年,他到西南三线工作时,又把这二十多箱书带在身边。十年浩劫中,彭德怀身遭厄运,横遭迫害,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书。他对警卫参谋说:"我别的没有什么吩咐,就是惦记我那些书。" 他工作之余就沉浸书海,桌上、床上、柜子上到处是书。他读书十分认真,他读过的书加满了批注。 曹禺在澡盆里读书 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23岁时就写出了《雷雨》,震撼了当时戏剧界。后又写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响的作品。此外还有剧作《蜕变》、《北京人》、《家》、《王昭君》以及同别人合写的《胆剑篇》。他所以有如此辉煌成就,绝非偶然,这与他勤学苦读是分不开的。 有这样一件趣闻: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备好澡盆热水,催正在读书的曹禺洗澡。他进内室以后,很长时间不见人出来,家人在内室外听听,房内不时传出水呼声。又过了好久,仍不见人出来。曹禺的夫人生疑,推门过去一看,嗨!原来曹禺坐在盆里,正读书入迷呢。他一手握着书本聚精会神地看着,另一只手拿着毛巾下意识地拍打着水面。他根本没洗,可水早冰凉了。 爱迪生以书为枕 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近二千项,被誉为"发明大王"。这也与他勤非读书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读书的写作素材整理 富兰克林和书 美国18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参加过独立上星期争,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代表美国同英国谈判,后签订巴黎和约,曾创办《宾夕法尼亚报》,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重要贡献,发明避雷针。著有《自传》。 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 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驱,已饿得走不动了。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 "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 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 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他只得经常借书读。他常在认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认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继续阅读完,第二天一早,准时把书还给书主,从不失信。 扑在书的高尔基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关于读书的好句好段 1、读书,可以使一个人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并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是读书,帮你埋下成功的种子;是读书,助你孕育成功的果实。 2、读书,是为了让我们增加知识量,是为了让我们学到课本之外学不到的东西,扩充我们对其他知识的补充,而读书,也是有技巧的,在现在的书店里,琳琅满目,让你看的眼花缭乱。 3、读书不仅是创造智慧的源泉,而且是精神享受的渴望。齐奥尔斯夫虽然耳聋,但他通过自觉学习,乐于读书,取得了星际航行理论研究的巨大成果,被人们尊称为“宇宙之父”,他告诉我们:“书籍是我的老师。” 4、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潢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而段事是十足的学究气。读书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经验以补其不足,因为天生的才能犹如天然的树木,要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整枝,而书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往往是泛泛而不着边际的。 5、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 6、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供增长才干。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7、读书能医愚,读书能治穷,读书能疗病,读书能砺志,读书能致远,读书能练达,读书能聪慧。 8、读书让我们心情愉快,让我们进入一个情感世界,有时我们仿佛随书进入茫茫宇宙,去探索外星人的消息,有时我们将进入大沙漠中旅行,有时我们进入海底探索宝藏,有时来到天山,感受那天山带来的凉爽。 9、读书向来是为历代人所仰慕的事情。培根曾深有感触的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浪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理想的书籍也是智慧的钥匙,读书越多,精神就会越健壮而勇敢。 10、多书读,读好书,书就给你好处,给你不读书人所享受不到的快乐资本。 11、朋友,趁自己青春年少,珍惜时间,品味读书,为你的人生添上一片光彩吧! 12、人总是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苦苦地寻找着自己精神的乐园。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会带来无限的感激与惊喜。 13、书,都是好的,记住吧,读书只会让自己更上一层楼,让我们一起翱翔在书的海洋中! 14、书都是一样,不管是哪一类书,都可以为我们带来知识。 15、书真是个好东西。你高兴时,它能让你更愉快;你伤心时,它能让你喜笑颜开;你气愤时,它能让你心平气和。反正不论什么心情,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你都可以捧上一本书,悉心阅读。如果有时间,在夕阳微垂的午后,品味一本好书,品味一泓清茶,那是何等惬意呀! 猜你喜欢: 1. 关于读书的作文素材 2. 成功的名人例子经典作文素材 3. 读书有用正方辩论资料 4. 成功需要积累高中作文素材 5. 关于分享的高考作文素材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那么什么样的议论文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书与实践议论文素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的名言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培根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培根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普希金
年少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张潮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张小砚
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叶茂盛。
——星云大师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三毛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林语堂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林语堂
黄鲁直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黄庭坚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翁森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梁文道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丁元英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朱熹
【作文素材】读书与行路
书,人类文明的载体,人类进步的阶梯。路,每个人脚下都有,沿着这条路走向成功。但究竟是“读万卷书”后再“行万里路”,还是“行路万里”后再回过头来博览群书?这需要思考。
书籍,心灵之药也。一本好书可以伴人一生,博览群书更是可以让人不俗于世,“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无论怎样装饰打扮都无法让人觉得高贵典雅,正如俗话所说:有长相没气质。气质从何而来?即从书中来也。也有一些人不用修饰也能现其雍容华贵,可见书的魅力有多大。
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是在革新当今知识和提升人们道德上起到了不少作用。书是一种粮食,精神粮食。米饭吃多了会撑,山珍海味尝久了会腻,但书却不会。无论品多少都不会腻,像一杯清茶反而越品越觉其甘洌醇香。
书的产生来源于文明,而文明又产自人类的思想。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所以不是每一种思想都能被大众所肯定和传承。同样,不是每一种思想都正确,而这时检验之,则需要另外一种方式——行路。
行万里路,方可知文化的差异,方可感觉到各种文化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而这些则是书无法带给我们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走的,智慧是人创造的。李白游历大江南北才作得名篇万千;徐霞客不畏险阻翻山越岭,才留下游记以示后人。书是前人编纂的,是获得知识的良好途径,但要是想获得新的发现,你就要自己去开辟道路。因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中的未必句句都是真谛,自己去辨别的,去感受的,方可永存心间。书能给人以幻想,而实践能给人以理想。理想是一座堡垒,努力就可以达到;幻想是一串泡沫,阳光一晒就荡然无存。理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幻想等不起时间的折磨。
所以说,书带给我们的是一次的心灵之旅,而行路则能带给我们人生的教益。但只读书不行路是迂腐,只行路不读书是盲目。只有将这两者结合,才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带上你的书,准备好你的行囊,一边行路,一边阅读,让阅读丰富你的思想,让行路打开你的眼界。
读书不止,行路不停,若你要问,路在何方?答曰:路在你我脚下。
有时候,一个故事,一本书,诠释出了生活的真谛;有时候,一幕场景,一个人,浓缩成了书籍的精华。书是永恒的,它是人类迄今为止创造出来的最为持久的事物。寺庙和神像会朽烂,而书却经久长存。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生活也许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也许是锄禾日当午的辛劳,也许是采菊东篱下的闲适,也许是骄奢淫逸的荒诞,也许是鸟语花香的令人陶醉,也许是曲折坎坷的让人痛苦。但生活离不开书籍,离不开阅读。书籍可以是你精神的粮食,也许你的生活就是整日为生计而奔波劳累,生活的现实早已剥夺了你对梦想的憧憬,湮灭了你的豪情壮志,使你的精神世界贫瘠了,你需要一本书,需要去读书,也许它能让你有久旱逢甘霖的欣喜,让你劳累的日子增添些许的乐趣,让你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即便是苦,也能苦中取乐。也许你的生活锦衣玉食,但若是少了书,你的精神世界同样会杂草丛生,灯红酒绿的下面或许是心灵的苍白,欢歌笑语的背后或许是难言的孤寂,豪华奢侈的下面往往是精神的贫瘠,辉煌灿烂的背后可能是深深的空虚。,玫瑰般的理想。书籍可以是你的生活指南,读一本有关美食的书籍,让你了解人间美味,垂涎三尺;读一本关于旅游的书籍,让你足不出户,先领略名山大川的雄伟壮丽;读一本有关时尚的书,带你体验时尚之都米兰、巴黎的时尚潮流,服饰的搭配、色彩的选择;读一本有关营养的书籍,教给你生活常识,健康的理念。许多书籍是你生活中必备的工具,所以你必须去阅读它。书籍可以是你的工作伙伴,你会发现工作中有很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重新学习,你需要阅读充电。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李嘉诚是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里读书;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视读书为一种生活状态;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也说“艺术工作者是处理情感的,但是因为不阅读、写作,不与自己交谈,没有养成感受和体悟自身心灵的习惯,所以情感是粗糙的,严肃的思考与对真实内心的表达和触摸就消失了,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心灵敏感之程度,或洞悉人情世故的经验,很多都来自阅读。”现在,太多的人放下手中的书本,目光投向了有更多色彩、更多动感的电视和网络等新媒体,它们教给观众的知识的确不比书籍少,但是阅读能够刺激人们的思维,对文字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锻炼了人的大脑,培养了人们的思考能力,阅读的真正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和信息,而在于阅读这个动作本身。作家文人的资助者乔治惠特曼被赋予“心灵的拾荒者”的美名,他说:“身体到不了的所有地方,阅读却能让灵魂插上旅行的翅膀。”思潮击撞的火花;阅读自然科学著作,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万有引力,思考时间和空间的变换、日月星辰的起落、生物的进化;阅读社会科学刊物,看马克思的唯物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考历史的进退、人的本质;阅读经济刊物,看金融大亨玩转资本市场、世界经济的起落,思考金钱的魅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价值交换读书,让你踏遍祖国江河,览尽三山五岳,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丽南疆,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北国,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神秘大草原;读书,让你看尽人生百态,悲欢离合,有“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的睿智,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命运多舛,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友谊;读书,让你惊叹科技的日新月异、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说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精致的、耐人寻味的书,那么我们将会用尽一生的时间去慢慢品读,当青春和容颜逝去,当时间和空间变换,花开花落、潮涨潮退、春去秋来,这时我们手中的这本书将陪伴我们直到生命的终点。读书让生活更有品质,因为阅读让我们对生活多了一份思考,因为这份思考,让生活更加散发独特的魅力,生活会因为阅读而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论文,首先需要构思巧妙,既不能太过泛泛而谈,也不能只单方面论述,可以从他所有的作品开始入手后再切入正题(自画像),这是纵向的说。关于不同画家的自画像风格及特点可以是横向的说。然后再加上各个时期对于其自画像的鉴赏开始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上面谈到的几点看似散却直奔主题,所以以次可以取上一个灵动的论文题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论文和写作文的格式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凡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但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似乎是比邻的弦管乐声搅得自己难以入睡,实际上,
这世界的Sunflower——梵高的梦摘要: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美丽幻像。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的生活,如梦如幻,在世间轻轻地挥毫,为这世界留下一片刺眼的明黄!关键词: 生平 艺术 价值一、 他的一生像向日葵一般——明亮得悲哀(一)梵高与梵高家族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梵高的祖父是一位牧师。也叫文森特(Vincent van Gogh ) 梵高的祖母叫伊丽莎白(Elisabeth Huberta Vrijdag 1790-1875)来自一个瑞士家庭。他们生育了12个孩子,其中一个在幼年时就死了,剩下了5个女儿和6个儿子。 梵高的父亲西奥多卢•梵•高(Theodorus van Gogh )1849年就在尊得特布道,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师。两年后他与梵高的母亲安娜•科尼莉亚( Anna Cornelia Carbentus -1907)结婚,安娜生于海牙,她的父亲在海牙被誉为“国王的装帧师”,因为他被选中装订第一部荷兰宪法。他的几个女儿中,有一个嫁给文森特•梵•高叔叔。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刚生下不久就夭折了,而当梵高降生后,他被取了那个死去的兄长的名字:Vincent willem。 梵高在家中是老大,他还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在凡高一生中,他只与弟弟提奥和妹妹威廉明娜保持了亲密的关系,而提奥也是凡高这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在梵高1890年去世六个月后,提奥也追随他的兄长去了…虽然梵高的父亲只是一位牧师,但凡高家族在当时是很有社会地位的,因为梵高的几个叔叔伯伯在当时都是“很有影响”的人物。(二)梵高与梵高人生 梵高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 -阿尔,并很快爱上了这儿。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 “疯狂”。创作进入了高峰。虽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 “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 “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引号中的是凡高的原话)。所以, 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梵高在小城广场边租下“黄房子”, 想建立“画家之家”。后来高更前来同住。不幸的是,梵高梅毒进入三期,引发精神时常, 他与高更日夜争吵,后发生著名的 “割耳事件”。在阿尔居民的抗议下,梵高迫离开,并自愿前往距阿尔不远的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梵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 《夜间咖啡馆 - 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 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代表作品有:《星月夜》《柏树》等。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时,评论家开始评论梵高,而且卖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张油画。7月27日下午,梵高外出作画时开枪自杀。29日黎明,凡高在提奥身边死去。当时他只有37岁。关于梵高自杀的原因始终存在争论。个人认为,梵高的自杀并不只是由于精神问题,《麦田上的乌鸦》等作品绝对是画家极其清醒的状态下画的,但这些画暗示了梵高的死亡却是很明显的。梵高在成名前夕突然自杀,也许终是一个谜。但请记住他的遗言:“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梵高死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随着作品在各地的展出和书信的出版,甚至传记小书的出版,凡高在世界各的逐渐家喻户晓,俨然已成了最受爱戴的艺术家之一。凡高生前穷困潦倒,而死后,其作品竟成了亿万富翁炫耀的资本!在世时的穷困潦倒,离世后的辉煌腾达,他的一生像向日葵一般,明亮而悲哀!二、 他的艺术像刺目的阳光——炽热却温暖(一) 梵高的作品意味深长1 朴实的画这里展示的是梵高最早的油画。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可以说,凡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所谓的著名都是后人评价的结果,当时的凡高只是个待业青年)-《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他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2 意向的华丽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梵高病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右耳。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夜间露天咖啡馆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鸢尾花《鸢尾花》,画面上的花依稀是模样怪异状,但细细品味中,鼻间处飘过那浓烈的气味,淡淡地、阵阵地、传说中的“味”,好似刻在你的画盘上、你的心上,继而翩跹飞舞着。宛如我们心灵,不语的期盼和那蓝紫色的浅浅的回忆。也极像我们将要绽放的青春一样,飞扬与燃烧在火红的岁月,尽管也要殆尽。但那美丽、那光芒、那生机,就在你注视瞬间的鲜活中像火山样喷薄。是炫耀与欢乐,是宣泄与任性,那样的记忆,那样的刻骨铭心。也许人们在历史的回放片段中,在生物进化链上,似乎早已遗忘了过去那寂寞的衣角、阴郁的阁楼、深邃的世界。而只用赞叹的目光,感受梵高,感受他寂寞、孤独与死亡。只凭这一纸画作的定格,抛弃梵高蓝紫色的忧郁和灰褐色的悲伤,也抛弃了人们对自己心痛的灵魂与愧疚,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永永远远 向日葵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美丽幻像。《乌鸦群飞的麦田》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二) 他创造了艺术 也成为了艺术梵高作品的价格是随着他名气的增大而上涨的,这些价格只能说明梵高是最受推崇的艺术家之一,并不能代表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它本身,那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十一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 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高这位绘画天才,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中,他留下了多幅最为著名的画作,其中包括他于1889年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病院画下的《星夜》、1890年所作的《有丝柏和星星的小路》及《麦田上的乌鸦》。研究人员称,在所有这些画作中,都能找到湍流经典数学模型的影子。 好几个世纪以来,众多科学家一直试图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湍流现象,然而这个被视为比量子力学还要深奥的难题,至今依然没有人能够解决。如今的现代湍流理论,其中一个重要基础,还是前苏联科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柯尔莫哥洛夫经过多番钻研,最终得出一个描述流体间任意两点间速率差的数学公式。这种关联如今被称为"柯尔莫哥洛夫微尺度"。 能够用绘画作品如此精确地还原漩涡现象的画家,全世界似乎也只有梵高一个!梵高,在他生活的哪个时代,他的作品很难被人们所接受。但他的画,却对后来西方20世纪的艺术有着深远的、不可质疑的影响。后人以梵高的真实生活为模板,创造了一部又一部关于梵高的经典,涤荡后人的心灵! 1 渴望生活——梵高传简介:1956年,好莱坞拍摄了这部根据小说《渴望生活》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美国著名影星 柯克•道格拉斯饰演梵高。 评价:梵高的一生无法拍出一部令人微笑的电影,尽管名画"向日葵"中"不可复制的灿烂之黄色"给予后人无与伦比的激情和炫耀,柯克•道格拉斯以对画家崇高的尊敬,塑造了这位"上帝的弃民"的绝望一生--其悲烈,正如那幅"向日葵"永不枯败的灿烂。 2 中文片名:梦英文片名:Dreams 简介:《梦》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第28部作品。影片由导演的八个梦组成。影片中的第5个梦是关于梵高的。黑泽明梦到梵高是有道理的。他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梵高。他的画保持了梵高式的浓烈画风。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科波拉,卢卡斯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是黑泽明的忠实支持者,为他寻找资金。这就不奇怪本片的制片是斯皮尔伯格,而梵高的饰演者竟然是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3中文片名:文森特和提奥英文片名:Vincent&Theo 剧情简介:本片主要记叙了1890年,梵高在巴黎近郊的奥维尔度过的最后十天的生活4 编辑本段一首写给梵高的歌Don Mclean(唐.马克林)是一位美国出生的游吟歌手。1971年,Don Mclean在阅读了一本关于梵高生平的书之后,写下了这首歌的歌词。第二年,这首歌在英国排行榜登上第一名,美国榜单第12名。 这首歌亦是和梵高的作品之一《星夜》有相关性,正如歌曲开头的第一句歌词一样,starry,starry night,让人联想图画中的场景。三 他的梦被这世界铭记普罗旺斯的太阳又大又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见不到这样大的太阳。它距离大地很近,阳光直射,不但照亮了也照透了世上的一切,也使梵高一下子看到了万物本质——一种通透的、灿烂的、蓬勃的生命本质。他不曾感受到生命如此的热烈与有力!他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上百次地描述太阳带给他的激动与灵感。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既属于阳光也属于他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他说“铭黄的天空,明亮得几乎像太阳。太阳本身是一号铭黄加白。天空的其它部分是一号和二号铭黄的混合色。它们黄极了!”这黄色立刻改变了梵高的画,也确立了他的画! 大太阳的普罗旺斯使他升华了。他兴奋之极。他急要与高更一起建立起一间“未来画室”。幻想着他们共同和永远地使用这间画室,并把这间画室留给后代,留给将来的“继承者们”。他心中充满一种壮美的事业感。他真的租了一间房子,买了几件家具,还用他心中的黄色将房子的外墙漆了一遍。此外又画了一组十几幅《向日葵》挂在墙上,欢迎他所期待的朋友的到来。这种吸满阳光而茁壮开放的粗大花朵,这种“大地的太阳”,正是他一种含着象征意味的自己。他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后,他的弟弟也随他而去了。 一片浓绿的长春藤像一块厚厚的毯子,把他俩的坟墓严严实实遮盖着。岁月已久,两块墓碑全都苔痕斑驳。惟一不同的是梵高的碑前总会有一束麦子,或几朵鲜黄的向日葵。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献上去的。但没有人会捧来艳丽而名贵的花朵。梵高的敬仰者们都知道他生命的特殊而非凡的含义。他生命的本质及其色彩。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它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在生命最后的两年,他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斗,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 如果说梵高的奇迹,是天才加上精神病;那么,梵高至高无上的价值,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和为艺术而殉道的伟大的一生。 真正的伟大的艺术,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
书像一把朴素的折扇,打开它,我能回味千古的诗韵。 书像一柄锋利的宝剑,带上它,我能驰骋辽阔的沙场。 书像一幅溢香的画卷,看着它,我能领略历史的辉煌。 书,伴我成长。在书中,我看到了李白的神采飞扬,杜甫的忧国之忍;看到火烧连营的惨烈,黛玉葬花的悲凉;看到了抗日胜利的喜悦,新中国成立的兴奋。 在读书中,我成长着。脱去幼年的稚气,走向长大的成熟。从小时的`《小马过河》、《龟兔赛跑》到《西游记》、《天龙八部》,再到《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崇拜的郑渊洁到金庸,再到奥斯特洛夫斯基。 终于,我长大了,明白了书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还可以给我力量。 在我失落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我:坚强起来,要相信自己,绝不放弃!在我绝望时,《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不到最后一刻,就不能绝望,一定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十分精彩;在我成功时,《三国演义》告诉我:不用骄傲,骄兵必败,不要因此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像曹操一样,官渡之战后急于统一天下,最后落了个火烧赤壁的惨败。 总之,我在读书中成长着。
问题一:论文读书笔记的格式是怎样? 题目: 作者: (翻译: ) 书刊名称: 内容摘要: 心得体会(剖析): 我也有写过,望采纳 问题二:论文读书笔记怎么写啊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场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不管写怎样的笔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写读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然后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读书笔记: 1、书名 2、作者 3、内容梗概 4、摘抄 5、感想 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添一些内容,比如说改写、提问等。切记:感想一定要比前四项写的都多,要不老师会K掉你的! 问题三:怎样写学术论文和读书报告 四、读书报告的要求五、读书建议 写学术论文不难,难的是事先明白它的要求、形成按学术规范从事研究的日常习惯 学术规范的日常化 学术论文应考虑如下九方面要求:第一,他 把他人观点或其他现象作为直接研究对象 借对他人观点或其他现象的阐释而间接表现自我 考察研究他人观点或其他现象的能力 首要的是“他”性而非“我”性,是借助“他”性而呈现“我”性 少走冤枉路第二,材 必须援引足够的文献注释或调研材料 考察收集和引证文献材料的能力 一看论述能否以材料作论据 二看材料是否可靠而翔实 三看是否按规范作注 注释是学术论文的支撑点 评委看论文常常就看注释第三,小 学术论文选题不是广博而是窄小,即选取有特定范围、边界或程度并具备材料基础的具体对象去研究 可选择人物、概念、流派或形态的历史等,不宜直陈新理论 20年多年前导师告诫弟子:写一群作家或一个时代的文艺思潮第四、新 学术论文必须具有创新性 创新能力: 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思维加工和再造, 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协作精神,挑战风险的勇气等等大学生创新素质(1)好奇心和兴趣(2)直觉和洞察力(3)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 问题四:求科技论文读书报告怎么写? 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应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论文的内容、参考文献。 1.题目 2.署名 3.文摘 4.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应在文摘后给出3-8个关键词。选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列人似语主题词一劫的规范性词。 5.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科技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科技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 6.正文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 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科技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 科技论文具有的首创性。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人,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科技论文写作不要求文字华丽,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说清楚的,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图来陈述。物理量和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7.结论 结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结论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 代) 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一是由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 泻) 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二是研 轮) 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 文) 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三是与先前已经发表过 家) 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四是本 我) 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五是对进 尼) 一步深人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称) 8.参考文献 问题五:毕业论文读书笔记怎么写 1:大概内容 2:好词’好句'好段 3:有感 问题六:学术论文的读书笔记怎么写老师让写读书笔记,不是读 今天,我读完了意大利着名儿童文学家科洛迪写的《木偶奇遇记》这本书.我觉得科洛迪很了不起,因为他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懂礼貌、爱学习、关心他人的好孩子.我还认识了许多书中的人物:有勇敢的木偶匹诺曹,后来变成了一个好孩子;有善良的仙女,曾经帮助木偶匹诺曹改正错误;有可恶的小矮人车夫,他把孩子们带到“玩具城”里,让他们变成驴,最后把他们卖了赚钱;还有可怜的杰佩托.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木偶匹诺曹.他开始时很调皮、任性、懒惰、不爱学习、不关心他人.最后他改正了坏毛病,变成了一个懂礼貌、爱学习、关心他人的好孩子.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就拿这几天我的英语辅导课来说吧,我已经快四年级了,在英语学校学习两年了,跟英语老师也很熟悉了,再加上我经常坐在班级的第一排,总跟老师说话,也不怕老师了,所以这几天上课不怎么认真听讲.纸是包不住火的,老师找了我的父母,说我这几天的课堂纪律很不好.爸爸妈妈严历地批评了我.现在读了《木偶奇遇记》这本书,使我明白了有错误就要及时改正的道理.我要向匹诺曹学习,改掉我这些坏毛病.《木偶奇遇记》真是一本好书,他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从中也受了很大的教育. 问题七:大学生读书笔记怎么写3000字论文 书名: 作者:*** 主要人物:********** 时期:**** 内容简介:********************************* (150字左右) 读后体会:********************************** (200字左右) 好句摘抄:********************************** (3句左右) *********************************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而做的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 问题八:学术论文的读书笔记怎么写老师让写读书笔 开篇先总结学术论文的中心思想 分段叙述:学术论文中会有很多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其实都是一个小重点。你用自己的话分段将这些叙述一遍 总结,谈谈自己对这篇学术论文的感悟,或者是由这篇论文引发的思考
复旦大学日前推出的《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对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进行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经常阅读人文社会科学典籍和学术类著作期刊的大学生不足三成,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只是为了休闲消遣。有关专家表示,除了学生自身偷懒外,整个社会的阅读风气和学校教学上的忽视也是改变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原因。【调查】学专业不爱看专业书籍该报告指出,现代社会发达的传播条件使大学生的阅读面扩大,但非学术类阅读占的比例升高;相比之下学术类阅读显得单薄,专业期刊与外文文献阅读更是稀少。调查显示,经常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人文社会科学典籍、专业学术期刊、外文学术文献的学生比例分别为%、%、%、%。而经常或偶尔阅读通俗文学读物、时尚报刊、外文报刊的比例则高达%、%、%。华师大外语学院三年级学生小张表示,学语言的学生去读人文或语言专业书籍没什么价值,学语言就是为了应用。上师大生物系学生小冯认为,“专业学术读物太过枯燥,看专业教材就够呛了,课外再读专业期刊简直是自我折磨,至多是写毕业论文时我才会去看专业书籍。”调查还显示,医科类学生的阅读率是各专业中最低的,仅有23%的学生课外阅读学术读物。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小沈表示,读医科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各门医学知识均要熟记于心,他们无暇再去读什么人文或学术经典。【分析】受社会阅读影响是主因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大学生不爱读自己的专业书籍,却热衷读小说、休闲报刊读物的现象,其实主要还是受到整个社会阅读风气的影响。他直言,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把阅读当作消遣娱乐,甚至有不少专家、学者在媒体上给读者开的阅读书单里面,也尽是武侠等通俗小说,“大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又有几个能静下心来读一些严肃的书籍?”同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导师张大陆教授则告诉记者,“不要说本科生了,硕士生能潜心看看书的也屈指可数。”张教授在面试几位报考博士学位的硕士生时,叫他们说几个世界权威的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的名字,居然鲜有能对答如流者。而他发现这与学校教学上的忽视有关,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时也往往关心实用技术,轻视对理论、学术的指导,不提供教材外的参考书目,或者提供参考书只流于形式。【建议】提升兴趣开放资源张汝伦教授在复旦给学生开读书讲座时多次说:“千万不要放弃阅读人类文明几千年留存下来的宝贵精华,否则真的是人生一大损失。”他认为,大学生阅读不应功利和贪图消遣,而应加大对人文学科和本专业经典著作的涉猎;学校也可以通过组织书友会和阅读讲座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品位,增加积累。张大陆教授也指出,由于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反映到课本上,至少要有两三年时间,因此除了学习教科书知识外,对于理工科、医科等专业学生来讲,多看外文学术著作和刊物是必须的。他建议,各高校的外文学术图书馆不该仅允许研究生进入,也应该向本科生全面开放,以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此外,通过要求学生在看参考书后写读后感、综述类的文章,并且把参考读物的知识反映在专业课考试内容上,不失为促进学生扩大学术类读物阅读量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