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员工离职倾向的调查和研究论文

员工离职倾向的调查和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员工离职倾向的调查和研究论文

企业员工离职原因的调查报告

引导语:在企业中,员工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数量的的根本保障,但企业员工的离职现象现在较为普遍。下面是我整理的企业员工离职原因的调查报告,欢迎参考!

一、制造型企业一线员工离职现状和特点

据相关报道,自2004年第一次出现“劳工荒”到2011年的农民工“返乡潮”,从沿海到内地多个城镇的制造型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尤其是生产一线操作员工。生产一线操作工人主要选择每年的年底和次年的年初阶段离职,已经积累一定工作经验的熟练工人希望在新年找到一份综合条件更高的工作,也有部分工人选择本地就业,源于本地就业的低流动成本。

以九阳有限公司为例,现在制造型企业一线员工年龄组成以“90后”为主,人们冠之以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认同、个性特征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90后”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比以往的一线操作工人高,多数为中专和高中水平。因为是单身状态,当“90后”一线员工对目前的工作感到厌倦并认为没有发展前途的时候,和女性员工不同,他们较少考虑工作的稳定性而果断的选择离职。而很多的“80后”一线员工多处于已婚状态,考虑到家庭等因素,不会轻易做出离职的选择。

在文化认同方面,很多“90后”虽然来自农村,但受到传媒等影响,对家乡认同感随着在外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淡薄,而对外部生活特别是对城市文化和城市充满向往。很多的“90后”一线员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城市性,他们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等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在生活方式上,他们对生活的期望较高,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接受和学习能力较强,主要表现在空闲时间的安排、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等方面。“90后”消费以休闲和享受为主,存在攀比心理。他们热衷休闲生活,如旅游、购物,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有离职经历的员工坦

言原企业的工作强度较大、工时过长是他们离职的主要原因。

在个性特征方面,“90后”表现出很大的自我和随性,选择工作的初衷不仅仅满足于存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更高的生活品质。在调查中发现,“90后”都有强烈的创业意愿,选择企业的前提是员工能够感知到企业提供的各方面条件是有助于创业规划的。很多员工离职是因为他们觉得企业不能更好的提供创业资源,或者是员工感觉到企业提供的发展空间小。其中因为这个原因离职的占。

二、制造型企业一线员工离职原因分析

1.企业管理及组织约束过强

像九阳这样的制造型企业,一般采用两班倒的时间安排,通常每天工作12到14小时,其中4到6小时属强制性加班。长时间的单调操作消耗了一线员工大量的体力,员工感到压力很大,怠工、离职等现象时常发生。

制造型企业对一线的规章制度和奖惩体系十分严格,每月按时上下班和加班才能获得全勤奖100元,期间有一次就要扣除全勤奖,很大企业规定员工请事假将被扣除当月工资的10%,很多员工对此项制度很反感。

区别于其他层次的员工,一线员工绩效评估贯穿于产品生产、出厂到售出的整个过程。一旦出厂前的质检或者经销商将消费者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反馈给企业,企业会对生产该产品部件的员工进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如扣除月薪的1/3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不合理的奖惩体系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缺乏人性化的管理,进而选择离职。大约有44%的离职员工是受此因素影响的而产生离职的念头。

2.角色模糊和工作意义不明

企业往往为了填补因离职产生的职位空缺,要求一线员工从事某一条生产线或两条不同的生产线上的两份工作。在调查中发现,38%的员工曾遇到过此工作安排。对企业而言,可以节省人员招聘成本,但对员工而言,这样单调乏味、技能单一、缺乏挑战性的工作安排,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也没有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利于个人的求职发展。

3.管理层缺乏对一线员工的情感和工作支持

情感支持表现为企业的领导、同事对员工的关心和帮助,工作支持表现为企业愿意为员工提供技能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支持员工对工作流程的建议等。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一线员工属于异地就业,在工作和生活中迫切需要领导、同事的关心和支持。在对同一条生产线或者一个车间员工的员工,情感支持表现为团结互助的工作伙伴关系,可以缓解一个的工作压力,使员工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归属感。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随着企业采纳工作建议和意见、为员工提供工作技能培训而不断提高。此部分数据占据45%.

4.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

工作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因素,体现在生产车间的噪音、辐射、气味、消防措施等,生活环境指的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食宿环境。在调查中发现,该类型员工普遍反映原来所在的车间噪音大,刺激性气味严重,辐射强,长期工作对身体伤害大。60%被调查的员工反应他们的工作环境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环境对身体的安全隐患。还有部分员工()反映原来离职的企业提供的住宿条件不理想,伙食差,在当今大家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更多的求职者选择能提供更好的环境的企业而选择离开原来企业。

三、建议与对策

1.根据员工具体的工作经历调整薪酬和福利待遇,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

如果员工具有同行业的工作经历,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以往的薪酬待遇和工作成果以及现在工作的短期效果提升薪酬和福利待遇,根据员工的.年龄和以往工龄,如针对24岁左右、工龄为2到3年的员工,企业可以提供条件较高的员工宿舍和增加餐费补助等,提高其组织承诺水平。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管理者通过建立学习工作小组,安排具有工作经历的一线员工带动初次工作的员工,实现学习互助,提升工作业绩。具有工作经历的一线员工,其薪酬和绩效与小组工作成果挂钩,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如物质奖励和员工大会表彰优秀员工和小组等,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并增强员工的工作竞争意识,提升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和责任感,促进团队合作。

2.制定清晰的岗位说明,提升晋升制度

根据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成果,企业需要对其工作的职责、任务和目标等做出清晰的解释。对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阶段性考核,根据绩效和自身发展需求调整工作岗位,如晋升,借此激励员工。

3.增加工作内容的挑战性和复杂性,丰富工作的内容

具有同行业工作经历的员工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较为熟悉,能够很快熟悉现在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程序,若长期从事某一项和多项无关的工作任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显著影响,对企业的承诺水平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企业管理者需要在特定工作阶段根据员工的工作技术改进计划安排工作任务,安排员工更为重要和更具挑战性的工作等,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也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信任。

4.重视员工的工作成果,积极听取员工的工作改进建议并给予相应的

支持,在企业内部进行分享交流

具有工作经历的员工可以介绍原先企业中值得学习的内容,包括人性化管理制度、员工工作安排和工作内容等,管理者根据本企业发展需要吸取改进。

工作中,员工发现可能会降低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的工作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管理者需要及时对改进建议做出评价,试运用成果较好的建议将被推广到整个生产过程中。管理者需要重视每一位员工提出的改进建议,根据改进的可操作性和试运行成果对相关员工进行表彰,并在企业内部开展相对应的分享学习活动,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反映出企业对员工的重视和支持。

四、结语

制造型企业的一线员工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群体特征,我们通过调查他们离职的原因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企业能稳定生产秩序、提高生产效率提供建议和意见,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制造型一线员工的权益,提高他们就业生活的质量。希望此调查能对双方都有些许帮助,让我们一起为创造和谐的就业创业环境而共同努力。

关于人员流失问题调查报告 ——山东湖西王集团轴承厂车磨加工中心 问题现状分析 原理纠正:土豆回发根,问题会发根吗,需要支持它它会去发根。没有土,光有根的现象是存在的。 问题记录:车间人员动态统计表 流失人员登记表 离职人员访谈记录表 车间关于人员流失记录表没有         可能问题存在员工不办离职手续就离开公司,这说明什么,员工素质低吗 不对管理存在问题,不是哪一部门错,关键在于是不是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存在,对整个公司发展前途命运是种硬伤,不可能完全去根除,怎样去建立健全这个问题反应反馈机制也是很重要的。对于一线基层管理人员,没有对新老员工做好记录跟踪反馈,令我诧异。诧异的事既然流失哪吗大,为什么没有跟踪反馈,做好记录。 问题体制弊端:16949 7s都提到对问题预防,为什么没有考虑到呢。可溯源,问题发生啦,问什么不记录,一旦发生,溯源可能吗。实际上,存在对问题没有很好预防纠正措施,既然问题一直存在,还是没有预防纠正。 实际现状 员工实录: 液压半自动车床,夜班 年龄三十五岁左右,离职原因:不好干,泰安印刷厂给打电话,工资三千元,泰安至单县车程方便,两个月回家一次,家庭原因分析:孩子三岁啦,以后上学时间用钱多,趁年青多干点。防流失措施:入厂时候,准备在铸造厂干,铸造厂让他上轴承厂,存在强制性问题。本身没有在车床干的意愿,存在干机床抵触情绪。 员工心声:1.脏2.累3.工价低与高幅动4.补助取消.返的少。5.工价涨,等于没涨,工价幅动问题。6.罚款,落实不到人,集体受罚。 员工离职离职途径:摆屁股走人,下个月想走 ,下个月就开始磨洋工一天就上几个小时。 员工心态:来到公司车间,最主要就是赚钱,对基层员工来说,可能份重较大。 员工离职因素:1.组织管理无秩序,制度实施与完善半推半就,制度不健全也在影响人员流失,今天这样说,明天这样说。人治的出现大大折扣组织管理软肋,是企业乱上加乱。               2.现实与期望差距 很多来找工作人都说,你们这里不是三四千元吗,不是啊。哦。开始在企业干慢慢的,觉得自己就挣哪吗少的钱,一旦发现又高工资工作机会就开始远走高飞,可能在这个现象针对上南方伙计们。                3.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干那么多活,怎嘛还是哪吗多钱,这种现象来源于现实车间员工问题,工价稳定性显得很不给力。                4.人事制度不公平 工资浮动太大。我个人之见在于工资浮动太大,很难让员工在心理上感觉到公平合理。                 5.工伤制约机制 工伤增多,人们在心理形成一种阴影,挥之不去,可能很难把阴影消除掉,加大劳保用具发放,给员工创造一个温馨美满幸福家。                 6. 现有体制使员工无归属感 。现代企业制度指出,要使企业具有持久的活力,做成“百年老店”,必须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我国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而民营企业中又以家族式企业居多。家族式企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合理分开,常常出现股东、董事会成员出任总经理、部门经理的情况,而职业经理人则占据少数。                  7. 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这里的激励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指公司的薪酬和福利,精神激励主要体现在口头表扬以及培训与升迁的机会等。如果公司的薪酬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员工的绩效,长期下去,员工流失率就会增高。人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人,如果公司一直采用外部招聘的方式来填补空缺的职位,公司现有员工便会感到自己所做的贡献没有得到公司的认可,长期下去也会出现离职的情况。  员工离职潜在外在表现特征:1.对工作要求放松 不正常上下班,班产降低,不服从管理,干活没积极性。                           2.对公司态度发生变化 员工从内心对公司否定,造成员工飞走不可,此处不是长待之地,走为上策                           3.表现出于平常不一样的个性特征 可能过去很踏实勤劳小伙,一下子懒散怠慢没有积极性。                           4.招收离职前准备工作 收拾自己行李,对自己行李进行打包,宴请朋友关系。                           5.可能表现出某些出格言行  任意散漫 无理要求。在这里想说作为我们车间管理人员,对员工要以诚相待,多听员工在说什么,多了解员工心声,尽可能帮助有困难员工,给他们一家的温暖。我也要在这里给车间管理人员打炮不平一下,车间管理人员会议是否能少开,开会会议作用不大,收效甚微,会议扯皮,惨目忍睹,孰不忍孰不可忍也。 员工离职处理问题:没有真正做好一下几点要求,没有在管理引起重视,很难形成一种机制 1. 第一时间反应 对员工异常状态没有做好观察跟踪,没有一种快速反馈机制与解决对策,可还是一直在说,很难出现挽留员工心声。 2. 进行诚恳面谈 员工现实离开与我们积极关怀,可能出现反向力的扭转,把员工从生死边缘拉过来,不要走,我们很重视你,我们很想挽留你场面发生。 3. 及时快捷手续办理 员工闲离职手续办理复杂,不打招呼就走人,也是它在做怪。 4. 建立离职员工档案 员工离职很简单,你走吧,对离职员工不做记录,走吧,我们缺你一个,没问题,缺多啦,就出现现在局面,工序零散生产任务时松时紧,没有一种相互制约机制。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5. 离职员工工作动态反馈 作为一线基层管理人员反馈很重要,工作职责应明晰。 问题解决对策 1. 约束机制 这里讲到约束机制可能是用感情留人,心系湖西情传万家。建立健全相亲平台,为未婚男女搭建相亲会友一种机制,让湖西王人成为真正一家人。 2. 明确用人标准 作为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一定要结合公司的用人需求,不可不结合实际的盲目的提高用人标准,因为企业招聘相应职位的岗位,只会给予这些岗位相应的待遇和级别,而这些人进入企业后,如果发现实际情况不是自己想象的,就会感到上当,从而一走了之。不能盲目招人,盲目用人,用人就应该做专业技能测评和岗位评价体系。 3. 端正用人态度。现在许多企业为了招揽人才,往往会在开始许诺高薪待遇,等人到了企业后在慢慢降待遇或承诺的东西不予兑现。许多企业和老板往往把这视为自己的用人高招,但是企业这样往往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因为这些员工一旦识破企业的真实意图,往往会出现大批的员工流失。实实在在为他着想才可能实实在在为公司着想,可能许诺高薪后,员工招来啦,就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离职。 4. 放弃投机心理。对于许多企业来讲所处的行业会出现明显的淡旺季,许多企业的做法时旺季时大量招兵买马,到了淡季就大量裁员,认为反正中国多的是人,到时老子还害怕找不到两条腿的人吗?投机取巧可能会使人存在猎取心理,如同打猎物一样,不费力气,就可能吃到虎肉啊。偷鸡不成蚀把米。 5. 分析员工需求并尽可能满足 做为一个社会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作为企业来讲,一定要经常对员工的需求进行分析,只要员工的需求没有违法违纪、没有违背企业宗旨和精神、原则就尽可能去满足。应该讲企业只要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员工是很少去离职的。员工需求可能是无止境的,但是员工一些非常低需求应该满足,电扇安装等。 6. 待遇留人,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吃草对于现在企业的员工来讲,待遇是一种很现实的东西,企业幻想既想让员工买命干活,却又不想付出合理薪水待遇的话,恐怕是难以实现的。不过企业也不能为了留住员工,向员工付出高于行业待遇太多的待遇,但是企业在制定员工的薪酬福利时,一定要结合行业的情况,如果自己的薪酬福利没有竞争力,就会出现有能力的员工向其它企业流失的情况。最终使企业出现“低薪低能”的不利局面,高素质、高能力的员工不仅留不住而且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又引不进,从而使企业的人力结构无法得到提升,无法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在这里说到薪酬合理结构,工资浮动与差距应该是合理的,最起码就是员工在自己心里觉得自己就应该拿这些工资,而不是一直感觉到自己工资总是不公平,员工老师感觉到不公平就可能产生不公平。 7. 感情留人,人都有感情员工作为人,而人又是感情动物,尤其在中国这个人情味很浓的国家里。企业在对员工的感情投入上,在企业创造一种让员工有家的感觉的环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讲到与上面所说的第一个措施来说有点不同,第一个侧重与感情约束机制留在公司。而这一点讲到就是中国人人情味在留人,我想说人情味不是人情关系哦。如员工工伤啦,领导亲自去看一下。 8. 培训和学习,为员工增加一份福利。其实对于企业的大多数员工来讲,除了待遇之外,自己能否在这个企业得到进步和成长,是否有学习的机会也是他们所关注的,尤其对于企业的新员工和准备干些事业的员工来讲。这就需要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学习放到一定高度去对待,同时从某种程度来讲,员工的成长和进步也就意味着企业的成长和进步。企业何不一次投资,受益终生呢?如果在这个企业能够学习进步和成长,有何必朝三暮四呢?这一点在我们公司做的有点好,安排一些培训。但是我好要说,新员工入职培训还是在员工入职培训。 9. 不要在企业亏损时拿员工待遇说事。企业在经营时难免会有时出现经营不善的局面,但是企业一旦出现亏损,压缩成本、降低费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许多企业在企业亏损时,首先把降低员工的待遇放在了重要位置,结果是员工待遇降了,也节省了一定费用,不过等企业开始盈利时,员工也流失的差不多了。作为公司,一定要守信用,重合同。这两点作为企业立身之本的法宝。如果当企业利润下滑,工资下降,就可流失员工,作为一线员工,在这方面可能看的很重要哦。 10. 建立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在许多企业许多员工的离职原因往往是对企业的用人机制和环境不满,自己有能力但是得不到晋升,庸者身据高位但无人能动,帮派主义、小团队主义盛行。尤其对于家族企业更甚。如果这种恶习不除,将很难使有能力的员工安心工作,他们的流失也就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企业如何建立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对于稳定有能力、有抱负的员工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竞争机制,同时公平合理人员能力流动,会给员工带来相对企业安全感,在这企业很具有合理性,原为这个企业付出自己一切。 11. 运用法律。企业要与企业员工尤其核心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合同对双方形成有机约束,从而降低员工的流失和便于控制。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给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怎么用好的机遇降低员工流失很重要的。 12. 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这里的激励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指公司的薪酬和福利,精神激励主要体现在口头表扬以及培训与升迁的机会等。如果公司的薪酬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员工的绩效,长期下去,员工流失率就会增高。人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人,如果公司一直采用外部招聘的方式来填补空缺的职位,公司现有员工便会感到自己所做的贡献没有得到公司的认可,长期下去也会出现离职的情况。  13. 建立一套完善而适用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绩效计划、绩效控制、绩效考核与绩效反馈。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首要环节,需要与公司战略相一致,员工个人绩效计划的制定需要本人还有直接领导以及高层领导共同参与;绩效控制是绩效管理的第二个环节,也是绩效管理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这一环节要求领导对员工的绩效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控制,同时对原有绩效计划予以修正和完善;绩效考核是在一定周期内对员工、团队、组织所取得的绩效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员工个人绩效要与团队绩效、组织绩效挂钩;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要求领导要将考核结果与员工进行即时的沟通,看考核是否公平合理,同时分析员工工作中的的问题,帮助他们改善工作业绩。四个环节紧密相联,缺一不可。不同的公司需要不同的绩效管理体系。公司所处的环境不同,规模、盈利状况均不相同,我们不要去盲目地去学习那些著名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有利于自身发展,适合自已的绩效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挽留员工与激励员工。我认为我们公司现有绩效管理体系是存在问题的,不能给人一种激励,所以是不合理的。  14. 我的建议可以考虑设立一个建议箱或意见箱,或是在网站上设立一个经理信箱,让员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一旦发现哪位员工出现了效率下降、不满情绪高涨等问题,一定要及时的与其沟通,及时地将问题予以解决。作为民营企业,要想做成百年企业,一定要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给基层与昂和一些职业经理人意提升的空间。 总结 问题解决,预防跟踪,需要个车间,各部门 高层通力配合,才可能达到实际效果。仿照这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离职倾向相关研究论文

发送给你了,查收下哈~ 希望对你有帮助!以后还需要检索论文的话可以再向我或者其他举手之劳队员提问哦,举手之劳助人为乐!——百度知道 举手之劳团队 队长:晓斌11蓝猫

分析新员工主动离职的原因及管理对策

论文关键词:主动离职 组织社会化 期望

论文摘要:结合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原理,从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预期、磨合和转化阶段入手分析得出新员工主动离职的原因所在,即由于期望落差的存在使得新员工产生离职倾向,新员工和企业在此后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为进行调整,促使新员工将离职倾向实现为最终主动离职的行为。并从抑制离职倾向的产生和减少新员工主动离职实际行动的实现两方面入手,把握新员工组织社会化三大主体即企业、个人和以学校为代表的其他社会主体,提出具体对策和措施。

1 新员工主动离职概念与理论

员工离职概念及其分类

员工离职,“从组织中获取物质收益的个体终止组织成员关系的过程”。据员工离开企业意愿、动因之间差别可划分为三类。本文提及的“离职员工”是在没有受到用人单位任何压力情况下自愿选择离开组织的员工(如图1所示)。

新员工主动离职理论研究及模型

组织社会化理论正成为近年来重要研究方向。组织社会化过程,个人从对职业和组织生活的预期转变为完整意义上组织成员的过程。Van Maanen把过程分为预期、磨合和转化阶段。综合众多学者观点,本文认为,组织社会化是员工为了适应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

2 新员工主动离职基本状况及特征

员工进入公司两个星期、三个月、两年这三个时间段通常是员工流失率最高的时期。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在进入企业半年内完成。且研究对象集中于院校毕业生,因此群体在职业生涯初期的组织社会化结果更具显著性。本文将所研究及访谈对象限定为新入职及入职半年的新员工,多数集中于应届大学毕业生。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把握其特征:员工主动离职及80后的特有工作特征。新员工有50%~60%在前六个月离职,新招聘的管理人员40%在前18个月离职。根据员工离职模型(吉惠兰),员工是否产生离职意愿来自于内外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在没有离职意愿的条件下,员工不会离职。因此企业主要应从新员工的离职倾向入手,进行主动离职情况分析。

80后新员工,据任慈等学者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几点:知识水平较高,容易尝试不同职业;独特的工作价值观,使其易于离职寻找自我价值,更关注自我发展;张扬的个性,使其更敢于轻言离职。

3 新员工离职原因的分析模型构建

入职期望,员工在进入企业前对工作及其他相关方面的预期。期望落差——“个体在工作中的积极或消极体验与其期望的经历之间的差异”。大量实证研究验证了“高期望、低感受”的工作“期望落差”是制约新员工在组织的调整适应过程的主效应变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绩效,也是造成缺勤、离职倾向和辞职的重要因素。

落差是双方造成,可知有效减少期望落差的方式实际主要是单方调整和双方共同调整。新员工的期望的形成是积累的过程,同样企业所能提供的工作现实情况也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而形成的,由此,要求其中一方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并不可行。

新员工主动离职原因探究的社会化阶段构建

组织社会化的过程是渐进式的适应过程,可分为预期、磨合和转化阶段。其中社会化磨合和社会化转化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合。

(1)新员工预期社会化阶段构建。预期社会化阶?段——?个人真正进入组织之前的社会化过程。Jablin等学者指出此阶段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融入某一特定职业和某一特定组织的社会化过程。可见,新员工的期望主要包括职业预期和企业预期。

职业预期是伴随其成长的长期积累社会化过程形成。访谈大部分对象提及:了解某一行业特性,并对其形成预期是在大学期间与学校、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完成。企业预期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企业信息渗透的影响,可分直接和间接渗透。直接渗透主要以招聘的形式完成,以校园宣讲等作为辅助手段。间接渗透以大众传媒及社会效应等形式完成。

(2)新员工磨合阶段及转化阶段构建。磨合阶段后期与稳定阶段紧密相连,甚至在稳定期出现的同时,新员工的社会化转化阶段就已经开始。磨合阶段出现在新员工刚开始工作,经历“进入”组织的一刻。新员工会因角色转换带来的角色认知模糊、组织期望与个人愿望之间的角色冲突而产生挫折感,是期望与现实差异造成“冲击”与“震撼”的阶段。

震惊期是因为新员工清晰地体会到期望与现实工作之间的差距。此时新员工不能及时地调整期望,企业不能正确地意识到期望落差存在,未提供有效的解决方式,造成新员工离职倾向产生。在转变阶段新员工通过转变以往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开始成为组织所接受的人员。

新员工主动离职原因分析

造成新员工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新员工预期落差造成震荡,且企业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缓解新员工的心理落差,促使新员工采取了实际离职行为。

过高的期望水平来源于其所接触的所有社会化主体的影响。例如:家庭单一的观念灌输,认为大学毕业后就应有水平较高的工作;企业在招聘等信息渗透中,过高评价或不真实的描述岗位的工作和环境等。过低的企业实际工作水平是相对于新员工期望而言的。企业不了解新员工的期望,了解后不能提供相应的工作水平且无替代补偿措施。

4 新员工离职管理对策与措施

企业层面

在抑制主动离职倾向产生的方面:企业可积极参与到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预期影响中。如:校园宣讲,提供短期实习或合作项目,组织大学生和企业中员工的交流等形式。运用真实工作预览(RJP)等方法降低大学生预期水平,使其预期水平趋于今后的实际工作。真实的小手册、影音资料或面对面沟通等多种形式都可实现实际工作预览。

在减少新员工主动离职实际行动的实现方面:企业可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主动针对新员工预期方向和水平进行有效沟通,尽力满足其预期,在不能实现的情况下选择其他可行方式进行补偿。提供职业生涯管理帮助。企业应采取一些措施,加强新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和开发,以帮助其完成从组织社会化的磨合阶段向转化阶段的过渡。

个人层面

在抑制主动离职倾向产生的方面:个人可结合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以获得准确的期望方向和水平。如:参加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主动参加实习,与社会企业中的人进行沟通等,利用网络等资源自主了解社会、职业和企业等。新员工在进入企业后,应主动收集企业的相关真实信息。如:主动反馈和信息收集,构建新的员工关系,自我行为管理等均为新员工主动调整期望落差的行为。

在减少新员工主动离职实际行动的实现方面:个人可在遇到期望落差后,利用职业生涯管理思想考虑,不要被近期现象迷惑。

以学校为代表的社会层面

在抑制主动离职倾向产生的方面:以学校为代表的社会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预期。学校等社会主体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准确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与企业合作,让大学生在进入企业前提早接触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预期,提升大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其成为新员工后能以最快的速度及最佳的状态完成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5 结 论

本文分析得出新员工主动离职的原因所在,并从抑制离职倾向的产生和减少新员工主动离职实际行动的实现两方面入手,提出对新员工进行管理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吉慧兰.企业年轻员工主动离职模型及风险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60-61.

[2] 加里•德斯勒. 人力资源管理[M].刘听,吴雯芳,等译.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祖滨.把握新员工的心理周期[J]. Construction Material & Decoration,2009(6):44-45.

[4] 凌文 辁 ,方俐洛,白利刚. 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342-348.

[5] 任慈,赵亮,魏亭.“80 后”新员工工作特征对其离职倾向的影响[J].价值工程,2009(12):139-141.

[6] Mobley W H. Intermediate linka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7(2):237-240.?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公司员工流失机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公司员工流失机制开题报告,我们来看看。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逐渐显现出民营企业在资源配置优化、经济效益提高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据《中国经营报》 调查显示: 全国民营企业特别是规模小于500人的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高达50% 左右,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每年约有20%的人寻找跳槽[1]。曾经有一项调查表明, 对曾经有过工作经历的48位被访者, 调查人员问了他们曾经在多少家单位工作过, 30%以上被访者曾经在2-3个单位工作过, 而更换工作比较频繁的在4个以上单位工作过的人占13%, 很多民营企业每年都有近百名员工流失, 进入竞争对手的阵营——外资企业。从这些数字足够说明民营企业员工流动率较大,流动速度较快, 并且会有不断增长的趋势[2]。

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09年,占全省经济比重高达94%。在中国五百强民营企业中,浙江名企占据半壁江山,综合实力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名。但当前的实际状况是,中小企业员工流失相当严重。人员频繁流动的结果往往影响员工稳定工作的情绪,造成不少员工短期行为心理。人才流失问题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没有竞争优势的中小民营企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XX公司位于绍兴杨汛桥南畈工业园区,是中国轻纺城——绍兴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典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控制并降低XX公司的高员工流失率已经成为该公司管理层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所面对的和所学专业知识,选择XX公司员工流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改善XX共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员工流失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勒温(Lewin)提出,个人的工作绩效直接受个人条件与其所处的环境影响,员工绩效与其能力、条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个人往往对环境束手无策,在无法变得更好地情况下,只有换环境,就是员工流失。

美国学者库克(Kuck)根据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创造力发挥情况从如何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的角度提出了一条曲线。库克还发现除非改变工作环境或内容,否则创造力将始终保持在低水平。因此,应及时变换工作环境和内容,即进行员工流动。

Porter指出,员工离职研究应关注与退缩过程的心理层面,即工作满意度、

组织认同等因素,离职倾向是员工在经历不满足之后的一个退缩行为[3]。Mobley认为,离职倾向是员工在,某一组织工作一段时间后,经过考虑准备要离开组织的意图,这一意图肯呢该是由于工作不满意导致的,一旦员工产生了离职倾向,则其极有可能实施实际的离职行为[4]。

Price(1977)按主观意愿将离职分成两种:不自愿性离职和自愿性离职。不自愿离职即解雇,是有组织发起的员工离职行为或者由于员工触犯法律法规不得不离开组织的行为,具有被迫性;自愿离职是指由个体自发引起的行为,不具有强迫性。而离职倾向是个体对于其希望离开目前所从事的工作职位的一种行为倾向或态度[5]。

Steers1977 年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组织承诺前因后果模型,该模型指出,个人特性、工作特性、工作经验与组织承诺呈显著相关。进入80年代,Steers 和Mowday又进一步建立了一个模型,根据该模型,他们认为工作期望和工作价值影响员工对工作的主观态度、主观态度影响员工离职或留职倾向,进而直接导致员工流失。Steers 和Mowday模型比以前的研究者更强调非工作变量对离职意愿的影响。指出了对工作不满时,员工可能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改变所处的状况,不足之处在于该模型没有明确指出如何识别选择这些不同方式的员工[6]。

莫布雷模型在工作满意度与流出关系中加入了一些中介变量。他认为员工流失是逐步的,员工满意度降低后会产生离职的想法,但不会立即离职,而是会假设他离职带来的后果。然后考量其他的解决途径,确定流失的意图后才会离职。但该模型还是有一定问题,如它没有讨论员工根据什么评估现有职务和新职务,只能借鉴参考他归纳的个体因素、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因此后来莫布雷在考虑多种情况后将几种模型结合起来创造了1979年版扩展的莫布雷模型,该模型指出,员工流失主要由工作满意度、企业内收益增加的可能性、企业外收益的可能性及除工作外的价值观和偶然因素决定[7]。

Williams 和 Hazer 运用组织承诺来预测离职,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i额工作满意度只是反映了工作这一单一因素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然而组织承诺却反映了员工对组织的全部态度,所以相比之下,组织承诺对离职倾向更具有预测力[8]。

Gerhard 对失业率分别为5%和15%的两组被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证实失业率与离职率呈负相关[9]。

Sheridan 和Abelson 的“尖峰突变”模型指出,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努力保持当前的雇佣状态,而一但员工对工作满意度下降到某一特定的阈值时,就会从保持状态突变到离职状态。该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它把员工向离职点发展的退出过程不再视为预测变量的线性函数。引入了突变因子的考虑。同时,该模型

存在一个问题,它的假设前提是员工会努力保持当前的雇佣状态,而实际上并非所有员工都遵循这一假设[10]。

Lee 和Mitchell 的多路径展开模型脱离了以往模型中员工理性流失的假设式,提出了更感性的主动流失的发展过程。他们假设员工尽管对工作相对满意但还是选择流失,不是因为之前找了新工作,而是基于一些震撼(Shock)的突然事件。并且从留职的角度引入了“工作嵌入”,反映了个人在社会网中被束缚的程度[11]。

Roderick 从个人变量、工作相关变量、环境变量、员工倾向四个方面统计分析了可能导致员工流失行为的因素。其中员工的倾向与最终流失行为的关系最为明显,而且与前面三类变量的相互作用程度最大。

综上所述,国外在员工流失的问题上,他们主要站在宏观的角度考察员工工资、一般培训、劳动力市场结构、失业率等宏观因素研究员工流失的影响。对员工流失所造成的损失以及员工的流失的原因研究很深入,但对企业方面的因素研究不多,这和所处的市场发展状况有关,他们的市场发展成熟,要把这些理论照搬过来,对我们的国情和市场发展情形是不相符的。

(三)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国外员工流失理论的成熟,我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历史原因对此研究起步较晚,几乎是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近几年来主要的研究成果有:

张勉、李树茁(2001)对企业员工流失意愿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后发现: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的流失意愿有明显影响,它可能是人口变量、职业变量和流失意愿之间的中介变量[12]。

王忠民、陈继祥、续洁丽(2001)从企业组织的'角度,通过对组织所处的行业类型、组织的规模、组织的薪酬福利制度和奖励制度、组织对内部分工、来自组织的约束性、组织提供的个人发展机遇、组织内部的工作群体、组织的管理风格及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组织等因素的分析,对员工流失的原因进行了研究[13]。

王季芹、叶仁荪(2001)的研究对高科技员工流失建立内因和外因模型。并且他们还发现员工流失意向受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影响很大,远大于员工个人特点和非工作因素的影响。

符益群、凌文辁、方俐洛(2002)的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员工流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深入指出了心理需求对员工的影响。

而赵西萍、刘玲、张长征(2003)的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SPSS 因子分析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及报酬等四个因素对流失倾向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14]。

张建琦,汪凡(2003)的研究发现了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经理人流失的因素:企业的发展前景、工资福利水平、收入分配和晋升的公平性、职业发展的机会、雇主对经理人的信任与信用[15]。

曾明(2004)从外部、内部、个体等方面对知识员工流失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外部因素包括:员工追求就业能力、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人才需求的增加。内部因素包括:对工作满意程度、对工作期望、交流、企业文化、行业性质、公平性、组织约束、组织领导风格。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和任期[16]。

另外赵映振、刘兵和彭莱(2005)的研究构建了我国特殊背景下的员工主动流失模型。他以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为中介变量,发现薪酬福利、工作投入、人际支持、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流失倾向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他的研究涉及全国不同行业的员工,具有一定代表性[17]。

刘永安、王芳(2006)的研究指出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可分为员工个人自身、与组织和工作相关、环境等三大类因素。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婚姻工作年限。组织工作因素包括:组织的管理、个体与组织的匹配性、员工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压力。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用工

制度、工作机会、企业性质、交通、医疗教育设施、生活成本及生活质量[18]。  国内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某一方面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知 识性员工研究的比较多,而关于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研究很少。

(四)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研究的重要意义:

中小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体现在,创造就业机会,实现适度的规模效率,满足多样化需求,与大企业配套,提高市场的竞争性,孵化

新兴企业和产业等。而员工流失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使企业高层管理者能够对较高离职率的原因做出准确的判断,针对人才流失的原因实现优化管理,达到标本兼治的关键。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论文基本框架:

一、绪  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二、相关理论综述

(一) 员工流失的概念

(二) 员工流失率的概念

(三) 与员工流失率相关的理论早期的激励理论当代的激励理论温勒理论

库勒曲线

员工流失的几个模型

三、XX公司的员工流失现状

(一) XX公司的概况

(二) XX公司面临的行业现状

(三) XX公司的员工流失现状  公司的组织结构

公司员工情况

员工流失情况

员工流失造成的损失

四、XX公司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二) 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三) 员工个人影响因素分析

五、XX公司员工流失的对策

(一) 核心员工的管理

(二) 员工流入的管理

(三) 员工流失的应对策略

六、总结

致  谢

参考文献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首先回顾员工流失的相关理论,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对XX公司

学生姓名:  王培杰

学 号:0802070240

专 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 级: 人力0802

指导教师:  段淑芳

填写说明

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开题报告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开题报告的内容要求:

(1)论题、背景和意义。学生应对论题、选题的出发点、相关背景情况、理论和现实需求、研究成果可能具有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做出简要分析、说明。

(2)研究基础。学生应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准备情况、参与学术研究情况、已发表论文或已完成相关研究情况等做出说明。

(3)研究内容。学生应对所研究问题的研究范围、学术渊源、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研究要点、可能涉及的相关领域和问题、拟采用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对本论题的适用情况、论文主体框架等做出明确说明,对于课题直接相关的已有成果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对已有成果存在的不足和研究空间,做出分析和判断,对可能达到的学术目标做出预测。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5)研究计划。学生应根据自己所确定的论题制订比较详细的研究计划和工作日程。

4.该报告由学生所在二级学院保存。

5. 若有关内容所留空间不够,可另加附页。

离职倾向论文题目

哈哈,楼主,这个题目太多太多了吧,我是企业管理的研究生,我可以推荐几个题目给你,看你自己的研究方向加以选择:(当然也看你的研究水平和档次要求了)1:工作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2:领导者情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3:基于工作嵌入的知识型员工自愿离职研究4: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对国企(中小企业、合资企业等)员工离职影响的实证研究5: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6:基于人—组织动态匹配视角的员工离职意愿研究7:中小企业人才的流动偏好研究8:基于职业兴趣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9:薪酬分层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10:“扁平化”组织结构对中小企业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总之,根据你自己的水平定位和研究方向和档次要求选择合理的、合适的、研究能力范围内的论文题目,这里面有一些是我硕士阶段的论文选题,也有一些是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当然也有是专科的本科的论文选题,选个小的突破口,选个小的题目研究会有帮助,祝你好运,希望采纳

据学术堂了解,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按范围来可以分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按功能来分有六大模块:1、人力资源规划;2、招聘与配置;3、培训与开发;4、绩效管理;5、薪酬福利管理;6、劳动关系管理。每个模块提供五个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一、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题目:1、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2、我国人才测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3、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4、某某省人才中介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完善研究5、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题目:1、基于战略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2、浅谈中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3、论人力资源管理对酒店旅游业的深远意义4、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增值服务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弊端及对策略三、人力资源规划论文题目:1、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问题研究2、论我国企业中的工作分析与人员匹配3、论职务分析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4、企业国际化经营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5、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研究四、招聘与配置论文题目:1、浅谈现代企业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2、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研究3、招聘面试的方案设计与研究4、西部(或农村、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家族企业等)人才引进机制研究5、人才招聘问题与对策分析五、培训与开发论文题目:1、如何挖掘员工的潜能2、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分析3、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问题研究4、研发人员素质测评体系构建5、现代企业人事测评技术及其应用六、绩效管理论文题目:1、浅谈员工绩效管理2、关于构建人力资本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探讨3、浅谈企业绩效评估与员工激励4、论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与公正原则5、企业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七、薪酬福利管理论文题目:1、浅谈薪酬设计2、薪酬制度改革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研究3、福利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4、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思考5、工资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八、劳动关系管理论文题目:1、谈《劳动合同工法》与非正式员工的雇佣关系2、解读劳动合同法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3、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初探4、论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员工关系管理5、论养老保险基金(或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的筹集与管理九、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论文问题:1、精益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2、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与创新3、在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转化4、试论人力资源资本化5、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研究

分析新员工主动离职的原因及管理对策

论文关键词:主动离职 组织社会化 期望

论文摘要:结合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原理,从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预期、磨合和转化阶段入手分析得出新员工主动离职的原因所在,即由于期望落差的存在使得新员工产生离职倾向,新员工和企业在此后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为进行调整,促使新员工将离职倾向实现为最终主动离职的行为。并从抑制离职倾向的产生和减少新员工主动离职实际行动的实现两方面入手,把握新员工组织社会化三大主体即企业、个人和以学校为代表的其他社会主体,提出具体对策和措施。

1 新员工主动离职概念与理论

员工离职概念及其分类

员工离职,“从组织中获取物质收益的个体终止组织成员关系的过程”。据员工离开企业意愿、动因之间差别可划分为三类。本文提及的“离职员工”是在没有受到用人单位任何压力情况下自愿选择离开组织的员工(如图1所示)。

新员工主动离职理论研究及模型

组织社会化理论正成为近年来重要研究方向。组织社会化过程,个人从对职业和组织生活的预期转变为完整意义上组织成员的过程。Van Maanen把过程分为预期、磨合和转化阶段。综合众多学者观点,本文认为,组织社会化是员工为了适应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

2 新员工主动离职基本状况及特征

员工进入公司两个星期、三个月、两年这三个时间段通常是员工流失率最高的时期。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在进入企业半年内完成。且研究对象集中于院校毕业生,因此群体在职业生涯初期的组织社会化结果更具显著性。本文将所研究及访谈对象限定为新入职及入职半年的新员工,多数集中于应届大学毕业生。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把握其特征:员工主动离职及80后的特有工作特征。新员工有50%~60%在前六个月离职,新招聘的管理人员40%在前18个月离职。根据员工离职模型(吉惠兰),员工是否产生离职意愿来自于内外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在没有离职意愿的条件下,员工不会离职。因此企业主要应从新员工的离职倾向入手,进行主动离职情况分析。

80后新员工,据任慈等学者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几点:知识水平较高,容易尝试不同职业;独特的工作价值观,使其易于离职寻找自我价值,更关注自我发展;张扬的个性,使其更敢于轻言离职。

3 新员工离职原因的分析模型构建

入职期望,员工在进入企业前对工作及其他相关方面的预期。期望落差——“个体在工作中的积极或消极体验与其期望的经历之间的差异”。大量实证研究验证了“高期望、低感受”的工作“期望落差”是制约新员工在组织的调整适应过程的主效应变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绩效,也是造成缺勤、离职倾向和辞职的重要因素。

落差是双方造成,可知有效减少期望落差的方式实际主要是单方调整和双方共同调整。新员工的期望的形成是积累的过程,同样企业所能提供的工作现实情况也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而形成的,由此,要求其中一方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并不可行。

新员工主动离职原因探究的社会化阶段构建

组织社会化的过程是渐进式的适应过程,可分为预期、磨合和转化阶段。其中社会化磨合和社会化转化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合。

(1)新员工预期社会化阶段构建。预期社会化阶?段——?个人真正进入组织之前的社会化过程。Jablin等学者指出此阶段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融入某一特定职业和某一特定组织的社会化过程。可见,新员工的期望主要包括职业预期和企业预期。

职业预期是伴随其成长的长期积累社会化过程形成。访谈大部分对象提及:了解某一行业特性,并对其形成预期是在大学期间与学校、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完成。企业预期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企业信息渗透的影响,可分直接和间接渗透。直接渗透主要以招聘的形式完成,以校园宣讲等作为辅助手段。间接渗透以大众传媒及社会效应等形式完成。

(2)新员工磨合阶段及转化阶段构建。磨合阶段后期与稳定阶段紧密相连,甚至在稳定期出现的同时,新员工的社会化转化阶段就已经开始。磨合阶段出现在新员工刚开始工作,经历“进入”组织的一刻。新员工会因角色转换带来的角色认知模糊、组织期望与个人愿望之间的角色冲突而产生挫折感,是期望与现实差异造成“冲击”与“震撼”的阶段。

震惊期是因为新员工清晰地体会到期望与现实工作之间的差距。此时新员工不能及时地调整期望,企业不能正确地意识到期望落差存在,未提供有效的解决方式,造成新员工离职倾向产生。在转变阶段新员工通过转变以往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开始成为组织所接受的人员。

新员工主动离职原因分析

造成新员工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新员工预期落差造成震荡,且企业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缓解新员工的心理落差,促使新员工采取了实际离职行为。

过高的期望水平来源于其所接触的所有社会化主体的影响。例如:家庭单一的观念灌输,认为大学毕业后就应有水平较高的工作;企业在招聘等信息渗透中,过高评价或不真实的描述岗位的工作和环境等。过低的企业实际工作水平是相对于新员工期望而言的。企业不了解新员工的期望,了解后不能提供相应的工作水平且无替代补偿措施。

4 新员工离职管理对策与措施

企业层面

在抑制主动离职倾向产生的方面:企业可积极参与到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预期影响中。如:校园宣讲,提供短期实习或合作项目,组织大学生和企业中员工的交流等形式。运用真实工作预览(RJP)等方法降低大学生预期水平,使其预期水平趋于今后的实际工作。真实的小手册、影音资料或面对面沟通等多种形式都可实现实际工作预览。

在减少新员工主动离职实际行动的实现方面:企业可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主动针对新员工预期方向和水平进行有效沟通,尽力满足其预期,在不能实现的情况下选择其他可行方式进行补偿。提供职业生涯管理帮助。企业应采取一些措施,加强新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和开发,以帮助其完成从组织社会化的磨合阶段向转化阶段的过渡。

个人层面

在抑制主动离职倾向产生的方面:个人可结合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以获得准确的期望方向和水平。如:参加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主动参加实习,与社会企业中的人进行沟通等,利用网络等资源自主了解社会、职业和企业等。新员工在进入企业后,应主动收集企业的相关真实信息。如:主动反馈和信息收集,构建新的员工关系,自我行为管理等均为新员工主动调整期望落差的行为。

在减少新员工主动离职实际行动的实现方面:个人可在遇到期望落差后,利用职业生涯管理思想考虑,不要被近期现象迷惑。

以学校为代表的社会层面

在抑制主动离职倾向产生的方面:以学校为代表的社会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预期。学校等社会主体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准确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与企业合作,让大学生在进入企业前提早接触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预期,提升大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其成为新员工后能以最快的速度及最佳的状态完成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5 结 论

本文分析得出新员工主动离职的原因所在,并从抑制离职倾向的产生和减少新员工主动离职实际行动的实现两方面入手,提出对新员工进行管理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吉慧兰.企业年轻员工主动离职模型及风险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60-61.

[2] 加里•德斯勒. 人力资源管理[M].刘听,吴雯芳,等译.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祖滨.把握新员工的心理周期[J]. Construction Material & Decoration,2009(6):44-45.

[4] 凌文 辁 ,方俐洛,白利刚. 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342-348.

[5] 任慈,赵亮,魏亭.“80 后”新员工工作特征对其离职倾向的影响[J].价值工程,2009(12):139-141.

[6] Mobley W H. Intermediate linka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7(2):237-240.?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企业如何留住员工摘要:给公司加入一些温暖的东西。在我来之前,公司是很冰冷的,墙上到处张贴的是“规定”,“罚款”,没有任何人文关怀。印刷厂里年轻人比较多,在这种死板刻薄的环境里,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生活的很枯燥、压抑。关键词:印刷招聘培训凝聚力我在2009年3月到2010年8月在沈阳当地一家印刷公司实习,并偶尔会帮他们管理一下公司。因为东北的印刷业相对比较落后,大部分公司的职能部门很不健全,所以,在实习期间看到了这家公司存在的很多问题,生产、业务、人力资源甚至都由一个人来管。虽然本人不是人力资源出身,但的确有这方面的一些浅薄经历,现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首先,我想介绍一下印刷企业的用工现状,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1)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印刷厂的生产环境有噪音,有气味,尤其是一些小厂,完全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2)工作时间相对较长;这些年由于恶性竞争,印刷厂的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到很小了,老板们为了赚钱,就必须让机器一直转下去,所以几乎所有的印刷厂都是人停设备不停,工人们上12小时,歇12小时,一周倒班一次,只有在倒班的时候才能有所谓的休息,很悲惨。(3)工人工资相对较低;很难想象,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条件下,印刷工人的工资并不高,沈阳市一台德国进口的价值在800万的印刷设备,印刷机长的平均工资才4000元。很可悲,很可怕。(4)工人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目前,东北印刷业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为没有任何学历的农民工,有一小部分是印刷技校毕业的中专生。(5)工人流动性非常大;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工人的流动性很大,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在我任职之前的一年时间,大略估计一下,全厂120人,人员流动性达到了40%。根本留不住人。这就是在东北大部分印刷企业的用工现状,每个企业的门口都张贴着两个大字“招工”。在我接触公司的人事之后,决心改变这种现状,接下来我说说我使用的一些方法,与大家共享,给公司加入一些温暖的东西。在我来之前,公司是很冰冷的,墙上到处张贴的是“规定”,“罚款”,没有任何人文关怀。印刷厂里年轻人比较多,在这种死板刻薄的环境里,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生活的很枯燥、压抑。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活动:(1)每月由员工自己出一期板报。公司在员工通道里安放了一块很大的白板,每月会把公司的一些事件和大家分享。谜语、笑话、故事……都会使员工们在板报前驻足很久,给他们带来一些乐趣。(2)公司统计了所有员工的生日。每到员工生日的一天,食堂都会给员工做一碗长寿面,我会亲临现场,带领大家给过生日的员工祝福。每到这个时候,我都能感受到员工发自内心的感激。(3)增加奖励、公司制度,有奖有罚。通常在印刷厂经常是只罚不奖,这大大打击了工人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建立奖励制度。有一次我们有本书在“金东全国印艺大奖”上获得了入围奖,全东北只有三家印厂获奖,公司把印刷、装订所有涉及到的工人都进行了奖励。一、开拓招工渠道以前工厂招工,就是在门口挂上两个大字,现在招工越来越难,但靠这种古老的招工方法已经不行了。所以在招工方面做出如下改进:(一)招工启示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和排版才能张贴,因为这是别人对公司最初印象,一定不能随便打个“招工”,留个电话就完事。(二)招工形式多样化;除了张贴招工启示之外,我们增加了报纸、网络等招聘渠道。以前在工厂门口贴招工启示,现在我们把招工启示贴到了早市,公交站,小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在报纸和网络上招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除了招聘之外,还可以对公司进行广告宣传。二、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我始终认为员工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公司留住员工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这会让员工有和公司共同成长的感觉,所以,我们为各个层次的员工制定了培训计划。(一)新员工人职培训。新员工在进入公司之后,对公司是陌生的,而且是持有警惕心理的。通过入职培训,可以让新员工了解公司,缓解紧张情绪,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会让新员工感觉到,公司是重视他们的。为什么传销会让那么多人上当,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新员工培训工作做得特别好,让所有人都能够看到希望,且决定为此奋斗下去。所以,我觉得我们工厂的新员工培训工作要向传销组织学习好的方面。(二)老员工的培训。老员工的培训工作主要在提高技能这一块。随着工人的技能不断熟练,我们会找公司里面的技术骨干给大家做专项技能培训工作,哪儿弱就补哪。这样的好处是,技术骨干有成就感,工人觉得可以不断的进步。最后形成良性循环。(三)中层干部培训。中层干部的培训工作是老板最心疼的培训了,因为这需要动用老板的钱包了,我来了之后连续两年和沈阳聚成培训公司合作,为我们全公司的中层干部做了专场培训。中层干部从来都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培训可以参加。增加了公司中层的凝聚力。(四)每年有一次公司全体的旅游,但我们管它叫拓展训练,因为这个旅游不是单纯的旅游,中间穿插了很多拓展训练的内容,这是全公司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不但玩的高兴,而且还能提高公司的凝聚力。三、结语以上是我在印刷厂实习时候的一些心得,还有很多细节方面需要注意的,在这里就不再展开来讲了,希望能够对印刷厂有些帮助。

一线员工离职率的研究的论文

2022年离职率改善报告范文5篇

人员流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适当的离职率对企业的发展和保持活力是有益的,但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人员流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2022年离职率改善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一、针对新人群体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新员工在试用期内就离职,主要原因是公司在招聘时新员工已经对公司有一种期望,当新员工进入公司工作后发现,期望与现实有很大距离。这个时候新员工通常会处于矛盾状态,努力调整自己心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中同时萌生退意,如果公司没有及时洞察新员工的内心世界,经过一个阶段的思想斗争,有些新员工就会在试用期内离职。

二、工资待遇是新进员工离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薪酬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外部。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新入职基层员工来说,离职成本小,生存需要是主要的,所以对薪酬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公司的薪资待遇比不上同等职位的其他企业,员工离职的概率将会很大。

三、工作比较单一、枯燥、乏味。

由于职业类别原因,有点工作性质比较单一,或者企业在职业发展设置上存在不足,导致员工晋升空间小,发展有限。新员工入职后发现如果干的事情不能学到新的东西,工作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只好通过离职来保证自己能获得水平方向上的职业发展。

四、管理、沟通不畅

沟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直接上司和下级员工之间、高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之间、平级员工之间。

1、新员工将自己的直接上级视为获得关于职位以及公司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员工们如果不能和自己的直接上司建立相互信任,就很难对企业产生依附感;

2、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的沟通也很重要。高层管理者往往站在战略的角度看待公司的发展问题,提出的方针、政策、计划具有前瞻性,但是基层员工多数看到的是现在怎么样,如果缺乏沟通,将导致基层员工不理解高层的做法,对企业的前景不看好;

3、平级员工之间沟通不畅体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的沟通不够。很多员工存在这样的现象:大家同处一个企业,但是相互之间却缺乏一些最基本的了解。员工在企业的人际圈子常常陷于一个小团体,感受不到公司的气氛。

降低新员工离职率方案推荐

一、从招聘抓起

在招聘的操作中,向求职者提供实际工作预览(Realistic Job Previews),让求职者了解工作和公司的实际信息,这些信息应当包含公司的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当求职者被告知工作或公司不好的信息时,他能够做出是否愿意再这样的公司接受这样的工作。

通过坦率的介绍实际工作预览,真正有兴趣、有能力、有符合公司职业规划的求职者会被吸引,而那些只想找份工作的往往被这些信息吓倒。

二、关怀新员工

学会稳固员工的思想,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从而关心他们,给予他们支持。当然,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让他们牚握技能技巧,提升自己的能力,使之实现自己的目标,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在本岗位做出成绩。

三、良好的工作环境

员工把一天生命的三分之一给了公司,想得到的当然不仅是温饱问题。应根据不同员工的需求层次进行不同的满足。如前些年,一些企业在年终时发年货一律是大米、食油等,结果员工不但不领情,反而说很多风凉话。现在这种现象已很少了。同理,现一些单位对员工的福利是“菜单”式的,由员工选择反而广受欢迎。

四、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企业要为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的价值观与员工尽量保持一致,对相同的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是正常的,员工的权力欲、参与欲本没有错,关键是引导。

五、制定人性化薪酬福利政策

以人性化管理为指导思想,在公司总体分配框架内,能够向员工提供多种福利组合,使福利的效用最大化,以最终实现薪酬管理的支持和激励功能。

针对“如何与自动离职员工进行离职面谈”的课题,本公司综合部课题小组各成员积极参与研究,历时一个月多月终于完成,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开展总体情况

1、20__年12月第2周——设定目标。

1)建立员工离职面谈标准化程序;

2)总结离职面谈方法及技巧

2、20__年12月第2周——现状调查。通过对标杆企业的离职面谈程序及技巧的研究,对本公司的离职面谈现状进行调查。

3、20__年12月第3周——原因分析。提交公司现状分析内容。

4、20__年12月第4周——建立离职面谈标准化程序。

5、20__年01月第2周——完成标准化程序修正并提交分析报告

二、离职面谈现状调查结果

根据不同层面的管理者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管理者对直接下属的离职人员几乎都进行离职面谈,人事部门对90%的离职人员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说明离职面谈虽然在整个HR工作特别是在离职管理中越来越受重视。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不能和员工进行很好的沟通,难以从离职面谈中提取有效信息等使得“离职面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从调查数据上显示,面临的所有困难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离职员工所说与所想的不相符”,共20人,占80%,其次是“面谈技巧掌握不够”(9人占36%)、“离职员工不愿配合”(8人占32%)和“改进意见无法实施”(7人占28%)。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遇到比较多的问题,难以从离职面谈中提取有效信息等使得“离职面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改善措施

离职面谈承载着管理者对它的众多期望,但是在现实环境中却面临着种种的困难,需要在离职面谈中加以改善才能更好的面对,更应该对公司的用人环境进行改善:

1、补救和预防行动。建立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桥梁,形成良好的互动渠道,员工的想法和工作中的意见能够及时接收和疏导处理,形成良性正面的工作氛围。同时改善员工健康和工作环境的安全系数等。

2、战略性改进。以员工为导向、给员工授权或开展团队建设活动、改进流程等。以员工为导向、欣赏员工的表现,每一个人都希望受到尊重与赏识,管理者必须学习如何去了解员工的喜好、试着去满足员工个人的期望,对员工的表现给予肯定。“授权”对今日工作环境而言,毫无疑问的是留住优秀人才重要的策略。为了对员工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管理者必须设法让员工有能力独当一面,并且避免对员工事事干预、控制的事情发生。

3、建立离职面谈标准化程序。

4、对管理层人员进行面谈相关知识的培训。

员工离职意味着他的一个职业生涯告一段落,另一个新的职业生涯即将开始。此时,企业如果能够出面对其既往生涯进行全面客观的总结、评价,对其新的职业生涯进行必要合理建议,那么对离职员工来说将是莫大的安慰,也是企业对员工个人发展负责任的表现。因此,离职面谈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体现,既是对离职员工的抚慰或挽留,又是对在职员工的心理安慰,减少员工的离职给在职员工带来心理波动。企业绝不应该把员工离职面谈看作是一种包袱或例行公事,而应该高度重视,并纳入员工关系管理体系之内,使员工离职后仍然能够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

根据对成都房地产市场各岗位薪资水平的了解,预计我公司目前实施的薪资水平属房地产行业薪资总体水平的80分位左右。可见,出现离职率偏高的现象,与薪资因素关系不大。

本报告认为,产生人员离职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上下级沟通不畅。从对部分离职人员面谈的结果上看,员工与直接上级的沟通不足,是导致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公司中层人员尚缺乏主动和下属沟通的意识和技巧,尤其是在工作技能指导方面,以致员工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信息不足时,不能得到部门领导的及时帮助。此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必然引起员工在心理上的不满。

第二、沟通的渠道不畅通。关于公司基层员工建议、投诉等信息,我公司尚无一套完整的.沟通渠道。虽实施了总经理信箱制度,但实施的效果明显不佳。

第三,离职管理水平欠缺。在员工提出离职或公司主动劝退过程中,部门负责人未能与离职人员进行充分的离职面谈,这就增大了员工离职的可能性。

(一)职业发展空间不足。随着员工工作年限、工作技能的不断增加,明确的职业发展空间便是留住员工的重要途径,而目前公司尚无完整的考核体系、培训体系及人员晋升体系,尤其在员工晋升途径上。这必然导致部分具备高技能、丰富经验离职现象的出现。

(二)公司凝聚力不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关系公司人才队伍的稳定性。飞森公司在经历了七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员工的凝聚力问题一直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理念不明确、公司发展战略传达不到位及各部门沟通协调度不够等方面。

(四)奖惩制度不合理。公司已制定了明确的公司奖惩制度,但执行的效果不佳,部分员工抱怨大,这也是员工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第一,在制度规定中,对奖励和惩罚的标准界定不明确,以致奖惩的随意性过大。

第二,在执行过程中,惩罚的力度过大,而奖励的力度过下,以致奖与惩不平衡,员工出现抱怨、不满情绪。

怎么改善离职率

1、首先解决人的问题——把资源用在刀刃上

许多公司的老板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知之甚少,总以为那是职能部门的事情,不知道人力资源管理与自己的工作职责的关系,不懂得管理的本质就是“带领大家一起去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们的共同职责,好的老板一定是好的人事经理。

很多老板宁可花费成百上千万的资源去购买设备,也不愿意为企业内部人才的成长提供必要的资源。而实际上,同样的资源投入,如果用于招聘人才、培养人才的话,投资回报率至少高20倍以上

所以,对于成长期公司老板来说,应该做好三件事情:第一,学习和了解现代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第二,重视人力资源在成长期过程中的作用;第三,建立基础机制,在人才的招聘、培养和使用上投入适当的资源。

2、从人治到法治——制定游戏规则

经常听到有人大谈“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以至于产生很多误解。有人把“人治化管理”当成人性化管理,忽视专业化分工,缺乏职能定位,没有指挥与援权观念,老板或主管可以到处指手划脚,随便指挥。

各种协调文件或工作指令没有留下应有的书面化记录,出了问题不知道找谁解决,差错谁也不肯负责。导致公司内部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士气低落。

真正的人性化管理是什么?人性化管理就是在科学的管理制度下形成的经营机制,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和不断成长,从而维护大多数员工而非某些特殊人员的利益。

在此过程中,员工也可以获得职业生涯方面的规划,得到职业理念、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升从业技能以及职业心态,并进一步享受完美的人生。

当然,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通篇“罚、罚、罚”,因为制度本身是告诉员工,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而不仅仅是告诉他们做了以后有什么下场。

为此:

第一,建立一套适用的管理制度,不用急着考虑完不完善;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有了这套基础管理制度,你将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避开个人情绪的影响。

第二,培训、管理制度的督导执行;

第三,及时评估考核,并适当激励。

3、激励——建立公平、公正、具公信力和吸引力的激励制度

制度的贯彻执行除了持续的培训和督导之外,激励是重要的维系因素。没有激的团队,必将导致平庸的业绩和浮躁的人心。

说到激励忍不住又要说到钱,处于成长期的公司钱少是现实,那么,拿什么来激励?

其实,员工激励是多角度、多元化的,不一定每次激励都要花钱——但一定要花心思。除了金钱之外,我们其实还有很多激励手段可以使用—

(1)事业激励:在考虑有效的实施激励机制时,如果通过反复灌输,使得员工认可企业所从事的事业,感受到企业从事的事业能够提供给他很强列的实现社会使命的责任感,可以拥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抱负,就能够激励员工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建设企业的事业中去。

(2)现实和期望激励并重:处于成长期的公司现实和期望两个方面的激励缺一不可。例如,让员工拥有企业的股份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样可以真正把企业利益与员工自身利益连在一起。

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制度的改革内容。员工是企业真正的主人,通过拥有股份形式参加企业管理。另外如现在在高科技公司里非常流行的一个概念“期权”。

期权的持有人(员工,管理层人员)有权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未来某一特定日期),以一定价格向对方(公司)购买或出售一定的股票或债券。这对于吸引人才、激励员工非常有效。

(3)感情激励:事业、物质的激励是有效的,但还不够,还要感情激励。由于成长期的公司工作相对来说往往难度大,不可预测性强,因此,创造温馨的企业人际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是重要的激励手段。

(4)因人而异:对员工的激励不能千篇一律,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以达到激励职工的目的。

(5)因时而异: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不同的阶段,工作的重心自然会发生转移。因此,企业的激励机制也要随之作相应的调整,通过最合适的激励手段来激励员工发挥能量,共同完成下一步的组织目标。

老板所要做的三件事情是:

第一,认清激励的本质,辨析各种激励手段的效用,使用方法以及使用场合;

第二,切忌奖惩的随意性,不能让激励性质的奖惩失衡,更不要让激励变成“人手一份、人人都有”的福利;

第三,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以公正、公平来维护激励制度的公信力,使其能够发挥应有的激励效果。

4、精神物质双管齐下——光画大饼是不够的

员工把老板空口许诺、动辄畅谈美好远景叫做“画大饼”。如何避免“画大饼”,需要在以下三个方法注意:

第一,仔细考量公司的资源状况,能付出多少回报是多少;宁可把丑话说到前面,也不要失去老板在员工心里的威信,老板更不能为了取悦员工拿自己的信用开玩笑;

第二,对于绝大多数员工来说,光“画大饼”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实实在在的物质报酬来维护基本的生活需求。老板可以不拿钱也干活,因为公司是你的。

作为员工,我凭什么要无私奉献,冒失去现实物质收益的风险呢? 第三,光要物质也不行,适时展望公司的美好前景,给所有的员工描绘出未来的蓝图,能够起到物质激励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能够激起员工们旺盛的斗志。

5、机制是第一生产力——谈钱太俗,谈文化太虚

对于真正意义的人来讲,你光和他谈报酬,他可能认为你这个老板惟利是图,没有做大事业的能力;如果光和他谈文化“画大饼”,他又可能认为你净玩虚的,做人做事不实在,为此,建立一套科学的用人机制——严格意义上来

人员流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适当的离职率对企业的发展和保持活力是有益的,但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仅更重视对员工忠诚度的塑造,同时也通过种种措施来保证核心员工的留驻。然而,总会有人因对企业现状不满而选择离开,人员流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适当的离职率对企业的发展和保持活力是有益的,但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一、调查目的、对象及方法

1、调查目的

为了更加清楚全面的的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提高公司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度,使他们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改进公司管理模式使公司管理更加科学和人性化,实现公司可持续性的和谐的发展。

2、调查对象

通过对本企业近4年的离职记录进行统计及进行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统计离职记录190份,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100%。完全符合抽样调查的原则,该样本具有代表性。

3、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在查阅国内外有关人力资源文献资料基础上,对问卷进行认真设计,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并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提出相关对策。

对于企业员工来说,离职相对较小,从时间、成本、组织工作量来说很方便。再而普查的结果更为准确。

二、调查内容

1、员工离职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员工离职原因主要可分为薪酬水平原因(60%);薪酬的公平性或激励性原因()、个人身体、志向或家庭原因(25%)、缺乏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34%)、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27%)、难以承受工作压力(25%)、个人性格与工作内容不相适应(10%)、团队氛围原因(20%)、办公环境原因(30%)、行业性质或政策原因(5%)。

在通货高度膨胀,CPI不断攀高的情况下,薪酬水平无疑成为员工离职的首要原因,占60%,薪酬的公平性或激励性原因占32%;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根据自身情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重新规划,其中选择缺乏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而离职的占34%。

2、员工离职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员工的离职高峰期集中在第一季度,占总离职人数的53%,春节后成为员工跳槽的高发期,其后的三个季度中,离职率逐季下降。这成为一种普遍规律,不同岗位间差异性不大。

3、离职员工工作年限

离职员工在本公司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的有11人,占6%;2-4年的有31人,占16%;2年以内的有48人,占25%;1年以内的有100人,占53%。工作在一年以内的员工辞职率比较高,工作在一年内员工思想不稳定,仍处于选择期,工作在2年以上员工相对比较稳定。

4、离职员工籍贯

调查显示,离职员工籍贯为本地区有80人,占;在外地有110人,占,表明在企业中当地员工相对比较稳定。

5、离职员工文化程度

离职员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2人,占;初、高中的有28人,占;大专及以上有130人,占。企业中大专以上员工离职率较高,大专以上员工具有高等教育学习经历,很多人不愿意一直从事一线岗位工作,同时在积累经验后,工作经验为跳槽增加类筹码。

三、调查分析

1、1年一般会出现在初涉职场未满两年的时间段。主要受尝试性就业心理的影响,很多人抱着“先找份工作做起来,不好就换”的心态开始第一份工作,或者想象这个行业或这家公司“不错”而进入企业,当发现环境、人际关系、工作责任和强度等不能适应时,便果断离职。

2、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迅速提高,对收入的预期也在提高。年轻、受过教育的员工对薪酬的期望值更高。由于专业特征强,多数企业不愿跨行业招募,而行业内人员的频繁流动又使企业不愿提供专业培训,提高薪酬成为招人、留人的最好手段。

3、管理方式粗放。管理方式粗放,形式单一,使员工产生抵触情绪,而很多干部是从技术做起,缺乏专门的管理沟通经验,导致部分员工带情绪离职。

4、专科以上学历人群离职率最高。经过两三年的成长,不少人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升值资本,希望拥有更大的职权。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如果不能在两三年里获得提升,那就意味着在这家企业的前途终结。这个年龄层的离职常常是为了寻求“升位”。

5、工作延点,没有节假日,正常的公休得不到保证,员工幸福指数下降。

四、调查总结与建议

1、改变管理方式。在“80后”员工日益崛起的今天,企业如果不能尽快转变管理策略,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人才管理危机。除了薪酬以外,员工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更加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更需要得到的是公司对他们能力的认可和肯定。

2、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其满意度。

3、改善工作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员工待遇,包括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待遇。

4、合理安排员工学习时间,培训要有针对性,科学处理工学矛盾,保证职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和学习时间。

5、加强内部沟通不单单是上下级之间,还有员工之间。多组织一些企业内部的团体活动鼓励员工多多参与加强感情。

6、对员工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和多种渠道进行了解,以便更合理的解决员工面临的当前的现实的问题

降低离职率的关键是提亭企业的凝聚力,凝聚力提高了,想走的人也就不多了。企业的凝聚力,是指企业及其行为对员工产生的吸引力的程度。一个凝聚力强的企业,其员工一定紧紧围绕企业目标,精诚团结,互相信任, 互相协作,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团结有力的工作氛围。领导者的工作对象,首先是团结人和用好人的问题。故而,人才起用和人心顺逆,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人心所向,无往而不胜;人心所背,则会一事无成。作为领导,必须善于用人、管人,努力凝聚人心,调动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那么,身居帅位,如何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呢?工具/原料凝聚力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企业的领导者应把一定的精力放在企业凝聚力的建设上,使企业员工精诚团结,上下形成一股劲,拧成一根绳,以强大的企业凝聚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凝聚力不仅是维持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企业潜能的发挥、效率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领导者应在工作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并引导员工努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工作。企业凝聚力——企业基业长青的原动力,企业生存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的第一战斗力。为什么你的企业内部总是有矛盾?为什么你的企业服务总是不到位?为什么你布置的工作属下总是做不好?关键在于:企业凝聚力!所以,人们经常期待所谓管理大师或培训大师为其企业植入凝聚力,像类似的培训邀请经常遇见。要知道凝聚力必须自己亲力亲为去提炼,它不是可以从货架上买到的,更别妄想别人可以赋予给你。就像领导力一样,不可以被赋予,只能自己去提炼。一个群体如果没有企业凝聚力,就像是一盘散沙,如何让团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拥有最大的战斗力,这是所有企业的共同希望。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当今是团队作战时代,一个企业仅靠个人的能力显然难以生存,唯有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使其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一个优秀的、具有企业凝聚力的团队才具有战无不胜的竞争力。企业凝聚力已经成为一个人乃至一个企业立足当今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步骤/方法01优厚、公平的福利待遇。一般来说,企业对员工的激励,物质激励一直是第一位的,这也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原理。这里讲的“优厚”,是指对员工要有吸引力。 02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与传统的管理学派相对应,与把员工比作工具或机器上的一只镙丝钉相比,它注重对人的关爱,强调与员工互动的沟通交流,创造员工满意。 03职工参与职工参与是企业民主化经营管理的一种手段。职工大都在一线工作,具有岗位实践经验,并能够为公司提供大量真实有效的信息,有利于公司的正确决策。 04建立学习型组织除了较好的福利待遇之外,企业还要让员工有培训发展的空间。鼓励员工学习、创造培训机会等,更重要的是要让员工在自己有兴趣的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 05领导的人格魅力近十多年来,中国确实出现了很多的“企业英雄”,他们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团结了一帮人马,创下了骄人的业绩。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企业领导的人格魅力是多么地重要。 06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善用人才和善于决策是一个合格领导者所应具备的才能。凡是成功的领导人,无不是在虚心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慎重决策的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的故事,对每个领导都是很好的启示。07企业的共同愿景从短期看,一个企业要有一个工作目标;从长期看,企业要有一个使全体员工共同为之奋斗的发展规划与蓝图。无论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企业都必须做到与员工充分沟通,要让员工看到企业及个人的希望。08优美、安全的办公环境优美、安全的办公环境,不仅仅是树立企业形象的需要,由于企业注重了员工的职业安全,并为他们创造了合法的办公条件,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而认同感是企业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基本条件。注意事项不论是军队,还是企业,在竞争中都需要高昂的士气支撑,但强调军队士气不等于否认战略战术与军事技能,同样,强调企业士气也不等于否认竞争战略与基础管理。高昂的士气,是企业机体健康的标志,是企业保持长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风向标。士气是一种精神,激励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团结互助,不畏困难,坚定目标,不断进取,达成卓越。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降低员工离职率: 1、在面试方面要严把进门:关企业稳定并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依靠一只稳定、可靠、高素质的队伍来为其打拼。如果一个企业人员跳动频繁,可想而知其可能没有什么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来留住现有员工,那么它的运营、管理、绩效、效率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且都不理想。因此,企业就要先从面试方面把好关,为企业招来合适,优秀的人才。一位有经验的面试官可以从求职者的简历中看到某种迹象。一个频繁跳槽的求职者,其简历上的工作经验也五花八门,所工作过的公司也很多。问其跳槽理由,含糊其辞,没有说服力。因此,对这样的求职者,企业应该谨慎聘用。 2、企业对求职者应该坦诚相见:对人力资源经理来说,找到人才不是特别难的事情,而寻找到特别合适、非常优秀的高端人才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人才对那些具有良好文化背景、不断追求可持续发展、视人才为自己最宝贵财富的企业来说,聘用后就不会轻易放走。所以,人力资源经理最苦恼的是如何挖到那些优秀人才。而有的人力资源经理在终于找到这样的人后,为了自身的绩效考虑,可能会想尽办法把企业目前状况描绘得如何好、前景如何灿烂、福利如何优厚有竞争力。在该人才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发现企业的现状与原先描述的一点也不一样,一定会产生极大的失望感。因此,该人才辞职跳槽就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企业在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后,对企业自身状况一定不要夸大其词,不要给求职者一个永远也得不到的诱饵。要使求职者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现状是什么,让其有心理准备。一旦求职者选择进入企业工作,就不会轻易跳槽。 3、用良好的薪酬来吸引员工,留住员工:企业若想大有作为并不断发展,实现企业目标,就要先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当然并不全是通过薪酬,还有其它诸多方面的措施,但薪酬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1)应使薪酬具有市场竞争力。企业要经常对薪酬福利进行市场调查,既不能使自己的薪酬水平比市场水平低,这样就吸引不来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当然也留不住高素质、高能力的员工;也不能使自己的薪酬水平高于市场水平太多,这样虽然有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但会加大企业负担,一旦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面对固定、庞大的员工薪酬福利费用,会形成很大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状况和实力,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2)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目前,很多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走上了上市之路,一些上市公司使其核心员工持有公司的一部分股份。这样做,可以更加牢固地留住核心员工,使其命运与公司命运结合在一起,发挥核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自己的未来与企业的未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3)实行福利多样化。一家薪酬设计很好的企业,其薪酬不仅包括工资、奖金、各种补贴,还包括各种商业保险,以及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给员工做团队建设。这些团队建设活动包括拓展、植树、聚餐、游玩、健身等,或者逢年过节、员工生日,发些礼物、购物券。这些活动都使员工感受到了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和企业整体的凝聚力、向心力。 (4)鼓励员工在知识上多多提高自己。很多有远见卓识的企业都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充电,并对某些课程、短期培训、获得的学历等给予全额或部分报销。员工在自身知识、修养提高的同时,也会把这些知识转变为企业能利用的部分,这样可以达到企业、员工双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4、用真诚、情感留住员工:员工是人,不是一部不停运转的机器。严格的纪律、考核,威严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但在这样一种缺乏人情味的企业工作,员工的感受也一定是不好受的。人作为一种复杂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仅追求薪金上的满足感,还会追求受尊重、自我发展、成就等更高层次的满足感。因此,如果仅依靠薪酬单方面的措施,只能暂时留住员工,一旦员工寻求到一份更能提升自己、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工作,哪怕预期薪酬比现在少,也会选择离开。因此,企业要会用情感留住优秀员工,关心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使他们对企业更忠诚,更有工作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5、制定长、短期培训计划,注重员工发展:员工进入一家企业工作时,不仅会考虑薪酬待遇是否公平合理,还会考虑在这家企业中,自身是否会有成长和进步的机会。企业与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个人发展了,会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实现企业的目标;而企业目标的达成,也会使个人的目标实现,使个人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级别的员工、不同的需求和职业发展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长、短期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不断学习深造的机会,使员工感受到在企业中工作是有发展、有前途的。 6、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提升空间:一家可以给员工提供良好成长和提升空间的企业,哪怕薪酬可能没有达到员工目前期望,但员工也会继续留在该企业。因为自身的发展、成就可以为员工带来更大的满足感,有利于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 (1)建立内部提拔机制。企业通过创造良性的竞争氛围,提拔那些勤奋努力并为企业做出了一定贡献的员工,这样会更加激发受到提拔的员工的工作热情,并刺激还没有得到提拔的员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和员工都朝着预定目标前进。例如,在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公司,采取每两、三年提拔的制度,即根据员工的绩效,每年对员工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做出是否提拔的决定。因此,不论员工入职时的职位是高是低,只要员工在该岗位做出出色的成绩,一样会得到升职奖赏的机会。 (2)提供内部流动空间。如果一家企业内部高度分工,高度专业化,那么,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可以使员工掌握专业化技能,但另一方面会使工作单调,阻碍企业内部员工流动性,不利于员工未来发展。员工在一个岗位中如果工作的太久,而且发现不会再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后,会产生不安、倦怠感,甚至可能会到别的企业寻求更有发展的工作。因此,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多种发展渠道,在尊重员工本人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员工申请企业内部职位空缺,为员工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尽情施展他们的才华,为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1、本月值得关注的是***分厂,因订单减少,使员工待遇受到影响,员工普遍存在不稳定情绪,导致因待遇问题而离职人数增加; 2、近几年城市建设加快,有不少员工家里土地被政府征用而获得赔偿金,在公司工作就为了混社保,但是较大的工作压力促使部分打算混日子的员工离职,重新找轻松的工作或者直接自己创业。 3、因家庭原因离职的员工也不占少数,不少员工抱着‘’落叶归根‘’的想法,回家修房子、相亲、结婚 、子女入学等问题也影响一部分出门打工的员工,再加上近年沿海一带普遍存在用工荒,很多企业已经将产业线内迁,再加上四川灾后重建,政府推出更多的投资优惠政策,许多知名企业纷纷选择在成都落户,如富-士-康、戴尔等,员工找工作变得更容易,许多人选择就近找工作而离职; 应对策略 1、加快公司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调整,尽快使工作走向正轨,切实提高产量; 2、订单不饱和期,积极开展员工座谈、员工培训、劳动竞赛等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增进团队凝聚力的活动。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关键岗位员工加一定的薪资; 4、加大人事考核力度,全面了解部门之间的相关工作,为公司储备人才和招聘合格员工,严格把握和选拔人员标准; 5、加强和职能部门人员进行工作生活上的沟通,提高管理能力,了解部门人员的心理状况 和生产状况,积极提出对策。 6、加强对离职员工的管理,建立”回聘制度”,鼓励“核心人才”回归。 7、将员工离职率纳入每月对基层干部的考核体系中。 8、关心年轻员工的婚配问题,不用回家找对象,提供就地取材找对象的途径(如举行单身联谊派对);子女入托就学问题;落本地户口问题。 人员离职率分析报告 [篇3] 一、公司离职现状 2011年是公司迅速发展的一年,人力资源部在公司的领导的正确决策下,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正规化和高效化建设,不断完善各部门各岗位员工的招聘任用和合理配置,截止2012年4月2日,公司在职总人数为154人,2011年全年、2012年1月至3月共招聘各类岗位员工150余人,但是,公司目前离职率仍然较高,2011年全年、2012年1月至3月离职人数为145人,月平均离职率为8%。 1、2011-2012年离职员工部门别分析 表1 各部门人员流失率统计表 由上表可见,公司2011全年、2012年1至3月离职人数为153人,商场高层较为稳定未出现离职,财务部、商场综合办、中心商管部人才流失率也较低;其他各部门人员流失率过高。 2、离职员工离职时间分析-图1 2011年各月份离职人数/离职率曲线图 说明:公司2011年全年离职人数为121人,年离职率为80%,月平均离职人数为10人,月均离职率,尤以8月份为最高,其次为2月、12月;1月份离职率最低;其他时间基本持平。 图2 2012年1-3月各月份离职人数/离职率曲线图 3、离职员工在职时间分析 表2 离职员工工作期限分析表 图2 离职员工在职时间分析图 由上可见,公司试用期内离职人数为38人,约占总离职人数的24%;试用期后至六个月内离职总人数 2 为34%,在离职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最高;在职六个月以上离职的员工总人数为63人,其中14人为在职两年以上的老员工。 4、离职员工职务级别分析 表3 离职员工职务级别分析表 说明:2011年共有4名部门经理、3名部门副经理离职,主管级离职116人,员工级离职130人。4名部门经理中2名为人资经理,1名为法务经理,1名为市场二部经理;3名部门副经理分别为物管部副经理、市场二部副经理、市场三部副经理。 二、员工离职利弊分析 1、员工离职的利 员工离职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保持一定的流动是有益的,比如可以减少企业人员冗杂的现象、激发公司内部适当的竞争、增加工作效率,也可以为其他员工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并且还能引入新鲜血液,增强企业活力。 2、员工离职的弊 (1)当员工决定辞职并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时,就一定会心不在焉,其工作效率自然会明显下降,这一点在一些比较重要的特殊岗位上显得特别明显。 (2)员工跳槽后该职位形成空缺,这会使部门的工作运转效率受到影响,降低工作效率。 (3)员工的跳槽在无形之中也使其他员工士气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稳定员工的情绪,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员工的辞职有的较突然,公司人力资源部需要着手招聘新员工,增加了招聘费用,特别是一些中高层人员。 (5)人力资源部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对新聘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增加了培训成本。 (6)新聘员工对业务有一个适应、熟悉和了解的过程,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会大打折扣。 三、离职原因分析 从各离职人员提交的离职报告及离职面谈情况来看,多数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不适应公司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原因,这只是较为笼统表面现象,我们应探究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通过座谈会、走访调查等途径进行细致的分析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试用期内离职原因分析 人力资源部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招聘、面试,在对求职人员进行初试筛选后,推荐合格者到用人部门参加复试,经过层层面试,又对通过者进行相应的背景调查,最后才确定入职的人选,尽管如此,仍有个别员工在试用期内离职,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入职前几天内自动离职,约占离职总人数的5%,主要为一些基层岗位,如安保员、电工,此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其求职心态不端正,多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求职,在面试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后,工作几天就自动离职。 (2)试用期内主动离职,约占总人数的10%,主要是因为其不适应公司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方式,或薪酬待遇达不到其要求。 (3)试用期辞退,约占总离职人数的3%,主要是因为在试用期内发现其业务技能、工作积极性等原因不符合公司的要求而予以辞退。 2、个人发展,谋求更好的职业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当职业发展空间不足、公司不能为其提供好的晋升空间或机会时,一些员工会考虑离职,尤其是工作一年以上的老员工,有些还是业务技能较好的优秀员工,此种情况造成了公司人才的流失。 3、个人能力与公司发展不相符合 由于性格偏好、个人能力或是专业限制等问题,员工不适应现岗位的工作而离职,此种情况约占离职总人数的6%。 4、工资不能满足要求 员工对公司的期望值过高,入职后反差太大,薪酬福利达不到员工的预期要求也是造成离职的一个原因。 5、结婚、生育等家庭原因 个别员工因为回家结婚,或是因为生育而辞职,此种情况是多数公司普遍存在的状况,在公司总离职人数中只占少数,约为2%。 6、公司凝聚力、执行力不强 企业文化的建设关系公司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公司在发展历程中,公司员工的凝聚力、工作执行力、企业归属感问题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急待完善和提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理念没有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内心、公司各项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及各部门沟通协调度不够等方面。 7、上下级沟通不畅或人际关系不融洽 从对部分离职人员面谈的结果上看,员工与直接上级的沟通不足,中层管理人员领导管理艺术的欠缺是导致员工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公司中层人员主动和下属沟通的意识和技巧淡薄,尤其是在工作技能指导方面,以致员工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能得到部门领导的及时帮助。此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将不利于团队凝聚力及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易于造成员工流失。 8、因公司商业性质导致员工对节假日的期望无法实现 结合临沂实际情况,公司现规定每月三天带薪休假制度,其他法定节假日暂无,针对于此,人力资源部曾对员工进行过专项调查,发现一些员工存在不满情绪,并导致个别员工离职。 四、正确处理员工离职、培养员工忠诚度、保持合理的员工流失率的措施 1、首先应当从选拔人才阶段着手 健全、合理、良好的招聘机制会培养出员工的忠诚。招聘过程中,应把招人和留人结合在一起,对其性格、价值观、求职动机、期望值作充分的了解,排除只注重应聘者的知识和能力的'行为。 同时在招聘过程中加强对应聘者的全面考察,慎承诺、重兑现,让求职者充分了解公司及其工作的情况后进入公司,以免因对公司不适应而离职。 2、提升中层领导的领导艺术和能力,加强对中层管理者管理技能的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公司各部门共同协作的结果。它需要各级管理者的共同关注。 各部门领导是员工接触最频繁的直接领导,其行为不仅影响到部门工作的展开,而且直接影响到员工个人的意识与行为。公司应加大中层管理者领导艺术和能力的培训力度,在提升中层管理人员自身管理能力、意识及素质的前提下,使其自觉地将履行领导职能,恰当分工、协调管理、提高工作有效性,拓展联系等和谐统一。 同时在中层管理者中,应适当推行优胜劣汰,对部分不合格的中层管理者进行岗位考察淘汰,改变其只上不下的任免做法。 3、完善沟通机制,架构良好的沟通平台,处理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建立横向与纵向的沟通机制,最大限度地缩短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主管领导通过与员工的沟通,强化员工的积极行为,激励员工向企业目标前进。同时沟通有利于员工的情绪表达,为员工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情绪表达,并满足了员工的社交需要。良好的沟通环境,还可以起到员工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补的作用,使其在沟通中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又是知识和信息的吸收者,员工彼此学习,互相提高,增进人际关系的交往。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团队、创新、效率、和谐、奉献等企业文化理念通过引导、灌输、示范融入制度,继而融入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中。 5、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方式,完善激励机制的导向性 以事业、感情和待遇来激励员工,将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和企业归属感,促进企业凝聚力的形成。 6、加强员工培训,完善培训机制 能否提供有利于员工发展的培训学习,也会对员工离职行为有影响。员工在企业组织中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这既利于企业也利于员工个人发展。当员工体会到自己在公司中会有良好发展时,就会不断融入公司,这也将有利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7、完善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制定有效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风险程度、责任大小、权利范围等要素,完善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不仅使每个员工都能明明白白、有条不紊地各负其责,并能激发每个员工的潜在创造力和享受工作的成就感。同时它也是其它诸如考核、奖惩等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8、提升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作用,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及原则性 简单的说,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就是把最合适的人安排到最合适的部门,通过提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来灵活执行招聘、薪酬、培训、考核等职能,关注员工,不断改善员工与其主管之间的关系,使公司内部气氛融洽,让每一个员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具体来说: 1)用人部门在进行机构调整、人员规划时,需人力资源部门在公司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参与; 2)公司相关人力资源政策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解释并执行,需用人部门协助传达落实; 3)加强人力资源部门在职能管理中的流程规范化、制度化; 4)实现人事事务性工作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工作合理化分配,加强在制度建设方面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部通过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及原则性,达到为其他职能部门及公司员工提供、满足各项人事服务的同时又增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部 2012年2月9日

员工离职问题研究本科论文

分析新员工主动离职的原因及管理对策

论文关键词:主动离职 组织社会化 期望

论文摘要:结合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原理,从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预期、磨合和转化阶段入手分析得出新员工主动离职的原因所在,即由于期望落差的存在使得新员工产生离职倾向,新员工和企业在此后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为进行调整,促使新员工将离职倾向实现为最终主动离职的行为。并从抑制离职倾向的产生和减少新员工主动离职实际行动的实现两方面入手,把握新员工组织社会化三大主体即企业、个人和以学校为代表的其他社会主体,提出具体对策和措施。

1 新员工主动离职概念与理论

员工离职概念及其分类

员工离职,“从组织中获取物质收益的个体终止组织成员关系的过程”。据员工离开企业意愿、动因之间差别可划分为三类。本文提及的“离职员工”是在没有受到用人单位任何压力情况下自愿选择离开组织的员工(如图1所示)。

新员工主动离职理论研究及模型

组织社会化理论正成为近年来重要研究方向。组织社会化过程,个人从对职业和组织生活的预期转变为完整意义上组织成员的过程。Van Maanen把过程分为预期、磨合和转化阶段。综合众多学者观点,本文认为,组织社会化是员工为了适应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

2 新员工主动离职基本状况及特征

员工进入公司两个星期、三个月、两年这三个时间段通常是员工流失率最高的时期。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在进入企业半年内完成。且研究对象集中于院校毕业生,因此群体在职业生涯初期的组织社会化结果更具显著性。本文将所研究及访谈对象限定为新入职及入职半年的新员工,多数集中于应届大学毕业生。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把握其特征:员工主动离职及80后的特有工作特征。新员工有50%~60%在前六个月离职,新招聘的管理人员40%在前18个月离职。根据员工离职模型(吉惠兰),员工是否产生离职意愿来自于内外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在没有离职意愿的条件下,员工不会离职。因此企业主要应从新员工的离职倾向入手,进行主动离职情况分析。

80后新员工,据任慈等学者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几点:知识水平较高,容易尝试不同职业;独特的工作价值观,使其易于离职寻找自我价值,更关注自我发展;张扬的个性,使其更敢于轻言离职。

3 新员工离职原因的分析模型构建

入职期望,员工在进入企业前对工作及其他相关方面的预期。期望落差——“个体在工作中的积极或消极体验与其期望的经历之间的差异”。大量实证研究验证了“高期望、低感受”的工作“期望落差”是制约新员工在组织的调整适应过程的主效应变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绩效,也是造成缺勤、离职倾向和辞职的重要因素。

落差是双方造成,可知有效减少期望落差的方式实际主要是单方调整和双方共同调整。新员工的期望的形成是积累的过程,同样企业所能提供的工作现实情况也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而形成的,由此,要求其中一方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并不可行。

新员工主动离职原因探究的社会化阶段构建

组织社会化的过程是渐进式的适应过程,可分为预期、磨合和转化阶段。其中社会化磨合和社会化转化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合。

(1)新员工预期社会化阶段构建。预期社会化阶?段——?个人真正进入组织之前的社会化过程。Jablin等学者指出此阶段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融入某一特定职业和某一特定组织的社会化过程。可见,新员工的期望主要包括职业预期和企业预期。

职业预期是伴随其成长的长期积累社会化过程形成。访谈大部分对象提及:了解某一行业特性,并对其形成预期是在大学期间与学校、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完成。企业预期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企业信息渗透的影响,可分直接和间接渗透。直接渗透主要以招聘的形式完成,以校园宣讲等作为辅助手段。间接渗透以大众传媒及社会效应等形式完成。

(2)新员工磨合阶段及转化阶段构建。磨合阶段后期与稳定阶段紧密相连,甚至在稳定期出现的同时,新员工的社会化转化阶段就已经开始。磨合阶段出现在新员工刚开始工作,经历“进入”组织的一刻。新员工会因角色转换带来的角色认知模糊、组织期望与个人愿望之间的角色冲突而产生挫折感,是期望与现实差异造成“冲击”与“震撼”的阶段。

震惊期是因为新员工清晰地体会到期望与现实工作之间的差距。此时新员工不能及时地调整期望,企业不能正确地意识到期望落差存在,未提供有效的解决方式,造成新员工离职倾向产生。在转变阶段新员工通过转变以往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开始成为组织所接受的人员。

新员工主动离职原因分析

造成新员工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新员工预期落差造成震荡,且企业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缓解新员工的心理落差,促使新员工采取了实际离职行为。

过高的期望水平来源于其所接触的所有社会化主体的影响。例如:家庭单一的观念灌输,认为大学毕业后就应有水平较高的工作;企业在招聘等信息渗透中,过高评价或不真实的描述岗位的工作和环境等。过低的企业实际工作水平是相对于新员工期望而言的。企业不了解新员工的期望,了解后不能提供相应的工作水平且无替代补偿措施。

4 新员工离职管理对策与措施

企业层面

在抑制主动离职倾向产生的方面:企业可积极参与到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预期影响中。如:校园宣讲,提供短期实习或合作项目,组织大学生和企业中员工的交流等形式。运用真实工作预览(RJP)等方法降低大学生预期水平,使其预期水平趋于今后的实际工作。真实的小手册、影音资料或面对面沟通等多种形式都可实现实际工作预览。

在减少新员工主动离职实际行动的实现方面:企业可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主动针对新员工预期方向和水平进行有效沟通,尽力满足其预期,在不能实现的情况下选择其他可行方式进行补偿。提供职业生涯管理帮助。企业应采取一些措施,加强新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和开发,以帮助其完成从组织社会化的磨合阶段向转化阶段的过渡。

个人层面

在抑制主动离职倾向产生的方面:个人可结合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以获得准确的期望方向和水平。如:参加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主动参加实习,与社会企业中的人进行沟通等,利用网络等资源自主了解社会、职业和企业等。新员工在进入企业后,应主动收集企业的相关真实信息。如:主动反馈和信息收集,构建新的员工关系,自我行为管理等均为新员工主动调整期望落差的行为。

在减少新员工主动离职实际行动的实现方面:个人可在遇到期望落差后,利用职业生涯管理思想考虑,不要被近期现象迷惑。

以学校为代表的社会层面

在抑制主动离职倾向产生的方面:以学校为代表的社会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预期。学校等社会主体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准确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与企业合作,让大学生在进入企业前提早接触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预期,提升大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其成为新员工后能以最快的速度及最佳的状态完成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5 结 论

本文分析得出新员工主动离职的原因所在,并从抑制离职倾向的产生和减少新员工主动离职实际行动的实现两方面入手,提出对新员工进行管理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吉慧兰.企业年轻员工主动离职模型及风险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60-61.

[2] 加里•德斯勒. 人力资源管理[M].刘听,吴雯芳,等译.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祖滨.把握新员工的心理周期[J]. Construction Material & Decoration,2009(6):44-45.

[4] 凌文 辁 ,方俐洛,白利刚. 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342-348.

[5] 任慈,赵亮,魏亭.“80 后”新员工工作特征对其离职倾向的影响[J].价值工程,2009(12):139-141.

[6] Mobley W H. Intermediate linka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7(2):237-240.?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1. 我国风险投资人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 关于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的对策研究 3. ***市(县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发展方向研究 4. 中国劳动力流动及户籍问题研究 5.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6. 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的相互制约分析 7.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匹配问题研究 8. 中国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9. 现代企业人事测评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10. 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问题研究 11. 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 12. 研发人员素质测评体系构建研究 13. 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14. 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思考研究 15. ***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16. 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研究 17. 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18. 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体现研究 19. 绩效考评方法体系研究 20. 小型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 21. 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研究 22. 企业销售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23.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24. 薪酬制度与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25. 企业管理中的激励问题研究 26. 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研究 27.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发展研究 28.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29. 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研究 30. 人才资源国际流动的问题研究 31. 基于工作绩效的雇员流动机制研究 32. 招聘面试的方案设计与研究 33. 国有企业绩效考评问题研究 34. 人力资本道德素质的培养研究 35. 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36. 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与应用 37. 手机终端零售人员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研究 38.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机制研究 39. 工作绩效评估中的信度问题研究 40. 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 41. 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42. 信息不对称与绩效评价研究 43. 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问题研究 44. 产业结构变动与宏观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45. 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途径分析研究 46. 创新经济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47. 创新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研究 48. 从成功企业看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49. 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促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50. 岗位分析和人力资源测评研究 51. 岗位管理技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52. 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研究 53. 高科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 54. 高科技中小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研究 55. 弱势群体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56.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分析研究 57. 核心竞争力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58. 组织结构对服务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 59. 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60. 技术创新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机制研究 61. 人力资源战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62. 教育与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研究 63. 经济全球化时期的职业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64. 经济全球化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65. 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66.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的环境和模式选择研究 67. 国企经营者薪酬创新激励的微观分析研究 68. 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思路研究 69. 国有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的选择与创新研究 70. 高科技产业人才流失率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71. 企业销售人员流失的分析研究 72. 民营企业员工流失与管理研究 73. 对企业实施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思考研究 74. 对失业者再就业激励机制的探索研究 75. 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研究 76. 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研究 77. 增强国企科技人员向心力问题的探讨研究 78. 知识产业员工的特点及其管理策略研究 79. 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原因与对策分析研究 80. 知识型员工的能力及其测度研究 81. 关于知识型员工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 82. 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员工的激励研究 83. 人力资本的生成途径及其运营机制的构建研究 84. 企业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特征探析研究 85. 人力资本对西部经济增长贡献分析研究 86. 人力资本激励理论分析与机制设计研究 87.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本研究 88. 高科技企业的薪酬战略设计研究 89. 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研究 90. 关键绩效考核法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91. 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92.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93. 企业人才资源系统整体优化的途径研究 94. 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5. 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忠诚与组织忠诚问题研究 96.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有效性研究 97. 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98.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99.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100.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 101.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以……为例 102.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103. 提高民营医院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对策研究 104. 灰色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05. 贫困地区的人口与人力资源研究 106. 劳动分占制度的形成与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化解问题研究 107. ***地区人口流动及城市化的现状研究 108. 企业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09. 人力资本储蓄的人才经营模式研究 110. 企业人才资源系统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研究 1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112. 投资银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核心和关键研究 113. 高等教育领域内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分析 114.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有效性研究 115. 虚拟人力资源活动的独特性与价值研究 116. 企业选取和培养知识产权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17. ***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矛盾及解决对策研究 118. 铁路企业员工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19. 员工能力在绩效改进中的作用研究 120.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整策略探讨 121. 百货零售企业一线员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122. 企业员工压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23. 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方法研究 124. 员工能力绩效改进方案的探讨研究 125. 供电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 126. 企业人才储备与大学生实践互动双赢研究 127. 矿山企业劳动安全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28.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29. 国家公务员招录歧视现象研究 130. 企业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131.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成本研究 132. 基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人力资源建设的思考研究 133. ***地区人力资本与地区协调发展研究 134.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35. 对政府雇员制的思考研究 136. 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的相互制约分析研究 137. 创新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研究 138. 人力资源战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139. 公司治理与管理者长期报酬激励研究 140. 知识型员工及其有效激励制度构建研究 141.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绩效管理模式研究 142. 某某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143. 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绩效管理模式探讨研究 144. 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145.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管理模式探讨 146. 团队绩效管理难点和对策研究 147. 基于素质的绩效管理模式探讨研究 148.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研究 149. 企业研究开发人员的绩效管理研究 150. 某企业绩效管理状况分析研究 151. ***市高科技企业绩效管理状况分析研究 152. **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153. 目标管理在企业的应用研究 154. 国内外区域人才合作的经验与启示研究 155. 某某省(地、市)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156. 某某企业岗位分析的实证研究 157. 民营企业接班人培养模式研究 158. 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力提高途径的分析研究 159.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 160.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分析 161. 某某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 162. 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管理研究 163.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64. 基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 165. 某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研究 166. 某某企业团队管理研究 167. 知识型员工激励手段研究 168. 组织内部劳动力市场与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研究 169. 企业劳动需求的多元化模式研究 170. 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方法研究 171.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172. 企业劳动需求的决策机制分析研究 173. 失业率统计分析方法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174. 人工成本统计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与应用 175.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报酬结构的确定机制研究 176.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177. 加入WTO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变化的现状和趋势研究 178.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179. 试论企业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180. 浅议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风险规避 181.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规避研究 182. ***市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素质分析研究 183.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84.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185.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研究 186. 网络招聘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187. 技能型薪酬体系设计研究 188. 绩效薪酬体系设计研究 189. 我国企业经营者年薪酬的设计研究 190. 对追讨农民工欠薪问题的研究 191. ***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研究 192. 某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规划 193. 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 194. 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研究 195. 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研究 196.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管理与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 197. ***市各种成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研究 198. 人力资本投资与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研究 199.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 200. 对“民工潮”现象的思考研究

  • 索引序列
  • 员工离职倾向的调查和研究论文
  • 离职倾向相关研究论文
  • 离职倾向论文题目
  • 一线员工离职率的研究的论文
  • 员工离职问题研究本科论文
  • 返回顶部